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德國的國旗用的是黑紅黃這三種顏色
三色旗的來歷眾說紛紜。
1、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紀的古羅馬帝國,在後來16世紀的德國農民戰爭和17世紀的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飄揚在德意志大地上。
2、1918年德意志帝國垮台後,魏瑪共和國也採用黑、紅、金三種顏色的旗幟為國旗。
3、1949年9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依然採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採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錘子、量規、麥穗等國徽圖案,以示區別。
4、1990年10月3日,統一後的德國仍沿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旗。
相同顏色構成的國旗:比利時國旗
比利時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5:13。旗面從左到右由黑、黃、紅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相連構成。黑色是莊重而具有紀念意義的色彩,表示悼念在1830年獨立戰爭中犧牲的英雄;黃色象徵國家的財富和畜牧業與農業的豐收;紅色象徵愛國者的生命和熱血,還象徵獨立戰爭取得的偉大勝利
比利時是世襲君主立憲制國家。國王乘坐的汽車懸掛王旗,王旗與國旗不同,為四方形,旗地近似咖啡色,旗中間有比利時國徽,旗地四角處各有一頂王冠和在位國王名字的第一個字母。
㈡ 英國的人文習俗
英國的人文習俗:
先從吃喝說起---
英國人喝茶的歷史並不長,200多年前中國茶葉傳入英國時,英國人還把它看作是稀世珍品。而會天,英國已成為世界上茶葉銷售量最大的國家之一,平均一年一人約需3.5公斤茶葉。一些英國人早上未起床就要喝一杯濃茶,有人把它稱作「被窩茶」。而一般人都要喝午茶(也叫「正餐茶」),多在下午回五點鍾,內容也不光是茶,還有麵包、黃油、火腿、魚。香腸、三明治、蔬菜等,相當於一頓飯。英國人愛喝紅茶,尤其愛喝中國祁門紅茶。過去他們喝茶時要加牛奶或放一些檸檬汁,還要加糖。但隨著減肥熱的興起,英國人逐漸愛上了不加糖的奶茶或帶各種水果汁的飲料茶。
1,早餐:ASDA/TESCO里最便宜的麵包,加黃油/果醬/CHEESE。煎雞蛋(如果時間富裕)。牛奶。或者是簡單方便但無法堅持吃下去的牛奶泡玉米片。
2,午餐:英國人很不重視午餐,他們隨時都在吃些薯片,巧克力什麽的。
不住宿舍或者租房離學校遠的就自己帶個自製的三明治。英國一般中午1:00的時候才開始午休,剛來的時候很不適應。
3,晚餐:總覺得在英國沒有什麽菜可選擇的,扁豆和白菜都很貴。番茄,西蘭花,捲心菜。
考究的英國人和吹毛求疵的生活----
如果你在英國忘記了時間,英國人的著裝會告訴你——西裝革履且行色匆匆時,一定是上班時間;一旦發現全城絕大多數人都穿上了多彩的休閑裝,那必定是休閑假日,人們忙不迭地逃離寫字樓,城市立刻變得鮮活起來。
每幢建築都有百年歷史
兩次前往英國,我都離不開「英國教育」的主題。除了一次又一次地印證英國嚴謹而開明的教學體系外,我更欣賞的是他們對於古建築的合理利用和保護,真正做到「修舊如舊」。在廣州,上百年歷史的房屋大概就要叫「文物保護單位」了,而在英國,百多年歷史的房屋充其量只能算是古建築的「入門級」。幾乎每一家學校都有自己的代表性建築,英國人以古為榮,常不辭辛苦地來到這些古建築前辦典禮、搞活動。
溫莎堡的一所學校,原來屬於某個王室成員的私人住所,後來改成學校,一草一木都保持著原樣,甚至在餐廳里,竟然還掛著主人的大幅油畫;牛津大學的布魯克斯校區,古建築前有一個大草坪,你可以在此看書、曬太陽,甚至踢球,完全沒有顧慮。在這里上課,教室有火爐不奇怪,門上有精美木刻不奇怪,窗戶有鏤空鐵窗裝飾也不奇怪,學生們如同在博物館里學習。
不過英國的教學設備都是很先進的,幾乎每幾年就更新換代一次。因此你可以在古堡里看到最先進、網速最快的實驗室、電腦室,這也是我很欣賞的地方。
不按時間錶行事是你的錯
如果說德國人做事喜歡按部就班,我相信英國人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做事的細心與有條理簡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就拿交通和旅遊來說,大大小小的時間表和標識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你。出機場,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交通標識告訴你——坐火車走這邊,坐汽車往前走,搭計程車在此等候;火車站、長途汽車站有時刻表,甚至連最常見的公交車站也有時刻表,而且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並提醒乘客還有幾分鍾,車輛將會到達;而在每一地的當眼處,各式各樣的講解資料隨處可見,只要你喜歡拿走就是了。
因此在英國,遊客必須按時間錶行事,否則就是你的錯。英國的旅遊景點一般都很早關門,絕不會拖延半拍。我參觀戴妃寢宮「Ken sighton Palace」時,時間才到下午4時,管理人員就關門了,不管你千里迢迢趕來有沒有參觀完;在位於諾丁山的跳蚤市場,下午6時不到,小販就開始收拾東西了,在他們看來,做生意遠沒有自己的休息時間重要!
標準的英式生活
行走在英國街頭,你會發現非常統一的著裝——西裝革履且行色匆匆——這是上班族的標准裝扮。即使是朝九晚五的緊張生活,即使他們前晚「蒲」吧到凌晨,英倫獨有的優雅氣質也會在他們身上流露著:一色的西裝衣褲,一如既往地干凈、服帖,他們甚至還會別出心裁地配上一件大衣、一條圍巾,好讓自己看上去更加出眾一些。因此可以這樣判斷:大街上那些衣著隨便、隨意游盪的人,要不是「老外」,要不就是大學生,他們看上去太「格格不入」了。
傍晚時分,上班族們每天幾乎都會做一件事——奔向隱藏在各個角落的酒吧,要上一瓶啤酒,和朋友海闊天空神聊,一直到晚上八九點鍾。遇到球賽季節,甚至還會更晚一些。記得有一次,我看見好幾撥男男女女站在街頭高談闊論,我好生奇怪——莫非他們喜歡站在路口喝酒聊天?走近才發現:噢,原來酒吧里一早已坐滿了人!
一旦發現全城的人都穿上了多彩的休閑裝,你就可以斷定:這必定是假日。對於英國人,這幾天一定要留給家人,他們會和家人一起去公園,放風箏、曬太陽,或者全家出動到商場里大掃貨。對於典型的上班族來說,「逛街」是節假日的又一重大活動。人們輕松的表情和休閑的著裝,讓城市也變得鮮活起來。
英國無聊生活中的娛樂方式(喝酒)----
在曼徹斯特和倫敦這樣的城市,夜總會十分著名。事實上,好的俱樂部遍布全國。俱樂部旅行全國也很常見,每年在特定的地點逗留幾個月。參加俱樂部的費用可能十分昂貴,在俱樂部出售的飲料幾乎是一般酒吧的兩倍。舞蹈音樂和俱樂部常常與吸毒伴隨。有的俱樂部常有人買賣毒品,那裡也是警察經常光顧的地方。要警惕哦!因吸毒而造成死亡,隨後引起媒體注意,結果是警察對夜總會的興趣日益增加。
在每個大城市你發現有不同風格的音樂:各種類型的音樂會、演唱會、古典音樂會、搖滾樂、爵士樂和許多民間樂隊在俱樂部和酒吧舉行演出。酒吧向來就是和英國社交的中心。酒吧可以賣酒和軟飲料。有時候進行現場音樂表演。或者現場演出即興短劇。英國人常常在酒吧用大杯飲用啤酒時最為放鬆。人們能在酒吧徹夜擲標或打檯球、玩智力游戲,或者唱卡拉OK,或者聊天和聽音樂。冬日時節酒吧也具有誘惑力,你可以看到木槐燃燒的時候產生的火苗。
夏日裡,暢飲者們可在酒吧外面圍著桌子曬太陽。許多學院和所有的大學都不止一個酒吧,通常設在學生會。酒吧常是學生生活的核心,是課間或者晚上學生們聚集的地方。一隊隊朋友常常在酒吧相會,然後再到其他地方歡度今宵。英國的法律禁止晚上11點以後售酒。
英國的電視節目
關於英國的電視節目,人們有很多說法。有人說英國的電視節目無聊死板,也有人說十分精彩。其實,好不好看實在要看你自己喜愛那類節目。說英國電視節目死板的人,大概從人們對英國的印象--傳統保守而得來。其實這個印象早已不正確,英國其實一點也不保守,她的電視節目也是很有創意的。事實上,英國的電視業從其開創到現在一直是領先世界的,許多亞洲的中文電視台的節目也是模仿英國的電視節目製作的。
英國的電視節目針對性很強,事實評說之類的節目嚴謹得讓人窒息,製作的非常深刻。而現場娛樂的節目往往創意無限,加之世界一流水準的舞台設計,常常成為其他國家模仿的對象。現在席捲全球的猜謎娛樂節目《誰想做百萬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re)就是原創於英國的節目。
有線,數碼和衛星電視
如果你自租公寓,在得到房東准許下,可安裝有線電視或衛星電視。許多免費的電視台只有在安裝有線或衛星才能收看,如ITV2,BBC Choice等。英國的Sky電視台是英國第一大衛星電視台,你可以免費索要一個價值200英鎊的衛星接收機,如果你注冊他們的衛星服務12個月,可以以40英鎊價格獲得安裝和調試。
有線電視公司如Cable and wireless和ntl等同時提供電話和網路服務。通常申請一套包含電話,電視和網路的服務是最劃算的。
在英國也可以通過衛星電視或有線電視接收中文節目,包括香港的亞洲電視等。而鳳凰衛視歐洲台更免費播出國語和廣東話節目,可以用Sky的接收機或Cable & Wireless接收。
新式的數碼電視可以接收畫質更清晰的幾十個電視台的節目,而無需安裝任何電纜或衛星接收器。沒有數碼電視的朋友可以免費索取一個數碼接收機(但需加入12個月服務)。
㈢ 德國在二戰中使用的石油從哪兒來
貧血——二戰德國的石油工業
「如果我無法得到足夠石油,我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希特勒
「一戰」最後兩年,德國經歷過嚴重的石油短缺,惟一的來源是奧匈帝國和羅馬尼亞,魯登道夫當時指出:「羅馬尼亞石油乃重中之重,但很不幸,羅馬尼亞的石油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極限,不足以改變德國石油短缺的整體局面。」而英國人捷足先登,於1918年8月佔領巴庫,被魯登道夫稱為「對我們的沉重打擊」。
納粹上台第一年,經濟戰略專家便指出:一旦發生戰爭,對原油進口的嚴重依賴將是制約德國軍事行動的一個關鍵瓶頸。1938年7月12日提出的「凱琳大廈計劃」要求1944年初實現石油產量1100萬噸,但希特勒顯然等不到這個時間,他的戰略是先通過儲備打響戰爭,然後在戰爭中解決石油來源。1939年上半年,德國石油進口達到頂點,最大來源是羅馬尼亞。盡管9月後歐洲以外的來源斷絕,德國當年仍進口石油516.5萬噸,比1938年全年還多20萬噸。1940年5月27日,德、羅兩國簽訂石油協定,當年德國進口的207.5萬噸石油中有97.4萬噸來自羅馬尼亞,另外根據《蘇德貿易協定》,進口近65.7萬噸。1941年,從羅馬尼亞的進口增至100.7萬噸,上半年從蘇聯進口28.3萬噸。
德國在上半個世紀中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自己的豐富能源——煤。在三十年代末,煤約佔美國能源總量的一半,但對德國來說,卻提供了能源的90%——而石油大約僅佔5 %。可是,希特勒在1932年已經在為未來籌劃,石油對於他的雄心壯志來說是必不可少的。1933年1 月,他成為德國的總理,一年半以後他又攫取了全部權力。他不失時機地發動了一項他稱之為「德國汽車交通史上一個轉折點」的汽車運動。不受時速限制的單向高速公路貫穿全國。1934年,製造一種新型汽車的計劃開始。它被稱為「人民的汽車」,亦即「大眾汽車」。
但對於希特勒企圖將整個歐洲置於納粹帝國——以及他本人——統治之下的宏偉計劃來說,這些僅僅是枝節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他迅即開始整頓經濟,加強國家對大企業的控制,並建立納粹的戰爭機器——包括轟炸機、戰斗機、坦克和卡車,所有這些都需要石油。因此,法本公司正在進行的合成燃料生產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
固體的煤為什麼可以液化變成類似於石油的液體呢?這是煤和石油的成分決定的。煤和石油同屬化石燃料,煤是由幾千萬年乃至幾億年前地球上生長的某些樹木埋藏在地層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經過地溫、地壓等的作用,逐漸變化而來的。石油是由低等的動物經過與煤相似的過程變成的。煤和石油的主要組成元素都是碳和氫,但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氫構成的烴類小分子,而煤的成分主要是碳氫構成的較大的有機分子,其相對分子質量大約是石油的10倍;煤中氫碳的比值小,大約是石油的一半。通過一定的技術措施,增加煤炭中氫的含量,使煤和石油中碳與氫的比值基本相同時,固體的煤就有可能變成類似於石油的液體燃料。這就是煤炭液化的基本思想,而煤炭液化的關鍵就是如何將氫加入到煤炭中。
煤炭的液化過程是十分復雜的,一般認為,煤首先被分解成—種稱為「瀝清烯」的中間產物,接著再與氫反應變成與石油的成分類似的物質,由於煤炭中含有雜質,液化裝置內的物質是十分粘稠的,經固液分離後,得到的液體即為煤炭液化生成的油類,是一種暗褐色的液體,再經過分餾加工,去除重質部分,就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一系列煤炭液化產品。
煤炭的液化技術,有兩種基本方法,即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直接液化是先把煤炭製成煤漿,然後在高溫、中壓狀態,在催化劑作用下,通過加氫裂化生成液態碳氫化合物即「合成石油」,直接液化的效率約為65%~75%,每噸煤可生產0.3~0.4t液化油。間接液化是把煤炭在高溫下與水蒸氣作用氣化,產生合成氣(CO,H2等),然後合成氣通過催化反應生成性能優良的液態醇類、烴類等。間接液化的效率一般較低。
化學溶解方法在德國,從煤中提取合成燃料的開創性工作實際上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那時,德國已被公認在化學方面居於世界領先地位、1913年,德國體燃料,大量的氫隨同催化劑被注入高溫和高壓下的煤中,結果製成一種高級液體燃料。十年後,即在二十年代中期,德國人創造出一種叫做「費希爾—特羅普施」的可以與之競爭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時,煤粒在蒸汽下粉碎後再被注入氫和一氧化碳,使之相互作用,最後製成一種合成石油。貝傑烏斯的氫化法被視為兩種方法中較好的一種。除了其他產品外,它還能夠生產航空汽油,而「費希爾一特羅普施」法則不行。此外,法本公司在1926年取得了貝傑烏斯法的專利權。
法本公司在二十年代對合成燃料產生興趣,是因為它有同樣的預計,認為正在全世界刺激大規模石油開採的趨勢將會使世界上傳統的石油供應迅即枯竭。納粹政府之所以提供資助,是因為對外國石油日益增長的需求正在使至關重要而又不足的外匯大量流失。希特勒明白,德國將為戰爭作好准備。必須通過新技術和化學來減少對外國石油的依賴。
1936年下半年,希特勒採取一些決定性步驟武裝德國,以便德國可為預計在1940年將發生的戰爭作好准備。他開始執行一項四年計劃,其中有一個目標是通過新技術和化學來減少對外國石油的依賴。他在提出那項計劃時說:「現在必須以最快的速度發展德國的燃料生產。這項任務必須以作戰時的同樣決心來處理和完成,因為未來的戰爭行為有賴於這一問題的解決。」他補充說:「這類原料的生產成本是無關緊要的。」
德國確實建立起一個實力非常雄厚的合成燃料工業。到1939年9 月1 日德國入侵波蘭、歐洲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止,它已有十四家氫化廠全速運轉,另有六家正在建設中。到1940年,合成燃料的產量已有急劇的增長——日產七萬二千桶,占石油總供應量的64%。然而,從軍事需要方面來看,合成燃料的意義甚至更為重大。貝傑烏斯氫化法提供了德國航空汽油總量的95%左右。如果沒有那些合成燃料,德國空軍就無法升空。
盡管希特勒擁有戰爭機器的強大力量,也有日益增加的合成燃料可供使用,石油問題卻從未使他感到放心。的確,那種擔憂曾促使他形成以「閃電戰」為基礎的基本戰略——集中機械化部隊實行兇猛而短期的攻擊,以便在燃料供應發生問題以前奪取決定性的勝利。最初,無論是1939年在波蘭,還是1940年春季蹂躪挪威、低地國家和法國,這一戰略都被運用得驚人地出色。西線戰役實際上改善了德國的石油處境,因為德國軍隊掠取的石油儲備大大超過了他們在侵略戰爭中所消耗的燃料。即使隨後希特勒通過大規模空中轟炸征服英倫諸島的企圖在1940年秋季遭到了失敗,德國看來仍然接近於稱霸歐洲!
也正是1940年,羅馬尼亞局勢岌岌可危,匈牙利、保加利亞和蘇聯都向其提出領土要求,蘇聯乾脆於7月1日出兵強佔了比薩拉比亞。11月23日,羅加入軸心國和《反共產國際協定》,當年德國對羅的石油依賴量達到94%,到次年的「巴巴羅薩」行動時,208.6萬噸的對德石油出口比參戰的100萬羅軍更有價值。
德國認為勝利得來不難。所以,當羅馬尼亞最大的普羅耶什蒂油田受到蘇聯威脅時,希特勒將視線向東轉到他的下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蘇聯。
從巴巴羅薩開始,佔領巴庫和其他高加索油田就是希特勒心目中的俄國戰役中心。一位歷史學家曾經寫道:「在經濟領域中,希特勒的目標是石油。奪取高加索油田甚至比攻克莫斯科更加重要!對希特勒來說,石油是工業時代和經濟力量必不可少的東西。是戰爭機器的血液!
1941年10月7日,戰時經濟與軍備局局長喬治·托馬斯再次報告:「目前航空燃油及潤滑油產量為28.9萬噸,尚可滿足年底前的需求,但到1942年初將只有3.1萬噸——這是一個危險的水平。到10月1日,只有不到25萬噸柴油,按目前消耗,11月底就將短缺2.5萬噸。顯然,德國已經不能再向義大利每月提供10萬噸燃油。」
進入1942年,德國石油儲備降至79.7萬噸,僅夠一個月消耗,合成燃料雖然增長到近400萬噸,但這個增量被羅馬尼亞石油產量因為盟國轟炸而下降抵消。2月12日,安東內斯庫向里賓特洛甫表示:「在原油方面,羅馬尼亞已傾其所有,目前惟一的出路就是佔領富產石油的地區。」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德國在歐洲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它使希特勒怒不可遏。德軍不再處於攻勢。「閃電戰」階段已告結束。從此以後,決定性因素不再是閃電式的攻擊,而是軍用的人力和經濟資源——包括石油在內。
在1943年中,軸心國在俄國和北非都已被擊敗,德軍想攻克巴庫或中東油田的企圖已成為痴心妄想。因此,德國不得不反過來依靠自己的資源,此外別無選擇。合成燃料將成為它瘋狂地力圖維持戰爭機器的中心。在作出這種努力的過程中,希特勒帝國表現出它在技術方面的才智和集權政治的強制力。
合成燃料工業像戰爭經濟的其餘部門一樣,呈現出上升趨勢。到1942年,此項工業全面地取得了比三十年代更大的進步——更新生產技術,改良催化劑,生產更優質的產品和擴大多種煤作為原料。而且產量也在迅速上升。在1940年和1943年之間,合成燃料的產量幾乎增長一倍,從日產七萬二千桶上升到十二萬四千桶。人造燃料工廠是燃料工業體系中的重要環節。1944年第一季度,其產量占燃料總供應量的57%和占航空汽油的92%。生產還在高速度上升。若按年度計算,1944年第一季度的產量正在以更高的速度增長。總的來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合成燃料佔德國石油總產量的一半。
可笑的是,1943年德國的石油狀況反而有所好轉。原因首先在於義大利於9月脫離軸心國,不光石油儲備的「下水道」終於被堵住,進占義大利北部的德軍反而獲得了大量石油儲備,德國合成燃料廠的產量也達到歷史高峰,超過560萬噸。
44年,盟國將對德國轟炸的重點轉向石油工業,為了對付空襲。軍備部長施佩爾命令迅速修復合成燃料工廠和其他石油設施,或者盡可能地把它們疏散到那些較小的、更易於保護和隱蔽的地點——有些移到被毀壞的工廠的斷垣殘壁里,有些遷入坑道,有些轉入地下。甚至釀酒廠也改產燃料。原計劃至1944年將大幅度提高合成燃料的生產能力,但此時那些為增產而准備的機器部件,不得不拆用來修復現有的設施。三十五萬多名工人從事這一忙亂的任務。一開始,各工廠迅速得到修復,但過了一段時間,工廠常會再度遭到空襲,以至於變得更加支離破碎和易受攻擊,更加難以修復。產量開始急劇下降。在1944年5 月第一次空襲以前,用氫化法生產的合成燃料平均日產九萬二千桶,到9 月份,產量已降到日產五千桶。當月的航空汽油產量僅為日產三千桶,只佔1944年頭四個月平均產量的6 %。與此同時,蘇軍佔領了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使希特勒失去了主要的原油來源。
44年9月,合成燃料月產量下降92.2%,跌至僅1.7萬噸,德國空軍的18萬噸燃料需求只能滿足3萬噸,已無法正常出動。1944年秋季,惡劣的氣候條件暫時緩解了盟軍的襲擊。11月,德國人設法提高了合成燃料的產量。但在12月,產量又下降了。
德國人如果有更多的燃料,就可能爭取到更多時間。從戰略觀點看,由於阿登攻勢的失敗,德國的戰爭努力已告失敗。1945年2 月,德國的航空汽油產量剛好是一千噸——1944年頭四個月水平的0.5 %。此後就停產了。但德國人爭取勝利的幻想仍未破滅。施佩爾追述說,希特勒周圍的一些人『在早已絕望的情況下,會默默地聆聽他的講話,當時他繼續對那些已不存在的師表態,或者命令因缺乏燃料而已停飛的飛機去給部隊提供給養。「
在45年德軍最後的時刻,大量的新式噴汽戰斗機和重型坦克因為缺乏燃料在地面被盟國 空軍炸毀,德軍已經回到19世紀而成為騾馬和人力運輸的部隊,當希特勒與夫人在柏林地堡自殺時,下命令,要將他們的屍體澆上汽油焚毀,以免落到可惡的俄國人手中。現有的汽油用於執行那道最後命令終於夠用了。
㈣ 地球知識局:德國為什麼離不開煤炭
德國是一個富煤國家,尤其是在傳統的產煤區,也就是位於國境西側魯爾區和薩爾蘭的產煤區,至今仍然在產出煤炭。正是這些區域豐富的煤炭資源和鄰國的鐵礦,幫助德國在工業革命當中完成了工業化和資本原始積累,成為了歐洲大陸上數一數二的強國。
由於硬煤開發殆盡,德國目前的硬煤消費必須從國外進口。俄羅斯是最大的出口國(不止天然氣),佔到德國硬煤進口量的三分之一強,之後是美、澳、哥倫比亞等能源大國。高昂的進口費用讓德國的能源廠商不得不考慮使用本土生產的劣質褐煤。
但在這一路走高的可再生能源比例之下,德國的能源轉型還是前路渺茫。德國環境部官員甚至在公開場合表示,德國可能在2020年沒有辦法完成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比例18%的任務。
㈤ 德國現在會使用煤氣嗎
德國:全面禁煤時代來臨
環境污染導致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之際,德國於近日宣布將於2038年全面進入禁煤時代。
據歐洲時報德國版報道,近日,一個由來自德國工業界、工會、環保組織、科學界的28人組成的煤炭委員會經過了長達21小時的連續會議討論,生成一份336頁的報告,並最終以27票贊成,1票反對的絕對多數達成「退煤」共識——德國最晚將於2038年底實現全面退出煤炭發電,而未來4年內將停止運行超過12.5兆瓦的發電裝置,相當於24個煤電廠。
早在去年12月21日,德國最後一座位於魯爾工業區的黑煤煤礦在經歷了150年歲月風塵後徹底關閉,宣告了魯爾區曾經的支柱產業走向終點。
據悉,德國全面退出煤炭發電後,將主要由天然氣及可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等)提供發電。目前,由於德國37.5%的電能來源於褐煤、硬煤發電,全面退煤在供電方面一定程度上仍需依靠進口來自波蘭以及捷克的核電、煤電。
根據德國此前公布的氣候行動目標,德國承諾將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1990年排放水平的40%,並在2030年實現55%的減排目標。
㈥ 英國煤產量逐年提高的原因
(1)據圖一看出自1790年開始,英國煤產量逐年提高,主要原因是工業革命的推動,1785年以後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後來廣泛用於許多的生產部門,從此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2)從圖上看出1879-1900年世界石油產量大幅度增加,主要原因就是內燃機的發明和大量使用,德國人卡爾•本茨發明內燃機和以內燃機作動力的汽車,內燃機使用汽油或柴油,而汽油或柴油都是從石油中提煉來的,因而促進了英國石油產量的迅速增長.
(3)煤炭和石油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的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們的生活,我們要注意趨利避害,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故答案為:
(1)工業革命的推動.
(2)內燃機和以內燃機作動力的汽車.
(3)煤炭和石油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的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們的生活,我們要注意趨利避害,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㈦ 英國和德國的染料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英國和德國染料工業的先驅者是李比希的一個學生廉•霍夫曼(1812~1892年)。他在1862年舉行世界博覽會時,已在倫敦化學學院當了17年教授。珀金是他在那裡的一個學生。霍夫曼對英國年輕的焦油染料工業的成就印象很深,看到了這一前途無量的工業部門的發展可能性。1864年他返回德國。最初在波恩,後來在柏林大學他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並成為德國染料工業的偉大先驅者和泰斗。
19世紀中葉以後不久,德國的焦油染料工業有了一些企業,開始時規模很小,現在則居於領導地位。這些工廠度過開始成長階段中的困難,在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後發展成為有影響的企業,今日已成為德國最大的企業之一。
它們之中最古老的,要數過去的弗里德里希——拜耳公司染料廠。該廠於1850年在埃爾伯菲爾德建立。1891年它已發展為一家舉世聞名的廠家。後來,它在勒弗庫森建立了一座新廠。勒弗庫森今日是一座擁有10萬人的工業城市,城市的中心是拜耳工廠。由於工廠不斷發展,這一城市直到1930年才算真正建成,它是由4個鄉合並成立的。企業的首腦在20世紀初期大多是化學家。
從1861年起在曼海姆創建的焦油染料廠,於1865年發展成為巴登苯胺和蘇打工廠。創辦人弗里德里希•恩格爾霍恩於1848年在曼海姆創辦了一座煤氣廠,之後轉歸曼海姆市所有。他的興趣從照明煤氣轉向煤氣副產品煤焦油的利用。當時在工業界已談到煤焦油多方面利用的可能性,因此一開始就很重視對煤焦油的研究,從而促進了競爭。李比希在慕尼黑的繼任者阿道夫•馮•欠耶爾於1880年對最重要的一種天然染料靛藍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這為人工生產靛藍打下了基礎。在20世紀末前後,巴登苯胺和蘇打工廠首先生產出合成靛藍。當時該廠已有6000名職工,該廠生產的多種染料中最著名的是茜素、曙紅和陰丹士林。
在19世紀最後1/4時間內,以及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的焦油染料工業空前繁榮。已沒必要進口昂貴的植物染料,天然染料工業在國民經濟中遠遠失去了意義。此外,德國的焦油染料成為一項重要的出口項目。1877年,世界合成染料的產量中德國佔一半。在世界普遍的工業化過程中對德國染料工業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
㈧ 德國有多大和中國相比,經濟到底哪些方面比中國強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面積 357030平方公里
例如德國汽車業經濟比中國強 其他的就太多了
中國 博大精深幾千年了還是素質低,沒辦法的事……
㈨ 德國關閉了20座核電站,只用煤炭發電,這是為啥
有些時候,人類會反省自己的所做所為是否真的符合自然的法則。就拿德國關閉核電站一事來說吧,最終他們還是選擇了最自然的煤炭發電模式,這說明了什麼呢?
㈩ 應該如何使煤得到充分利用
燃燒時注意通風,留有足夠的空隙,讓它充分燃燒。燒盡後的煤砟子在冬天可以趁熱鋪到一些容易使人摔倒的地翻上,防滑。
煤通過隔絕空氣高溫分餾可以得到焦炭、煤焦油、焦爐煤氣等,焦炭和焦爐煤氣可以做燃料,熱值高,而且污染很小;煤焦油是一種含有多種重要化工原料的資源,可以提取香精,制炸葯、尼龍等。這樣煤就得到了綜合利用,同時也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工藝性質
煤的工藝性質是工業評價合理用煤的依據,主要包括粘結性、結焦性、發熱量、化學反應性、熱穩定性、焦油產率和可選性等。粘結性是指煤在高溫干餾中產生膠質體,使煤粒相互粘結成塊的性能。粘結性是評價煉焦用煤的主要指標。
結焦性是指在煉焦爐中能煉出適合高爐用的有足夠強度的冶金焦炭的性質。發熱量是指單位質量的煤在完全燃燒時所產生的熱量。煤的發熱量是煤質的重要指標,是計算熱平衡、耗煤量、熱效率等的依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