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如何拉美國參加二戰

英國如何拉美國參加二戰

發布時間:2022-04-30 04:34:33

⑴ 二戰中,為了讓美國盡快參戰丘吉爾做了哪些說服工作

丘吉爾希望美國盡快參戰。在遠東,日美關系日益緊張。日本已經同德國結盟,日美沖突終將導致美德開戰。因此,丘吉爾盡一切可能慫恿美國政府對日本表現強硬。

1941年8月3日,丘吉爾發電報給英國駐華盛頓大使洛西恩侯爵說:「把英國擁有的一些基地讓與美國,可以答應,不過我們寧願無限期地租借而不願意賣出。」鑒於空戰之後德軍有立即入侵的可能,所以丘吉爾在給羅斯福總統的多次電報中都竭力向他說明,如果英國一旦被擊敗,如果萬一英國出現一個吉斯林式的政府,以交出英國艦隊從德國換取遠為寬大的條件,那麼,希特勒就成了歐洲的霸主,將會掌握歐洲全部造船廠和海軍,而這對美國是極其危險的。美國人如果坐山觀虎鬥,以為堅持孤立主義還可以撿到英國艦隊的殘余。這樣想是十分可怕的。丘吉爾這種說法對美國高級官員以至孤立主義者都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因為存在這種危險的可能性是顯而易見的。

美國方面已准備同意英國以基地換取驅逐艦,但同時要求英國保證,一旦美國參戰,則英國必須在萬一戰敗時將英國艦隊或其殘部駛往美國,否則這一做法要想獲得美國公眾輿論支持是極端困難的,而這又是國會是否同意的前提。8月6日,羅斯福通過洛西恩侯爵傳來信息說,他希望得到如下保證:如果英國被佔領,英國艦隊將在海外為帝國繼續戰斗,決不投降,也決不鑿沉。這一保證對美國國會將最有說服力。

1941年8月15日,丘吉爾在給羅斯福的電報中說:「我們要用艦隊戰斗到底,我們誰也無意用艦隊的投降或鑿沉去購買和平。當你引用我這一再提及的保證時,請記住,如果竟使人們產生一種印象,認為很容易就能征服英倫三島及其海軍基地,那麼,我認為這種觀點是有害的。」

1941年8月16日,羅斯福在記者招待會上透露了就獲得海、空軍基地而與英國政府磋商的消息。羅斯福竭力說明,美國用幾只陳舊的驅逐艦便可在危急時刻換取無限安全是非常有利的。

1941年9月5日,丘吉爾以謹慎的措辭將此事正式通知了下院,並且「獲得了他們的默認——實際上是全體同意。」50艘驅逐艦很快交到了英國海軍手中,這批艦艇使英國戰時計劃中新造艦只交付使用之前,英國海軍可以極其順利地渡過艦艇短少的時期。

1941年11月6日羅斯福第三次當選總統的消息傳來,丘吉爾深感慶幸,立即致電表示祝賀。而羅斯福在重新當選後的第3天就公開宣布,按「據實際經驗得來的辦法」分配軍火產品,即大致上一半分給美國軍隊,另一半分給英國和加拿大軍隊。美國戰時物資優先分配局同意在英國已定購的1.1架飛機之外,再供應1.2萬架。使丘吉爾頭疼的問題是這筆錢怎麼付。

⑵ 二戰英國為啥托美國下水

不光光是英國想托美國下水,德國同樣也想托其下水。。。美國一直保持著中立的賣軍火貿易政策,但傻X白痴小日本去踢了下老美的小雞雞,於是德國反而被日本給害慘了。。。當時蘇德戰爭已經開打了,德國是絕對不會招惹美國的,否則就又要變成一戰那樣的兩線作戰,然後被傳說中的正義力量一B夾死了。。。這是當時的背景。。。

從英國的角度來說,德國已經基本佔領歐洲了,所以德國只要拼血本的話,英國撐不了多久的,無論從軍事技術還是經濟條件。。。當時的英國主要靠海上貿易勉強活著,如果美國不是自己盟友,那麼只要美國採取像瑞士那樣的中立政策或者親德政策,英國會馬上被德國XXOO掉。。。所以,為了活下去,必須依靠老美了。。。

⑶ 美國怎樣加入二戰的

1941年12月7日晨8點05分(夏威夷時間)日本第一機動艦隊的第一批次攻擊機群向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擊沉擊傷6艘美國太平洋艦隊戰列艦和其他大小艦艇。美國死3000餘人,次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國會發表演講,要求國會向日本宣戰,隨後進行的宣戰投票中,眾議院以全票通過,參議院僅1票反對的壓倒性優勢通過對日宣戰案。同日,丘吉爾在英國國會宣布對日本宣戰。1941年12月9日,中國對德意日三國宣戰。而汪精衛政府則對美英蘇宣戰。1941年12月11日,德意根據同盟條約正式對日宣戰。同日,美國國會宣布對德意宣戰。1941年13日,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對美國宣戰,荷蘭,自由法國等英國盟友紛紛對日本宣戰。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雙方陣營底定。

⑷ 二戰期間,英國得到了美國的哪些支持

經過丘吉爾多次與美國總統羅斯福交涉,美國終於同意英國以租讓西印度群島的基地來換取美國50艘驅逐艦。這一交易,與其說使英國得到了軍援,不如說是在推動美國參戰的路程上所取得的重大進展。7月間,美國大批火炮、槍支和彈葯等武器運過大西洋,安全抵達英國。美國於1940年下半年和1941年上半年,給予英國道義上和物資上的援助,這使處於困難時期的孤軍奮戰的英國得到最有力支援。

⑸ 一戰和二戰的時候,美國是如何參戰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美國參戰。1914年大戰爆發後,美國宣布中立,向交戰雙方出售軍火物資,大發橫財。1917年3月,美國政府借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聯盟反美,在國內掀起反德浪潮。同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1917年隨美國之後對德宣戰的有巴西、古巴、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海地、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賴比瑞亞、暹羅(泰國)、漢志(今沙烏地阿拉伯西部)等國家。到大戰結束時,陸續派往前線的美國軍隊達200萬人。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美國成了協約國的支柱和主要基地。大戰期間,美國供給協約國集團的軍火和各種物資及直接貸款總額將近100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中立」與參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參戰是隨著戰爭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偶然性,但從本質上講,從後起的帝國主義大國的地位看,美國捲入這場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國主義大戰是必然的。

那麼,美國為什麼在大戰初期宣布「中立」,而遲遲至1917年春天才參戰呢?美國決定其「中立」和參戰的「利益線」是什麼?什麼原因促成美國正式參戰、軍事捲入?美國為什麼參加協約國一方?

這就是本文試圖探討的一些問題。大戰初期美國為何「中立」美國是「中立」還是參戰,何時參戰,以何種形式參戰,取決於它本身的利益。

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威爾遜總統當天就聲明中立。8月19日他又號召美國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同樣做到不偏不倚」。其實威爾遜的真正目的是在等待時機,撈取實利。美國駐英大使佩奇在同年10月11日致總統顧問豪斯的信中即預見到,戰後「差不多所有歐洲國家都快要破產了。海上將不再有德國。而十年以後,……整個世界前途就將會落在我們手中,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中立」給美國帶來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實利。

兩年半的「中立」使美國在國際貿易中獨占鰲頭,成為協約國的軍需和消費品主要供應國,從下表可以看出美國主要商品出口增長的情況:

http://www.jshlzx.net/klh/5/51046/text/Image11126.gif
美國不僅輸出額逐年增加,而且工業品的出口比重大量增加。外貿的增長,刺激了國內工農業的發展。美國工業總產值1914年為二百四十九億二千萬美元,1919年為六百三十九億七千一百萬美元,增長156.7%。在大戰期間,美國百萬富翁增加了一萬七千人。

英法等國由於巨額逆差,不得不付給美國大量黃金。美國借機還收回了外國握有的證券二十億美元以上。美國從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迄1919年,美國借給協約國的戰債約一百億美元,成了二十個國家的債主。它還把世界黃金儲備的40%掌握到了手裡。

美國趁大戰之機鞏固了自己在拉美和遠東的市場,攫取了新的市場。美國對拉美的進出口總值從1914年的七億九千八百萬美元增長為1920年的三十三億九千三百萬美元。到1917年,美國已控制了墨西哥的石油、橡膠、玻利維亞的錫礦、智利的硝石、巴西的咖啡。美國還加強了在中國和中近東市場的地位。美國的私人資本輸出從1914年的三十五億美元增長為1919年的七十億美元。在政治上,它佔領了海地和多米尼加,兩次武裝干涉墨西哥,控制了古巴、尼加拉瓜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其他國家。

美國統治集團對「中立」,帶來的好處頗為得意。豪斯顧問曾說,同一個時期里,美國越來越強,交戰國越來越弱,就等於美國力量在成倍增長。1916年7月10日,威爾遜總統在底特律工商實業家大會的演說中說:「我們必須在財政上大量支援世界,但誰支援它,就應該認識它,了解它,並應善於依照自己的知識和見解來管理它。」

當時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和平主義很強烈,人民反戰。孤立主義是美國傳統的歐洲政策。華盛頓總統早在1783年的「告別演說」中就提出捲入歐洲沖突是「不明智的」。告誡美國人。「避免同外部世界的任何部分永久結盟」。雖然真正的孤立主義是不可能的,但歐洲每有戰事,美國總要宣布中立。

一次大戰剛爆發,美國國內就展開了反戰運動。在各種色彩的和平組織中,有限制軍備同盟、反對軍國主義同盟、和平協會、中立同盟、婦女和平會等等。在送到國會的請願書中,有一份「長達半哩,並附有百萬以上的婦女和男子的簽名」。參加和平團體的有知識分子、工農和教會人士等各階層代表人物。中西部各州主要利益在拉美和亞太地區,竭力反對捲入歐戰。同外貿有關的製造商和出口商要在中立貿易中獲利,普遍反對參戰。不少大資本家資助了和平團體。德國擔心美國參加協約國,也在幕後資助了美國一些和平組織及其報紙。種種復雜因素造成了美國和平主義、反戰思想占上風。

威爾遜要在1916年的選舉中爭取連任總統,也是取「中立」政策的一個原因。大戰爆發後,威爾遜即考慮了美國「中立」和參戰的各種可能性。「投一石以試水之深淺」,威爾遜在1916年春同國會領袖舉行了試探性的「黎明會談」(Sunrise Conference),研究參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了解他們是否會支持美國參戰和加入協約國一方……這些人士尖銳地拒絕支持任何這種政策。」考慮到年內將進行的大選,威爾遜也「不敢冒在大選勝利結束以前即由子參戰問題在民主黨內產生分裂的危險」。「在黎明會談失敗以後,威爾遜確信,在大選結束以前沒有希望使美國參戰」。「威爾遜把共和黨稱作『戰爭黨』,這樣,他又贏得了扣人心弦的勝利,於是他得以進行了第二次就職宣誓」民主黨以「他使我們免於戰爭」的口號取勝,這也是美國國內和平主義思潮占優勢的又一明證。

美國尚無足夠的軍事力量,無法參戰。大戰爆發時,美國陸軍僅二十五萬人,且大多為國民警衛隊。美國主力當時還駐扎在菲律賓、關島、夏威夷地,可能迅速地調往歐洲戰場。在軍備上羽毛未豐的美國樂得先打出「中立」的漂亮旗號。

大戰初期美國同交戰國雖然有一些麻煩事拖著解決,但尚未發展到足以宣戰的尖銳程度。有利的地理位置也使美國能隔岸觀火。美國為何走向戰爭(1)美國要獲取戰時貿易的實惠,不可能真正中立。

美國著名史學家W·米利斯認為,「公正地說,在某種意義上美國是在1915年年中捲入歐戰的。在本質上我們是戰爭復雜機器的一部分。我們的經濟力量是整個地支持其中一方的,並且我們在思想感情上和政策上都不再是中立的了。」

1915年1月,美國壟斷資本家摩根被任命為英國駐美商務代表。同年夏天,摩根已代表協約國列強在美采購軍需品。「1915年8月12日,財政部長麥卡杜給威爾遜寫了一封長信,指出作為向協約國出售工業品的結果,一個大繁榮正在到來。但是除了向協約國公開貸款之外,這個繁榮是不能持久的。」12月8日,威爾遜批准了貸款。「向協約國的貸款總數達二十五億美元,可維持他們一年多的購買力。」下列表明美國在參戰之間同協約國貿易增長的情況,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中歐列強貿易的下降:

http://www.jshlzx.net/klh/5/51046/text/Image11127.gif
從美國的本意來講,如能同交戰雙方保持和擴大貿易關系當然更為理想。但是由於英國海軍掌握了制海權,美國不顧德國的一再抗議,變成了協約國單方面的軍需供應國,「變成了協約國的倉庫和兵工廠」。「到1915年2月底,當英國極力加強其海上控制體系時,英國海軍布雷北海,對德國和歐洲中立國家設下很長的海軍封鎖線,並截獲美國運載某些非禁運品、特別是糧食到義大利、荷蘭和其它歐洲中立國以便轉運德國的船隻。美國是承認英國的這種體系呢,還是即使要引起戰爭也要堅持與德國在所有非禁運物質方面自由貿易呢?這是戰爭初期的一個關鍵問題。」因為制海權在英國人手裡,協約國的市場比中歐強大得多,同中歐列強發展貿易的美國商人不僅要冒貨物被英國軍艦借故沒收的風險,而且有被協約國開入黑名單而拒絕做生意的危險。因此,大多數美國商人轉向了協約國。威爾遜實際上也沒有選擇餘地,只能接受英國的海洋政策並聽任美國逐漸成為協約國的兵工廠。「大多數美國工業家自然具有和銀行家同樣的態度。因為英國控制了海洋,我們的銷路主要是在協約國,我們願意看到協約國繼續這場戰爭並贏得戰爭。」由於對協約國的「中立貿易」的發展和戰時貸款的不斷增加,美國當然無法「不偏不倚」了。

(2)美國擔心協約國萬一戰敗,它將收不回戰時貸款。

大戰爆發時,德國發起突然襲擊,一時佔了不少地盤。但經過1914年底的馬恩河之戰,德軍速決戰略破產了。從此德軍不得不兩線作戰,陷入了長期消耗戰的泥潭。

1917年1月31日,德國宣布恢復和擴大無限制潛艇戰,對駛近英倫三島附近海域和東部地中海的商船,不論是交戰國的或中立國的,一律不加警告即予擊沉。英國海上運輸很快癱瘓。英國戰爭物資日見不足,糧食供應也成了問題。英國有些地方把花園改成了菜畦,甚至草地網球場上也種了馬鈴薯。

德國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後三個月,英國被擊沉的總噸位,幾乎與1916年全年損失的總噸位相等。潛艇戰的威脅不斷擴大,協約國一時還拿不出有效的對付手段,戰場形勢急轉直下。協約國可能戰敗,威爾遜對此很擔心,他對豪斯上校說,德國是一個瘋子,必須被遏制。」萬一協約國戰敗,美國非但不能繼續進行「中立貿易」,連給協約國的戰爭貨款也將收不回。「1917年初,隨著協約國的安全開始受到威脅,一個金融危機已經開始抬頭。」從保護債務國的角度出發,美國也應盡快參戰。「今後,美國再不能默認德國潛艇封鎖而不損害美國與協約國的友好關系,而且這種默認或許會使德國獲勝。換言之,美國在這些新形勢下再不能絕對公平;不管怎麼樣,都會對一方有利,對另一方不利。」

美國史學家米利斯寫道:「實際的宣布是另一種方式的加速;並且所有這些因素產生影響使我們直接捲入糾纏,美國在嚴格偽法律意義上還保持和平是不可思議的。」美國與協約國在戰爭中發展了共同利益,協約國失敗的可能性使美國不得不及早參戰。

(3)美德關系惡化是美國參戰的導火線。

美國直接參戰的導火線是德國恢復和擴大無限制潛艇戰以及德國外交大臣齊默爾曼致德國駐墨西哥大使密電披露,從而引起的美德關系迅速惡化。

大戰的頭兩個月,美國關系並無嚴重糾葛。可美國與英法貿易的不斷增長,大量軍需品運往協約國,使美德關系的陰影迅速擴大了。1915年2月,德國開始實施潛艇戰,在十周之內,未經警告即予擊沉的商船有六十三艘,中立國人員死亡二百多人。1915年5月7日,英輪「盧西塔尼亞號」被德國潛艇擊沉,死亡一千一百九十八人,其中有美國一百二十八人。8月19日英輪「阿拉伯人」號被擊沉,又死了美國人。在美方一再抗議和交涉之下,德國潛艇戰有所收斂,德美關系一度有所緩和。

交戰國之間的和平攻勢破產後,英國對德國的海上封鎖更加嚴密,德奧處境異常困難。德國統帥部為了挽救敗局,1917年1月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以迫使英國「六個月以內投降」。「德國人作出這個決定是因為現在他們已擁有一百多艘潛艇,海軍將領說服了她們的政府:一種無限制潛艇戰將贏得戰爭。」 他們認定德國不能迅速裝備一支強大的軍隊,更不能迅速跨越潛艇出沒的大西洋。「德國人相信,美軍在歐洲戰場發生積極作用之前,他們即能獲得勝利。」 德國的潛艇戰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利益成了美國參戰的一根導火線。

「齊默爾曼密電」的披露也推動了美國迅速走向參戰。「戰爭爆發時,英國海軍情報處在所有橫越大西洋的海底電纜上安裝了竊聽器。1月19日,竊聽員截獲了一份看來象是一件外交通訊的德國密碼電報。」這就是德國外交大臣齊默爾曼致德駐墨西哥大使的密電,電文指示大使向墨總統建議在針對美國的基礎上結成德墨同盟,允諾向墨提供全面的財政援助,並將幫助墨恢復在新墨西哥、得克薩斯和亞利桑那的領土。齊默爾曼還建議墨總統在德日之間調停,結成針對美國的德日墨同盟。2月23日,英國把密電轉給了華盛頓。許多美國官員最初懷疑這是一個騙局,是英國為挑撥美德關系、激怒美國早日參戰而偽造的電文,但仔細研究了原來的密碼電報以後,美國斷定電文是真實的。據威爾遜私人秘書圖馬爾蒂回憶,早在1916年6月威爾遜就看出德國收買墨西哥以拖住美國手腳的可能性,「看來同德國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1917年2月3日,德國潛艇由沉美艦「豪薩頓尼克號」,同一日美國宣布與德國斷交。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美國為什麼參加協約國一方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由於美國同交戰雙方糾纏不清的利害關系,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不可避免的。不管美國領導人的主觀意圖如何,不管美國在名義上是否還保持「中立」,美國必然會不同程度地捲入戰爭。那麼,美國為什麼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呢?

(1)美德兩國均為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德國是美國潛在的最古的爭奪對手。

在帝國主義列強中,美德兩國對於瓜分殖民地都是遲到者,都夢想著重新分割世界,都醉心於「擴張」這同一目標。美德在上一世紀即有較大的沖突。德國是美國爭奪薩摩亞群島的主要對手,因菲律賓和其它西班牙殖民遺產而發生的矛盾也幾乎引起美德直接的戰爭沖突。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和戰時,美德矛盾更趨尖銳。

首先,德國在經濟上的迅速成長,便得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已經成為美國在世界市場上的主要競爭者之一。在當時的世界貿易中,德國佔20.1%,而美國所佔份額卻不超過17%。對美國的潛在威脅極大,美國必須擊敗德國。

其次,協約國內部英法意俄日之間仍有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國可利用這些矛盾從中漁利。即使協約國取勝,戰後歐洲也遠不會無隙可乘。美國寧可看到協約國中幾個互相竟爭的國家取得優勢而不願讓德國取勝。總統顧問豪斯上校曾假定,「一個協約國的勝利,將很少有可能退回到沙皇俄國在歐洲的優勢,但是一個德國的勝利,將意味著「幾代人的無法形容的軍事暴政。」豪斯在致威爾遜總統的信中繼續寫道:歸根到底,德國的成功;將是我們的更大顧慮。」

再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已經成為美國在拉丁美洲的劇烈競爭者。1913年時,拉丁美洲對外貿易中,美國佔28%,德國佔14.2%,但德國的比例有增長的趨勢。德國在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其它拉丁美洲國家內都建立了居留地,幾乎在所有的中南美洲國家中,都有德國人控制的貿易公司在活動。美國對德國在靠近巴拿馬運河的西印度群島建立海軍根據地的企圖,更是忐忑不安。「齊默爾曼密電」恰恰刺到了美國的痛處。

一旦德國在大戰中取勝,不可避免要進一步向拉美擴張,向「門羅主義」挑戰,一向把拉美視為後院的美國對此當然不能容忍。「如果德國海軍在大西洋上佔了優勢,那麼它將毫不費力地在拉美的一個弱國得到立足點,於是它就可以由此為基地,向其他拉美國家或者美國發起進攻。於是,在這個國家就產生了這樣一種情緒,即一種有遠見的自衛政策需要我們介入這場戰爭。」

(2)在對美宣傳中,協約國比德國占著明顯的優勢。

「在宣傳方面,協約國擁有明顯的優勢。他們控制了海洋,電報和其他通訊工具,德國同美國只有原始的和臨時的無線電聯系。況且,協約國的宣傳機器具有更好的組織和更慷慨的資助。他們也比德國人機敏得多、作為結果,大多數美國人相信德國人侵略比利時、潛艇戰的殘酷等等。」

因為英國控制了通過大西洋的電報電纜,來源於協約國的消息報道可以大量地、自由地到達美國。但美國並非只從協約國單方面得到消息。在大戰初期,「預見到這種不平衡,美國政府批准兩家德國電台在美國繼續營業。並且,一些報紙的記者留下繼續對戰事作德國方面的解釋。不論是政府還是公眾都沒有被剝奪從德國方面獲得消息的可能。如果說美國官方完全從單方面獲得關於戰爭的消息,那是不確實的。」盡管如此,在對美宣傳中,協約國還是佔了優勢。這是因為:第一,美國的工業家和銀行家在同協約國的貿易中獲得暴利,他們的賭注是壓在協約國方面的,他們控制的大量美國報紙傾向於刊登對協約國有利的消息。「報紙自然是同銀行家和工業家有聯系的,他們是報紙廣告的主顧。報紙的不可知的巨大發行收益將隨著我們進入大國而增加」。第二,英國在美國的宣傳工作比德國高明得多。英國對美宣傳是由著名作家吉·派克領導的。他們依靠美國親協約國的團體和活動家舉行了各種報告會、辯論會,印製了大批小冊子和傳單,運用了電影、幻燈等形式。英國的宣傳家善於利用下述材料來煽起反德情緒。如德國潛艇擊沉商船、德軍屠殺無辜的中立國人民、焚毀圖書館、虐 待戰俘和處死協約國醫護人員,以及德軍在比利時的暴行,破壞法蘭德曼文化的古老中心盧汶等等。有的宜傳是誇大事實的,但效果是明顯的。第三,美國人口的大多數是英法移民及其後裔,在思想、文化、宗教、經濟上同母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血濃於水」,英國宣傳家往往利用這個事實喚起美國人對協約國的同情。美國內閣成員和外交官中同情協約國的也佔多數,如國務卿蘭辛,駐英大使佩奇、總統特使豪斯等均為重要的親英派。「因為大多數駐在歐洲的使節是同情協約國一方的,他們的報告加深了對協約國的諒解。」第四,德國間諜在美國的活動,從反面幫助了協約國的宣傳工作。「阻止軍需品從美國流向協約國的外交努力失敗以後,中歐列強依靠陰謀和破壞活動作為阻止美國供應協約國軍需品偽手段。利用德國間諜和親德的美國代理人,策劃陰謀阻止有利於英國的活動,炸沉以協約國港口為目的地的輪船,收買或者偽造美國護照以供潛伏在美國的德國人或奧地利人使用,破壞生產和運送戰爭物資到協約國,以及煽動拉丁美洲國家同美國不和。」所有這些活動,都被英國宣傳家有效地用作反德宣傳。

協約國的宣傳使得大多數美國人相信,假如德國贏得戰爭,那將是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全世界的一場災難。

一戰全部過程http://info.datang.net/D/D1045.HTM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法西斯同盟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進行的旨在粉碎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戰爭。

1940年以後,日本為擺脫侵華戰爭僵局,改善戰略態勢,決定乘歐洲戰事正酣之機,奪取英、美、荷在亞洲的殖民地,掠奪東南亞戰略物資,建立「大東亞共榮圈」。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在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率領下,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取得重大戰果,使美太平洋艦隊失去戰鬥力。遂後,日軍轟炸菲律賓,登陸馬來亞,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開始後,日本調用11個陸軍師團,艦船205艘,飛機2300架,共約40萬人。在半年多時間里,日軍先後侵佔了泰國、香港、馬來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緬甸、索羅門群島及阿留申群島部分地區。美國由於缺乏戰爭准備,初期遭受嚴重損失。在對德、日兩面作戰的情況下,美國執行先歐後亞的作戰方針,在太平洋地區進行防禦和牽制性作戰,然後視歐戰結局,再行反攻。1942年3月,美國建立了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兩個戰區司令部(總司令分別為尼米茲和麥克阿瑟),開始局部反攻。美國海軍在珊瑚海海戰中。首挫日軍,迫使日軍停止向莫爾斯比港推進。不久,又在中途島海戰中給予日本聯合艦隊沉重打擊,一舉擊沉日軍4艘航空母艦,掌握了作戰主動權。同年8月至次年2月,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群島登陸與日軍展開激烈爭奪戰,重創日本陸海軍,戰略形勢發生根本轉變。

此後,日美雙方在太平洋中部島嶼展開激烈海空戰。不久,美軍收復阿留申群島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1943年11月,美軍轉入全面進攻。麥克阿瑟一路由新幾內亞西進爾後北上,尼米茲一路經中太平洋特魯克群島西進,向菲律賓方向分進合擊,切斷日本往南洋的海上交通線。日本雖竭力增兵,但由於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終無法挽回敗局。1944年,美軍控制中太平洋,佔領馬紹爾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登陸菲律賓。1945年初次占沖繩,取得進攻日本本土前進基地,美英海空軍加強對日本本土戰略,轟炸和海上封鎖。5月8日,德國投降,日本徹底孤立。8月6日和9日,美國在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造成數十萬平民傷亡。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進軍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中國抗日軍民發起全面反攻。在各國軍民共同打擊下,日本侵略軍迅速崩潰。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伊始,日軍偷襲珍珠港。對掩護和保障其前進戰略計劃的實施有重要意義,但卻因此把美國拖入了戰爭,是戰略上的失策。太平洋戰爭中,雙方海軍艦隊核心已由戰列艦讓位於航空母艦。戰爭結果表明:艦載航空兵對確保海上交通線和掌握制空權、制海權有重大意義,用快速航空母艦編隊消滅日軍海空部認、在強大火力掩護下實施越島作戰,是美軍取得太平洋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

⑹ 二戰時,英國為什麼會選擇與美國結盟

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德、意、日是同屬法西斯的結盟國家,而美國、英國則是屬於反法西斯的結盟國家。那麼,當初,美國和英國又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結盟的呢?下面咱們就一起穿越歷史的硝煙前往探查一番。
首先,當全世界的目光都被英國和德國的交戰所吸引的時候,作為英國首相的丘吉爾、雖然對反法西斯的勝利有著非常強烈的信心。但是,伴隨著德國空軍對倫敦一次又一次的轟炸,他也不禁憂心忡忡。這畢竟是一場血與火的考驗。於是,為了更好的保衛英國,同時獲得美國的援助,丘吉爾便暗自決定,要想方設法完成與美國的結盟。當然,事實上,早在1940年的5月15日,還是在丘吉爾剛剛上台的時候,他就曾經美國總統羅斯福發過一封電報,希望美國能夠資助英國50多艘舊的驅逐艦,以供戰爭急需。但此後,當他一看美國沒有任何反應,於是,在6月中旬的時候,丘吉爾就再次給羅斯福發了一封同樣內容的電報,並且說,「總統先生,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向您說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沒有比這件事情更加讓人感到急迫。」但是,美國總統羅斯福依然沒有任何回應。

當然,盡管如此,但沉默並不等於美國總統羅斯福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到心上。事實上,早在德國對法國發起了閃電戰之後,美國人就已經被徹底驚醒了。所以,5月底,美國國會所撥給羅斯福的經費竟然都超過了羅斯福申請的數目。而等到了10月份,美國國會則更是破天荒的給羅斯福又撥款170個億,用於美國的國防開支。顯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美國總統羅斯福就得到了國會所批準的390個億的經費。而這在美國歷史上絕對是空前的。
為此,在後來,美國總統羅斯福終於很有信心的給丘吉爾回信說:他正在努力使英國獲得急需的物資與軍事裝備。當然,美國的國會只同意將錢用在自己的國防上,始終不同意用來支援英國。但是,目光長遠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卻依然以「借出」的方式,幾乎把美國軍火庫所有的庫存都借給了英國。其中包括:50萬支步槍,8萬挺機槍,900門野戰炮,子彈、炮彈、炸彈和無煙火葯更是不計其數。為此,羅斯福總統還遭致了諸多國會議員的責難,他們稱,「政府的這種做法簡直就是自殺。」
但是,英國人對德國人的頑強抵抗,最終還是獲得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無限同情,他始終都沒有停止對英國的支援。此後,等到1940年9月2日,英國首相丘吉爾為了進一步拉攏美國總統羅斯福,就與美國正式簽署了一份「以驅逐艦交換海空軍基地的協議」,即:在英國獲得了美國50艘驅逐艦之後,英國就同意美國在紐芬蘭和西印度群島的8個地方,建立海空軍基地。顯然,這樣一來,英國終於在實際上完成了與美國的結盟,而美國也完全站到了英國的一邊。
隨後,1940年的12月29日,美國羅斯福總統就發表了其著名的「爐邊談話」:「如果英國戰敗了,那麼,我們整個美洲都會暴露在敵人的槍下,為此,我們必須發動足夠的馬力來生產軍火,支援英國。」顯然,到了此時,美國與英國的結盟關系,等於已經徹底向全世界挑明了。當然,此時,盡管美國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交戰一方,但德國也並不敢公開地向其宣戰,因為此時的希特勒正想把矛頭轉向蘇聯,實在已經沒有更多的兵力來對抗美國了。

⑺ 二戰英國情況!

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是海上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後來加上在兩次工業革命之後屬於全世界科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海軍實力一流,在全球屬於最有說話權的國家之一。幾乎任何方面都是領先於其他國家的。陸軍實力一般,二戰時沒有與德國正面對抗的實力。
政治方面,前期英國首先張伯倫屬於綏靖政策。能不打就不打。丘吉爾上台後態度非常強硬,他對全國演講要戰斗到底,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
德國攻克波蘭、挪威、比利時、芬蘭、捷克斯洛伐克、法國、荷蘭等國後,西歐命懸一線,只有英國孤軍奮戰,拼著英吉利海峽和美國的物質資源一直撐著。德國調轉槍頭對付蘇聯,英國並沒有趁著難得的機會休息,而是馬上藉此空隙拉美國參戰。可以說沒有英國的抵抗,歐洲戰場早就結束了。
蘇聯付出非常慘重的代價後開始反擊。英、美聯軍在諾曼底登陸開辟第二戰場,英美空軍對德國的工廠、幾場大規模轟炸也對蘇聯的反攻起到了一定幫助。
所以後來德國也就屢戰屢敗知道投降。
整個二戰對英國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打擊。農業和輕工業幾乎荒廢,城市破壞,很多名勝古跡被摧毀。

⑻ 一心想把美國拉下水,二戰中丘吉爾是如何改變戰爭走向的

小編是學習歷史的,對二戰這方面還是了解的。小編就來分享一下吧。其實剛開始的法西斯還是挺順利的,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什麼波蘭,什麼法國之類的歐洲一些國家很快就被攻克了,這一點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第一英國有實力對抗德軍,即便是美國不參與戰爭,英國也依舊能夠打贏的,到了那個時候,美國是得不到好處的。第二如果英國戰敗,德軍就擁有英國的海上艦隊,真的到了那個時候就會威脅到美國的。因此羅斯福在二戰中給予英國提供了很大的物資幫助,除此之外到了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開始美國算是真正參與到戰場上來,並且對德軍進行宣戰的。可以說丘吉爾在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小編了解到的情況是這樣的,希望大家來補充。小編是不說廢話的口水君,記得關注我或者點贊哦,小編需要你們的支持呢!

⑼ 英國和美國參加一戰二戰的原因,過程,結果。 (英文)

英國和法國是一家的,一戰的得益者,必須得參加;美國是在41年加入盟國的,因為看到了勝利的天平正在慢慢向盟國傾斜,想賺些甜頭!

⑽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英法等國是什麼時候加入的

英法加入二戰:

1939年9月1日04:45,德軍聯合附庸國斯洛伐克的軍隊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給予納粹德國48小時限期撤出波蘭領土。因為德國沒有聽從英法的警告,英國和法國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國宣戰。所有參與的國家都沒有估計到這場戰爭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條款以及對以前1921年簽訂的屈辱的《里加和約》的不滿,在1939年9月17日從東面收復寇松線以西的西烏克蘭與西白俄羅斯。德軍和紅軍在9月28日在布格河會師。波蘭侵略戰大致上在10月6日結束,但是波蘭沒有向德國或蘇聯投降。而且,波蘭的流亡政府在盟國組織了一個有力的地下組織。

美國加入二戰:

偷襲珍珠港(英文:Surprise 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文:珍珠灣攻撃)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的軍事事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

閱讀全文

與英國如何拉美國參加二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中國改革運動有哪些 瀏覽:512
印度的航母是長什麼樣子 瀏覽:505
英國人為什麼不用付錢 瀏覽:516
義大利歌曲綠樹成蔭什麼調 瀏覽:63
伊朗什麼時候有海軍 瀏覽:39
越南老婆來中國有多少 瀏覽:483
義大利高中畢業去哪裡留學 瀏覽:239
印尼siap是什麼意思 瀏覽:892
印尼fe第三方第七欄應該標注什麼區別 瀏覽:73
伊朗總統的工資是多少 瀏覽:803
印度貨幣是哪個國家的 瀏覽:815
越南鐵路時速為多少 瀏覽:719
俄語義大利怎麼說 瀏覽:716
英國警察在什麼地方 瀏覽:791
印尼話bo什麼意思 瀏覽:662
伊朗市有多少鄉鎮 瀏覽:265
印度獨立後的工業部門有哪些 瀏覽:471
中國最高學府是哪個 瀏覽:460
什麼是中國公民的 瀏覽:158
印度大壩薩爾瑪在哪裡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