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如何看待中國

英國如何看待中國

發布時間:2022-05-05 09:40:48

⑴ 如何看待英國又拿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說事兒

中方絕不接受英方有關官員的無端指責。

這些年美國對國際規則合則用、不合則棄,WTO爭端解決機制也因美國單方面阻撓上訴機構法官遴選而陷入癱瘓。在美國的阻撓下,WTO上一任總幹事阿澤維多去年無奈宣布提前離任。面對美國的種種破壞行為,很少看到英國吭聲。

而面對中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實力不斷上升,英國卻緊張得不行。在分析人士看來,歸根結底,還是其西方霸權思維作祟。而英國這次帶頭表現,看起來也有配合美國的動機。

商務部回應:

英國國際貿易大臣日前稱中國仍被認定為發展中國家並享受世貿組織相應優惠待遇是不正確的。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2021年4月8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回應說,中方已多次表明,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願根據權利與義務平衡的原則,在世貿組織中作出與自身能力相符的貢獻。

他還說,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中國都將始終與發展中成員站在一起,維護廣大發展中成員利益。

以上內容參考環球網-中國發展中成員地位又被拿來說事?商務部回應

以上內容參考環球網-想展示「大國身份」?英國當盟友面上演對華「強硬秀」,專家道出尷尬原因

⑵ 英國人民怎麼看中國的

其實是比較排斥的,但是現在英國這么多中國人,他們對中國也比較了解了,認為中國的崛起很了不起,他們對中國香港地區的人和印度人是有一種愧疚感的,畢竟以前是殖民地,其實英國本土人很少關系政治,他們只關心足球和喝酒,關於領土主權的問題,他們才不關系呢,自己的蘇格蘭都弄不明白呢,還有這個閑心關系中國

⑶ 50年代英國對中國的態度如何

50年代英國對中國的態度非常不好的。那時候他們全面封鎖壓至新成立的中國,想讓把我們給消滅掉。

⑷ 一位英國曾說:看不懂中國人,為什麼中國人從不說起自己的血統

英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利益為核心,經常會做出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比如曾經的殖民活動,就是英國人掀起的一場災難,那時候英國人兵強馬壯,對世界各國發動進攻,占據了大量的土地,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十年,直到二戰結束之後,英國才陸續放棄這些土地,回到了自己的本土。除了追求利益之外,英國人還有一個極其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喜歡談論血統,很多英國人介紹自己的時候,都會津津有味的說,自己的祖先是某某個貴族。

早在秦漢時期,起義軍的領袖陳勝吳廣,就曾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血統論,激勵了很多農民。在國家的發展史上,也曾出現過不少草根逆襲的情況,比如劉邦和朱元璋兩個人,最開始的時候地位都比較低下,但是後來卻通過自己的努力,逆襲成了九五之尊。時過境遷,封建王朝已經在中國徹底滅亡,所謂的貴族也已經基本消失,正因如此中國人才不願意談論所謂的血統。

⑸ 英國人如何看待中國人的英音

他們會覺得你裝腔作勢,甚至嘲笑你。

畢竟有的英國首相(如卡梅倫,撒切爾)為了親民,都在收斂自己的posh口音,王子公主也都不用那種口音了。如果想學「皇室口音」就學威廉王子的,他口音已經很接近現代RP了。

如果不在乎外國人看法,只想讓大部分中國人覺得你說的英式英語地道,甚至「高大上」,就去模仿女王演講,老版的新概念,越像越好。

介紹

英語是按照分布面積而言最流行的語言,但母語者數量是世界第三,僅次於漢語、西班牙語。它是學習最廣泛的第二語言,是近60個主權國家的官方語言或官方語言之一。

與英語為母語的人相比,將其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人更多。它是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的母語,在加勒比海、非洲和南亞被廣泛使用。

⑹ 鴉片戰爭前夕英國人是怎樣看待中國的

英國人第一次訪華是由馬戛爾尼伯爵帶著700人的龐大使團到訪中國,名頭是:慶祝乾隆老爺子八十大壽,當然這只是個由頭,因為馬戛爾尼來的時候,乾隆都八十三了,還過毛線的八十大壽。

於是·····,我就不說了。

⑺ 英國人怎麼看中國人

對於很多英國人來說 他們對於中國的文化理解很淺薄 只是出於很表面的認識 首先 因為香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 所以在英國的香港人會比大陸人佔得比例大很多 大部分中國人依靠開啟飯館或外賣(take away)賺錢生存 隨著中國的傳媒和電影事業慢慢廣闊 大多英國人對於少林功夫都抱有一種很好奇的探索心理 很多都出於關於功夫的電影或連續劇 隨著留學生的不斷增多 英國的很多買家會認為中國人都很有錢 因為大多數的留學生會去很多名牌店買衣服或化妝品
英國的年輕一代對於中國的了解則是更加淺薄 但總體的來說 如果你存在著一個友好和善良的心 和他們都會很好相處的 也許他們穿衣服的風格和開放的文化對於某些人來說還不好接受 但很多英國人從心底來說會很單純

⑻ 抗美援朝後,各國都在研究中國為何獲勝,英國是如何評價的呢

英國說在他們看來,一支騾馬化的中國軍隊打敗了機械化裝備一流的聯合國軍,感覺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堪稱一絕。

⑼ 英國人眼中的中國人是怎樣的

怎麼說呢,上了年紀的女性的英國人很好,你問什麼,她會很耐心的,而上了年紀的英國男人(30到50)比較有優越感,喜歡亞洲的日本,韓國更甚中國,而年輕一代的英國人還是比較能夠接受中國朋友的,不乏熱情的,也不乏有種族歧視的,大部分還是熱情的,時間接觸久了,有些熱情是很虛假的也正常。僅僅是我的看法、

⑽ 英國學者:如何理解當代的中國

在英國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圈裡,馬丁·雅克是個不大不小的另類分子。他擔任過英國共產黨雜志的編輯,在中國、日本和新加坡的多所大學任過教,讓兒子從5歲開始學習中文。最主要的是,他堅信,中國總有一天會統治世界,而那時世界會變得不一樣。 他甚至寫了本名叫《當中國統治世界》的書。 雅克為英國廣播公司(BBC)錄制了4期專題節目,探討中國的獨特之處、解讀關於中國的迷思、設想中國的發展和未來。他將「觀察心得」通過電波傳播出去,命名為《理解當代的中國》。 要看中國,首先摘掉「西方眼鏡」 由於馬丁·雅克對中國興趣濃厚,他兒子拉威從5歲開始學習漢語,持續至今已經10年。雅克說,這個過程並不輕松,「需要豐滿的錢袋和奧林匹克運動員的毅力」。拉威就讀的學校開設了法語、西班牙語、德語、拉丁語甚至古希臘語課程,但沒有中文。即使現在,中文課仍然像課外活動一樣,被安排在午休時間。 雅克覺得這反映了英國人對中國的忽視,以及對中國巨大影響力的後知後覺;至於錯判的根本原因,是西方人堅持戴著西方的眼鏡看待中國。「兩百年來,西方社會將自己看作世界其他地區的榜樣。但中國一直與我們不同,未來也不會成為西方的翻版。」 西方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理解中國。「不是以我們的方式,而是以他們的方式。」馬丁提出,必須以中國現在和曾經的方式理解她,而不是以西方固有的歷史、文化、制度和價值觀。「如果按照這種方式,中國永遠不會『通過考驗』。這種方式其實是我們的孤芳自賞,而對真正的中國缺少好奇。」 拉威學習中文的過程雖然艱難,卻小有成果。雅克說,花在學中文上的時間幾乎是學習一門歐洲語言的兩倍;學習中文的過程就是在理解中國的思維方式,進而擺脫西方固有的優越感、傲慢和預設。固守西方價值觀和評判標准,會越來越不理解以中國為核心的世界,並且越來越覺得無法與中國對話。 雅克說,對待中國,需要的是尊重和謙虛。 文明國家VS民族國家 這個光頭、戴眼鏡,總是笑眯眯的男人,曾經多次對媒體表示「我實在對英國和整個西方文明厭倦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厭倦西方文明在歐洲國家很流行。 1993年,他首次接觸中國,「只是出來度假兩周半,完全沒有大計劃」。但在廣州、香港等地的游覽使他震驚地發現,「這些地區要麼已經現代化了,要麼正積極向現代社會轉變」。 但是,「中國式現代社會」骨子裡又與西方千差萬別。「西方多數是在同一民族基礎上形成的憲法制國家,而中國是通過使異族歸化而形成的文明國家。」他說。 將「文明國家」與「民族國家」作為中西方差異的出發點,正是雅克理論的核心。 貫穿西方歷史並且影響歐洲進化的民族國家概念,或多或少成了普世概念。中國自稱民族國家也有近百年歷史了。 雅克卻認為,100年不算短,與2000多年的文明相比卻不算什麼,在歷史中,中國並非民族國家,而是文明國家。從本質上來說,今天的中國仍然是文明國家。 在BBC的節目里,雅克用香港回歸作為論據。「1997年前後,很多英國人不明白『一國兩制』是什麼意思。多數人認為回歸後的香港很快會與大陸毫無二致,但16年過去了,這樣推測的人都錯了。」香港的法律和政治都與大陸不同,中國的確是在踐行一國兩制。 「為什麼我們當初不相信中國人?因為我們是民族國家,按照民族國家的方式思考。」 1990年德國統一,東德消失不見,統一的德國成為西德的延伸,這就是民族國家的本質:同一個國家,同一種制度。雅克指出,用這一原則來治理中國這樣規模的文明國家是不可能的。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中國一直按照一個國家多種制度運行,對中國來說,重要的不是制度,而是統一的主權。 他認為,如果中國這樣的文明國家取代民族國家成為世界的潮流,那麼世界將會更加多元。 而文明國家也是理解中國其他方面的關鍵詞。「我們很難想像,超過90%的中國人認為自己屬於同一個民族。」雅克解釋道,中國的民族認同來自民族融合的過程和文化的自覺。定義中國人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對於文化成就的驕傲。因此,漢文化是將多數人凝聚起來的核心。而這種現象的不足之處,就是對於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忽視與不尊重。 為中國的未來論戰 中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社會變動得都快,但與此同時,卻享有與歷史獨特的親密延續。雅克說,他在中國時總為這樣的矛盾感到有趣。 「如果北京的計程車司機引用3000年前的名言警句,千萬不要驚訝,悠久的歷史就反射在現實的鏡子中。2500年前的儒家理論仍然在塑造今天的社會態度,比如和諧、穩定、秩序,以及國家就是一個大家庭的理念。」 雅克認為,中國人將姓寫在名的前面並不是巧合,這反映了家族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在他看來,中國政府在國內享受如此高的權威,因為它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和衛士。「中國人與西方人不同,他們不是因為支持左派或者右派政黨而支持政府,他們把政府看作家庭之長,因此對中國人來說,政府不是外部力量,而是家庭文化的延伸。」這種習慣在外國人看來非常有趣而神奇。 雅克認為中國比西方更加民主,這讓他在學術界備受攻擊。僅2013年,就有十幾篇論文和媒體評論批評他「痴人說夢」。英國《衛報》專欄作家、中國觀察家威爾·霍頓與雅克私交甚篤,卻跟他打了10年筆仗。雅克自稱,在關於中國的問題上,「我們基本上在任何方面都無法達成共識」。 如果中國成為超級大國? 2012年,雅克在北京參加外交部活動,結識了一群年輕的中國外交官,他們熱衷於討論中國應在全球政治中採取怎樣的外交政策。這個問題也引起了雅克的好奇。「如果中國成為超級大國,會是怎樣的?」 有人將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稱為新殖民主義。然而,歷史上中國從未拓展過海外殖民地,海外領地是歐洲的「愛好」,亞洲惟一對此感興趣的是日本。15世紀的中國具有殖民東亞的能力,但那不是中國的選擇。 這並不說明中國忽略她的鄰居,相反,在幾個世紀里中國都掌控著那些鄰國。歷史證明,中國與東亞之間的朝貢體系非常穩定,至少持續了2000年,到1900年前後才宣告解體。 朝貢體系曾是中國歷史上處理國際關系的主要方式。作為上邦大國,中國君主習慣將自己作為世界中心,而東亞國家接受中國的優勢地位,定期朝賀上貢,作為回報可以進入龐大的中原市場。這種方式與西方慣用的殖民主義截然不同。 雅克的疑問是,這個模式會回來嗎? 雅克說,西方與中國的一個共同點,是都認為自己的方式具有普世價值,本國是其他國家的榜樣。「對於歐洲和後來的美國來說,我們遠渡殖民地,輸出我們的生活方式,將我們的語言、教育和宗教強加於人。但中國人選擇呆在家裡,他們相信中國是世界中心,有最先進的文明,因此為何要到遠方去,進入蠻夷的陰影中呢?鄭和7次下西洋是為了彰顯中國的國力,而不是為了征服。」 他認為,中國不肯外擴的另一個原因是領土面積太大,人口、文化構造太復雜,治理好國內已經很困難了。因此中國最大的優先順序是保持國內穩定,此原則一直沿用至今。 「歷史告訴我們,一旦中國成為超級大國,會有所不同。」在雅克看來,西方歷史上就有擴張性和侵略性。歐洲史是一部沒完沒了的戰爭史,到了殖民年代,戰爭又成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將自己的方式強加於人是歐洲的精髓,而美國原封不動地繼承了這一精髓。」 在這個英國人眼中,中國成為超級大國後不會這樣做,中國領導人對於統治世界的興趣小得多,更關心維護國內政權。而在中國的新領導人執政綱領中,重點也是國內問題而非國際問題。 因為「厚愛」中國,雅克被稱為「挺中派」代表。」

閱讀全文

與英國如何看待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