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女婿回國結婚,娘家人應該准備什麼禮物
對,玉佩,這個是個好選擇。還有中國特色的小首飾,臉譜(這個他們特愛),還有做工精緻的熊貓(很多英國人都愛熊的,他們認為中國熊貓也是熊的一種,很愛),嗯,一樓回答的那個軟陶的模擬玩偶也挺好的,英國比較喜歡DIY的東西。絲綢方面,英國婦女愛戴小絲巾,可以考慮買條送給男方母親哦~~強烈建議送精緻京劇小臉譜,給男方的父母。可以考慮給男方家裡的女性親戚們帶旗袍回去,這個也是一個很贊的做法。
千萬不要送錢,這個就太過了。還有瓷器,茶葉,中國結,煙,酒之類的,英國可是以瓷器,茶具和早茶,下午茶出名的,還有煙和酒,他們不缺這個,中國結也很泛濫了。
Ⅱ 要喝礦泉水的那個義大利留學生名字叫什麼
那個學生只是眾多不明事理人之中的一個,即使接受再好的教育,思想上有問題也是白搭,相當自私,利己主義。
Ⅲ 英國女婿到杭州看岳母是怎麼回事
近日,28歲的英國人肖恩千里迢迢地來到杭州,專程來看望妻子家人。
經過檢查,肖恩確診為血管迷走性暈厥。醫生解釋,當人在對氣候的不適應,加之勞累、緊張,或者飢餓的情況下,容易導致身體自主神經紊亂,血管擴張,大腦腦供血不足,表現為站立久了突然短暫性的暈厥,面色蒼白、出冷汗等。肖恩的岳母看著洋女婿這樣,也是一臉心疼。「這兩天,杭州的天氣很悶,大雨沒有來,但是空氣很潮濕,又是高溫,他很不適應嘞。還跟我們說,英國很少有30多度氣溫和這樣的天氣。」
Ⅳ 中國丈母娘駕到,看英國女婿如何接招
她是中國丈母娘,麻利霸氣,熱衷種菜,豬大腸做得倍兒香;他是英國女婿,幽默紳士,喜歡草坪和鮮花,害怕吃內臟。當兩個人同住一個屋檐下,會發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小婚家
01
丈母娘駕到,英國女婿怕怕
擁有394.5萬快手粉絲、219.1萬抖音粉絲的「澳洲楊姐」是個北京大妞。她當過文藝兵,唱過京劇,拍過電視劇。2006年,29歲的她到紐西蘭留學,和比她大13歲的英國雙碩士皮特相識相愛。楊媽媽一聽說女兒和外國人談戀愛,斬釘截鐵地說:「不行,絕對不行!」可惜天高皇帝遠,她想棒打鴛鴦都隔著一個太平洋。
2010年,楊姐帶著老公皮特從紐西蘭回北京探親。楊媽媽見皮特一頭灰發,大深眼窩子,怎麼都看不順眼。她苦口婆心地勸女兒:「咱不適合嫁洋人,趁早吹燈吧!」楊姐忙著狼吞虎咽媽媽做的菜,分手的話隻字不提。
礙於面子,楊媽媽還是好吃好喝地招待皮特。皮特感覺中國丈母娘對自己的熱情里隱隱含著疏離,委屈地對楊姐說:「你媽媽好像不喜歡我。」楊姐笑著說:「你好好表現,中國丈母娘的熱情會讓你抵擋不住!」
2013年的一天,已經定居在悉尼的楊姐給媽媽打來電話:「媽,我最近老感覺渾身沒勁兒,疲憊得不行。」楊媽媽的心一下子揪了起來,當即和老伴兒飛往悉尼。
丈母娘突然駕到,皮特一下慌了神兒。英國女婿小心翼翼地討好自己的樣子讓楊媽媽又好笑又心疼。這些年,皮特為了女兒放棄紐西蘭的高薪工作,來到異國他鄉打拚,讓她對女婿已經開始有了一點兒好感。緊張的工作和學習讓楊姐的身體免疫力下降,血小板低到105。楊媽媽不得不留下來照顧女兒。
丈母娘不待見洋女婿,洋女婿發怵丈母娘,但為了楊姐,兩個人別別扭扭地生活在了一個屋檐下。一天早上,楊媽媽熱上2升牛奶,然後開始做早餐。為了給女兒增加營養,她又是蒸雞蛋羹又是做水煎包,忙得不可開交。牛奶熱好後,她扭頭看見皮特正從卧室走出來,隨手把一鍋牛奶遞給女婿,指了指餐桌說:「端過去,一人一杯。」皮特聽不懂中國話,接過牛奶鍋時一臉蒙圈。可北京老太太也不會說英文,只好用手比畫著,說:「eat,對,喝牛奶地幹活!」說完,自己先笑出了眼淚。皮特猶豫著去餐廳的時候,還回頭看了看丈母娘,丈母娘給了他一個鼓勵的微笑。
隨後,一家人坐到餐桌前吃飯。丈母娘問他:「牛奶呢?」楊姐也問:「牛奶呢?」皮特委屈地對楊姐說:「我喝光了,你媽媽為什麼讓我喝那麼多牛奶,我要撐死了!」楊媽媽吃驚地看著洋女婿,娘兒倆笑成了一團,楊爸爸沒忍住也笑出了聲。皮特跟著「嘿嘿」笑,然後打了一個牛奶味兒的飽嗝,中國丈母娘忽然發現她的英國女婿挺可愛。
為了照顧楊姐,楊媽媽留在悉尼,楊爸爸自己回了北京。
時間一晃到了2018年,楊媽媽在悉尼生活了5年。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楊姐生下女兒艾拉和兒子艾瑞克,兩個混血兒漂亮又聰明。
艾拉出生後老鬧病,一家人對她百般寵愛。5歲的艾拉很任性,大人喊幾聲都不答應,吃飯有一搭沒一搭的,讓楊媽媽很是頭疼。楊媽媽拿出當初教育女兒的方法,說:「艾拉,不好好吃飯姥姥打你啊!」說著,她舉起手嚇唬艾拉。沒想到,艾拉沒被嚇到,皮特卻急了,沖著丈母娘一頓嘰里呱啦。這下子可傷了丈母娘的自尊心,她氣得直掉眼淚。
楊媽媽對女兒說:「怎麼著,我還沒挨著艾拉呢就被嫌棄了?」楊姐連忙解釋說:「媽,皮特不是嫌棄您,他在跟您講打孩子犯法。」「犯啥法,你和你哥小時候哪個沒挨過打?也沒見警察把我抓起來!」楊姐頓時哭笑不得:「媽,在澳大利亞如果打孩子被鄰居舉報,警察會把艾拉的監護權收走,我們就再也見不到她了!」「啊!這啥法律啊!自己家的孩子還不能管了?」
皮特知道丈母娘誤會自己了,趕緊過來又道歉又賣萌,還抱著老太太親了一口。「哎喲,哪有女婿親丈母娘的?」楊媽媽嚇得起身就跑,皮特看丈母娘跑了,在後面追著親,老太太嚇得邊跑邊笑邊罵。楊姐樂得眼淚都出來了:「媽,您別怕,皮特親您是表示尊敬!」「我不要他尊敬,你快讓他停下!」
通過這件事,楊媽媽切身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異。她看得出來皮特很尊重自己的生活習慣,她也開始向女兒請教一些西方的禮儀和習俗,慢慢地改變自己,努力讓女兒的跨國婚姻更加牢固。
皮特也會在周末給全家做一頓西餐,烤牛排、烤玉米,抹上黃油吃得津津有味。老太太用叉子叉起一塊牛排,上面的血絲讓她害怕,趕緊放下了。她問女婿:「中國菜好吃,還是麵包起司好吃?」皮特紳士地說:「都好吃。」丈母娘不滿意了:「那好,我做的飯你別吃,吃你的麵包起司!」皮特好脾氣地看著丈母娘笑。下一頓,丈母娘還是會把卷著京醬肉絲的薄餅先遞給她的寶貝女婿。
常常,丈母娘做晚飯的時候,調皮的皮特跑過來拿起平底鍋當吉他,圍著丈母娘邊跳邊彈;丈母娘則隨手抄起一個鍋蓋當扇子,扭起大秧歌……
在悉尼這片土地上,霸氣的中國丈母娘和萌噠噠的英國洋女婿,既捍衛著自己的風俗文化,又嘗試融入對方的生活,他們用幽默的方式面對文化差異,積極地尋找一種讓彼此最舒適的相處方式。
Ⅳ 從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為何上海對「老外」更偏愛
「洋女婿」在話題榜高居不下,原來是「洋女婿」變成「洋大人」引起的。
這是又一起「超國民待遇」操作。
不同以往的是,這次是上海在疫情時期,洋人「超國民待遇」成媒體當功德來宣揚。
她愛「洋餐」、愛交「洋男友」,惡自己姓名及家鄉一切,自己媽媽及弟弟從家鄉來時,特別怕被人看到。
本以為她只是窮怕了,愛物質而已。可她喜愛的物質,都是和「洋」有關的所有東西掛鉤。
交上個洋人男友,就等於喜歡的都實現了。天天說外語、吃西餐、還有移民的機會,立馬就和自己本土同事區別開來。
所以在大街上,即使一個長得又老又丑的老外,都不乏年輕貌美女同胞搭著他的手,滿臉優越感的神情和老外打情罵俏。
一個忌諱別人叫她原來姓名、知道她出生地,以吃洋餐廳交「洋朋友」為人生追求的人,也是在上海不少女孩的真實寫照。
在夜幕降臨時,在上海很多酒吧里,有形形色色的中國女孩圍繞在老外的身邊,說著外語向老外獻媚投懷送抱。
有時幾個女孩為一個老外爭風吃醋相互嘲諷,老外在一旁得意地笑看風雲。
殊不知,這些被她們追崇的老外,有多少是在他們國度混不下去,多少是無業遊民,有不良前科的,才到中國來討生活。
在這里一下成了「香餑餑」,有高級培訓機構聘請當講師教書育人,有企業邀請他們當顧問,有多少可愛的國民過去合影拍照發朋友圈,甚至當成自己的微信頭像。
對比一下,我們大部分都是名校精英出國留學就業,他們也極少享受到這等待遇,至多讓人平等對待,就很就不起了。
國外感謝我們為什麼容易上熱搜,因為我們太在意得到被人認同和點贊了。
自己靈魂都認為低人一等,別人怎麼會和你平起平坐?
自己都對他們仰視,他們傲慢不遵守規則不是很自然的嗎?這說到這次的「洋女婿」事件。
「洋女婿」事件是新民晚報出來的消息,標題是:《孩子才兩個月,輾轉多國回滬的英國籍女婿不願集中隔離怎麼辦?》
大家看這設置疑問的標題很自然被吸引進來。
「怎麼辦?」
正常的思維應該是強制隔離。
誰知道內容真的出乎意料,動用了街道辦主任、居委會書記、英語口譯精英,花了6個半小時把「才兩個月孩子」抱出去。
事件大體概述是這樣的:
一位去過德國、法國、瑞士,再從台灣進上海的英國女婿到達小區後,丈母娘和妻子為了怕影響兩個月大的女兒,建議女婿到集中隔離區隔離。
聽起來合情合理的嘛!
可這位英國女婿不幹,硬要住在小區家裡。
畢竟是有個兩個月大的女兒,小孩健康比較重要,她們和這「洋女婿」僵持不下,後來需要居委會出來做協調工作。
居委會出了一個驚天動地泣神州的「大招」,從新民晚報的講述中,字里行間都顯示居委會書記陳奉濤辦事有多精、准、狠。
「兩全其美的招」,然後難題「迎刃而解」,他們「嚴格執行政策」,又「暖心關懷」,「洋女婿」非常之「動容」。
這「暖心關懷」基本都用在對「洋女婿」身上,讓他「動容」了。
這是一個多麼絕妙的「招」啊!
為了出招,轄區街道辦一點不怠慢,街道辦主任劉超堅帶隊,帶領工作人員抵達現場,工作人員里還有精幹人才,「通過高級英文口譯考試」的呂盈承擔翻譯工作。
可他們從健康、安全、專業多方面講解,「洋女婿」還是不被說動,就是不願意去集中隔離怎麼著?
後來得知丈母娘有親戚在附近,最後還是讓「洋女婿」一個人住下,丈母娘、妻子及兩個月大的女兒搬出去親戚家借宿。
從下午兩點鍾,直到晚上8點30分,這領導和工作人員花6個半鍾協調,結果是給「洋女婿」暖心關懷,令他「動容」了。
可這新聞出來,震驚到廣大網友們,這不是給「洋女婿」超國民待遇嗎?
從疫情地區回國的人,都會遵守疫情防控規則,自願配合集中隔離14天。
自己人可以隔離,「洋女婿」為什麼不能?
大家都知道入鄉隨俗,去到別的地方,需要遵守該地方規定。
可這「洋女婿」過來,沒說什麼原因,就是賴著不走,最後反客為主了。
居委會、街道辦,歷經辛苦沒錯,最後讓「洋女婿」變成了「洋大人」。
上海街道辦及居委會的「暖心關懷」,不應該送給「才兩個月大」的小孩嗎?
她才是祖國的花朵呢。
這樣操作連「俠客島」也看不過去了。
在島叔微評話題里,以「洋女婿不是洋大人!想要防疫質量高,骨頭需要硬一些」為標題,明確指出這種「超國民待遇」行為,傷到遵紀守法的國民的心。
在國民都講「規則」的情況下,對「洋人」講「情面」。
3月23日的「洋女婿」事件反轉內容,只是在澄清「洋女婿」居家隔離的「合規」,沒有對「超國民待遇」進行回應。
網友們說一個假設,如果是湖北女婿到上海,會不會有這般待遇?
想都別想,即使現在湖北有零增長,比英國、德國、法國都少感染。
全國女婿去上海,會不會有?大家自己想想吧。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包容和開放,但再善良好客的人,也想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Ⅵ 我女兒女婿在英國定居,已訂好11月份機票回國,能行嗎
只要按規定,是可以回國的。
Ⅶ 女婿不跟我說話,並且從來沒有叫過我爹,從來不去我家,我還要去女兒家嗎
所謂的女婿不跟你說話,又從來沒有叫過你爹,也從來不去你家的情況,說明在你們岳父與女婿之間、有一道沒有逾越的鴻溝,是它己經把你們、這兩代人隔離開來了。
因此說,你就按照我上面指的路子走一走、試一試,找找原因所在(還興許有其它、我沒有寫出來的問題),想方設法的處理好、與女婿之間的關系,到啥時候也不能跟女兒斷道,老了咱還得指望著女兒、和半個兒(女婿)盡孝道呢!
Ⅷ 為什麼有一些人反對英國留學生回國
2020年國外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很多在外的留學生都開始扎堆回國,我們國家不少人出國留學都會去英國,在英國爆發疫情之後,很多在英國的留學生都急著回來,當時國內的部分網友在網上表示不希望留學生回國。
你幾萬人的安危和損失,與14億人相比,孰輕孰重?畢竟英國也是疫情高危國家。
留學生和入境人員在隔離期間做出了太多令人失望的事情,出國好的沒學到反而帶回來一身臭毛病,不能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
最早的是「豌豆公主」,嫌棄在隔離的地方沒有礦泉水、只能喝白開水(好像你從小到大沒喝過白開水一樣,裝什麼外國人啊),隔離的地方給的飯菜太難吃,甚至污衊人家饅頭是壞的(明明是酵母沒有揉開),隔離的地方太破(總比米國的農村條件好吧)等等。
後來有上海洋女婿拒絕集中隔離,結果居委會妥協,同意在家隔離(怎麼你就這么金貴,搞特殊呢?甚至還作為正面新聞報道)。結果就是隔離期間又想往外跑,被小區人民舉報。
這些人反對英國留學生回國的另一個目的,那就是我國的疫情剛剛得到全面的控制且在不斷的好轉,結果這么多的留學生一下回到國內,將會給國內的疫情防控帶來更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