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實證主義什麼時候出現在英國

實證主義什麼時候出現在英國

發布時間:2022-05-08 07:19:27

Ⅰ 什麼是實證主義啊

實證主義(Positivism)一種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的西方哲學流派。實證主義作為經驗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產生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在這之前,I.牛頓D.休謨的經驗論已涉及實證問題,而且19世紀初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H.聖西門最初使用「實證主義」一詞。但嚴格地講,實證主義的創始人是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A.孔德。從1830年開始,孔德陸續刊布其六卷本《實證哲學教程》,標志著實證主義的形成。

按照孔德的觀點,實證主義從廣義上說是由哲學和政治體系構成的,前者是基礎,後者是一個龐大體系的目的;狹義地說,實證主義即是孔德創立的實證哲學。孔德認為,人類歷史經歷了從迷信或玄學到科學的過程。當社會由科學家管理時,人們進入了現實的階段。科學本身是關於描述、推論和控制和問題;科學家從觀察到的一些事件著手,通過描述,精確地推斷出自然規律的規則,一旦那些規則被掌握,便可以反過來推測這些事件。最後,當目標為描述和推斷所操縱時,科學規則便對自然的可能性作出了控制。所以,真正的科學家應該把可以觀察到的事件作為參考實體,而對那些無法觀察到的事件避免作出為什麼發生的解釋。如果對無法觀察到的事件進行解釋,那就可能使人回復到宗教或形而上學的迷信壽為,這是與實證主義背道而馳的。

後來,一些哲學家和科學家對孔德的實證哲學加以修訂,剔除了一種認識論的教條,提倡一種新的科學哲學體系,出現了馬赫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E.馬赫認為,真正的科學是一種精細的現象學,即某人感覺的精確描述,包括這個人從那裡發現的一些規律。他反對把原子引入物理學和化學,並以一個實證主義者的口吻說:「你究竟看到了它嗎?」到了20世紀,實證主義與B.羅素和A.N.懷特海的基礎數學相結合,成為維也納邏輯實證主我學派。所以,歷史上把實證主義分為兩種:早期的實證主義稱為老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又稱新實證主義。自孔德時代以來,實證主義者已分級對各學科加以組織。從最古老和最基礎的物理學到社會科學,每門科學都被認為可以還原到次一級水平,這樣幾乎所有科學都是物理學的分支。

實證主義有下述幾種基本特徵:(1)以現象論的觀點為出發點。現象即實在,是有用的、確定的、精確的、有機的和相對的,與現象的這些屬性相對應,「實證」一詞也具有同樣的意義,一切知識都是對這些現象的共存和相繼的描述。實證主義者把現象當作一切認識的根源,要求科學知識是「實證的」。(2)對經驗進行現象主義解釋,主張從經驗出發,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強調經驗上的實證對科學理論的重要性。(3)把處理哲學和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帶有一定程度的科學至上和科學萬能傾向。實證主義者認為,唯有確實根據的知識者是科學的;科學即實證知識,它是人類認識發展的最高階段;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以及社會大辯論況都要靠實證的科學方法;科學和科學方法使哲學也成為實證的。

在心理學領域,實證主義已影響到行為主義。C.赫爾和E.托爾曼把他們的行為主義看作與邏輯實證主義的行為法則相一致,而B.F.斯金納的操作性行為主義則受到馬赫主義的影響,他的一些行為主義術語和烏托邦社會的假設則重復了孔德的理論。一些激進的實證主義心理學家試圖從科學心理學體系中廢除對精神的參照,認為唯有這樣的心理學才能最終避免迷信行為。在他們看來,精神是不科學的,心理活動應該是那些可以被觀察到或測量出的事件,是那些可以被描述、推斷和控制的行為。

Ⅱ 什麼是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自稱是一種篤信確實可靠的事實和知識的「科學的哲學」,它從具體實在、可證實的東西出發,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的知識。實證主義認為感覺經驗是真實知識的基礎和出發點,超出經驗的知識既不可靠也不可知。

實證主義於19世紀30年代產生於法、英,50至70年代得到廣泛傳播的一個哲學流派。法國哲學家孔德是其創始人,英國哲學家斯賓塞是其集大成者。

實證主義的局限與轉變

實證主義的代表人物對於社會政治問題都很關心,他們認為對社會的研究是真正進入實證階段的科學,哲學的目的是改造社會。孔德不僅是實證主義的創始人,而且是社會學的開山祖。實證主義者們的社會學研究盡管表現出啟蒙思想以來的進步傾向,但並沒有跳出資產階級的狹隘眼界。

19世紀末,物理學、心理學等自然科學領域中的突破性進展,動搖了實證主義的根基。孔德等老實證主義者所極力迴避的科學的經驗基礎和邏輯基礎問題,又重新提了出來。第一代實證主義衰落了,繼之而起的是改換了形式的第二、第三代實證主義,它們對20世紀西方哲學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實證主義哲學

Ⅲ 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實證主義的英文名稱是Positivism,它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叫實證哲學。產生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英國。法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始祖A·孔德是開創人,主要代表有英國的J·S·密爾以及H·斯賓塞。

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被稱為老實證主義,20世紀盛極一時的邏輯實證主義則是新實證主義。

它的基本特徵是把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把現象論觀點作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能得到科學定律。它把處理哲學和科學的關系當做理論的中心問題,還試圖將哲學溶解在科學之中。實證主義不僅對哲學而且對整個社會科學均發生了深刻影響,孔德所創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後來的一個半世紀是西方社會學的主流。

它的中心論點是:事實必須是透過觀察和感覺經驗,去認識每個人身處的客觀環境與外在事物。

Ⅳ 什麼事實證主義怎樣理解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它產生時間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由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A.孔德等提出。1830年開始陸續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實證哲學教程》是實證主義形成的標志。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稱為老實證主義,20世紀盛極一時的邏輯實證主義稱為新實證主義。

基本特徵
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徵: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並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
實證主義的影響:實證主義不僅對哲學而且對整個社會科學均發生了深刻影響,孔德所創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其後的一個半世紀是西方社會學的主流。
實證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
廣義而言,任何種類的哲學體系,只要囿於經驗材料、拒絕排斥先驗或形而上學的思辨,都為實證主義。
狹義而言,實證主義則指法國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學。這條目內主要介紹狹義的實證主義。
孔德生長的時代,正是一個宣揚理性主義及科學思想發端的時代,在「科學萬能」思想的沖擊下,人們對形而上學產生懷疑,逐漸以注重經驗的科學方法觀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實的本原和變化的現象。

中心論點
實證主義又稱實證論,其中心論點是:事實必須是透過觀察或感覺經驗,去認識每個人身處的客觀環境和外在事物。實證論者認為,雖然每個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們用來驗證感覺經驗的原則,並無太大差異。實證主義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識的客觀性。
孔德認為人類非生而知道萬事萬物,必須經由學習過程,從不同的情境中獲得知識。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感覺、推知或體認經驗,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推論還沒有經驗過的知識。超越經驗或不是經驗可以觀察到的知識,不是真的知識。
進化階段
孔德在其所寫的《實證哲學》一書里,認為人類進化分成三階段:
一是神學階段,蓋人類對於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現象感到懼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來解釋面對自然界的變化;
二是玄學階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質階段,解釋一切現象;
三是實證階段,也就是科學的階段,運用觀察、分類,以及分類性的資料,探求事物彼此的關系,此法獲得的結果,才是正確可信的。
實證主義反對神秘玄想,主張以科學方法建立經驗性的知識。這種思想恰巧與柏拉圖的理型論相反,柏拉圖認為只有觀念才是真實的,感官都是虛幻的。

邏輯實證論:
19世紀中葉,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後加入英國籍),結合實證主義中重經驗的學說和符號邏輯學說,成為邏輯實證論。符號邏輯就是將代數的方法和符號,應用在邏輯上。這種理論運用邏輯,達成具有像數學那樣明顯和確實的結論。
什麼是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是自古希臘以來的西方哲學中的重要傳統。但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實證主義萌芽於17世紀的歐洲,18世紀後逐漸形成的所謂唯理論與經驗論之間表面對立的背後,隱藏著一種深刻的一致,即對關於世界的偶然知識與關於永恆之物的必然知識的嚴格區分。在法國,由於受到18世紀啟蒙運動的深刻影響,19世紀的法國哲學從一開始就帶有明顯的社會政治色彩。從歷史的角度看,這是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但從哲學的角度看,這與法國哲學的浪漫主義的思想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系。

Ⅳ 實證主義哲學發展簡史

實證主義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要以實證自然科學的精神來改造和超越傳統形而上學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學陷入危機以及隨之在西方哲學界興起的對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19世紀30年代最早出現於法國。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賓塞。 19世紀中期,隨著集近代理性主義大成的黑格爾派哲學的解體,盛極一時的近代德國古典哲學走向終結。休謨之後英國哲學的發展大體上走的是對傳統形而上學持懷疑態度的休謨路線。法國18世紀大革命後,原來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會和國家在許多方面越來越暴露出它們的種種欺騙性,原來被視若神聖的理性觀念也顯示出它們的種種虛幻性。

Ⅵ 什麼事實證主義怎樣理解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它產生時間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由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A.孔德等提出.1830年開始陸續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實證哲學教程》是實證主義形成的標志.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稱為老實證主義,20世紀盛極一時的邏輯實證主義稱為新實證主義.
基本特徵
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徵: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並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
實證主義的影響:實證主義不僅對哲學而且對整個社會科學均發生了深刻影響,孔德所創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其後的一個半世紀是西方社會學的主流.
實證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
廣義而言,任何種類的哲學體系,只要囿於經驗材料、拒絕排斥先驗或形而上學的思辨,都為實證主義.
狹義而言,實證主義則指法國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學.這條目內主要介紹狹義的實證主義.
孔德生長的時代,正是一個宣揚理性主義及科學思想發端的時代,在「科學萬能」思想的沖擊下,人們對形而上學產生懷疑,逐漸以注重經驗的科學方法觀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實的本原和變化的現象.
中心論點
實證主義又稱實證論,其中心論點是:事實必須是透過觀察或感覺經驗,去認識每個人身處的客觀環境和外在事物.實證論者認為,雖然每個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們用來驗證感覺經驗的原則,並無太大差異.實證主義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識的客觀性.
孔德認為人類非生而知道萬事萬物,必須經由學習過程,從不同的情境中獲得知識.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感覺、推知或體認經驗,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推論還沒有經驗過的知識.超越經驗或不是經驗可以觀察到的知識,不是真的知識.
望採納

Ⅶ 實證主義思潮的發展

18世紀的英國經驗論對笛卡爾主義的一個主要攻擊,就是對必然知識的這種獨斷論主張。貝克萊指出,所謂必然的知識應當包括對經驗事實的判斷,因為只有來自經驗的判斷才能成為我們知覺的內容。在他看來,如果我們試圖准確地闡明所謂的「所與」(given)的本質,我們就會發現它就在於不可觀察到的物理對象的性質。而由於我們無法離開感知而達到這樣的性質,所以,對「所與」的本質的認識也只能是在我們對對象的感知中。而且,根據他的觀點,由於根本不存在離開了感知的任何本質,所以我們對這種本質的認識也是不可能的。他寫道:「我擔保,可感知事物的存在就在於它們是可以被感知的,而不是它們實際上被感知。」[4] 貝克萊與實證主義者的一個重要區別是他否認了物質實體的存在,或者說,否定了對世界存在的形而上學說明,僅僅強調由感知所構成的經驗命題對世界本質認識的關鍵作用。但他的思想中仍然存在與實證主義的相似之處,這就是,希望祛除一切對人類知識無關緊要的或有害的說法,要求一切真正的知識都必定是能夠經受對表達這種知識的句子意義的分析的。
從今天的角度看,在18世紀後逐漸形成的所謂唯理論與經驗論之間表面對立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一種深刻的一致,這就是對關於世界的偶然知識與關於永恆之物的必然知識的嚴格區分:笛卡爾和萊布尼茲指出,只有在性質上為分析的知識才是必然的,但這樣的知識不是關於世界的,而是一些重言式命題,它們表現為某些必然發生的內容;而且它們是無法通過經驗的手段得到的,只能是來自某種先天的東西,這就為上帝的存在留下了合理的證明;同樣,貝克萊明確地區分了在我們的感知中呈現的內容與無法有效地引入感知中的東西,如物質的存在。貝克萊區分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存在即被感知」,但他由此也表明了對物質世界的態度,即從經驗感知中消除關於世界存在的無神論解釋。從唯理論與經驗論的對立中可以看出,它們實際上是對這樣兩種知識區分採取的截然不同的選擇態度:唯理論明顯地反對關於世界的偶然知識,強調對永恆之物的必然知識的把握;經驗論則反其道而行之,指出即使是數學和幾何學的命題同樣源自經驗,同樣是對經驗材料的概括而已。
休謨在西方近代實證主義思想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他通常被看作是經驗論的主要代表,但他在處理兩種知識的關繫上卻與洛克、貝克萊等人的經驗論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正是這種差別使得當代哲學家把休謨放到了實證主義的陣營。邏輯實證主義者把休謨看作是他們思想的先驅之一,而科拉克夫斯基則直接把他稱做「實證主義哲學的真正鼻祖」。
休謨區分了「印象」和「觀念」,但指出關於觀念之間關系的知識是不需要觀念之外的經驗觀察的:它們只是由相似、相反、不同程度的性質以及數量等關系構成的。對這些關系的研究是數學學科的內容,與外在的世界無涉,數學命題的真取決於這些命題所使用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間推理關系的自明性。休謨由此指出,雖然關於事實的判斷告訴了我們關於存在的內容,但它們卻不包含必然性的知識,所以,人類關於事實判斷的經驗知識是有局限的,從這樣的知識中我們無法得到關於必然性的知識。休謨懷疑論的要旨就是否定了所謂的「規律」命題反映了事物自身的必然性,而指出必然性只能存在於我們的心中,存在於我們由聯想產生的思維習慣之中。休謨對因果概念和本體概念的批判,導致了後來的實證主義者完全拋棄實在論的形而上學,否認存在任何先天的認識對象,放棄對科學中的必然因果性的追求,主張對知識採取概率論的立場。可以說,從19世紀初開始復興的整個實證主義哲學思潮,都是沿著休謨的懷疑和批判的思路展開的。
當然,實證主義在19世紀歐洲的復興還與當時的哲學背景有關。根據當代著名的哲學史學家科普林斯頓(Frederick Copleston)和哈姆林(D. W. Hamlyn)等人的分析,19世紀的歐洲哲學中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哲學傾向,一種是在德國哲學中佔主導地位的黑格爾唯心主義以及對它的反對,一種是在英國和法國哲學中佔主導地位的經驗論哲學以及對它的反對。[5] 黑格爾通過對理念的邏輯推演建立的絕對精神體系,遭到了他的同時代人叔本華以及隨後的尼采和基爾凱哥爾等人從不同立場和角度的批判,由此形成了19世紀後半葉風起雲涌的唯意志主義、生存哲學以及所謂的後黑格爾哲學,當然還有在黑格爾哲學內部出現的新黑格爾主義。這些不同思潮雖然形式各異、觀點分歧,但都可以看作是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不同反應,這就使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力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但在19世紀的英國和法國的哲學界,情況則完全不同。
在英國,19世紀初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是詹姆斯·密爾(James Mill)和邊沁(Jeremy Bentham)。詹姆斯·密爾是後來成為英國實證主義哲學最大代表的J. S. 密爾(舊譯「穆勒」)的父親。他於1829年出版的《人類心靈現象分析》成為當時的聯想主義的大眾手冊。這種聯想主義的基本原則主要來自休謨,但又結合了英國心理學家哈特利(David Hartley)在他的《人之觀察》(1749)中提出的關於心理學的一般原則,根據這些原則,一切心理現象都可以派生於某些原子感覺,因為一切觀念都依賴於印象,而一切復雜印象又都依賴於更為簡單的印象。邊沁把心理學上的享樂主義看作人類行為的支配原則,指出痛苦與快樂是人類的「主宰」,他由此派生出著名的功利主義道德原則,即人類行為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獲得最大數量的最大快樂。這個理論後來被哈奇森進一步推向極端。但邊沁本人並沒有完全意識到他所提倡的道德心理學原則會產生如此的功利主義,他在《道德與立法原則導論》(1789)中只是表明了一種可以被普遍接受的立法標准和具體實施懲罰的使用標准,即懲罰的程度只有在它具有普遍的功用時才可以被認為是合理的。事實上,密爾的《功利主義》(1863)就是對邊沁這個理論的進一步發揮,使之具有更為普遍的道德意義。
然而,當經驗論在英國大行其道而黑格爾主義在德國已落入末途並將被新康德主義取而代之的時候,黑格爾主義卻開始在英國(主要是在牛津)逐漸興起。但這種英國式的黑格爾主義與德國的不同,它更注重理念發展的認識論層面,帶有一些英國經驗論的影子。而且,如布拉德雷(F. H. Bradley)這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甚至否認自己是黑格爾主義者。英國黑格爾主義的特點就是用康德的認識論修正黑格爾的純粹精神概念,其中的主要代表是格林(T. H. Green)、包桑葵(Bernard Bosanquet)和布拉德雷等人。格林反對經驗論或感覺論對原子感覺的強調,認為對實在的認識必須包括了對關系的認識,但關系本身不是由關系者帶來的,而是由心靈賦予的。包桑葵特別在邏輯學和美學思想中繼承了黑格爾的傳統,被看作是最為正統的黑格爾主義者。當然,19世紀英國最大的絕對唯心主義者還是布拉德雷。但他的思想主要形成於19世紀中後期,主要著作《邏輯原理》(1883)和《表象與實在》(1893)都發表於19世紀晚期,所以他的思想對19世紀英國實證主義的產生沒有帶來直接影響,但卻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新實證主義產生的直接導火索。 在法國,由於受到18世紀啟蒙運動的深刻影響,19世紀的法國哲學從一開始就帶有明顯的社會政治色彩。哲學家們關注的問題都不像德國或英國哲學那樣抽象玄妙的形而上學問題,而是非常具體的問題。如19世紀初較為著名的法國哲學家團體「意識形態者」(les idéologues)就明確地把研究人類觀念和語言表達的起源作為他們的重要目的之一。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德·萊西(Destutt de Tracy)在他的《意識形態原理》(1801)第一卷中明確指出,他要關心的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意識形態,而是人類的語言能力和其他天賦能力,指出這種研究正是為邏輯學、倫理學和經濟學等學科提供基礎。他指出,這樣的一些能力主要包括情感、記憶、判斷和意志。而19世紀初最為著名的法國哲學家德·拜倫(Maine de Biran)則直接把研究人類的思維能力作為自己的工作方向。他於1802年發表的《習慣對思維能力的影響》一文為他獲得了法蘭西學院的獎勵,1805年又以另一篇論思想的文章再次獲獎,並由此被選入法蘭西學院的院士。[6] 與德國哲學家不同,法國哲學家在討論思想能力或觀念起源時,他們並不是求助於先天的觀念作用,而是更加唯物地從物理學、生理學、化學或心理學等學科中獲取資源,把人類觀念和語言的形成看作一個自然的過程,是人類大腦中所發生的各種反應的產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卡巴尼斯(Cabanis)所說的名言:「大腦分泌思想就像肝臟分泌膽汁一樣」。.法國哲學的這個特點正是孔德實證哲學得以產生的深厚思想根源。
除了強調從各門自然科學中尋找思想資源之外,19世紀的法國哲學還特別關注政治和社會問題,哲學家們的思想往往帶有明顯的政治取向和社會哲學目的。從歷史的角度看,這是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但從哲學的角度看,這與法國哲學的浪漫主義的思想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政治哲學領域,19世紀上半葉的法國官方哲學是所謂的「精英主義」(Eclecticism)。它竭力鼓吹制度化的君主立憲體制,反對拿破崙時代的獨裁統治,但又反對當時的社會理論家所宣傳的革命尚未成功的主張。以羅耶—闊拉德(Paul Royer-Collard)、孔辛(Victor Cousin)和約夫里埃(Théodore Simon Jouffroy)為主要代表的這種精英主義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妥協精神。他們把自己的政治理論看作是一種明智的精英主義,能夠取各種不同體系中的精華,將其結合為一種有效的政治和社會結構。他們的哲學立場是唯物主義和無神論以及孔狄亞克的感覺論。在社會哲學領域,以傅立葉(Marie Charles Fourier)、聖西門(Comte de Saint-Simon)和蒲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為主要代表的所謂社會改革主義者堅持認為法國大革命沒有完成歷史使命,但要建立一種理想的社會結構並不需要流血的革命,而只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他們的社會主張通常被看作是一種烏托邦而遭到馬克思等人的深刻批判,但他們的社會理想卻反映了法國哲學家和一般知識分子特有的浪漫主義精神。這也是孔德的實證哲學得以建立的思想背景。

Ⅷ 實證主義的介紹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它產生時間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由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A.孔德等提出。1830年開始陸續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實證哲學教程》是實證主義形成的標志。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稱為老實證主義,20世紀盛極一時的邏輯實證主義稱為新實證主義。

Ⅸ 實證主義的創始人是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產生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創始人為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國的J.S.密爾和H.斯賓塞。其形成標志為1830年開始陸續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實證哲學教程》。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稱為老實證主義,20世紀盛極一時的邏輯實證主義稱為新實證主義。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徵是: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並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實證主義不僅對哲學而且對整個社會科學均發生了深刻影響,孔德所創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其後的一個半世紀是西方社會學的主流。

Ⅹ 實證主義思潮的發源

實證主義思潮發軔於19世紀的30—60年代。它師承英國經驗主義,後來又接受了大陸唯理主義的邏輯分析方法,其陣地也由英、法擴展到德語國家和美國。這種經驗主義與邏輯分析合流的形式雖幾經變化,但其影響則經久不衰.成為現代西方哲學中最主要的和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
實證主義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要以實證自然科學的精神來改造和超越傳統形而上學的流派。中國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接受實證主義的影響。西方實證主義和中國實證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頗具影響力。
作為一種具有明確規定的哲學思潮,實證主義開始於19世紀法國哲學家孔德的「實證哲學」;但作為一種哲學傳統,實證主義卻根植於古希臘以來的西方哲學之中。根據當代波蘭哲學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臘斯多亞學派的懷疑論提出的一種現象主義觀點應當被看作實證主義的雛形,這種觀點指出,經驗能夠使我們確定給定的對象是否具有這樣或那樣的外表,但我們卻無法由此推斷對象事實上的確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現的一樣,因而我們必須區分經驗材料的真實內容與我們由此推斷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質。[2] 中世紀晚期的羅傑爾·培根和奧康的思想,同樣表達了一種關於人類認識范圍和有效性的實證主義觀點,他們在與目的論神學的論戰中強調了人類技術對自然的控製作用:如羅傑爾·培根就明確指出,知識的價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獲得知識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實驗和幾何推演;奧康以「極端唯名論」的方式提出的「奧康剃刀」清除了一切被認為是不必要的實體,嚴格區分了塵世的知識和宗教的信仰,指出後者是無法證明的,也是無需證明的。當然,中世紀經院哲學在反對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學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唯名論,而唯名論本身並不是一種實證主義觀點,因為它關心的仍然是知識的構成和來源,而不是關於構成知識的原則和標准。而且,中世紀晚期的一些經驗主義萌芽,主要關注的也是如何得到事物本身,雖然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本體」,而是大自然撒播於一切生靈之中的初隱「力量」。

閱讀全文

與實證主義什麼時候出現在英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4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4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1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4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