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30年代,英國的其他外交活動有哪些
在30年代,英國的其他外交活動:
1936年8月26日,英國為維護其殖民統治,同埃及政府簽訂了為期20年的條約。1935年11月衣索比亞危機發生後,對英國在埃及、紅海和東非的地位造成了威脅。於是英國當局立即著手加強埃及的邊界,英國部隊、武器和彈葯源源不斷運往埃及,並動工修建機場、彈葯庫、戰略公路和通訊線路。這些戰備措施引起了埃及人民的憂慮,他們不願意遭受近鄰利比亞被義大利佔領的災難。因此埃及民族主義力量力求利用英國外交上的困難,迫使英國作出讓步,其後英國於1935年12月恢復了埃及1923年憲法。1935年底,代表埃及民族運動的5個政黨向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蘭普森遞交了備忘錄,建議在「尊重埃及利益的基礎上」簽訂英埃條約。12月31日,倫敦作出了正式答復,認為就簽定條約進行談判是不適時的。這一態度引起了埃及人民的極大憤怒,在新的示威運動壓力下,英國政府作了某些讓步。1936年1月20日,英國駐開羅高級專員向埃及政府和華夫脫黨領袖納哈斯表示,他願就英埃達成協議一事進行討論。2月13日埃及國王在開羅降詔,命令納哈斯率領代表團同英國政府進行談判,但談判時斷時續。5月埃及舉行議會選舉,華夫脫黨取得巨大勝利,新內閣不惜作出讓步同英國妥協,英埃遂於8月26日簽訂了同盟條約。條約規定英埃結成「同盟」,為期20年,英國負有保護埃及不受外國侵略的責任,埃及在戰時置於英國的管理之下;英國終止在埃及的軍事佔領,撤走軍隊,但有權在蘇伊士運河駐軍1萬人和飛行員400人;英國空軍有權在埃及的領空飛行和使用埃及的機場;英國保留亞歷山大港的海軍基地,為期8年;埃及可以建軍,但需要購買英國武器,接受英國軍事代表團的訓練;廢除在埃及的治外法權;埃及加入國際聯盟;英國高級專員改為大使;恢復1899年「英埃共管蘇丹協定」,埃及人可以移居蘇丹;埃及不得與其他國家締結同這一條約相抵觸的政治同盟等。這一被埃及議會批準的不平等條約,遭到埃及人民的反對。1951年10月,埃及宣布廢除了該條約。
❷ 1945到1979年的英國歷史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
1949年,議會法
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1988年3月,自由民主黨
20世紀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
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詳細點的
公元1945年
·蘇、美、英三國首腦雅爾塔會議,簽署《雅爾塔協定》
·
·中、美、英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
··英國卜內門化學工業公司生產殺蟲劑六六六
·公元1945~1954年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進行
公元1946年
·英國前首相W.L.S.丘吉爾發表富爾敦演說,揭開戰後「冷戰」時期序幕
公元1947年
·英國推行蒙巴頓方案,印度、巴基斯坦分別獨立
·美、英、法等23國簽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1948年2月錫蘭(斯里蘭卡)獨立,
公元1952年
·英國考古學家J.G.D.克拉克著《史前歐洲經濟基礎》,從經濟角度解釋史前歐洲文化演進
公元1953年
·英國兩名登山運動員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
·英國伊麗莎白二世舉行加冕典禮
公元1953~1958年
·英國哲學家L.維特根斯坦遺著《哲學研究》、《藍皮書和褐皮書》先後出版,為「日常語言哲學」流派奠
定基礎
公元1952年
·
·英國考古學家J.G.D.克拉克著《史前歐洲經濟基礎》,從經濟角度解釋史前歐洲文化演進
公元1953年
··英國兩名登山運動員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
·
·英國伊麗莎白二世舉行加冕典禮
公元1953~1958年
·英國哲學家L.維特根斯坦遺著《哲學研究》、《藍皮書和褐皮書》先後出版,為「日常語言哲學」流派奠
定基礎
公元1957~1958年
·英聯邦W.富克斯率領的探險隊首次橫跨南極大陸
公元1958~1961年
·第二次柏林危機發生
公元1959年
·英國工程師科克雷爾研製的第一艘氣墊船試航成功
·英國科學哲學家K.R.波普爾出版《科學發現的邏輯》,為他所創立的「批判理性主義」哲學奠定了基礎
公元20世紀50年代
·英國文學運動憤怒的青年興起
公元1960年
非洲喀麥隆、剛果(利)(今扎伊爾)、查德、中非、剛果、馬里、奈及利亞、茅利塔尼亞等國獲得獨立
,史稱非洲獨立年
1961年5月31日,南非退出英聯邦,成立南非共和國。
公元1963年
·非洲統一組織成立
·美、英、蘇三國在莫斯科簽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公元1965年
·新加坡成為獨立國家並加入英聯邦
·英國地質學家D.P.麥肯齊、美國W.J.摩根提出板塊構造說,並研究板塊在球面運動的幾何學問題
公元1967年
·英國天文學家休伊什和貝爾發現脈沖星
公元1969年
·英國研製的「鷂式」垂直短距起落戰斗機開始服役
公元1978年
·英國醫學家R.G.愛德華茲培育出第一例試管嬰兒
❸ 英國於二十世紀中葉攻打蘇伊士運河詳情
1953 年 4 月,以納賽爾為首的埃及新政府與英國政府就英軍撤離地處埃 及境內的蘇伊士運河問題進行談判,經過反復斗爭,英國被迫於 1954 年 10 月同埃及簽訂協定,同意分批撤軍。1956 年 6 月,英軍全部撤離埃及,但蘇 伊士運河公司仍為英、法所控制,成了埃及的「國中之國」。1956 年 7 月 26 日,納賽爾總統的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公司的全部財 產移交埃及,凍結公司在埃及和在國外的資金和資產。這一決定。震動了西 方世界,英、法為奪回對運河的控制權,對埃及進行了種種威脅,乃至發動 戰爭;埃及為捍衛國家尊嚴,主權和經濟利益,不懼英、法的威脅而採取抗 爭。這一事件最終演變為蘇伊士運河戰爭的爆發,這一戰爭又被稱為第二次 中東戰爭。
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境內的一條國際通航運河、全長 175 公里,它溝通了 地中海和紅海,使歐、亞兩洲的航程比繞道好望角縮短了 6000—12000 公里, 成為連接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沖,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運河自 1869 年開 通後,即被英、法帝國主義長期佔領:1882 年,英國派兵佔領埃及,在運河 區建立了它的海外最大軍事基地;1936 年,英國和埃及簽訂了英埃條約。肯 定了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區的駐軍權力;蘇伊士運河公司也被英、法壟斷資本 所控制。埃及殖民化的結果導致運河的大量收入流入了倫敦和巴黎銀行。埃 及人民為收回運河主權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斗爭。
1948 年至 1949 年的巴勒斯坦戰爭亦即第一次中東戰爭後,埃及民族解
放運動有了較大的發展。1951 年 10 月,埃及廢除了喪失主權的英埃條件。
1952 年 7 月 23 日,以畢業於埃及皇家軍事學院,參加過巴勒斯坦戰爭的青 年軍官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英國扶植的法 魯克封建王朝,廢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
埃及革命的勝利,改變了整個中東的局勢,動搖了英、法在埃及的統治
地位,引起了他們的仇視和恐慌。尤其是納塞爾執政後所採取的收回蘇伊士 運河主權的堅決行動,更為英、法政府所妒恨。英、法兩國為重新霸佔蘇伊 士運河,恢復對埃及的殖民統治,對納賽爾政府進行種種威脅,並凍結了埃 及在英、法的存款和運河公司的基金,指令兩國商船通過運河時拒不向埃及 交納通行費,向埃及政府進行挑釁。
1956 年 8 月 16 日,在英、法兩國的倡議下,22 個國家聚合倫敦,舉行
有關蘇伊士運河的國際會議。美國反對埃及的運河國有化,在會議上提出把 運河交給「一個和聯合國保持聯系」的「國際委員會」管理,這一計劃未能 獲得通過。倫敦會議未達成任何協議。9 月 19 日,美、英、法三國再次召集
18 國在倫敦舉行會議,討論建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協會」問題,仍未達成協 議。9 月 30 日,英、法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10 月 13 日,安理會否決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國際管理」制度提案,並建議埃及 和英、法再次舉行會議。英、法知道已無法通過談判或其他壓力迫使埃及屈 服,遂表面上同意繼續談判,暗中卻在勾結以色列,積極准備對埃及發動戰 爭,企圖用軍事手段來實現談判桌上未能獲得的東西。
當埃及於 1956 年 7 月宣布運河國有化後,英國三軍參謀長即奉命擬訂一 項進攻埃及、佔領運河的軍事計劃。8 月 3 日,英國宣布處於緊急狀態,隨
即徵召了 2 萬多陸軍後備投人員入伍。5 日,一個英法聯合計劃小組開始工 作,8 日即擬定了入侵埃及的初步計劃。主要方略是:英法盟軍在埃及亞歷 山大港附近登陸,然後穿過尼羅河三角洲直撲運河區。這個計劃後來又作了 修改,決定先用飛機摧毀埃及的空軍,然後用空襲破壞埃及的經濟、後勤基 地和士氣,最後在運河北端登陸。8 月中旬,英、法政府分別批准了這個定 名為「火槍手」的軍事計劃,隨即就開始向地中海大量增兵。
在策劃和准備發動入侵埃及的戰爭時,英、法覺得兩國的兵力不足,法 國即提出要以色列參與他們的侵略計劃。這對於以色列來說,正是求之不得 的事。以色列對埃及禁止它的船隻通過亞喀巴灣的蒂朗海峽和蘇伊士運河懷 恨在心,早在 1955 年 11 月就制定了一個侵佔加沙地帶和埃及西奈半島的作 戰方案。所以,法國與以色列一拍即合,以色列自願充當入侵埃及的急先鋒。
1956 年 10 月 13 日,法國和以色列雙方商定了聯合入侵埃及的軍事計 劃;14 日,英、法在艾森的鄉村別野舉行了一次極為秘密的會議,制定了進 攻埃及的作戰計劃。決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發起進攻,吸 引埃及主力部隊支援;英、法隨即從塞普勒斯、馬爾他、亞丁和航空母艦上 出動飛機轟炸埃及,摧毀埃及的軍事設施;英、法再出動軍隊從塞得港登陸, 向運河區進擊,切斷埃軍的退路;最後由以色列佔領西奈半島全境,英、法 佔領運河區,全殲埃軍。
為支持以色列充當入侵埃及的急先鋒,法國向以色列提供了 30 余架「神
秘」式噴氣戰斗機;以色列的空軍駕駛負被秘密派去法國接受訓練;法國的 教官也穿著便服來以色列傳授軍事技術;大批法國製造的坦克和北大西洋公 約組織儲備的武器零件,陸續運往以色列。到開戰前,以色列共有軍隊 10 萬人、坦克 400 輛、火炮 150 門、作戰飛機 155 架。
面對英、法、以三國的威脅,納賽爾領導的埃及政府決心嚴陣以待,抗
擊任何敢於發動侵埃戰爭的入侵者。當時,埃及總兵力約為 15 萬人、坦克
530 輛、火炮 500 門、作戰飛機 255 架,但有許多飛行員和坦克手還在蘇聯 受訓,多數先進和重型裝備尚不能在實戰中發揮作用。如:2000 輛蘇制坦克 只有 50 輛可供作戰;100 架米格式戰斗機只有 30 架可飛行;50 架辛式轟炸 機只有 12 架可用。雖然有 255 架作戰飛機,其中能完成作戰任務的僅 100 余架。為防止可能發生的進攻,納賽爾總統採取了一些戰備措施,包括組織 「民族解放軍」;聯合其他阿拉伯國家,加強集體防務;同敘利亞、約旦組 成聯合司令部;制訂運河區保衛計劃,把保衛運河及尼羅河三角洲作為防禦 重點,等等。
1956 年 10 月 29 日下午 5 時,由以色列為急先鋒的入侵埃及的戰爭爆發 了。以色列上校阿里爾·沙龍指揮以軍 202 傘兵旅在法國空軍的支援下,利 用埃軍在西奈中部地區兵力稀少,防禦單薄的弱點,首先在米特拉山口空降
了 500 余傘兵和部分武器裝備。同時,該旅的主力 3000 人,與米特拉山口的 傘兵會合,向米特拉山口突進。
埃軍統帥司令部接到前線報告後,東部軍區司令部於當日 20 時命令第二 步兵旅的第 5 營和第 6 營立即開過運河,迎戰米特拉山口的以軍空降部隊。 同時,埃軍總參謀部派遣第 4 裝甲師的主力由運河西岸進入比爾·吉夫賈法 地區,兩個國民警衛旅尾隨前進。第二偵察團向東南運動,企圖切斷以色列 空降部隊的退路,對米特拉山口的以軍構成包圍之勢。
米特拉山口全長 30 公里,兩旁懸崖峭壁,十分險峻。10 月 31 日中午時
分,以色列軍隊兩個連,包括坦克支隊和重迫擊炮隊組成的偵察分隊進擊米 特拉山口。當以軍進入海坦谷地時,即遭到埃軍 5 個連伏兵的襲擊。埃軍占 據了南北兩側的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充分發揮火力優勢,打得以軍進退兩 難,只得利用臨時工事進行抵抗。雙方激戰至黃昏,以軍才佔領海坦谷地東 部。
以軍為實現「中間突破」的戰術,威脅西奈北部埃軍主力,配合第 202 傘兵旅在南線的進攻,派遣第 38 特遣部隊突擊位於西奈半島東北部的阿布奧 格拉。阿布奧格拉東距埃以邊境 30 公里,向西可通往運河重鎮伊斯梅利亞, 從阿里什到庫賽馬的公路也須經過這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埃軍在阿布奧 格拉的前方魯阿法水壩、烏姆希漢和烏姆卡特夫,都築有堅固據點,形成了 完整的防衛體系。所以,當 10 月 30 日中午以軍第 7 旅進至烏姆卡特夫南線
600 米處時,遭到埃軍反坦克火炮的射擊,損失不小。
以軍正面進攻失敗後,第 7 旅奉命採取迂迴戰術,於 31 日拂曉越過埃軍 防守薄弱的達卡山口,進逼阿布奧格拉和魯阿法水壩。同時,以軍南部軍區 司令部為配合第 7 旅行動,命令第 10 步兵旅提前於 30 日下午出動。由東向 西正面進攻,於當晚抵達烏姆希漢和烏姆卡特夫的東線,第 7 旅由烏姆卡特 夫南面進攻。埃軍也從阿里什和運河方向調集部隊增援阿布奧格拉。
10 月 31 日,以軍第 7 旅對阿布奧格拉發起進攻,受到埃軍頑強抵抗和
准確的炮火轟擊。中午,埃軍兩個步兵營夾擊以軍。以軍在空中人力支援下, 佔領了阿布奧格拉,隨即兵分兩路,一路向西推進,一路向東圍攻魯阿法水 壩埃軍據點。埃軍憑借 20 多個反坦克掩體組成的防禦工事,進行頑強抵抗, 但未能抵擋住以軍的避攻。
10 月 31 日,以軍總參謀長達揚將軍親自督促第 10 步兵旅進攻烏姆卡特
夫,但遭到埃軍炮火猛烈襲擊,進攻屢屢受挫,即使撤換了旅長古迪爾,仍 不能得手。以軍又命令第 37 機械化旅進攻烏姆卡特夫,11 月 1 日凌晨,第
37 旅先頭部隊發動進攻,遭到埃軍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集中射擊,後續部隊
也誤入雷場,旅長艾林達陣亡,大部分官兵受傷,進攻失敗。以軍總參謀部 不得不命令停止進攻烏姆卡特夫陣地。
正當埃及軍隊在西奈抵抗入侵以軍,大批埃軍由運河區開進西奈並准備
進行大規模反擊的時候,英、法兩國借口保護運河航運,向埃及發出「最後 通碟」,要求埃、以雙方停火,並允許英、法軍隊進駐運河區,否則派兵干 涉。納賽爾總統當即拒絕了英、法的無理要求。納賽爾明白英、法的「最後 通牒」不過是出兵入侵埃及的借口罷了,與英、法的戰爭已不可避免,立即 採取了相應的措施。
10 月 31 日下午,英、法空軍對埃及的 15 個機場、一些兵營和開羅、亞 歷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亞、蘇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經濟、交通設施,進行 了瘋狂的轟炸,同時轟炸西奈的埃軍部隊,企圖將埃軍攔截在西奈半島。
埃及識破了英、法的這一戰略企圖,納賽爾總統為防止英、法佔領運河 區,而使西奈埃軍受到夾擊的危險,在英、法空襲後,立即命令增援部隊停 止進入西奈,在西奈的守軍迅速撤至運河區。這樣,埃及開始有組織有計劃 地撤出西奈半島。駐守在烏姆希漢和烏姆卡特夫的埃軍,雖受到以軍的三面 包圍,仍然利用夜色掩護,向阿里什方向撤退。
10 月 31 日,以色列軍隊在英、法空襲埃及後,開始向准備撤退的埃軍 進攻。但沿途遭到埃軍的頑強阻擊。11 月 2 日凌晨,當以軍進駐阿里什時,
埃軍主力已全部撤出西奈半島,從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運河區,埃軍同英、法軍隊的戰斗主要在塞得港進行。從 11 月 1 日起,
英、法空軍對塞得港進行連續轟炸。11 月 5 日拂曉,英軍艦載機又轟作了塞 得港和富阿德港的埃軍防禦陣地,上午 8 時 2O 分,英、法向塞得港空投了第 一批傘兵,英軍傘兵約 600 人在加密爾機場周圍著陸,並迅速佔領了機場; 法國傘兵 500 人在富阿德港降落並很快佔領了供水廠。下午 1 時 45 分,英、 法又在這兩個地區空降了第二批傘兵。
11 月 6 日上午,英、法軍隊首先用猛烈炮火襲擊塞得港防禦陣地,然後
2.2 萬名海軍陸戰隊員開始登陸。英海軍第 3 突擊旅在塞得港登陸作戰,法 國海軍陸戰旅在富阿德港登陸。6 日深夜,英、法登陸部隊沿蘇伊士運河南 下,企圖一舉佔領運河區,但遭到了埃軍的頑強抵抗。
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埃及軍民奮起保衛塞得港。英、法第一批傘兵著陸 後,即遭到塞得港守軍的反擊,埃及當局通過設在各重要地點的廣播,迅速 告訴居民敵軍的降落地點,群眾立即行動起來,協助守軍消滅敵人。使英、 法侵略軍始終未能全部佔領塞得港,先頭部隊只進到塞得港以南 27 公里外的 卡卜。
英、法公然對埃及這樣一個主權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受到了國際社會 的譴責,中國、蘇聯以及世界各國強烈譴責英、法、以三國對埃及的侵略, 英、法極為孤立,被迫接受聯合國停火協議,於 11 月 6 日宣布停火。12 月, 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1957 年 3 月,以色列軍隊也撤出埃及。
蘇伊士運河戰爭以英、法、以三個入侵者的失敗而結束。兵力及武器裝
備均處劣勢的埃及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首先就在於它是為捍衛國家主權而不 得不進行的反侵略之戰,故能充分得到國際社會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正 義必然戰勝邪惡」。蘇伊士運河之戰正是這一公理的證明。從軍事謀略的觀 點來看,蘇伊士運河戰爭的雙方都不乏成功之處。英、法鼓動以色列的參與 以及首先從守備薄弱的西奈半島發動進攻,調動了埃及在重點防禦的運河區 兵力的增援,這就很有利於英、法軍隊完成攻佔運河區這一主要作戰目的。 同時,對奔襲或救援或撤退的埃軍都可能予以圍殲。埃及的納賽爾總統正確 地看到英、法發動戰爭的目標是運河區,故以重兵在此防禦,而幾乎放棄了 西奈的防禦。當以色列在西奈發動進攻時,他雖從運河區調兵去增援,但很 快就識破英、法調兵之計,不僅火速令援軍撤回,而且連西奈守軍一並撤至 運河區。這樣,更加強了運河區的防禦,對人民群眾的發動,使侵略者陷入 了人民戰爭的汪洋之中,從而獲得了勝利。
❹ 英國為什麼脫歐英國脫歐對世界各國有什麼影響
近10年來,英國與歐盟的關系好像是貌合神離。我覺得英國與歐洲大陸不僅僅是海峽相隔,而且還存在著歷史形成的民族心理和文化意識形態的差異。根據英國與歐洲大陸互不信任的歷史傳統。英國脫離歐盟成為必然。英國的脫歐,不僅對歐盟,而且對英鎊,對美國,對全世界,都造成了一定影響,那麼,英國脫歐對美國造成哪些影響呢?
第一、英美關系可能得到進一步發展
特朗普的意圖可能是減少防務義務,同時也能夠控制北約,而北約成員德國是一個製造業強國。如果美國不能夠控制北約,那麼。德國有可能會整合歐洲的國家資源,美國就會面臨一個製造工業上的對手,這也特朗普振興製造業的經濟政策不相符合的。
由此看來,英國脫歐不僅對歐盟一體化遭受產生影響,同時也對美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❺ 1949-1959英國發生的的大事件
1940年5月10日,溫斯頓·丘吉爾,英國對希特勒搞綏靖政策的激烈批評者,於今日自豪地以首相身分步入下院,發表了第一篇首相演說。「我能奉獻給國民的沒有其它,」。1894年畢業於皇家軍事學院,1895年從軍,曾參加英國在印度、蘇丹和南非的戰爭。1906年作為自由黨議員進入下院,歷任各屆政府大臣。1919年1月出任陸軍大臣,積極參與武裝干涉蘇俄。1922年退出自由黨,後加入保守黨。30年代反對綏靖政策,主張增加軍備開支,反對簽訂《慕尼黑協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出任張伯倫政府的海軍大臣。德國進攻法國後,張伯倫被迫下台。1940年5月10日,丘吉爾出任聯合政府的首相兼國防部長,組成戰時內閣。丘吉爾決心把反對希特勒德國的戰爭進行到底。戰爭初期,英國遭受一系列失敗。法國投降後,希特勒企圖誘使英國和談,遭丘吉爾拒絕。於是德軍對英倫三島狂轟濫炸,但未能迫使英國屈服。丘吉爾在國內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應付戰爭。1940年5月22日通過了緊急權力法案,增加了政府在戰時對全國的經濟生活和人力物力的控制。1940年5月建立國民自衛隊,增強英國防衛力量。1941年蘇聯和美國捲入戰爭後,英國立即與各反法西斯國家攜手合作。1941年7月12日英蘇在莫斯科簽訂對德作戰聯合行動協定。1941年8月14日,丘吉爾和羅斯福發表了《大西洋憲章》。丘吉爾還與羅斯福、斯大林在戰爭後期進行了一系列會晤,召開了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討論對德、日作戰的問題,同時針對戰後世界的安排達成了一系列協議。丘吉爾領導英國人民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1945年5月8日歐洲戰事結束。7月英國舉行大選,丘吉爾失敗而辭職,讓位給工黨政府。1946年3月5日,丘吉爾在美國發表了《富爾頓演說》,主張英美聯盟,對抗蘇聯,揭開了「冷戰」序幕。1951年10月議會選舉,保守黨取勝,丘吉爾再次出任英國首相。在第二任內,基本上保持了工黨政府的部分企業國有化政策和社會福利政策。在防務領域試製成功第一顆原子彈,成為第3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在對外政策方面,把英美聯盟作為對外政策的基礎,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1954年10月促成了《倫敦一巴黎協定》的簽訂,使西德加入北約,同年9月英國參加了「東南亞條約組織」,隨後又加入「中央條約組織」。1955年4月5日,丘吉爾因年齡和健康原因辭職。
❻ 15世紀新航路開辟以來發生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國和日本的重大事件個重要歷史人物(各10個)
美國
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美國宣布獨立(立國) 喬治·華盛頓
19世紀中期~西進運動. 安德魯·傑克遜
1861年~1865年,美國內戰(南北戰爭) 亞伯拉罕 林肯
1879年,愛迪生發明電話
1913年,工業產品佔世界1/3以上,成為頭號經濟強國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首先暴發在美國,紐約股票市場暴跌.
1933年,羅斯福就任總統,實行新政
1946,杜魯門提出杜魯門主義,(政治上)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不訴葛戰爭,蘇美盟友結束
英國
1603,詹姆斯一世即位,斯圖亞特王朝開始
1640,清教徒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年,克倫威爾就任護國主,獨攬軍政大權
1688年,光榮革命(結束)廢黜詹姆斯二世,君主立憲制確立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為英國近代君主立憲制奠定基礎.
18世紀中葉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1765年手搖紡紗機,1771年,水力紡紗廠,1782復動式蒸汽機,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進程,19世紀初,汽輪胎和火車誕生,19世紀30,40年代,機器製造業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完成)
20世紀70年代,撒切爾擔任首相,進行改革
法國
17~18世紀,啟蒙運動
1789年,5日,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要求追加賦稅(導火線),
7月14日巴黎市民起義,攻佔巴士底獄,大革命(標志),
8日通過《人權宣言》,實行三權分立,(象徵)
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
1799年11月,拿破倫發動政變(霧月政變)
1804年,拿破倫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頒布《民法典》(拿破倫法典)
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
1830年7月,巴黎人民起義,推翻波旁王朝,七月革命(七月王朝建立)
1848年2月,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1852年,拿破倫侄子路易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普法戰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1940)
1875年, 「1875年憲法」確立共和制結束了86年斗爭
1954年,法國在印度支那殖民戰爭失敗,簽訂《日內瓦和約》
1958年,戴高樂當選總統,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推行總統制,
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建立(舒曼倡導),奠定歐洲聯合的初步基礎
1957年,歐洲經濟/原子能共同體成立
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1993年改名歐盟)
德國1807年10月,普魯士宣布廢除農奴制《10月赦令》普魯士式道路
19世紀30年代,德意志工業革命開始
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推進(鐵備政策)實現統一.
19世紀60~70年代,王朝戰爭.
1864年,普奧聯合,對丹麥戰爭
1866年,普奧戰爭
1870~1871年,普法戰爭,
1871/1/18,威廉一世宣布成為德國皇帝,實現統一,頒布憲法
1882年,威廉二世繼承皇位,提出德國爭奪世界霸權的世界政策,取代俾斯麥的大陸政策
1918年11月,德國發生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八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誕生,
1919年2月,德國國民會議在魏瑪召開,民主黨人艾伯特當選總統,制定並通過《魏瑪憲法》
1919年6月巴黎簽訂《凡爾賽和約》
1921年,希特勒控制納粹黨,黨內實行獨裁,
1932年,國會選舉中,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1933年月1月,希特勒上台,
1933年2月,國會縱火案,掀起反共浪潮,取締其它一切政黨.通過《授權法》掌握立法權.
1934年8月,頒布《元首法》任元首總理,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國,確立納粹獨裁統治體制,
1935年,擴建軍隊,德撕毀《凡爾賽和約》
1936年8月,日德簽定《反共產國際協定》
1939年5月,德國與義大利建立了鋼鐵同盟,
1939年9月,希特勒發動對波蘭的侵略戰爭,(二戰全面爆發)英法對德宣而不戰,(靜坐戰爭,奇怪戰爭)
1940年,德意日三國柏林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以德為首的軸心國軍事同盟集團,
1941年6月,侵蘇戰爭,(二戰擴大)
1941年月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民(二戰進一步擴大)
1945年5月,法西斯德國無條件投降(二戰歐洲戰爭結束)
1945年9月2日,日美軍艦「密蘇里」號簽訂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
1948年柏林分裂為東、西柏林
1949年美國支持,德西方佔領成立聯邦德國,「基本法P16)生效,俄國支持,蘇占區建立了民主德國。
1952年,聯邦德國經濟主要指標超過戰前水平,實現經濟復興
20世紀60年代初,聯邦德國生產總值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柏林牆修建,柏林分為東西柏林。
1990年10月,民主德國加入聯邦德國,德國重新實現統一。
1945年5月,法西斯德國無條件投降,(二戰歐洲戰場結束)
1945年9月2日,日美軍艦「密蘇里」號簽訂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
1948年,柏林分裂為東﹑西柏林,
1949年,美國支持,德西方佔領區成立聯邦德國《基本法P16》生效.俄國支持,蘇占區建立了民主德國,
20世紀60年代初,聯邦德國生產總值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主義經濟大國,
1961年,柏林牆修建,柏林分為東西柏林,
1990年10月,民主德國加入聯邦德國,德國重新實現統一.
日本
1630年, 明日本進入德川幕府統治時期
1639年, 日本德川幕府頒布」鎖國令」實行閉關主義,
1853年, 美海軍准將增理率艦隊兩次末日(黑艦事件)日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
1854年,日美簽訂」日美親善條約」隨後4年歐列強相繼迫使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
1868年, 倒幕派推翻幕府統治,明治政府成立,定都東京
實行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改革,史稱「明治維新」
1871年, 日本通過「廢藩置縣」奉還版籍「,成為了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1882年, 伊藤博文率眾考察歐洲憲法和政治制度,選中了最具軍國主主義色彩,維護絕對君主權力的普魯士憲法為藍本,
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開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時期,
1894年, 日本借機出兵朝鮮
1894年7月, 日本豐島海面擊沉中運兵船「高開號「挑起中日甲午戰爭。
9月 黃海戰役(鄧世昌)
1895年2月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904-1905年, 日俄戰爭,日聯合艦隊不宣而戰,對旅順發起攻擊。
9月在美羅斯福調停下簽訂「朴茨茅斯和約」戰爭結束。
1931年, 日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
1932年, 日本國內「五.一五」事變,結束了政黨內閣,加強了日本法西斯化.
1936年, 「二.二六」兵變後,成立了廣田弘內閣,確立了天皇制的法西斯,軍事專政.
1937年7月7日, 七.七盧溝橋事變,標志全面侵華開始.
1942年6月, 中途島海戰,日軍大敗,太平洋戰爭轉折點
1945年7月, 「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日政府拒絕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投降
9月2日,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密蘇里」號戰艦上簽署投降書.
俄國
,
1695年,彼德一世進攻克里木,獲得通向黑海的基地,
1697一1968年,彼得一世派使團前往西歐考察,
1698年,彼德一世全面推進改革P120,俄由內陸國躋身於歐洲強國之列,走上近代化之路,
1854-1856年,俄與英法克里木戰爭失敗,農奴制腐朽性充分暴露,革命形勢成熟.
1861年2 月,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製法令,自上而下改革.
20世紀初,俄國已成為地跨歐亞的大帝國,帶在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國家
1904-1905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在中國國土上開戰)
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權(俄歷二月)
1917年11月,俄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列寧領導)
蘇維埃代表大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1921年,蘇俄實施新經濟政策。
1922,蘇聯成立(1924年,列寧逝世)
1925年12月,蘇聯提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
1927-1937年,蘇農業集體化驗運動,實現農業集體化
1928-1937年,蘇二個「五年計劃」完成,工業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成為世界工業強國,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台,批判斯大林的個人崇拜,與美爭霸,(美攻蘇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繼續與美爭霸(蘇攻美守)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任總書記),提出改革的「新思維「
1991年8月台19日,8.19事件加速了蘇聯社會的演變和國家的崩潰,
1991年12月,蘇聯正式解體.
1992年,葉利欽實和"休克療法"推行自由化和私有化.
2000年,普京上台提出"有效經濟"建立實現經濟穩定和快速增長的經濟體制.
希望能幫助到你
❼ 1951年英國有何事件
在1951年的大選中,保守黨重奪政權,丘吉爾再度出任首相。
❽ 英國1951年沒有簽訂巴黎條約的原因
《巴黎條約》是由法國、 西德、 義大利、 荷蘭、比利時、 盧森堡這六個歐洲國家於1951年4月18日在巴黎簽訂、並於1952年7月23日開始生效,是為了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也就是歐共體的最早雛形。當時英國並不希望歐洲一體化進程,這樣會妨礙它的離岸制衡歐洲的原則,當然不會湊熱鬧。英國到現在都在攪和歐洲,退出歐盟。
❾ 倫敦,英國,1951年
《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譯名:鄉村牧師日記
一位青年牧師正在念一本掀開的日記,他在日記中向上帝袒露心聲;牧師來到鄉村,他忍辱負重、忙忙碌碌,不辭辛苦地以救贖精神拯救教民的靈魂,他每天過得孤苦而又清貧的生活,但他卻得不到教民的理解和接受,他深感村民們的淺薄、 頑固、注重實利和對生活的厭倦是產生邪惡的溫床,他的忠告和規勸收效甚微,人們反而勸告他不要過分執著於獻身精神;牧師拯救了伯爵夫人的靈魂卻招來人們的譴責,心力交瘁的牧師只有用日記向上帝訴說所有的這一切,一縷斜陽從窗口透射進來,映在他黑色的斗篷上,孤獨的牧師最後死於胃癌,銀幕上呈現出一個巨大的十字架的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