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歐洲歷史上的英國,它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呢
據說,現在的英國最初與歐洲大陸是相連的,跟現在的日本曾經與亞洲大陸相連是一樣的。在70萬年中,歐洲經歷了19次寒與暖的交替。在較暖和時,歐洲大陸上的動物陸續遷徙到大不列顛島嶼上,大約4萬年前島上就已經存在智人。公元前2500—前2000年,不列顛的陸地下沉,海水覆蓋了通往歐洲的道路,形成了今天英國與法國之間的海峽。
公元前750年左右,歐洲的鐵器開始流入不列顛島。而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春秋初期,周平王東遷洛邑已經過了20年。給不列顛島帶去文明的是當時的羅馬人,公元前55年,高盧總督凱撒在一個夏季對英格蘭展開了第一次遠征。
克努特徵服
公元1035年,丹麥國王克努特死後,他的兒子哈德克努特和哈羅德(又稱「飛毛腿哈羅德」)開始爭奪王位。王位本來由哈德克努特即位,由於當時在外打仗,哈羅德搶先加冕為英格蘭國王。
在維京人攻破韋塞克斯王國時,國王埃塞雷德將諾曼底公爵女兒愛瑪所生的兩個兒子,阿爾弗雷德和愛德華送到了諾曼底。丹麥出現內訌以後,阿爾弗雷德和愛德華兩兄弟,都希望獲得母親愛瑪的支持,從不同路徑登陸英格蘭。
愛德華到了南安普頓,在英格蘭短暫停留,便返回了諾曼底。而阿爾弗雷德遭遇了厄運,隨從被哈羅德碎屍萬段,他也因重傷身亡。飛毛腿哈羅德病逝以後,哈德克努特成為了國王,為了鞏固自己在英格蘭的地位,他與撒克遜貴族階層進一步和解,邀請愛德華重返英格蘭。不幸的是,哈德克努特不久染病去世,愛德華笑傲到最後,加冕為英格蘭國王,不列顛的掌權者又回到了韋塞克斯王朝手中。
公元1066年,愛德華死後無子嗣,王後的兄長哈羅德繼承了王位。遠在法國諾曼底的威廉公爵聲稱,愛德華在死之前答應將王位讓給威廉,所以哈羅德即位遭到威廉的挑戰。哈羅德即位不僅僅遭到威廉的挑戰,弟弟托斯提格也夥同挪威國王哈拉爾德三世爭奪他的王位。
公元1066年9月25日,哈羅德殺死了自己的弟弟托斯提格和挪威王哈拉爾三世,正當哈羅德慶祝的時候,諾曼底公爵威廉率領大約1.2萬人的軍隊在英格蘭登陸。哈羅德倉促應戰,雙方在黑斯廷斯展開激戰,最終威廉戰勝了哈羅德,撒克遜人對英國的統治宣告結束。威廉征服了英格蘭,在倫敦正式宣布稱王,並加冕為英格蘭國王,歷史學家稱他為「征服者威廉」,英國諾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建立。
征服者威廉建立的諾曼底王朝經歷了4位國王,最後一位國王為斯蒂芬,斯蒂芬死後由外甥亨利二世繼位,並建立了金雀花王朝(1154年—1399年),金雀花王朝經歷了8位君主。公元1399年理查二世去世後,英格蘭分裂為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朝,而這兩個家族因王位爭奪,爆發了近30年的「玫瑰戰爭」。
⑵ 英國歷史及其簡介
英國歷史
根據考古發現,大不列顛島上在35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5世紀中期,大批的日爾曼人由北歐入侵大不列顛,成為現今英格蘭人的祖先。而當時的克爾特人一部分逃進西部和北部山區,另一部分逃往愛爾蘭,他們就是今天威爾士人、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的祖先。公元6世紀基督教開始傳入大不列顛。在十五世紀中葉,英國貴族為爭奪王位打了一場30年的「玫瑰」內戰。結果,經濟較發達的南方大地主和新貴族取勝。「都鐸王朝」由此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德成了交戰國。由於英國人民的反德情緒,英王喬治五世於1919年下令,將具有德國色彩的「漢諾威王朝」改名為「溫莎王朝」。
十八世紀中葉,由於政治、經濟及技術方面逐漸成熟,英國興起了一場產業革命。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各種機器的使用,到十九世紀中葉的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國,在生產及貿易發面躍居世界首位,到處推行炮艦政策,奪取海上霸權,侵佔殖民地,大量搜刮別國財富。大英帝國稱霸世界,在海外統制的地域遍及歐、亞、美、非、澳洲,號稱「日不落帝國」。
到了19世紀末期,由於美、德等國的崛起以及其他種種原因,英國逐漸失去優勢。後來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嚴重創傷,大英帝國國力日漸衰落。原屬本土的愛爾蘭島,其南部的26個郡在1921年脫離聯合王國,海外殖民地也在二戰後紛紛宣告獨立。大英帝國逐漸演變成一個組織鬆散的英聯邦。
⑶ 英國起源於哪種文明
是羅馬文明,是羅馬人把先進的技術和農作物等帶到英國本土,才會有得今天的高度發達的英國
⑷ 英國文化概況
宗教
在英國,每個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國各中心地區也形成了多種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發展的局面。英國有兩個「官方的」教堂:即英格蘭教堂(英國聖公教會)和蘇格蘭教堂(長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種不同的宗教和數不勝數的教派在英國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絕大多數的英國人都信奉基督教,盡管當前去教堂做禮拜的信徒人數並不多,每周大約只有110萬人。穆斯林是英國國內最大的非基督教團體(超過150萬人),此外,印度教、錫克教和猶太教也擁有大量的信徒,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長。
悠遠而多元化的宗教歷史在英國的另一個產物就是遍布英國各地令人嘆為觀止的教堂、寺院和修道院建築。格拉斯敦伯雷修道院,是以往凱爾特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曾經在亞瑟王的傳奇故事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戲劇色彩也非常濃厚,相傳聖奧古斯汀於公元597年從羅馬來到英國傳福音,五年之後,他主持修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
有很多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都脫胎於英國的宗教歷史,其中包括在英國發動新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充滿神秘色彩的聖帕特里克,現在每年世界各地都慶祝他的節日;以及大名鼎鼎的羅賓漢傳奇故事中十二世紀時的獅心王里察德等等。
博物館與美術館
當今的一代和他們的後代子孫很幸運,因為英國長期以來在不斷地收集藝術品,並將其登錄造冊。英國為數眾多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所珍藏、展示的各種各樣的文物,成為人們了解古今中外的藝術、文化和歷史知識的一個舉世罕見的寶庫。英國的博物館包括各主要的國家級收藏機構以及約1000個獨立的博物館,其中近800個博物館由當地政府提供贊助。
位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是英國收藏文物數量最多的機構,幾乎各種主要的學科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同時,其對外展示的數千件珍貴文物中還包括了來自古埃及、古亞述王國和古希臘的藝術珍品,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藝術寶庫。大英博物館還舉辦各種專題展覽和展示,並提供各種類型的參觀向導服務。此外,大英博物館新近完工的庭院和穹頂本身就是傑出的藝術作品。另外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去處就是國家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它包括科學博物館及其在各個區域的分支機構、約克郡的國家鐵路博物館和設於布萊德福特的國家攝影、電影和電視博物館。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和國家美術館同樣收藏了大量豐富的藝術品。新建成的蘇格蘭博物館致力於收藏與國家歷史相關的文物,憑借其富於想像力的展品陳列很快就聲名鵲起。蘇格蘭其它的博物館都是專題博物館,其中包括飛行博物館、服裝博物館、戰爭博物館以及農業博物館等等。位於卡迪夫(CARDIFF)的威爾士國家博物館和北愛爾蘭美術館的藏品中不僅包括各種藝術精品,同時還收藏了很多代表本地區文化的藝術品和文物。
英國的獨立博物館和美術館進行收藏、展示的主題極其豐富,其中甚至還包括一個為熱心打理草坪的人士而提供的割草機博物館。
在英國,包括倫敦、伯明翰、考文垂、曼徹斯特、伊普斯威奇、格蘭扁和貝爾法斯特等很多城市都建有以運輸史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同時還展出很多二十世紀的老式汽車。不過,在英國,以令人驚嘆不已的航空史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數量更多。
媒體
英國報紙的人均銷量比任何發達國家的都多。全國共有約1350種報紙,7000種周刊和雜志:《每日快報》、《每日郵報》、《每日鏡報》、《每日星報》、《太陽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獨立報》、《泰晤士報》、《世界新聞》、《星期日快報》、《星期日鏡報》、《星期日郵報》、《人民報》、《星期日電訊報》、《觀察家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和《經濟學家》等。到2004年3月前的6個月,英日報每周發行總量為1270萬份,周日發行量為1400萬份。
通訊社主要有3家:路透社、新聞聯合社和AFX新聞有限公司。英國共有5家通過地面發射的覆蓋全國的電視台,即英國廣播公司(BBC)、第三頻道 英國獨立電視台(ITV)、第四頻道(Channel 4)、第五頻道(FIVE)和專門針對威爾士地區並使用威爾士語的S4C。此外還有衛星電視和有線電視,如天空電視等。
⑸ 英國的起源和形成
英國的起源和形成:
1、羅馬時期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2、中古時期
盎格魯撒克遜:5世紀初,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征服不列顛。盎格魯人(Angels)把不列顛稱為「盎格蘭」(諧音England,英格蘭名稱的由來),即盎格魯人的土地之意。
丹麥入侵: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
諾曼征服: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瓦特.泰勒起義: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起義雖遭失敗。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戰爭結束時,英國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3、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
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
4、專制王權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士一世,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年,1660-1714年)。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
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致使矛盾激化。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5、文藝復興
較之歐洲大陸,英國文藝復興運動發生時間較晚。不過,經過都鐸王朝和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英國作為民族國家的確立,工商業的蓬勃發展,與世界文化聯系的日益擴大,以及沖破羅馬教廷的束縛,所有這些,都使得英國文藝復興後來者居上。
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涌現出的「三巨人」:莎士比亞、培根和哈維,是這一時期在藝術、人文和科學領域的最傑出代表。這一時期,英國的藝術、人文和科學相互滲透、彼此交融,在加強不同領域間聯系的同時,也在不斷豐富和深耕著各自的園田。
6、工業革命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有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如蒸汽機、青黴素、脫氧核糖核酸(DNA)、多利羊和噴氣式發動機等等。倫敦的金融市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眾多公司來此利用英國的商業契機。
二百多年來,英國的各類學校和大專院校隨著該國舉世矚目的技術、工業和金融革命而發展起來。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歷史更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紀牛津大學(1185)和劍橋大學(1209)成立的時代。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英國」(United Kingdom),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號稱日不落帝國。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權的地位被美國取代。不過,現在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
⑹ 英國的文明有哪些
第一,早在中國宋朝的時候,英國人就制定了《大憲章》(1215年),限制君王的權利,強調司法公正。
第二,英國的光榮革命(1688年),通過了《權利法案》,進一步限制君王權力,而走向君主立憲。法案規定,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徵收賦稅等,等於從司法和經濟兩個層面限制君王,而把權力轉向國會。這是議會政治的開端。甚至在今天美國激烈爭論的槍支問題,英國《權利法案》就規定,個人擁有槍支權。這比美國憲法早了一百年!
第三,英國偉大的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在光榮革命期間,發表了對整個人類影響深遠的《政府論》,提出人有三大權利:生命的權利,自由的權利,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如果國家政府剝奪這些權利,人民有權起來反抗,反抗暴政不僅是權利,更是一種義務。(權利可以放棄,義務不能放棄)
約翰洛克
洛克的三大權利思想,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的建國先賢們。傑弗遜等起草的《獨立宣言》,照搬了洛克的三大權利說,只是把第三點改為「追求幸福的權利」。當然,如果沒有私有財產的保護,就沒有個人幸福而言。後來麥迪森等起草的美國憲法,又恢復了洛克原有的三大權利說,第三點仍為「保護個人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權利」。美國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的根本精神就是洛克的權利說,可用兩句話概括:保護個人權利,限制政府權力。
第四,整個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繁榮,都跟英國當年的那場工業革命有直接的關系,正是英國率先啟動了工業革命,發明了蒸汽機等,開始了人類至今仍在發展的飛機,電話,手機,電腦、博客、臉書、微信、line等等新科技。而英國的工業革命,本質上是一場思想革命,解除禁忌,心靈解放,才有了人的想像力、創造力的飛躍!
英國有這樣悠久和偉大的傳統,所以英國人,尤其是普通民眾,才會有強大的心靈,強烈的個人權利意識,才有了今天這場即使冒著全世界(主要是左翼們)強烈反對的聲浪,也要自己做主,投出了讓整個世界跌破眼鏡的結果——脫離歐盟,脫離束縛,脫離集權,脫離烏托邦!
英國的這場公投,實際上是人民大眾戰勝了精英主義,常識戰勝了意識形態!
英國脫離歐盟,是歐盟這種烏托邦幻想開始破滅的開始,捷克是下一個也要公投的,結果可能也是脫離!歐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開始。
英國脫歐公投的勝利,是主權和自決權戰勝中央集權(centralization)和群體主義(collectivism)的勝利!是從英國的偉大思想家約翰洛克,大衛休謨,艾德蒙特伯克,亞當斯密等一路下來的支持資本主義,捍衛個人權利思想的勝利!
⑺ 關於英國的歷史,文化,首都,城市,地理位置
歐洲大陸西部邊緣及西部以外,有數千座島,通常被叫做英吉利群島。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叫做大不列顛,為了簡單起見,簡稱不列顛,不過官方正式名稱仍為大不列顛。它南北走向近 1000公里,東西綿延約500公里,面積大約為23萬平方公里。但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整體面積也只是稍多與24萬平方公里,人口為5740萬(1990)。
就大不列顛島本身而言,被分為三部分,也被認為是三個國家:地處南部的英格蘭,北部的蘇格蘭,和東南部的威爾士。
英格蘭是三個政治實體中最大、最發達的一部分,土地面積超過13萬平方公里,佔了整個大不列顛島近60%;人口超過4700萬,約為正個國家的85%。英格蘭在大不列顛的地位如此重要以至於外國人稱呼整個大不列顛為「英格蘭」,這種習俗也用在了對人的稱呼上,佔多數的英格蘭人被認為等同於「英國人」。
不列顛島從北到南超過1000公里,它那1萬公里長的海岸線,使得它成為擁有最長海岸線的國家之一。在這個國家,沒有任何地方離海的距離超過120公里。拋開旁邊的愛爾蘭不算,整個大不列顛島根據其地形特徵可以大致分為兩部分:西部和北部的高地,東南部和南部的平地,分界線大概是從西南方的Exe河入海口到英格蘭東北部Tees河入海口。
據說英國人比較沉默寡言,他們不大愛談論。當與人交談時,私人事務如婚姻狀況、年齡、收入、宗教信仰等,是不便問的。但是英國人喜歡談論天氣,有的時候他們為天氣的發展趨勢爭論地非常熱烈。或許這只是一種小小的習慣,但是這個習慣卻與英國多變的天氣不無關系。
英國天氣的變化無常是世人皆知的,即使最有經驗的天氣專家也很難給出可靠的天氣預報。所以,英國人逐漸養成一種習慣,那就是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可能,他們就會談論天氣情況。
英國的起源(公元前5000年—1066年)
I. 約公元前700年,克爾特人來到不列顛島。
II. 盎格魯—撒克遜人(公元446—871年)
1Basis of Modern English race: the Anglo-Saxons. 盎格魯—薩克遜時代(奠定了英國的基礎) 盎格魯—撒克遜人把日耳曼宗教帶到了英國。盎格魯—撒克遜人構築了英國的國家基礎。首先,他們把國家劃分為郡,郡法庭和郡法官、或行政司法長官負責執法。其次,他們設計的窄條三區輪作制延用至18世紀。此外,他們還建立了領地制。最後,他們還創立了咨議會(賢人會議),向國王提供建議,這就成為了今天尚存的樞密院的前身。
III.The Norman Conquest (1066) 諾曼征服(公元1066年)
據說,愛德華國王曾答應把英格蘭王位傳給諾曼底公爵威廉,但是賢人會議挑選了哈羅德為國王。公元1066年10月,在哈斯丁斯附近的激烈交鋒中,威廉打敗了哈羅德軍隊,同時哈羅德也在此戰爭中戰死。在聖誕節加冕,成為英國國王,從此開始了諾曼征服。征服者威廉幾乎沒收了所有土地,將其分發給他的諾曼追隨者。他用強有力的諾曼政府代替了軟弱的薩克遜政府。於是,封建制度在英國完全建立。開放了與歐洲大陸的關系,文明和商業得到發展,引進了諾曼—法蘭西文化、語言、行為規范和建築藝術。教會與羅馬的聯系更為密切,教會法庭與民事法庭分離。 英國是一個集不同民族於一體的國家。許多英國人的祖先是古盎格魯和撒克遜人。而還有一些英國人的是諾曼血統。
向近代英國的過渡(1455年-1485年)
The Wars of Rose 玫瑰戰爭
玫瑰戰爭是指,從1455年到1485年,以紅玫瑰為象徵的蘭開斯特大家族和以白玫瑰為象徵的約克家族之間戰爭的普遍接受的名稱。1485年,蘭開斯特家族的後代亨利都鐸取得了博斯沃恩戰役的勝利,建立了都鐸王朝。這些戰爭使英國的封建主義受到致命打擊,貴族階層受到了削弱。
Elizabeth I (1558-1603) 伊莉莎白一世(1558年-1603年)
伊莉莎白的宗教改革和外交政策
伊莉莎白的宗教改革是對不同觀點的妥協。她中斷瑪麗與羅馬的關系,恢復她父親在位時獨立的英格蘭教會,也就是說保持天主教教條及習俗,但不受教皇控制。她的宗教定論既不被以清教徒知名的新教極端分子所接受,也不為虔誠的天主教徒所接受。
近30年的時間,伊莉莎白成功挑起了兩大天主教強國法國和西班牙互相鬥殺,從而免於英國捲入任何主要的歐洲國的沖突。通過她從未具體化的聯姻,伊莉莎白設法與法國維持友好關系,因此英國能面對來自西班牙的危險。
英國文藝復興的五個特點:1)英國文化的復興直接受古典作品影響不大,更大的影響來自於受古典作品熏陶的當代歐洲人;2)由於英國是一個島國家,其社會和政治歷史進程與歐洲其他國家相去甚遠;3)由於14世紀偉大的天才詩人喬叟的出現,英國本國文學得以蓬勃發展,能夠在吸收外國文學影響的同時,並未處於從屬地位;4)英國文藝復興文學主要是文藝方面而不是哲學的和學術方面;5)文藝復興和英格蘭的宗教改革正好同步。
The Civil War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內戰
戰爭開始於1642年8月22日,結束於1651年。最後查爾斯被處死。 英國內戰又稱為清教徒革命。這是議會和國王間的沖突,也是城市中產階級的經濟利益與皇室傳統經濟利益之間的沖突。城市中產階級經濟利益剛好與他們的宗教(清教)思想吻合,相應地,皇室傳統的經濟利益則與聖公會教的宗教信仰相結合在一起。英國內戰不僅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制度,而且動搖了歐洲的封建基礎。英國內戰通常被看作是現代世界史的開端。
1688年光榮革命
1685年查爾斯二世去世,由其弟詹姆斯二世繼位。詹姆斯二世從小在歐洲流亡長大,是個天主教徒,他希望不放棄個人宗教信仰統治國家。但是1688的英國已不象40年前那樣能容忍天主教徒當國王了。英國政客反對詹姆斯二世,他們呼籲信奉新教的國王,奧蘭治親王威謙入侵英國奪取王位。1688年11月15日威廉在托爾比登陸並佔領倫敦。這一佔領相對平靜,既未流血也未處死國王,所以就稱為「光榮革命」。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1780-1830)工業革命(1780-1830)
工業革命指的是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工業的機械化,以及因此而導致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1733年,約翰凱的飛梭;1766年詹姆士哈格里夫斯詹妮紡紗機;1765年詹姆斯瓦特的高效蒸汽機。
工業革命的結果
使英國在1830年成為了「世界工場」;城鎮迅速興起,成為國家財富的源泉。機械化摧毀了無法投入其中的人們的生活。工人們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勞動與生活。工業革命產生了工人階級,即無產階級。後來形成了工會制度。
BBC是英國最大的和獨立的廣播公司。BBC國際廣播電台用英語和其他38種語言播放全球范圍的國際新聞。國營的BBC的資金來源於收視許可證的銷售。
英國報紙分類:quality newspapers(高質量嚴肅報紙), popular newspaper(通俗報紙), and mid-market newspapers(中間市場報)。
嚴肅報紙面向那些想全面了解社會事物各方面信息的讀者。共有5家嚴肅日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獨立報》、《泰晤士報》)和4家嚴肅周日報(《星期日電訊報》、《星期日獨立報》、《觀察家》、《星期日泰晤士報》)
通俗報紙吸引那些需要娛樂性較強而又簡單明了的新聞的人們。共有3家通俗日報(《每日鏡報》、《晨星報》、《太陽報》)和3家通俗周日報(《世界新聞報》、《星期日鏡報》、《人民報》) 英國人喜歡各種各樣的音樂,包括古典音樂,搖滾和流行音樂,爵士樂,民間音樂和輕音樂。20世紀60年代,一種新的流行文化—披頭士,出現在英國的利物浦。這是由一群年輕人組成的樂隊叫披頭士樂隊,又稱甲殼蟲樂隊。
⑻ 英國簡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語: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聯合王國(英語:United Kingdom,縮寫作UK)或不列顛(英語:Britain),中文通稱英國(中文世界早期亦稱英聯王國),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由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東北部分及一系列較小島嶼共同組成。英國和另一國家唯一的陸上國境線位於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相鄰。英國由大西洋所環繞,東為北海,南為英吉利海峽,西南偏南為凱爾特海,同愛爾蘭隔愛爾蘭海相望。該國總面積達94,060平方英里(243,600平方千米),為世界面積第80大的主權國家及歐洲面積第11大的主權國家,人口6510萬,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國旗:
英國的構成國之間的關系在歷史上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英格蘭王國通過1535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將威爾士納入其領土范圍。1707年的條約使英格蘭和蘇格蘭王國聯合成為大不列顛王國,而1801年後者則進一步同愛爾蘭王國聯合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的六分之五脫離聯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亦有14塊海外領地[20],為往日帝國的遺留部分。大英帝國在1921年達到其巔峰,擁有全球22%的領土,是有史以來面積最大的帝國。英國在語言、文化和法律體繫上對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響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國為發達國家,以名義GDP為量度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為量度為世界第九大經濟體。英國同時還是世界首個工業化國家,在1815年-1914年為世界第一強國,現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文化、軍事、科技和政治上有顯著影響力。英國為國際公認的有核國家,其軍事開支位列全球第五。自1946年以來,英國即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而自1973年以來即為歐洲聯盟(EU)及其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的成員國,同時還為英聯邦、歐洲委員會、七國財長峰會、七國集團、二十國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國民眾決定脫離歐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英國國君已於2018年6月26日簽署《退出歐盟法案》(European Union (Withdrawal) Act 2018),根據該法案,英國將在2019年3月29日23時退出歐盟。
⑼ 歐洲文明的發源地是哪裡
西方文明之源是古希臘。這是因為古希臘在各個領域,包括哲學、文學、數學、美術、雕塑、建築、戲劇以及科學等方面都非常突出的成就,古希臘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無數璀璨奪目的文化成果,達到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新的高端。
西方現代文明都與古希臘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甚至是一脈相承,奠定現代西方文明基礎。至關重要的文藝復興運動,也從古希臘文明中汲取了很多的養分,因此可以說古希臘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搖籃,是人類智慧的象徵。
六大文明發源地
按照史學界目前的觀點,最古老的獨立發展的文明是六大文明,埃及、兩河流域、印度、中國、墨西哥(包括奧爾密克文化和瑪雅文化)和秘魯。前二者是有互相影響的關系。
史學界一般把「文明」一詞用來以指一個社會已由氏族制度解體而進入有了國家組織的階級社會的階段的這種社會中,除了政治組織上的國家以外,已有城市作為政治(宮殿和官署)、經濟(手工業以外,又有商業)、文化(包括宗教)各方面活動的中心。
它們一般都已經發明文字和能夠利用文字作記載(秘魯似為例外,僅有結繩紀事),並且都已知道冶煉金屬。文明的這些標志中以文字最為重要。歐洲的遠古文化只有愛琴一米諾文化,因為它已有了文字,可以稱為「文明」。
此外,歐洲各地的各種史前文化,雖然有的已進入青銅時代,甚至進入鐵器時代,但都不稱為「文明」。
英國劍橋大學丹尼爾教授(G.Daniel)在1968年曾認為全世界最古老的獨立發展的文明是六大文明埃及、兩河流域、印度、中國、墨西哥(包括奧爾密克文化和瑪雅雅文化)和秘魯。前二者是有互相影響的關系,有考古學的資料為證。印度河流域和兩河流域二者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
荷蘭著名考古學家法蘭克福在五十年代初便指出全世界范圍內獨立發展的文明可能只有三個,近東(埃及、兩河流域)、中國和中南美(墨西哥、秘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六大文明發源地
⑽ 英國歷史概況
1.早期文明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2.羅馬入侵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3.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4.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5.英法百年戰爭
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戰爭結束時,英國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