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東醫療組赴英國是哪家航空公司
民生航空公司和國際航空公司都是有正規的那個航班。
⑵ 山東省四進工作組是干什麼的
菏澤四市省政府辦公廳工作組按照省委統一部署和廳黨組要求,迅速下沉基層對接,到鄉村、社區、項目、企業一線調研了解情況,督導疫情防控,宣傳惠企政策,協調解決問題,當好政策宣傳員、難事協調員、群眾服務員、落實督辦員,有力有序推進各項工作。
各工作組3月5日抵達當地後,及時召開對接會,與四市(區、縣)的有關同志進行深入座談,詳細了解各區(縣)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自覺服從地方黨委政府工作安排,針對陵城區、博興縣、東昌府區、牡丹區四地疫情防控、復工達產實際,努力做到掌握上情,吃透下情,進一步提升對開展「四進」攻堅行動重要性的認識,堅定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整體戰、阻擊戰的信心和決心,著力強化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切實增強做好「四進」攻堅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各工作組深入聯系點實地考察,了解困難訴求,徵求意見建議。德州工作組深入西街社區、後王村了解疫情防控、流動人員管理、防疫物資的儲備等情況,在山東中昊集團查看企業復工復產及支援防疫工作的成效,詳細記錄了地方需求,並建立工作台賬;濱州工作組分別對四個聯系對象開展「點對點」式調研,詳細了解企業項目社區鄉村困難問題和所急所需所盼,並前往博興縣疫情防控指揮部、復工復產指揮部調研;聊城工作組堅持不間斷走訪四個聯系服務點,同時積極主動作為,在東昌府區選擇了16個村莊和企業。每周在服務四個工作點的同時,分批次深入這些村莊、企業開展實地考察;菏澤工作組對民泰社區部分老舊小區、吳店鎮魏庄村開展入戶走訪,探視慰問部分生活困難群眾,深入了解基層社區治理堵點痛點難點。經過調研,對基層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復工復產、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有了全面了解。
制定工作方案,有力有序推進。聚焦疫情防控、企業復工達產、項目建設、保障改善民生等重點工作,各工作組立足實際,逐一研究制定針對性措施,逐項分工明確到人,實行台賬管理。針對基層社區、鄉村防疫物資緊缺問題,各工作組積極協助購置和籌集防護物資,幫助社區和鄉村緩解燃眉之急。同時積極推動解決企業困難,督導經營場所有序復業。結合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國外疫情發展加快的趨勢,督促各農村、社區、企業和項目負責人注意嚴格防控輸入性感染,特別是強化對省外、境外人員的管控,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上。
據介紹,各工作組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精準定位,服務到位,為企業和基層群眾多辦實事、解難事,做到幫忙不添亂,幫辦不包辦,到位不越位,不給基層添負擔。在解決基層困難的過程中,堅持能夠當場解決的立即解決;需要反映、協調的提出解決方案,及時匯報協調。在工作生活中,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和我省實施細則,認真落實派駐幹部「十不準」要求,自抬標桿,嚴於律己,樹立辦公廳幹部的良好形象。
下一步,各工作組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為企業和基層解決實際困難,推動「四進」攻堅行動取得更大成效。一是對企業和基層反映的突出問題,開展蹲點調研,進一步剖析問題根源,研究提出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具體解決措施;二是繼續做好與當地黨委政府的溝通對接,推進各級關於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措施落實落地,確保取得扎實成效;三是積極爭取與省直部門的溝通、協調,做好信息員、協調員的工作,爭取基層提出的問題盡快解決。
⑶ 孫輝先的新聞報導
孫輝先:務實方為天下先
2002年3月25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夜幕降臨。
聚光燈亮起來了,投射在一個巨大的身影上:承載著「神舟」三號無人實驗飛船的運載火箭,正沉默在這戈壁深處航天城的懷抱里,醞釀即將到來的起航。
燈火通明的指揮大廳內,飛船上所有分系統的科研人員都已各就各位。孫輝先——「神舟」三號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空間綜合電子技術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此刻正和所有人一起,不放鬆最後一刻地忙碌著,同心協力,期待一場偉大騰飛的到來。
22時15分,巨型運載火箭托舉著神舟三號飛船拔地而起,直刺蒼穹。
那一刻,人群沸騰了,歡呼聲響徹整個指揮大廳,孫輝先激動地和同事們擁抱,這是他第三次參與載人航天工程,也是他投注心力最多的一次,他忍不住熱淚盈眶,在飛船騰飛的那一剎那,他彷彿又看到年少時的夢想,在這一刻隨之飛翔。
被擱淺的夢想
1965年8月,19歲的孫輝先看著一紙山東工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心有不甘。身為青島二中——這一青島市最著名的重點中學的高材生,明明填報了自己最理想的大學和最中意的無線電電子學系,最終卻被錄取到這么一個學校和專業,曾有的夢想在那一刻被無情地擊碎。這是一個貫徹階級路線的時代所留下的印記,一個出身不好的孩子,不被允許報考超越自己「身份」的學校及專業,只能把他撥弄到一個「適合」的位置。他告訴自己,好在是學電,很多東西是相通的,只要好好學,還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無線電夢想。
然而他的夢想再一次幻滅。「文革」開始,大學停課,這時,孫輝先進大學還不到一年。批鬥、教育、大字報……在時代的洪流中,唯獨不能安心學習。在這艱難的環境中,孫輝先只有在大一和「復課鬧革命」的一年裡抓緊每一刻學習。
1970年,24歲的孫輝先大學畢業,同樣沒有選擇的權利,工作分配還是被放在最後,山東墾利化肥廠,是他下一步的去處。到工廠的第一天,孫輝先被眼前的荒涼所震驚——空曠的工地上,立著兩排低矮的平房,幾間用帆布臨時綁搭起來的工棚,勞作的農民工茫然地抬起頭看了他一眼,又三三兩兩地散去。孫輝先放下自己裝著丁字尺、三角板等物品的簡單行李,二話沒說就去找廠長談話。廠長拿了一整套工廠電力系統的設計院圖紙給這個新來的工科大學生看,孫輝先看著圖紙分析說明的頭頭是道。廠長樂了,一拍腿說道:「小孫,你就負責電力方面,把我們的這個廠建起來!」隨後,他任命孫輝先為電工與儀表車間主任。
剛剛成立的電工與儀表車間,工人都是現招的農民子弟,最高文化程度初中,很多人小學都沒上過,卻要負責管理整個工廠的電工和儀表,這樣的任務,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來說,幾乎像是不可能完成的。然而,孫輝先卻無所畏懼,他仔細地研讀了這些圖紙,發現這些通用的設計院圖紙,很多地方並不適合於當地情況,於是他開始做大量的實地調查和修改,接下來是找材料、跑器材,一直到實際施工中的鋪設地下管道、鋪線、電氣安裝,再到開始工作時動力設備的機械安裝、配電櫃製造、電氣焊,設備調試等幾乎都是他帶領著這一班人自己摸索干出來。工廠很快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建立起來,開始正常生產並且發揮作用。車間研製出的新設備及多項技術革新成果,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被評為「先進班組」,工廠也榮獲全國化工系統先進單位稱號,孫輝先作為電工與儀表車間主任負責抓生產,作為師傅培訓四面八方來學習的技術員,作為代表去全國各地化工廠介紹經驗,忙忙碌碌,一忙就是七年。
「文革」終於結束了。1977年,國家提出恢復「文革」中被停止的招收研究生工作,孫輝先聽到這個消息,對學習和知識的渴望重被喚醒。他去縣教育局查看了招生目錄,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和功底,報考了中科院自動化所招考的衛星總體專業。
理想前行的歲月
1978年10月,孫輝先和其他三十多名被中科院自動化所錄取的學生一起,來到北京。7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正負責天文衛星方面的研製工作,他所學的衛星總體專業,正在時代大潮的尖端,不時有新的成果涌現。作為文革後第一屆研究生,他貪婪地學習,拚命汲取著知識,彷彿要把被荒廢的這些年統統補回來。1979年中科院組建隊伍成立空間科學技術中心,他跟隨導師王游琪一起加入這支新的隊伍。
三年研究生生活結束後,他留在空間中心天文衛星總體研究室工作,「既然當初能建立起一個車間一個廠來,工作也沒什麼難的」,他這樣告訴自己。果然,多年實踐經驗積攢下來的優勢得以發揮,工作自然得心應手。
1979中科院開始進行天文衛星和地球資源衛星以及衛星遙感地面站號稱「兩星一站」的研究和建設任務,首先研製的是天文衛星,然而這項工作開展的卻不是很順利,1984年在剛剛完成初樣星研製的時候,因種種原因,天文衛星下馬,資源衛星轉交航天部研製,只有衛星地面站保留了下來。在這種情況下,1984年研究室派他去美國學習,當時好多好心人勸他,千萬別學與衛星有關的學科了,科學院搞不了衛星。他來到新墨西哥大學電機和計算機工程系做訪問學者,仍然執著地希望可以得到進一步得到提高,對我們的衛星事業有所貢獻。到美國之後,度過了初期的不適應期和磨合期,有著豐富實踐經驗和很強動手能力的孫輝先很快像一塊璞玉煥發出光彩,他的導師很器重這個來自東方的學生,一方面讓他擔任自己的研究助理跟著做些項目,一方面讓他任助教,在系統實驗室教大四學生畢業設計。孫輝先扎實的基礎和務實的態度,讓他深受導師器重和學生歡迎。然而,孫輝先在這樣的環境中,並沒有忘記自己來此的初衷,他向系裡提出了自己想參與「自適應信號處理」等有關研究項目的申請,卻遭到直率的回拒:這些項目多半是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項目,與美國軍方有關,是不允許中國人涉足的。孫輝先意識到在美國,他無法深入再深入接觸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所以他萌生了提前回國的念頭。
這時的中國,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一個有利於發展空間科學的環境正在日臻成熟。於是在學習了兩年之後,孫輝先返回國內。他覺得,學習了這么多年,是該做些實事的時候了。
用一生去追逐的事業
回國後,孫輝先加入研製適用於多種氣象衛星的衛星數據收集平台的研究工作。這種數據平台要求適用於惡劣的野外環境,並能在氣象、水文、山體滑坡、海洋航標自動監測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因此,去野外布點安裝衛星數據收集平台便成了必需的工作。提起1991年冬的曹妃甸,他至今記憶猶新。當時的曹妃甸並非是今天圍海造田的鋼鐵基地,只是古灤河在渤海灣中沖積出來的一個帶狀沙洲。由於水淺,只能乘小艇登陸。深冬的海上,北風怒吼,巨浪翻滾,小船在海浪中像一片飄盪的樹葉,一個巨浪打來,瞬間就將小船吞噬,身穿厚厚棉衣和桔紅色救生衣的科研人員立即就嘗受一次冬天的海水浴。正是這樣多次不避艱險的野外作業,他們研製生產並安裝了八、九十台數據收集平台和數台接收機,平檯布點於東至山東半島最東頭的成山頭西至新疆,北至大興安嶺,南至南海島嶼的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發揮了重大的作用。該項目榮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3年,孫輝先主要的研究方向轉到載人航天工程上來,負責帶隊研製載人飛船有效載荷的綜合電子系統。飛船上各種探測儀器和科學實驗裝置的信號採集、處理、傳輸以及管理,需要一套電子系統,就像人需要有大腦里和神經網路。這個任務對他來說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接手之後,按照歷來養成的習慣,他做的第一步的工作是資料調研:綜合電子系統發展歷史是什麼樣的,在世界范圍內是如何演化的,其他國家在電子系統方面是怎麼設計的——其中尤以美國、蘇聯和歐洲的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有可參考性。他們用一個多月的時間進行了充分的調研,然後全心投注所有的精力,根據當時的條件設計了現在這樣一套系統,這套系統在今天看來也不落後,並且從「神舟」系列飛船一號一直改進創新沿用到六號。並且推廣應用到雙星計劃、嫦娥衛星等多種型號任務。
1999年開始,他作為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的副總設計師,組織和負責了應用系統的進一步實驗、運行和研究等工作,特別是主管了神舟三號飛船應用系統的研製與實驗工作。2002年4月1日,神舟三號飛船順利返回,應用系統按照擬定的試驗流程進行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空間天文、對地觀測和空間環境監測等多項科學實驗,裝載在飛船上的44件有效載荷及其共用設備全部工作正常。然而,幾個月以前,這44件科研設備中最主要的一件——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差點因為一個小故障而無法按期交付。這個儀器是利用光不同的波長來觀測地球的,可以在飛越中國大地海洋上空時傳回大量寶貴的科研圖像數據,可用於探測海水的溫度、含氧量、污染情況,陸地植被、礦藏等。2001年7月這台設備即將交付的時候,卻出了點問題,用於掃描的擺鏡有時不能正常運轉,這個問題一度困擾了研製人員。經過與研製單位科技人員的充分討論,孫輝先想起在綜合電子系統研製過程中遇到過的一個類似問題,即用於產生擺鏡旋轉驅動信號的晶體振盪器可能在某個溫度段震盪頻率不對。於是他建議研製單位做這方面的實驗。在溫控下,一度一度進行升溫,升高一度便等待一段時間觀察變化,最後果然發現在某一個溫度范圍內晶體振盪器工作異常,從而對故障原因進行了准確的定位。經過大量細致的實驗測量和理論分析,這個問題最終得到解決,該設備也於2001年8月份順利交付,並在在軌運行中取得了突破性的優異成果。
這樣的細致和認真積累的經驗也給孫輝先帶來不少其他「好處」。從事「雙星」項目工作期間,有一次,他和工作組去往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大學,進行探測儀器的預集成實驗。這是一項將我方研製的設備與歐洲科學家研製的設備進行對接的實驗。起初帝國理工大學的科技人員對我方的能力有所懷疑,會談時,我方提出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全部實驗。英方負責人搖搖頭,認為這是不可能的,認為這項實驗至少要三個月時間才能完成。實驗開始時我方研製的有效載荷數據管理系統的設備全部接好,後面開始逐個接入歐洲研製的五台探測儀器。歐空局的技術代表按照約定的介面要求逐項測試我方設備參數,完全符合要求。就將第一台設備,帝國理工大學研製的磁強計接入,結果不能正常工作。將磁強計退出連接後,再次測試我方設備,仍然全部符合要求。退出的磁強計單獨檢測後也正常。再次將磁強計接入後,仍不能正常工作。這時氣氛陷入微妙的尷尬中。孫輝先思考良久,向英方代表提出看看他們的電路的要求,英方代表不情願地聳聳肩說,我們的系統絕對沒問題,但還是讓他查看了電路。他很快找出了問題所在,原來是英方工作上的疏漏,是介面協議與英方儀器介面不一致,找出根源所在之後,這個問題當天就得到了圓滿解決。英方專家對中方的表現相當滿意,很快轉變了態度,不僅在當晚招待了他們,還把以後的工作放心交給他們去做。最後我方只用28天的時間就成功完成了對接實驗。這件事成為孫輝先所在雙星工作中的一段佳話,至今仍不時被人們提起。
心繫群眾的人大代表
孫輝先的盡心盡責表現在科研之外,便是他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全心投入,兢兢業業。自2003年底被選為海淀區人大代表的近三年來,他按時參加人大組織的各種調研、視察和參觀,就中關村區群眾的意願和要求作了不少實事。
他看到青年公寓路口行人過街難,存在交通隱患,於2004年代表大會期間提出此問題,在海淀交通隊的支持和其他人大代表的努力下,2004年在該路口安裝了信號燈,大大方便了往來行人。2006年他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提出了修建過街天橋的建議,此項建議得到海淀區建委的支持,特將建設過街天橋列入06年道路建設總體安排,並已完成基本設計。
他看到空間中心出入通道上經常停放車輛,造成路段擁堵出入困難的情況,於2004年提出了在此路口禁止停車的建議,得到了海淀交通隊的支持。交通隊在空間中心門口,丁字路口等處特增設三處禁停標志,並加強交警巡邏,對違章停車的車輛進行粘貼違法停車通知單、拍照並依法進行處罰,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心門口出入難的問題。
他接到居住在科貿商城附近的科學院職工受商家搭台促銷雜訊困擾,忙趕到現場考察具體情況,並與海淀區公安、城管、環保等部門聯系,查找了我國有關法律和法規,確認了門外搭台促銷、使用高音喇叭等均屬違章行為,並於2005年聯合中關村的多名代表提出意見和建議。該建議得到了區政府的重視,最終制定出令雙方都較為滿意的方案,解決了當地居民生活環境的問題。
同時,他還就中關村南四街路燈問題、城鐵雜訊擾民問題、中關村北區危樓改造問題,三農問題、治安問題等提出了一些議案和意見建議。他把嚴謹踏實的科研態度轉化為求真務實的作風,聽群眾呼聲,為人民做事,真正做到了一名讓人民滿意的人大代表。
新的時代呼喚創新,惟有務實才能勇於探索、善於創造,把握住每一次新的創新機遇。自2003年至今,孫輝先又開始了新的征程,他作為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和有效載荷的總設計師,負責我國第一次月球探測項目有效載荷的研製與實驗。面對新的任務和挑戰,孫輝先和同事正在新的征程上不斷探索前進,為明日輝煌的到來時刻准備著。
⑷ 疫情中奉獻最多的是誰
醫護人員,因為他們是直接與患者接觸的,也是最有可能會被傳染的,哪怕有一丁點疏忽的地方,都會造成致命後果。可以說,每一名醫護人員都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時刻面臨著嚴峻考驗,毫不誇張地說,在這般巨大的壓力下,沒有多少人能夠挺得住的。誠然,在平時,很多人看似將生死看的很平淡,置生死與度外,但一旦真的落到自己的身上,就無法這般坦然了,而醫護人員就做到了,明知有危險也是沖在最前面,用實際行動踐行醫者仁心。
可以說,如今各地的醫護人員都是值得敬佩的,他們在用自己的生命維護患者的安全,致力於挽救患者,讓患者康復出院。就拿北京地壇醫院來說,作為北京市病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在此次疫情期間,當仁不讓成為了收治感染者的主力醫院之一。說起北京地壇醫院,相信北京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原名北京第一傳染病醫院,主要治療的就是各種傳染病。而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北京地壇醫院就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不僅救治了患者的生命,也為最終打贏「非典」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如今,北京地壇醫院再次履行使命,承擔起收治感染者的重任,同樣的,醫院的醫護團隊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⑸ 1917年老照片:山東一個青壯男子赴歐支援前線,是譜寫一戰悲歌嗎
一位勞工帶松獅犬打發船上時間。這些勞工出發前接受了一些軍訓,熟悉了軍紀。按照當時的航船路線,他們從威海港起錨進入黃海,沿日本海邊緣、穿越太平洋進入加拿大,之後再從加拿大東邊前往英國,再由英國開往法國。整個行程大概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威海港勞工們的臨時營地。一戰期間,北洋政府加入協約國,向德奧宣戰,且採取“以工代兵”的形式到歐洲參戰。當時中國軍閥紛爭,國力虛弱,沒有實力派兵遠渡重洋作戰。據統計,從1914年7月28日一戰爆發,到1918年11月11日戰爭結束,英、法等國共從中國招募了14萬勞工進行艱辛的戰地後勤工作。
列隊等待上船的勞工。前往歐洲的中國勞工主要來自山東、河北(含天津)、江蘇等省份,年齡在20-35歲之間,其中七成左右來自山東。這14萬人中,服務於英軍的有10萬人,服務於法軍的有4萬人。
正在登船的勞工。14萬勞工可以說全部來自貧困的農民家庭,如果不是缺衣少食,也不會到戰場上搏命。他們目不識丁、淳樸老實、性格堅韌、任勞任怨,正好填補了戰爭期間英法兩國因傷亡造成的人力短缺。
⑹ 英國這么可惡,佔領了我國的香港〝新界〞和山東威海衛,為什麼我們還要學英語呢
因為他們比我們厲害,我們要學習他們先進的地方,等我們足夠強大了,讓他們外國人都去學中文去
⑺ 山東支援哪個國家
「山東省赴英國聯合工作組15名成員」山東省赴英國聯合工作組15名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