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7峰會哪些國家參與
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和加拿大。
作為本次G7峰會的主席國,法國對峰會籌辦給予了高度關注,希望通過本次峰會及相關部長級會議與邊會進一步提升法國政治地位,並將此視為提升法國地緣政治影響、重掌全球治理話語權的重要機遇。
G7峰會的主題是「如何應對各種不平衡現象」,涵蓋包容性經濟增長、兩性平等和賦予婦女權利、世界和平與安全、未來的工作機會以及氣候變化和海洋等涉及當前全球發展轉型與共同應對挑戰等多項議題。
G7和G8峰會區別:
一、主體不同
1、G7峰會:是由七國集團,即七個最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美英德法日加意)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就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進行磋商會晤的機制。
2、G8峰會:由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變而來,成員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組成。
二、作用不同
1、G7峰會:維護這些發達國家的利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在客觀上有助於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國協作和全球治理機制。
2、G8峰會: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從整體上協調共同的和各自的政策,緩解內部矛盾,以維護成員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防政治中的地位。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G7峰會將成發達國家「角力場」、網路-G8峰會、網路-G7峰會
B. 七國集團是哪七個國家
西方七國首腦會議(G-7 Summit),簡稱G7峰會,是由七國集團,即七個最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美英德法日加意)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就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進行磋商會晤的機制。
它對維護這些發達國家的利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在客觀上有助於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國協作和全球治理機制。
世界上工業化最先進的七個國家首腦會議(G-7 Summit),由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七國為研究經濟形勢、協調政策而召開的首腦會議,簡稱G7。
世界上工業化最先進的七個國家首腦會議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與當時世界復雜動盪的局勢密切相關。七國首腦會議發展成一年一度的定期會晤機制,還受到了當時國際體系結構性變革的推動。
首先,二戰後西方陣營內部經濟相互依賴加深,國際和國內的政治經濟界限日益模糊,「政策外溢效應」顯現,傳統的主權觀念受到挑戰,各國為了解決自身的問題,需要加強相互間的政策協調。
其次,西方霸權的相對衰落以及陣營內部德美英「三架馬車」態勢的出現,沖擊著二戰後建立的西方居於支配地位的國際治理體系。
再次,隨著經濟因素在各國對外關系中地位的上升,各國領導人不得不改變將經濟問題視為「低級政治」的現實主義思維,開始關注國際經濟事務,同時也只有最高領導人出面,才能將政治與經濟、對內與對外政策協調起來,解決多重危機並發帶來的困難。
總之,世界上最為發達的七個國家首腦會議在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產生並機制化,是當時世界復雜動盪的局勢與國際體系結構性變革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1975年的朗布依埃會議到1996年的里昂會議,七國首腦會議經歷了經濟議題首腦會議、政治經濟議題首腦會議和多元議題首腦會議三個階段。
1971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元兩次貶值,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無能為力,關稅與貿易總協議的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也困難重重;1973年10月中東戰爭再次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實行限量提價政策,並對美國、荷蘭等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禁運,給西方國家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西方國家對此反應不一,矛盾彰顯;在金融動盪、石油危機以及農業蕭條的沖擊下,1973-1974年西方世界經歷了二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加劇、失業人數急增,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為了避免重蹈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的覆轍,西方發達國家的領導人都急於尋找平息危機的出路。
1975年7月31日,在赫爾辛基的英國大使館的午餐會上,德斯坦總統向前來參加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的福特總統、威爾遜首相和施密特總理,正式建議召開一次由西方五大國(法國、美國、英國、聯邦德國和日本)首腦參加的會議,得到了這三位首腦的響應和支持。
基辛格認為,當前這種危機已經嚴重到不能交給財政專家們去解決的程度了,因為人們對他們的社會逐漸失去了信心,這種世界性危機的解決,已經不是經濟專家們的能力所及,而各國首腦們卻責無旁貸。
即使單純從經濟角度考慮,首腦會議也是此時西方各國所能採取的擺脫經濟困境最有效的辦法。西方各國經濟面臨的是一場並發性危機,任何一個經濟部門都無力單獨解決所有的經濟問題,而政府首腦則擁有使各部門協調行動的許可權;造成各國這種經濟困境的原因,不僅有國內的,也有國際的,要擺脫之,除了國內的努力外,必須還有國際間的合作,而協調國內政策與對外政策的關系,顯然超出了外交部長的許可權,非政府首腦莫屬。這大概是處於困境中的西方對朗布依埃會議寄於很高希望的重要原因。
1975年11月由法國倡議,在巴黎召開了西方主要工業國家首腦會議。首次會議有六國首腦參加,1976年起加拿大首腦參加後變為七國經濟最高級會議。
1977年起,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也應邀參加。首腦會議每年舉行一次,輪流在各國召開。會議起初以討論經濟問題為主旨。
自80年代以來,有關國際政治問題的討論逐漸增多。該會議作為西方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首腦會議,旨在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從整體上協調共同的和各自的政策,緩解內部矛盾,以維護成員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防政治中的地位。會議已形成一種制度,將繼續存在下去並發揮其重要作用。
1994年7月世界上較為發達的七個國家七國首腦會議在那不勒斯召開,21世紀,俄羅斯正式加入該組織,改稱西方八國首腦會議,簡稱G8。
第一次會議於1975年11月15—17日在巴黎郊外朗布依埃古堡舉行,參加國為美國、聯邦德國、日本、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的政府首腦。會議中心議題是如何建立「新秩序」,協調宏觀經濟,共同對付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問題。會議基本同意刺激經濟增長措施,接受浮動匯率,提出「最緊急的任務是保證經濟恢復和解決失業」。
第二次會議於1976年6月27—28日在波多黎各的聖胡安舉行,加拿大總理也參加進來。自此,每年一次的首腦會議隨即作為制度固定下來。本次會議呼籲重視平衡增長,強調存在著發生新的通貨膨脹的危險,但未提出具體措施。
第三次會議於1977年5月7—8日在倫敦舉行。歐洲共同體主席首次參加會議。會議提出減少通貨膨脹,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意進一步促進貿易自由化政策。
第四次會議於1978年在波恩舉行,會議就經濟增長等問題達成戰略協議,決心減少石油進口,強調發展核能和煤炭工業,承諾支持第三世界發展經濟。
第五次會議於1979年6月28—29日在東京舉行,會議著重討論了能源問題。
第六次會議於1980年6月22—23日在威尼斯舉行。由於國際局勢的變化,會議公開地表示關注國際政治形勢,討論了阿富汗問題、中東問題以及蘇聯對西方的威脅問題。會議確認降低通貨膨脹率是首要任務,要求減少石油消耗量;會議要求蘇軍撤出阿富汗。
第七次會議於1981年7月20—21日在渥太華舉行。會議爭論最激烈的是美國的高利率和國際貿易。西歐與會國既對美國的高利率表示不滿,又在貿易問題上指責日本。在對蘇貿易問題上歐、美分歧尖銳。會議宣言稱,與會各國將在這方面進行磋商,改進同蘇聯進行戰略物資和技術貿易的現行制度,以保證在東西方關系方面的經濟政策繼續符合西方的政治和安全目標。
第八次會議於1982年6月2—6日在凡爾塞舉行。會議主要討論了西方經濟的共同對策,東、西方關系和南、北對策。會議就如何對蘇實行制裁方面達成了協議。會議在討論英國與阿根廷在馬爾維納斯群島武裝沖突時,支持英國在馬島沖突中的立場。
第九次會議於1983年5月28—30日在美國的威廉斯堡舉行。會議主要討論了東西方關系和經濟貨幣問題。會議發表了關於裁軍談判的聲明,這是七國經濟首腦會議首次就安全問題發表的文件。
第十次會議於1984年6月7—9日在倫敦舉行。會議廣泛討論了經濟問題、東西方關系和裁軍問題。在討論西方經濟復甦問題時,西歐國家譴責美國的高利率、高赤字政策,認為美國的這種政策是損人利己的政策。會議發表了《倫敦七國首腦經濟宣言》,但對上述問題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第十一次會議於1985年5月2—4日在波恩舉行。主要議題是國際政治和經貿問題,並發表了《政治宣言》和最後公報。宣言中第一次提到朝鮮問題,「希望創造政治環境,消除朝鮮半島的分裂」。在討論美國的戰略防禦計劃時,西方國家存在著嚴重分歧,會議文件對該計劃隻字未提。
第十二次會議於1986年5月4—6日在東京舉行,會議廣泛討論了國際政治和經濟問題,並發表了宣言和聲明。《經濟宣言》呼籲解決失業問題、貿易不平衡和保護主義問題。要求加強經濟政策的協調。
第十三次會議於1987年6月8—10日在威尼斯舉行,會議主要討論了西方經濟形勢,並發表了《威尼斯經濟宣言》。宣言強調為保持經濟增長,需要與會國加強經濟政策的協調,抑制通貨膨脹、減少財政和外貿逆差、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等。
第十四次會議於1988年6月19—21日在多倫多舉行。會議發表了《七國政治聲明》和《經濟宣言》。宣言認為,嚴重的貿易失衡、外匯匯率急劇波動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給西方經濟蒙上了陰影;呼籲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穩定美元匯率,呼籲加強經濟政策的協調。
第十五次會議於1989年7月14—16日在巴黎舉行。會議主要討論了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問題。再次強調控制通貨膨脹,減少預算赤字和協調政策的必要性。並第一次把生態環境保護列為重要議題。
第十六次會議於1990年7月9—11日在休斯頓舉行。重點討論了多邊貿易談判,對蘇援助和環境保護等問題。會議發表了《經濟宣言》,闡述了與會國對西方及世界所面臨的主要經濟、環境、社會等問題的觀點和立場。
第十七次會議於1991年7月15—17日在倫敦舉行。會議就當前一些最緊迫的政治、經濟問題進行了討論,並發表了《政治宣言》、《經濟宣言》以及關於軍備控制的宣言。由於本次會議邀請了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參加了最後一天的會議,所以西方輿論界又稱它是「7+1」會議。本次會議突出討論了對蘇援助問題。盡管七國首腦原則上都同意對蘇提供經濟援助,然而會議並沒有決定採取實際行動。
第十八次會議於1992年7月6—8日在慕尼黑舉行。按照慣例會議通過了《政治宣言》、《經濟宣言》。此外還通過了《關於南斯拉夫的聲明》。由於會議涉及的問題七國首腦各有自己的打算,因此未取得驚人的效果。
第二十三次會議於1997年6月20—22日在美國西部山城丹佛舉行。因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首次以正式成員的身份參加了該次會議,所以,已經召開了23年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變成了「八國峰會」。不過,由於俄羅斯經濟實力與西方七國相差懸殊(GNP僅佔全球1%,美國佔26%),因而,仍被排除在討論全球經濟及金融匯率等核心問題之外,沒有參加七國財長會議,也無資格簽署內容廣泛的經濟聲明。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政治、經濟、外交、人口老齡化、「克隆」人等問題,並發表了長達18頁的最後公告。
第二十九次會議於2003年6月1—3日在法國埃維昂舉行,主要的議題是全球環保問題、貫徹《京都議定書》的宗旨與精神、集體對抗溫室效應造成的地球氣溫上升的問題。圍繞如何重振全球經濟、增加發展援助以及反恐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問題進行了磋商,並就地區沖突、環境保護、艾滋病防治等一下地區性和全球性問題交換了意見。在這屆會議上,我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也受邀參與了南北非正式會談。
第三十次會議於2004年6月8—10日在美國喬治亞周「海島」舉行,主要的議題除了中東改革、伊拉克重建兩個焦點問題以外,八國領導人還討論了防擴散、反恐、全球經濟和援非等問題,並通過了加強全球防擴散機制、加強國際旅行安全和反恐合作,以及在未來5年內主要為非洲培訓7.5萬名維和人員等行動計劃。值得注意的是,繼上次首腦會議我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參與非正式會談之後,中國中央銀行行長和財政部長周小川與金人慶受到美國財長斯諾的邀請參與G7的財長與央行行長在華盛頓舉行的高峰會。其代表中國正式融入了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之中。
第三十九次會議於2013年5月10-11日在英國舉行,主要議題是討論經濟復甦、金融監管以及貿易促進等領域的多項問題。同時東道國英國的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指出,各國財長屆時將會重點討論該採取何種措施才能在確保經濟實現有效復甦的同時,繼續落實必要的財政緊縮措施以確保政府財政狀況的合理有序。與此同時,各方還將就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問題展開進一步的探討,並重點審視日本寬松新政的實際效果與影響。[1]
2018年6月9日,聯合公報不簽、進口汽車稅照征!被稱為「史上最分裂」的七國集團(G7)峰會在加拿大魁北克落下帷幕,為了掩飾內部分歧,主辦國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當天宣布,由美國支持的G7峰會聯合公報將解決貿易保護主義問題、削減貿易壁壘。然而特魯多話音剛落,就遭到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反駁:「特魯多說假話,我已經下令讓美國代表不要簽署聯合公報!」
2019年8月24日,在法國比亞里茨舉辦G7峰會,日本、美國、智利等國領導人陸續抵達當地機場,現場安保人員荷槍實彈。
2020年的G7峰會最初定於6月在美國戴維營舉行,但隨後由於疫情影響,特朗普先是提出推遲峰會並改為線上舉辦,隨後於5月份提出改在秋季舉行。 5月3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七國集團(G7)峰會推遲到至少9月舉行,並希望邀請另外四個國家——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度和韓國參加峰會。8月1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再次推遲G7峰會。特朗普告訴記者稱,「我更傾向於把它(G7峰會)推遲到大選之後的某個時候再舉辦。我們本打算在9月召開這次峰會。」此外,特朗普表示,他計劃邀請七國集團以外的國家領導人參加此次峰會。當被問及是否會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京時,特朗普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2021年,由英國接手主辦後,峰會預計將於6月11至13日於英格蘭西南部康瓦爾郡(Cornwall)海岸城鎮舉行。[2]
C. g7峰會在義大利開幕為什麼沒有中國
g7峰會即七個工業化發達國家: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沒有中國所以中國沒去。
2020年5月3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七國集團(G7)峰會推遲到至少9月舉行,並希望邀請另外四個國家——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度和韓國參加峰會。
(3)g7峰會在英國哪裡舉行擴展閱讀
俄羅斯總統普京宴請出席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的其他七國領導人,為在俄羅斯領土上首次舉行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拉開了序幕。
從1975年的朗布依埃會議到1996年的里昂會議,七國首腦會議舉行了22屆,1997年俄羅斯正式加入,七國首腦會議發展成了八國首腦會議。它的形成首先是著眼於大國關系的協調,但同時反映了「全球治理」的客觀需要,也反映了當前治理機制的中樞所在的區位。
它對全球的影響從經濟層面擴展到政治層面直至全球問題,成了與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並行的治理機制。
由於七國無論是在經濟力量、政治影響力上,還是在社會先進程度方面都處在世界最前列,因此七國首腦會議無論是就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進行的協調,還是就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的協調,都對全世界產生重要影響。
D. 什麼是G7會議
現在是G8了
八國首腦高峰會議(G8峰會)
八國首腦高峰會議(G8峰會)是指現今世界八大工業領袖國的聯盟,始創於1975年六國首腦高峰會議(G6峰會),始創國有6個,包括法國、美國、英國、西德、日本、義大利,其後加拿大於1976年加入,成為七國首腦高峰會議(G7峰會)。第8個成員國是俄羅斯,該國於1991年起參與G7峰會的部分會議,至1997年,被接納成為成員國。
G8峰會意義和內容
峰會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每年該八國世界經濟先進國的領袖,與歐洲聯盟官員,在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年會前舉行會談。 自1998年後,峰會亦成為該八國國家元首的年度高峰會議,由八國輪流擔任主辦國,而主辦國的領袖亦成為該年會議的非正式主席。與會國均會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交流意見。中國大陸曾經將這個峰會稱作「富國俱樂部」,但在當時背景下有些貶義。現在很多人依舊如此稱呼,但已經沒有什麼貶義了。
過去的G6/G7/G8峰會一覽表
每年首腦峰會的主辦國由成員國輪流接任,下表列有過去峰會的舉辦地。 G6峰會:1975年 G7峰會:1976年至1997年 G8峰會:1998年至今
屆次 舉行日期 主辦國 主辦城市
第1屆 1975年11月15日至17日 法國 朗布伊埃
第2屆 1976年11月27日至28日 美國 波多黎各聖胡安 註:首次G7峰會
第3屆 1977年5月7日至8日 英國 倫敦
第4屆 1978年7月16日至17日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波恩
第5屆 1979年6月28日至29日 日本 東京
第6屆 1980年6月22日至23日 義大利 威尼斯
第7屆 1981年7月20日至21日 加拿大 魁北克省蒙特堡魯/渥太華
第8屆 1982年6月4日至6日 法國 凡爾賽
第9屆 1983年5月28日至30日 美國 弗吉尼亞州威廉斯堡
第10屆 1984年6月7日至9日 英國 倫敦
第11屆 1985年5月2日至4日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波恩
第12屆 1986年5月4日至6日 日本 東京
第13屆 1987年6月8日至10日 義大利 威尼斯
第14屆 1988年6月19日至21日 加拿大 多倫多
第15屆 1989年7月14日至16日 法國 巴黎
第16屆 1990年7月9日至11日 美國 德克薩斯州休斯頓
第17屆 1991年7月15日至17日 英國 倫敦
第18屆 1992年7月6日至8日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拜恩州慕尼黑
第19屆 1993年7月7日至9日 日本 東京
第20屆 1994年7月8日至10日 義大利 拿玻里
第21屆 1995年6月15日至17日 加拿大 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
- 1996年4月19日至20日 俄羅斯 莫斯科 註:核子安全特別高峰會議
第22屆 1996年6月27日至29日 法國 里昂
第23屆 1997年6月20日至22日 美國 科羅拉多州丹佛
第24屆 1998年5月15日至17日 英國 伯明翰 註:首次G8峰會
第25屆 1999年6月18日至20日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科隆
第26屆 2000年7月21日至23日 日本 沖繩
第27屆 2001年7月20日至22日 義大利 熱亞那
第28屆 2002年6月26日至27日 加拿大 阿爾伯特省卡爾加里
第29屆 2003年6月2日至3日 法國 埃維昂
第30屆 2004年6月8日至10日 美國 喬治亞州
第31屆 2005年7月6日至8日 英國 蘇格蘭愛丁堡
E. 烏合麒麟發老照片「G7」,新作講的是什麼
這個作品再度引起人們關注目光,這幅畫作是烏合麒麟通過CG技術創作的畫作,原圖就是七國集團外長會議合影。不同的是,他們穿著服裝,是一百二十年前,猶如“穿越一般”。
所有人都穿著軍裝,與當年八國聯軍侵華所穿的,幾乎是一模一樣。含義不言而喻,他們目的就是針對中國,真的很應景。還有一個小細節,就是“G7”下方的英文““Invaders United Kingdom 1900”,翻譯成字面意思就是“侵略者聯合王國”。到現在為止,這些國家對中國,還持一種不友好態度。
F. G7都有哪些國家
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和加拿大七個發達國家。
20世紀70年代初,在第一次石油危機重創西方國家經濟後,在法國倡議下,1975年11月,美、英、德、法、日、意六大工業強國成立了六國集團。
1976年,加拿大加入,七國集團(簡稱G7)就此誕生。
1997年,俄羅斯的加入使得G7轉變為G8。七國集團(Group of Seven,G7)成為八國集團(Group-8,G8)。
發展歷史:
2014年6月4日,由歐盟主持的七國集團領導人會晤6月4日晚間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開幕,這是俄羅斯自1997年加入這一集團後首次被排除在外。
2018年6月8日-9日,「七國集團」峰會在加拿大召開。內容涉及包容性經濟增長、兩性平等和賦予婦女權利、世界和平與安全、未來工作機會、氣候變化及海洋等議題。
英國是2021年七國集團輪值主席國。英國財政大臣蘇納克與英國央行行長貝利2021年2月12日共同主持了七國集團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視頻會議,並在會議上呼籲,將對氣候和自然因素的考量作為2021年決策的核心;6月5日,七國集團已經就稅務徵收方案達成協議。
G. 什麼叫g7峰會
G7即:西方七國集團首腦會議,也稱七國首腦峰會。
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是西方七個最大的工業化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和加拿大)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就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進行磋商的機制。它經歷了「經濟議題首腦會議」、「政治議題首腦會議」和「多元議題首腦會議」三個階段。它對維護西方發達國家的利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在客觀上有助於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國協作和全球治理機制。
七國集團(GroupofSeven,G7)是八國集團(Group-8,G8)的前身。是主要工業國家會晤和討論政策的論壇,成員國包括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英國和美國。20世紀70年代初,在第一次石油危機重創西方國家經濟後,在法國倡議下,1975年11月,美、日、英、法、德、意六大工業國成立了六國集團,此後,加拿大在次年加入,七國集團(簡稱G7)就此誕生。1997年俄羅斯的加入使得G7轉變為G8。
2014年03月25日據美國媒體報道,白宮當地時間24日宣布,奧巴馬和G7集團其他國家已決定,將暫停俄羅斯G8成員國地位。因此,G8又暫時轉變為G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