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重大節日
1、聖誕節:英國的聖誕節是最重要的家庭節日。12月25日和26日兩天是國家法定節日。在聖誕節 。這天,家庭聚會並吃傳統的聖誕午餐或晚餐。人們要交換禮物,若與一家英國人今天一起,他們希望你能加入他們的活動。若聖誕節這天沒有公共交通,在12月26日節禮日這天,交通也受到限制,因為是宗教節日,教堂有特殊的活動,每個人無論如何都要去教堂。
2、新年:1月1日也是公共節日。在新年前夜人們通常會熬到深夜,迎接新年的到來。在蘇格蘭,新年前夜被看作是大年夜,甚至是比聖誕節更有節日氣氛的時候。
3、復活節:復活節沒有固定的日期,是在3月末和4月中旬之間。公共假期從星期五一直到復活節後的星期一,這時候又有特別的宗教活動,孩子們會收到巧克力彩蛋。在復活節當天,城鎮有復活節遊行。在復活節前的星期四,女王每年會訪問一座不同的大教堂,送當地居民一些金錢,被稱為濯足節救濟金,作為象徵性的禮物。
4、夜:11月5日不是公共假日,但是全英國都有篝火和焰火來慶祝1605年 議會武裝暴動的失敗。
1月 布恩之夜是全蘇格蘭舉行晚宴以紀念蘇格蘭最著名的詩人的日子。
2月 在倫敦的中國城和其他有大量中國人社區的大城鎮和城市中,要過中國的新年。
3月 金杯,這個國家主要的賽馬盛事,在月中旬舉行。
4月 全國大賽馬會在利物浦的Aintree舉行。
劍橋/牛津劃船比賽,由牛津和劍橋大學的師生參加的劃船比賽,在倫敦的泰晤士河上舉行。
倫敦馬拉松賽在月底舉行。
5月 五朔節,在農村人們繞五朔節花柱跳五朔節舞蹈來慶祝此節。
FA杯決賽,上旬在倫敦威伯利體育場舉行。
文化節在威爾士邊境的Hay-on-Wye舉行。
查爾士花展為期4天以上,在月末舉行。
戲劇節在蘇塞克斯劉易斯附近的格林德泊恩舉行。
6月 行軍旗敬禮分列式在白金漢宮興行。
6月 有兩項重大的賽馬會。
第一周的達比賽馬會和最後一周的艾斯科特賽馬會,溫布爾登網球隊公開賽在這個月的最後一周開賽。
7月 月初在牛津郡泰晤士河上舉行。
全鞏固高爾夫球公開賽,在7月中旬舉行,每年賽程都不同。
皇家網球賽,月底在鄂二斯網球場舉行。
亨利武德列隊音樂會,月底在阿爾伯音樂廳舉行。
8月 考依期周,月初在外特的小島上舉行的劃艇和劃船比賽。
愛丁堡軍事表演,月初舉行,愛丁堡藝術節和愛丁堡節大約同時舉行。
諾丁希爾狂歡節在倫敦西部舉行,是由倫敦的加樂比社區組織的。
9月 布萊克普燈飾節在月初開幕,來自各國的燈綿延達5英里。
南漢普頓國際船展在月底舉行。
倫敦、索華舉行的索華爵士箅節和維根爵士舞節。
11月 倫敦至布來頓老式汽車拉力賽,市長閣下遊行及表演中旬舉行。
『貳』 英國的狂歡節 資料
諾丁山狂歡節(Nottinghill Carnival)是歐洲第一大狂歡節,也是世界上僅次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的第二大街頭慶典。狂歡節於1964年首次舉行,反響甚佳。之後每年在倫敦市西北角的諾丁山街區舉行,至今已是第42屆。
狂歡節的習俗源於加勒比海文化(Caribbean Culture)。1960年代英國人為了調和黑人所面臨的種族壓力,促進黑白人種相互交流而舉辦了諾丁山狂歡節。此傳統沿襲至今已成為了世界各地人們聚集、相互用音樂和舞蹈交流與宣洩的國際盛會。今年,狂歡節的主題是「團結與多樣」。正處於「後爆炸案時期」的英國渴望告訴世人:英國國民是團結一心的,同時也是對各種文化熱情包容的。為了確保「狂歡節人人有份」,舉辦方還特地在離諾丁山街區不遠的海德公園為那些受不了瘋狂氣氛的優雅人士安排了「加勒比風情展」。那些在狂歡節里感覺窒息的人們,可以在海德公園的陽光和草坪上休息片刻,浸泡在加勒比海的芬芳中。
今年的諾丁山狂歡節幸運地遇上了霧都難得的持續好天氣,從8月28日到29日,慶典持續了兩天兩夜,狂舞的人們直到30日凌晨3點才依依不捨、精疲力竭地離開了諾丁山。據BBC報道,總共有75萬人次參加了此次盛會。
對恐怖說「不」
此次狂歡節是倫敦繼7月恐怖爆炸案之後迎來的第一次大型公眾活動,安全問題自然占首要位置。倫敦警方為確保此次活動安全順利而出動了共5000名警察!幾乎在能夠聽見狂歡節音樂的地方,就能夠看到成群結隊的警察神情嚴肅地巡視著四周。他們的工作也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倫敦警方在BBC廣播里說:「看到這么多人走上街頭,自由自在地歡慶,非常鼓舞人心。這證明了倫敦人沒有被恐怖襲擊嚇倒,倫敦人多姿多彩的生活仍在繼續,我們的熱忱有增無減。」
狂歡節尋人
黑人——狂歡節的主角
黑人是狂歡節的主角。他們扮演著狂歡節的每一個角色:黑人警察、黑人志願者、黑人舞者、黑人遊客、黑人小販。因為狂歡節就是黑人的節日!在狂歡節里,你不會看到一個靦腆扭捏的黑人,你也不會看到一個站著發呆的黑人(黑人警察除外),每一個黑人都在跳舞,都在大笑,都在叫嚷著。黑人引領著盛裝隊伍的進程,所有的DJ都是黑人,是他們賦予了狂歡節以活力和激情!
警察——神情嚴肅的市民
狂歡節那天,如果你不知道活動的確切地址,那麼就仔細看看哪裡有出奇多的警察,哪裡就一定是狂歡節的區域了。據BBC報道,倫敦為此次活動出動了5000名警察!放眼望去,前後左右,每個角落都有不止一個警察正在神情嚴肅地掃視著人群。他們是整個狂歡節中唯一不會哈哈大笑和翩翩起舞的人們。但是如果你向他們詢問或者求助,他們會笑容滿面地為你解答,若是給他們照相,他們也會很配合地表現出威武的樣子。在狂歡節街區外圍的幾個路口上,還把守著騎馬的巡警。他們如雕像一般停在路口,向每個前來撫摸馬兒的小孩子微笑,並且配合著遊人的閃光燈。
外國人——狂歡節的新生軍
對於世界各地的遊人來說,倫敦往往是來英國旅遊的首站,再加上諾丁山狂歡節是世界第二大狂歡節,更沒有人會捨得錯過。DJ說唱道:「……我看到白人,我看到黑人,我看到黃種人,還有紅種人……啊,對,大家都來跳舞吧!不要擔憂,不要緊張,大家全都來跳舞吧!」走在人群中,耳邊充斥各種各樣語言。外國遊人往往先是拿著各種品牌的相機狂照一通,自己便也舉著相機跳起舞來。其中黃種人也有一些,但比較少,而且屬於比較安靜的人群。或許是因為文化的不同,比較難以融入狂歡的氛圍里吧。記得曾經聽朋友描述日本東京一年一度的煙花盛典:人們有次序地入場,綺麗的煙花升空,只聽見淡淡的贊許聲,卻沒有高昂的喝彩。活動結束後,大家又全部默默地離開,不會有擁擠、推搡、地上一丁點兒垃圾都不會留下!這樣的東方文化和渾身塗滿了巧克力醬來群魔亂舞的文化確實不同。
狂歡節尋寶
口哨——一呼百應的工具
狂歡節那天,若是抓上一把國內批發市場幾分錢一個的口哨去兜售,肯定會大賺一筆。吹口哨是呼應巨響音樂的最好方式,幾乎每個人脖子上都掛著一個口哨。小販一個勁兒地在人群中兜售著。除了少數街區有免費口哨向遊人發送以外,小販們的口哨多為1英鎊一個,摺合人民幣14元!小孩子們像尋寶一樣,在地上尋找著人們掉落的口哨,一看見便立刻沖上去撿起來據為己有。
烤雞腿(Jerk Chicken)——盛典中的「必吃」
烤雞腿是狂歡節最受歡迎的食物。狂歡節范圍內的每一條街上都有許多烤雞腿小攤子,幾乎每一個遊客都不會錯過這道美食。雖然和國內的烤雞腿沒有什麼不同,但因為是象徵著狂歡節加勒比文化的標志性食物,所以成為了盛典中的「必吃」!官方網站上的《狂歡節注意事項》中特地指出:「請記得帶上紙巾,以便吃完烤雞腿後擦凈」。烤雞腿的價格在3英鎊左右,摺合人民幣43元,是一種具有加勒比海風格的食物。
啤酒——狂歡節的重要角色
英國的酒吧文化聞名於世。足球流氓喝酒之後發瘋也是有名的。在狂歡節的活動中,啤酒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酒吧將堆積如山的啤酒搬到店外以方便遊人購買。狂歡節街區不遠處的超市將啤酒擺在最顯眼的地方,並且派員工舉著小牌子在街上吸引遊客的眼球,小牌子上寫著諸如:「TESCO正在營業,大量優惠啤酒!」等標語。狂歡節啤酒的價格在2鎊左右,摺合人民幣30元。街區里的居民也不甘示弱,他們從自家搬出成箱的冰鎮啤酒在路邊兜售,因為既便宜又方便,所以銷量也很不錯。
『叄』 英國人如何過狂歡節
諾丁山狂歡節(Nottinghill Carnival)是歐洲第一大狂歡節,也是世界上僅次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的第二大街頭慶典。狂歡節於1964年首次舉行,反響甚佳。之後每年在倫敦市西北角的諾丁山街區舉行,至今已是第42屆。
狂歡節的習俗源於加勒比海文化(Caribbean Culture)。1960年代英國人為了調和黑人所面臨的種族壓力,促進黑白人種相互交流而舉辦了諾丁山狂歡節。此傳統沿襲至今已成為了世界各地人們聚集、相互用音樂和舞蹈交流與宣洩的國際盛會。今年,狂歡節的主題是「團結與多樣」。正處於「後爆炸案時期」的英國渴望告訴世人:英國國民是團結一心的,同時也是對各種文化熱情包容的。為了確保「狂歡節人人有份」,舉辦方還特地在離諾丁山街區不遠的海德公園為那些受不了瘋狂氣氛的優雅人士安排了「加勒比風情展」。那些在狂歡節里感覺窒息的人們,可以在海德公園的陽光和草坪上休息片刻,浸泡在加勒比海的芬芳中。
今年的諾丁山狂歡節幸運地遇上了霧都難得的持續好天氣,從8月28日到29日,慶典持續了兩天兩夜,狂舞的人們直到30日凌晨3點才依依不捨、精疲力竭地離開了諾丁山。據BBC報道,總共有75萬人次參加了此次盛會。
對恐怖說「不」
此次狂歡節是倫敦繼7月恐怖爆炸案之後迎來的第一次大型公眾活動,安全問題自然占首要位置。倫敦警方為確保此次活動安全順利而出動了共5000名警察!幾乎在能夠聽見狂歡節音樂的地方,就能夠看到成群結隊的警察神情嚴肅地巡視著四周。他們的工作也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倫敦警方在BBC廣播里說:「看到這么多人走上街頭,自由自在地歡慶,非常鼓舞人心。這證明了倫敦人沒有被恐怖襲擊嚇倒,倫敦人多姿多彩的生活仍在繼續,我們的熱忱有增無減。」
狂歡節尋人
黑人——狂歡節的主角
黑人是狂歡節的主角。他們扮演著狂歡節的每一個角色:黑人警察、黑人志願者、黑人舞者、黑人遊客、黑人小販。因為狂歡節就是黑人的節日!在狂歡節里,你不會看到一個靦腆扭捏的黑人,你也不會看到一個站著發呆的黑人(黑人警察除外),每一個黑人都在跳舞,都在大笑,都在叫嚷著。黑人引領著盛裝隊伍的進程,所有的DJ都是黑人,是他們賦予了狂歡節以活力和激情!
警察——神情嚴肅的市民
狂歡節那天,如果你不知道活動的確切地址,那麼就仔細看看哪裡有出奇多的警察,哪裡就一定是狂歡節的區域了。據BBC報道,倫敦為此次活動出動了5000名警察!放眼望去,前後左右,每個角落都有不止一個警察正在神情嚴肅地掃視著人群。他們是整個狂歡節中唯一不會哈哈大笑和翩翩起舞的人們。但是如果你向他們詢問或者求助,他們會笑容滿面地為你解答,若是給他們照相,他們也會很配合地表現出威武的樣子。在狂歡節街區外圍的幾個路口上,還把守著騎馬的巡警。他們如雕像一般停在路口,向每個前來撫摸馬兒的小孩子微笑,並且配合著遊人的閃光燈。
外國人——狂歡節的新生軍
對於世界各地的遊人來說,倫敦往往是來英國旅遊的首站,再加上諾丁山狂歡節是世界第二大狂歡節,更沒有人會捨得錯過。DJ說唱道:「……我看到白人,我看到黑人,我看到黃種人,還有紅種人……啊,對,大家都來跳舞吧!不要擔憂,不要緊張,大家全都來跳舞吧!」走在人群中,耳邊充斥各種各樣語言。外國遊人往往先是拿著各種品牌的相機狂照一通,自己便也舉著相機跳起舞來。其中黃種人也有一些,但比較少,而且屬於比較安靜的人群。或許是因為文化的不同,比較難以融入狂歡的氛圍里吧。記得曾經聽朋友描述日本東京一年一度的煙花盛典:人們有次序地入場,綺麗的煙花升空,只聽見淡淡的贊許聲,卻沒有高昂的喝彩。活動結束後,大家又全部默默地離開,不會有擁擠、推搡、地上一丁點兒垃圾都不會留下!這樣的東方文化和渾身塗滿了巧克力醬來群魔亂舞的文化確實不同。
狂歡節尋寶
口哨——一呼百應的工具
狂歡節那天,若是抓上一把國內批發市場幾分錢一個的口哨去兜售,肯定會大賺一筆。吹口哨是呼應巨響音樂的最好方式,幾乎每個人脖子上都掛著一個口哨。小販一個勁兒地在人群中兜售著。除了少數街區有免費口哨向遊人發送以外,小販們的口哨多為1英鎊一個,摺合人民幣14元!小孩子們像尋寶一樣,在地上尋找著人們掉落的口哨,一看見便立刻沖上去撿起來據為己有。
烤雞腿(Jerk Chicken)——盛典中的「必吃」
烤雞腿是狂歡節最受歡迎的食物。狂歡節范圍內的每一條街上都有許多烤雞腿小攤子,幾乎每一個遊客都不會錯過這道美食。雖然和國內的烤雞腿沒有什麼不同,但因為是象徵著狂歡節加勒比文化的標志性食物,所以成為了盛典中的「必吃」!官方網站上的《狂歡節注意事項》中特地指出:「請記得帶上紙巾,以便吃完烤雞腿後擦凈」。烤雞腿的價格在3英鎊左右,摺合人民幣43元,是一種具有加勒比海風格的食物。
啤酒——狂歡節的重要角色
英國的酒吧文化聞名於世。足球流氓喝酒之後發瘋也是有名的。在狂歡節的活動中,啤酒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酒吧將堆積如山的啤酒搬到店外以方便遊人購買。狂歡節街區不遠處的超市將啤酒擺在最顯眼的地方,並且派員工舉著小牌子在街上吸引遊客的眼球,小牌子上寫著諸如:「TESCO正在營業,大量優惠啤酒!」等標語。狂歡節啤酒的價格在2鎊左右,摺合人民幣30元。街區里的居民也不甘示弱,他們從自家搬出成箱的冰鎮啤酒在路邊兜售,因為既便宜又方便,所以銷量也很不錯。
『肆』 12月25日的狂歡節是怎麼由來的
惡作劇開頭
狂歡節起源於古代羅馬人和希臘人迎新春的典禮。在中世紀,天主教想壓制所有異教徒的思想,卻未能取消狂歡節,於是就把它納入自己的年歷,即感恩節。在歐洲,尤其是葡萄牙,人們用拋舉同伴和戴著面具到街上跳舞來慶賀。後來葡萄牙把傳統帶到了殖民地巴西。不過有人認為,巴西的狂歡節不同於傳統的狂歡節,可能是來源於巴西的非洲黑人對本土文化的崇拜,還有人認為它或許是非洲和伊比利亞兩種文化的混合體。
最初,在聖灰(SENZAS)星期三(相當於公歷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之前三天里,人們戴著假面具湧上街頭,相互扔臭雞蛋、麵粉和味道惡心的水。葡萄牙人本來就喜歡這種惡作劇,巴西當地的黑人奴隸也參加了進來,他們用麵粉塗白了臉,從主人那裡借來舊衣服、舊發套,瘋瘋狂狂地玩三天。許多奴隸主還給奴隸們三天自由。他們感謝主人的善舉,一般不藉此機會逃走。
一位女士改變了狂歡節
1840年1月22日,這家義大利飯店的老闆娘分發了請柬,雇了樂師,用綵帶裝飾了飯店,准備了五彩紙屑,一大群人到這里跳起了新大陸時興的波爾卡舞,這種風格的舞會一直延續到1846年。那時從歐洲剛回國藝術家克拉拉德瑪斯特羅(CLARA DEL MASTRO)帶了一夥戲劇演員,他們在一家劇場舉行了當時義大利十分遊行的假面舞會。後來,人們很喜歡這種方式,紛紛在其他的劇場效仿。幾年後,假面舞會越來越紅火,起初還站在一邊觀望的富貴人家也加入了假面舞者的行列。街上的惡作劇從此銷聲匿跡了。 1879年有一則舞會廣告是這樣寫的: 早場舞會上午11時至下午2時,交響樂隊伴奏,門票每位1000雷亞爾(REIS),下午場5-9時,地點在喬治廣場(GEORGEOUS SQUARE),晚場9點至次日天亮。
跨種族、跨階層的文化大融合
在NINICHES俱樂部的化裝晚會上,人們第一次使用了非洲的AGOGO鼓和巴西黑人愛用的金屬打擊樂器。後來,由當地的鐵匠和採石工人搞出來的化裝人物形象大獲成功,這是一個打著大號非洲鼓,留著八字小胡須的假面人,他滿面春風,熱情、厚道,成了倍受喜愛的形象,這就是無人不知的"澤佩雷依拉大叔"(ZE PEREIRA),其實,大叔正好代表了歡快的巴西人在節日里的心情。澤佩雷依拉的歌曲迅速傳遍全國,成為當年巴西狂歡節的代表歌曲。歌詞大意為:"你是個好心的人,澤佩雷依拉萬歲!為了今天的狂歡節,我們一醉方休,萬歲!" 狂歡節最初是作為天主教的主要節日,一般在每年2月中下旬舉行,歷時三天,現已改為從星期六開始,六、日和下周一、二,全國共放假4天。一百多年來,巴西的狂歡節吸收了黑人的音樂和舞蹈等內容,逐步由鬧劇、上層社會的豪華假面舞會,變成了全社會各階層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的生動、熱鬧的慶典活動。它原有的宗教氣氛反而被沖淡了。它已是巴西特有的傳統節日,一個民間的節日。 今天的巴西人已經把一年的時間分成了"節前"和"節後"這兩個時間段,這與中國的農歷春節對中國人的影響有些類似。
『伍』 諾丁山狂歡節的歷史由來
一名身披彩裝的男青年參加在英國倫敦舉行的諾丁山狂歡節遊行。英國人克勞迪亞·瓊斯1915年出生於加勒比地區的英國殖民地特立尼達,9歲時去美國與父母團聚。她於1936年加入美國共產黨。在二戰後的麥卡錫主義盛行期間,瓊斯曾屢次入獄,並於1955年被美國驅逐,之後移居倫敦西部加勒比移民聚居的諾丁山區。
1958年 ,瓊斯創辦《西印度群島報》,號召殖民地人民團結起來爭取獨立、實現種族平等與世界和平。次年,諾丁山區出現針對黑人的種族暴力事件,瓊斯為此在當地組織了一次步行活動,宣揚加勒比地區的優秀文化,並於當年8月發起了英國第一屆室內加勒比狂歡節,倡導種族之間的融合與團結。1964年瓊斯去世後這一活動演變成街頭狂歡,即後來在歐洲家喻戶曉的諾丁山狂歡節。為銘記這位諾丁山狂歡節的創始人和她的初衷,2008年8月22日,英國政府在諾丁山區兩處地點設立了紀念牌。
『陸』 外國有哪些節日和風族習慣
英國的禁忌與習俗
美國的禁忌
不能加塞
英國人有排隊的習慣。你可以看到他們一個挨一個地排隊上公共汽車、火車或買報紙。加塞是一種令人不齒的行為。
不能問女士的年齡
英國人非常不喜歡談論男人的工資和女人的年齡,甚至他家裡的傢具值多少錢,也是不該問的。如果你問了一位女士的年齡,也是很不合適的,因為她認為這是她自己的秘密,而且每個人都想永葆青春,沒有比對中年婦女說一聲「你看上去好年輕」更好的恭維了。毫無疑問,每個女士的發型、化妝和衣著都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美麗、更年輕,但是如果她的打扮讓人感到太刻意,那麼別人就會帶著非難的口吻說她「顯得俗氣」。
不能砍價
在英國購物,最忌諱的是砍價。英國人不喜歡討價還價,認為這是很丟面子的事情。如果你購買的是一件貴重的藝術品或數量很大的商品時,你也需要小心地與賣方商定一個全部的價錢。英國人很少討價還價,如果他們認為一件商品的價錢合適就買下,不合適就走開。
盥洗室與去「100號」
盥洗室一詞的本意為洗手或洗臉的地方,但其實際含義則是廁所,英國人上廁所時不會直截了當地說「去上廁所」,在提醒別人時也是如此,都不直接提到「廁所」二字。如果你想要上廁所,可以說「去男人的房間」,或「去女人的房間」,也可以說「請原諒幾分鍾」或「我想洗手」等等。小孩子們想要大小便時便說「我要去那個地方」。在朋友之間和家庭內部,「100號」則是最常用的說法。
舞會上怎樣不失禮
按照習慣,主人請人參加舞會,有時也設晚宴;有時光請跳舞而不設晚宴;而有的則請參加舞會的客人中少數人吃晚飯,飯後跳舞;其他人只能參加舞會而不能吃飯。所以,被邀請的人一定要看清請柬上的字樣,以免使主人難堪。舞會上,主人備有夜宵,也可能只備些茶、咖啡和三明治等。參加舞會的客人服裝要整齊,跳舞時男賓要輪流請女賓,其中有一次必須與女主人跳舞。男子與男子、女子與女子共舞是要被人笑話的。遇到重大喜慶節日,一個人如同時接到兩份請柬,那麼可參加一個舞會,提前退場後再趕另一個舞會,因為按習慣參加舞會的人可隨來隨走,不算失禮。
女士優先與紳士風度
在英國,尊重婦女是體現紳士風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女士優先是一個人人皆知的行為准則。
在通常情況下,英國人總是把女子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如男女一起進房間,男的要替女士開門。進房間或進餐館大多是女子在前,除非男的必須在女士的前頭去選餐桌、開車門或做其他效勞。在街上行走,或過馬路時,男子要走在女士身旁靠來車方向的一側。如果一個男子和兩個女士一起走,他應當走在兩者當中。如果男主人或女主人或者兩者同坐一輛車來接客人去吃飯,客人應該擠在汽車的前座,讓後座空著,因為司機就是男主人或女主人。在宴會上,主人把客人領進客廳時,如果客人是位女士,她進客廳時,廳中的大多數男子都要站起來以示敬意。如果女主人的女兒在,她要把客人給女兒作介紹。通常是把男士介紹給女士,除非他年長得多或地位高得多。一般的慣例是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不管進入客廳的是男士還是女士,在客廳里就座的女士都不必起身為禮。宴會開始,男士們為女士們拉開椅子,幫女士入座。
有些英國人慨嘆,在對待女士的禮遇方面,如今世風已不如以前。據說是因為婦女在選舉、就業、 工資待遇和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獲得了與男人平等的權利,她們就不再需要以往的那種照顧了。看來,對女士的禮貌是出於男士覺得女士需要保護。
做客和餐桌上的禮節
如果你被邀請到別人家做客,就要考虎這樣幾個情況。比如,該在什麼時候到主人家?如果不是談正經事,只是個社交聚會,早到是不禮貌的。女主人正在做准備,她還沒完全准備好你就到了,會使她感到非常尷尬。晚到10分鍾最佳。晚到半小時就顯得太遲了,需要向主人致歉。什麼時候應該離開呢?這沒什麼規定,但在主人家坐得太晚是很不禮貌的。如果只是邀請你共進晚餐和聊天,那麼你最好在10點至11點之間離開或者餐後1小時告別。如果你被邀請留下來住幾天或度周末,在離開之前應特意買束花送給女主人,這會使她非常高興。另外,離開後的第二天要發一封便函向主人致謝,並隨附一件小禮品如一盒巧克力或一些鮮花等。
英國的飯菜簡單,但是吃飯的規矩復雜。最主要的是坐直,學別人的樣,吃飯的時候不準高高興興地問別人,並和別人不停地交談。每個人不能把自己使用的匙子留在湯盆或咖啡杯或其他菜盤上。湯匙應放在湯盆的托碟上,咖啡匙要放在茶托上。喝湯時最好不弄出響聲,並用匙的一側從里往外舀,不能用匙頭,更不能端著湯盆把盆底剩的湯全喝光。不論吃什麼東西,都盡量別弄出聲響,否則,就會被認為是不懂規矩。每餐一般只上一道主菜和沙拉,最後上一道甜食。如果客人沒有吃飽,可向女主人誇贊她做的美味並再要點雞、牛排或其他菜,女主人會多加一份菜給他,但從不再多加。不能在別人面前打飽嗝。端上咖啡時要就著杯子喝,咖啡匙要放在托盤上。不能在餐桌上抽煙。吃完飯,客人要將餐巾放在餐桌上,然後站起來。男士們要幫女士們挪開椅子。如果主人還要留客人再吃一頓飯,餐巾可按原來的摺痕折好。餐後,客人要坐上一兩個小時,然後向主人道別。
1.過謙並非美德
美國人把過謙視為虛偽的代名詞,如果一個自謙說英語講得不好,接著又說出一口流暢英語,美國人會認為他是個口是心非,裝腔作勢的人。所以,同美國人交往,應該大膽說出自己的能力,有一是一不必過於謙虛客氣,否則反而事與願違。
2.同陌生人打招呼
我們在路上,電梯內或走廊里,常常與迎面走來的人打照面,目光相遇,這時美國人習慣是目光致意。不可立刻把視線移開,或把臉扭向一邊,佯裝不見。只有對不順眼或不屑一顧的人才這樣做。美國人清晨漫步街道時,若碰到擦身而過的人,會習慣說一句「早上好」。當然,在行人眾多的街道上,不必對所有擦身而過的人都以目光致意或打招呼。
3.別忘了問候孩子
到美國人家中做客,他們的孩子一定出來見客,打個招呼。這時,千萬不要只顧大人而冷落小孩子。那樣勢必使他們的父母不愉快。跟小孩子打招呼,可以握握手或親親他,如果小孩子親了你的臉,你也一定要親親他的臉。
4.莫在別人面前脫鞋
在美國,若是在別人面前脫鞋或者赤腳,會被視為不知禮節的野蠻人!男性若脫下鞋子,就會被當作叢林中的土人一樣受到蔑視。鞋帶鬆了,也應走到沒人的地方系好
國人的習俗與禁忌
◇字體:〔大 中 小〕 YNET.com ( 12/09 14:47 )
法國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般以握手為禮,少女和婦女也常施屈膝禮。在男女之間,女士之間見面時,他們還常以親面頰或貼面來代替相互間的握手。法國人還有男性互吻的習俗。兩個男人見面,-般要當眾在對方的面頰上分別親-下。在法國一定的社會階層中,「吻手禮」也頗為流行。施吻手禮時,注意嘴不要觸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場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法國人在餐桌上敬酒先敬女後敬男,哪怕女賓的地位比里賓低也是如此。走路、進屋、入座,都要讓婦女先行。拜訪告別時也是先向女主人致意和道謝,介紹兩人相見時,-般職務相等時先介紹女士。按年齡先介紹年長的,按職位先介紹職位高的。若介紹客人有好幾位,-船是按座位或站立的順序依次介紹。有時介紹者一時想不起被介紹者的名字,被介紹音應主動自我介紹。到法國人家裡作客時別忘了帶鮮花。
送花時要注意,送花的支數不能是雙數,男人不能送紅玫瑰給已婚女子。在送花的種類上應注意:在當地送菊花是表示對死者的哀悼。法國人把每一種花都賦予了一定的含義,所以選送花時要格外小心:玫魂花表示愛情,秋海棠表示憂慮,蘭花表示虔誠,鬱金香表示愛慕之情,報春花表示初戀,水仙花表示冷酷無情,金盞花表示悲傷,雛菊花表示我只想見到你,百合花表示尊敬,大麗花表示感激,金合歡表示信賴,紫丁香表示我的心是屬於你,白丁香表示我們相愛吧,倒掛金種表示心裡的熱忱,龍頭花表示自信,石竹表示幻想,牡丹表示害羞,白茶花表示你輕視我的愛情,紅茶花表示我覺得你最美麗。此外,法國人視鮮艷色彩為高貴,很受歡迎,視馬為勇敢的象徵,認為藍色是「寧靜」和「忠誠」的色彩,粉紅色是積極向上的色彩。但法國人忌諱核桃,厭惡墨綠色,忌用黑桃圖案,商標上忌用菊花。法國人還視孔雀為惡鳥,並忌諱仙鶴(認為它是蠢漢與淫婦的象徵)、烏龜,認為杜鵑花、紙花不吉利。
法國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其次才是新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他們認為「13」這個數字以及「星期五」都是不吉利的,甚至能由此引發什麼禍事。如果你對老年婦女稱呼「老太太」,她們是很不高興的。法國人還忌諱男人向女人送香水,因為這有過分親熱和圖謀不軌之嫌。他們還不願意別人打聽他們的政治傾向、工資待遇以及個人的私事。如果初次見面就送禮,法國人會認為你不善交際,甚至認為粗俗。
法國女賓有化妝的習慣,所以一般不歡迎服務員為她們送香巾。法國人在同客人談話時,總喜歡相互站得近一點,他們認為這樣顯得更為親近。他們偏愛公雞,認為它既有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還有司晨報曉的功能,因而它可以用作「光明」的象徵,並奉為國鳥。他們還非常喜愛鳶尾花,認為它是自己民族的驕傲,是權力的象徵、國家的標志,並敬為國花。
法國人在交談時習慣於用手勢來表達或強調自己的意思,但他們的手勢與我們的有所不同。如,我們用姆指和
法國人在交談時習慣於用手勢來表達或強調自己的意思,但他們的手勢與我們的有所不同。如,我們用姆指和食指分開表示「八」,他們則表示「二」;表示「是我」這個概念時,我們指鼻子,他們指胸膛。他們還把姆指朝下表示「壞」和差的意思。
法國人一年到頭似乎離不開酒,但貪杯而不過量。一日三餐,除早餐外,頓頓離不開酒。他們習慣於飯前用開胃酒疏通腸胃,飯後借科涅克(白蘭地)之類的烈性酒以消食,佐餐時,吃肉類配紅葡萄酒,吃魚蝦等海味時配白葡萄酒;玫瑰紅葡萄酒系通用型,既可用於吃魚,也可用於下肉。女士都愛用玫瑰紅,以顯示自己的口味清淡,不嗜烈物。法國人不僅看菜下酒,什麼酒用什麼杯子,也很有講究,法國人講究雖多,但喝的並不多。三五人一桌的聚會,一瓶10度上下的葡萄酒通常就行。
德國人民生活水平頗高,帶薪假期長,公民出國旅遊十分普遍。該國的旅遊業也很發達,有不少吸引遊客的文物古跡和游樂設施。
1.德國人的宗教信仰
大約一半德國人信奉基督教,另有約46%的人信奉天主教。
2.德國的節慶
除傳統的宗教節日外,德國的節慶主要有:
(1)啤酒節
德國人嗜喝啤酒,所以每年9月的最後一周到10月的第一周有持續半個月的、舉世聞名的慕尼黑啤酒節,節日期間所喝的啤酒可匯集成河。
(2)狂歡節
德國科隆的狂歡節從每年11月11日11時11分開始,要連續數十天,到來年復活節前40天才算過完。
(3)婦女節
過完復活節第一周里的星期四是婦女節,婦女們這一天可以坐上市長的椅子,還可以拿著剪刀在大街上公然剪下男子的領帶。
3.德國人的飲食習慣
德國人口味喜清淡、甜酸。早餐比較簡單,一般只吃麵包,喝咖啡。午餐是他們的主餐,主食一般是麵包、蛋糕,也吃面條和米飯;副食喜歡吃瘦豬肉、牛肉、雞蛋、土豆、雞鴨、野味,晚餐一般吃冷餐,吃時喜歡關掉電燈,只點幾支蠟燭,在幽淡的光線下邊談心邊吃喝。德國人不大喜歡吃魚蝦等海味,也不愛吃油膩、過辣的菜餚,他們愛吃各種水果及甜點心。
德國人以喝啤酒為主,也愛喝葡萄酒。此外,德國人在外聚在一起吃飯,在不講明的情況下,要各自掏錢(AA制)。
4.禮貌禮節
德國人好清潔,紀律性強,在禮節上講究形式,約會講准時。在宴會上,男子一般要坐在婦女和職位高的人的左側。女士離開和返回飯桌時,男子要站起來以示禮貌。請德國人進餐時,事前必須安排好。他們不喜歡別人直呼其名,而要稱頭銜。接電話要首先告訴對方你的姓名。與他們交談,可談有關德國的事及個人業余愛好和體育,如足球之類的運動,不要談打藍球、壘球和美國式的橄欖球運動。
5.德國人的禁忌
除宗教禁忌外,德國人對顏色禁忌較多,忌諱茶色、黑色、紅色、深藍色等;在服飾和其它商品的包裝上禁用納粹或類似的符號;他們還忌吃核桃,忌送玫瑰花。
十一、義大利
義大利的首都羅馬有三多:教堂多、噴泉多和雕塑多,其他幾個聞名於世的古城也有許多吸引人的古建築和現代藝術品、游覽設施,所以義大利是一個有誘惑力的旅遊資源豐富的國家。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義大利人前來我國旅遊。
1.義大利人的宗教信仰
絕大多數義大利人信奉天主教。天主教在義大利有著很大的傳統影響,首都羅馬城內的梵帝岡則是世界羅馬天主教的中心。
2.義大利的節慶
義大利人過基督教三節的盛況為世人矚目。義大利的蛇節最具特色,無疑會使害怕蛇的人望而生畏,因為這一天人們手中拿著蛇,街上爬著蛇。每年2月中旬進行的義大利狂歡節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比德國狂歡節的時間短,和巴西的狂歡節過法也不相同。此外還有羅馬建城節(4月21日),情人節(2月14日)等。義大利人過除夕夜除放鞭炮外,還要摔瓶子、花盆等,熱鬧非凡。
3.義大利人的飲食習慣
義大利菜餚具有味濃、原汁原味的特點。義大利人喜歡吃米飯和麵食,麵食的種類繁多,不僅可以當主食,而且可以當菜餚。義大利三面頻海,海鮮豐富,因此,義大利人也喜食海鮮,他們喜歡吃生的牡蠣及蝸牛。
義大利人對我國的粵菜、川菜比較喜歡,但川菜要無辣或微辣。餐後,義大利人喜歡吃水果,如蘋果,也有人喜歡喝酸牛奶。
酒是義大利人離不開的飲料,特別是葡萄酒,不論男女,幾乎餐餐都飲。吃一頓飯,菜只要兩三道,但酒卻要喝上一兩個小時,連喝咖啡也要加一些酒。過節時,更要開杯痛飲。
4.義大利人的禮貌禮節
義大利人親友間經常互相跳舞聯歡,待人接物也頗多藝術情調。見面禮是握手或用手示意。義大利大學生畢業後一般都有頭銜。有些義大利人不太注意約會的准時。與義大利人的談話內容可以是家庭、工作、新聞及足球,但不要與他們談論美國的橄欖球和政治。
5.義大利人的禁忌
義大利人忌菊花,因為菊花是他們祭墳掃墓時才用的花。
加拿大
(1 )社交禮儀
加拿大的基本國情是地廣人稀。特殊的環境對加拿大人的待人接物有一定影響。一般而言,在交際應酬中,加拿大人最大的特點是既講究禮貌,又無拘無束。
加拿大國民的主體是有英法兩國移民的後裔所構成的。一般而言,英裔加拿大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講英語。性格上相對保守內向一些。而法裔加拿大人則大都信奉天主教,將法語,性格上顯得較為開朗奔放。與加拿大人打交道要了解對方情況,然後在有所區別的加以對待。
(2 )服飾禮儀
在日常生活中,加拿大人著裝以歐式為主。上班的時間,他們一般要穿西服、套群。參加社交活動時往往要穿禮服或時裝。在休閑場合則講究自由穿著,只要自我感覺良好即可。
(3 )餐飲禮儀
加拿大人對法式菜餚比較偏愛,並以麵包、牛肉、雞肉、土豆、西紅柿等物為日常之食。從總體上講他們以肉食為主,特別愛吃乳酪和黃油。加拿大人重視晚餐。他們有邀請親朋好友到自己家中共進晚餐的習慣。受到這種邀請應當理解為是主人主動顯示友好之意。
(4 )習俗禁忌
國花:楓葉
國樹:楓樹
忌諱:白色百合花不可作為禮物送人
來源:新華網
澳大利亞的習俗禮儀
澳大利亞聯邦(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簡稱澳大利亞。它位於南半球,介於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國名來源於拉丁文australis,意即「南方的」。澳大利亞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牧羊之國」、「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島大陸」、「南方大陸」、「古老土地上的年輕國家」、「淘金聖地」等別稱。面積768萬平方公里。人口1600萬,白種人約佔99%。居民中信奉基督教(新教)者占總人口的55%、羅馬天主教佔27%。澳大利亞為英聯邦成員國,英國女王為澳大利亞國家元首。1788年英國在悉尼開始建立殖民地據點,作為英國罪犯流放地。至19世紀末,英國先後在澳大利亞建立了6個殖民地。1901年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英國的自治領。
澳大利亞人時間觀念很強,會見必須事先聯系並准時赴約。他們待人接物都很隨便。如果你應邀到澳大利亞人家做客,可以給主人帶瓶葡萄酒。最好給女主人帶上一束鮮花。
在悉尼和墨爾本宜隨時宜穿西裝。在布里斯班,當地商人慣穿襯衫、打領帶、穿短褲。不過,初次見面時,仍不妨穿西裝。拜訪商界或政府辦公室,須預先約會。很多生意是在酒吧中做成的。如果你提議喝一杯,通常由你付賬,不可各自付賬,除非事先說好。
澳大利亞人在飲食上習慣以吃英式西菜為主,其口味喜清淡,忌食辣味菜餚,有的人還不吃酸味的食品,他們的菜餚一般以烤、燜、燴的烹飪方法居多。他們在就餐時,大都喜愛將各種調味品放在餐桌上,任其自由選用調味,而且調味品要多。澳大利亞的食品素以豐盛和量大而著稱,尤其對動物蛋白的需要量。他們通常愛喝牛奶、喜食牛羊肉、精豬肉、雞、鴨、魚、雞蛋、乳製品及新鮮蔬菜。他們愛喝咖啡,吃水果。
澳大利亞人有個絕對無法通融的習慣:那就是每周日上午,一定到教堂(教堂數以千計)聽道。澳大利亞人自古至今,一直嚴守「周日做禮拜」的習慣。一般歐美人士, 周日一清早就去打高爾夫球,有時候,還利用打球的時候,大談生意。億萬元的合約,往往在場上就「一言為定」了。可是你想在澳洲人身上來這一招,保證不管用。因此,要避免在周日上午約他們出來打球。
澳大利亞頗具獨特的風情習俗。由於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澳大利亞的冬夏正好與位於北半球的我國顛倒。隆冬季節從北京去澳大利亞悉尼,那裡卻正是陽光灼人的盛夏。若到西澳還會遇到攝氏40-50度的酷暑。澳大利亞人房屋建築的朝向也和我國相反,我國俗話說:「有錢不住朝北房」,但這句語在澳大利亞不適用。在澳大利亞,只有朝北的房屋,才冬暖夏涼。
商務活動最好於3-11月去訪。12月至次2月為休假期。聖誕節及復活節前後一周不宜去訪。
澳洲人沉著者居多,且都不喜歡生活環境攪亂。但是,因居民是不同國籍的後裔,而有微妙的差異。比如,和英國後裔商人進餐,而在餐中提起生意時,他們是不會理你的。相反,美國後裔商人,就可以邊吃邊談生意,而且,還會談得很起勁。此外,遇有商談時,對方出來接談的人,一定都是有決定權的人。因此,我方也應該派出同樣的、具有決定權的人。否則他們會不高興,甚至不理你。這是因為他們很重視辦事效率,不願把時間浪費在不能決策的空談上。同樣,在商務談判時,不喜歡先打開高價,再慢慢減價,盡力避免在討價還價上浪費時間,與澳廠商談生意時,對方在價格上往往不太計較,但對產品質量要求相當嚴格,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對方將不客氣的提出索賠。
澳大利亞的商務活動大多在小酒店進行。要仔細記住那一頓飯由誰付錢,付錢過於積極或忘記付錢,都是不好的。澳大利亞員工下班時間一到,就會即刻離開辦公室。經理階層的人對工作很熱心,待人不拘泥。不過,不要以為一起喝過酒,生意就好做了。
在澳大利亞,人們相見時喜歡熱情握手,彼此以名相稱。澳大利亞人喜歡和陌生人交談,特別是在酒吧,總會有人過來主動和你聊天。互相介紹後或在一起喝杯酒後,陌生人就成了朋友。
新加坡習俗禁忌
■握手寒暄
由於長期受英國的影響,新加坡已經西方化,人們見面和分手時都要握手。首次不要貿然登門拜訪主人,應預先約好時間。在介紹時,通常應稱呼人家「某先生」、「某太太」、「某小姐」,這適用於新加坡所有的民族。如果你參加社交聚會,人們將把你介紹給每個人,但介紹得很快,當從他們面前走過時,不用和他們握手。
■吸煙須知
在新加坡,人們是很不贊成吸煙。在電梯里、公共交通工具上、影院內,特別是政府辦公大樓內,法律規定嚴禁吸煙,違者罰款。要吸煙最好徵得對方同意。
■衣著服飾
新加坡的氣候受海洋和緯度的影響,氣溫高,濕度大,因此夏季穿輕質料子的服裝最為適宜。工作時人們普遍穿便服,下班後可穿T恤衫和細斜紋布褲,僅在正式的宴會上才必須穿西裝,系領帶,女士們則要穿晚禮服,也令主人家覺得受到尊重。
■招待應酬
招待的方式通常是請吃晚飯或午餐。當地人一般不會邀請初次見面的客人吃飯,然而主人對來訪者有所了解後,便可舉行正式宴會,並在席間洽談業務。同樣,來訪者也不應急於請客,經常不斷的會見將使雙方更為接近,到那時互相宴請也為時不晚。與印度人或馬來人吃飯時,注意不要用左手。
■饋贈送禮
無論去什麼地方,沒有必要攜帶禮物,在新加坡商人之間沒有贈送禮物的習慣。有時新加坡主人會邀請外國人到自己家裡吃飯,客人如能帶一份禮物(一盒巧克力或一束鮮花),女主人將會很高興。新加坡人認為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禮品的做法是不禮貌的,因此,當你告辭時見到禮物仍原封不動地擱在一邊,千萬別見怪。
■交談忌諱
在社交性的談話中,切忌議論政治得失、種族摩擦、宗教是非和配偶情況等,但可交流旅行方面的經驗,也可談論所到過的國家的各種見聞。好的交談話題是當地的風味食品、餐館、受歡迎的旅遊地區和主人一方的商業成就。
在新加坡,公開表露幽默感的人是很少的,而且不是所有的笑料都能為人們所欣賞,因此在不太了解別人之前,最好少開玩笑。
新加坡嚴忌說「恭喜發財」,他們將「財」理解為「不義之財」或「為富不仁」,說「恭喜發財」被認為是對別人的侮辱和嘲罵。
■舉止禁忌
俄羅斯
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展現其民族文化特徵和內涵的主要內容之一。俄國是個多神教的國家,988年羅斯受洗,基督教取代多神教,而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的東正教在俄羅斯則是最大和最有影響的宗教,俄羅斯人主要信奉東正教。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東正教徒一億五千萬人,僅前蘇聯就有八千多萬人,占前蘇聯人口的30%以上。因此,在多神教,東正教及古羅斯人的神話傳說的共同影響下,在俄羅斯民間流傳著各種徵兆和俗信,這些都具體反映在俄羅斯人的言語、行為和習慣方面。
隔著門檻不握手
當我們去俄羅斯人家裡做客時,主人一開房門,我們會很自然地伸出手去握手以示問好,而俄羅斯人站在門口從來不向客人伸手,而是要等客人進門後才握手。一些上了年紀的主人會解釋說:"隔著門檻不握手,這是我們的規矩。"古時,斯拉夫人把夭折的孩子、亡故的長輩埋在自家門檻下,認為死者的靈魂會保佑全家平安無事。在俄羅斯人的心目中,門檻是極為重要的地方,所以不能站在門檻上,不能坐在門檻上,尤其是外人不能踩門檻。由此而產生了新郎在婚禮迎接新娘時必須把新娘抱進家門的習俗,假如新娘自己跨過婆家的門檻,會惹得祖宗的靈魂發怒的。迷信雖然已成過去,但這一習俗在許多地方保留了下來。
在俄羅斯,關於"門檻"有很多不祥的說法:在自己的家門口絆了一腳,家裡准遭不幸、出門時絆了一腳,辦事不會順利、不能隔著門檻送東西否則會不幸臨頭、隔著門檻問好,是不祥之兆:要麼會和人吵架,要麼孩子將是啞巴、必須邁右腳跨門檻,假如邁左腳過門檻,則辦事不順等等。
呸,呸,呸,消災驅邪求吉利
在與俄羅斯人交往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誇對方"氣色不錯"或者"諸事如意"等,對方會發出二三聲 (呸,呸!)。假如我們不了解這其中緣由,會流露出疑惑的神情。在俄羅斯按舊時的說法,眼睛集中了一個人的力量,因此歹毒的人只要看人一眼,就能毀壞他的生活。換句話,用毒眼看人,就會使其遭遇不幸,在俄語中有 (毒眼)這個說法。古時的人擔心被這種眼睛看過之後會遭不幸,就吐三次唾沫以達到驅邪的目的。後來,意思引伸到姻聽到誇獎、贊美等好話而擔心引起不吉利的後果,人們擔心魔鬼聽到這些好話以後,會傷害人。比如,古時候,俄羅斯人常常給孩子起一些難聽的名字,如: (麻子), (斜眼)等,認為魔鬼是不會對有這些名字的孩子感興趣的,從而可以使他們免遭不幸。
見人打噴嚏,要祝身體好
與俄羅斯人交往時,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突然有人打了一個噴嚏,這時俄羅斯朋友肯定會說一句祝你(您)身體好!,這已經成了一條人人遵循的慣例了。這是因為,古時的羅斯人認為噴嚏有特別的魔力,民間中有許多關於打噴嚏的預兆如: (星期一、空著肚子打噴嚏"有人送禮來;星期二打噴嚏"有外人來;星期三打噴嚏。有消息到;星期四打噴嚏,有人誇;星期五打噴嚏:有約會;星期六打噴嚏,心想事成;星期日打噴嚏"有客人上門。的傳說有關:上帝造了人,往人的臉上吹了口氣。於是人就有了生命。由此就有了一個說法:吸氣時,氣給人生命,出氣時。氣就會跑出去。人就有大病臨頭(俄語成語表示"死,咽氣").而人在打噴嚏時,先吸氣,後噴氣,通常是張大嘴巴,魔鬼
『柒』 狂歡節的習俗和如何慶祝的(英文版的)
The Enthusiastic Brazilian Carnival
巴西狂歡,激情綻放
巴西是世界公認的狂歡節之鄉。巴西狂歡節被譽為「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今年的巴西狂歡節於當地的2月24至28日舉行。現在讓我帶著大家也來領略一番吧。
The annual Carnival in Brazil is a unique festival. It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ethnic celebration. It comes between the end of February and the beginning of March every year.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tourists from overseas were attracted to join the feast of rejoicing, which involves flamboyant1 costumes, sexy Brazilian girls and passionate Samba dance.
在巴西,一年一度的狂歡節是一種特有的節日,也是最重要的民族慶典,於每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舉行。艷麗的服裝、性感的巴西女郎、奔放的桑巴舞,吸引著海外無數遊客前往盡享樂宴。
The earliest Carnival dates back to 1641, when the colonial rulers implemented a decree2. According to it, people would be encouraged to parade, dance and drink unrestrained to celebrate the birthday of the Portuguese King.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Carnival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folk festival of Brazil.
最早的狂歡節追溯到1641年,當時的殖民統治者頒布了一條法令。法令鼓勵民眾自由地遊行、跳舞及暢飲,來慶祝葡萄牙國王的壽辰。300多年後,狂歡節已成了巴西民間最重要的節日。
On February 24th of this year, the 「King Momo」 dressed in bright orange, took the gold key of the city from the mayor3 of Rio De Janeiro, to signify the beginning of Carnival. During the following five days, the 「King,」 who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Carnival, would throw out all daily routines, so that people could inlge4 themselves. The 「King Momo」 this year was a 33-year-old architect. His name was Alex de Oliveira.
今年2月24日,身著鮮橙色服飾的「莫莫王」從里約熱內盧市長手中接過城市金鑰匙,標志著狂歡節的開始。接下來的5天,「莫莫王」在狂歡節中率領著人們將日常的常規全部推翻,以使所有人能縱情狂歡。今年的「莫莫王」是一名33歲的建築師,名叫亞力克斯德·奧利韋拉。
「King Momo」 is also known as 「the King of Carnival.」 He is hand-picked by Rio residents. There was once a rule that required the 「King」 to weigh no less than 100 kg. Today, there is a rule that the 「King」 shouldn't be heavier than 130 kg.
「莫莫王」也叫「狂歡節之王」,由里約市民選出。以前曾有條規定,要求「莫莫王」體重不少於100公斤。現在,規定變為「莫莫王」不得重於130公斤。
The main 「course」 of the carnival is the Samba dance. Months before the Carnival, some professional Samba schools will set out to compose music, rehearse5 dances and design costume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theme of the Carnival.
狂歡節的「主菜」是桑巴舞表演。狂歡節開始的前幾個月,一些專業的桑巴舞學校便會根據當年的狂歡節主題著手製作音樂、編排舞蹈、設計服飾。
The Carnival is highlighted6 with the Samba competitions, where every Samba school would send thousands dancers to participate. Every school has 90 minutes to demonstrate their performance and have them graded by experts. The winner is given one million US dollars. Generally the tickets for the Samba competition would be sold out a month in advance.
桑巴舞大賽是狂歡節的高潮,每所桑巴舞學校都會出動數千名舞者參賽,各校有90分鍾的時間進行表演,由專家評定成績,獲勝者可以得到100萬美元。通常,桑巴舞比賽的入場券會在一個月前就售光。
Seven hundred thousand tourists swarmed the coastal city of Rio De Janeiro for Carnival. Whoever they are—poor or rich, celebrity or ordinary people—they are all just dancers, day and night. Happiness prevails7, while complaints disappear. Countless romantic stories occur ring the celebrations, brightening everyone's ll daily life. In order to safeguard Carnival, the Brazilian government dispatched8 25 million free condoms to help prevent the spread of venereal diseases.
70萬遊客奔著狂歡節湧入里約熱內盧這個海濱城市。他們不分貧富貴賤,都只是舞者,日夜盡情跳舞,幸福四處洋溢,不滿已無影無蹤。慶典期間,數不盡的羅曼史在發生,點亮了每個人平庸的日常生活。為了給狂歡節「保駕護航」,巴西政府免費派送了2500萬只安全套,以減少性病的傳播。
『捌』 復活節西方人是怎麼過的
在西方,每年4月的復活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宗教節日,為了過這個節,信徒們要進行長達40天的齋戒,在這40天里,人們不能喝酒、不能吃肉,更不能娛樂。所以就在齋戒開始前的一周或半周內,專門舉行宴會、舞會、遊行,徹底放鬆。後來這個日子逐漸變成了一個宗教習俗節日,英文里叫Carnival,也就是狂歡節。
在德國,狂歡節的地位僅次於聖誕節。在這里,狂歡節的主要活動是化妝遊行。浩浩盪盪的遊行隊伍穿過一條條張燈結綵的街道。在這里分不清誰是演員誰是觀眾,大人孩子都成了故事裡的人物。沒有昂貴的材料,彩紙、大蒜、撲克牌都能穿上身。看,這幾位上了年紀大嬸的都能把自己畫成小丑,那年輕人就更沒有什麼禁忌了。
義大利的威尼斯狂歡節簡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面具舞會。在這兒過狂歡節,人人都要絞盡腦汁設計面具,你可以戴上佐羅式的眼罩,也可以當一回中世紀的武士淑女。如果把自己扮成一隻長著大長嘴的大鳥,或者是這種藍頭發、白臉的鬼怪,搞點惡作劇,肯定沒有人能認出來。
英國人在我們印象中是含蓄、彬彬有禮的,可到了狂歡節上,紳士風度一點都看不到了。不知道他們是想打扮成天上飛的鳥,還是天堂里的天使,總之所有參加遊行的人背上都帶著翅膀。狂歡節真是所有人的節日,你看,連維持秩序的警察臉上都畫著紅紅的油彩。
在巴西過狂歡節,你會深刻理解什麼是「狂」,什麼是「歡」。在狂歡節里,好像什麼東西都能帶到頭上、穿在身上,不過最精彩養眼的還是桑巴舞表演。熱情如火的姑娘們穿上艷麗的衣服,戴上漂亮的羽毛頭飾,邊走邊跳。圍觀者如潮湧動,跳舞者更是得意洋洋。在巴西,在狂歡節上,只要跳起桑巴舞,煩惱就會拋到九霄雲外。
『玖』 英國有那些節日習俗
1、聖誕節:英國的聖誕節是最重要的家庭節日。12月25日和26日兩天是國家法定節日。在聖誕節這天,家庭聚會並吃傳統的聖誕午餐或晚餐。人們要交換禮物,若與一家英國人今天一起,他們希望你能加入他們的活動。若聖誕節這天沒有公共交通,在12月26日節禮日這天,交通也受到限制,因為是宗教節日,教堂有特殊的活動,每個人無論如何都要去教堂。
2、新年:1月1日也是公共節日。在新年前夜人們通常會熬到深夜,迎接新年的到來。在蘇格蘭,新年前夜被看作是大年夜,甚至是比聖誕節更有節日氣氛的時候。
3、復活節:復活節沒有固定的日期,是在3月末和4月中旬之間。公共假期從星期五一直到復活節後的星期一,這時候又有特別的宗教活動,孩子們會收到巧克力彩蛋。在復活節當天,城鎮有復活節遊行。在復活節前的星期四,女王每年會訪問一座不同的大教堂,送當地居民一些金錢,被稱為濯足節救濟金,作為象徵性的禮物。
4、夜:11月5日不是公共假日,但是全英國都有篝火和焰火來慶祝1605年 議會武裝暴動的失敗。
1月 布恩之夜是全蘇格蘭舉行晚宴以紀念蘇格蘭最著名的詩人的日子。
2月 在倫敦的中國城和其他有大量中國人社區的大城鎮和城市中,要過中 國的新年。
3月 金杯,這個國家主要的賽馬盛事,在月中旬舉行。
4月 全國大賽馬會在利物浦的Aintree舉行。
劍橋/牛津劃船比賽,由牛津和劍橋大學的師生參加的劃船比賽,在倫敦的泰晤士河上舉行。
倫敦馬拉松賽在月底舉行。
5月 五朔節,在農村人們繞五朔節花柱跳五朔節舞蹈來慶祝此節。
FA杯決賽,上旬在倫敦威伯利體育場舉行。
文化節在威爾士邊境的Hay-on-Wye舉行。
查爾士花展為期4天以上,在月末舉行。
戲劇節在蘇塞克斯劉易斯附近的格林德泊恩舉行。
6月 行軍旗敬禮分列式在白金漢宮興行。
6月 有兩項重大的賽馬會。
第一周的達比賽馬會和最後一周的艾斯科特賽馬會,溫布爾登網球隊公開賽在這個月的最後一周開賽。
7月 月初在牛津郡泰晤士河上舉行。
全鞏固高爾夫球公開賽,在7月中旬舉行,每年賽程都不同。
皇家網球賽,月底在鄂二斯網球場舉行。
亨利武德列隊音樂會,月底在阿爾伯音樂廳舉行。
8月 考依期周,月初在外特的小島上舉行的劃艇和劃船比賽。
愛丁堡軍事表演,月初舉行,愛丁堡藝術節和愛丁堡節大約同時舉行。
諾丁希爾狂歡節在倫敦西部舉行,是由倫敦的加樂比社區組織的。
9月 布萊克普燈飾節在月初開幕,來自各國的燈綿延達5英里。
南漢普頓國際船展在月底舉行。
倫敦、索華舉行的索華爵士箅節和維根爵士舞節。
10月 哈德士福地現代音樂節月底開幕。
11月 倫敦至布來頓老式汽車拉力賽,市長閣下遊行及表演中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