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比較17—18世紀,中英兩國的社會狀況
17—18世紀,中英兩國的社會狀況
1)經濟:1800年時英國和中國的農業水平大致相當,無論哪一方都不比對方發達。英國的主要經驗基礎涉及農業資本投入和人口轉變動力。英國在17——18世紀的二百年間總人口增長了110%(從411萬萬增至866萬),而農業人口所佔比例卻縮減了近一半,從70%減少到36.52%。換言之,到1800年時占總數1/3強的人口有能力為另外2/3的人口提供糧食。考慮到當時食物進口相對較少。這就意味著在18世紀「每單位農業勞動力產出」至少增長了3/4。人口增加,土地減少使當時政治家要從深層推動土地改革,引發了圈地運動而形成的資本主義初級積累。
18世紀期間農業勞動人數保持穩定,而農業產出(包括穀物與家畜)卻提高了不止一倍。這場的「農業革命」是在單位土地上的勞動投入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完成的。單位土地上的勞動投入由於較多的牲畜使用以及規模效益而降低了5%。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還有其他原因,包括種子改良,新牲畜品種、宰牲方法的改進、規模效益等等。但與長江三角洲相比,所凸顯出來的變化乃是或可稱為單位農場勞動的「資本化」,亦即畜力畜肥使用的增加。
這種變化推動了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技術革命,技術發展的推動力顯現出來。
在技術的支持下,英國在航海技術上有突飛猛進的發展。提出日不落過的構想。通過對海外貿易獲取最大的利益。蒸汽機的發明使英國的資產階級由簡單積累,到進入政治領域,促使政府海外殖民,開拓疆土。並且為了打破原來的世襲貴族制度,提出議會民主制限制君權,保護資產階級的既得利益。
思想上逐步放寬對言論,創作的控制使莎士比亞時代,狄更斯時代到來。
2) 康乾盛世17世紀中葉,明王朝在風雨飄搖中,被從北方長驅直下的滿人推翻了。清統治者在入關之後,吸取前車之鑒,總結經國治世的經驗,勵精圖治,相繼採取了一系列懷柔政策,招賢納士,有效地維持了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穩定。當時中國已有了超過2億的人口。到了1794年,中國所擁有的人口更是超過了3億,許多大中型城市已頗具規模。其中北京、廣州、杭州、蘇州、揚州和江寧等城市已擁有50萬以上的居民。可以說,在經濟上,康乾盛世達到了中國有史以來的最高成就。
在農業方面,中國的農耕面積在那個時候超過6億畝,大大超過以往任何時期,農作物總產量曾居當時世界第一位。手工業也相當發達,在冶金、采礦、紡織等方面,都在世界先進行列。當時的商品市場也很繁榮,糧食作物,布匹絲綢是主要的商品。此外還有煙、酒、糖、油、鐵、煤、木材、瓷器等等。以茶葉、絲綢、土布為主要商品的對外貿易也十分的活躍。 中國統治者還實施了一系列有利於中國社會發展的政策,比如減少稅收,增強對農業的發展,當時中國的農民與同時期的英國人的生活相比都要富足。例如,在農業發展方面,康乾時期,不論是當時的人口數量,還是耕地面積,都遠遠超過了中國以往的歷史時期。據統計,康熙24年(1685年)全國共有耕地6億畝,到乾隆終年(1799年),全國耕地約為10億畝,糧食產量也迅速增加。當時隨英國的馬戛爾尼使團來過中國的巴羅曾經估計,中國的糧食收獲率高出英國。「麥子的收獲率為15∶1,而在歐洲居首位的英國為10∶1。」(《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之《赴華使團》)。中國農作物的總產量佔世界第一位。人口從1700年前後的約1.5億增加到1794年(乾隆59年)的約3.13億,佔全世界9億人口的三分之一。
社會的穩定,當然也相應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像其祖父康熙一樣,乾隆本人也喜愛文學藝術,並且在這方面頗有修養造詣,他多才多藝,大力倡導藝術,並且自己寫詩填詞。乾隆皇帝一生號稱作詩萬首,當然其中有不少是平庸之作,而且也不排除有別人為他捉刀代筆而成,但是他對詩文的喜好卻是毋庸置疑的。他還令紀曉嵐等學者把15世紀時編撰的多達1.1萬卷的《永樂大典》刪繁就簡,重新出版。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令人遺憾的是,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之下,清朝宮廷上下彌漫著輕視和蔑視科技之風,對科學極不重視,把發明創造稱為「奇技淫巧」。1792年,英王特使馬戛爾尼送給乾隆80壽辰的禮物中,有天球儀、地球儀、西式大炮、銅炮、各種自來火炮、西洋船模型、望遠鏡等29種,可是清朝宮廷只是將之作為「貢品」來收藏,而沒有對這些貢品進行研究,沒有讓這些東西發揮它們的真正作用。
閉關鎖國下的中西貿易在中歐物質貿易交流的早期和中期,除了絲綢、瓷器之外,最重要的貿易內容之一就是茶葉了。中國茶葉大約在1650年左右,被荷蘭人介紹到英國。茶的清香醇厚、餘味綿長,很快就被英國人所接受,並且在英國流行開來。只有在英國,茶葉才真正風靡到了幾乎與其本身文化融為一體的境界,成為英國人文化和生活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說茶葉成了英國的「國飲」。
1792年,英國馬戛爾尼(Lord Macartney)公爵率領800人,乘坐三艘大船,沿著歐洲商人已經熟悉的海路來華,代表英國國王要求與中國通商。乾隆皇帝在熱河(承德)避暑山莊接見了這些使者。但以馬戛爾尼為首的英國使節們除了被禮貌地接待然後送走以外,並沒有實現英國人要求通商的目的,而且馬戛爾尼拒絕對乾隆三跪九拜,引起了乾隆及朝廷的強烈不滿。這種三跪九拜的儀式被西方人音譯為「kow-tow」(磕頭)。在今天的英語中,這個詞主要成了表示「(對中國人)臣服」的意思。這個禮儀之爭成了馬戛爾尼使華經歷中的一個不愉快的插曲。
康乾時期只把通商當做一種懷柔的手段。清朝盲目堅持「天朝」體制,以四夷之共主的面貌在其他國家面前出現,在國際關系中,清王朝不考慮交往的平等性,拘泥於三跪九叩之類禮儀末節;也不考慮經濟利益,用朝貢這種形式來代替國際貿易。
㈡ 18世紀的英國是怎樣的呢,描述的全面一點
首先就是頒布了王氏繼承法,1707年5月1曰通過的英格蘭、蘇格蘭合並條約,合並後的英格蘭和蘇格蘭成為一個國家,蘇格蘭人可產生16名上院議員、45名下院議員參加議會,兩地自由貿易,統一關稅.這樣,從1603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共有一個君主以來,現在又有了一個共同的議會和統一的經濟.不過,蘇格蘭仍保留自己的法律體系和宗教信仰.英國從此亦稱大不列顛.
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輝格和托列兩黨在18世紀進行了長期爭權奪利的斗爭.1714年輝格派剛執掌政權時,由於內部紛爭及政敵的干擾,政局仍有些搖擺不定,但從1720年起,輝格派的政策已變得比較明確,並且朝著確定不移的方向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在R.沃波爾任內,英國的經濟穩步增長.從1720年到1740年,國內經濟總水平提高了6.5%,他還改革關稅制度,鼓勵穀物和農產品出口,並對許多出口商品免稅,對那些可能與本國工場產品競爭的商品,則禁止進口,因此輝格黨取得長達60多年的政治優勢.
同時,在沃波爾的帶領下,國王的主要咨詢機構樞密院發展成內閣,內閣首腦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內閣對議會負責.沃波爾實際是英國第1任首相.
1689~1763年間,英法為爭奪殖民地屢開戰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英國政府在1793~1815年期間,積極組織並參加反法聯盟.
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到機器製造業的出現,英國最早進行並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和「世界工廠」,實力盛極一時.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一方面,他們對維也納體系下的封建專制不滿,要求更多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展開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運動.1776年《國富論》一書的發表標志著英國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來自作業幫)
㈢ 18世紀英格蘭的情況,當時社會背景,人民生活情況。
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薩,隨後是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發生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毛瑟槍逐漸代替了騎士的刀劍,也使舊式的城堡喪失了防禦能力。而工場手工業業催生了資本主義經濟。到中世紀中後期,各種手工行業由個別經營,漸漸演變為成立工會,「專業」這個概念在這時期萌生。
中世紀的騎士,尤其是日爾曼騎士是一個非常發達的階層。
起初,騎士是由騎兵發展而來,而其先決條件就是只有騎兵取代步兵,騎士階層才能興起。第一次使騎兵們大顯身手的無疑是日爾曼擊敗東羅馬之戰,這一役,令騎兵確立了優勢。但是騎士並不等於絕對意義上的騎兵,騎士其實是西歐把軍事力量納入封建體制的產物。一開始,因為有大量的自由民存在,因而實行了自由人服義務兵役的制度。但是隨著土地的兼並,大地產制導致了自由民數量大減,使得義務兵役難以實行,能被征入伍的人范圍日益狹窄,而且自由民也無力負擔軍事裝備,於是騎士開始成為領主的特權。
為了保證相當數量的兵源,當時的上層採取了一些措施,即把兵役與經濟來源結合在一起,也就是以後中世紀普遍的采邑制,這個制度始於法蘭克王國的查理·馬特時期。兵役從義務制轉變為采邑制,於是封建領主的軍隊成了國家軍隊的基礎。這種制度具有穩定性和牢固性,使騎兵從分散的狀態轉化為一個騎士階層,即形成了騎士等於騎兵加土地所有制的組成。
12~13世紀之後的和平時期,騎士軍事只能開始削弱,在經濟、政治領域提高地位,逐漸與貴族融合。那個時候騎士的培養已經必須從出生開始,是一個十分漫長的歷程:出生時便由父親監督實行洗禮,從小由乳母養到7歲,不可和家人同住。7歲後,真正走上騎士的道路。離開住處到一個高於自己家庭地位的貴族家族,開始學習成為騎士的必備知識,如養獵鷹、各種宗教知識和禮儀。14歲起擔任貴族的貼身隨從,為禮儀性質,可從中學到很多經驗知識,直到21歲長大成人。
21歲時,必須經過一種特殊的儀式,才能脫離領主家庭成為自主獨立的騎士。儀式很隆重,這種授封禮被認為是過去成年禮的延續或變形:在第一天中要進行沐浴和祈禱兩個儀式,為的是凈化肉體和靈魂。第二天正式授封:接受戰馬,並舉行象徵性的比賽,成為騎士的外在標志。
所以,當時的騎士具有固定的特點,並有專門的稱呼為「兵」。
中世紀騎士和教會的關系是中世紀騎士的一大特徵,也是野蠻和理論的相結合。
最初這雙方是對立的,因為騎士代表摧毀的一方,而***代表被摧毀的羅馬帝國;騎士十分尚武,以掠奪為特徵,且掠奪目標常常直指教堂。雙方在理論、實際上都沖突,***崇尚和平,騎士則以戰爭為樂。
導致兩者的結合主要是有以下兩個因素:第一,源於教會的世俗化。因為得到了大量土地,使得教會成為西歐最大的封建主,當時的一個小教會都可以擁有為數1000多個的庄園。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利益,教會開始涉足世俗事物,從對國王的依附到對國王的支配,也使騎士保護的對象發生了轉移,騎士作為基督徒,不能侵犯教會,教會從與騎士對立的機構變為被騎士保護的機構。第二點,則是騎士本身也發生了變化。因為進入教會是當時貴族後代獲得社會地位的方法,所以騎士們從小就接受宗教教育,遵從上帝的教導來選擇合適的行為,從小培養對上帝的信仰;另外,騎士在戰爭時戰途凶險,遇到困難就往往祈求上帝的保佑;還有一部分騎士因為戰爭太過殘酷而轉向修道,另一部分大難不死的騎士則因為需要精神上的安慰,而絕對的信仰***。
因此,很多教會的行為准則成為了騎士的准則,騎士成為了上帝的戰士。當時騎士的准則主要為以下幾點:做一個虔誠的基督徒。12~13世紀後,虔誠成為首要准則,信仰***既是品質,也是資格,對騎士有了規定和約束。騎士的裝備也代表著教義,劍是十字教的象徵,盾代表著保護教會的職責,雙刃劍則代表了正義的一面和殺敵。而且信仰上帝,騎士也必須有實際行動,為祈禱和懺悔罪行。必須成為保護教會的衛士,世俗國家是上帝在人間的房間,國王是房間的代表,騎士保護國王既為保護上帝,從而轉化為保護教會的職責。
㈣ 16到18世紀 英國的社會發展變化
16世紀至18世紀中葉是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時期。在這個過渡階段中,英國無論在經濟發展方面、經濟和政治制度與體制方面,還是在文化思維意識方面,均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使英國一躍而成為近代首先稱霸世界的頭號工業強國,它的歷史經驗值得探索。本著作著重探討這個時期英國經濟的發展和變革,它是社會轉型的物質基礎。
16世紀到17世紀早期,英國國內的重大發展變化是:在經濟上,手工工場的建立和發展,標志著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從封建經濟中興起並得到發展:「圈地運動」使英國農村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牧場和農場。在階級關繫上,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形成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以及工人和農業工人,在政治上,16世紀,都鐸王朝為了加強專制統治,削弱舊貴族的勢力,進行了宗教改革,實行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政策,使英國實力增強,並成為海上強國。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封建專制制度已經成為發展資本主義的嚴重障礙。
16-18世紀,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時期。都鐸王朝建立後,英國的議會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光榮革命後,英國貴族的政治權力最集中的地方是議會上院。上院在國家機構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它成為貴族政治生活的舞台。對一些貴族類說,出席議會會議是一個社交活動,「參加議會會議的權利給了貴族在政治事務上的重要的發言權,給了那些能夠控制或操縱議會的貴族重要機會」[①]。隨著議會在英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的上什,議會會議成為解決許多重要事情的場所,充當上院議員成為貴族參加政治生活的一種重要途徑。許多大臣本身就是貴族的事實,賦予上院在議會斗爭中的地位和權威,無論使國王還是議會下院或使大臣們,都十分重視上院的作用。由於「上院包括了王國內重要人物的多數,人們把它看成是保證財產不受國王或人們侵犯的保護者」[②]。貴族通過上院控制議會的權力主要表現在一下三個方面。
㈤ 十八世紀,英國不僅是殖民大國,而且什麼發展到了頂峰
英國在18世紀完成工業革命,成為當時的世界工廠。
1701年:英格蘭發明播種機;1764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1765年:哈格里弗士發明珍妮紡織機。1769年:瓦特改良紐昆門的蒸汽機成功。理查·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織機。1771年,英國阿克萊特建立第一個水利紡紗廠。標志著現代工廠的誕生;1782年,瓦特研製「萬能蒸汽機」。開辟嶄新「蒸汽時代」;1788年:英國建造史上第一座鐵橋。
㈥ 18世紀的英國處於什麼狀態
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時期,18世紀60年代最先進入蒸汽時代,18世紀後半期成為最強大的殖民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
㈦ 需十八世紀上半期英國的歷史現狀
英國歷史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蘭本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土有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
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概況:
公元1至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受羅馬帝國統治。後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相繼入侵。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35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歸英國。
一次大戰後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為美國所取代。二次大戰嚴重削弱了其經濟實力。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1997年英工黨政府上台。
英聯邦(COMMONWEALTH COUNTRIES)
英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號稱"日不落帝國"。包括現今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埃及,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約旦,以色列等等都曾是其殖民地。英語由此傳遍全世界。
二戰後,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但獨立後的殖民地為了政治和經濟上的互相幫助,成立了英聯邦。英聯邦國家承認英國女王是本國的最高元首。英國女王還定期向一些英聯邦國家派遣總督,作為女王的代表,名義上管理這些領地。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㈧ 18世紀 英國
在西洋服裝史上,洛可可藝術(Rococo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歷史進入18世紀,西歐各國由於自然科學日漸發達,且受到當時各種民主學說與中國思想、又化的影響,有了(啟蒙運動)的誕生:進而造成工業的發達,民主思潮的高漲,於是先後又有產業革命的發展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這些客觀形勢的轉變,對於當時藝術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18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洛可可的風格被歐洲人稱做造作的的藝術.在服裝上比巴洛克更顯示出女性特徵,是巴洛克藝術的續。巴洛克的折皺風格和洛可可也有很大的區別。巴洛克更規律一些,洛可可都是折皺的漸變,更為唯美化。洛可可藝術風格與巴洛克藝術風格最顯著的差別就是,洛可可藝術更趨向一種精製而幽雅,具裝飾性的特色。這種特色當然影響到當時的服裝,使得當時的服裝非常注重細節,尤其是邊角的修飾(例如領口和袖口大大的花邊).
17世紀形成的男子三件套裝到18世紀在款式造型上逐漸向近代的男裝發展。18世紀初鳩斯特科爾改稱「阿比」,徒型同前,收腰,下擺向外張,呈波浪狀,為了使臀部身外張,在衣擺裡面加進馬尾襯和硬麻布或鯨須。前門襟仍有一排其材較是各造型以及扣子上嵌入的圖案變化無窮,最喜用的材料是各種寶石。1715年以後,阿比的用料和色調節器比以前柔和多了,大量使用淺色的緞子,門襟上的金緶子裝飾也省略了,由於阿比變得樸素,穿在裡面的貝斯特就裝飾的豪華起來,用料有織錦,絲綢及毛織物,上面有金線或金緶子的刺綉衣長一般比阿比短兩英寸左右。襯衣袖口裝飾有薷絲或細布做的飛邊褶飾,從阿比的袖口露出來。下半身的克尤羅採用斜絲裁剪,做的址分緊身,據說緊得連腿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見,不用系腰帶,也不用吊褲帶。1715看以後,多用亮色的緞子,長度仍到膝部稍下一點,褲口用三四粒扣子固定。
18世紀中葉,英國進入產業革命期,男裝為之一變,典型的穿法為:夫拉克+基萊+克尤羅特
1760年,男上衣開始去掉多餘的量,衣擺不那麼向外張了,緩解緊束的腰身,變得實用多了,這種上義稱作夫拉克(frac,英國稱frock)其最大特點是門襟自腰圍線起斜著裁向後下方,這是向下個時代的燕尾服(tsilcoat)邁出的第一步,也是現在的晨禮服(moningcoat)的始祖。它的用料仍是絲綢,常有印花或條紋圖案。
1780年,英國出現了毛料夫拉克,這種樸素、實用的英國式夫拉克從此成為男服的定型。英國也確立了男裝流行的主導權。與此同時,華美的阿比隨之變成禮服。與外衣的變化相呼應,裡面的寶貝斯特短縮到腰圍線或略長一點,貝斯特的袖子也沒有了,出現了現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萊」(gilet),基萊前片仍用華麗的面料,而平時看不見的後片則用樸素、廉價的布料或里子製作。在18世紀中葉,出現了叫魯丹郭特(redinggote)的新型外套這個名稱來自英國的騎馬用大衣ridingcoat,這時作為旅行用的外套在法國流行,有兩層或三層領子,造型很類似阿比,因此,路易十六時代,魯丹郭特常取代阿比直接穿在貝斯特外面
17世紀60年代倫敦發生了兩件驚人的事件,即1665年的大瘟疫和
1666年的大火災.大火燒毀了倫敦3/4的建築,共計12000多所房屋.
火災之後,人們對倫敦進行了重建,磚房完全取代了木結構房屋,並為
其他地方所仿效.城市磚房大都為3至4屋,高度適中,略帶一點建築
裝飾.正方當街下一面,開設飾有框格的窗子,代替了伊麗莎白時代的
直欞窗.這種有框格裝飾的窗子,每層都有,上一層比下一層小,一直
小上去.室內以布置精緻的中國傢具為時髦,並配以各種各樣的裝飾品,
銀餐具,瓷茶具和其它物品,地上鋪設印度或波斯的毛毯.中國的糊壁
紙和傢具在英國頗受歡迎.英國人原用掛毯裝飾牆面,既沉重,又不衛
生.因此輕巧,干凈的糊壁紙傳入不列顛後,英國人立即加以仿製.英
國傢具商還從中國進口椴楊,柚木,檀木,柳杉,洋蘇木,黃楊木,紅
木,烏木等,仿製精巧,結實的中國式傢具,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18
世紀中期英國最著名的傢具製造商是漆本台爾,他的一份傢具目錄上有
下列項目:
第23—25項:9把椅子,按照中國式樣製造.
第31項:一張大床,每個角上有一條龍,向上攀登,床頭板上有祠
廟,內有中國神像,兩邊有人在祈禱.
第111項:中國框架,不但在英國,而且在全歐洲,是最完善,最
宏偉的東西.中國書櫥,按照中國格式製造,十分好看①.
鄉村別墅以外觀宏偉著稱.18世紀初,英國產生了"一種人多如鯽,
聲達四壁,駁雜不純的別墅",即所謂安恩女皇式別墅.這種別墅一般
建在小山崗上,"只注重外觀的宏偉,至於內部的舒暢和便利還是其次".
18世紀中葉,一位名叫帕拉第奧的義大利建築家將意式別墅引進英國.
這種意式別墅講究舒暢便利,"前面有石的照壁,四周圍繞柏樹,……
方形的大房子,能夠舒舒服服地容納下箷裙,……前門常常居中,並且
常有一個壯麗的三角頂建在上面.屋的四邊均有大的裝框的窗戶,瓦的
屋蓋,在欄桿之後傾斜著,煙囪則紛集於四隅.每間屋的後面,都有一
所廣大而美麗的花園,裡面遍植芬芳撲鼻的古式的花木."②別墅內有
裝配考究的傢具,壁畫,餐具,漂亮的僕役,豐富的食物,名貴的美酒,
"所有的一切都顯得過於豐盛".
17世紀後期英國人開始對中國園林發生興趣.在此以前流行的是法
國式或荷蘭式園林,講究規則和對稱的布局.1685年威廉坦普爾爵士
發表《論園林》一文,認為中國園林有一種不規則美.1711年—1713年
作家艾迪生和詩人蒲伯分別撰文指出,自然純朴,隱而不露的中國園林
比尺寸精確,線條工整的歐洲園林,更有一種親切,庄嚴之美.經坦普
爾,艾迪生和蒲伯等人的倡導,英國園林風格發生很大變化,比例和對
稱等規則被推翻了,直線被曲徑和曲線所代替.人們在營造園林時,注
意把園中景物同周圍的田野風光聯系起來,追求"曲徑通幽處,禪房花
木深"的意境.總之,從17世紀中後期開始,在飲食,服飾,建築藝術
方面,中國文化對英國上流社會影響很大,18世紀中期這種影響達到高
潮,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紛紛出版,諸如《中國式田園建築》(1750年),
《中國建築和哥特式建築》(1751—1752年),《中國設計新圖冊》(1754
年)和《中國房屋,傢具,服飾,機械和家庭用具設計圖冊》(1757年),
等等.桂冠詩人威廉懷特海指出:"幾年前,一切都是哥特式的;……
如今又有一種奇怪的主意佔了上風,弄得樣樣東西都是中國式的,或者
是按中國的情趣設計的;若用較為謙虛的說法,便是'半中國式'的.
桌子,椅子,壁爐架,鏡框,甚至最平常的家庭用具都得屈從這一新奇
的標准;'中國熱'真可謂風靡一時,戶外的東西更是這樣,連牛棚的
門也改成了T形或Z形,而每間牛舍的角上都掛著鈴子."①城市貧民
的住宅狹窄,骯臟.1666年倫敦大火將許多貧民住宅化為灰燼,房地產
商巴龐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把土地劃成街道和小房子的宅基地,然後
把土地出售給工人;剩下沒有賣出的土地,他就自己蓋房子.結果倫敦
建起了許多類似鴿子籠式的密集住房.這類住宅沒有最起碼的衛生條件
和舒適,導致人們性生活混亂不堪和易患疾病.對於城市貧民而言,17
世紀是一個轉折點,居住條件日益惡化,而房租在開支中所佔的比例卻
越來越高.窮人住得越擁擠,房地產商的收入就越高.現在空間同時間
一樣,就是金錢.
貧窮農民的住宅比城市貧民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壞,"小小的茅屋
沒有地板,只有天然的地土","門戶和窗子都不足以蔽雨雪,在下雨
天時,不平的泥地上就布滿了泥濘".
③消遣.鄉村別墅是英國上層人士的重要消遣場所,它的一個重要
功能是在大自然中開展各種體育活動,諸如散步,騎馬,打獵等.獵狐
成為上層人士最喜愛的體育活動,到了18世紀以後,甚至被認為是他們
唯一值得嘗試和注重的樂事.為此,上層人士不惜耗費巨資養著漂亮的
良種馬和優秀的獵犬,對馬兒的交配,生仔,訓練津津樂道,獵犬的價
格上漲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一位紳士願出50幾尼請畫家來畫他的馬,卻
只願出10幾尼畫他的夫人.獵狐危險性小而樂趣大,吸引了許多貴族女
子.她們身著獵裝,橫槍騎馬,英姿颯爽.貴族女子的加入使獵狐更為
時髦①.普通市民自耕農對獵狐亦很感興趣.但是當時的狩獵法規定,
只有年收入100英磅以上的地主才有權狩獵.許多人冒著淪為囚犯的危
險,悄悄地參加狩獵.
㈨ 十八世紀的英國強大嗎
強大
最主要的是英國確立了相對較為完善的資本主義制度,同時最早爆發和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樣在當時世界,英國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是最先進的,自然就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當然還有其他客觀原因了,最主要的英國是個島國,能夠超脫於歐洲事務之外又對歐洲持續施加影響力.英國的光榮孤立政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有效地維持了歐洲大陸的均勢,阻止了歐洲大陸出現可能挑戰英國地位的超級大國.
㈩ 18世紀英國當時的經濟、政治是什麼樣的
十八世紀英國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工業化大生產的時期,政治上是君主立憲制,由議院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