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的主要原因
英國是世界上資本主義工業化最早的國家,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煤,鐵資源曾對英國工業的早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伯明翰和設菲爾德的鋼鐵工業和機械製造工業,曼徹斯特的紡織工業,格拉斯哥的造船工業等,都曾聞名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航空、電子、汽車等工業在倫敦和伯明翰興起。近十多年來,蘇格蘭沿岸發展了以阿伯丁為主要中心的石油工業。北海油田的開采和石油工業,使第二次大戰後英國經濟的發展增添了新的生機。
工業革命前後的一些重要發明 時間 發明人 發明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牛考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4年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 造出用蒸汽機做動力的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25年 史蒂芬孫 發明的蒸汽火車試車成功
1844年 成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英國首都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太晤士河下游兩岸,人口700多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8,是英國政治、金融、工業、貿易和交通中心,也是英國第一大港。
利物浦是英國第二大商港,輸出量居英國首位,輸入量僅次於倫敦。
㈡ 工業化浪潮首先從英國開始的原因是什麼
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
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不是偶然的,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會經濟前提和科學技術前提的。
(1)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2)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的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所必需的貨幣資金。(3)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4)英國工場手工業的高度發展,培養了大批富有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5)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就,為工業革命的到來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世界市場是指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以商品流通為主要內容的經濟交往活動的總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即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主導地位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是國內市場在范圍上的延伸,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國際分工的發展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產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建立和發展,促進了國際分工,加強了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1857年發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證明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列強對世界瓜分完畢,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所帶來的影響:(1)為新興工業資產階級攫取更為廣闊的商品市場和更豐富的廉價原料、拓展投資場所提供了便利,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世界市場是一個非常不平等的市場,資本主義列強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大肆掠奪,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犯下了滔天罪行。(3)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在客觀上也極大地沖擊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相對落後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新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進一步加強了世界各國各地區間的互相聯系。資本主義對世界歷史進程的推進作用,是以侵略、掠奪和奴役的方式實現的。
㈢ 為什麼工業革命會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
政治方面:英國率先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為工業革命的展開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
經濟方面:英國海外建立了許多殖民地,海外市場的擴大,迫使生產技術的提高;
其次英國通過海外殖民積累了大量財富;在者英國手工業的發展積累許多生產經驗和技術
㈣ 英國為什麼是世界上第一個爆發工業革命的國家,其世界意義是什麼
率先在英國發生的工業革命是在多種因素合力推動下發生的:
①政治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確立(通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②市場條件:新航路開辟後,世界市場不斷擴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業革命強大的經濟驅動力。
③物質條件:(原料、勞動力、資本)「光榮革命」後圈地運動大規模開展,破產失地的農民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勞動力;海外殖民和奴隸貿易作為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在積聚資本、原料和開辟國外市場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④技術條件:英國發達的工場手工業也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提供了勞動分工和技術條件。
⑤科學條件:18世紀自然科學的進步(馬格德堡半球試驗-波義爾、胡克研究並發展大氣壓力理論-紐可門蒸汽機-瓦特活塞蒸汽機).
世界意義
①在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下,法、德、美等歐美國家也開始邁上了工業化的道路。
②工業革命造成先進的西方和落後的東方,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加快亞、非、拉落後地區的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㈤ 18世紀英國工業化迅速發展的原因和對英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原因:(18世紀60年代)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僱傭勞動力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日不落帝國」,國外市場急劇擴大了.
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㈥ 英國為什麼要爆發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有何關系
英國工業革命是18世紀發源於英國的工業革命。影響了歐洲大陸並傳播到美洲,帶動了許多國家工業革新。
背景
隨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光榮革命),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豐富勞動力。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科學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不是偶然的,這是有政治前提、社會經濟前提和科學技術前提的。17 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形成。
歷程
紡織工業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1764年-1767年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9年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成功發明了單向蒸汽機
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了汽船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
影響
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創造巨大生產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⒈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⒉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生產方式
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推動城市化進程。
⒋人類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
世界格局:造成先進的西方和落後的東方,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加快亞、非、拉落後地區的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對中國的影響:⒈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⒉中國成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⒊使先進的中國人開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
㈦ 英國是如何走向工業化道路的
英國是當今世界上最早開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在時間上比美、法、德、意等發達國家提前了100年左右,比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提前了200多年.這種絕對先行國地位使英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工農關系的處理上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加上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保護主義、倡導自由競爭的政治學和經濟學傳統,英國於工業化完成後在對農業的保護上反而比其他發達國家要晚一些,從而走出了一條從通過「財產剝奪——貿易條件惡化」模式積累工業化資金,到適度農業保護的較為獨特的工農關系變動的道路;也為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實現從農業剝奪向農業保護的轉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從工農業關繫上看,英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40年代:「圈地運動」及其對工業化的初始推動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是,通過「圈地運動」實現對農民的財產剝奪和強制性農場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剩餘的能力,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從而開始了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圈地運動」歷經了大約4個世紀,但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18世紀中期產業革命以後.其結果主要有二:
首先是擴大了農場的規模,提高了農業的相對和絕對剩餘水平.根據1851年的調查,英格蘭和威爾士農場總面積為2470萬英畝,其中經營面積在100~500英畝以及500畝以上的大農場約佔78.2%,經營面積在50~100英畝的中等農場約佔13%,經營面積在5~50英畝的小農場僅佔8.6%.同時,即使是小農場,在經營方式上也完全不同於產業革命以前的小農經濟.農場規模的擴大,為具有不可分特徵的農業機械技術的廣泛採用提供了可能.在機械技術廣泛應用的基礎上,化肥和良種技術也開始推廣,並進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這就使得當時英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剩餘水平大大提高.在從1650~1800年的150年間,英國的小麥單產水平平均提高了77%,而僅在19世紀上半葉就提高了79%,其中19世紀50年代比30年代小麥產量提高了大約50%.1790年以後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逐漸加快,1790~1815年間平均增長率大約為0.2%,1816~1846年為0.3%.一個農業勞動力在1700年時只能養活1.7人,而到1800年時就能夠養活2.5人了.可見,「圈地運動」實際上是通過土地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大大帶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使農產品供給能力大大增強,農業剩餘供給水平大大提高.18世紀中葉之前,英國的穀物幾乎每年都有出口.
其次,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工業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使得越來越多的小自耕農喪失了土地所有權和在公有土地上的放牧權,為當時日益增長著的城市機器大工業部門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英國當時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也在迅速降低.1700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約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1801年,英國5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105座,到了工業革命結束以後的1851年猛增到265座.這時,英國已經出現了象倫敦、曼徹斯特等人口上百萬和數十萬人的大城市.1801~1851年間,英國城市居民佔全體居民的比重由32%上升到50.1%.
可見,「圈地運動」從兩個方面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一是強制性集中土地,提高了農業剩餘水平;二是為城市機器大工業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農業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為土地集中提供了必要條件.而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剩餘水平的提高又為勞動力的非農化創造了物質基礎.
二、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貿易條件惡化及其效應
19世紀40年代以前,英國的議會和政府基本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金融貴族控制著,他們為了本階級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多次頒布穀物條例,實行關稅保護,限制和禁止國外廉價農產品和工業原料的進口.穀物條例在保護農業生產者利益的同時,也為高速發展的工業產業帶來了一系列障礙.主要是:穀物價格過高,在工人的日常支出中食物費用佔一半以上;工資的高低取決於麵包的價格,從而造成了穀物價格和工人工資輪番上漲的現象,導致了工業產品中工資成本過高;食品和原料價格過高造成工業資本家的利潤逐漸下降.從而,對農業生產的保護在19世紀上半葉反而成為工業化和城市化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為了降低穀物價格,降低工業品成本,擴大工業品市場,增加工業利潤,工業資本家和城市消費者聯合起來與大地主進行斗爭.終於在1846年,通過在議會中佔多數的方式廢除了穀物條例,放開農產品市場,實行自由貿易.此後,兩大產業的比較利益逐漸向工業轉移.1840年,英國農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指數為112%,廢除了穀物條例後,1850年即下降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種植業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更快.與1840年相比,1850年種植業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下降了20個百分點,到了19世紀末期,種植業產品的市場價格只及1840年的57%.可見,從19世紀中期開始,英國農業的貿易條件明顯地惡化了.這種狀況又通過城市和農村的「推」、「拉」兩種力量,使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1851年,英國城市居民的比重為50.1%,1881年達到67.9%,1901年達到了78.0%.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最終在工業對農業的超強度剝奪中大大地向前邁進了.
農業貿易條件惡化在極大地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後果.從農村和城市兩個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兩點:
1、農業的衰退.1846年穀物條例廢除後,隨著貿易條件的惡化,農業便逐步走向衰退.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運輸條件的改善,穀物的海運成本急劇下降,美國和廣大殖民地國家的廉價農產品源源湧入英國市場,使大量農業經營者破產,農業衰退益發嚴重.在這一時期,英國主要作物小麥的播種面積和產量急劇減少.1870~1900年,小麥播種面積由141.6萬公頃減少到58.9萬公頃,產量從30.7萬公擔下降到14.8萬公擔,糧食自給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農業的衰退迫使英國工業的發展日益依賴於國外農業的支持,這也是導致農業勞動力在此期間快速轉移的重要原因.
2、在市場和利益的驅動下,鄉鎮人口向城市進行了大規模轉移,使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等大城市的人口急劇增加.在經濟結構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的情況下,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已經就業的工人也經常面臨著失業的危險;貧民窟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大量存在,居住條件惡劣,許多人住在不透空氣、沒有光線的地下室里;由於農業衰退,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進一步加劇了窮人的貧困.城市中那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無產者,其生活還不如原來的自耕農.無業人口的大量增加還造成了城市環境的惡化,以及犯罪現象的劇增.
可見,對農業的過分剝奪,在高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不僅造成農業的衰退,也在城市中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降低了城市化的質量,對工業化、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三、20世紀30年代以後:對農業的保護和扶持與城市化的高質量發展
由於自由貿易政策對農業造成的持久性衰退,美國和西歐的大部分國家自20世紀初起就開始實行一定程度的農業保護政策,但英國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開始這一轉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糧食進口受阻,國內糧食供給發生困難,英國不得不實行配給制,轉而加強對農業的干預和扶持.主要政策有:獎勵墾荒,對開懇荒地的農民給予一定的物質激勵,擴大耕地面積;在政策上鼓勵農機、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產業的發展,鼓勵農民購買農業機械,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並於二戰以後迅速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對於各出口國用出口補貼的辦法廉價傾銷其過剩的農產品現象,英國等歐洲進口國採用提高關稅以及非關稅的手段對國內農產品生產者進行保護,這就大大提高了國內農產品的價格;建立健全了國家農業生產管理機構,對農業生產進行監督和管理;大力發展農業合作企業和流通企業,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水平,以及按照歐盟的統一政策對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行補貼等.上述政策措施實施的效果是顯著的,其標志之一就是英國國內的農產品供給情況很快得到了改善,80年代以後甚至一度出現了過剩現象;標志之二就是農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規模農戶的收入水平超過了城市中的一般產業工人;標志之三是農村物質生活條件的顯著改善,鄉村地區的第二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從而改善了鄉村落後的歷史面貌,逐漸同城市接近起來,社會學家把這一過程稱為「鄉村城市化」.
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中使用勞動力的數量越來越少,1978年英國農業勞動力僅有65萬人;1991年進一步減少到27萬人,只佔全部勞動力的1.3%,此後便穩定下來.而在城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在進入20世紀40年代後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50年代以後,其發展速度超過了第二產業,從而成為吸收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領域.城市中就業結構的改善使失業人數大為減少,產業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大為改觀.隨著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的變化,城市環境污染的狀況逐漸得到了治理.城市產業逐漸向鄉村滲透,城鄉聯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後出現了城鄉一體化的現象.
㈧ 英國工業革命的直接誒原因和根本原因
一、直接原因:
第一,英國較早地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經過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8世紀上半期英國議會制度的確立,《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案》的公布,都進一步鞏固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英國的政治統治,掃除了封建主義的障礙。
資產階級掌權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促進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工業革命的到來。
第二,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奴隸貿易等手段,最先具備了必要的資本、市場等經濟條件。這一時期,英國不斷發動對外戰爭,進行奴隸貿易,從殖民地掠奪財富。對內政府還發行大量國債,搜刮國內人民。這些財富集中在資產階級的手中,並且轉化為工業革命必需的資本。
二、根本原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應是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根本原因。
(8)英國為什麼去工業化擴展閱讀
英國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60年代,以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為始,以瓦特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為樞紐,以19世紀30、40年代機器製造業機械化的實現為基本完成的標志。
17世紀時,英國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促進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英國的殖民擴張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資本,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生產所必需的勞動力。
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對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因此以技術革新為目標的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
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表現是大機器工業代替手工業,機器工廠代替手工工場,革命的發生並非偶然,它是英國社會政治、經濟、生產技術以及科學研究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使英國社會結構和生產關系發生重大改變,生產力迅速提高。
這次革命從開始到完成,大致經歷了一百年的時間,影響范圍不僅擴展到西歐和北美,推動了法、美、德等國的技術革新,而且還擴展到到東歐和亞洲,俄國和日本也出現了工業革命的高潮,它標志著世界整體化新高潮的到來。
㈨ 英國工業時代的來臨主要原因是
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具備了政治前提,英國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為工業革命准備了政治基礎。
其次具備了工業革命的條件。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准備了大量的自由的勞動力;海外貿易和掠奪為工業革命准備了雄厚的資金,殖民擴展為工業革命准備了廣闊的市場,市場的不斷需求使工業革命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