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伯爵和親王的等級地位誰大
英國親王的等級地位大。
英國親王是英國王室當中的一種爵位,具有英國王室的行政權力,而伯爵是英國貴族當中的爵位,伯爵作為高級貴族,是男爵的天然領導人,在地方上負有對男爵、騎士的管理責任。
但在1327年政治危機後,伯爵與男爵們的距離感突然產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瑪奇伯爵領地之後,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職責。
由此可見英國的親王是王室成員,而伯爵只是英國高級貴族的一種分封爵位,因此伯爵的地位和等級沒有親王的地位和等級大。
(1)英國親王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與歐洲大陸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法蘭西等國貴族相比較,英國貴族集團的特點之一,是人數較少。
長期以來,貴族稱號以及相應的財產權和政治特權只是由爵位領有者本人所擁有,其家屬雖為貴族家庭成員,但政治地位接近一般自由民,不得列席上院。
貴族爵號和封地按照相當嚴格的長子繼承製傳遞。若長子早歿,依次由長孫、次子、幼子或其他家庭成員依序遞補。
若某貴族沒有繼承人,可根據其遺囑或生前安排,並經國王和高級法庭批准認可後,由其近親繼承其封號封地。
但在多數情況下是被國王收回爵位。通常,英國貴族爵位和封號不可隨意轉讓、出售。歷代國王為保持貴族的群體規模和出於其他方面的考慮,大多會適量增補貴族。
某要人一旦獲得一種爵位,並非固定不變。若新獲顯赫軍功、政績卓著或受到國王格外寵愛,可以晉升更高級的爵位,或兼領新爵位。
2. 英國古代的爵位等級排列是什麼
傳統世襲貴族為「公、侯、伯、子、男」五爵。
公爵作為世襲貴族的第一等,其詞源原意是「領袖、統帥」,早在羅馬帝國時期,這一封號常常被授予開疆拓土的功勛統帥。
侯爵最早來自德文,原意是藩侯、方伯, 即我們所謂的封疆大吏,在英國歷史上,侯爵最早指的是威爾士地區的邊疆領地主,大約到了15世紀,侯爵慢慢演變為了英國貴族階層的第二級爵位。
伯爵是最為大家所熟知也是英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爵位,詞源也來自英文詞,是由古英語eorl轉化而來。
子爵這一稱號源於法國,原意類似於我們說的「郡守」,子爵處於世襲貴族的第四級,最早是伯爵的副手,不過在歷史上,子爵有時也會是權傾一方的諸侯。
男爵是五等貴族階級里的最末一等,也是進入英國上議院(House of Lords)的最末一等。英國的男爵出現於11世紀。到12世紀初國王把大部分的世俗貴族都被封為男爵。
歐洲爵位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幾乎每年除夕,英國皇室都公布一份名單,頒布年度榮獲英王或女王封勛授爵或頒贈獎章的人員。英國封爵起源於14世紀中葉。始創於1350年的「嘉德勛銜」至今仍是英國歷史最悠久、地位最高的勛位。
英國勛銜可以分三大類:一是皇族勛位(royal orders),賜封予皇族或最高級的貴族(安妮公主之類);二是貴族勛位(noble or family orders),賜予一般貴族(該隱那一級的世襲貴族),三是功績勛位(orders of merit),賜予有重大貢獻的人士(英國首相,撒切爾女男爵)。
皇族與貴族的勛銜(peerages)共分五大級,其名稱與它們的相對女性稱謂如下:公爵Duke(Duchess)、侯爵Marquis(Marchioness)、伯爵Earl(Countess)、子爵Viscount(Viscountess)、男爵Baron(Baroness)。但男爵之下還有從男爵(Baronet),是世襲爵位中最低級者。
一般只有皇室的至親(如英王之兄弟、英王之丈夫等)才可獲公爵勛銜。公爵在世時,其長子尊為侯爵,以次類推,平民是與此等爵位無緣的。
3. 英國的「太子」為什麼又被稱為」威爾士親王「
英國的“太子”之所以又被稱為“威爾士親王”只不過是源於一段古老的歷史而已。細看英國歷史,才發現其實這個“威爾士親王”的頭銜並沒有人們想像的光彩與偉大。當然英國的太子就是英國的王儲,又稱“威爾士親王”有銘記、不忘歷史的意思在裡面吧。但說起這個意義,個人覺得恥辱佔多半,之所以說這個稱呼更應該是恥辱的象徵,因為這個稱呼當時英國的外族侵入英國,為統一或治理的需要,而頒布的條令。
4. 英國親王是什麼官位
實際上在中世紀,有一個封號就意味著有一塊領地。
比如著名的茜茜公主的丈夫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的頭銜就至少還有匈牙利國王,波黑的大公等。
而在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並組成聯合王國以前,英格蘭的國王還曾經兼任過蘇格蘭的國王。至於威爾士的親王的頭銜,原來英國的國王也是想據為己有的,但是當地的
貴族一直反對,並且還自作聰明和英國國王約定,威爾士親王的人選可以由英王指定但「他必須出生在威爾士,並且沒有得罪過任何一個威爾士人」,聰明的英王就
在讓他的王後在威爾士生下了王太子,並且指定其為威爾士親王。所以按照此慣例,英國王儲將自動獲得威爾士親王的頭銜。
5. 古代歐洲哪些人才能被稱為親王
有兩類
親王第一種意思是指血統上是皇帝或國王的直系家族成員,有時亦指其父母的家族成員。在英國,女王的丈夫稱為Prince consort(王夫),亦通稱為親王,如菲利普親王。
親王另一種意思是擁有領地的君主。在後拿破崙時代,在法國及其附近地區,親王通常是爵位較低,但擁有一小片實質領土的統治者。例如摩納哥公國(Principauté de Monaco)的君主為摩納哥親王。同樣是君主立憲制的安道爾公國(Principat d'Andorra ),奉法國皇帝(或後來的法國總統)以及加泰羅尼亞烏赫爾教區主教為共同統治的親王(co-princes)。Principat的准確譯名為親王國,但常常被譯為公國,與Dukedom或Duchy混淆。
各地的親王常常由皇帝、國王或羅馬天主教教宗冊封。
6. 西方國王和親王的區別
注意一下,西方的親王不是王,所謂親王是翻譯的問題。親王的英文寫法是prince,如果是女性就是princess。是的沒錯,西方的所謂親王和女親王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童話里的王子和公主。之所以會叫親王是參照中國的官制,中國皇帝會把自己的兄弟和兒子封王,也叫親王,比如大家熟知的恭親王。在翻譯西方的爵位的時候,這些王子和公主都是國王的親屬,都有封地,類似於中國的親王,為了好理解所以就翻譯成親王。童話里經常出現王子或者公主經常單獨住一個城堡,而裡面沒有國王或者女王,這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太好理解,但是如果把王子和公主翻譯成親王和女親王就很好理解了,城堡就是他們的封地或著封國。
在西方王(King)是最高國家元首,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叫親王,那麼說明他是一個諸侯或者藩王。而對於王子和公主的封國一般都統稱公國,這個翻譯並不好,因為往往和公爵統治的國家相混淆,不過是近代以來約定俗成的一個翻譯方法,所以一直沿用。不過如果你看歷史相關材料的話,有的作者為了好區分,就把親王統治的國家叫王子國,女親王統治的國家叫公主國。
另外就是但是現代有幾個特殊的例子,就是隨著西歐封建制度瓦解,一些從中世紀傳下來的藩王或者諸侯國形成獨立國家了,但是這些國家的元首還叫親王或者大公,這是歷史遺留的一個習慣叫法,這並不是說按道理親王或者大公可以成為一個國家最高領導,這些公國都有名義上的宗主國的,注意是名義上的宗主,實際上他們都是獨立的。比如摩納哥名義上的宗主是法國;安道爾名義上的宗主是法國和西班牙;列支敦斯登名義上的宗主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是因為神聖羅馬帝國已經不存在所以沒有宗主;盧森堡名義上的宗主是荷蘭。
7. 英國皇家爵位級別表達
King/Queen (國王、女王)
Crownprince(王儲)再英國稱Prince of Wales,即威爾士親王
Prince(親王或王子)通常只表示「君主之子」(或女君主之夫)之意,而非具體的爵位。女性稱Princess(公主)國王長女稱Princess Royal,即「大公主」
Royal Duke(大公)
此下可以是非皇室貴族:
Duke(公爵)
Marquess(侯爵)
Earl(伯爵)
Viscount(子爵)
Baron(男爵)
Baronet(從男爵)
Knight(騎士)
8. 英國是否有親王這個爵位,王爵呢
有,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種爵位,一般地位僅次於整個國家的君主,高於公爵。中國近代最高等級的王爵稱為親王,因此「親王」也被用來翻譯西方君主制國家相應的爵位。王爵和作為君主稱號的「王」有所不同,前者是君主授予的爵位,而後者是一國的君主。
親王例如威爾士親王,親王是君王子嗣或認同的與君王子嗣同級的人。
9. 關於英國貴族的稱呼
公爵(Duke)
侯爵(Marquess)
伯爵(Earl,在英國以外的伯爵稱Count)
子爵(Viscount)
男爵(Baron)
除了這五等爵位之外,還有親王(或王子)、從男爵、爵士、騎士等貴族封號。
Rex et Imperator / Regina et Imperatrix 國王兼皇帝/女王兼女皇,1876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至1947年印度獨立期間,英國君主的稱號
King/Queen 國王/女王
Crownprince 王儲,在英國稱Prince of Wales,即威爾士親王
Prince 親王或王子。通常只表示「君主之子」(或女君主之夫)之意,而非具體的爵位。女性稱Princess(公主),國王長女稱Princess Royal,即「大公主」
Royal Duke 大公
Duke 公爵
Marquess 侯爵
Earl 伯爵
Viscount 子爵
Baron 男爵
Baronet 從男爵
Knight 騎士
其中皇帝/女皇和國王/女王稱「Your Majesty」,親王和公主稱「Your Highness」,公爵稱「Your Grace」,公爵之子、侯爵、侯爵之子和伯爵統稱lord,即勛爵。
10. 公爵,伯爵,候爵,子爵,親王之間是什麼大小關系啊
親王、公爵,伯爵,候爵,子爵是上下級的關系。
西晉爵位非常繁復,設置了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共十八級。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縣公)、侯(郡侯、縣侯)、伯、子、男五等爵專封宗室;功臣封爵為「開國」諸爵及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自先秦以來沿用的賜爵制度正式廢止。
男性爵位
親王:皇嫡長子立為太子,皇帝諸子年十歲立為親王,有封地,故又稱藩王,親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王璽稱「某國之寶」,二十歲就藩.
郡王: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 親王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
鎮國將軍:郡王嫡長子為郡王長子;嫡長孫則授長孫;郡王諸子則授鎮國將軍;
輔國將軍:鎮國將軍長子襲位鎮國將軍,諸子為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輔國將軍長子襲位輔國將軍,諸子為奉國將軍;
鎮國中尉;奉國將軍長子襲位奉國將軍,諸子為鎮國中尉;
輔國中尉;鎮國中尉長子襲位鎮國中尉,諸子為輔國中尉;
奉國中尉,輔國中尉長子襲位輔國中尉,諸子為奉國中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