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朝 英國公相當於現在的啥角色
國公就是說這人有公爵爵位 這個是封建制度下才有的爵位 這個人可以掌大權 也可以P權利沒有 和官職是分開算的 有爵位的人國家會無償發放俸祿 這是一種社會地位
英國公是明朝最高的世襲公爵爵位 公爵在往上就是王了 一般不是皇帝本家的是不能封王的 所以說從爵位上講 這已經是非皇室成員能享受到的最高爵位了 異姓封王屬於特殊情況
現在沒這個角色了 只有英國等部分國家還保有爵位 但是意義與地位也和從前不同了
Ⅱ 英國公的介紹
國公,中國古代爵位,最初是北周設立的,本是皇室爵位,低於郡王爵。隋朝開始封功臣為國公。國公成為大臣和平時期最高的封爵,當然主弱臣強時期郡王、親王也是有的。歷史上封英國公的人不多,其中的佼佼者是,唐朝英國公李勣,明朝英國公張輔。
Ⅲ 明朝英國公張惟賢是個怎樣的人
已經是第N代勛貴了,頂著國公的虛名,沒干太多實事,頂多就是擁立一下天子,和群臣推舉一下重要官員而已。倒是查到有過和民爭田的事情,結果落了面子,田地判給百姓了……
Ⅳ 明朝最高世襲國公是誰呢,傳9代235年,真正與國同休,直到明朝滅亡
明朝最高世襲國公,傳了九代235年直到明朝滅亡的是英國公爵位。當年跟隨朱棣一起打下天下的英國公張輔,他是明朝河間王張玉的兒子。張玉他本是元朝官員,但是後來在洪武十八年的時候歸降了明太祖朱元璋,再之後張玉他一生跟隨著朱元璋反抗元朝的殘暴統治,在最後又是成為了朱棣的護衛。
張玉在戰死之後,張輔也是因為他父親的緣故,得到了朱棣的重用,跟隨著朱棣南征北戰。而且張輔他也不是一個沒有用的官二代,他自身也是一個十分有能力的人。因此張輔他在朱棣靖難之時也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後來在朱棣成為皇帝之後,將張輔他封為了侯。之後張輔他又是跟隨著成國公朱能前去平定安南。但是朱能出征不久就病死了,在朱能病死之後,張輔臨危受命,就成為了這支征伐安南的軍隊真正意義上的統帥。後來張輔帶領著著這支軍隊滅掉了安南,將安南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Ⅳ 英國公是誰
張輔(1375年-1449年),字文弼,謚忠烈,河南等處行中書省汴梁路祥符縣(今河南省開封市祥符縣)人。明成祖時大將張玉之子,襲封英國公。張輔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後進攻並佔領安南,改交阯,此後四次平定叛亂。宣德年間,率軍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正統年間,隨明英宗北征,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享年七十五歲。英國公世系(除註明外,各代皆父子關系)第一代:張輔,1408年晉封英國公第二代:張懋,1450年襲封第三代:張侖,1515年襲封(張懋之孫,張銳之子)第四代:張溶,1535年襲封第五代:張元功,1582年襲封第六代:張元德,1596年襲封(張溶子,元功弟)第七代:張惟賢,1598年襲封第八代:張之極,1630至1637年間襲,具體襲年不可考第九代:張世澤,1643年襲封,末代英國公,被李自成軍所殺
Ⅵ 明朝後期的英國公是誰的後人
永樂起兵靖難,手下張玉靖難之戰中殉難。
永樂登基後,因張玉功勞大,封公侯時,封為英國公。但張玉已死,因此由其子張輔承襲。
當初封的時候,這種是開國從龍的大功,因此名為「世襲罔替」。意思是除非大明公司不開了,不然這個飯碗就是你的,沒人可以搶。因此一直到大明公司被李自成弄倒閉,後代還是死在英國公的這個職位上。
純手打,兼有內容,望採納。
Ⅶ 明朝英國公張輔的功績
英國公張輔 建文元年(1399),從父張玉參加靖難之役,升指揮同知。二年,父戰死,嗣都指揮同 張輔 知。參與夾河(今河北滏陽河)、藁城、彰德(今河南安陽)、靈璧(今屬安徽)諸地之戰,為朱棣奪得帝位屢立戰功。四年,封信安伯。永樂三年(1405)晉新城侯。次年,以右副將軍從征夷將軍朱能進軍安南(今越南北部)。途中朱能卒,張輔升征夷將軍,領眾自廣西憑祥進兵,與左副將軍沐晟合兵攻入多邦城,因畫獅蒙馬沖擊,兼施神機火器破守軍象陣,乘勝克東都(今河內)、西都(今清化)。五年,大敗安南兵於木丸江、富良江等地,俘安南太上皇黎季,改安南為交阯。六年,振旅還師,進封英國公。七年,以征虜將軍率軍攻交阯,在吉利深山追獲大越上皇簡定,迫使大越皇帝陳季擴乞降。八年班師,練兵宣府(今河北宣化)、萬全,督運北征。九年,與沐晟合兵再攻偽降復起的陳季擴,敗守軍於月常江。至十二年,俘陳季擴,班師。十三年,任交阯總兵,平息陳季擴余部之亂。十四年冬被召還。先後四至交阯,威名遠震。 洪熙元年(1425),掌中軍都督府事,進太師。宣德元年(1426),扈從宣宗朱瞻基往樂安(今山東惠民)平息漢王朱高煦叛亂。四年,奉詔專侍宣宗,謀劃軍國重事。 正統年間,力抗宦官王振明朝時期的宦官,本來是一個教書先生,後來自閹進宮,英宗為太子時,侍於東宮。太皇太後死 ,王振勾結內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東造豪華府第,大興土木;逐殺正直官員。瓦剌大舉入侵。王振鼓動帝親征,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被瓦剌兵追至,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將樊忠錘殺。更多>> 擅權。十四年(1449),諫阻英宗朱祁鎮親征蒙古瓦剌軍,被拒絕,遂從行,死於土木堡之戰,終年75歲。
Ⅷ 明朝英國公9世襲,每個人詳細點
第一代張輔。
他是明成祖時期最寵愛的大將,張玉的兒子。張輔的一生,戰功赫赫。是他那個時代,中國甚至世界上最耀眼的將星之一。
張輔很早的時候,就隨父親參加靖難之役,為明成祖奪得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未來的歲月中,三次平定安南,滅亡了越南,三次跟隨明成祖,北伐蒙古,威名赫赫。
明成祖死後,接著輔佐三代君王,最後年紀大到不行的他,跟隨明英宗北伐,死在了土木堡之變。作為一個四朝老臣的偉大將領死在了戰場上,真正的做到了鞠躬到死。
第二代張懋。
他一上來就趕上了大明朝天翻地覆的時刻。在未來的歲月中,張懋始終手握重兵,成為京城的護法門神,長達四十年間無論哪位奸臣上台從來沒有人敢惹他,被認為是貴族中地位最高的,甚至比他老爸還要高,死後追封寧陽王。
張某別的能力不清楚,但是對權力的把握很厲害,而且他作為武將之後,武術也非常強,曾經連發三箭全中,被皇帝所稱贊。
Ⅸ 英國公張輔在被召回北京之前有多厲害
如果張輔沒有被召回北京,越南可能已經是中國的囊中之物了。
英國公張輔,都很陌生。張輔不能被忽視,也不能被遺忘。因為張輔曾是中國的功臣。如果英國公張輔沒有被召回北京,也許越南經是中國的囊中之物了。
歸化計劃剛開始,被調回北京。他和馬琪不和。馬琪是朱棣的近侍,為人貪婪成性,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張輔上書更換馬琪,把馬琪調走。馬琪懷恨在心,彈劾張輔,有二心,謀圖封王。朱棣信讒言,把張輔召回北京,派李彬前往。張輔走後,由於李彬和陳智才能有限,越矛盾激化,叛亂嚴重。直到永樂二十二年,沒有平息。
Ⅹ 明朝的英國公與藩王哪個地位更高啊他們見了面誰要向誰行禮啊
從權利上來講,英國公權利更大。但是從政治體繫上來講,藩王的爵位要比英國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