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國王中有哪幾位葬在法國
亨利二世,是英格蘭國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國的諾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
在亨利二世晚年時,他的幾個兒子爭權奪地,時常叛亂。亨利二世認定自己的妻子慫恿兒子們反對他,遂秘密請求教皇允許他與埃利諾離婚,未獲同意。他在悲痛中去世於法國希農,葬在法國。
詹姆斯二世(James II,在蘇格蘭稱為詹姆斯七世),1633年10月14日出生於英國倫敦聖詹姆斯宮,1701年9月16日逝世於法國聖-日爾曼-翁-萊伊)從1685年到1688年是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國王。他是最後一位天主教的英國國王
B. 西敏寺在哪裡~
建造年代:始建於公元960 年,1045年進行了擴建,1065年建成,1245年至1517年進行了重建
地理位置: 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毗鄰議會大廈和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
建築規模:教堂總長156米,寬22米;大穹窿頂高31米,鍾樓高68.5米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歷史
威斯敏斯特的本義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於這座教堂在倫敦城的西部,便得此名。曾有過一座自東撒克遜王塞伯特在公元7世紀建造後便長期矗立的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現址上,當時,它本應建在托尼島。該島現在已經消失,因為泰晤士河道變窄後它與岸地融為一體。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聖彼得的指教,據說他曾在首位主教梅里圖斯領行的封聖典禮上現身。從巴耶彩圖(彩織廣景壁畫,生動詳細地記錄了11世紀諾曼征服者威廉侵佔英格蘭的過程。傳說為威廉王後瑪蒂爾達親織,畫中共有1152人和72幕場景。)上看,這座老教堂建有中心塔樓、交成十字橫線的兩側耳堂和鉛板屋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年在位,因病未能參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封聖典禮。他那繼位的兒子哈羅德二世,成為末代撒克遜族英王。)擴建,並於1065年被封聖。亨利三世為了紀念愛德華,發誓建立一座哥特式更加威嚴的教堂,致使原來的結構所剩無幾。從13世紀到16世紀,英格蘭的國王們個個為其設計獻力,結果把它弄成了各種風格的大雜燴。如此觀察,它與今日的英國王室倒是相配——他們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長久以來都將威斯敏斯特教堂作為「教區本堂」來舉辦婚喪儀式和加冕典禮。但恰如丹·布朗在《達·芬奇密碼》中的描述,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區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區里的教堂,而是人們所知的王室專屬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長與其法規都要由王室決定。雖說平面圖上標明入口在堂前左側,實際上它設在了教堂側面的北耳堂。
英王「懺悔者」愛德華應教皇利奧九世之請求,將威斯敏斯特教堂敬獻於聖彼得。來自法蘭西諾曼底的威廉一世(征服者),是首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榮受加冕的國王。經過黑斯廷斯戰役,他擊敗了英王哈羅德二世。他的加冕典禮於1066年的聖誕日舉行,英格蘭本地居民擁聚門前歡呼慶賀。神經質的諾曼人錯誤理解了這一場面,威廉在整個典禮過程中惶惶惟恐喪命。加冕結束,諾曼士兵對人群發動攻擊,還焚燒了周圍的一些房屋。這種舉動對始終不得安穩的英法關系來說,自然毫無改善。
自此之後,王室的加冕禮即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包括現在伊麗莎白女王在內的英國歷朝歷代君王,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兩位外,無不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就是百年之後,也都長眠寺內。
18 世紀上半葉,英國建築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爾建造了教堂西端的雙塔。1875 年起,教堂正面由英國建築師、哥特復興式建築風格運動的領袖人物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整修。這位沉湎於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建築師在承擔修復工作時,常因傲慢地毀掉許多精美的非哥特式作品而引起時人的爭議。不過,這種作風對西敏寺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外觀及建築結構
作為英國中世紀建築的主要代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築風格和特點,雖然在馬拉松式的建造年代中不斷地推移變化,從諾曼式、哥特式,一直到早期文藝復興的式樣,不過它的基本特色仍屬於哥特式,所以歷經700 多年的修葺而猶能保持原貌,實在多虧了斯科特這樣的建築師。
西敏寺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兩大部分組成。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體部分長達156 米,本堂兩邊各有側廊一道,上面設有寬敞的廊台。本堂寬僅11.6 米,然而上部拱頂高達31 米,是英國哥特式拱頂高度之冠,故而本堂總體顯得比例狹高,巍峨挺拔。耳堂總長62 米,與本堂交會處的4 個柱墩尺寸很大,用以承托上部穹頂。穹頂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東是祭壇。教堂西部的雙塔(l735~1740 年)高達68.6 米。平衡本堂拱頂水平推力的飛拱橫跨側廊和修道院圍廊,形成復雜的支撐體系。教堂東端,即教堂中軸線的末端,原是聖母禮拜堂,後來毀壞。16 世紀初,在這個位置上建起了一個規模更大的禮拜堂(1503~1519 年,另說1502~1512 年),即著名的亨利七世禮拜堂,這是英國中世紀建築最傑出的代表作品,由羅伯特·渥都設計。禮拜堂本身就是一個小教堂,有獨立的本堂和兩邊側廊,陵寢設在一端。其巨大的扇形垂飾和宛如倒掛著的晶瑩華美的鍾乳石拱頂,設計大膽,構思巧妙,拱肋圖案別具一格,是整個建築中最精彩之處。室內牆上滿布壁龕,龕內共立有95 個雕像。這座禮拜堂裝飾華麗精美,被認為是「所有基督教國家中的至美之所。」在教堂內還有許多象亨利七世禮拜堂這樣的獻給死去君主的建築,使人不由得不驚嘆西敏寺教堂內別有洞天。如祭壇東端的聖·愛德華禮拜堂,其中央的愛德華祠墓建於1269 年,是世界各地香客的朝聖之處。主祠周圍還有亨利三世及其他國王祠墓,形成了各個時代的雕刻博物館,尤其是東端的亨利五世墓堂更以雕飾華美著稱。建築西敏寺的初衷就是將它作為英國國王的墓地,事實上,從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的20 多位國王的確都葬在了這里。在聖·愛德華禮拜堂西側有著名的愛德華一世加冕寶座,它高踞於祭壇前面的高台之上,寶座下有一塊稱之為「斯庫恩」的聖石,它原是蘇格蘭國王傳統的加冕座位,是其權力的象徵,1297 年,愛德華一世將它帶到了倫敦。順便說一句,西敏寺還是英國國王加冕和王室成員舉行婚禮的所在。可以說,西敏寺是一部英國王室的石頭史書。
在教堂的祭壇前面的尖背靠椅,是歷代帝王在加冕時坐的,據說那是件700年以前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董。 椅子坐板下有一塊大石頭,被稱為「命運之石」(Scone),它是愛德華一世在13世紀掠奪來的。原來,這是蘇格蘭王登基用的,據說現今蘇格蘭人中,還有人發起要把這塊石頭取回去的運動。與1996年,這塊蘇格蘭人的至寶又回到了它的家鄉。
教堂內,還有一座特殊的小禮拜堂。說它特殊是因為這座小禮拜堂不是獻給君主,而是獻給勇赴國難者——犧牲於「不列顛之戰」(1940 年秋季發生的英德空軍之戰)的皇家空軍戰士的。小禮拜堂的彩色玻璃上繪有當年參戰的68 個空軍中隊的隊徽。這為滿目的皇家奢華中注入了一股剛健悲壯之氣。
在教堂或具有特別紀念意義的建築物中,大都會專為傑出的人物劃出一席之地。正如法國的名人葬在先賢祠,英國的名人身後則有幸進入威斯敏斯特教堂。他們或被埋葬在教堂內,或者在此樹立紀念碑。這里一些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文學家的墓地,其中有丘吉爾、牛頓、達爾文、狄更斯、布朗寧等人之墓。耳堂南翼的「詩人角」就是詩人和作家墓祠的薈萃地。這里還有著名的第一次大戰時的無名戰士之墓(1920 年)。所以,這里墓室累累,紀念碑林立,堪稱英國著名的歷史文物陳列館。而且,這些祠墓和紀念碑在建築上還有一個妙用:有效地避免了教堂中軸線上氣勢非凡的縱深可能產生的枯燥感。教堂南側是修道院,創建於13 世紀,是一方形庭院,周圍設開敞拱廊,拱廊周圍另有許多附屬建築物。此外修道院庭院東南一側,還有寶庫廳和地下小教堂。後者為一長方形廳堂,現為寺院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國王、王後和貴族們在葬禮中放置在無蓋棺材中供人憑吊的雕像。這些雕像都是根據死後面容模製下來的,造型真實生動。其中以愛德華三世(1312~1377 年)的雕像最為古老,以英國海軍中將納爾遜子爵的雕像最為精緻,這位被譽為「海洋權威的化身」的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海軍指揮官曾在一次海戰中大敗拿破崙,從而最終導致後者滑鐵盧的失利。西敏寺的柱廊恢宏凝重,拱門鏤刻優美,屏飾裝潢精緻,玻璃色彩絢麗,雙塔嵯峨高聳,整座建築既金碧輝煌,又靜謐肅穆,被認為是英國哥特式建築中的傑作。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歷代國王加冕登基、舉行婚禮慶典的地方,也是英國的王室陵墓所在地。最後一個在這里舉行葬禮的王室成員是已故的王妃黛安娜。除了王室陵墓外,這里也安葬著許多偉大的人物,包括牛頓、達爾文、丘吉爾等。
C. 達爾文怎麼死的 死時多大 死後埋葬在哪裡 生前有妻子孩子嗎
達爾文死於一八八二年四月十九日,享年七十三歲。他的遺骸葬於牛頓、法拉第等英國偉人長眠的西敏寺寺院。
達爾文的妻子同他是姑舅表兄妹的關系,但他們的六個兒子,除幼子早夭外,其他5 子中有三人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第四子雖然不是皇家學會會員,卻曾被委任為皇家工程師,在社會上也有重名。只有長子稍遜。
D. 英格蘭約翰國王的寶藏在哪裡
幾百年來,世世代代的英格蘭人都無法忘記理查一世和約翰這兩位國王,但原因截然不同。人們懷念理查是因為他和薩拉丁之戰中所顯示的騎士風度及人格魅力,而薩拉丁的誠實和俠義,也被東西方贊譽為俠士風度,所以他們永遠受到後人的崇敬和熱愛。人們無法忘記約翰有兩個原因,一是據說這位不得人心的國王是狼人。他死後,當年的僧侶們曾在日記中詳細記述了他們是如何聽到約翰在墓穴里發出聲音,最後不得不把他的屍體掘出來移走。二是因為他把價值連城的英格蘭王室的寶藏陷在了沼澤地里,使得後人幾百年來搜尋不已、眾說紛紜。
1189年,理查一世繼位後,封他弟弟約翰為莫頓伯爵和愛爾蘭公爵,但他要求約翰答應在理查十字軍東征期間不進入英格蘭。然而,當理查1190年啟程東征後,約翰立即違背自己的誓言。1193年理查在德意志被拘留時,他趁機奪取王位未成。1199年理查一世死後,他終於成為王位的繼承人。
繼位以後,約翰陷入了沒完沒了的對外對內爭端之中。先是英法兩國重啟戰端,好不容易與法國的戰爭才結束了。1206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死去,約翰反對任命朗頓為大主教,因而與英諾森三世發生爭吵,被教皇判處絕罰。這時的英格蘭國內怨聲載道,內戰終於在第二年爆發。1215年5月叛軍佔領倫敦,1215年6月15日,約翰不得不簽字接受貴族們提出的大憲章。
不久戰火復燃,法國路易親王侵入英格蘭。1216年,約翰向教皇表示屈服並向教皇納貢稱臣,這場糾紛才算和解。約翰與教皇重新和解後,在教皇的支持下,他開始了向貴族們復仇的行動。
約翰率領一支僱傭軍洗劫了自己的國家,佔領了一座又一座城市,只有倫敦能倖免。在這種情況下,貴族們決定向法國求助,並願意讓法國皇儲路易斯登上英國的王位。1216年5月12日,法國皇儲帶領軍隊在多佛登陸。
在約翰佔領的城市中,他建造了20多個官邸,但沒有一個能成為他長久的家,一年到頭,他總是在每個地方只待幾天。其全部的貴重物品也都被帶在旅途中,分裝在無數個大箱子里,在各地不停地輾轉。
盡管這位國王一生名聲不佳,死後更多貶詞,但他畢竟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有極高的文化修養和高雅的品味。約翰最大的特長是鑒賞珠寶,他收集了很多非常珍貴的珠寶。還有,因為他喜歡到各地遊玩打獵,常年在各地接觸民眾,所以他非常熟悉英格蘭國情,在位期間司法清明,國庫充盈,稅收和軍事都有所改進。
約翰不斷地擴大他的收藏品,在他搜集的珠寶中,有幾件稀世珍品是他在歐洲大陸通過經紀人手中買下來的。出於喜愛,他總把這些珠寶帶在身邊,還為此製作了特別的箱子。但有時為了安全起見,他也把收藏中的一部分分散到全國各地的修道院保管。但他要求手下的人,必須非常仔細地在清單中標出。在他託人保管的珍寶中有他的祖母、德國皇帝海因里希五世的遺孀艾姆普瑞斯•瑪蒂爾德女士加冕時皇權的象徵物:一頂來自德國的大皇冠,紅衣主教的短袖束腰長袍,鑲嵌著寶石的腰帶,一塊海因里希五世加冕時披戴的真絲幔帳,一顆巨大的藍寶石,帶有金色鴿子的金節杖,兩柄寶劍,還有金杯和金十字架。
1216年夏末,英格蘭的貴族們終於認識到,法國軍隊不是他們的同盟者,他們來英格蘭的目的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利益,於是貴族擁護法國軍隊的越來越少,約翰感到機會來臨,便於1216年9月中旬轉入反攻,向那些把他的東西交給法國人的人進行報復。
9月17日,約翰來到劍橋,拜訪了兩座歷史悠久的城堡,緊接著向林考恩前進,隨後前往諾福爾克伯爵領地。10月9日、10日,他停留在沃施河南部(即今天的金斯•雷恩)。
10月11日,約翰從雷恩前往維斯拜赫,第二天向斯維納海得方向行進。在約翰到達雷恩城時,他從各地搜刮來的戰利品已經多得不計其數,龐大的軍隊中那些結實的箱子里珍寶越來越多,他不得不下令把那些行李留在了雷恩。
隨後,約翰的隨從們接到命令:為了與國王在斯維納海得匯合,他們要走直接通過維爾斯特雷姆河的路,並橫穿河口,因為此地的流沙充滿了陷阱,所以極其不安全。收集13世紀英國歷史資料最豐富的編年史大修道士馬特烏斯•帕里金西斯記下了這一重大事件:「當時渡河時霧很大,車輛通過沙地開始步履艱難地穿越這個危險地帶,可能先頭部隊陷入了淤泥中,那些很快淹沒回來的水又攔住了他們的退路,使他們進退兩難。」英格蘭國王約翰本人就在現場,他眼看大事不好,便想去找人求救,但被靠近的河水逼得退了回來。
這時,約翰突然發現,水中的土地突然裂開,漩渦把所有一切,人和馬,卷到了水底。轉眼之間,這位英格蘭國王不但失去了他的軍隊、車馬,也失去了他費盡心機多年搜集來的所有的珠寶和從修道院儲藏室中取出的貴重物品,所有的一切都沉入了維爾斯特雷姆河的流沙中。
據估計這些財寶今天的價值大約為200萬英鎊。這位國王本來就得了痢疾,轉眼間就丟失了所有的珠寶,連急帶氣,很快病入膏肓。
克羅克斯頓修道院院長聽取了國王的臨終懺悔,並為他舉行最後的塗油禮。1216年10月19日,約翰在紐沃克去世,被安葬在沃爾柴郡的大教堂。
在以後的700年間,這批王室的寶藏被遺忘在沼澤地里。
直到1906年2月15日,倫敦文物研究者協會秘書約翰•豪普做了題為「國王約翰的行李隊伍的丟失」的報告,這才引起公眾對約翰遺失物品的興趣。
《每日郵件》日報的創辦者,同時也是業余考古愛好者的沃德•克里夫讓他的部下庫爾諾克來尋找這段傳奇痕跡。經過一段周折,庫爾諾克找到了另外兩個尋寶者阿維克多和蘇格蘭工程師威廉。威廉曾在荷蘭從事過蘇伊德湖的排水工作。
3個人開始進行系統的尋找。經過幾年的調研,他們得出結論:寶藏在地下大約一平方公里左右的矩形范圍內,但此地已經被湖水淹沒很久。威廉鑽了一個孔,發現寶藏沒有沉到22米深的堅硬的河床底部,他估計大概沉到了深度在11~12米間的流沙中。
1929年底和1930年底英國政府分別頒布了兩個尋寶許可證,一個在薩頓橋附近;另外在薩頓附近的一個佔地面積達440公頃的叫做「東方的薩頓橋」的地區,許可證明文規定,在扣除尋寶所需的所有費用後,寶藏的凈利潤由王室與尋寶者之間均分。但令人疑惑的是後來這事情沒有了下文。
1929年夏天,來自巴爾的摩的富有的美國人約翰•赫特•博納獲悉此事,便決定為尋找寶藏籌措經費。後來他認識了一位叫龐森拜的人,並任命他擔任新成立的委員會的頭兒。
1932年10月6日,他們得到許可證,有效期限為3年或者乾脆直到發現寶藏為止。兩個月後,他們以「沼澤研究界限」為名注冊了一家股份公司,它的股份投資為1000英鎊,被分成1000張一英鎊的股票出售。
1933年6月,博納遇到了一個從德國逃亡來的化學家卡爾•格拉特維茨,他向博納承諾用他自行設計的一種金屬探測器——探礦杖,可以最快速地定位寶藏,並能加快它們的挖掘。格拉特維茨馬上著手進行工作,經過到沼澤地實地考察,他准備要大約500英鎊,也就是相當於現在10000馬克的酬勞。然後他拿著自製的金屬探測器進行了不同的測量,這種金屬探測器是由一根插在軟木塞上、兩端掛在細線上的針組成的。9月15日他做了如下報告「在薩頓橋邊的一個長8米、寬1米的地方,在距離下沉的河床50碼的地方,至少有24輛裝有銀子和其他貨物的車,200匹馱著金袋子的馬及士兵們,在沼澤地里被陷進去,人數大約在800~3000人之間,這些車上裝的是金子和銀子。」
盡管這篇報道引起轟動,除了博納在1934年春天確知他事先支付的20000英鎊早已被花完以外,尋寶一事接下來就沒有了下文。不久,公司解散時,其財務狀況已經無可救葯,很快在繁多的訴訟官司中走到了盡頭。
1950年,英國又成立了「沃施河研究委員會」,對國王約翰寶藏的定位嘗試才重新開始。這個公司把找到曾經在中世紀用來穿越流沙的黏土堤壩作為它的首要目標。這一地帶歷來就潮濕、低窪、多水,再加上自中世紀以來這片土地的外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潮水的漲落維爾斯特雷姆寬闊的河口變成了乾涸的土地;原來的那條河也早已消失,以至於人們根本不清楚,沼澤地在哪裡結束,海從哪裡開始。
不久,來自迪肯海穆的電子測量工具專家塔克博士,在倫敦一家公司的資助下,研製出一種叫做「高阻表抵抗力米」的在土壤中測量電阻的儀器。「沃施河研究委員會」向塔克博士提出,用他提供的儀器去尋找黏土堤壩,塔克博士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1954年秋天,塔克博士帶著儀器與他的隊伍第一次前往沼澤地。他在後來的工作報告中談到:約翰國王的隊伍選擇了一條比較堅固的淺灘來穿過維爾斯特雷姆河,這個淺灘直到16世紀仍被人們使用。但現代人必須清楚,從前維爾斯特雷姆的河岸與今天我們所知道的沃施河是完全不同的。這個地區的大部分已成為流沙。在近3年的研究工作中,他們對這種特殊的電阻測量法不斷地進行完善。具體的工作是:在一條直線上將30個電極以同等間距插入地中,然後在兩個最外端的電極處通過地面以一個已知電流值,同時測量中間兩個電極間電的差。因為特殊的電阻通過電極間距的改變而改變,由於土質不同從這些變化中人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在年復一年的探測中,他們共用了大約30條橫線列出了2平方公里多的范圍,得到了1000多個不同的值。最終證明了這一地區確實曾經有馬車經過。在所有的測量結果之後,結論是,在約翰王時代確實有一支隊伍橫穿河口。
後來呢?30年的工作,難道就為了得到這個結論嗎?「約翰王」的那些珍貴寶藏到底埋藏在哪兒呢?
也許,將來我們還會找到那批寶藏,也許它們會永遠沉睡在那裡。
E. 英國王室加冕,是怎麼進行的
英國國王加冕典禮,通常在前一位君主去世後數個月後舉行。
主持人是英格蘭國教會中資歷最深的教士「坎特伯雷大主教」。
若主教缺席,則由君主指定的另一位主教主持,僅有少數例外。
曾舉辦過加冕禮的地點包括:Bath(巴斯)、Kingston upon Thames(泰晤士河旁的金斯頓)、倫敦,和Westminster Abbey(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西敏寺),後來都在Westminster Abbey舉行加冕禮。
至於整個加冕典禮,已延續了上千年未變,也是最古老的儀式之一。
其他神職人員及貴族成員亦將在加冕禮中各自發揮作用。
參加典禮的,還包括國務重臣等。
一切程序,按照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千年來一份未公開發表的紅色行事手冊進行。
這份手冊,由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主持牧師保管,代代相傳。
從那以後,共有40位皇帝在此登基。
在邱吉爾或無名烈士的墓碑前行個禮,遊客們便走過庄嚴卻有些灰暗的通道,買票進入到豪華絢麗的內廳。鋪滿紅色天鵝絨的地方是極為富麗堂皇的祭壇,登基及大婚儀式均在此舉行。人們眼前好像看到了那盛大的場面。
祭壇後是懺悔王高達3層的豪華墓地。
F. 為什麼英國國王去世後直接安葬在修道院
英王是本國的宗教領袖
G. 英國有五座向東而立的墓碑,墓下埋的什麼人,為何我國要派人去修葺
在2016年,我國的一個留學生因為在英格蘭紐卡斯爾市的聖約翰墓園裡面發現了五座墓碑,最初的時候也是沒有太多人注意,因此就是很平淡的,但是也是因為這個學生的探索之心,才發現這是我們的人,也就是因為是我們國家的人,才會派人去修理的。
當時清政府也是和英國商量了,給他們在那裡買了一塊墓地,讓他們能夠入土為安,之所以朝向東方,就是因為讓他們能夠一直看到家鄉。之後也是有人去看過,但是隨後就是清政府也是沒了,隨即就是很多人都是慢慢給遺忘了這些人,直到2016年時,有中國的留學生發現了這五座墓碑,因為這塊墓地是清政府購買,所以歸屬中國,於是2017年開始修繕,並於2018年修繕完畢。
H. 菲利普親王和伊麗莎白二世死後,葬在了什麼地方
這似乎是一種病態的想法,但無法逃避的現實是,伊麗莎白女王和菲利普親王總有一天會死去。由於他們都是英國王室成員,他們的去世將會引發一系列精心策劃多年的事件。
女王和她的丈夫都擁有永恆的遺產。但是皇室的粉絲們可以去哪裡向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領導人之一表達敬意呢?令人驚訝的是,菲利普親王和伊麗莎白女王可能被埋在不同的地方。
盡管有傳言說女王將被安葬在哪裡,但根據我們對她的了解,我們可以假設她會按照原計劃安葬。她深愛的父親和母親被安葬在聖喬治教堂,女王很有可能也想被安葬在那裡。
如果她這樣做了,那麼伊麗莎白女王和菲利普親王將被永遠放在一起。就像他們想的那樣。
I. 英國的皇宮在哪裡
英國的王宮。建造在威斯敏斯特城內,位於倫敦詹姆士公園(St. James』 Park)的西邊,1703年為白金漢公爵所建而得名,最早稱白金漢屋,意思是「他人的家」。1761年由英王喬治三世購得,作為王後的住宅,稱為女王宮。1825年,英王喬治四世加以重建,作為王宮。從1837年起,英國歷代國王都居住在這里。維多利亞女王是居住在這里的第一位君主。白金漢宮宮內有宴會廳、典禮廳、音樂廳、畫廊、圖書館、皇家集郵室等600 多個廳室,收藏許多繪畫和傢具,宮內還有一座面積約40英畝的御花園,宮前有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