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坦克從哪裡來

英國坦克從哪裡來

發布時間:2022-04-28 01:16:29

㈠ 世界上第一個製造坦克的是哪個國家

世界上第一個製造坦克的是英國。

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名為馬克Ⅰ型坦克。是1916年英國製造的新式武器,被稱為坦克鼻祖。該坦克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

馬克Ⅰ型坦克重28噸,裝甲厚度6毫米。坦克乘員8人,分別為車長、炮長、裝填手、駕駛員、機槍手。這種坦克有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類型。「雄性」裝有2門57毫米霍奇基斯6磅快速炮和4挺哈齊開斯機槍,「雌性」僅裝6挺維克斯機槍。

(1)英國坦克從哪裡來擴展閱讀:

1916年9月15日,48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但由於各種原因只有18輛投入了戰斗。同時英國以「水箱(tank)」命名這種武器,「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另外也是根據中國對這種武器的認識作用所命名。

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世界上已經製造了數十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的主要作戰武器。

㈡ 坦克是怎麼由來的

坦克是為了克服一戰時的塹壕(履帶)和機槍火力(坦克炮和裝甲)而設計的,裝甲車這個名字更能說明其性質。
坦克首先出現在英國,為了保密,代號「tank」(水桶),後來TANK就成了重型履帶裝甲車的專有名稱。
一戰時坦克戰鬥力並不強,其威懾力要大於戰鬥力。在二戰結束前,坦克形狀千奇百怪,有多炮塔、多層炮塔、超重型等各種怪胎。

㈢ 坦克的由來

坦克的由來

1916年9月15日,英國和德國軍隊在索姆河上進行著大規模的戰斗,雙方都堅守著自己的陣地,誰也沒有突破對方陣地。索姆河岸到處是沼澤地,炮彈不時在河岸四周爆炸,一股股泥浪被拋上天空,濃煙籠罩著河岸。

突然,從英軍陣地上傳來隆隆的巨大響聲,一群鋼鐵碉堡似的怪物,沖出陣地,向德軍陣地壓去。德軍士兵見到這些怪物,拚命朝它射擊,用炮轟擊,可是那怪物刀槍不入,還打機槍打炮,一邊還擊一邊照樣隆隆朝前壓來。德國士兵一看這巨大怪物就要把自己碾成肉餅,嚇得抱頭鼠竄,只好躲在戰壕里求上帝保佑。這些鋼鐵怪物輕而易舉地進入德國地的縱深,給德軍帶來極大的威脅。

這巨大的活動鋼鐵壘,就是英國首次發明並投入戰場的"陸地巡洋艦"——坦克。它有28噸重,乘員8人,側外呈棱形,在兩側炮塔上共裝有兩門口徑為75毫米的大炮的幾挺機槍,採用過頂的重金屬履帶,剛性懸掛,最大速度為6000米/小時。沒有什麼通信設備,帶有幾只信鴿,必要時就靠信鴿去聯絡。

這次參戰用的59輛坦克是在極其秘密情況下運到前線的。有10輛因有機械故障留在後方作"預備隊",有32輛進入戰斗出發地,其中14輛按時出發,9輛晚了一些時間,有5輛陷入泥潭內難以自拔,只有9輛沖進德軍陣地,向縱深突進13千米。成功率只有15%,可是那壯觀威風的場面給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使過去攻不動的德軍陣地一片混亂,被英軍輕而易舉地突破了一部分;而英軍士氣得到極大的鼓舞。從此,坦克在戰場上的價值被軍事家承認了,各國都紛紛研究,很快坦克就成了陸戰主兵器。

英國人發明的坦克,為什麼第一批稱為"陸地巡洋艦"呢?據說有這樣幾個原因。當時英國在世界稱雄是靠海軍,海軍最漂亮最有威力的是巡洋艦。坦克一問世,就好比威力強大的巡洋艦,因此就叫"陸地巡洋艦";另一個原因,當時坦克上應用的炮和機槍都是從巡洋艦上拆下來裝到坦克上的,由海洋走向陸地,因此把坦克稱為"陸地巡洋艦"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為什麼又叫坦克呢?據說英國人為了保密,在將這批坦克運往前線時,所有包裝箱上都寫"水桶"的名稱,英文字"桶"翻成中文就是"坦克",後來人們都把"陸地巡洋艦"稱為坦克。

㈣ 世界上第一輛坦克是在哪誕生的

在英國誕生的。
1915年2月,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於1915年9月日製成樣車進行了首次試驗獲得成功,樣車被稱為「小遊民」全重18.289噸,裝甲厚度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馬克沁」機槍和幾挺7.7毫米「劉易斯」機槍,發動機功率77.175千瓦,最大時速3.2千米,,越壕1.2米,能通過0.3米高的障礙物。
1916年9月15日,有48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但因為各種原因只有18輛投入了戰斗。同時丘吉爾也為了不讓德國人察覺這樣新式武器,於是便以「水箱(tank)」這一海軍術語為這一個新式武器命名。(關於「坦克」這一名稱的由來說法很多,有一說是坦克發明後,一個人嘲笑坦克像個大水箱(tank),誰想到這個名稱便以此傳來了;還有一說,是為了保密,總之,「坦克」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很多版本)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在1918年,法國也研製出了雷諾FT-17坦克,亦在一戰中立下戰功。

㈤ 坦克的由來及發展是怎樣的

1916年9月15日凌晨,索姆河戰場大霧迷漫,四野死一般寂靜。突然間,從遠處傳來陣陣轟響聲。漸漸地,響聲越來越大,迷霧被撕破,塹壕在抖動,一個個黑乎乎的龐然大物從迷霧中鑽了出來,它們的速度和人跑得一樣快,過障礙、越塹壕如履平地。原本屯自己的塹壕體系非常自信的德軍,面對突如其來的鋼鐵怪物,一個個目瞪口呆,毫無還手之力,結果只能是屍橫遍野、全線崩潰。這種新出現的戰場巨人是什麼?就是坦克。那麼,人們是如何想到發明這樣一個鋼鐵怪物,並給它取了這樣一個怪名字的?

原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出現了一種人們預想不到的景象:機槍火力點、塹壕和鐵絲網組成了異常堅固的防禦體系,那種敲著軍鼓、排著橫隊,端著步槍勇敢地沖向敵陣的戰法,只能帶來慘重的傷亡。為了打破戰場上的狀態,人們迫切需要一種將火力、機動、防護結合到一起的新型進攻性武器,人們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了具有強大的火力、堅固的裝甲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的軍艦。由此,不少人萌生了製造一種能夠在陸地上縱橫馳騁的「陸地戰艦」的想法。

第一個著手設計這種「陸地戰艦」的人,據說是俄國工程師B.門捷列夫。他於1911~1915年詳細擬訂了若干個「陸地戰艦」的方案。其中竟有一種與現代坦克驚人的相似。此外,英國人D.莫爾(1912年)、奧地利人C.布爾施滕(1913年)等也相繼提出了自已的方案,但是這些方案都沒有成為現實。

從戰爭一開始就在法國前線擔任英國遠征軍觀察員兼聯絡官的恩斯特•斯溫頓中校,由於真切地感到了這場大戰的殘酷,對此作了更為深入的思考,並於1914年10月,向大英帝國防務委員會鄭重地提出了建造「陸地戰艦」的建議。但是,當時的英國陸軍大臣吉齊納卻不以為然,認為這樣的東西即使能造出來,也是「敵人炮兵絕好的靶子」,斯溫頓的建議不過是「戲言」罷了。

正當斯溫頓的建議將被束之高閣之際,當時任海軍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偶然見到了斯溫頓的報告,如獲至寶。丘吉爾親往英國首相阿斯齊茲處慷慨陳詞:「為打破戰場上的膠著狀態,必須研製一種周身包裹盔甲、不怕機槍射擊、能突破野戰陣地的新兵器!」

阿斯齊茲首相批准了這一報告,責成陸軍具體實施。陸軍於1915年2月中旬開始了以美國製造的拖拉機為基礎的預備試驗。由於陸軍對這項計劃缺乏信心,結果以失敗而告終。就在這時,還是在丘吉爾的推動下,海軍成立了「陸地戰艦」委員會,開始了「陸地戰艦」的研製。

由於「陸地戰艦」委員會的成員都是海軍專家,他們就依照軍艦的模樣,設計了輪式「陸地戰艦」的最初藍圖。從設計圖紙上看,這是一個長30米、寬24米、高達4層樓、裝著3個直徑達12米的大輪子,重量超過1200噸的大怪物。很顯然,這個大怪物在陸地上根本無法生存,因而不得不中途下馬。

正在這時,英國從美國引進了「布勞克」農用拖拉機,給研製工作帶來了新的希望。人們在「布勞克」拖拉機的基礎上,換裝了福斯特•戴姆勒汽油發動機,車體四周安裝了軍艦上使用的鋼板裝甲,這樣首輛樣車就出世了,歷史上稱之為「林肯1號車」。

1915年9月,針對樣車試驗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英國人又對車輪等部位進行了改進,終於在年底前完成了新的樣車,命名為:小威廉」,它是設計者威廉•特里頓的愛稱。按中國通常意譯的名稱,叫做「小遊民」,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輛坦克。由於它外型像個巨大的水櫃,為了保密,英國人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tank(大水櫃),漢音讀作「坦克」。此後,這個古怪的名字便名揚天下,延續至今。

陸戰之王」這一顯赫的地位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小試牛刀,原以為一定會受到軍界乙致的青睞,可是戰後,各國對坦克的作用卻產生了很大的爭議。一些歐洲軍界資深的大佬們,對來自英國海軍部的「大水櫃」不屑一顧,認為它火力不強,只能殺傷暴露的士兵;裝甲不厚,口徑稍大一點的炮彈就可以把它打得人仰馬翻;機動能力更差,比人跑步快不了多少不說,而且跑不了多遠就沒油了。因此,他們一口咬定坦克在下一場戰爭中發揮不了什麼作用,甚至比不上騎兵的駿馬和軍刀。正是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以至20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還出現了騎兵打坦克的「壯舉」。但是,一些軍中的有識之士,特別是一些少壯派,卻透過這只「丑小鴨」,看到了它稱王稱霸的潛在氣質。

坦克,就是在這樣的一片爭議聲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各國對坦克的發展做了各種各樣的探索,研製裝備了多種類型的坦克。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坦克的樣子千奇百怪,形態各異,有的用現在的標准來看簡直就是「畸形」和「怪物」。輕型、超輕型坦克盛行一時,還出現了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胎——履帶式坦克、水陸兩用坦克和裝有兩個以上炮塔的多炮塔坦克。但是到了30年代末期,坦克的樣子趨於了統一,逐漸接近了現代坦克的模樣。

這一時期,各國坦克的發展,直接與他們對坦克作用的認識和作戰理論相關。法國人拘泥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十分強調坦克對步兵的支援作用,因此就製造了一些速度低、防護較強的「步兵伴隨坦克」,如雷諾FT-17坦克。這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曾讓法國人大吃苦頭,法國行動緩慢的坦克,根本不是德國坦克的對手。英國作為坦克的發祥地,有軍事理論家、軍事史學家富勒等一大批鼓吹集中使用坦克的軍官,盡管他們的理論沒有被當局採納,但他們的機械化戰爭思想卻對坦克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使英國人比較看重坦克的機動性能。於是英國人按照陸軍分為步兵和騎兵的傳統觀念,同時受到坦克出生於海軍的影響,別出心裁地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也稱為騎兵坦克)。前者突出裝甲防護,後者則突出機動性。德國人初期因不重視發展坦克,在一戰戰場上吃過大虧,又因為戰後被禁止製造坦克,民族自尊心受到傷害,反而更加重視發展坦克,對坦克的作用也認識得更加清楚。以德國裝甲兵的創建者古德里安為代表的一批青年軍官提出了將坦克集中編組使用,並與俯沖轟炸機相配合,實施深遠突擊的「閃擊戰」理論,被當局所採納。因此在坦克的發展上,德國十分注重機動性同火力相結合,使他們的坦克性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古德里安後來還晉升德國陸軍上將。德國30年代末期製造的A7V型坦克,就是當時坦克中的佼佼者。該坦克重20噸,火炮口徑05毫米,時速達到了40千米/時。

這一時期,除了上述三個坦克製造業最發達的國家外,還有一些國家加人了研製「水櫃」的行列。這中間以蘇聯發展最快。1921年8月31日,第一輛蘇制坦克「爭取自由的戰士列寧同志」號進行了行駛試車,它的外形很像法國的「雷諾」坦克。可以明顯也看出,早期蘇制坦克的設計思想深受法國人影響。進入30年代,蘇聯有一個叫做圖哈切夫斯基的元帥,提出了大縱深乍戰理論,主張將坦克集中編組為坦克師、坦克軍,在其他軍、兵種的配合下,對敵人昀防禦陣地進行連續、大縱深地突擊。這一作戰理論徹底改變了蘇聯的坦克設計思想,使蘇制坦克變得十分重視火力、裝甲防護和機動性三者的有機結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入侵前,蘇聯設計製造了多種型號的坦克,使它一下子成為坦克生產大國。到1939年,蘇軍已經擁有15000輛坦克。在蘇聯研製的眾多坦克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12月開始裝備蘇軍的T-34坦克。這種坦克代表了當時坦克技術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居於十分顯赫的地位,被公認為現代坦克的先驅。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做過多次改進,出盡了風頭,打得德國人聞風喪膽。

這一時期的坦克,特別是凹世紀30年代後期的坦克,與早期的坦克相比,早已脫胎換骨,不可同日而語。從外觀上看,坦克再不像蠢頭蠢腦的「水櫃」了——雖然它仍然叫「水櫃」,而是有了比較看得過去的模樣和非同一般的「本領」,首先是「塊頭」大了,最重的坦克已經超過50噸,最輕的也將近10噸;第二是「拳頭」硬了,普遍裝有37~47毫米口徑的火炮,有的還安裝了75或76毫米口徑的短身管榴彈炮,發射的穿甲彈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鋼甲,並出現了火炮高低穩定器;第三是「身體」壯了,裝甲厚度達到25~90毫米,普通的步槍機槍很難穿透它,為了對抗反坦克炮。還設計布置了傾斜裝甲,並按照各部位中彈的概率分配裝甲厚度;第四是「眼睛」亮了,開始採用望遠式和潛望式光學觀察瞄準儀器;第五是「耳朵」長了,安裝了坦克電台;第六是「腿腳」快了,最大速度達到20~43千米/小時,並普遍採用了平衡式懸掛裝置。總之,坦克再也不是「丑小鴨」了,它的王者風范已經初露端倪。

㈥ 坦克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在這場無法避免的戰爭中,機槍和火炮的大量使用,使戰場變得異常殘酷。屍橫遍野的慘狀也使英國的軍事家歐內斯特·斯溫頓上校心中極為沉重。看來,要面對敵軍的機槍、大炮,又要能突破鐵絲網和戰壕,必須發明出一種全新的戰鬥武器。

經過一番苦思冥想,斯溫頓心中冒出了一個大膽的念頭:將一種較先進的履帶式拖拉機裝上鋼鐵外殼,寬大的履帶使它在松軟泥濘的地上暢行無阻,履帶上凹凸不平的花紋可增加與地面的摩擦力,不容易打滑,此外,履帶就像個大輪子,車體有多長,輪子就有多大。只要壕溝的寬度小於履帶著地長的一半時,就可以輕松地涉水過河。在當時英國海軍大臣邱吉爾的支持下,斯溫頓上校和克勞姆普頓上校開始了新戰車的研製。

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小遊民」1915年8月,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小遊民」終於在英國誕生了。它是由一台拖拉機配上加長的履帶和鋼板改制而成的。雖然「小遊民」使所有觀看者心頭振奮,但若要它上戰場參戰,似乎還需要進行一些改進和完善。

1916年1月30日,第二輛坦克「大遊民」問世了。這架28噸重的龐然大物可以毫不費力地爬出深深的彈坑,面對縱橫交錯的鐵絲網,「大遊民」就像人們用手掌在桌上搓著一團棉花般輕松地將它們死死壓在地上。在接下來的打靶項目中,「大遊民」也表現出色。半年之內,英國共造出了49輛這樣的戰車,為了蒙蔽間諜,英國人將這些像運水車的大型車輛,戲稱為「TANK」——水櫃或大容器的意思。沒想到,「坦克」這兩字從此便被一直沿用。

坦克剛一問世,便被投入到索姆河戰役中。首次出現在戰場上的是「陸地巡洋艦」MK1型坦克,這個突如其來的鋼鐵怪物僅用兩個半小時,就佔領了大片德軍陣地。在之後的戰役中,德軍只要一聽見遠處的坦克轟鳴聲,便會不顧一切地奪路而逃。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的「馬蒂爾達」「巡洋」「十字軍」;法國的「雷諾」R—35輕型、「索馬」S—35中型;蘇聯的T—26輕型、T—28中型;德國的RzkpfwⅢ等坦克先後問世。這些坦克比早期的坦克先進了許多,最大時速可達20~43千米,最大裝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徑多為37~47毫米。看來,坦克的確無愧於「陸戰之王」的美稱。

今天,坦克在人們不斷地創新與改進下,已經擁有了一個龐大的家族,其成員有重型坦克、中型坦克、輕型坦克、偵察坦克、架橋坦克、掃雷坦克、水陸兩棲坦克、隱形坦克……這些形形色色的坦克機械化部隊的重要技術裝備,如今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陸軍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小遊民」

㈦ 坦克是誰發明的

是英國的斯文頓,斯溫頓中校是世界宣傳史上傳單宣傳戰術的發明者,同時也是坦克的發明者。

乘車戰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早在夏代就有了從狩獵用的田車演變而來的馬拉戰車。但坦克的誕生,則是近代戰爭的要求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軍隊在西線作戰中傷亡慘重。英國一些有識之士驚嘆地面戰血流成河,開始思考突破地面戰的新式武器裝備。斯文頓在一起意外中發現,如果在拖拉機上裝上火炮或機槍,似乎更有戰鬥力。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斯文頓的建議試制了坦克的樣車。

從此各種系列的坦克陸續誕生,且功能殺傷力越來越強大,成為了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之一。

(7)英國坦克從哪裡來擴展閱讀:

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科技的進步往往會最先投入到戰爭當中,各個時期的先進武器最能體現人類智慧的結晶。許多「靈光一現」的奇思妙想造就出偉大的武器。

英國的斯溫頓中校發明坦克的初衷,不過是需要製造一種能夠在遍布鐵絲網的戰場上開辟道路、翻越壕溝並能壓制敵方機槍的武器,卻不想20多年後,坦克成為主宰二戰的「戰爭之王」。

它外形酷似水櫃,所以英文叫TANK,也稱為「陸地戰艦」。坦克具有直射火力、越野能力和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是陸地武器中其重要性唯一高於輪式裝甲車的存在,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陸上力量。

網路-斯溫頓中校

㈧ 坦克的起源

坦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

英國人E.D.斯文頓在一起意外中發現,如果在拖拉機上裝上火炮或機槍,戰鬥力會變得很強,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制了坦克的樣車。

1916年生產了「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

1916年9月15日,有48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但因為各種原因只有18輛投入了戰斗。同時丘吉爾也為了不讓德國人察覺這樣新式武器,於是便以「水箱(tank)」這一海軍術語為這個新式武器命名。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在1918年,法國也研製出了雷諾FT-17坦克,亦在一戰中立下戰功。這種稱為「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

(8)英國坦克從哪裡來擴展閱讀:

各代坦克的主要特點 :

第一代坦克按照重量的不同,分為重型,中型和輕型三類。它們好像各自大小不同的但兄弟,可根據形體的不同進行辨認。

第二代坦克(第一代主戰坦克)主要有:美國M60.蘇聯T-62,聯邦德國"豹"1,英國"酋長",法國AMX-30,印度"勝利",日本61式,瑞典Strv103(簡稱S),瑞士PZ61,中國69式等。

第三代坦克(第二代主戰坦克)主要有:蘇聯/俄羅斯T-72和T-80及T-90,美國M1系列,德國豹2系列,英國挑戰者系列,法國"勒克萊爾",日本74式和90式,以色列梅卡瓦系列,韓國K1系列,中國79試和88式和99式等;總體結構仍為傳統的炮塔式結構,總體布置多為駕駛室在前,戰斗室居中。

㈨ 坦克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1915年9月6日第一輛坦克問世是由英國的富斯特公司製造的,取名「小遊民. 最早的坦克 。

1916年1月15日,英國I型坦克在法國索姆河戰役中首次用於戰場。參戰的49輛坦克中,有17輛因機件發生故 障被留在後方,實際上只有 32輛到達出發陣地,其中五輛在沖擊時陷入沼澤中,9輛機件損壞,最後只剩下18輛。

(9)英國坦克從哪裡來擴展閱讀:

中國於50年代後期開始生產59式中型坦克,60年代初定型並投產了62式輕型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70年代以來研製和生產了69式、80式和88式主戰坦克。88式坦克戰斗全重48噸,安裝有口徑為105毫米的線膛炮。

火炮雙向穩定器、火控計算機、激光測距和晝夜合一觀瞄裝置組成的新型火控系統,滅火抑爆裝置,三防和潛渡裝置及新型電台,採用了復合裝甲和功率為537千瓦的廢氣渦輪增壓柴油機。

1996年研製成功,並於1998年開始裝備部隊的ZTZ-99主戰坦克各方面性能優異,躋身世界先進主戰坦克之列。中國在坦克方面取得的成就遠遠超乎大多數國人想像。中國在火炮方面頗有心得,威力之大在世界上鼎鼎有名,中國坦克可以輕松擊穿美軍坦克前裝甲。

99式坦克通過了在寒帶測試 ,耐受性極佳。中國人師從俄羅斯人,受益匪淺。我國的99式主戰坦克底盤是根據T-72改進的,簡單且實用。

㈩ 坦克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坦克一詞是英文「tank」的音譯,原意為貯存液體或氣體的容器。參戰前,為保密而取用此名,並一直沿用至今。
1915年,英國政府根據E.D.A.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制出坦克樣車。
1916年研製成功Ⅰ型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法國和德國共製造了近萬輛坦克,主要有英國的Ⅳ型和Ⅴ型、法國的「聖沙蒙」和「雷諾」FT-17及德國的A7V等。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輕型坦克盛行,主要有:英國的「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和「十字軍」巡洋坦克,法國的「雷諾」R-35輕型坦克和「索瑪」S-35中型坦克,蘇聯的T-26輕型坦克和T-28中型坦克,德國的PzKpfwⅡ輕型坦克和PzKpfwⅣ中型坦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法西斯德國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實施閃擊戰。大戰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曾多次出現有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在北非戰場上以及諾曼底登陸戰役、遠東戰役中,都有大量坦克參戰。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蘇聯的T-34中型坦克和IS-2重型坦克,德國的PzKpfwⅤ「黑豹」中型坦克和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國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英國的「丘吉爾」步兵坦克和「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等。戰後至20世紀50年代,蘇、美、英、法等國設計製造出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蘇聯的T-10重型坦克、T-54中型坦克、T-55中型坦克和PT-76輕型水陸坦克,美國的M103重型坦克、M48中型坦克和M41輕型坦克,英國的「征服者」重型坦克和「百人隊長」中型坦克,法國的AMX-13輕型坦克等。
60年代出現的戰斗坦克,火力和防護性方面達到或超過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又具有中型坦克機動性好的特點,形成一種具有現代特徵的主戰坦克,主要有蘇聯的T-62、美國的M60、英國的「酋長」、法國的AMX-30、聯邦德國的「豹」Ⅰ、瑞典的Strv103(簡稱「S」)等坦克。70年代以後,相繼出現適應現代戰爭要求的主戰坦克,

閱讀全文

與英國坦克從哪裡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幣是怎麼算的 瀏覽:631
伊朗簽證為什麼辦不下來 瀏覽:787
英國垂耳兔大概多少錢 瀏覽:292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德國軍隊 瀏覽:928
伊朗人屬於什麼檔次 瀏覽:594
義大利掛面是什麼面做的 瀏覽:16
英國的天氣最低多少度 瀏覽:854
100元在印尼能買什麼 瀏覽:716
怎麼撥打中國電話 瀏覽:512
義大利留學學音樂需要考什麼 瀏覽:446
印度老虎學名叫什麼 瀏覽:960
印度的大學有什麼用 瀏覽:437
中國省界怎麼記 瀏覽:615
中國支援伊朗有多少人 瀏覽:185
義大利的貝爾加莫在哪裡 瀏覽:967
印尼蘇拉威西肯達里怎麼樣 瀏覽:494
原油寶中國銀行為什麼要認 瀏覽:796
印尼客人喜歡吃什麼菜 瀏覽:741
大衛塑像在義大利哪裡 瀏覽:889
義大利怎麼坐大巴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