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是如何牽制德國進攻蘇聯的

英國是如何牽制德國進攻蘇聯的

發布時間:2022-05-07 15:51:44

① 德國對蘇聯戰爭爆發後,英國和美國是怎麼做的

當晚,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演講說,他的政府將改變去一貫反對共產主義蘇聯的立場,對蘇聯進行援助,並呼籲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共同擔負起援助蘇聯的責任。

6月23日,美國代理國務卿韋爾斯也發表聲明,對德國侵略蘇聯表示強烈譴責!

6月2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布所有抵抗法西斯軸心國的國家,包括蘇聯在內,都將得到美國的援助。

7月初,英國駐蘇大使克里普斯與斯大林、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在莫斯科舉行會晤。7月12日,英蘇簽署《對德作戰聯合行動協定》。

7月底,美國總統特使霍普金斯訪問蘇聯,與斯大林商討援助蘇聯事宜。

8月初,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舉行大西洋會議,會議期間,兩人決定聯合致函斯大林,提議召開三國代表會議,商討援助蘇聯事宜。斯大林對此欣然表示同意。

② 為什麼說攻佔蘇聯,是德國的最後目標

1941春,德國放棄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開始入侵蘇聯。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世界各大國聯合起來與之作戰,掀起了一場世界大戰。那麼,德國元首有稱霸全球,挑起世界大戰的野心嗎?答案是,沒有,而且是從來沒有。

一是,親歷過一戰的德國元首,十分清楚憑借德國的資源,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在下一場世界大戰中獲得勝利,他只希望打敗宿敵法國,在蘇聯獲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實現德意志民族的輝煌。這在《我的奮斗》一書中,說得很清楚。



更關鍵的是,德國需要烏克蘭的小麥和高加索的石油,而這些戰略目標都必須打敗蘇聯才能實現,這也是出於為德國拓展所謂的“生存空間”,將蘇聯作為德國的殖民地。說白了,兩國必有一仗,而從此德國開始走下神壇。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③ 二戰時德國突襲蘇聯的路線特點

二戰時德國進攻蘇聯,按照希特勒的部署,德軍分三路進攻。
北路直指十月革命的發祥地—列寧格勒;中路的目標是蘇聯首都莫斯科;南路則撲向盛產糧食、煤炭和石油的基輔、哈爾科夫和頓巴斯。
希特勒為了應付將來可能的美英聯合對德作戰,就必須獲得充足的戰略物質,而蘇聯當時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其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相當發達,烏克蘭則是蘇聯的糧倉,高加索有歐洲最重要的油田,頓巴斯有最大的煤礦,這些生產能力及資源,都是德國急切渴望得到的。因此,佔領蘇聯就成為希特勒最迫切的當務之急,另外,從更大的戰略方針考慮,擊敗蘇聯可以迅速和日本匯合,打通更有意義的亞歐大陸線,徹底切斷英國殖民主與本土的聯系,徹底突破英國乃至美國潛在的封鎖,將美國孤立在美洲,進行反封鎖。再者,德國當時和英國也處在僵持階段,戰勝英國一時毫無希望,這時,進攻蘇聯也就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綜合這3點原因,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發布第21號指令,正式下達了代號為"巴巴羅薩"的進攻蘇聯計劃。

④ 二戰中,德國進攻蘇聯的背景是什麼

1940年6月初,希特勒認為德軍在西線勝利在握,從而將視線重新轉向東方——同布爾什維主義算賬。然而,同他的期望相反,英國並未步法國的後塵向德國屈服。為消除入侵蘇聯的後顧之憂,自6月中旬,德國開始對英國進行「和平試探」。然而,英國斷然拒絕德國自以為「寬宏大度」的和解建議,粉碎了它試圖不戰而勝的痴心妄想。為了盡快從西線脫身,以便揮師東進入侵蘇聯,希特勒便考慮訴諸武力,於7月16日簽發第16號指令,命令德軍准備對英國實施代號為「海獅」的渡海登陸作戰。

希特勒雖下達准備在英國登陸的第16號指令,但仍舉棋不定,不久又重提侵蘇問題。他認為,鑒於德國不是海上大國,德軍即使僥幸登陸成功,並將英國擊敗,結果是「遍布世界的英帝國土崩瓦解,而德國卻從中得不到好處。我們以德國人的鮮血所換取的,只是對日、美等國有利的東西。」其次,國際局勢的最新動向促使其急於發動侵蘇戰爭。在德軍橫掃西歐無暇東顧之際,蘇聯加速在其邊界以西建立緩沖地帶,以改善其西部邊境的防禦態勢。1940年6月中下旬,蘇聯派兵進駐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與北布科維納地區,逼近羅馬尼亞境內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烏等油田。希特勒認為,蘇聯的行動是對德國在波羅的海地區的霸權地位提出挑戰,特別是對德軍裝甲摩托化部隊賴以生存的石油來源構成嚴重威脅,在此形勢下,德國不能同英國決戰。不僅如此,他還將蘇聯的上述做法渲染為進攻中歐的前奏,並同德國陸軍領導人多次磋商對策。此外,法國敗降前後,英美蘇三國開始出現聯合抗德的趨勢,這對德國無疑是不祥之兆。應丘吉爾的要求,第一批美國軍火於6月23日運抵英國。爾後,兩國的往來與合作不斷加強。來自莫斯科的情報表明,如果戰爭持續下去,一年之內蘇聯就要加入英國一邊。希特勒認為,走投無路的英國之所以繼續堅持戰斗,是因為它希望美國改變其中立立場,「俄國在巴爾干製造動亂,以剝奪我們的油料,癱瘓我們的空軍」。於是,希特勒一面指示德軍盡快做好對英決戰的准備,以免喪失軍事主動權;一面命令陸軍著手研究蘇聯問題,做好對蘇作戰的思想准備,並同陸軍總司令瓦•馮•布勞希奇元帥第一次討論這次作戰的目標和所需兵力。

⑤ 二戰時期,為何德國選擇迫降英國卻非要攻打蘇聯

這個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德國是想要增加自己的領土,並且佔領市場和資源,從而達到消化國內國內過剩的產能。根據德國領導層的預想,打敗蘇聯就可以獲得巨大的戰略物資,比如五烏克蘭的糧倉,高加索地區的油田,頓巴斯的煤礦。如果獲得這些資源,就可以成倍地加強德國的持續作戰能力,以應對將來有可能發生的對美英作戰。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非常差,打蘇聯也是為了搶錢。西邊打得好,德國就又增加了軍備,又借了錢,不打點土地下來,拿什麼養這些軍隊。最後說一下資源,德國缺油和橡膠。雖然有羅馬尼亞的油田,但是不夠用。希望打通蘇聯,搶先高加索油田,開辟一條連接到日本的橡膠通道。

⑥ 二戰時德國為何要進攻蘇聯

1,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嚴重威脅著英國的海上生命線,英國本土物資供應緊張.眼看英國已無力再繼續戰爭,但英國仍然拒絕與德國和談.當時英國心存的希望無非有兩個:蘇聯從東線夾擊德國和美國參戰.其中能對德國造成直接威脅的,就是蘇聯.所以在無法登陸英國本土的情況下,先征服蘇聯,迫使英國投降.
2,即使德國利用潛艇優勢破壞了英國的海上運輸線,也無法改變英德之間的海軍差距,地中海仍然控制在英國人手裡,德國海上運輸線被切斷,石油產量日漸下降,同樣的面臨著戰略物資匱乏的前景.長久的維持下去,德國的經濟可能會比得到美國援助的英國先崩潰...所以需要蘇聯豐富的資源,以供應其龐大的戰爭野心..
3,蘇聯是一個人口大國,歷來也是歐洲的軍事強國.自從四大林實施五年計劃以來,蘇聯的經濟和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這樣的一個軍事大國,不可能長久的跟德國保持和平.所以,與其等蘇聯人做好准備先下手,還不如自己先偷襲.
4,德國雖然稱霸了歐洲大陸,早在開戰前工業就已經恢復到了一戰前的水平,但海軍卻得不到發展.而征服英國,必須要有強大的海軍作為依靠,空襲英倫三島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大大損耗了本國空軍力量的德國更是清楚這一點...但是,只要蘇聯還在東邊陳兵百萬,德國就必須常年保持大量的陸軍規模,國內的資源和工業就必須優先為陸軍服務,這就限制了海軍的發展...如果這樣維持下去,即使德國的陸軍再有優勢,也無法打擊英國...所以,必須把陸地上的威脅消除,才能騰出手來發展海軍...
5,德國戰爭初期看起來是戰無不勝利...但是仔細看一下戰局就發現其實外強中干...首先當時的歐洲軍事強國有英法蘇意德五個國家,而德國僅僅是打敗了法國..但打敗法國也是因為英法沒有總動員,沒有全力的投入到戰爭來,給了德國可趁之機.隨後,英國全力抗擊德國,德國在海上就立馬的敗下陣來,在北非也陷入了被動..德國的不敗神話即將被打破...所以德國需要打敗蘇聯,再來開創一個軍事神話,以威懾英美,和安撫本國國民.
6,戰爭初期的順利,讓德國盲目的樂觀,認為在德國強大的鐵蹄下不會有完好的巢.
以上原因,讓德國把心一橫,偷襲蘇聯....最後,也證明了德國並非戰無不勝..同時也證明了德國士兵並不是最優秀的士兵...在空中力量和機械力量失去作用的巷戰中,德國士兵屢戰屢敗,極大的鼓舞了英蘇的信心,決心把仗打到底...

⑦ 二戰的時候為什麼希特勒在英國戰事沒結果的時候就進攻蘇聯

在英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以後,英國的空軍和陸軍都遭到重創,並且整個歐洲就只剩下英國在抵抗了。希特勒就認為即使他不派兵,英國也該乖乖地向他投降。但是英國的首相丘吉爾是個十足的主戰派。
在希特勒等他投降時,英國就大力生產飛機並且收集波蘭、荷蘭、比利時、挪威、丹麥等已經被納粹滅了國的飛行員,以重整英國皇家空軍。所以在德國空軍以後空襲時,英國人就有一些飛機起飛攔截了。(但是數量也是不如德軍的)此外,英國還有雷達,它能在德國空軍飛臨英國時就在海上攔截。德國飛機的靈活度不如英軍,所以每一次德軍空襲都是德國大敗,雖然德軍的幾次大規模的空襲給英國造成了不少破壞,但是英國都能馬上回復。所以德國的空軍沒能掌握英倫三島的制空權。
德國無奈,只好在大西洋進行無限制潛艇戰,以封鎖英國與美國的聯系,這也是可以奏效的。而當時德國至少還要300艘潛艇才能控制大西洋。希特勒畢竟是沒上過軍校的,在他的思維里只有歐洲大陸。在他看來:英國之所以現在還在抵抗是因為在德國另一邊還有蘇聯,蘇聯是英國的支柱,諒德國也不敢全力對英。
此外,德國當時有著世界上一流的陸軍,正屬於鼎盛期。而且希特勒輕視了蘇聯,認為「只要在門檻上踢一腳,整座腐朽的建築便會塌下來。」他堅信這並不是什麼糟糕的兩線作戰。

⑧ 一戰之後,二戰之前,德國怎麼進攻蘇聯

老兄,告訴您,如果您仔細注意的話,其實在二戰前,德國和蘇聯假惺惺的達成聯盟並簽《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同時在1939年,兩國同時達成協議,從兩側夾擊波蘭並平分的波蘭,之後德國的擴張,比如奧地利的回歸,吞並捷克斯洛伐克,上如丹麥,推進比利時,使得法國覺得很不自在,因為南部的西班牙一直進行內戰,東邊的義大利也在進行擴張籌備,面對如此的壓力,只好向最容易發生沖突的德國宣戰,英國之所以參戰,是因為法國宣戰後准備不足,反應速度不快,即將面臨被打敗的威脅,而下一個目標會是自己,其實原本美國想再1940之後通過先對英國殖民地的進攻對英國進行壓制,一彌補英國在一戰對自己帶來的不利於之後的威脅,當時的德國也承諾會在英國受襲是出兵增援,但一切進行太快,好多事情不再預料之中,當然,蘇聯和德國在達成協約之前,早就預料到對方會是不利的強敵,都意圖在攻下波蘭後,向對方突襲,這本來就是預謀好的,您可以想想,德國本來就領土不大,如果蘇聯先發起進攻,德國會隨時被擊垮,而德國先進攻,結果也就是現在的情況。

⑨ 丘吉爾是如何誘導德國取攻打蘇聯的

1941年春天,希特勒派魯道夫·赫斯訪問英國。赫斯是從自己駕駛的飛機上跳傘後被英國當局抓獲的,英國政府代表與赫斯舉行了秘密談判,赫斯建議英德簽訂和約,共同對付蘇聯,並建議丘吉爾離職,由親法西斯分子組織新政府。

丘吉爾當然不會接受赫斯的這些建議,但他卻沒有明確拒絕,而是保持了沉默。這種態度使輿論界開始懷疑政府對德國的立場,而丘吉爾卻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打消這種疑慮。丘吉爾是在暗示德國人,他在進攻蘇聯時可以得到英國的某種支援,從而推動希特勒去冒險攻打蘇聯。

希特勒一旦真去冒險,則給他以堅決的回擊。赫斯是希特勒丟給丘吉爾的誘餌,而丘吉爾卻要讓希特勒自己吞下這個誘餌。希特勒和德國其他領袖都堅決反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英國的態度使他們沒了後顧之憂。

30年代,希特勒曾不止一次地玩弄過英國的首相和其他國務活動家,尤其是內維爾·張伯倫曾多次被希特勒愚弄。而這次,丘吉爾卻愚弄了希特勒,並給他帶來了毀滅性的後果。

1941年6月22日凌晨4點,外交部接到德國進攻蘇聯的消息。丘吉爾曾嚴令身邊的工作人員,除非是德國進攻英國,不能在8點之前叫醒他。8點鍾,工作人員才叫醒了丘吉爾並向他報告了德國進攻蘇聯的消息。丘吉爾感到非常興奮,因為這是他任首相以來得到的最好消息。英國廣播公司9點鍾廣播了丘吉爾的演講,丘吉爾說:「我們要給予俄國和俄國人一切可能的援助。俄國的災難就是我們的災難。」

在這個時刻,丘吉爾表現出了一個大政治家的風度。在英國,沒有哪一個人比丘吉爾更堅決地敵視蘇聯,但也是丘吉爾最充滿熱情地要和蘇聯結盟,要支援蘇聯。

⑩ 說一說二戰時德國為什麼要同時進攻英國和蘇聯兩個強國

因為英國在美國的幫助下固若金湯,而當時的蘇聯在進項大清洗運動毫無站前准備,所以德國出兵蘇聯是可以肯定的,而擊敗英國,憑借德國的海軍實力根本無法完成,靠空軍的打擊也會付出相當大代價,而在德國眼中,蘇聯其實就是一個表面強大而實際弱小的大個子。蘇聯在經過大清洗後,軍事實力一度頹廢,在芬蘭與蘇聯的戰爭中,蘇聯軍隊損失近百萬軍隊。要知道芬蘭僅僅是一個人口只有三百多萬的國家,而蘇聯卻是一個擁有近兩億人口的國家。並且蘇聯通過數個五年計劃,已經搖身一變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工業強國。然而蘇聯面對芬蘭這么弱小的國家還是慘敗了,何況如日中天的德國,所以德國覺得打蘇聯完全沒有問題。

閱讀全文

與英國是如何牽制德國進攻蘇聯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4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4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1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4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