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倫敦多久淪陷

英國倫敦多久淪陷

發布時間:2022-05-05 18:42:30

1. 1918年的英國倫敦是怎樣的

約3864萬只

[編輯本段]
打高爾夫球是一項具有特殊魅力的運動。它是人們在天然優雅的自然的綠色環境中,鍛煉身體,陶冶情操,提高技巧的活動。
率先涉及打高爾夫球的是蘇格蘭北海岸的士兵,後來逐漸引起宮庭貴族和民間青年的濃厚興趣,最終成為蘇格蘭的一項傳統項目。爾後傳入英格蘭。十九世紀末傳到美洲、澳洲及南非,二十世紀傳到亞洲。由於打高爾夫球最早在宮庭貴族中盛行,加之高爾夫球場地設備昂貴,故有「貴族運動」之稱。高爾夫運動的起源一直以來關於高爾夫起源的說法可謂眾說紛紜,結合高爾夫歷史的發展,關於高爾夫起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荷蘭起源說

荷蘭人一直都不認同高爾夫起源於蘇格蘭的說法,他們認為最早的高爾夫是起源於荷蘭的。荷蘭人把一個名叫「kolven」的古老運動稱為最早的高爾夫,而且他們認為這個運動是通過兩國的商品貿易傳進蘇格蘭的。但是,很多人並不認同這種說法。反對者指出:「kolven」是一種室內運動,而高爾夫是一種戶外運動,這是兩者最基本最本質的區別!而且,「kolven」運動所使用的球要比一般的高爾夫球大,球桿要比高爾夫球桿重,更重要的是這項運動所使用的桿是沒有角度的!所以,人們並不認同高爾夫起源於荷蘭的說法。
二.蘇格蘭起源說
流傳最廣的一種是古時的一位蘇格蘭牧人在放牧時,偶然用一根棍子將一顆圓石擊入野兔子洞中,從中得到啟發,發明了後來稱為高爾夫球的運動。因此,高爾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十四世紀蘇格蘭議會中的文件中。
這是唯一一個有議會文件記錄的說法,而且得到了世界大部分高爾夫熱愛者的認同。其中聖安德魯斯球場被認為是高爾夫的聖地!每一個高爾夫球手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親身在聖安德魯斯球場打一場高爾夫球。它還是高爾夫規則的制定機構,所有的大型比賽規則都必須符合它的基本要求。蘇格蘭起源說是最權威最有說服力的一種說法!
三.中國起源說
公元前二、三百年時,中國有種被形象地稱為「捶丸」的球戲,而公元前27年至公元395年的古羅馬有一種以木桿擊打用羽毛充塞製成的球的游戲。
相傳在明朝,皇室有一種類似高爾夫運動的游戲,叫「捶丸」。它被描述為:在走路的過程中用棍子擊球的運動。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在我國至今仍保存著關於這種運動的壁畫。這也是高爾夫起源於中國的唯一證據!

四.法國起源說

正如我們今天所了解的,這項運動的歷史就是蘇格蘭高爾夫的紀錄。但是在歐洲也有反對這種說法的,主要是法國和荷蘭。荷蘭宣稱他們的證據是,他們的桿和球的運動叫"kolven";法國是"jeu de mail"。但是他們唯獨沒有最簡單,也是高爾夫最獨一無二的因素:洞。高爾夫運動是將球在球場上驅動,球場上分布著設計的障礙物,這些障礙物阻止球從開始點飛向空中,而後到另一個點的前進,以球進入洞中而告結束。這是高爾夫運動獨一無二之處。
五.結語
雖然中說紛紜,但起源於芬蘭這是最有說服力的,一下主要介紹高爾夫在芬蘭的發展歷史。
洞是區分高爾夫與其它桿和球運動的關鍵因素,正是蘇格蘭人發明了高爾夫球運動。在1746年,漂亮的查理王子被打敗逃走的400多年以前,和1513年,不光彩的蘇格蘭人敗在英國人手裡之前很長時間,高爾夫球就成為國家的娛樂活動。在1513年的戰斗中,蘇格蘭人失掉了他們的國王和他們貴族家庭的繁榮。在第一次進攻中,蘇格蘭人無法抵擋英國射手,最終被打了回去。在此僅僅50年前,蘇格蘭的詹姆斯二世國王非常擔憂高爾夫球會影響劍術的演練,因此在1457年的蘇格蘭議會法中他禁止了這項運動。這項法律是第一個提到今天的高爾夫運動的文件。1471年,詹姆斯三世也禁止高爾夫運動。 但蘇格蘭人並沒有把這個禁令當回事,劍術演練每況愈下。後來的禁令也沒人理會。這個國家打高爾夫能力的增長和射手能力的下降正好成反比。
至於最初在蘇格蘭的什麼地方打高爾夫球,有一些推測。蘇格蘭的許多高爾夫早期證據是在16世紀和17世紀Kirk Session教堂的紀錄中發現的。在蘇格蘭東海岸的許多地方,有教區居民因在"傳教時"去打高爾夫球而受到懲罰。1599年,在聖安德魯,"懺悔柱"啟用之前,有異教徒因首次觸犯法律而被罰了款。後來,犯人被逐出了教區。

在16世紀,高爾夫運動在蘇格蘭東海岸穩定地建立起來,並開始擴展。打這時,高爾夫在蘇格蘭上流社會贏得了尊重,連蘇格蘭詹姆斯六世在1603年同意去繼承英王位前,確實也打高爾夫球了。
在16世紀初期,高爾夫運動開始向內地發展,可能是被蘇格蘭國王的孫子,詹姆斯四世國王帶入內地的。這位蘇格蘭國王曾試圖禁止這項運動。詹姆斯四世即位時也試圖禁止高爾夫運動,但是最終他卻轉向了這項運動。到1501年,他的財政部長給Perth的弓箭製造商支付了14先令,讓他提供高爾夫球桿。從那時後,皇家金庫幾次為購買高爾夫球付款,甚至還為他打賭付過賬。有記載表明,國王曾在球場打賭,結果比賽輸了,因此皇家財政部長不得不給一位伯爵支付了14先令。
正是皇家的影響為高爾夫球運動在全國普及,並最終推向國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最早的高爾夫中心都與皇室和兩個蘇格蘭社會有影響的支柱,教育和教會,有聯系。聖安德魯是蘇格蘭最古老的學術中心和強大的教會所在地。蘇格蘭的首都愛丁堡是最高法庭所在地,高爾夫由於受到皇家的庇護在首都周圍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Dunfermline 和Perth這兩個城市也有了高爾夫運動。
Galloway的主教曾被委託將這項運動傳播到蘇格蘭的西南部,可能是通過宮廷的渠道。Montrose侯爵也非常痴迷高爾夫,這可能與很早就有球場有關。盡管這項運動已經普及,但是在它形成組織以前又經歷了150年。第一個成立正規組織的要求產生於17世紀,當時,一套廣泛接受的規則初現雛形。

有文件記載的最早的俱樂部是"雷斯紳士球手",後來於1744年成為"愛丁堡高爾夫球手榮譽公司"。當時,第一個高爾夫球固定在愛丁堡城市委員會贈送的銀球桿上。第一個勝利者,John Rattray,被授予"高爾夫首領"稱號。銀球桿獲勝者將成為下一年的"首領",這一做法成為傳統。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由前首領委員會選出的聖安德魯皇家古代高爾夫俱樂部的首領要親身參加9月舉行的俱樂部秋季獎牌爭奪賽開場賽。為了保持優勝者擔當當年首領的傳統,優勝者是比賽唯一的參賽者,一旦他擊出第一桿,他就自動成為優勝者。加農炮的轟鳴標志著獎牌賽的開始,撿回首領擊出的球的球僮被授予一枚金幣。
發展
1457年:蘇格蘭國會首次制訂了關於高爾夫的法案,國王吉姆斯明令禁止高爾夫運動,因為當時很多士兵因為迷戀這項運動,用弓來打球,忽略了練兵。
1637年:殘忍的一件事!一個小男孩因為偷了高爾夫球而被活活弔死。當時的高爾夫球確實很貴,而且這項運動因此事名氣大長。
1743年:第一套有文字記載的高爾夫球及球桿從蘇格蘭的Leith港運至美國南卡的Charleston港。
1744年:愛丁堡高爾夫球友協會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高爾夫運動的規則,而且以明文方式公布,共十三條,其中有一條規定如何從"積水地"中脫困的。
1829年:高爾夫運動隨著英國國王的足跡而推廣開來。同年,印度的皇家Calcutta高爾夫俱樂部正式開幕,這是現存不列顛群島外的最古老的球場。
1848年:高爾夫球首次由羽毛制改變成一體型的gutta percha材料製成,這是一種類似於橡膠的,用於導根工程的材料。
1860年:首屆英國公開賽開賽,當時只有八位職業選手參加,比賽在Prestwick球場進行,球場共十二洞,球員們一天打三輪。Willie Park的總積分為174桿,以兩桿的優勢擊敗老湯姆·毛里斯,奪得冠軍。
1872年:小湯姆·毛里斯第四次在英國公開賽中奪冠,平了由他父親創下的紀錄。
1888年:St.Andrews在紐約的Yonkers創設。它是目前美國仍在運作的最古老的俱樂部。
1894年:五家美國高爾夫俱樂部聯合創建了美國高爾夫協會,其中兩家還舉辦了"美國錦標賽"。
1898後:Haskell球問世,這是以橡膠線纏繞為核心的高爾夫球,這一發明具有重要意義,使得所有高爾夫球員的擊球距離似乎一夜之間大漲15碼。
1902年,東利亞桑那州大學學生Harvard在校際錦標賽上獲得五連冠。
1903年,抽著雪茄的Walter Travis在四十二歲時奪得英國業余賽冠軍,因為他使用了怪異的Schenectady推桿,因此幾乎無人喝采。七年後,R&A禁止在比賽中使用這種桿身接在桿頭中的球桿,這項禁令一直持續到1952年。
1905年,Leightgon Calkins推出第一套差點系統,並獲得美國高爾夫協會的認可。有趣的是,Calkins在退休後成為一位裸體主義者。
1908年,美國高爾夫雜志正式發行,該雜志由業余冠軍得主Walter Travis和Grantland Rice編輯。
1909年,美國高爾夫協會規定,年滿十五周歲仍以背球桿為職業者,將喪失業余賽的資格。
1910年,四屆美國公開賽冠軍得主Willie Anderson在32歲時與世長辭,去世原因據說是"動脈硬化",這實際是當時對酗酒的委婉稱呼。
1911年,Charles Blair Macdonald在紐約長島建成頗為壯觀的國家高爾夫球場,其中大部分球洞都是受英國最佳球洞的啟發而建成的。同年,"標准桿"被定義為完美的擊球結果,每個洞允許兩桿的推桿。
1912年,座落於費城外圍的Merion東球場開幕,設計者Hugh Wilson是該俱樂部會員,這一球場稱得上是經典之作。
1913年,20歲的業余球員Francis Quimet贏得美國公開賽冠軍,當時比賽在鄉村俱樂部舉行。Quimet在加賽中擊敗英格蘭的最佳球員Harry Vardon及Ted Ray。
1916年,芝加哥業余選手Chick Evans成為首位在同一年內奪得美國業余賽和美國公開賽冠軍的球員。這個名字後來成為桿弟獎學金的計劃名,時至今日,這仍然是最佳慈善活動。該計劃已經送了7000位桿弟上大學。同年,美國PGA創立,並舉行首屆PGA錦標賽,Jim Barnes奪得冠軍。
1918年,Pine Valley開幕,這時George Crump已經過世幾年了,他是該球場的發現者、創立者和金主。這一球場在創立後立即因為驚人的球洞設計和配置成為聖地,不過這一球場打起來實在很困難。到今天許多難打的球洞都已經被除去了。
1919年,土地開發者Samuel Morse把沿著Monterey海岸的珍貴土地用於建球場,而不是蓋房子,這樣,圓沙灘球場誕生了。 1920年,Inverness承辦美國公開賽,當時的果嶺實在很差,美國高爾夫協會因此創立了果嶺部,這大概是它成立以來的最大貢獻。
1921年:第一個關於高爾夫球的規格出現,要求是球不得重於1.62盎司,且直徑不得小於1.62英寸,而此前由於沒有統一規定,球的重量與尺寸一直是各式各樣的。
1922年:美國公開賽開始出售門票。此前,入場觀看球賽一直是免費的,同時這一年投入攝制了廣告片對門票進行促銷。
同年,第一項國際性對抗賽Walker杯誕生,在當年的比賽中,美國隊輕取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隊。不過那時的球風不錯,沒人有過激表現,甚至沒人振臂高呼。
1923年:21歲的Bobby Jones終於獲得了一個大賽冠軍,即美國公開賽,他自1916年14歲時就被譽為高爾夫神童,可是在大型比賽中卻始終沒有出色表現。
1924年:當時的社會名人Edith Cummings,也是1923年美國女子業余賽冠軍成為第一位上了《時代》雜志封面的女性,她被F.Scott Fitzgerald描述成了"了不起的蓋茨比"時代的喬丹。
1925年:USGA終於承認了鋼質桿身的合法地位,原因是長期以來一直被用來製做桿身的核桃木產量已經供應不足。此前關於鋼質桿身是否合法問題爭論了整整十年。
1927年:這是很重要的一年,發生了不少事。
首先是Walter Hagen贏得了他的第五個PGA錦標賽,並且是四連冠。當時的比賽方式是六天進行十二輪。
首屆萊德杯開賽,象首屆Walker杯一樣,美國隊再次輕取大不列顛不隊,不過賽場仍然秩序不錯, 沒人有象今天的球員和球迷一樣的過激行為。
一些原來非正式的冬季賽事被美國PGA組合成"巡迴賽",在接下來的四十一年裡,它一直由佛羅里達州的PGA總部運作。
1928年:當年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如果你只能選一個球場打球,會選哪座?最佳答案是圓沙灘的鄰居Cypress Point。
1930年:高爾夫神童Bobby Jones拍攝了系列電影和著作,幾部影片的放映都相當成功,他為此收取了巨額報酬,不過付出的代價也不小,不是放棄業余選手資格。
進入三十年代之的一,高爾夫的發展變化越來越細化了。
1931年,Bobby Jones拍攝了一系列電影及著作,這是他放棄業余資格為代價的,不過他也獲得了巨額利潤。當時名為《Short》的影片和其他幾部在電影院播放的片子都獲得了相當的成功。同年,為了限制擊球距離,美國高爾夫協會把球的尺寸增加到1.68英寸,同時重量降至1.55盎司。對球員們來說,有利的是新球浮力較好,不利的是在風中很難控制。
1932年,Curtis杯首屆比賽,由來自波士頓的Curtis姐妹和Margaret倡導正式開始,美國隊奪冠。比賽是在一種平和的氛圍下進行,沒有人吶喊,更沒人揮拳。同年,沙坑挖起桿幫助Gene
Sarazen奪得美國及英國公開賽兩項冠軍,使得挖起桿名聲大振。還是在這一年,奧古斯塔高爾夫俱樂部正式落成,這一球場是由Alister Mackenzie設計、由Bobby Jones為顧問。
1934年,奧古斯塔俱樂部由Bobby Jones支持舉辦了奧古斯塔邀請賽,這項比賽就是後來的精英賽。
1935年,Gene Sarazen在奧古斯塔俱樂部第十五洞直接打出雙老鷹球。同年,奧運會英雄Babe Didrikson決定參加大型業余賽,並獲得德州公開賽冠軍,但她因從其它運動中獲得獎金而喪失資格,這一規定在1944年才得以修正。還是這一年,Glenna Collett Vare贏得第六屆美國業余女子賽冠軍。
1936年,Johnny Fischer獲得美國業余賽冠軍。他是最後一位以木質桿身贏得美國國家級比賽的球員。當年正值經濟大蕭條,各處球場紛紛關閉。美國高爾夫協會的俱樂部會員從1932年的1148家驟降至762家。
1938年,San Snead拿下八項比賽冠軍,獲得19534美元的獎金,這在當時可說是一個天文數字了。同年,美國高爾夫協會把原來最大限制球桿桿數由原來的10支擴為14支。
1939年,Byron Nelson在加賽中贏得美國公開賽冠軍。
1940年,在巡迴賽中玩了十年的本·哈要終於獲得首項冠軍--南北公開賽冠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創傷,高爾夫也因此受到很深的影響。下面是四十年代高爾夫大事記:
1941年,這是歷史上讓人非常難忘的一年,這一年珍珠港遭到轟炸後,美國高爾夫協會宣布在二戰期間不再舉行美國公開賽,這一決定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同。
1942年,舉行了Hale美國公開賽,不過不是美國公開賽。
1943年,奧古斯塔高爾夫俱樂部關閉,牛和火雞在球道上漫步。 1945年,Byron Nelson連勝十一場,僅管當時的果嶺狀況並不好,他這一年的平均桿數仍然達到了68.3桿。
1946年,被稱為雀斑女的Petty Berg贏得了第一屆美國女子公開賽冠軍。同年,農業學家Glenn Burton接受了美國高爾夫的資助,為熱帶氣候培育出不同的草種,使美國高爾夫在太陽地區更受歡迎。
1947,以一種"球場難度評定"的方法取代標准桿,而成為差點系統的一個重要因素。同年,高爾夫世界雜志在Pinehurst創刊,創辦人是前PGA巡迴賽的主事者。
1948年,第一輛高爾夫球車問世並獲得專利。當時的款式有些簡陋,有離合器和打檔桿。
1950年,高爾夫文摘面世,是由西北大學畢業生比爾·大衛、Howard Gill和Jack Barnett聯合創辦。同年,LPGA建立,創始委員有十二位。
五十年代的高爾夫世界已經開始熱鬧起來。
1951年,一部內容是本·哈根自傳的電影《跟著太陽》上映。據悉片中的Ann Banter看上去很棒,而Glenn Ford則看上去象不會打球一樣。同年,美國高爾夫協會和R&A召開會議,成功地達成世界統一的高爾夫規則,在會議過程中,他們廢除了對抗賽的兩難情況。
1952年,Dwight D. Eisenhower當選美國總統。他是阿諾德·帕爾瑪的好友,兩人對高爾夫的推廣功不可沒。他在任八年間,四十五次光臨奧古斯塔球場。
1953年,本·哈根奪得精英賽、美國公開賽和英國公開賽三大賽事的冠軍。
1954年,Babe Didrikson Zaharis贏得美國女子公開賽冠軍,她是在胃癌手術後參加比賽的,兩年後她還是因胃癌去世。同年舉辦的美國公開賽首次有了電視轉播。
1957年,日本在高爾夫世界盃中奪冠,這在日本掀起高爾夫熱潮。時至今日,日本仍然是美國以外擁有高爾夫球場最多的國家。
1958年,阿諾德·帕爾瑪首次在精英賽中奪冠,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又三次衛冕。
1960年,阿諾德·帕爾瑪在精英賽中奪冠,接著在美國公開賽中折桂,在英國公開賽中屈居亞軍,後來又出席PGA錦標賽。同年,美國高爾夫協會出版《果嶺建造規格》。其中有爭議的是以沙代替土壤,雖然成本較高,卻是可行的。
進入六十年代,美國在高爾夫上的優勢已經很明顯了。
1961年,美國PGA被迫停止只限高加索裔會員的資格限制。同年,ABC運動執行長官Roone Arledge有機會轉播英國公開賽,其實,他是先錄好比賽,再迅速送往紐約,隔周播放的。
1962年,美國巡迴賽第一場獎金總額達10萬美元的賽事落幕,阿諾德·帕爾瑪險勝,他自己說:"我為自己的膽戰心驚得到了25000美元的回報"。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同年,新秀傑克·尼克拉斯脫穎而出,他在美國公開賽中和老將阿諾德·帕爾瑪對戰,一開球就是三個博蒂,比賽相當緊張激烈,最後尼克拉斯在加賽中獲勝。
1964年,Mickey Wright第四次蟬聯美國女子公開賽冠軍,一時間成為巨星。
1965年,加里·普雷爾奪得美國公開賽冠軍,此前他已經在英國公開賽和PGA錦標賽中奪得過冠軍了,成為第四位獲得幾項主要賽事冠軍的球員。
1966年,為了改善打球過慢的狀況,比賽中開始引入"繼續推完"的概念。巡迴賽球員們拒絕遵守美國高爾夫協會和R&A的決定,計劃宣布告吹。
1967年,美國高爾夫協會終於說服其地區性分支機構採納差點系統,取球員最近二十次桿數中的最佳十回,結束了數十年的爭議。同年,Spalding研究員Bob Molitor發明現代二層球,一經問世,就橫掃市場。
1968年,在長期的爭議後,巡迴賽球員與美國PGA分家,成立自治性組織—PGA巡迴賽。

規則

高爾夫球運動是依照規則從發球區開始,用一次或連續的擊球將球打入洞中。初看起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然而,正如我們知道的那樣,從發球區到球洞的過程中,球手要面對許多不同的情況,因此,我們的規則條目多達34條之多。

1984年前的高爾夫規則有41條,而上面我們所引用的那段話是規則1。但規則進一步加強後,人們決定將一些基本原則放在書的開始。規則1分為四個部分。沒有一部分是關於球場特定區域或特定情況的。相反,它們只是探討最基本的問題以及合理打球的概念。

如前所述,高爾夫基本上是一項用球桿將球從發球區打進球洞的運動。這里意思很明確,球手只能用球桿,而不能採用其他方式影響球的位置或移動球。這是規則1-2的基本意思。我們可能見過這種不幸的情況,球手打出的球在球洞邊緣打轉,而球手的命運則完全在此一舉,球手在球洞邊上跳動使地面震動,並使自己的球滾進洞中。如果球手跳動時球仍在滾動(見規則16-2),這種行為則被視為影響球的運動而違反了規則1-2。(球不動時,如果球手的跳動導致了球的移動則違反了規則18-2)。

第三部分是說打高爾夫球必須按照高爾夫規則行事。球手或賽事委員會不能自由選擇一輪比賽中使用哪些規則。如果委員會修改規則,如違反規則4-4a,允許球手帶14支以上的球桿,那麼將遭到懲罰。他們在該場比賽中遇到規則問題時將得不到美國高爾夫球協會和聖安德魯斯皇家古老高爾夫球俱樂部的幫助。而如果球手自身出現了問題,如擅自修整釘鞋在球洞區上的劃痕,則被判處高爾夫中的「極刑」取消比賽資格。

要訂立一套囊括所有可能情況的規則是不可能的,因此規則1-4規定,如遇到規則沒有規定的任何有爭議的情況將按照公正的原則予以裁決。USGA每年收到幾千封質疑規則的信箋,提出了不同情況下他們認為的最公正的答案。不過他們經常誤用了「公正」的概念,因為他們不喜歡按規則處理的結果。他們需求的不是公允的結果而是「公平」的結果。從規則的角度看,「公平」是一個折中的方案,是既非最佳也非最差的可能結果。在某些情況下,「公正」概念的使用會導致球手受罰;而在其他情況下,則不會。

一套高爾夫球桿限定不得超過 14 支。整套的組成則視個人的喜好而定。

通常一套球桿包括下列幾項:

鐵桿: 3,4,5,6,7,8,9,PW,SW

木桿: 1,3,5及推桿。

這並不表示每次打球都必須攜帶這些球桿。初學者可攜帶一支發球桿(1 號木桿)或 3 號木桿,3,5,7 各一支,以及 9 號鐵桿或S桿,外加一支推桿。

木桿的類型

木桿:基本上木桿有兩種類型,柿樹及楓樹。 ‧堅硬的桿頭通常用柿木。 ‧薄板層壓(三合板)的桿頭通常用楓木。 薄板層壓的桿頭以繁復的木工製成。製作過程類似復制一把鑰匙。第二種,也是最常用的木桿是楓木製成的桿頭。 一般而言,1/16 英尺的楓木鑲面板都是類似三合板的方式壓制而成的。這類鑲面板經過加熱與加壓,最後做成類似柿木的桿頭。許多高爾夫球員指出,柿木桿頭的撞擊力感覺起來比較堅硬,但這並沒有事實根據。有些高爾夫球員則比較偏好層壓的楓木桿頭,理由是必較耐用。

金屬桿:包鑄的金屬桿頭相當受歡迎,主要是因為外圍的比重經過額外的控制(這並非原先的設計用意,而是產品的鑄造過程讓重量分布更適中)。不銹鋼桿頭鑄成中空以免過重,中空部分通常灌注聚胺酯消減噪音。有不少人注意到用金屬木桿的頭揮桿時不管有沒有擊中中心都能增加距離。

石墨:桿身常用的材料也經常用來製成石墨桿頭。兩者的製作技術有些微的差異。石墨預浸膠體混合 ABS 塑料,並且射入桿頭制模內。 第二種版本是以環氧基做成預浸膠體,然後將混合物壓縮成模。石墨桿頭製成的重量與木製及金屬桿頭一樣,但通常比慣用的桿頭尺寸更大。如此可增加「甜蜜點」的大小。不過試驗結果並不能證實石墨桿頭比其它材質的桿頭更好揮桿或者距離更遠。

加大尺寸:一般公認加大尺寸的桿頭,通常是不銹鋼或石墨製成,甜蜜點的面積比較大。即使擊球時偏離中心,也可以讓飛行的軌道更遠、更直。如果使用不銹鋼桿頭,桿面必須更薄才能維持整體重量正常( 1 號木桿是 191 - 205 克)。這會造成某些金屬木桿的桿面破裂或下凹。因此有些製造商正推出中型的金屬木桿,讓甜蜜點一樣大,但桿頭的厚度維持不變以免下凹。

金屬桿基復合桿面:為了配合加大尺寸的桿頭,製造商正開始利用桿面插入(通常是塑料、石墨或質輕的金屬)。這可產生較大尺寸的桿面但不用擔心桿面破裂或下凹。這也可以減輕桿面整體的重量。以金屬木桿而言,桿面插入是一種相當新穎的設計,關於揮桿的動作與容忍錯誤的能力尚未有任何測試結果發表。
中國高爾夫
高爾夫運動在中國的發展起步雖晚,發展卻相當迅速。
高爾夫首次傳入中國是在1916年,然後在1917年時上海虹橋高爾夫總會開始投入運營,這家球場是一個九洞的球場,不過後來有很長時間這項運動在中國大陸無聲無息了。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高爾夫再次在中國大陸興起,並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
1985年5月24日,中國高爾夫協會正式在北京成立,這是一家全國性的群眾體育組織,是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團體會員其職能是宣傳、組織廣大群眾積極參加高爾夫球運動;組織舉辦國際性比賽,促進國際交流;組織全國性的各類、各級競賽和訓練工作;擬定有關管理制度、競賽制度和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技術等級制度;組織教練員、裁判員、運動員的培訓工作;選拔和推薦國家隊教練員、運動員,負責組織國家隊集中和參加比賽;組織科學研究工作等。 到現在,高爾夫在中國的發展仍然與世界相差非常遠,這與中國的經濟狀況固然有一定的關系,但高爾夫在中國目前還不能形成產業化的原因則有很多,包括成本、管理、市場定位、經營等方面都很不成熟。 雖然如此,但是十三億人的市場潛力是非常大的。而且近年來高爾夫在中國的發展呈現出加速的趨勢,因此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行業。

2. 倫敦陷落的介紹

《倫敦陷落》是由千年影業公司出品,由巴巴克·納加非執導,傑拉德·巴特勒、艾倫·艾克哈特、摩根·弗里曼、安吉拉·貝塞特聯袂主演的動作犯罪片。該片背景設置在《奧林匹斯的陷落》結束幾年後,講述了美國總統參加英國首相葬禮後,再次遭遇恐怖威脅的故事。影片於2016年3月4日在美國上映,並於2016年4月8日以2D、3D、中國巨幕3D格式在中國大陸上映12。

3. 倫敦是怎麼被轟炸的

從1940年8月13日至9月6日是不列顛之戰艱難的第二階段。德軍集中突擊英空軍基地和雷達站,尋殲英空軍主力。德國飛機8月24日開始把那些致命的炸彈投向第11大隊的7個扇形站。

雖然英國的扇形站沒有一個被完全炸毀,但是受到一連串轟炸,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位於比金山和肯利的扇形站損失慘重。這些神經中樞的功能開始萎縮。

此後,英國各前線機場也遭到空襲。8月31日,皇家空軍的戰斗機指揮部遇到了它最糟糕的一天。一批又一批的德國轟炸機呼嘯而來,像月球上的環形山,機場的倉庫和指揮大樓被夷為平地,輸電線路被切斷,飛機被炸毀,地面人員喪生。這一天,德國人總共扔下4400噸炸彈。皇家空軍共損失了39架飛機和14名飛行員——這是迄今傷亡最多的一天,自不列顛戰役打響以來,德國一天之內被摧毀的飛機頭一次少於皇家空軍損失的飛機。

在隨後的幾天里,風暴和陰雲再也沒有光顧過英格蘭上空,接連幾天陽光燦爛,萬里無雲。從8月24日到9月6日接連13天,德軍幾乎每天組織千機大轟炸,即平均每天出動近1000架飛機對英國南部的機場、空軍地面部隊及航空工業實施攻擊。這些攻擊及其由此而引起的空戰在此間達到了高潮。不列顛戰役已經進入了決定性階段,英國皇家空軍駕駛員1個月以來一直處於高度戒備狀態之中,每天要出動好幾次,他們已經太疲勞了。盡管他們堅持著進行最後艱苦的努力,但德軍方面的數量優勢開始發揮效力。

隨後,為了迷惑英國皇家空軍的雷達監測人員,德國人在空中採取了一種新的戰術,即德國空軍的機隊整天在法國沿岸飛上飛下,正好在皇家空軍的雷達屏幕所能看到的范圍之內。臨測人員根本就無法預測究竟哪一隊飛機會突然轉向北方,掠過英吉利海峽,對英發動真正的進攻。

第11戰斗機大隊的5個前進機場和6個戰區機場都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在肯特海岸上的曼斯頓和利姆2個機場有好幾次接連幾天不能供戰斗機使用。保衛倫敦的主要戰斗機基地比金山3天內遭到6次轟炸,基地調度室被摧毀,傷亡7名地面人員,以致有1個星期之久只能供1個戰斗機中隊使用。皇家空軍的戰斗機防禦力量開始變弱了。在這關鍵性的兩周中,英國被擊落重創的戰斗機有290架;德國空軍損失285架飛機,其中戰斗機214架,轟炸機138架。

英國面臨著災難性的危險,整個國家也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丘吉爾首相焦慮地說:「如果敵人再堅持下去,整個戰斗機指揮部的全部組織就可能垮台,國家就有淪陷的危險。」

是的,如果德國的這種打擊再持續下去,哪怕只是持續1周,英國的天空就再不會出現有組織、成規模的抵禦力量,可以肯定地說,「海獅計劃」就能獲得進展。

8月24日夜裡,德國空軍2架飛機突然意外地轟炸了英國首都倫敦市區。幾枚炸彈落到了倫敦市中心,古老的聖賈爾斯教堂被夷為平地,附近一個廣場上的約翰·密爾頓塑像也從底座上被震下來了。一些住房被炸毀,炸死了若干平民。這一誤投立即引起了英國的迅速反應。丘吉爾倒情願認為這是故意的。他認為,最能贏得美國的同情及援助的,莫過於倫敦變成廢墟的景象了。

丘吉爾將錯就錯,下令立即召開參謀部會議研究對策。第二天夜裡,一道命令傳到了皇家空軍轟炸機指揮部:對柏林進行報復性攻擊。

8月25日英國皇家空軍首次對德國首都空襲。晚上,柏林上空烏雲密布。從空中俯瞰地面目標,模模糊糊,若隱若現,大約只有半數的皇家空軍轟炸機找到了目標。這次空襲給柏林造成的實際損失很小,但在柏林引起了極大的恐慌。

接著的幾日,柏林連遭到數次轟炸。8月28日的夜間轟炸,第一次在德國的首都炸死了德國人。德國官方宣布,炸死了10人,炸傷29人。希特勒大為震怒,當天下午,希特勒從他的臨時大本營伯格霍夫飛回柏林。他命令戈林的轟炸機部隊做好夜間空襲倫敦的准備,以此作為對丘吉爾「蠢不可及之舉」的懲罰。

就這樣,希特勒不是出於軍事目的,而是出於政治目的,是為了捍衛他個人的地位和尊嚴,做出了這一極愚蠢的決定。

8月31日,德國空軍統帥部決定,9月7日將攻擊重點轉向倫敦。

從1940年9月7日至10月31日是不列顛之戰轉折的第三階段。德國空軍改變了攻擊目標,全力轟炸倫敦,英空軍得以喘息,戰局出現轉折。

9月7日19時50分,由625架轟炸機、648架戰斗機組成的聲勢浩大的德軍機群從不同航向、不同高度越過英吉利海峽直撲倫敦。英國戰斗機部隊仍然估計德軍要再次襲擊他們的戰斗機前進基地,因此,主動起飛以保衛空軍基地,因此讓出了飛往倫敦的可能通道。但是,這一回皇家空軍上當了,德軍已經改變了攻擊目標,他們要大規模閃電式空襲倫敦。

第一波次德機對泰晤士港、人口稠密的倫敦東區、伍爾威奇軍工廠等目標准確投下了高爆炸彈。英國23個飛行中隊全部怒吼著向轟炸機群橫沖過來。在廣闊的倫敦上空展開了激戰。但他們來晚了一步。德國成群結隊的黑色轟炸機凶神惡煞似的在倫敦上空嚎叫嘶吼,狂轟濫炸。短短1個小時內,德軍就成功地將300多噸高爆炸彈、燃燒彈瀉入倫敦。

倫敦頓時成為一片火海。泰晤士河北岸地帶被炸成一片長一英里半、寬半英里的燃燒著的廢墟,錫爾弗鎮完全被烈火所吞沒。大大小小的工業設施、交通樞紐、電力網路、平民住宅以及議會大廈相繼被毀,爆炸聲、坍塌聲、呼救聲、慘叫聲以及警車、消防車的呼嘯聲伴著黑煙直沖雲霄。

城市瞬間化為瓦礫,草木頓時燃成灰燼,整個大地在顫抖。從純軍事角度講,德國首次大規模空襲倫敦獲得成功。

隨後數天,德軍的轟炸給倫敦帶來了空前災難。德軍飛機的轟炸使市區化作一片火海,火光映紅了天空,映亮了泰晤士河水……可是沒等消防隊員們把熊熊的大火全部撲滅,後續的德國轟炸機又在火光指引下,呼嘯而來,又投下雨點似的炸彈和燃燒彈。

倫敦市區遭德軍轟炸後的慘景9月9日下午5時,德國空軍200餘架轟炸機在強大護航機群的掩護下,第二次前去轟炸倫敦。不過這一回他們不再那麼幸運了。英國空軍早就作好了復仇准備,嚴陣以待敵人的再次入侵。

就在德國機群剛剛飛越英吉利海峽時,英國「噴火」式和「旋風」式飛行中隊就立即奉命起飛至倫敦的重要目標上空警戒。當德軍第一批幾乎被護航戰斗機簇擁著的轟炸機編隊飛入多佛爾上空時,早在空中待戰多時的2個飛行中隊迅速猛撲過去,「旋風」式戰斗機中隊專門襲擊敵人轟炸機,「噴火」式戰斗機中隊則全力攔截敵戰斗機。雙方飛機在天空中你追我趕,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

蔚藍的晴空頓時被畫上了一道道白色的飛行尾跡,令人眼花繚亂。盡管德軍最後還是成功地進行了轟炸,但也給他們提出了有力的警告:再也別想在不受攻擊的情況下到達倫敦上空了。

其後幾天,德國不惜代價繼續闖入倫敦地區上空並給倫敦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市區有1000多處被炸後發生過火災,市民死亡近萬人,市區105的房屋被炸毀,到處是斷牆殘壁。人們缺水、缺電、缺煤氣、缺食物,甚至缺葯。

然而納粹的殘忍並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泯滅這個民族頑強不屈的靈魂。相反,他們的行為更增添了英國平民對納粹的仇視和憎恨。

在此命運攸關的時刻,英國戰斗機司令部的戰術作了重大改變。「噴火式」和「颶風式」戰斗機不再以零星分散的中隊投入戰斗,它們採用能與敵方一爭高下的大機群編隊形式和德國空軍對陣。以「大型飛行聯隊」作戰的日子來到了。幾百架「噴火式」和「颶風式」飛機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光芒,像一把把利劍橫在天空,等待斬下侵略者的一個個魔爪。

9月15日,一個金色的秋日。這一天,德國空軍繼14日的2次猛烈空襲後,集中最大力量對倫敦再次進行了白天空襲。200多架德國轟炸機在600多架戰斗機的層層掩護下,遮天蔽日地向倫敦壓來。德國飛行員感到勝利幾乎是垂手可得了。

皇家戰斗機司令道了上將幾乎把所有的部隊全都派上了天。第11和第12戰斗機大隊共有24個中隊,近300架飛機,一批一批地騰空。所有這些「噴火式」和「颶風式」戰斗機在倫敦以南、以西的空中築起了一道鋼鐵防線。

此刻,這些皇家戰斗機沒等占據有利攻擊位置,就迫不及待地在與德機同一高度上,從前方像一把把匕首直插德國轟炸機編隊,頓時把德國機群攪成了「一鍋粥」。幾十架「噴火式」戰斗機隨即解散隊形,各自為戰。飛行員猛按射擊按鈕,槍口狂噴火舌,德國轟炸機頓時陣腳大亂,幾分鍾內就接二連三地冒著黑糊糊的濃煙墜毀了。今天雙方都竭盡全力,展開了大規模的混亂廝殺。

午後剛過2時,當德國飛機像無邊無際的潮水似的再次越過海岸時,英國又有2組結隊成雙的飛行中隊和3個半單獨行動的中隊迅速飛向敵機。德國飛行員碰上了比以前更為眾多的「噴火式」和「颶風式」飛機。空戰異常激烈,天空布滿了橫七豎八的道道白煙。

在地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高射炮群向空中敵機發射出憤怒的炮火,聽到炮彈在空中的爆炸聲。空中還不時傳來飛機掃射聲,飛機被擊中後發生的爆炸聲,引擎加速時的尖叫聲和飛機急劇俯沖的尖厲聲。這是血的拼殺!這是火的較量!德機狼狽逃竄!在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之後,德國空軍再也不想找機會和英國空軍展開大規模的戰斗機交鋒了。

在這一天,英國皇家空軍大獲全勝。第二天倫敦報紙大字刊出「全殲德機185架」。人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整個倫敦家家戶戶自發地持起了英國的米字旗,慶賀皇家空軍的大勝。丘吉爾稱這一天是空戰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的一次激戰日。後來,英國把9月15日定為「大不列顛空戰節」,以示慶祝。

事實表明德軍將轟炸目標改變到倫敦,是又打錯了算盤,德軍轟炸重點的轉移拯救了瀕臨絕境的皇家空軍,使幾乎無力支撐的皇家空軍戰斗機指揮部得到喘息之機,使滿目瘡痍的扇形站得以解脫,從而拯救了英國,標志了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空戰出現了轉折點,大空戰的天平開始朝有利於皇家空軍的方向傾斜。德軍統帥部深知,不列顛空戰開始以來,英國空軍並沒有被消滅。對倫敦的轟炸不但德國空軍損失慘重,而且炸出個英國上下同仇敵愾。戈林終於感到,他的自負以及無能已使他在希特勒面前失寵,其他各軍種也對他怨氣沖天。戈林已經孤立了,擊敗英國的責任已完全落在了他一人身上。

為了盡可能減少損失,德軍決定從10月1日開始,對倫敦的空襲改在夜間進行。

2日傍晚,由1000多架飛機組成的龐大機群又起飛了,他們要再次把死神帶進倫敦。黑沉沉的夜幕成為德軍轟炸機大發淫威的幫凶。一到夜晚,大批德國轟炸機成功地飛抵倫敦和英國其他城市上空。德軍飛機在夜空中大搖大擺、肆意橫行。前面的轟炸機將燃燒彈投向目標區,後面的轟炸機便尋著烈焰投下各種殺傷彈。在倫敦碼頭上,在擁擠的貧民窟,在首都的食品店,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到處都是猛烈的炸彈爆炸聲。燃燒彈使倫敦大街小巷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和玻璃碎片比比皆是。德國法西斯不久前在華沙和鹿特丹製造的恐怖,正展現在倫敦百姓的面前。整個倫敦街區看上去正承受一場空前的大劫難。人類正義又一次遭到摧殘和蹂躪。

夜間空戰給皇家空軍帶來了種種新的難題。盡管英國空軍全力起飛攔截,但初期的效果不甚理想。皇家空軍對夜間城市防空還缺乏足夠的經驗。當時英國皇家空軍戰斗機部隊的24中隊中,只有8個戰斗機中隊可以用於夜間截擊。其中2個「挑戰者式」中隊和6個「布倫海姆式」中隊。這2種飛機的性能不佳,在白天對敵空戰都不得力,更甭說用於夜戰了。而部署在倫敦附近的高射炮和探照燈等防空武器數量嚴重不足,其中重型高射炮只有92門。當時,整個英軍防空部隊中,射高為2.5萬英尺的重型高射炮兵連只有32個,而射高為6000英尺的輕型高射炮兵連只有22個,探照燈連僅有14個,光柱只能照到1.2萬英尺高。這些防空武器的威力有限,遠遠不能滿足偌大個城市要求。

更困難的是,一直在防空作戰中發揮重大作用的「千里眼」雷狀網,也愛莫能助。因為英國的雷達站主要部署在沿海地區,內陸地區基本沒有。敵機在內陸上空的活動情報應該靠遍布各處的對空觀察哨提供,可是在夜間,所有對空觀察哨只能望著黑洞洞的夜空,無能為力。

防空陷入了很大的被動。夜間轟炸使德軍轟炸取得了成功,德軍轟炸機損失也明顯降低。10月份被擊落的僅為325架,遠遠低於8月份的662架和9月份的582架。

但是,英國皇家空軍很快地吸取了教訓,並調整了部署,加強了兵力。特別是指揮防空炮隊的派爾將軍,迅速地把高射炮從各郡的城市抽了出來,倫敦的高射炮數目在2天內增加了1倍多。為了振奮人心,首相丘吉爾還特意命令把幾門高射炮配置到市中心的海德公園內。在一些敵機可能入竄的重要地點上空例如泰晤士河口,升起了防空氣球……

此後倫敦防空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每當德軍飛機入侵,頓時整個城市響徹了刺耳的空襲警報。燈火管制使街區頓時變成一片黑暗,整個城市隱蔽在夜幕里。突然,為地面防空高射炮和戰斗機搜尋目標的探照燈光束,像一把把鋒利的寶劍向天空射去,在空中掃來掃去。整個天空又變得如同白晝,甚至比白天更為光亮耀眼。德軍飛行員根本看不清下面的目標。

倫敦的地下鐵路網被用作防空洞當探照燈照亮夜空時,展現在倫敦市民眼前的是另一幅空中搏鬥的舞台。數百門高射炮轟隆隆地對空齊射,從四面八方帶著火光和怒吼,在天空編織出一張張紅光閃爍的羅網。盡管有時高射炮夜間射擊效果不很明顯,但是那種震耳欲聾的炮聲使居民們大為滿意。個個無不歡欣鼓舞,感到對德國鬼子還擊了。隨著炮手們射擊技術的熟練和提高,德軍入侵飛機被擊落飛機的數量大大增加了。

有時高射炮隊暫停射擊,讓皇家空軍戰斗機沖入夜空截擊敵機。只見皇家空軍的各種飛機沖入被探照燈光柱死死「咬」住的敵機群里,時而俯沖,時而拉升,一股股霧化尾跡在夜空狂奔飛舞,還不時從空中傳來咚咚的射擊聲。偶爾,被高射炮或戰斗機擊中的德軍飛機頓時化作火球,伴隨著刺耳的尖叫聲從天而墜,爆炸聲和沖天硝煙隨之而起,在德國空軍狂轟濫炸英國各地時,英國皇家空軍的轟炸機部隊也奉命對德軍實施空襲。

9月5日,英國輕型轟炸機攻擊了德國在法國的2個基地。

9月7日夜裡,英國皇家空軍的重型轟炸機首次對德准備發動入侵的港口發起了猛烈的攻擊。皇家空軍對從勒阿佛爾到安特衛普,從安特衛普到布倫的整個沿海各個港口的攻擊,使擁塞在那裡的德國船隻遭到很大的損失。在敦克爾刻擊沉擊損84艘駁船;在瑟堡到登赫耳德,炸毀一座500噸的軍火庫,焚毀一所軍糧倉庫,炸沉許多輪船和魚雷艇。

從9月7日到10月12日希特勒宣布取消入侵為止,皇家空軍共擊沉擊損德國運輸艦21艘,駁船214艘,拖船5艘,汽艇3艘,這個數字約佔德國入侵英國而集結的船隻總數的12%。

9月23日至24日,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指揮部派出119架惠特尼、威林頓斯和漢普登斯式轟炸機襲擊柏林。其中84架飛機抵達目標區域,唯一最成功的轟炸是在夏洛騰堡,燃燒彈炸燃了一個煤氣儲存罐。可是也有許多炸彈沒有爆炸,包括一枚投到希特勒官邸花園里的炸彈,它把希特勒的衛隊嚇得魂飛魄散,可最終卻是有驚無險。這次轟炸死亡22個德國人。

9月16日,皇家空軍的轟炸機空襲了正在進行大規模入侵演習的德國部隊,使人員和登陸艦只遭受到慘重損失。運回柏林的被打死和燒傷的士兵整整裝了2長列救護火車。結果,在德國以及歐洲大陸許多地方都流傳開這樣的消息:德國人確已試圖登陸,但是被英國人打退了……

在德軍還沉浸在失利的沉悶之中時,英國皇家空軍借勝利的餘威發起了攻擊。9月15日晚上,以及16日、17日,皇家空軍轟炸機隊大規模持續轟炸了准備發動入侵的德軍停泊港,使德國海軍遭到嚴重打擊。從布洛涅到安特衛普的各港口內的船舶,遭到了猛烈轟炸。安特衛普遭受的損失尤其嚴重。

海軍將領紛紛向元首報告所受損失。9月17日,希特勒不得不同意海軍參謀部的意見,認為英國皇家空軍仍然沒有被打垮,德國空軍並沒掌握英倫三島的制空權。納粹統帥不情願但只能再次推遲登陸行動。10月12日,希特勒發出了正式指令「海獅」計劃推遲。希特勒名為推遲,實際上出於種種復雜原因被迫放棄了對英國本土的入侵計劃。就這樣罪惡的「海獅」悄悄地遁去了。

4. 二戰其間英國倫敦淪陷了嗎

並沒有,英國應該說只有一場比較大的戰役,就是不列顛空戰,英國抵禦住了德國的空襲,倫敦一直沒淪陷

5. 1666年倫敦大火有多猛讓倫敦遭受了多大損失

2019年4月15日,擁有850年的巴黎聖母院著了大火,火災持續14小時,這是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全人類的損失,據說要重建巴黎聖母院需要幾十年時間。而這次火災並不是歐洲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火災,影響最大的火災莫過於1666年的倫敦大火。

第3個原因是1666年之前的倫敦城遍布木板房。這一點與中國的傳統建築有點像。木質建築最怕的就是著火。倫敦的木板房在街道狹窄鱗次櫛比地分布著,遇到火苗就會發生轟燃效應。好在這次火災的人員傷亡並不多,據官方報道只有5人被燒死。這次大火因禍得福的是徹底消滅了肆虐英國300多年的鼠疫問題,此前的鼠疫導致英國1/3的人口死亡,這一次大火,幫了英國人一個大忙。

6. 倫敦是如何淪陷的

倫敦淪陷指的是英超11/12賽季統治權的爭取,將在曼徹斯特、倫敦和利物浦3城之間展開。頂級球隊數量最多的倫敦,早早宣布淪陷。英超第3輪,熱刺1:5曼城,曼聯8:2阿森納,阿森納收獲了115年以來俱樂部最慘重的失利。 查看原帖>>

7. 英國歷史上被入侵過幾次,分別是誰入侵

英國在歷史上一共被入侵過4次,分別是羅馬軍團入侵,日耳曼人入侵,丹麥人入侵和諾曼底入侵。

1、羅馬軍團的入侵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然而很不幸的是均被不列顛人擊退。看來此時的不列顛人還是很頑強的,兩次入侵不列顛都沒有成功,羅馬皇帝還是不死心。於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親率大軍成功入侵不列顛,將不列顛劃入羅馬帝國的版圖來管轄。

在羅馬人統治的英國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凱爾特人上層貴族搶占部落的土地,建立起奴隸制田莊,把凱爾特人和戰俘變成奴隸,並強迫他們從事勞作。更為悲慘的是奴隸販子還把奴隸販賣到歐洲大陸。

此時的不列顛人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被當做牲口販賣,這也激起了不列顛人的反抗意識,經過300多年的反抗斗爭才把羅馬人趕跑。

2、日耳曼人入侵

羅馬人被趕跑後,盎格魯撒克遜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他們洗劫了城鎮和鄉村,有的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偏遠山區,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後來的英吉利人。強盜是走了一波,又來了一波,而且虐待不列顛人一次比一次更狠。

3、丹麥人入侵(維京海盜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維京海盜屢屢入侵英國。到9世紀末,維京海盜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為抗擊維京海盜,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於827年統一不列顛島上的七國,建立統一的英吉利王國。

然而,英吉利王國的實力還不能完全趕走丹麥的維京海盜,在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屈辱的割地條約,將英吉利東北部割讓給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雖然後來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但是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國王克努特大帝率軍佔領英國並自任為英國國王。

丹麥是維京海盜的庇護國,維京海盜向丹麥國王納貢,並替國王到處搶佔地盤。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維京海盜,到處燒殺搶掠,所到之處包括北歐國家、波羅東海沿岸、地中海沿岸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時歐洲國家的噩夢,近在咫尺的不列顛當然也不會放過。

丹麥人佔領期間,由於戰爭頻繁,課稅繁重,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並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這些措施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4、諾曼底入侵

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丹麥維京人後裔)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由此建立。從此英國變得強大,逐漸從偏居一隅的歐洲小國成為歐洲的中心,避免了被歐洲其他民族的繼續入侵。

(7)英國倫敦多久淪陷擴展閱讀

英國被入侵都能成功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是地理原因,因為英國沿海地區多為平坦無險可守的地形,可以為入侵者入侵提供極大的幫助;

第二點是國家凝聚力原因,當時英格蘭島內沒有統一的政權,多為小國並立,沒有辦法組織起團結統一強大的隊伍去對抗侵略者,並且當時英國沒有統一的國家,沒有辦法集中財力物力構建一個統一團結的海軍進行抵抗;

第三點原因是階級原因,這點和第二點很像,當時的英國屬於荒野之地,而島外的世界已經發展的非常強大,

參考資料英國歷史年表_網路

英國歷史_網路

8. 倫敦在2戰中是怎樣淪陷的

倫敦沒有被占據,淪陷的是法國巴黎。

9. 除了征服者威廉之外倫敦還被佔領過嗎

1. 60年左右,它被布迪卡女王領導的艾塞尼摧毀。不久之後,羅馬當局重建了它。

2. 公元286年,一位羅馬將軍在不列顛和北高盧稱帝。十年後,也就是296年,康斯坦提烏斯一世佔領了隆地尼姆。

一枚紀念佔領倫敦的獎章:看到城裡跪著的人被標記為LON。

16. 1460年,倫敦被亨利六世和瑪格麗特女王重新佔領。

17. 1461年,它被約克的愛德華佔領,成為愛德華四世。

18. 1471年,它再次被愛德華四世佔領,他在被沃里克廢黜後重新奪回首都。

19. 1485年,都鐸王朝的亨利佔領了倫敦,他是法國支持的覬覦王位的人,殺害了理查三世,也就是後來的亨利七世。

20.1689年,倫敦被荷蘭統治者奧蘭治的威廉佔領,他後來被加冕為英國國王威廉三世。

10. 電影《倫敦淪陷》的時長是多少

倫敦陷落(2016)
London Has Fallen
99分鍾 - 動作/犯罪/驚悚 - 2016年4月8日中國上映 - 2D/3D/中國巨幕
英國首相神秘逝世,美國特勤局特工班寧(傑拉德·巴特勒飾)將配合特勤局局長琳·雅各布(安吉拉·貝塞特 飾)做好准備,陪同本傑明·阿瑟總統(艾倫·艾克哈特 飾)前往倫敦聖保羅教堂參加英國首相的國葬儀式。由於所有大國首腦都必然要出席,這場葬禮理應是全世界安保最嚴密的活動。 然而,各國首腦剛剛抵達不久便遭遇暗殺,倫敦地標建築也紛紛遭襲。阿瑟、班寧和雅各布也遭到伏擊,在連天的炮火和爆炸中撤退。滿目瘡痍的英國首都進入封鎖狀態。奉雅各布之命保護阿瑟總統的班寧必須躲開敵人的視線,搶在對手的前頭先下手為強,不惜一切代價保護阿瑟總統安全回國……

閱讀全文

與英國倫敦多久淪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