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三年級科學 橡膠屬於自然材料還是人造材料
橡膠分為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天然橡膠主要來源於三葉橡膠樹,當這種橡膠樹的表皮被割開時,就會流出乳白色的汁液,稱為膠乳,膠乳經凝聚、洗滌、成型、乾燥即得天然橡膠。
合成橡膠是由人工合成方法而製得的,採用不同的原料(單體)可以合成出不同種類的橡膠。因此天然橡膠是自然材料,合成橡膠是人造材料。
(1)英國自然材料如何擴展閱讀:
橡膠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cau-uchu,意為「流淚的樹」。天然橡膠就是由三葉橡膠樹割膠時流出的膠乳經凝固、乾燥後而製得。1770年,英國化學家J.普里斯特利發現橡膠可用來擦去鉛筆字跡,當時將這種用途的材料稱為rubber,此詞一直沿用至今。
橡膠的分子鏈可以交聯,交聯後的橡膠受外力作用發生變形時,具有迅速復原的能力,並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學性能和化學穩定性。橡膠是橡膠工業的基本原料,廣泛用於製造輪胎、膠管、膠帶、電纜及其他各種橡膠製品。
三葉橡膠樹提供最多的商用橡膠。它在受傷害(如莖部的樹皮被割開)時會分泌出大量含有橡膠乳劑的樹液。另外,無花果樹和一些大戟科的植物也能提供橡膠。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於橡膠供應被切斷,曾嘗試從這些植物取得橡膠,但後來改為生產人造橡膠。
❷ 自然主義風格景觀
自然主義風格較早出現於19世紀末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時期,在形式上強調藤、昆蟲等自然造型。至上世紀初的美國,以賴特建築為代表的一批草原風格的別墅成為當時的主流風格。他們選擇自然材質並強調室內外相結合的設計,對自然主義風格進行了重新詮釋。
自然主義風格在現代簡約基礎上應用更多的自然材料如原木、石材、板岩、玻璃等,無論方式還是手段,無論材料還是技術,回歸都是永遠的主旋律。原始粗獷的古樸質感配合現代風格的冰冷凜冽,自然主義以質朴又變化無窮的姿態注入到當代生活之中。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快速而擁擠,渴望回歸自然的心理日趨迫切,於是,自然主義成了人們心中放鬆與回歸的代名詞。它自由清新的感覺,與環境融為一體的居室設計就好像把家輕輕放在大自然中,所有的疲憊和倦怠都煙消雲散了。因此,在國外成為一些郊區和鄉村別墅設計的不二之選。
在國內,自然主義風格常常出現在郊外別墅及大戶型公寓中,是追求自然享受自然的人士的最佳選擇。
專家解讀:色彩選擇很重要,色彩多為純正天然的色彩,如礦物質的顏色。材料的質地較粗,並有明顯、純正的肌理紋路,木頭多原木,應盡量少用木夾板和貼木皮
❸ 斯堪的納維亞各國的設計有何共同之處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地處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在設計領域中崛起,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影響十分廣泛的斯堪的納維亞風格。這種風格與藝術裝飾風格、流線型風格等追求時髦和商業價值的形式主義不同,它不是一種流行的時尚,而是以特定文化背景為基礎的設計態度的一貫體現。這些國家的具體條件不盡相同,因而在設計上也有所差異,形成了「瑞典現代風格」、「丹麥現代風格」等流派。但總體來說,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設計風格有著強烈的共性,它體現了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多樣化的文化、政治、語言、傳統的融合,以及對於形式和裝飾的剋制,對於傳統的尊重,在形式與功能上的一致,對於自然材料的欣賞等。斯堪的納維亞風格是一種現代風格,它將現代主義設計思想與傳統的設計文化相結合,既注意產品的實用功能,又強調設計中的人文因素,避免過於刻板和嚴酷的幾何形式,從而產生了一種富於「人情味」的現代美學,因而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斯堪的納維亞永遠給人清新自在、與世無爭的感覺。這種風格的家居自然也保持同樣的調子。藍色象徵潔凈的海,白色則是北歐半島冰天雪地的符號。藍和白的色彩組合,是永恆的經典。白色混油傢具,線條簡單利落,兼顧裝飾和實用的效果。沙發寬大、柔軟,坐上去很舒服。牆壁上,靠包上,花朵圖案的加入,讓居室更加溫馨,當然你也可以用條紋圖案來強調北歐風格執著的特點。整個房間安靜、輕柔,搭配簡單,不會出任何錯誤。葉子圖案是斯堪的納維亞風格的典型元素,在配飾方面可以盡情選擇使用。
就風格而言,斯堪的納維亞設計是功能主義的,但又不像20世紀30年代那樣嚴格和教條。幾何形式被柔化了,邊角被光順成S形曲線或波浪線,常常被描述為「有機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氣。
早在1900年巴黎國際博覽會上,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同時也標志著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從地方性的隔離狀態激烈地轉變到面對國際性競爭。從20世紀20年代初開
始,設計師和廠家就在積極為1925年巴黎國際博覽會做准備。在這次博覽會中,瑞典玻璃製品取得了很大成功,獲得了多塊金牌,並打進了美國市場。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丹麥的工
業設計,由漢寧森(Poul Henningsen,1894--1967)設計的照明燈具在博覽會上獲好評,被認為是該屆博覽會上惟一堪與柯布西埃的「新精神館」相媲美的優秀作品,並獲得了金牌
。這種燈具後來發展成了極為成功的PH系列燈具(圖1),至今暢銷不衰。這類燈具具有極高的美學質量,它是來自於照明的科學原理,而不是由於附加的裝飾,因而使用效果非常
好,這正體現了斯堪的納維亞工業設計的特色。
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為包豪斯所推崇的功能主義也影響到了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其中瑞典受到的影響最大,因為瑞典相對來說工業較發達。受到包豪斯啟發的一些最富成果和藝
術性的思想體現在1930年著名的斯德哥爾摩博覽會之中,這標志著功能主義在斯堪的納維亞的突破。這次展覽是由瑞典工藝協會主辦的,它成了現代主義的國際性廣告,標准化、
合理化和實用性被應用到建築和設計中,改變了先前國際博覽會炫耀和虛飾的慣例。在這次展覽中,包豪斯的設計思想戲劇般地體現於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揭示了一種革命性的設
計哲學,特別強調居住建築和裝修,反映出對於實用、衛生和靈活性的關注。展出的傢具和日用品都十分簡潔而輕巧,向世人展出了瑞典富於個性的現代主義。
20世紀30年代還有兩位在斯堪的納維亞很有影響的設計師,一位是丹麥的克林特,另一位是芬蘭的阿爾托(Alvar Aalto,1898?1976)。克林特並不標榜自己是功能主義者,但他早
期對於設計的研究關注於標准化、模數結構和實際功能要求,而不是風格上的自我表現。他十分尊重材料本身的特點和手工藝傳統,並善於吸收不同文化和不同歷史階段的精華。
他設計的椅子能滿足用戶在實用上和美學上的需要(圖3,4)。通過採用不上油漆的暖色木材,不著色的皮革和素色織物,他創造了一種接近自然的設計語匯,成了斯堪的納維亞
風格的重要特點。克林特在20世紀30年代重新設計了一把折疊椅和一把躺椅,兩者都是經典性的作品。
在芬蘭,阿爾托以用工業化生產方法來製造低成本但設計精良的傢具而著稱。特別有創見的是他利用薄而堅硬但又能熱彎成型的膠合板來生產輕巧、舒適、緊湊的現代傢具。他於
1928年設計的扶手椅是採用膠合板和彎木製成的,輕巧而適用,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點,既優美雅緻而又毫不犧牲其舒適性(圖5、6)。阿爾托的其它傢具設計也具有同樣的特徵。
實際上,斯堪的納維亞的功能主義可以在阿爾托的作品中看得最清楚,他所愛好的有機材料不僅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溫馨、人文的情調,而且也有助於降低成本,因為木材在芬蘭
是取之不盡的。阿爾托也長於玻璃製品設計,他在1937年設計的花瓶採用了有機形態的造型,其創作靈感來自於他的祖國的湖泊邊界線。他的設計還在英國、美國有較大影響,這
推動了國際傢具設計的「軟」趨勢,並預示著20世紀50年代的「有機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徵。
❹ 北歐風格特點是什麼
北歐風格與裝飾藝術風格、流線型風格等追求時髦和商業價值的形式主義不同,北歐風格簡潔實用,體現對傳統的尊重,對自然材料的欣賞,對形式和裝飾的剋制,以及力求在形式和功能的統一。
在建築室內設計方面,就是室內的頂、牆、地三個面,完全不用紋樣和圖案裝飾,只用線條、色塊來區分點綴。
北歐風格發展
北歐風格起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設計風格,因此也被稱為「斯堪的納維亞風格」。北歐離歐洲中心國家較遠,有著自己獨特的氣候和傳統。在歷史上北歐設計很少受到關注,直到19世紀末,北歐設計受到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的影響,逐漸參與到各種設計運動中。
在20世紀二十年代,大眾服務的設計主旨決定了北歐風格設計風靡世界。功能主義在1930年的斯德哥爾摩博覽會大放異彩,標志著其突破了斯堪的納維亞地區,與世界接軌。
❺ 關於英國的自然雜志和美國的科學雜志
自然雜志
分為中國的自然雜志和英國的nature
分述如下:
《自然雜志》是一本內容涵蓋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的學術性和知識性、動態性相結合的綜合刊物 , 是北京大學圖書館等機構審定的自然科學總論類國家中文核心期刊 , 也是我國多種檢索和光碟版的全文收錄源刊物。
《自然雜志》的辦刊宗旨是:介紹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和工程技術方面的最新成就和發展 , 傳播自然科學知識,支持有創見的新思想與新學說,開展學術交流與爭鳴,以幫助讀者拓寬知識面,提高科學素養。
根據本刊顧問錢偉長院士的建議 , 把刊物辦成「溝通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橋梁」,要求來稿既要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又要有較強的可讀性,做到深入淺出,盡量避免非必要的專業術語,少用數學式和化學結構式,以便使其他專業的讀者也能理解,並引起他們的興趣。
本刊設有:特約專稿、科學時評、專題綜述、科技進展、科學人物、科學技術史、探索與假說等欄目。
《自然雜志》的讀者對象是 : 廣大科技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中學教師及自然科學愛好者。
英國Nature,英國著名雜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影響因子26(04年數據)。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Nature》網站涵蓋的內容相當豐富,不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雜志的全部內容,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團(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種研究月刊,6種評論雜志,2種工具書。
期刊列表:
研究月刊:
《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
《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
《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
《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
《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
《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自然結構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評論周刊:
《癌症自然評論》Nature Reviews Cancer (2001)
《葯物發現自然評論》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2)
《遺傳學自然評論》Nature Reviews Genetics
《免疫學自然評論》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01)
《分子和細胞生物學自然評論》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神經系統科學自然評論》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科學>雜志是由著名科學家拖馬斯·愛迪生於1880年創辦的,是迄今世界上發行量最多的綜合性科學周刊.它從前一直由美國科學促進會負責管理,後來為了保證刊物的獨立發展又獨立出來.促進會對雜志社進行宏觀監控,該刊主要報導科學新聞、研究成果和科研發展趨勢,其辦刊宗旨是讓科學家掌握科學前沿發展動態,緊跟科技發展趨勢.
科學雜志
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科學》是發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論文、以及綜述和分析當前研究和科學政策的同行評議的期刊。
該雜志於1880年由愛迪生投資1萬美元創辦,於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科學團體「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為周刊,全球發行量超過150萬份。
多數科技期刊都要向讀者收取審稿、評論、發表的相關費用。但《科學》雜志發表來稿是免費的。其雜志的資金來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會員費;印刷版和在線版的訂閱費;廣告費。
《科學》雜志屬於綜合性科學雜志,它的科學新聞報道、綜述、分析、書評等部分,都是權威的科普資料,該雜志也適合一般讀者閱讀。「發展科學,服務社會」是AAAS也是《科學》雜志的宗旨。
在全球,《科學》雜志的主要對手為英國倫敦的《自然》雜志,該雜志創辦於1869年,曾發表了大量的達爾文、赫胥黎等大師的文章。21世紀的 前4年中,二者為率先發表人類基因排列的圖譜而激烈競爭。
《科學》雜志的主編唐納德·科尼迪畢業於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為斯坦福大學第八任校長,著名的環境科學教授。
❻ 有哪些是大自然資料的
從地理布局來看,沿著北緯30°線,既有地球山脈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又有海底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世界幾大河流--埃及的尼羅河、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中國的長江、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均是在這一緯度線入海。
這里也是世界上許多著名的自然之謎及古文明所在地:古埃及金字塔群,獅身人面像,北非撒哈拉沙漠的"火神火種"壁畫,死海,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百慕大三角區,瑪雅文明遺址……。
沿著北緯30°線尋覓,我們不能不提到距今12000年前於"悲慘的一晝夜"間沉沒於海中的亞特蘭蒂斯島,也就是常說的大西洲。
傳說中沉沒的大西洲位於大西洋中心左右。大西洲文明的核心是亞特蘭蒂斯島,島上有波塞冬的宮殿和守護神壯麗的神殿,所有建築物都以當地開鑿的白、黑、紅色的石頭建造,美麗壯觀。首都波塞多尼亞的四周建有雙層環狀陸地和三層環狀運河。在兩處環狀的陸地上還有冷泉和溫泉,除此之外,島上還建有造船廠、賽馬場、兵營、體育館和公園等等。
這就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迪邁斯》和《格利迪亞斯》中所描繪的亞特蘭蒂斯的景象,這座理想之都從此成為眾人心目中永世嚮往的神聖樂土。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英國學者史考特·艾利歐德指出,亞特蘭蒂斯在當時已達文明的巔峰期。
19世紀中期,德奈利經過畢生努力,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亞特蘭蒂斯--太古的世界》,這位被譽為"科學性的亞特蘭蒂斯學之父"的美國人一共提出了有關該島的13個綱領。
一、遠古時代大西洋中確有大型島嶼,那是大西洋大陸的一部分。二、柏拉圖所記述亞特蘭蒂斯的故事是真實的。三、亞特蘭蒂斯是人類脫離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四、隨著時代的演變,人口漸增,人們遷居世界各地。五、所謂伊甸園就是指亞特蘭蒂斯。六、古希臘及北歐的神是亞特蘭蒂斯的國王、女王及英雄。七、埃及和秘魯的神話中,有亞持蘭蒂斯崇拜太陽神的遺跡。八、亞特蘭蒂斯人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埃及。九、歐洲的青銅器技術源自亞特蘭蒂斯。十、字母的原形源自亞特蘭蒂斯。十一、亞特蘭蒂斯是塞姆族、印度、歐洲諸族的祖先。十二、亞特蘭蒂斯因大變動而沉沒於海中。十三、少數居民乘船逃離,留下了關於洪水的傳說。
13綱領似乎可以回答包括《聖經》記事在內的一大批人類活動的疑問。那麼有關各地人類超文明的記錄也應是可信的,而且,遠古時人類的相互溝通與交往也是可以被證實的。
古埃及的許多習俗,都可以在古代墨西哥找到奇異的"記憶"。在瑪雅人的陵墓壁畫中,可輕易找到與古埃及王陵近似的圖案。這樣?quot;巧合"不勝枚舉,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兩個地區的文化和習俗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這個聯系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或重復。由於它們相距十分遙遠,我們至今沒有找到他們直接交往的任何有力證據,而且它們還處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們之間的一系列"巧合",更像是遠古時代遺留下的"記憶"!
眾所周知,人類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至今不過2000年,但是7000年前的人類卻建造了埃及金字塔;人類懂得穿上衣服的歷史至今不過4600年,但是,大西洋海底卻發現了1.1萬年前的精緻銅器。此外,世界各地還發現並證實了2萬年前的鐵釘、3萬前的壁畫以及4萬前牛羊骸骨中赫然穿過子彈的痕跡。
這樣相互矛盾而發人深省的例子有很多,這些奇跡是來自"外星人"或來自我們的祖先?世界各國科學家和考古學家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人類進化至今只是30-40萬年歷史嗎?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人類進化至現在,至少已有上百萬年歷史,通過碳14已經精確地估算出某屆高度文明的產物遠在3-4萬年前就已出現。而它的范圍之大,使我們有理由相信3-4萬年前,人類有一個活躍的鼎盛時期。而且地球上生命不只出現過一次,人類文明也遠不只現在如此落後的這一屆,遠古出現的多次文明其先進程度遠超過此屆地球文明。
我們的地球曾經不止一次遭到大洪水、大爆炸、大災難的侵襲,因此古文明一毀再毀,古人類也死而復生。
對於這些大洪水的各種傳說,考究其歷史,都可以追溯到1.2萬年以前,剛好在冰河結束時期,這使我們對這些傳說無法掉以輕心而僅僅視為神話。同時也證明了人類遠在1.2萬年前就有"歷史",而且較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發達。
最近從海底探測獲得的資料顯示,在古代哲學家的著作中被稱為"奇跡"的亞特蘭蒂斯,可能正沉沒在百慕大三角的西方。由水中拍攝的照片和實地勘測可知,1.2萬年前的人類已能舉起數百噸的巨石了。這?quot;大洪水"時代以前的文明廢墟,其海底牆壁和海中道路的浩大精妙,不亞於今日視之為謎的7000年前埃及金字塔。
也許在1.2萬年前,人類對宇宙的知識已經超過了今日;也許在三、四萬年前或十多萬年以前,人類已經有了數次這種文明的高峰。我們僅僅可以知道地球文明史的高峰是人類創造的,但無法得知人類文明的進程。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寫成於公元前1500年,距今有3400多年了。而書中記載的史實則要比成書時間早2000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是發生在5000多年前的事了。
此書記載了居住在印度恆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達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兩次激烈的戰爭。令人不解和驚訝的是從這兩次戰爭的描寫來看,他們是在打核戰爭!書中的第一次戰爭是這樣描述的?quot;英勇的阿特瓦坦,穩坐在維馬納(類似飛機的飛行器)內降落在水中,發射了阿格尼亞(可能類似火箭武器),它噴著火,但無煙,威力無窮。剎那間,潘達瓦人的上空黑了下來,接著,狂風大作,烏雲滾滾,向上翻騰,沙石不斷從空中打來"。"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曳,這種武器發出可怕的灼熱,使地動山搖,大片的地段內,動物倒斃,河水沸騰,魚蝦等全部燙死。火箭爆發時聲如雷鳴,敵兵燒得如焚焦的樹干"。
第二次戰爭描寫更令人毛骨悚然、膽顫心驚:"古爾卡乘著快速的維馬納,向敵方三個城市發射了一枚火箭。此火箭似有整個宇宙力,其亮度猶如萬個太陽,煙火柱滾滾升入天空,壯觀無比"。"屍體被燒得無可辨認,毛發和指甲脫落了,陶瓷器碎裂,盤旋的鳥在天空中被灼死"。
看到此慘狀,現代人會立刻聯想到原子彈爆炸後產生的威力。在原子彈還沒有產生的年代,許多學者一直認為此書中的那些悲慘的描寫是"帶詩意的誇張"。可是到了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之後,他們才恍然大悟,這些描寫就似原子彈爆炸目擊記一樣准確。
後來考古學家在發生上述戰爭的恆河上游發現了眾多的已成焦土的廢墟。這些廢墟中大塊大塊的岩石被粘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要知道,能使岩石溶化,最低需要1800度。一般的大火都達不到這個溫度。只有原子彈的核爆炸才能達到。
在德肯原始森林裡,人們也發現了更多的焦地廢墟。廢墟的城牆被晶化,光滑似玻璃,建築物內的石制傢具表層也被玻璃化了。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倫、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上都發現了史前核戰的廢墟。廢墟中的"玻璃石"都與今天的核試驗場的"玻璃石"一模一樣。
由此而論,國外物理學家弗里德里克·索迪認為「我相信人類曾有過若干次文明。那時的人類已熟悉原子能,但由於濫用,使他們自己遭到了毀滅」。我們的地球已存在50多億年了,而人類文明難道僅僅有5000多年的歷史嗎?
美國人在秘密研究UFO,這是眾所周知的,但美國到底研究到何種程度,有沒有隱藏外星人遺骸及其飛行物,有沒有找到外星人,則從未公開過。2001年8月初,美國國家安全局出人意料地在該局的網站上把UFO檔案解密,供有興趣人士隨意查閱,一時間UFO熱在美國再度涌現,人們希望揭開地球以外是否存在著另一種生命之謎。
中國的北緯30度
一本探討北緯30度神秘現象的奇書,它的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的艾爾曼博士。這上面展示了世界北緯30度上種種奇異的景觀,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美洲的瑪雅文化、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以及神秘的百幕大三角洲等等等等。當我看完這本書、跟隨作者歷經了一幕幕光怪陸離的秘境後,興奮之餘不免有些遺憾:有誰知道中國的北緯30度上存在哪些奇異的景觀和神秘現象呢?
北緯30度橫貫整個中國大陸腹地,由西向東穿越西藏、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幾大省區,整個地帶大山大川廣布、物產人文薈萃。「高山藏幽谷,深海隱玄機」,再加上無數被歲月掩埋的滄桑之變,因此這個地帶鮮為人知的奇景謎團無疑十分眾多,攝制組早在出發前就查閱了大量的有關資料,做了充分的知識和心理准備。但是,當我們踏上這條神秘地帶一路前行時,還是常常為大自然無窮的神奇驚嘆不已,被那些壯麗的風景所感動,被一路上遇到的許許多多新奇古怪的難解之謎深深吸引。
從中國北緯30度最東端的杭州灣,到風景奇絕的黃山;從氣勢磅礴的長江三峽,到蒼蒼茫茫的神農架,我們沿著這條神奇的地帶跋涉西行。或許,企盼揭開北緯30度神秘的謎底,這樣的願望太淺薄也太狂妄,但我們將努力以探索的視角去展示這條神奇的地帶。
珠穆朗瑪傲視群峰
長江三峽氣勢磅礴
錢塘江潮天下奇觀
中華鱘魚神秘「愛國」
花山謎窟千古謎
黃山 廬山 峨眉山
日月同升何日見?
懸棺為何高懸峭壁上?
佛光、聖燈的傳奇
神農架--遠古洪荒的備忘錄
古老三星堆--挑戰思維和想像
......
中國的北緯30度上也有這么多神奇的現象,看來真是「不探不知道,一探嚇一跳」了。神秘基因,謎窟破謎,日月並升的奧秘,神農架的白熊白鹿野人之謎,三星堆又是何人的傑作?種種奇景數不勝數,這么多奇物怪事一齊分布於北緯30度這個區域,僅僅是因為巧合?還是有什麼玄妙的「天機」呢?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研究員 宋長青:從自然條件看,北緯30度這條溫度帶是處於亞熱帶和溫帶的過渡地帶,應該說是最適於人生存的地帶,它的降水相對比較豐沛,植物相對比較茂盛,溫度也比較適合人的生存,尤其是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人可以靠自然的供給,就獲得一個比較良好的發展,所以在這里早期人類可以比較容易生存下去,在這種情況下,早期文明和社會就容易在這個地帶發展起來。
北京大學地理系 教授 於希賢:地球啊它是地質板塊,七大板塊構成,這七大板塊就是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還有這個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還有南極洲板塊、非洲板塊,這七大板塊當中其中六大板塊的交接地帶,縫合交接線啊,都在北緯30度(附近),板塊在地質歷史時期漂移的過程當中,有的就俯沖,有的就被抬升,喜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塊到了,就把歐亞板塊抬升起來,所以形成了世界最高的世界屋脊,海拔都在五千米以上。
地理學家的分析為北緯30度線上高山深谷、物種繁多等自然與人文奇觀尋找到了一些答案,而對北緯30度,地質學家看問題的角度又有所不同。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教授 何國琦:地球在旋轉的過程當中,如果它的速率有變化的話,它的整體上就會發生一些變形,加快的時候是兩極稍稍的壓扁,赤道的地方稍稍的膨脹,反過來呢,就是兩極的方向稍稍要伸展,赤道的方向是壓扁,它的交替,就會造成地球一定緯度上的一些地質作用的出現。
還有一種玄妙的學說,更從奇特的角度詮釋北緯30度線上種種神秘的現象。
於希賢:我們祖國的祖先就有一個說法,這樣一個說法就認為,人體是一個小天地,人本身就是一個小的宇宙小的地球,那麼整個地球、整個宇宙又是一個大活體,所以中國古代就用這樣的一張圖,修真圖,就是道家的修真圖來表現人是一個小的宇宙,二十四個節氣夏至、小暑、大暑、春分在人體當中都有所表現,那麼人體當中他所表現出來的心肝肺都是和天地之間的大活體有關系,那麼我們這個地球它本身就是一個活體,這個活體呢中國古代就把它看做是陰陽結合、有新陳代謝這樣的活體,這樣的活體必然就有一些敏感地區,就像我們人的身體上面就有筋絡穴位和敏感地區,這樣一些敏感地區恰巧是在地球的從赤道到極地三分之一,這個地帶就是人體丹田的部位,那麼就是地球的30度線這個附近,丹田的部位,這個丹田的部位恰巧是人體的命門所在,腎臟啊一些很重要器官所在的地方。
專家們的觀點是見仁見智、各不相同,有的聽起來甚至有點「離經叛道」,但這當中不乏智慧的閃光,我們可以自己去參透、去領悟。
回答者:劉漢道 - 試用期 一級 4-16 15:33
從地理布局來看,沿著北緯30°線,既有地球山脈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又有海底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世界幾大河流--埃及的尼羅河、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中國的長江、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均是在這一緯度線入海。
這里也是世界上許多著名的自然之謎及古文明所在地:古埃及金字塔群,獅身人面像,北非撒哈拉沙漠的"火神火種"壁畫,死海,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百慕大三角區,瑪雅文明遺址……。
沿著北緯30°線尋覓,我們不能不提到距今12000年前於"悲慘的一晝夜"間沉沒於海中的亞特蘭蒂斯島,也就是常說的大西洲。
傳說中沉沒的大西洲位於大西洋中心左右。大西洲文明的核心是亞特蘭蒂斯島,島上有波塞冬的宮殿和守護神壯麗的神殿,所有建築物都以當地開鑿的白、黑、紅色的石頭建造,美麗壯觀。首都波塞多尼亞的四周建有雙層環狀陸地和三層環狀運河。在兩處環狀的陸地上還有冷泉和溫泉,除此之外,島上還建有造船廠、賽馬場、兵營、體育館和公園等等。
這就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迪邁斯》和《格利迪亞斯》中所描繪的亞特蘭蒂斯的景象,這座理想之都從此成為眾人心目中永世嚮往的神聖樂土。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英國學者史考特·艾利歐德指出,亞特蘭蒂斯在當時已達文明的巔峰期。
19世紀中期,德奈利經過畢生努力,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亞特蘭蒂斯--太古的世界》,這位被譽為"科學性的亞特蘭蒂斯學之父"的美國人一共提出了有關該島的13個綱領。
一、遠古時代大西洋中確有大型島嶼,那是大西洋大陸的一部分。二、柏拉圖所記述亞特蘭蒂斯的故事是真實的。三、亞特蘭蒂斯是人類脫離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四、隨著時代的演變,人口漸增,人們遷居世界各地。五、所謂伊甸園就是指亞特蘭蒂斯。六、古希臘及北歐的神是亞特蘭蒂斯的國王、女王及英雄。七、埃及和秘魯的神話中,有亞持蘭蒂斯崇拜太陽神的遺跡。八、亞特蘭蒂斯人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埃及。九、歐洲的青銅器技術源自亞特蘭蒂斯。十、字母的原形源自亞特蘭蒂斯。十一、亞特蘭蒂斯是塞姆族、印度、歐洲諸族的祖先。十二、亞特蘭蒂斯因大變動而沉沒於海中。十三、少數居民乘船逃離,留下了關於洪水的傳說。
13綱領似乎可以回答包括《聖經》記事在內的一大批人類活動的疑問。那麼有關各地人類超文明的記錄也應是可信的,而且,遠古時人類的相互溝通與交往也是可以被證實的。
古埃及的許多習俗,都可以在古代墨西哥找到奇異的"記憶"。在瑪雅人的陵墓壁畫中,可輕易找到與古埃及王陵近似的圖案。這樣?quot;巧合"不勝枚舉,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兩個地區的文化和習俗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這個聯系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或重復。由於它們相距十分遙遠,我們至今沒有找到他們直接交往的任何有力證據,而且它們還處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們之間的一系列"巧合",更像是遠古時代遺留下的"記憶"!
眾所周知,人類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至今不過2000年,但是7000年前的人類卻建造了埃及金字塔;人類懂得穿上衣服的歷史至今不過4600年,但是,大西洋海底卻發現了1.1萬年前的精緻銅器。此外,世界各地還發現並證實了2萬年前的鐵釘、3萬前的壁畫以及4萬前牛羊骸骨中赫然穿過子彈的痕跡。
這樣相互矛盾而發人深省的例子有很多,這些奇跡是來自"外星人"或來自我們的祖先?世界各國科學家和考古學家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人類進化至今只是30-40萬年歷史嗎?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人類進化至現在,至少已有上百萬年歷史,通過碳14已經精確地估算出某屆高度文明的產物遠在3-4萬年前就已出現。而它的范圍之大,使我們有理由相信3-4萬年前,人類有一個活躍的鼎盛時期。而且地球上生命不只出現過一次,人類文明也遠不只現在如此落後的這一屆,遠古出現的多次文明其先進程度遠超過此屆地球文明。
我們的地球曾經不止一次遭到大洪水、大爆炸、大災難的侵襲,因此古文明一毀再毀,古人類也死而復生。
對於這些大洪水的各種傳說,考究其歷史,都可以追溯到1.2萬年以前,剛好在冰河結束時期,這使我們對這些傳說無法掉以輕心而僅僅視為神話。同時也證明了人類遠在1.2萬年前就有"歷史",而且較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發達。
最近從海底探測獲得的資料顯示,在古代哲學家的著作中被稱為"奇跡"的亞特蘭蒂斯,可能正沉沒在百慕大三角的西方。由水中拍攝的照片和實地勘測可知,1.2萬年前的人類已能舉起數百噸的巨石了。這?quot;大洪水"時代以前的文明廢墟,其海底牆壁和海中道路的浩大精妙,不亞於今日視之為謎的7000年前埃及金字塔。
也許在1.2萬年前,人類對宇宙的知識已經超過了今日;也許在三、四萬年前或十多萬年以前,人類已經有了數次這種文明的高峰。我們僅僅可以知道地球文明史的高峰是人類創造的,但無法得知人類文明的進程。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寫成於公元前1500年,距今有3400多年了。而書中記載的史實則要比成書時間早2000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是發生在5000多年前的事了。
此書記載了居住在印度恆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達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兩次激烈的戰爭。令人不解和驚訝的是從這兩次戰爭的描寫來看,他們是在打核戰爭!書中的第一次戰爭是這樣描述的?quot;英勇的阿特瓦坦,穩坐在維馬納(類似飛機的飛行器)內降落在水中,發射了阿格尼亞(可能類似火箭武器),它噴著火,但無煙,威力無窮。剎那間,潘達瓦人的上空黑了下來,接著,狂風大作,烏雲滾滾,向上翻騰,沙石不斷從空中打來"。"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曳,這種武器發出可怕的灼熱,使地動山搖,大片的地段內,動物倒斃,河水沸騰,魚蝦等全部燙死。火箭爆發時聲如雷鳴,敵兵燒得如焚焦的樹干"。
第二次戰爭描寫更令人毛骨悚然、膽顫心驚:"古爾卡乘著快速的維馬納,向敵方三個城市發射了一枚火箭。此火箭似有整個宇宙力,其亮度猶如萬個太陽,煙火柱滾滾升入天空,壯觀無比"。"屍體被燒得無可辨認,毛發和指甲脫落了,陶瓷器碎裂,盤旋的鳥在天空中被灼死"。
看到此慘狀,現代人會立刻聯想到原子彈爆炸後產生的威力。在原子彈還沒有產生的年代,許多學者一直認為此書中的那些悲慘的描寫是"帶詩意的誇張"。可是到了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之後,他們才恍然大悟,這些描寫就似原子彈爆炸目擊記一樣准確。
後來考古學家在發生上述戰爭的恆河上游發現了眾多的已成焦土的廢墟。這些廢墟中大塊大塊的岩石被粘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要知道,能使岩石溶化,最低需要1800度。一般的大火都達不到這個溫度。只有原子彈的核爆炸才能達到。
在德肯原始森林裡,人們也發現了更多的焦地廢墟。廢墟的城牆被晶化,光滑似玻璃,建築物內的石制傢具表層也被玻璃化了。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倫、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上都發現了史前核戰的廢墟。廢墟中的"玻璃石"都與今天的核試驗場的"玻璃石"一模一樣。
由此而論,國外物理學家弗里德里克·索迪認為「我相信人類曾有過若干次文明。那時的人類已熟悉原子能,但由於濫用,使他們自己遭到了毀滅」。我們的地球已存在50多億年了,而人類文明難道僅僅有5000多年的歷史嗎?
美國人在秘密研究UFO,這是眾所周知的,但美國到底研究到何種程度,有沒有隱藏外星人遺骸及其飛行物,有沒有找到外星人,則從未公開過。2001年8月初,美國國家安全局出人意料地在該局的網站上把UFO檔案解密,供有興趣人士隨意查閱,一時間UFO熱在美國再度涌現,人們希望揭開地球以外是否存在著另一種生命之謎。
中國的北緯30度
一本探討北緯30度神秘現象的奇書,它的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的艾爾曼博士。這上面展示了世界北緯30度上種種奇異的景觀,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美洲的瑪雅文化、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以及神秘的百幕大三角洲等等等等。當我看完這本書、跟隨作者歷經了一幕幕光怪陸離的秘境後,興奮之餘不免有些遺憾:有誰知道中國的北緯30度上存在哪些奇異的景觀和神秘現象呢?
北緯30度橫貫整個中國大陸腹地,由西向東穿越西藏、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幾大省區,整個地帶大山大川廣布、物產人文薈萃。「高山藏幽谷,深海隱玄機」,再加上無數被歲月掩埋的滄桑之變,因此這個地帶鮮為人知的奇景謎團無疑十分眾多,攝制組早在出發前就查閱了大量的有關資料,做了充分的知識和心理准備。但是,當我們踏上這條神秘地帶一路前行時,還是常常為大自然無窮的神奇驚嘆不已,被那些壯麗的風景所感動,被一路上遇到的許許多多新奇古怪的難解之謎深深吸引。
從中國北緯30度最東端的杭州灣,到風景奇絕的黃山;從氣勢磅礴的長江三峽,到蒼蒼茫茫的神農架,我們沿著這條神奇的地帶跋涉西行。或許,企盼揭開北緯30度神秘的謎底,這樣的願望太淺薄也太狂妄,但我們將努力以探索的視角去展示這條神奇的地帶。
珠穆朗瑪傲視群峰
長江三峽氣勢磅礴
錢塘江潮天下奇觀
中華鱘魚神秘「愛國」
花山謎窟千古謎
黃山 廬山 峨眉山
日月同升何日見?
懸棺為何高懸峭壁上?
佛光、聖燈的傳奇
神農架--遠古洪荒的備忘錄
古老三星堆--挑戰思維和想像
......
中國的北緯30度上也有這么多神奇的現象,看來真是「不探不知道,一探嚇一跳」了。神秘基因,謎窟破謎,日月並升的奧秘,神農架的白熊白鹿野人之謎,三星堆又是何人的傑作?種種奇景數不勝數,這么多奇物怪事一齊分布於北緯30度這個區域,僅僅是因為巧合?還是有什麼玄妙的「天機」呢?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研究員 宋長青:從自然條件看,北緯30度這條溫度帶是處於亞熱帶和溫帶的過渡地帶,應該說是最適於人生存的地帶,它的降水相對比較豐沛,植物相對比較茂盛,溫度也比較適合人的生存,尤其是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人可以靠自然的供給,就獲得一個比較良好的發展,所以在這里早期人類可以比較容易生存下去,在這種情況下,早期文明和社會就容易在這個地帶發展起來。
北京大學地理系 教授 於希賢:地球啊它是地質板塊,七大板塊構成,這七大板塊就是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還有這個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還有南極洲板塊、非洲板塊,這七大板塊當中其中六大板塊的交接地帶,縫合交接線啊,都在北緯30度(附近),板塊在地質歷史時期漂移的過程當中,有的就俯沖,有的就被抬升,喜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塊到了,就把歐亞板塊抬升起來,所以形成了世界最高的世界屋脊,海拔都在五千米以上。
地理學家的分析為北緯30度線上高山深谷、物種繁多等自然與人文奇觀尋找到了一些答案,而對北緯30度,地質學家看問題的角度又有所不同。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教授 何國琦:地球在旋轉的過程當中,如果它的速率有變化的話,它的整體上就會發生一些變形,加快的時候是兩極稍稍的壓扁,赤道的地方稍稍的膨脹,反過來呢,就是兩極的方向稍稍要伸展,赤道的方向是壓扁,它的交替,就會造成地球一定緯度上的一些地質作用的出現。
還有一種玄妙的學說,更從奇特的角度詮釋北緯30度線上種種神秘的現象。
於希賢:我們祖國的祖先就有一個說法,這樣一個說法就認為,人體是一個小天地,人本身就是一個小的宇宙小的地球,那麼整個地球、整個宇宙又是一個大活體,所以中國古代就用這樣的一張圖,修真圖,就是道家的修真圖來表現人是一個小的宇宙,二十四個節氣夏至、小暑、大暑、春分在人體當中都有所表現,那麼人體當中他所表現出來的心肝肺都是和天地之間的大活體有關系,那麼我們這個地球它本身就是一個活體,這個活體呢中國古代就把它看做是陰陽結合、有新陳代謝這樣的活體,這樣的活體必然就有一些敏感地區,就像我們人的身體上面就有筋絡穴位和敏感地區,這樣一些敏感地區恰巧是在地球的從赤道到極地三分之一,這個地帶就是人體丹田的部位,那麼就是地球的30度線這個附近,丹田的部位,這個丹田的部位恰巧是人體的命門所在,腎臟啊一些很重要器官所在的地方。
專家們的觀點是見仁見智、各不相同,有的聽起來甚至有點「離經叛道」,但這當中不乏智慧的閃光,我們可以自己去參透、去領悟。
❼ 像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這種國家,是否再強大也無法成為超級大國
成為超級大國要看綜合實力。要綜合的看很多因素:領土,自然資源,科技,人口,教育,地緣,軍事,政治,經濟,創新能力,文化等。所以說,一般小國是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的。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為什麼這么害怕中國崛起而一定要阻止的原因了。小國必須依附於大國才能生存。日本領土小,自然資源太少,這說明戰略資源不能保證啊。地緣方面,挨著中國和俄羅斯兩個大國,就算沒有美國佔領,也會受限制的。德國和日本相似,地緣不好,挨著法國和和英國俄羅斯,很受限制,軍事方面海軍方面一直是軟肋。英國,自然資源不行,人口不行,打個仗啥的死一點就受不了了。旁邊有法國和德國平衡著。法國吧,文化強勢,軍事不行,二戰沒多久就被德國打敗。所以說歐洲這些個大國都不行,實力都差不多,而且多挨著,互相制約。其實,中國所處的地方也不咋地,旁邊是日本,俄羅斯,美國,人口太多,資源雖然大,但是也經不住這么一直耗吧,科技還不行,經濟雖然第二了,但是不知有沒有泡沫。領土方面存在爭議的地方太多,以至於現在美國等國家什麼時候想抓中國小辮子,滿頭都是一樣,西藏,台灣,南海,東海,黃海,一抓一個准,太被動了。中國為了別人口頭上的領土承認丟失了多少利益。
❽ 國際上材料領域比較權威的雜志有哪些,AFM,AM全稱是什麼
雜志有:
1、《Nature Reviews Materials》《自然評論材料》
2、《Nature Energy》《自然能量》
3、《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
4、《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納米技術》
5、《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
6、《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先進能源材料》
7、《Materials Today》《今日材料》
8、《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學進展》
9、《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報告》
10、《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國際材料評論》
AFM: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原子力顯微鏡
AM: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
(8)英國自然材料如何擴展閱讀
AFM優點:
原子力顯微鏡的出現無疑為納米科技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以原子力顯微鏡為代表的掃描探針顯微鏡是利用一種小探針在樣品表面上掃描,從而提供高放大倍率觀察的一系列顯微鏡的總稱。原子力顯微鏡掃描能提供各種類型樣品的表面狀態信息。
與常規顯微鏡比較,原子力顯微鏡的優點是在大氣條件下,以高倍率觀察樣品表面,可用於幾乎所有樣品(對表面光潔度有一定要求),而不需要進行其他制樣處理,就可以得到樣品表面的三維形貌圖象。並可對掃描所得的三維形貌圖象進行粗糙度計算、厚度、步寬、方框圖或顆粒度分析。具體如下:
1、高分辨力能力遠遠超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以及光學粗糙度儀。樣品表面的三維數據滿足了研究、生產、質量檢驗越來越微觀化的要求。
2、非破壞性,探針與樣品表面相互作用力為10-8N以下,遠比以往觸針式粗糙度儀壓力小,因此不會損傷樣品,也不存在掃描電子顯微鏡的電子束損傷問題。另外掃描電子顯微鏡要求對不導電的樣品進行鍍膜處理,而原子力顯微鏡則不需要。
3、應用范圍廣,可用於表面觀察、尺寸測定、表面粗糙測定、顆粒度解析、突起與凹坑的統計處理、成膜條件評價、保護層的尺寸台階測定、層間絕緣膜的平整度評價、VCD塗層評價、定向薄膜的摩擦處理過程的評價、缺陷分析等。
4、軟體處理功能強,其三維圖象顯示其大小、視角、顯示色、光澤可以自由設定。並可選用網路、等高線、線條顯示。圖象處理的宏管理,斷面的形狀與粗糙度解析,形貌解析等多種功能。
❾ 斯坎迪納維亞的設計風格是什麼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地處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在設計領域中崛起,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影響十分廣泛的斯堪的納維亞風格。這種風格與藝術裝飾風格、流線型風格等追求時髦和商業價值的形式主義不同,它不是一種流行的時尚,而是以特定文化背景為基礎的設計態度的一貫體現。這些國家的具體條件不盡相同,因而在設計上也有所差異,形成了「瑞典現代風格」、「丹麥現代風格」等流派。但總體來說,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設計風格有著強烈的共性,它體現了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多樣化的文化、政治、語言、傳統的融合,以及對於形式和裝飾的剋制,對於傳統的尊重,在形式與功能上的一致,對於自然材料的欣賞等。斯堪的納維亞風格是一種現代風格,它將現代主義設計思想與傳統的設計文化相結合,既注意產品的實用功能,又強調設計中的人文因素,避免過於刻板和嚴酷的幾何形式,從而產生了一種富於「人情味」的現代美學,因而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斯堪的納維亞永遠給人清新自在、與世無爭的感覺。這種風格的家居自然也保持同樣的調子。藍色象徵潔凈的海,白色則是北歐半島冰天雪地的符號。藍和白的色彩組合,是永恆的經典。白色混油傢具,線條簡單利落,兼顧裝飾和實用的效果。沙發寬大、柔軟,坐上去很舒服。牆壁上,靠包上,花朵圖案的加入,讓居室更加溫馨,當然你也可以用條紋圖案來強調北歐風格執著的特點。整個房間安靜、輕柔,搭配簡單,不會出任何錯誤。葉子圖案是斯堪的納維亞風格的典型元素,在配飾方面可以盡情選擇使用。
就風格而言,斯堪的納維亞設計是功能主義的,但又不像20世紀30年代那樣嚴格和教條。幾何形式被柔化了,邊角被光順成S形曲線或波浪線,常常被描述為「有機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氣。
早在1900年巴黎國際博覽會上,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同時也標志著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從地方性的隔離狀態激烈地轉變到面對國際性競爭。從20世紀20年代初開
始,設計師和廠家就在積極為1925年巴黎國際博覽會做准備。在這次博覽會中,瑞典玻璃製品取得了很大成功,獲得了多塊金牌,並打進了美國市場。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丹麥的工
業設計,由漢寧森(Poul Henningsen,1894--1967)設計的照明燈具在博覽會上獲好評,被認為是該屆博覽會上惟一堪與柯布西埃的「新精神館」相媲美的優秀作品,並獲得了金牌
。這種燈具後來發展成了極為成功的PH系列燈具(圖1),至今暢銷不衰。這類燈具具有極高的美學質量,它是來自於照明的科學原理,而不是由於附加的裝飾,因而使用效果非常
好,這正體現了斯堪的納維亞工業設計的特色。
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為包豪斯所推崇的功能主義也影響到了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其中瑞典受到的影響最大,因為瑞典相對來說工業較發達。受到包豪斯啟發的一些最富成果和藝
術性的思想體現在1930年著名的斯德哥爾摩博覽會之中,這標志著功能主義在斯堪的納維亞的突破。這次展覽是由瑞典工藝協會主辦的,它成了現代主義的國際性廣告,標准化、
合理化和實用性被應用到建築和設計中,改變了先前國際博覽會炫耀和虛飾的慣例。在這次展覽中,包豪斯的設計思想戲劇般地體現於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揭示了一種革命性的設
計哲學,特別強調居住建築和裝修,反映出對於實用、衛生和靈活性的關注。展出的傢具和日用品都十分簡潔而輕巧,向世人展出了瑞典富於個性的現代主義。
20世紀30年代還有兩位在斯堪的納維亞很有影響的設計師,一位是丹麥的克林特,另一位是芬蘭的阿爾托(Alvar Aalto,1898?1976)。克林特並不標榜自己是功能主義者,但他早
期對於設計的研究關注於標准化、模數結構和實際功能要求,而不是風格上的自我表現。他十分尊重材料本身的特點和手工藝傳統,並善於吸收不同文化和不同歷史階段的精華。
他設計的椅子能滿足用戶在實用上和美學上的需要(圖3,4)。通過採用不上油漆的暖色木材,不著色的皮革和素色織物,他創造了一種接近自然的設計語匯,成了斯堪的納維亞
風格的重要特點。克林特在20世紀30年代重新設計了一把折疊椅和一把躺椅,兩者都是經典性的作品。
在芬蘭,阿爾托以用工業化生產方法來製造低成本但設計精良的傢具而著稱。特別有創見的是他利用薄而堅硬但又能熱彎成型的膠合板來生產輕巧、舒適、緊湊的現代傢具。他於
1928年設計的扶手椅是採用膠合板和彎木製成的,輕巧而適用,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點,既優美雅緻而又毫不犧牲其舒適性(圖5、6)。阿爾托的其它傢具設計也具有同樣的特徵。
實際上,斯堪的納維亞的功能主義可以在阿爾托的作品中看得最清楚,他所愛好的有機材料不僅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溫馨、人文的情調,而且也有助於降低成本,因為木材在芬蘭
是取之不盡的。阿爾托也長於玻璃製品設計,他在1937年設計的花瓶採用了有機形態的造型,其創作靈感來自於他的祖國的湖泊邊界線。他的設計還在英國、美國有較大影響,這
推動了國際傢具設計的「軟」趨勢,並預示著20世紀50年代的「有機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