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中國專家為什麼赴英國

中國專家為什麼赴英國

發布時間:2022-04-30 21:47:37

⑴ 為什麼中國人都喜歡到英國留學呢

今年2月,英國大學或將於今年9月推行兩年制本科學位的消息引發媒體關注。這意味著英國本碩連讀,僅需3年時間就可以拿到碩士學位。與3年制學位相比,兩年制本科「快速學位」課程更短、更密集,讓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高效完成學習,節省1年的時間成本。
相關留學專家表示,英國大學本科學制的縮短,必然對英國留學的前期准備提出更高要求。有數據顯示,48.56%的學生在開始留學規劃時即進行背景提升規劃;68.75%的學生在啟動留學規劃3個月內至少選擇一項背景提升,如語言、學游提升等;20.69%的學生在留學期間選擇面試輔導、學術先修服務等。
針對中國學子,英國推出了一系列留學新政。「這些利好消息也吸引了中國學生將英國作為留學目的國。」 啟德教育英愛項目管理中心總監孫波說。
去年10月,英國伯明翰大學宣布承認中國高考成績直讀英國本科。隨後,萊斯特大學、鄧迪大學、英國女王大學、肯特大學、卡迪夫大學也陸續宣布接受中國高考成績直讀本科。
這一舉措對於有意向申請英國院校的中國學子來說,不僅可以全身心備戰高考,還可以根據高考成績來決定是在國內就讀還是前往英國就讀,選擇更加靈活。
同時,從去年7月開始,英國內政部為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11個國家和行政區的第四層級學生簽證申請人簡化申請材料要求:
一是申請人可以在居住國申請簽證,而不需要前往國籍所在國;二是申請簽證時不需要提交資金證明材料、過去的學歷證明或英語能力證明,但是申請人仍需滿足這些要求。
就該項政策提示,英國大學仍然對學生有語言和學歷要求。雖然沒有硬性要求提供這些材料,但是申請人仍需滿足這些要求。
根據數據顯示,中國學生選擇留學英國的前幾項因素為學制短、教育質量高、文化積淀深厚和社會安全性高。
因為喜歡英國的悠久文化和歷史沉澱,英國碩士學制相對較短,另外英國在社會治安方面也比較有保障,而選擇赴英留學。

⑵ 為什麼民國時中國出了大量大師而英國出現了大量工程師

原因有幾個:

1. 工業和公知的本質區。民國時都是這嘴炮大師,和現在大陸的公知、台灣的名嘴一個鳥樣,光說不做。理科生在腳踏實地干實事的時候,文科生在旁邊指手劃腳罵罵咧咧,惡心。決不允許只會打嘴炮的公知掌控這個國家,必要時我堅決支持從肉體上消滅公知!而且,公知多了只會吵架,社會反而會撕裂,多生很多亂相。但工程師多了,默默無聞幹活的就多了,社會就會進步!西方國家及美國忽悠中國老百姓,中國沒有民主選舉,就沒有自由,就是獨裁等,千方百計的要把中國推上不歸路,用心極其險惡,就象當愚弄運十飛機一樣,把你弄死了,他們就放心了。

2. 根本就是偽命題,人家德國出了多少大師,比同時代的民國多了不知多少倍。而且我們的大師跟人家的大師不在一個層級上,德國隨便博士畢業的到國內混幾天都成大師了。德國大師喜歡自己搞自己,比如尼采。民國大師喜歡搞別人,罵別人,比如魯迅。德國大師研究什麼?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中國大師研究什麼?琴棋書畫……這就是差距。為什麼總有一堆不愛讀書的認為徳國人只會造機器?德國的人文科學水平不是一般的高,大師輩出。康德,黑格爾,費希特,謝林,荷爾德林,馬恩都是大家。西方是現有思想啟蒙大師才有後來的科技爆炸式發展的。沒有文藝復興的伏爾泰,笛卡爾,西方的科技學術還在神學的禁錮中,多得了這些大師,松開了宗教的束縛,西方科技才得以長足發展。清末民初的中國,民智還未得到開放,當時的國民對民主,祖國,政府等毫無概念。

3. 同時期,德國和英國在火箭、坦克、軍艦、飛機、汽車等領域出現大量一流工程師和科學家。民國同時期出了錢鍾書、朱自清、楊絳、魯迅等優秀大師。

第一,我不承認民國有第四個大師。
第二,我不承認民國沒有出工程師。
第三,我不承認當時思想界,英德兩國沒有大師。
所以當時的情況應該是,英德兩國在各個領域對中國都有壓倒性數量優勢的大師。而中國當時的大師數目幾乎處於歷史最低點,只有三個,就是大師匱乏狀態,以至於當時,什麼人都敢冒充大師了。
沒有處於時代前列的成就,沒有時代最前沿的理念作為基礎,沒有廣闊的學術承認的人沒資格被稱為大師。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滿足條件的准大師不少,可能有大概五六百人吧。大師的具體人數我也不知道,可能全中國兩三百人還是有的吧。
大師,是對學術最頂端的人的敬稱,是人類的瑰寶,沒道理隨便找些人來侮辱他們。

⑶ 中國的艦隊為什麼要出訪其他國家呢

中國艦隊出訪,其實是一種軍事實力的宣示。因為別看是小小的幾艘船跑到國外,比如歐洲去。這後面是需要很大的實力為基礎的。因為幾艘船跑到歐洲去,這么遠不簡簡單單是補給的問題,更多的是艦隊的操作管理能力,比如在遠航中各種風險和海況的處理能力,而這些也只是最簡單的。最重要的是你設備的運轉能力,你一艘船在海上面對各種狀況運轉幾個月,必須要不出現任何主要故障。而幾個月的航行,對艦船的核心運轉要求是非常高的。以前中國技術實力不行,出海兩三天都是不行的,機器運轉超過100個小時,核心動力系統就會報廢,需要大修。更不要說,大型的航母這樣的艦船。表面的航行,其實反映出的是一個國家整體的技術能力和軍事能力。而中國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候遠航,也是有軍事戰略意義的,那就是為了顯示自己艦船實戰的續航和持久能力。講白了就是說,我們中國不是以前的中國了,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在我們身上拉屎拉尿,不是船一開出去,沒多久就報廢的時候了,要干起來,我們也可以和你實打實的干。這也是為什麼,艦船遠航訪問的國家不多的原因,因為不是真正的海軍強國連這種簡單的巡航的能力都是沒有的。當然這些很多也有外交上的作用,可以緩解一些政治上的緊張關系,增進軍事交流和軍事透明度。同時通過遠航,也可以提高自己本身的巡航水平,同時搜集航線上的重要水文信息等。

⑷ 為什麼中國人看病要去海外

美國在醫療方面的投入佔GDP的18%以上,在世界各發達國家中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其醫療水平遠遠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美國擁有許多世界上前沿的醫學研究成果、優秀的醫學專家、先進的醫療科技,特別是在癌症治療領域,擁有更多更新的葯物、先進的設備。

美國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達67%,英國為60%,而中國則不到30%。

邁德瑞提供赴美就醫。
美國強大的醫葯研發能力也是其醫療系統的重要支柱,每年大約有15種抗癌新葯、10種內分泌葯物、5種心血管葯物經FDA(美國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在美國上市,而這些新葯平均要在5年之後才能進入中國市場。

⑸ 是中國還不夠強大嗎為什麼抗病毒專家還不從英國撤回來啊

並不是中國不夠強大,而恰恰說明了中國足夠的強大,有能力出專家到中國進行嗯教學或者說是抗議活動。

⑹ 名人精英為什麼都喜歡去留學

在中國,出國留學是孩子的夢想,更是家長的期待。有的從小學開始,有的從中學開始,有的從大學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將孩子送到國外學習。那麼中國家長為什麼要送孩子出國留學?
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認為,留學實際上就是一種投資,以自己的事業、前程,甚至是家庭幸福為抵押的一種高風險投資。這就必須考慮回報,留學前就必須要考慮這個投資是否會有好的回報。在中國,出國留學是孩子的夢想,更是家長的期待。有的從小學開始,有的從中學開始,有的從大學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將孩子送到國外學習。那麼中國家長為什麼要送孩子出國留學?

一、學習英語 培養獨立能力
在一家媒體工作的黃女士幾年前就把17歲的女兒送到紐西蘭讀書。當時她女兒的理科成績不好,英語和語文學得還挺好,加上女兒從小膽子小、獨立能力差,黃女士希望女兒出國好好學英語,也鍛煉鍛煉。
女兒出國時畢竟年齡小,缺乏自控意識,在國外受其他同學影響經常出去玩,耽誤了學習。黃女士特地飛到紐西蘭與女兒長談了一次,女兒後來終於完成了學業。現在,她女兒已回國作了一名翻譯,因為英語好,又能吃苦,單位領導對其很滿意。
小結:
總的來看,出國留學利大於弊,但考慮到孩子的自控能力,最好在中國國內讀完本科後再出國留學。

二、開闊視野,希望孩子成為國際化人才
李華先生的女兒盡管才上高二,但他已決定不讓女兒參加明年的高考,今年就送女兒到國外留學。他說女兒明年如果參加高考也能考上一般的高校,在他看來,中國國內除了北大、清華等少數一流高校外,其他高校的教學品質和教育水準在國際上排名一般都不是很好。女兒如果上不了國內一流大學,還不如送她到國外就讀。
李先生認為,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精通外語、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成為他女兒這一代人的成長目標。
小結:
孩子出國留學後能把外語學好,在國外接觸到的多元文化確實可以使他們視野更開闊,當然這也有利於孩子以後的發展,也是為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做好准備。

三、家長攀比,別人送我也送
「我一個親戚的女兒才上小學二年級,就送去英國讀書了。」市民張靜說,「我打算送兒子到英國讀高中,享受英式教育。」
她介紹,目前,兒子就讀的私立學校,大多數學生家庭條件較好,很多家長在孩子小學時就開始張羅留學的事。張靜說:「娃兒的同學差不多都要出國讀書,娃兒不去,好像心裡很過不去。」
小結:
留學有一定風險,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有專家就建議,留學作為人生規劃的一部分,到哪個國家、學什麼專業、將來的就業方向等,一定要做好計劃,不要盲目跟風。應該根據家庭經濟狀況量體裁衣,設計一套適合孩子的留學方案。

四、怕孩子變壞
劉女士的兒子今年讀初三,成績在班裡處於中游,屬於「重點高中無望、普通高中又無憂」的那一類,所以與班裡大部分埋頭苦讀的同學相比,他倒是很輕松,每天放學回家不是聽音樂就是打電玩,再這樣下去實在是沒什麼前途。她認為這個年齡的小孩子人生觀還沒有最終形成,是最容易受外部環境影響的,萬一真走了歪道,再想扳回來就麻煩了。
於是劉女士和老公就動起了把他送到國外去讀書的念頭,覺得反正家裡經濟條件還可以,在澳大利亞又有一位遠房親戚可以照顧他,不如索性到那兒去念高中,將來升大學也容易點。兒子對此也沒有異議。
小結:
雖然有不少孩子是通過出國讀書變得懂事起來的,但是孩子年齡小,到哪年齡也不會大一歲,自理能力不夠,到國外難道就不怕學壞了嗎?

五、出國留學是為了深造
張先生的兒子很聰明,成績也特別好,奧林匹克競賽次次拿獎,學校里獎狀也不知道拿了多少。本來家長也沒想到要讓孩子出國留學,有一次開家長會,孩子的班主任特地跟張先生談了一次,說孩子理科那麼好,如果有機會的話應該讓他出國念書,國外理科方面的教育在實驗條件和理論研究上都比國內好,在國外深造過之後,將來會更有出息。而且要出國,就要中學的時候辦,等到大學讀了一半了,一個是簽證難了,另一個也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張先生和兒子交流後,發現他也有這方面的想法和打算,最終為了孩子能成才,決定送他出國去試試看。
小結:
像張先生孩子這樣在中學成績特別好的學生申請出國讀大學的也挺多,並不是像大多數人想的只有考不上大學的人才會想出國混張文憑。這樣的孩子到名牌大學里深造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六、孩子成績太差了
馬先生說,讓孩子出國是萬不得已的方案,要不是兒子的成績不好,沒希望考上好的大學,他才不會想到把那麼小的孩子送出國。他兒子在一所普通中學讀書,成績中等,想和重點高中的學生競爭那幾所重點大學,困難很大。而且馬先生認為在國內一般大學讀書的學生因為就業會有些問題,紛紛申請出國。他說如果辛辛苦苦參加了高考,考中一所並不理想的學校,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過了兩年再出國,那不是耽擱時間嗎?所以,他覺得讓孩子早點出國是良策,不管他在那裡考上什麼大學,在現在人的眼裡,出國總是能夠鍍一層金回來的。
小結:
我們只能希望馬先生的兒子到時能有比較好的發展吧。但是鍍金主要還是體現在孩子學習能力上,出國留學的高昂學費不可小覷,並不是每一個成績差的孩子都有馬先生兒子這樣的爹。

七、學習國外的新理念
讀高一的冷同學說,「我想出國,並不是看重那張『洋文憑』,主要是想多學一些先進技術和理念。記得上初中時,我們學校和澳大利亞的一所中學長期交流學生的活動。有一次,我們一起做一道奧林匹克競賽題目:一天中分針、時針共有幾次處在平行位置。中國的學生馬上就准備了草稿紙,列好方程式開始運算,可外國的學生卻直接撥動手錶的時針、分針。我很希望接受這樣的教育。」
小結:
中國學生面對新事物總有畏縮心理,與國外學生比起來,創新意識較差。國外一些新的學習理念和靈活的教育模式,更適合那些語言基礎不錯,性格開朗,且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都較強的學生。

八、家長個人意願
為了讓女兒逃避嚴峻的高考,周爸爸就動起了讓女兒去澳大利亞留學的念頭,他有個生意上的好朋友在那裡定居,可以擔當女兒的監護人。而且他覺得自己年輕時沒機會出國留學,現在條件好了一定要送女兒去留學。周爸爸認為把女兒送到國外讀書,即使什麼也沒有學到,在那個環境里英語水平肯定會不同一般,況且還有人照顧。然而,女兒卻覺得爸爸是對自己沒有信心,是他不太確定自己是否能夠考上名牌大學,從而決定讓自己出國,這是逃避高考的一條迂迴之路。而且女兒覺得出國要花很多錢,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
小結:
對於這樣比較有信心考上國內大學的同學,原本在國內可能可以考所好大學,找份好工作的,前途也能夠看得見的。但是突然將孩子送出國外,失去在國內擠獨木橋的勇氣和信心,反倒會讓他們不知道以後是怎樣了。

九、中介機構的推波助瀾
41歲的陳某是一國有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從兒子出生,便在銀行開了一個賬戶,為兒子將來出國留學攢錢。兒子成績也不錯,2008年,剛考入一重點高中,班主任也說上重點大學應該沒問題。
一次在一留學中介機構聽到消息,說當下金融危機,中國學生申請出國留學更容易。於是陳某動搖了原先的計劃,將兒子送到了澳洲,然而正是金融危機,一年後該學校倒閉了,陳某的兒子也失學了。
小結:
留學,這條看似繁花似錦的路上不乏陷阱。一些「黑中介」看準不少家長讓孩子留學的迫切心理,早就挖好了坑。為了爭生源拿回扣,不把孩子前途放眼裡,而一些中國學生和家長對國外教育都不太了解,也不知道哪個國家、哪所學校學習更合適。

十、國外的教育方式
「我媽媽覺得中國的教育不太適合我,希望我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15歲的徐小白言語中透著與年齡不太相稱的成熟穩重。為了實現出國夢想,她從安徽的小城鎮來到北京,通過層層選拔成為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的高一新生。「高考實在太累,乾脆送孩子讀國際高中,以後直接申請國外的大學。」重慶余女士也這么說,孩子不用應付高考,能扎扎實實地學知識。「留學接受新的教育方式,回國後也許發展潛力更大。」
小結:
關於國內教育與國外教育,看法各有不同。中國教育態度與國外教育態度的最大的區別在於中國偏重於灌輸式教育,所以中國學生的根基非常扎實,這是優點,但也是缺點。國外可能更重視綜合素質教育,尤其是人格特質的培養,加上外國大學是「寬進嚴出」。
通過留學途徑移民
家住深圳南山區的某位投資公司高管尤先生說,教育也是一種投資,我周圍不少人都准備通過送孩子出國留學的方式移民。
所以尤先生兒子從中學開始便到了加拿大。尤先生還說,他准備讓孩子在國外念完書,就直接在那邊找工作,然後會在那邊買房置地。等自己退休後也到那邊養老。
小結:
許多家庭將孩子送到國外留學,主要是考慮到當地的教育、醫療和退休生活,為將來移民做准備。有的是先讓孩子出國讀書,等時機成熟再爭取孩子先移民進而舉家移民的戰略。擁有當地高等教育學歷和正式工作者更容易拿到綠卡。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學校再走向社會,逐漸融入當地社會,留學無疑充當了移民的敲門磚或者跳板。但隨著各國移民政策的變化,這條途徑未必會一直有效。

⑺ 英國考古發現1600年前文物,寫有中國文字,中國古人去過英國嗎

人類歷史指的是人類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古人類化石的發現,人類的歷史也越來越久遠。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人們都以為,人類的歷史不過只有幾千年而已,隨著856年,德國某一處洞穴中發現了古人類化石開始,人類的歷史就被向前推進了5萬年至10萬年。幾百年來,人們不斷地發現史前人類的化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地又有了眾多的發現。2000年,非洲肯亞發現了距今600萬年的原初人,也被稱為千禧人,因此,人類有了600萬年的記錄。

對於這些猜測,我國的專家也給出了解釋:中國古人確實已經去過英國。漢朝開通了絲綢之路後,中國商人為了利益,不遠萬里遠赴羅馬帝國,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清朝的時候,我國實行了嚴密的閉關鎖國政策,然在此之前,中國人比清朝時期的更加開放。明朝的時候,我國就已經有了世界地圖,而當時也有不少商人為了利潤東渡墨西哥。由此可見,英國發現的中國文字,並不奇怪,因為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了探險之路。

⑻ 疫情中奉獻最多的是誰

醫護人員,因為他們是直接與患者接觸的,也是最有可能會被傳染的,哪怕有一丁點疏忽的地方,都會造成致命後果。可以說,每一名醫護人員都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時刻面臨著嚴峻考驗,毫不誇張地說,在這般巨大的壓力下,沒有多少人能夠挺得住的。誠然,在平時,很多人看似將生死看的很平淡,置生死與度外,但一旦真的落到自己的身上,就無法這般坦然了,而醫護人員就做到了,明知有危險也是沖在最前面,用實際行動踐行醫者仁心。

可以說,如今各地的醫護人員都是值得敬佩的,他們在用自己的生命維護患者的安全,致力於挽救患者,讓患者康復出院。就拿北京地壇醫院來說,作為北京市病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在此次疫情期間,當仁不讓成為了收治感染者的主力醫院之一。說起北京地壇醫院,相信北京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原名北京第一傳染病醫院,主要治療的就是各種傳染病。而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北京地壇醫院就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不僅救治了患者的生命,也為最終打贏「非典」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如今,北京地壇醫院再次履行使命,承擔起收治感染者的重任,同樣的,醫院的醫護團隊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⑼ 出國看病,為什麼有人偏偏選擇去英國就醫

全民免費醫療
英國是全球公認的醫療保健領域領先者,其創建的全民免費醫療服務體系——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因「衛生成本低、健康績效好」為世界各國所稱道。
NHS包含三個層次的服務:由全科醫生提供的初級醫療服務,和由專科醫生在醫院提供的二、三級醫療服務。患者去醫院就診必須獲得全科醫生的推薦,二級醫療服務由政府所有的區綜合性醫院提供,有門診部和住院部,覆蓋專科診療和急症住院。三級醫療服務則由更高級的區域或跨區域醫院提供,包括諸如癌症治療、器官移植等更高技術的內容。
雖然會給政府帶去很大的財政壓力,但NHS確實讓英國居民受益了。英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在1981-2008年期間,男性的人均預期壽命增加了6.9年,女性增加了5.1年。
NHS系統使得幾乎所有的英國公民享有免費醫療的服務,而幾乎所有的NHS系統的醫院都會設立private care。醫院設立的這一private care部門由醫院統一管理運營,主要是為滿足部分經濟條件較好的本國患者,或者是國際患者的需求而設。
Private care的收費相對較高,但是卻為經濟條件較好的本國患者和國際患者提供更為舒適的就醫環境、更為便捷的就醫流程、更為人性化的就醫服務等。醫院為這些患者提供一對一的陪同服務人員,使就醫的過程變得輕松舒適快捷,從而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公立醫院制,新葯准入時間短
在一份145個國家的醫療衛生投入占國家GDP比例排名中,中國不足5%排在139位,而英國則接近10%。
英國90%的醫院為公立醫院,收入主要來自政府財政稅收,部分來源於私有資金投入,與接診的患者數量和患者的花費無關。因此,醫院和醫生只需要關注疾病,而不會考慮到經濟收入,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過度醫療。
與中國相比,英國的醫學科研開放得多。英國認為醫療更像一個社會問題,而不再是一個學科,不應該有邊界。英國的醫學研究除了資助病理學、診斷、手術、葯物等之外,還資助如物理研究跟媒體公共教育。
英國每年在醫學研究上的資助規模達幾十億英鎊,折算成人民幣是百億級,新葯的准入時間也較短,約3-6個月。而國外新葯進入中國,往往需要滯後3-5年甚至更長時間。
如適用於難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葯物阿比特龍,是英國皇家馬斯登癌症中心Johann de Bono醫生主導的臨床試驗,從2011年5月在N Engl J Med. 發表相關文章,到2011年9月批准上市,只花了4個月的時間;而這一葯物在中國上市的時間,是2016年11月,滯後了英國5年。
精英式醫生培養
相比中國醫生的培養過程,英國專科醫生的培訓過程更加漫長和嚴苛,包括5-6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1年初步培訓成為注冊前住院醫師、2-3年專科培訓、4-6年通過注冊專科醫師培訓,方可成為正式的專科醫師。
英國的醫生教育是一種精英式教育。在英國,醫生這一職業是超過政府官員、律師、商人等行業的最受大家尊重和認可的職業。醫生的社會地位高,被最傑出最優秀的學生所鍾愛,因此,整個醫療行業人員的素質非常之高。
英國醫生有強烈的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雖然年輕醫生很辛苦,但職業前景和可預期收入是比較理想的。以主治醫生為例,年薪達到15萬英鎊,這令月收入不過幾千元的中國同級別醫生無法企及。
重視人文關懷
事實上,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是英美等國醫學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患者就醫感受、保護患者個人隱私,患者才能得到良好的就醫體驗。
由於完善的醫療保險+轉診制度,使得絕大多數英國患者的小毛病都消滅在了社區醫院,而大醫院可以專心對付疑難雜症和重症。在英國的大醫院就醫,專科醫生一天接診病人總數不超過10幾人,同時還有秘書、醫生助手和護士等提供輔助服務,醫生有充足的時間與患者交流。
而且,英國對重症的診療強調多學科協助,多學科醫療團隊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英國醫生還特別善於安慰病人。在英國醫院里,經常可以聽到醫生對病人誠摯地說,「我們一定盡最大努力去幫助您「,「您還有什麼疑問嗎?還有什麼困難嗎?」這樣的交流方式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安慰是難以估量的。

閱讀全文

與中國專家為什麼赴英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男女多少歲可以領結婚證 瀏覽:916
印度偉哥在國內怎麼銷售 瀏覽:603
印度花生乾果怎麼樣 瀏覽:127
伊朗的盟國有多少個 瀏覽:708
印尼燕窩產量怎麼樣 瀏覽:923
印尼留學簽證需要准備什麼 瀏覽:633
義大利語等級考試哪個好考一些 瀏覽:31
歷史學專業去義大利哪個學校 瀏覽:786
印度的瑪薩拉粉是什麼 瀏覽:587
英國藍白貓脾氣暴怎麼樣辦 瀏覽:494
印尼萬丹發生海嘯什麼時候 瀏覽:261
印尼現在在放什麼假 瀏覽:488
在英國教父是什麼 瀏覽:709
中國移動話費用完如何收費 瀏覽:213
印度小孩子沒有飯吃瘦成什麼樣 瀏覽:323
越南減肥霜多少錢 瀏覽:81
以前英國的硬幣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407
印度旅遊價格為什麼這么高 瀏覽:23
伊朗藏紅花治什麼病 瀏覽:147
泰國和越南哪個民主 瀏覽: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