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與中國的院士哪個水平更高
明顯院士水平更高,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2000餘人,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計算等許多學科,其中化學部院士僅127人(2018年),中國13億人選出的127個化學部院士。而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member)有8000多名,全球擁有44000多名會員。會士分為member和follow,member比較水,follow就比較厲害了。
⑵ 英國倫敦大學的師資力量
倫敦大學學生人數大約有18,000人,其中研究生佔7,273。教職員人數約3,800人,其中35名為皇家院士(Fellow of Royal Society), 13名為皇家工程學院院士(Fellows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27名不列顛學會會員(Fellows of British Academy),75名醫學學會會員(Fellows of th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同時,倫敦大學過去的成員中,有18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有10名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⑶ 倫敦大學學院的人類學專業在英國排名第幾
排名第二。人類學專業排名前三的大學分別是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曼徹斯特大學。英國《衛報》正式推出了2015年衛報英國大學人類學專業排名。
⑷ 英國名牌大學排名前十
英國大學排名,是指一些權威機構發布的英國的大學排名。英國存在多個版本的大學排名,包括官方每七年左右發布一次的科研水平評估(REF)排名,上海軟科、泰晤士高等教育(THE)、QS、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泰晤士報、衛報、獨立報等媒體發布的英國大學排名。
其中,在2019年發布的世界四大排行榜(軟科、THE、QS、U.S. News)中,均進入英國前十名的大學有: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愛丁堡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和布里斯託大學。[1][2][3][4]大學的排名由許多因素構成,不同的機構會出現的排名結果可能不同。
(4)英國有多少名院士擴展閱讀
(1)劍橋大學,坐落於英國劍橋,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採用書院聯邦制,與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同屬「G5超級精英大學」。劍橋大學是英語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學,前身是一個於1209年成立的學者協會。
(2)牛津大學,位於英國牛津,是一所譽滿世界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採用書院聯邦制,與劍橋大學並稱「牛劍」,並且與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同屬「G5超級精英大學」。
(3)英國倫敦學院大學預科課程分文科和理科兩部分, 倫敦大學學院人文預科(簡稱UPCH)為一年全日制人文,社會科學與學術英語學習的優質課程。改課程是提供給已完成中等教育,但尚未擁有資格直接就讀倫敦大學學院或英國其他名校之人文與社會科學課程,且品學兼優的世界各地學生。
(4)愛丁堡大學,簡稱愛大,是一所位於英國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世界著名公立綜合研究型大學,英國老牌名校,世界20強名校。愛大創建於1583年,是英語國家中第六古老的高等學府。由於其悠久的歷史、龐大的規模、卓越的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愛丁堡大學在2018/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全球第18位。
⑸ 倫敦大學學院在英國的地位相當於國內哪所大學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8位,國內的清華大學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16位。所以比較接近國內的清華大學。
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簡稱UCL,建校於1826年,位於英國倫敦,是一所世界頂尖公立綜合研究型大學,排名穩居世界前十,為享有頂級聲譽的英國老牌名校。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並稱「G5超級精英大學」。代表了英國最頂尖的科研實力、師生質量、經濟實力。倫敦大學學院有教學及研究人員共7000多名,教授648多位。其中51名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5名為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在UCL的學者及研究人員中,有34位諾貝爾獎得主與3位菲爾茲獎得主,其中有15名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點擊測試我能申請哪所國外大學】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倫敦大學的相關信息,推薦選擇唯尋國際教育。唯尋國際教育深耕國際教育數年,積累了龐大的院校申請數據。在這里,導師們不僅可以藉助資料庫幫助學子們挖掘素材,提升文書專業性,還可以輔導學員們避開學院及專業選擇上的集中競爭,減少同學之間「同室操戈」的可能性。
⑹ 英國大學院士數量排名前十的大學
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愛丁堡大學、布里斯託大學、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薩塞克斯大學、約克大學、杜倫大學。
英國五大學術院,代表英國最高學術水平的五個學術團體。分別為:英國皇家學會、愛丁堡皇家學會、英國國家學術院、英國皇家工程院、英國醫學科學院。
英國科學院院士是英國科學院授予的最高榮譽,是對學者學術成就的最高認可,英國科學院每年新增的院士由英國科學院年會自英國和國際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傑出學者中選舉產生。
⑺ 英國皇家學會現在有多少人
英國皇家學會是一個獨立的、享有慈善機構特權的組織,有1400名院士及外國成員。學會的院士都是來自英國及英聯邦的著名科學家、工程師和科技人員。
⑻ 院士有哪些
中國兩院全體院士共有167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80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77人。
⑼ 除了蓋茨,中國兩院還有哪些美籍院士
除了蓋茨,中國兩院還有哪些美籍院士
2017年11月27日,62歲的億萬富翁、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成為中國工程院18位新當選的外籍院士之一。那麼,在中國的最高學術機構中,外籍院士分布如何?美籍院士比重呢?
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的18人分別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和日本,其中包含5名華人。新當選的院士中有9名為美籍,其中包含2名美籍華人。
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技術界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截至2017年11月,中國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外籍院士66人,建有7個專門委員會、9個學部。
在中國工程院這66名外籍院士中,美籍院士有29名,佔比近一半。英國7名,澳大利亞5名,日本4名,俄羅斯3名,法國2名,此外還有來自瑞典、挪威、丹麥、奧地利、加拿大等國的外籍院士。具體名單如以下圖表所示:
與中國工程院比肩的中國科學院,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咨詢機構。
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現有院士739人,數學物理學部(143人)化學部(11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7人)地學部(122人)信息技術科學部(89人)技術科學部(129人);外籍院士(76人)。
中國科學院現有外籍院士76人。在有詳細資料的67位外籍院士中,美籍院士有42人,佔比將近三分之二,其中28人是華裔。
⑽ 既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目前有多少人
目前還有健在兩院院士15位。
1994年中國工程學院聘任了30名中科院院士擔任工程院院士,1995年聘任了4名,此後沒再繼續,這34名「雙院士」也成了「絕版」。
目前34名雙院士已經有一部分人去世了,目前還有健在兩院院士15位,其中一直在一所高校的有清華大學的吳良鏞院士、西南交通大學的沈志雲院士、北京理工大學的王越院士、北京郵電大學的陳俊亮院士、中南大學的王淀佐院士、武漢大學的李德仁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劉永旭院士等人。
健在的這些雙院士都是這些學校的「瑰寶」,許多基本上曾經都當過學校或者合並前學校的校長、副校長。
這些人之中也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也有一些人被推薦為最高科學技術獲獎者候選人,未來的最高科學技術獎甚至也有可能從這之中的人中產生。
兩院院士性別結構
女性院士約占兩院院士總數的5.01%,工程院院士中女院士佔5.36%
調查發現,在我國1955-2007年當選的兩院院士中,男性院士1764人,約占兩院院士總數的95.04%;女院士只佔極少數,僅有93人,約占總數的5.01%,比例較低。
其中中國科學院有女性院士51人,佔中國科學院院士總數的4.61%;中國工程院有女性院士42人,佔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的5.36%。
2007年中國科學院發布的一份題為《我國女性從事科技工作現狀》的研究報告稱,我國女性占總人口的48.37%,女性科技人員約占我國科技人員總數的35%。
對比我國女性在科技人員和兩院院士中所佔比例發現,女性在代表我國最高層次和水平的科技人才群體——兩院院士中比例較低,僅有93人約佔5.01%,差異非常顯著。
但是我國兩院院士中女院士比例高於一些發達國家科學院女院士比例,據有關資料顯示,一些發達國家女院士在院士總數中所佔比例均較低,其中美國女性院士最高僅有4.1%,丹麥4%,英國2.9%,加拿大3.2%,法國3.2%。
學歷構成
1、兩院院士學歷層次高,碩士以上的學歷者過半。
調查發現,1955-2007年當選的兩院院士的學歷層次較高,碩士以上學歷者占兩院院士總數的51.37%,其中博士(含副博士)學歷者占院士總數的34.12%;本、專科學歷者占總數的48.57%,另外具有中專(含)以下學歷的院士占總數的0.06%。
2、近四成兩院院士在國外獲得學位,美蘇海歸佔主流。
調查發現,兩院院士中有海外留學背景者約占院士總數的37.25%,當中約78.12%院士博士(含副博士)學位。
兩院院士留學的國家主要分布於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人數最多的十個國家依次是美國、前蘇聯、英國、德國、日本、法國、加拿大、瑞士、波蘭和比利時等國。其中在美國和前蘇聯就讀並獲學位的院士人數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和地區。
3、兩院院士就讀於國外3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院士人數最多的十所院校依次是:前蘇聯科學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哈佛大學、前蘇聯莫斯科大學、美國康乃爾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英國劍橋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等。
4、兩院院士在國外獲得學位的時間主要集中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和八十年代等時期。其中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後獲得國外學位者約占海歸院士總數的16.33%,當選年齡普遍在40-50歲之間。
這一數據有力地證明了改革開放之初,作為改革措施重要組成之一的選拔優秀人才出國留學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這一決策已經為國家培養和造就了一批以院士為代表的傑出人才,其後續效果還將進一步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