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用唯物辯證法看待英國脫歐問題
英國與歐盟的關系,既有橫向的地緣聯系又有歷史發展聯系,既有整體與部分的聯系,也是矛盾對立統一的關系。
英國脫歐,要堅持聯系觀、發展觀和矛盾分析法,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抓住主流,把握主要矛盾,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2. 英國政府的脫歐進程,對此你怎麼看
自1973年英國加入歐盟以來,英國一直存在脫歐傾向。2016年以來,英國脫歐經歷了波折。英國脫歐已成為英國國內政治的重要議題,反映了英國的政治制度和席捲歐洲的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這也將對歐洲一體化進程和歐盟改革產生深遠影響。歐盟首席談判代表米歇爾·巴尼耶。周二表示,英國和歐盟正在為談判達成一項貿易協定作出最後努力。雙方官員表示,最快可能在周三達成協議。
捕魚權,英國希望在脫歐過渡期後完全控制其捕魚水域,禁止所有外國船隻進入英倫三島周圍12英里的海域。歐盟希望英國遵守共同漁業政策,歐盟協議將賦予成員國在歐洲水域捕魚的權利。公平競爭環境,這是所有歐盟國家都認同的概念,它可以確保成員國在環境、稅收、國家援助等問題上制定自己的規則,不能削弱其他國家的利益。歐盟表示,零關稅協議取決於英國達成的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協議。但英國不同意,稱英國脫歐的基本原則是英國將能夠制定自己的規則。協議管理,任何貿易協議最終都可能導致爭端。歐洲聯盟希望歐洲法院成為處理爭端的最終機構,而聯合王國則表示,歐洲法院不應發揮任何作用並作出最終裁決。雙方的聲明都表明,雖然會有進一步的討論,但在關鍵問題上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動搖。
3. 英國宣布完成脫歐,是否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全面的政治和經濟獨立
並不能,因為英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與歐洲註定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它如今的國力與世界影響力早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它的國運都與整個歐洲大陸捆綁在一起,因而想要實現全面政治和經濟獨立也是不太可能的。
4. 如何評價英女王批准英國脫歐法案,允許英國退出歐盟
總體來說,這是一份英國人看了會罵,歐盟看了會笑,英國議會看了會否決,但也可能是最折中,最不壞的軟脫歐法案!
本脫歐法案有將近600頁紙(沒記錯的話應該是585頁),歐盟27國領導人開會討論了不到40分鍾就一致通過了。這說明什麼?說明首相特蕾莎梅搞出的這份脫歐法案正和歐盟心意啊。
甚至,英國可以繞開歐盟,單獨和法國,西班牙這種國家簽署協議(想想看,如果你是法國企業家,你會因為英國脫歐了而不和英國人做生意嘛?對於德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來說同理)因此這也是硬脫歐派(如David Davis這幫人)的自信所在!"連冰島這種小國都能與中國簽訂貿易協定,所以我相信脫歐後的英國也能辦到!"
5. 英國為什麼要「脫歐」利弊得失是什麼
我不知道歐盟好處,但是大致能淺顯的覺得,比如歐洲伽利略計劃,就是和北斗一樣的衛星,多個國家能夠在同一個方面是個共同體,那麼就很容易理解了,一些戰略上能夠達到和美國,和俄羅斯,和中國等大國抗衡,在國際上能夠獲得更多的共同利益,就這么說吧,一個英國根本沒法和美國,俄羅斯,中國,甚至日本對比。但是歐盟就不一樣了,歐盟能夠叫板俄羅斯,能夠和美國這種超級大國平起平坐。你搞個衛星,我們聯合也搞個衛星,你打我們其中一個,我們幾個就打群架和你單挑,國際之間都是利益相爭,歐盟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如果英國想脫歐,那也是翅膀硬了,真強脫又覺得自己孤立無援,國際地位下降不少,那就不好說了,所以就一而再的延遲脫歐。主要以下幾點:
孤立,拿中國來說,面對印度有巴基斯坦巴鐵盯著,面對韓國和日本有朝鮮老弟盯著,面對俄羅斯,有共同利益來往,而且中間隔著蒙古,暫時性和俄羅斯還是有共同合作的,比如抗衡老美。而英國就不行了,旁邊都是歐盟成員,在一個利益共同體內,你脫歐就是單飛,還想跟我們搞經濟合作,想都別想,指不定吃你一口。
英國將要對以前共有的設施提高建設,完成獨立性,(1)比如防禦體系,尤其海上、防空、中遠程導彈等,意味著要和歐盟國家不是一個隊伍,需要建立對這些國家應該有的基礎防禦設施。要知道俄羅斯都不敢惹歐盟,飛機在歐盟國家炸了都不敢鬧事,這要是英國單方面,吃不了兜著走。(2)獨立體系,本來情報共享,你來我往的,甚至科研也可以你來我往的共享,現在或者未來肯定需要加強各個方面,要讓英國未來獨自面對面對世界幾大力量團體,英國欠缺的可不是一點半點,是百年,甚至前年的轉折點,舉個例子:可以這么說,歐盟不讓你用伽利略導航,你就只能求美國gps和中國北斗,實在不行你還可以模仿印度搞個自己的區域覆蓋gps,要知道發射衛星可是要錢的,經濟都不能馬上恢復,還搞衛星?(3)外事加強,外匯儲備、外交關系建立、大使館建立等等一系列方方面面,都需要幾代人來努力。(4)獨立經濟,經濟震盪,英國很可能再也不會躋身世界強國行列,比如我開個花店,以前都是歐盟直通車式的交易購買,現在恐怕要過個海關,搞個外國進口啥的,同樣一個商品,價格高的不少。英國貨幣貶值是必然,所以需要大量購買歐盟外匯,美元,人民幣、黃金等等,然而大量國家拋售英鎊,這打擊可不小。
福利調整,英國經過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最終福利制度將要調整和完善,得勒緊褲腰帶了,這次是要單幹了。雖然以前在歐盟付出的多,回報的少,但是現在畢竟是單干,做啥都操心柴米油鹽。
社會動盪,不可避免的社會動盪,脫歐直接影響到了一些人的利益,黃背心這個,可不是沒有頭緒的。
未知的未來,就像很多明星,脫了團體,單飛的有的火了,有的可能就徹底沒戲了。
6. 如何從公共選擇理論看待英國脫歐
英國對歐盟的難民政策不滿,這是英國民眾支持脫歐的直接原因。正是由於大批難民的湧入給英國人民的生活造成了較大影響:佔了工作崗位、犯罪活動增加等。所以脫歐的支持者希望通過脫歐而減少接收難民。
第四,英與歐盟之間的其他政策分歧。比如在英國上交歐盟的費用的方面,雙方有較大分歧。
7. 怎麼深度理解英國脫歐
脫歐公投讓全世界的眼光再次聚焦到這個昔日的日不落帝國。關於英國脫歐對世界的影響,這段時間以來分析的文章很多;但是對於英國自身,似乎大家都多少帶有一種輕視,甚至嘲諷。
在有些國人眼中,英國早就淪落為一個二流國家,美國的跟班,歐盟的攪屎棍,如果真的脫離歐盟,那就徹底成為三流國家,卡梅倫同志玩大了。
其實這個印象是不對的。二戰之後,英國仍然是國際牌局上的主要玩家之一。國際牌局本來就是大國游戲,能坐上去的玩家數量一個手掌就能數完,二戰後英國國力大降,但是他卻從來沒有從這個牌局上下來,僅此一點,就可以讓我們收起輕慢之心。
二戰是英國人栽的大跟頭,二戰後,英國人痛定思痛,在每一個歷史重要節點,都做出了明智的選擇,而且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英國人都是主動作為,創造機會;其外交戰略手腕以及對國際局勢的洞察堪稱老辣,不愧是老牌帝國。
二戰之痛
二戰的結果,從表面上看,英國是戰勝國,但是如果算算賬單,英國缺是徹底的失敗國,下圖是日不落帝國,大家可以看看,這是人類歷史上幅員最大的帝國。
二戰之後,塵埃落定,當英國人從勝利的喜悅中回過味來,突然發現,帝國就基本只剩下英倫三島了。可以想像英國人民心中的憤怒與不甘,戰爭英雄丘吉爾下台也就是必然的,丘吉爾的名言:「我打仗就是為了捍衛人民把我趕下去的權利!」只能是自我安慰。微信搜索:大國博弈(第一個就是
英國所失去的廣袤帝國,不是德國人奪走了,德國已經戰敗,正在被瓜分。背後給英國人下黑手的,正是「同根生」的美國兄弟。二戰中,當美國人看到戰爭曙光的時候,羅斯福和他的朋友們就開始籌謀怎麼拆解英帝國。
根據英國人的研究,羅斯福最晚從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開始,就在策劃如何拆解英帝國,在德黑蘭羅斯福向斯大林發出了美蘇聯手的提議。這里羅斯福還耍了小手段,他為了方便與斯大林的密謀,避免走漏消息,借口美國使館的安全原因,直接住進了蘇聯大使館。但是另一方面,他卻信誓旦旦地向丘吉爾保證,戰後將確保英國的利益。會議期間,丘吉爾憂心忡忡,他告訴幕僚「美國人最近給他留下了敵意的感覺」。
對於羅斯福的背叛,丘吉爾一生都是耿耿於懷。戰爭結束後,美國就與蘇聯聯手,通過殖民地民族自絕的方式,干凈地拆解了英國人的每一塊海外領地,並且從中東到東南半島持續打壓英國。印度的甘地,之所以能通過不合作運動就能贏得獨立,正是美國人和蘇聯人的聯手支持。
丘吉爾並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相反,如何在戰後保持英帝國的完整和世界霸權地位恰恰是他的首要任務。但是歷史的發展遠遠超出了丘吉爾的設想和掌控,霸主地位不用說了,帝國的版圖也基本上丟完了。更悲慘的是,自己連帶一干昔日群雄,英、法、德、意、西自己還落到被人控制的境地了。想當年,哥幾個都是風光無限的老大,一場戰爭下來,為他人做了嫁衣,心中多少意不平啊!這個時候,還是一個英國人最先站了出來:丘吉爾。
丘吉爾確實是個偉大的政治家,下台後他並不沒有消沉,而是痛定失痛,很快就發現了歷史的機遇。在戰後初期,美國和蘇聯是盟友,而當全球版圖大致瓜分定當的時候,一山難容二虎的問題就出現了。美國和蘇聯的蜜月期也就結束了。這個時候,丘吉爾果斷出山,開始了他的美國之行,發表了影響歷史進程的「鐵幕演說」。美蘇矛盾是既有的,但是無疑,鐵幕演說加速了冷戰的來臨,使美蘇矛盾以最激烈的形式表現出來。丘吉爾的目的達到了,用「捧殺」的策略誘使美國與蘇聯陣營決斗,這樣英國、歐洲的機會就來了。一個立竿見影的成果是,至少一個鬆散的英聯邦保住了,英國也成為了美國陣營的二當家,戰略空間和影響力也算是維持住了。
如果說對美國,英國人用的策略是捧殺,那麼對蘇聯,策略就是暗箭。一般我們認為是里根的星球大戰拖垮了蘇聯,但是完成致命一擊的是英國人數十年的對蘇滲透。戈爾巴喬夫、葉利欽的上台,背後就是英國人出力最多。蘇聯即將變天和解體的消息,美國人最早也是從英國人那裡知道的。當年的中蘇矛盾,其中也少不了英國人的從中挑唆。
冷戰的結果是蘇聯解體,而蘇聯解體,美國對歐洲的控制就大大減弱了。同時美蘇長期對抗,特別是越南戰爭嚴重消耗了美國國力。微信搜索:大國博弈(第一個就是
英國與歐盟
從英國歷史的角度來看,英國加入歐盟本身其實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他長期奉行的是歐洲大陸均勢策略。如果說有哪一個國家最反對歐洲大陸統一,那這個國家非英國莫屬。
對於英國的歐洲觀,1936年3月丘吉爾在議會下院講演中說得直截了當:
「請注意英國的政策並不考慮是哪個國家想要稱霸歐洲。問題並非是西班牙,還是法國君主政體,還是法蘭西帝國,還是德意志帝國,還是希特勒政權。這與統治者或國家無關;而完全在於誰的力量最強大,誰是潛在的霸道暴君。因此,我們不必害怕被指責為親法或者反德。如果形勢逆轉了,我們也會同樣被說成是親德或反法。我們遵循的是公共政策的法則,而非根據形勢的偶然變化或在其他情緒以及諸如此類的因素支配下採取的權宜之計。」
英國人歷史上曾有過征服歐洲大陸的野心,但是當與法國的「百年戰爭」失敗之後,英國人就收起了這份企圖。從那個時候起,避免介入歐洲大陸事務、保持歐洲大陸的破碎化局面就是英國人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這是每一個英國政治家要學習的第一課。
以後的英歐關系基本上是這種模式:只要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強權意圖統一,那麼英國人就會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他!從拿破崙到希特勒,都是這樣的。歐盟的出現,代表的是一千年來歐洲人的統一夢想,但是這個夢想並不包括英國。
那麼英國人為什麼會加入歐盟呢?英國是73年加入歐盟的,那個時候還不叫歐盟,叫歐共體。英國人之所以決定改弦更張,是因為美國這個時候是尼克松上台了,尼克松看懂了英國和歐洲人的想法,開始大力和蘇聯人搞緩和,並且72年背著歐洲人和中國和解了。英國人的外交戰略正是在這個時候這個背景下,快速調整,轉而靠攏歐洲,拉開與美國的距離。大洋另一邊的日本,也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向亞洲大陸靠攏。
英國人甘心跟著美國跑,如意算盤是要拉動兩大陣營火拚,現在兩大陣營有了和平共處的打算了,那麼英國人脫離歐洲之外,跟著美國跑,只能將自己置於孤立的隨從地位。這個時候,英國國內學界和輿論出現了一種新的聲音,批評英國自我孤立與歐洲之外,並且認為「以前宣揚的同美國的關系,只不過是一種衛星國關系而已」。
英國加入歐盟的另一個考慮是,他需要與歐洲大陸聯合來對抗蘇聯的強大壓力,畢竟當時柏林牆那邊,還有蘇聯令人生畏的坦克洪流。所以英國加入歐盟只是一個表象,英國人並不是要和大陸兄弟一起經營歐洲統一夢想,而只是歷史上英國聯法德抗俄的翻版,實際上貫徹的還是英國傳統的大陸均勢策略。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英國和歐洲加強對蘇滲透分化的工作,英國人成為從內分解蘇聯的主要推手。
釐清了這個歷史由來,自然明白英國與歐盟的關系本身就不牢固。對於其後英國在歐盟內的做法,也會多了幾分理解。急於這樣的分析,本文大膽預測,英國一定會脫離歐盟,原因有兩點:
一是英國聯合歐洲大陸的必要性沒有了。英國加入歐盟的初衷,實際上是聯歐對抗美、蘇。蘇聯解體後,則是制衡美國。現在美國進一步收縮,將資源集中於亞太的趨勢明顯,其實就是歐洲以外製衡美國的力量已經出現了。那麼英國聯歐制美的必要性就降低了。
二是歐盟已經坐大。站在英國的角度來看,歐盟已經從需要聯合的對象,轉變為需要制衡的對象了。歐盟不但是統一了西歐,而且是不斷東擴,大有統一俄國之外的歐洲的架勢。不僅如此,歐盟整合整個地中海的趨勢也非常明顯。同時英國後院不穩,蘇格蘭等以獨立身份加入歐盟之心,早就蠢蠢欲動。再不有行動,這個事早晚會成真,那樣英國就等於被歐洲大陸勢力消解吞並。那麼英國人幾百年來的苦心經營,又得為兄弟做嫁衣了。將來宗廟何存?英國人不會不心憂。
有評論擔心英國脫歐後,蘇格蘭威爾士鬧獨立,英國就此再度分裂,其實這個問題可以換一個角度想。如果英國不脫歐,在歐盟內的時間越長,蘇格蘭的獨立意識只會越強。以幾個中心國家為核心,周邊小國碎片化,這是歐盟的整合趨勢。所以蘇格蘭鬧獨立這個麻煩,英國人橫豎是躲不過去的。而且蘇格蘭獨立加入歐盟,本來也是法德的如意算盤。反過來,如果英國真的脫歐了,引發歐盟其他國家效仿,或者至少加劇了歐盟的危機,蘇格蘭再想獨立加入歐盟,難度大了好處也少了,失去了對歐盟的指望,蘇格蘭的獨立傾向反而能得到扭轉。
留在歐盟,如果歐盟順風順水進一步坐大,得利的是大陸兄弟,英國有消解的危機。反之,歐盟現在也面臨許多麻煩,受到的損失,缺是雨露均沾。難民、恐怖主義問題這樣更是不在話下。微信搜索:大國博弈(第一個就是
還有一點關注比較少的是宗教問題。英國與歐洲大陸雖然都是基督教,但是他是新教,與大陸上的天主教早就分道揚鑣;而且英國這個新教很特別,他的國教是聖公會,英王擔任教宗與梵蒂岡的教宗並列,這使得他與歐洲大陸的新教也融合不到一起去。如果歐洲大一統了,這個國教又安於何處呢?
脫歐是英國外交策略的轉向,不能簡單地看作一場民意鬧劇。至於利弊得失,是否能再次站隊成功,還得看其今後的作為,以及世界力量的博弈。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