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活在英國是一種怎樣感受
你放心吧,超市可以自助結賬,周末的集市英國人也有會中文的,尤其英國傳教士中文那叫一個好,我覺得有時候在英國學粵語更重要。就是無聊比較多,除了pubpub.就是clubclub.想K歌可以去中餐館,不過價格很貴
⑵ 在英國生活如何呢
我三四十歲的時候在英國當過幾年大學講師。我花了我的其他幾年的地方可能是有趣的比較,即德國,奧地利,加拿大,美國,法國,紐西蘭,中國,印度和瑞典。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會這樣描述在英國的生活,但我可以從一開始就承認,我瘋狂地愛著英國,並將永遠開心地待在那裡:這是一個穩定的國家,強烈地保留傳統,不會忘記根據社會變化而更新。而後者,往往比某些人更積極主動,導致了一種奇怪的、過時的與幻想的並存。
在英國,我有生以來第一次體驗到了被一個團體歡迎並有機會「試一試」的感覺。我將永遠感激英國給予我的一切。它讓我,我感到感激,並與英國聯系至今。如果我現在不在瑞典,我肯定會在英國,我的另一個靈魂家園。那麼,真正生活在英國是什麼感覺呢?你是在北海的一個島上,同時被輕快的北大西洋風和溫和的洋流吹過。適應高濕度和冷風。你會在任何時候都感到不舒服,並且在同一天既出汗又感冒。這是維京氣候,不過你會習慣的。
在好的方面,天氣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一切都是綠色的,你幾乎不會看到雪或冰。這是一個小地方,人口稠密,人口的多樣性令人難以置信,既有老的,也有最近的。在英國,人們有著復雜的背景,沒有人是一樣的,古老的傳統和身份到處發揮作用,這是一種標準的期望。在英國,如果你坐在一輛公共汽車上,打開某種文化x射線,你會發現其多樣性的深度和廣度是難以理解的。在整個世界上將會有各種教派的人,而且往往是他們混合的結果;將他們聯系在一起的是這個有趣小島世界的生活方式和習俗。
這幾乎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幻想,就像吉恩·羅登貝里(Gene Roddenberry)那樣。英國是進取號星艦。你將住在狹窄的房間里,因為在英國,空間是昂貴的,但它也將充滿個性,舒適。那裡到處都有很棒的中央供暖系統,通常都是超功率的,讓每個人都感到悶熱。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海洋級雙層玻璃隔絕了噪音和寒冷,使英國的家庭成為潮濕的小宮殿,你可以在那裡愉快地度過你的時間。
對我來說,英國的家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不管我住在哪裡,我都會像住在英國一樣生活。這很有道理,而且對你的靈魂有好處。只要准備好與英國業主無處不在的頭號敵人黴菌和凝結物作斗爭就行了。禮儀在英國是傳奇。
如果你看過電影,你就會熟悉他們說話和舉止的方式。有各種各樣的行為,從狂野的醉酒到原始的優雅,它們都適合一天。但一切建立的標准支柱是自嘲式幽默和道歉,在我看來,這可以簡單地轉化為「表示尊重」。如果你能隨時做到這一點,你就能完美地融入其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做,但原因通常是酒精,在我看來,酒精是英國社會的第三大支柱。
在英國,每一天都是飲酒日,無時無刻不在,飲酒深深地滲透著人們的心態和社會。道德標准很高。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圖像,什麼是「壞人」的樣子,你將永遠處於雷達監視下,顯示出感染的跡象。但只要你堅持「試一試」,給每個人機會,道歉,支持弱者,從不抱怨,並始終保持機智,你就會是一個好小夥子
.
⑶ 在英國生活是種什麼感覺
英國的各項數據可能沒有像德國瑞士或瑞典那樣的出色。英國的人口六千多萬,面積24萬平方公里左右,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國。現在的英國已經褪去了原有的光環,綜合國力也不如從前,但是它依然有著勞斯萊斯飛機發動機製造技術,ARM晶元設計公司等核心技術產業,曾經也出過路虎、捷豹、羅浮等著名的汽車品牌。在奢侈品領域不僅有爛大街的巴寶莉還有擠進世界一線品牌的Mulberry和Vivienne Westwood等。在教育領域,有世界出名的牛津劍橋和帝國理工等著名院校,總體看來,英國的整體實力還可以。算是一個比較強勁的小國
在英國除去那些少數並且歷史悠久的資本家之外,想在英國賺大錢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想達到一個中產階級那是不難的。這么說吧,剛畢業的大學生在英國的年薪大部分是在1.8萬英鎊左右起。等到中年收入達到30-40萬元人民幣年薪很正常。Tesco的CEO年薪是100萬英鎊。但是能達到這種水平的人在英國屈指可數!
⑷ 在英國生活的真實感受是什麼
英國是個有趣的地方
不管是氣候,飲食,還是別的什麼東西,與國內相比,雖說不上翻天覆地,但也著實需要一些時間和精力去適應。
1、語言
首先是語言問題。
說實話要不是語言不通,在遠離家鄉的地方生活其實不會這么難,和別人交流有障礙,去超市買東西有障礙……有時候這種語言障礙真的很讓人崩潰。
當我在英國的海關和工作人員交流的時候,心裡是很忐忑的,這不是托福考試,而是真正地通過交流去解決生活中的事情 。
要和英國人交流,其實有簡單的部分,也有困難的部分。
困難的是,他們的語速有快有慢。當你遇到一個說話像唱rap的人時,怕是只能通過聯繫上下文來猜測他想表達的內容了,而且,並不是所有人都操著一口標準的英式英語。當你聽到那種帶著口音的英語的時候,不禁會對那些會說中國方言的外國人肅然起敬。簡單的是,他們其實並不會在意你的一些語法錯誤,只要意思大概對,他們都能懂你想說什麼。所以,從第二天開始,基本的交流其實已經不成問題。
2、行為習慣
其次,是英國人的一些行為習慣和我們有一些區別,這也花了我們不少時間去適應。
首先,他們的車是靠左行駛的。一開始可能想的是反正我又不開車,這和我又有什麼關系呢?當你過馬路的時候就不會這么想了,你必須養成過馬路時先看右邊再看左邊的習慣。英國人開車一點都不溫柔,我懷疑他們會在任何一段空曠的路上將油門踩到底。
3、生活習慣
英國人有喝下午茶的習慣,下午4點的時候。就算孩子沒人帶也不用操心,英聯邦國家都有個共同點,小孩是不用上幼兒園的上班的時候,可以帶著孩子去公司公司或者社區,都提供托兒所(免費)下班了再去接孩子回家,國內光一個幼兒園就得花好多萬。
移民英國,總體來說,很不錯。新出台的創新類移民,相比於之前的移民方式,省去了一大筆錢,去到那邊生活還是挺好的。整體的社會福利也比較好,文化教育氛圍好,非常適合一些求學的學子。希望這位海外華人的感受,能夠幫到即將選擇移民英國的你。
⑸ 英國人的生活方式是什麼呢和中國的區別很大嗎
英國大部分地區的生活方式和國內很不同。人們生活節奏比較慢,早上商店到了10點多才開門,晚上5點就關了,周末開得更晚關得更早。到6點除了路上賓士的小車外,就看不到什麼行人了。夜晚更是安靜得出奇。但是市中心的Pub確實熱鬧非凡。這里一些小的便利店,關門都很早。大型超市離學校又比較遠,我們一周去一次,把一個禮拜的食物全采購齊全。回國後才能深切感受到國內物質生活極為豐富。
真正英國本土的食物挺難吃的,土豆泥、薯條、煮土豆、烤土豆,除了土豆還是土豆。那裡土豆品種繁多,不過在我眼裡沒什麼區別。最著名的fish & chip也不過如此。義大利、中國、泰國、印度食物在英國非常流行。由於氣候原因,英國畜牧業非常發達,但是蔬菜和水果要靠進口,所以都賣得非常貴,品種也比國內少很多。剛到的時候,我只吃最便宜的雞肉和胡蘿卜。由於生活拮據,平時一日三餐我都自己做,打工後生活改善了不少,偶爾也會到餐館享受一下異國風味。英國許多大城市都有中國超市,裡面中國調料、干貨和一些蔬菜都非常豐富,價格當然也不菲。我們有時會去買些一般超市裡買不到的中國食物,如老乾媽啊,豆腐啊,面條啊什麼的。久而久之,我們都掌握了許多省錢的竅門。比如,下午5點左右和晚上9點左右,超市都會處理許多快到期的蔬菜和肉類,價格非常便宜,我們一進超市就直奔打折區。老外的標准很嚴格,其實在我們看來,那些食物還是挺新鮮的。盡管吃得比較節省,但是到英國幾個月後,我的體重還是迅速增長了20多斤。所有的人都說女孩子在英國長胖是定律,看來我也難以倖免了。雖說英國的食物不太愛吃,但是那裡的甜點、冰淇淋卻是令女孩子無法抗拒的。價格比國內便宜不說,口感更是國內比不上的。在國外呆久了,黃油、cheese也成了我的最愛,難怪胖得不行。很奇怪,回國後體重又恢復到從前。
我們平日里上完課後就去圖書館,要麼就回家,沒有什麼逛的,生活很簡單,所以喜歡在廚房裡做些好吃的,廚藝也大有長進。中國學生間經常聚餐,飯後就神侃。大家都來自祖國各個地方,天南地北,大家似乎總有聊不完的話題。
學校里有很多幫助學生的機構。對我幫助非常大的是Charity Centre。這個是教會組織,負責人是一對老夫婦,Cliff和Sherry,他們都是基督徒,待人極為真誠,並且熱情地幫助每一位外國學生。中心裡很溫馨,環境干凈舒適,微波爐、咖啡都免費給學生提供。休息的時候我們經常來這里坐坐,和Cliff聊天。開學的時候,他們召開了一個國際學生歡迎會,我參加了他們組織的活動,期間認識了Gayle,一個很好的美國女人,40多歲了,哲學系的博士。中心每年都會安排一到兩個外國學生到定點的英國家庭。我非常幸運申請上了,他們是住在半山的一個中產家庭,對我非常熱情,經常接我到他們家吃晚飯,很正式的那種。到了萬聖節、聖誕節,他們也會邀請我們去他們家感受西方節日的氣氛。男主人Robert是個中國迷,他們喜歡中國,並且在中國旅行過很長一段時間,對中國歷史也有很深的了解。我也送了他許多中國紀念品。我也定期到Cliff那裡學習聖經。雖然我不信仰基督教,但是這確是一個學習英語的很好途徑。Cliff會給我們講很多故事,討論一些人生的看法。
英國雖小,但是人口少,顯得地大。我們學生的住宿條件都非常好,每人都有獨立的房間,還有為夫婦設計的大房,只是客廳、廚房、廁所和洗浴間共用。我住過的兩個宿舍一個是別墅,一個是百年的旅館改建。2層樓的別墅只住5個學生,大客廳,大花園。老旅館很古樸,裡面一直流傳著鬼怪的傳說,但據說都是好鬼,還有白衣騎士呢,一段時間弄得我們怪緊張的,我對面的台灣夫婦給了我一張盤若波羅蜜多心經,要貼在牆上,說是可以避邪的。
⑹ 在英國生活如何
我三四十歲的時候在英國當過幾年大學講師。我花了我的其他幾年的地方可能是有趣的比較,即德國,奧地利,加拿大,美國,法國,紐西蘭,中國,印度和瑞典。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會這樣描述在英國的生活,但我可以從一開始就承認,我瘋狂地愛著英國,並將永遠開心地待在那裡:這是一個穩定的國家,強烈地保留傳統,不會忘記根據社會變化而更新。而後者,往往比某些人更積極主動,導致了一種奇怪的、過時的與幻想的並存。
在英國,如果你坐在一輛公共汽車上,打開某種文化x射線,你會發現其多樣性的深度和廣度是難以理解的。在整個世界上將會有各種教派的人,而且往往是他們混合的結果;將他們聯系在一起的是這個有趣小島世界的生活方式和習俗。這幾乎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幻想,就像吉恩·羅登貝里(Gene Roddenberry)那樣。英國是進取號星艦。你將住在狹窄的房間里,因為在英國,空間是昂貴的,但它也將充滿個性,舒適。那裡到處都有很棒的中央供暖系統,通常都是超功率的,讓每個人都感到悶熱。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海洋級雙層玻璃隔絕了噪音和寒冷,使英國的家庭成為潮濕的小宮殿,你可以在那裡愉快地度過你的時間。對我來說,英國的家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不管我住在哪裡,我都會像住在英國一樣生活。這很有道理,而且對你的靈魂有好處。只要准備好與英國業主無處不在的頭號敵人黴菌和凝結物作斗爭就行了。禮儀在英國是傳奇。
⑺ 住在英國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關於購物:英國的電商和中國比還是差幾條街的,所以很多東西還是要去實體店買,一些在淘寶能夠很便宜買到的東西,在英國很難買到,或是很貴。不像國內小區附近多數有超市,英國的超市離居民區較遠,大多要搭公車或地鐵才能到達。我通常一周去一趟超市,拎著一周要吃的東西搭公車回家,所以在沒有健身的情況下,一年手臂粗了一大圈。
⑻ 留學英國去大城市還是小城市
看你個人的喜好和學校以及課程的設置。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處,國際化,包容性強,經濟發達,交通方便,但是生活成本相對也高。小城市生活安逸,有時候更能體會真實的英倫生活,生活成本相對也會低一些。但是建議還是綜合專業和學校來考慮~
⑼ 有誰知道真實的英國是怎麼樣的
1、去了英國才知道,30攝氏度的氣溫就成了酷暑,那一年的夏天竟熱死約800個英國人。
2、去了英國才知道,英國的市售食材質量真的高。
不論是小攤小販的自營,還是連鎖超市的供貨,大部分食材都是精加工。
水果都是洗過的,可以直接吃,肉類蔬菜都是預處理好的,回來一洗直接下鍋。
值得被吐槽的是,火車太慢了,沒見過跑120碼以上的火車,都是哐哧哐哧慢哼哼地跑。
如果讓中國人來搞英國火車系統,三小時內腐國全境任意通達是基本的。
16、去了英國才知道,出門購物看啥都貴,一碗白米飯價值20元人民幣。
17、去了英國才知道,那裡的水龍頭真的是令人頭疼。
真的是燙的燙死冷的冷死,我不知道當初這個設計的意義是什麼。
18、去了英國才知道,裸奔算什麼?
每年英國人會集體裸騎遊行,主題是環保。
包括大學生、白領們都人手一輛自行車,世界已經無法阻止他們奔放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