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的Times排名和QS排名,哪個更權威一些
TIMES。
最出名的大學排名第一是《TIMES》泰晤士報的,第二是英國衛報《GUARDIAN》的大學排名,這兩個排名歷史都很悠久,而且認可度也很廣,和他們兩個比起來,QS的英國大學排名只排在第三,歷史沒有他倆悠久。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又譯為THE世界大學排名,是由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cation,簡稱THE)發布的世界大學排名。
該排名每年更新一次,以教學、研究、論文引用、國際化、產業收入等5個范疇共計13個指標,為全世界最好的1000餘所大學(涉及近90個國家和地區)排列名次[1-2]。為保證排名的公正和透明,由普華永道(PwC)進行獨立審計。
B. 英國有名的報紙
1、The Times,是英國的一張綜合性全國發行的日報,《泰晤士報》隸屬於魯伯特·默多克的新聞集團。長期以來,《泰晤士報》一直被認為是英國的第一主流大報,被譽為「英國社會的忠實記錄者」。
2、每日電訊報,是英國有影響的全國性報紙。1855年6月29日創刊,1937年與英格蘭地區的《晨郵報》合並,稱《每日電訊和晨郵報》,後改為現名。初創人亞瑟·巴勒斯·斯萊上校。
3、Financial Times,由James Sheridan及其兄弟於1888年創辦的世界著名的國際性金融媒體。該報在倫敦、法蘭克福、紐約、巴黎、洛杉磯、馬德里、香港等地同時出版,日發行量45萬份左右,其中70%發行於英國之外的140多個國家。
4、《衛報》,是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被合稱為英國三大報。由約翰·愛德華·泰勒創辦於1821年5月5日。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稱為《曼徹斯特衛報》。1959年8月24日改為現名。總部於1964年遷至首都倫敦。
5、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創刊於1986年,是英國最有影響力的全國性日報之一,鼎盛時期每天發行量達40萬份。但2015年12月的統計數字顯示,該報每天發行量下滑到只有5.6萬份,遠遠低於其主要競爭對手。
C. 英國衛報具有權威性嗎它是一個怎樣的報紙
《衛報》(The Guardian)是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創刊至1959年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稱為《曼徹斯特衛報》。總部於1964年遷至首都倫敦,不過於曼城和倫敦均設有印刷設施。一般公眾視《衛報》的政治觀點為中間偏左。
《衛報》的排印系統在1988年實行電腦化之前,由於經常出現植字錯誤,因此被民眾戲稱為《The Grauniad》,揶揄報章連自己報名也拼錯。
2005年改版
該報一直以來都是大開型日報,至2005年9月12日改版成柏林型版式(Berliner,即470×315毫米),並標榜為全不列顛唯一的全彩色印刷日報(不包括北愛爾蘭),此次改版並全面了採用新的字體、和版式設計。
2005年8月的統計數字指《衛報》發行量有32萬5千份。
「歡迎來到改版後的《衛報》。雖然我們暫時稱它為『柏林式』《衛報》,但這個名字應該不會叫得很長,畢竟,這不是一個太雅觀的名字。」《衛報》主編艾倫·羅斯布里奇(AlanRusbridger)9月12日宣布,184歲《衛報》一改「大報」式樣,把報紙做得到更小,更精美。
經過18個月的努力和80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2億元)的投資,英國主流報紙《衛報》12日展示出最令人驚艷的面孔———拋棄了傳統的大報風格,也沒有追隨於新潮的小報版式,而是推出了英國第一張「中間版式」的全彩色日報。
《衛報》從報頭到色調煥然一新。一份以黑為主要色調的主流報紙,變成醒目但是沉穩的深藍色。
三大變革重塑《衛報》
羅斯布里奇連續3天在《衛報》頭版闡述新理念。他說:「我們曾經試了好幾種選擇,從版式的大小到版式的起源,最後我們還是選擇了『柏林式』(Berliner)。在從現在開始不太長的日子裡,我們力求使《衛報》回歸自然和簡單。」
首先是版式的變化,從以前的對開大報縮小為31.5厘米寬、47厘米長的「中間版式」,比傳統的大報小,但又比《泰晤士報》、《獨立報》等小型報紙大。另外《衛報》的報名字體也發生了變化,改成新穎的「衛報埃及體」。我們希望,這種字體比大衛·赫爾曼20年前定下的字體更典雅。
此前,每節版塊的標題是由斜體的GARAMOND字體和富蘭克林哥德體的「GUARDIAN」組合而成,和《衛報》的刊名統一起來,通過不斷的重復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正文的字體採用一種名為NIMROD的字體。
其次是色彩變得更鮮艷。從以前的部分彩色印刷,改為全部彩色印刷,由德國「羅蘭」高速印刷機印刷。用《衛報》編輯的話說,這張報紙是英國「最鮮艷的」報紙。
第三是副刊和姊妹報紙的變化。《衛報》著名的副刊G2也將採用全彩色印刷,大小隻有主報的一半,從周一到周五發行,每天36版,更便於讀者在擁擠的公交車和地鐵里閱讀。《衛報》每周六齣版的姊妹報紙《觀察家報》也將在2006年初改成「柏林式」。G3的變化不大,仍以招聘廣告為主。
《衛報》的內容不會因樣式的改變而失去風格,《衛報》首席評論員西蒙·詹寧斯仍將每周兩次在《衛報》上撰寫評論。
更小空間包羅萬千
在9月12日的新《衛報》頭版,報頭底色是深藍色,不再是以前的沒有底色,而Guardian一詞,不再是黑色,而是白色,欄數從8欄減為5欄。
另外,報頭上方的導讀部分佔據可整個頭版的三分之一。12日主要導讀G2副刊的內容,四張圖片錯落有致。在版面下方,也是導讀區。包括國內新聞、政法新聞、國際新聞以及財經新聞。
在第二版,還有三欄寬的導讀。為了讓這個區域更加有趣,還特意刊登了一張漫畫,並在下方設置趣味游戲。
記者還注意到,導讀功能還延伸到了網路。以兩欄寬度把《衛報》網路版的內容也「鏈接」起來,凸顯對新技術的包容與靈活運用。這與《衛報》注重利用網路等新技術的思想是分不開的。目前,《衛報》網路版也極受讀者喜愛。
新《衛報》試圖在更小的空間內,容納更多信息。正如其在頭版右下角的廣告所說的一樣:「更大並不總是更好……」
半世紀最強變革
羅斯布里奇9月12日在頭版Columnfive(第五欄)文章里寫道:「沒有哪一份報紙能夠一成不變。你手中的報紙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希望你加入到我們的革新過程中來。我們有股東和經營者,但你們才是我們的決定者。」
一方面為了解決現代人在緊湊空間里讀報的麻煩,另一方面為了應對電視和網路等媒體緊張激烈的競爭,英國《獨立報》、《泰晤士報》早前紛紛放棄了堅守多年的對開大報(broadsheet)風格,轉為四開小報(tabloid)版式發行。2003年9月,《獨立報》同時出版了大小兩種規格的報紙,7個月後全部改為小報。《泰晤士報》隨即跟進,在2004年11月也改用雙版本印刷發行。
在堅守了1年多以後,《衛報》也決定改弦易幟,不過他們用的樣式是介於大報和小報之間的「柏林式」規格。
羅斯布里奇說,「我們正在從頭到尾重新製作一份報紙」,而這將是《衛報》50年來「最激進的變革」。
「我們的內容不會妥協大小的改變」
9月12日是英國老牌嚴肅大報《衛報》「瘦身」亮相的第一天,早報記者當天通過電話對《衛報》的現任主編艾倫·羅斯布里奇(AlanRusbridger)進行了專訪。
就是要抓住年輕人
東方早報:首先要恭喜《衛報》今天以嶄新的版式亮相。第一天讀者以及評論界對新版式的反響如何?
羅斯布里奇:謝謝。反響很好,很多讀者都表示他們喜歡新的《衛報》,我看到電視上有設計師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喜歡新的版式。但是今天是第一天,下結論還為時過早,讀者通常是比較保守的,他們對變化往往採取抵觸的態度,但從今天的反應看來是非常良好的開端。
東方早報:有研究人士指出,付費日報從大報向小型報紙靠攏是一個長期的大趨勢。因為讀者更傾向小型版式的報紙,您同意這一觀點嗎?《衛報》的改版是外界所言隨著《泰晤士報》、《獨立報》的改版而聞風而動?
羅斯布里奇:我同意,至少在英國的市場上,讀者喜歡小而便於攜帶的報紙,特別是他們出門或者坐地鐵的時候。我們早在2003年夏天就決定要改版了,而《泰晤士報》、《獨立報》後來的運作只可以說是更堅定我們要改變的決心。
東方早報:一般來說,大報更吸引男性、中老年人、社會結構的最高端和權利機構,而女性、中端市場、年輕人和有抱負者更喜歡小報和更小版式的報紙。您表示新亮相的《衛報》旨在指的新一代讀者,那麼是指出哪一人群呢?
羅斯布里奇:是年輕人。新的年輕一代是在圖片與色彩中成長起來的,對於他們而言傳統的黑白報紙太落伍了,不具有吸引力,這也是我們推出全英國首份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全彩頁報紙的初衷。
銷量上升但不會大幅
東方早報:您說過雖然《衛報》版式變了,但是《衛報》嚴肅、全面、客觀地報道新聞,對重大事件闡發自己獨到、客觀的觀點這些老傳統都不會變,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衛報》是一份披著小報外衣的大報?
羅斯布里奇:對,是這樣的。我們報紙的定位與基調以及內容絕對不會隨著報紙大小的改變而妥協。有一點,我要指正的是,《衛報》不是小報式樣,是比大報小,比小報大的「柏林式」。
東方早報:僅僅以圖片等絢麗外表吸引年輕讀者,而實質內容與論調不變,這種吸引力能持久嗎?有種普遍說法,說《衛報》雖然不是英國銷量最大的報紙,但其讀者群非常穩定,您覺得改版後的《衛報》隨著讀者群的拓寬,銷量會大幅上升嗎?
羅斯布里奇:我們一直試圖在嚴肅新聞與輕松報道之間保持平衡,我們的G2副刊就是這方面嘗試的成功例子。副刊以報道文化、流行、生活、教育等方面的資訊,節奏與風格更加趨向於雜志。當然報道諸如北愛爾蘭暴亂等嚴肅政治問題時,我們也可以配上鮮活、具有現場感的圖片,使新聞更具可讀性。至於銷量,我很有信心,改版後《衛報》的銷量一定會上升,目前我心中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絕對是穩中有升,而不是非常大幅度的。
觀察
世界報業改革變風向
現在報攤上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大報、小報,又多出個中間式樣的報紙。對於《衛報》採取「中間路線」的改版方式,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黃芝曉教授稱,這種極具創新精神的改版方式可能在世界報業范圍引起新一輪的改革風潮。
《衛報》是英國具有184年歷史的老牌大報,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在國際著名設計大師大衛·赫爾曼的主導下,《衛報》尋求一種更為現代、更適應新技術優勢的設計風格。此後,《衛報》注入了設計領先的概念。先是在版面上更追求視覺的滿足,後來又率先推出對開四版的小報型副刊G2,在英國著實掀起了一陣旋風。
黃芝曉教授認為,《衛報》經過長時間精心准備推出的「中間版式」計劃,使之在英國群雄逐鹿的報業市場中開辟出一個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在電視和網路媒體的夾擊下,世界報業界一直在尋找革新的突破口,傳統大報經過了上百年的發展,在版面上已很難有所突破,要實現平面媒體的革新,版式大小的調整可能是一個有效的突破點,於是世界各報紛紛走小報路線,但小報存在諸多缺點,如無法展開深度、嚴肅的報道,版面難以容納更豐富的新聞等。「中間版式」則很好地解決這個矛盾。它既保留了大報的嚴肅風格,又不失小報的靈活和便捷,可以稱得上是一股「兩全其美」的清風。《衛報》這個時候帶了個好頭。
《衛報》的上一任改版總監大衛·赫爾曼說:「設計在報紙的編排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遠比僅僅滿足人們的視覺感官要求要大得多。」對於已經走到改革十字路口的傳統報紙來說,大膽創新,順勢而動,應當是它們實現復興的必由之路。
解構
「柏林式」翻疊多玄妙
早報專稿 「柏林式」(Berliner)是個有趣的名字,乍聽起來容易被誤解為「柏林人」。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在柏林牆邊發表他那著名演說時,曾討好地說,「我是一個柏林人(Berliner)。」不過他沒有想到,Berliner這個詞還有另外兩個有趣的含義,一是草莓甜甜圈,另外一個就是指報紙的式樣。
「柏林式」的式樣堪稱歐洲大陸歷史最悠久的三大報紙樣式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報業發展潮中興起,並一度非常盛行。與「柏林式」相仿的還有「北德」式樣和「法國」式樣。
採取了「柏林式」的樣式後,《衛報》目前的紙張大小是315×470mm,印刷頁面的大小則是287×443mm。頗為諷刺的是,盡管這種不大不小的式樣和柏林息息相關,但德國的主流大報,如《世界報》和《柏林晨郵報》卻不約而同地「拋棄」了「柏林式」,使用更大的式樣———374×528mm。《柏林晚報》略小一些,但和「柏林式」相比卻還是顯得寬闊。至於美國國內的那個柏林小鎮(位於新罕布希爾),當地的《柏林每日太陽報》甚至從沒聽說過「柏林式」。
「柏林式」的玄妙之處或許令人意想不到:如果把長方形的報紙對折,得到的是和原本式樣完全相同,但尺寸縮小的「小版本」。依此類推,讀者還能折疊出更小版本的「報紙」。從這一意義上說,人們可以把一張大報折成方便攜帶的小報,甚至是「小小報」。
無論在信箱、報亭還是人們的手中,這種樣式都非常人性化。尤其是喜歡在公交車、地鐵上看報的人們,都能隨心所欲地折疊報紙———他們能通過不同的折疊方式仔細研究各種邊欄,而且不會因為體積過大影響身邊的乘客。此外,對於許多歐洲紳士而言,把折疊的報紙夾在胳膊下,頓時凸現了他們都市化氣息。「我會穿一件黑色T恤,手拿《衛報》。」有讀者這么評價新《衛報》。
D. 英國<<衛報>>是一份什麼樣的報紙
衛報》(The Guardian)是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創刊至1959年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稱為《曼徹斯特衛報》。總部於1964年遷至首都倫敦,不過於曼城和倫敦均設有印刷設施。一般公眾視《衛報》的政治觀點為中間偏左。
《衛報》的排印系統在1988年實行電腦化之前,由於經常出現植字錯誤,因此被民眾戲稱為《The Grauniad》,揶揄報章連自己報名也拼錯。
2005年改版
該報一直以來都是大開型日報,至2005年9月12日改版成柏林型版式(Berliner,即470×315毫米),並標榜為全不列顛唯一的全彩色印刷日報(不包括北愛爾蘭),此次改版並全面了採用新的字體、和版式設計。
2005年8月的統計數字指《衛報》發行量有32萬5千份。
E. 介紹幾種英國報紙
泰晤士報
《泰晤士報》(The Times)是英國的一張綜合性全國發行的日報,是一張對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揮著巨大影響的報紙。
《泰晤士報》隸屬於魯珀特•梅鐸的新聞集團。長期以來,《泰晤士報》一直被認為是英國的第一主流大報,被譽為「英國社會的忠實記錄者」。《泰晤士報》在英國國內政治和國際關系問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被默多克收購之後,有指《泰晤士報》的風格逐漸趨向保守。
《泰晤士報》的英文名稱The Times,中文直譯過來應該是《時報》。然而它的譯名卻變成與讀音相近、但毫無關聯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樣。由於約定俗成的關系,錯譯保留至今。現今世界各地有許多名為Times的報章,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為了區分出來,《泰晤士報》有時被英語使用者稱為《倫敦時報》(The London Times)。《泰晤士報》是世界上第一張以「Times」命名的報紙。
歷史
《泰晤士報》的版面
《泰晤士報》誕生於1785年,創始人是約翰•沃爾特。誕生之初,這張報紙的名稱是《世鑒日報》(The Daily Universal Register)。1788年1月1日,正式改為如今的名稱。約翰•沃爾特同時也是《泰晤士報》的第一位總編。他於1803年辭職,將發行人和總編之職傳給了他的兒子小約翰•沃爾特。約翰•沃爾特曾經因為誹謗罪而入獄16個月。然而正是在約翰•沃爾特職掌時期,《泰晤士報》最先將新聞視角延伸至英國之外的其他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這為《泰晤士報》在政界和金融界內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作為一張綜合性日報,《泰晤士報》關注的領域包括政治、科學、文學、藝術等等,並幾乎在每個領域都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創立初期,《泰晤士報》都是盈利的,而且利潤空間非常之大,幾乎沒有另外一張報紙能在質量或經濟上與之抗衡。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泰晤士報》的從業人員,包括記者、編輯和專欄作家的收入要高於供職於其他報紙的新聞從業者。
19世紀早期,《泰晤士報》歷任三位總編輯約翰•斯托達特、托馬斯•巴恩斯和約翰•撒迪厄斯的勵精圖治,其影響力再次得到增強,尤其是在英國政治和倫敦事務領域。
《泰晤士報》是第一張擁有駐外記者的報紙,也是第一張派駐戰地記者的報紙。W•H•羅素曾經被《泰晤士報》派駐到克里米亞戰場,他所撰寫的一系列戰地報道曾經使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記者聲名大噪。
在19世紀的諸多重大政治事件中,《泰晤士報》都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美國內戰中,該報就公開反對蓄奴制。《泰晤士報》會依自己的價值取向而公開支持某些政治人物,卻從不迎合公眾的觀點。美國總統林肯曾說:「除密西西比河以外,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能擁有《泰晤士報》那樣強大的力量。」
1847年,約翰•沃爾特第三接任他的父親稱為報紙的發行人。盡管沃爾特家族在政治上越來越保守,《泰晤士報》的言論卻始終保持著獨立。然而1850年前後,廉價的「便士報」的迅速崛起對《泰晤士報》的生存和發展形成了巨大威脅。主要威脅主要來自兩張成功的廉價報:《每日電訊報》和《每日郵報》。
1880年,北岩爵士取得了該報的所有權,加以革新,使之重有起色。1922年,約翰•雅各•阿斯特從北岩爵士手中收購了《泰晤士報》。30年代是《泰晤士報》發展史上極不光彩的一段時期,因為該報秉承「綏靖政策」,公然縱容法西斯德國的侵略活動。其時,《泰晤士報》的主編喬治•傑弗里•道森和英國首相張伯倫結成政治同盟,公然支持英國政府的對外政策。
1966年,阿斯特家族將《泰晤士報》出售給來自加拿大的大出版商羅伊•湯姆森。也正是在這一年,《泰晤士報》開始在報紙的第一版刊登新聞報道(在此之前,《泰晤士報》的第一版一般主要刊登小型的奢侈品廣告,對象為英國的富人階級)。這時的《泰晤士報》已經不堪重負。
發生於1979年的一起工業糾紛使得《泰晤士報》停刊將近一年。直到1981年,新聞集團的魯珀特•默多克以1200萬英鎊收購了該報。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同時還擁有英國發行量最大、以第三頁裸女而聞名的通俗報紙《太陽報》。
收購《泰晤士報》後,默多克立即撤換了原來的總編輯威廉•李斯-摩格,並委任哈羅德•埃文斯擔任新總編。埃文斯對《泰晤士報》做了較大規模的改革,主要包括對新的采訪和傳播技術的採用以及引入了更加高效的管理系統。1982年,《泰晤士報》開始採用當時電腦排版和激光照排印刷技術。這一舉動導致《泰晤士報》的一次大幅度裁員,其印刷部門的員工總數從375人縮減到186人。然而此時記者們還不能直接通過打字輸入來撰寫稿件。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1986 年。
2005年,英國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泰晤士報》日均發行量為68.8萬份。這一銷量已經是《泰晤士報》近年來最好的發行水平。同屬綜合性品質報紙的《每日電訊報》在銷量上要高於《泰晤士報》,其日均發行量約為92萬份,訂戶總數也超過30萬。
特徵
《泰晤士報》一直秉承「獨立地、客觀地報道事實」、「報道發展中的歷史」的宗旨,但縱觀其200多年的歷史,可見該報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保守的,在歷史上歷次重大國內及國際事務上支持英國政府的觀點。
《泰晤士報》每天40版左右,版面主要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國內外新聞、評論、文化藝術、書評,一是商業、金融、體育、廣播電視和娛樂。報道風格十分嚴肅,報道內容也很詳盡。其讀者群主要包括政界、工商金融界和知識界。
默多克收購《泰晤士報》後,曾一再強調自己不會干涉報紙的編輯方針,不降低其歷史積淀的品質和風格,但有指《泰晤士報》仍發生了一些變化。在編輯風格上,圖片新聞更多,社會新聞的比例在加大;在政治傾向上,出現了親美國政府的趨勢。
歷任發行人
• 約翰•沃爾特 (1785-1803)
• 小約翰•沃爾特 (1803-1847)
• 約翰•沃爾特第三 (1847-1894)
• 亞瑟•弗雷澤•沃爾特 (1894-1908)
• 北岩爵士 (1908-1922)
• 阿斯特家族 (1922-1966)
• 羅伊•湯姆森 (1966-1981)
• 魯珀特•默多克 (1981- )
歷任總編
• 約翰•沃爾特 (1785-1803)
• 小約翰•沃爾特 (1803-1809)
• 約翰•斯托達特 (1809-1817)
• 托馬斯•巴恩斯 (1817-1841)
• 約翰•迪雷恩 (1841-1877)
• 托馬斯•切諾利 (1877-1884)
• 喬治•厄爾•巴克爾 (1884-1912)
• 喬治•傑弗里•道森 (1912-1919)
• 亨利•威克漢姆•斯蒂德 (1919-1922)
• 喬治•傑弗里•道森 (1923-1941)
• 羅伯特•麥克高溫•巴林頓-瓦爾德 (1941-1948)
• 威廉•凱西 (1948-1952)
• 威廉•黑利 (1952-1966)
• 威廉•李斯-摩格 (1967-1981)
• 哈羅德•埃文斯 (1981-1982)
• 查爾斯•道格拉斯-休姆 (1982-1985)
• 查爾斯•威爾遜 (1985-1990)
• 西蒙•詹金斯 (1990-1992)
• 彼得•斯托薩德 (1992-2002)
• 羅伯特•湯姆森 (2002- )
在職專欄作家
• 西蒙•巴恩斯
• 艾倫•科倫
• 本傑明•科恩
• 伊萊斯•科恩
• 邁克爾•高夫
• 提姆•休姆斯
• 安東尼•霍華德
• 菲利普•霍華德
• 米克•休姆
• 阿納托爾•卡萊斯基
• 馬格納斯•林克萊特
• 安東尼•羅伊德
• 本•馬奇泰爾
• 凱特琳•摩倫
• 理查德•莫里森
• 馬修•派里斯
• 利比•珀維斯
• 威廉•李斯-摩格
• 彼得•李戴爾
• 尼克•羅賓遜
• 瑪麗•安•西格哈特
• 詹妮斯•特納
• 佩興斯•維特克勞夫特
外部鏈接
• 《泰晤士報》網路版
• 《泰晤士報》時尚手冊de:The Times
en:The Times es:The Times fi:The Times fr:The Times he:הטיימס ja:タイムズ nl:The Times nn:The Times no:The Times pl:The Times pt:The Times ru:Times sv:The Times
補充內容
《泰晤士報》創刊於1785年元旦,原名為《每日環球紀錄報》,也有資料翻譯為《世鑒日報》,創辦人是約翰·沃爾特。1788年正式定名為《泰晤士報》。該報創刊時並不顯眼,但由於它致力於詳盡而迅速的報道國內外新聞、整版刊登國會辯論實況,以及時報道法國大革命的進程,幾年後便成為倫敦第一流的大報。到1803年沃爾特兒子小沃爾特接手《泰晤士報》時,又進一步擴大該報的報道面,一步步把《泰晤士報》推上了它歷史發展的第一次巔峰。這一時期,小沃爾特對《泰晤士報》進行了全面改革:1.在經營方面,該報完全割斷和政府的聯系,依靠廣告和發行收入而充分自立。2.在報道方面,它大量刊登國內外要聞,派遣干練的記者奔赴國內外熱點地區采訪獲得許多獨家新聞, 1815年拿破崙滑鐵盧戰敗的消息就是由《泰晤士報》搶先報道的。當時《泰晤士報》在國外的影響力很大,以至於報社的駐外記者常被人們視為第二大使。3在言論方面,它崇尚獨立,通過遍布全國的記者網經常了解各基層的情緒和意見作為評論依據,因此逐步成為輿論界的重要力量。4在技術方面,重視新技術,率先採用蒸汽印刷機、輪轉印刷機,不斷提高印刷質量和速度。經過這些改革《泰晤士報》成了當時英國首屈一指的大報,到1847年小沃爾特去世時,《泰晤士報》的發行量已達三萬多份,竟然超過了倫敦其他大報發行量的總和。
到十九世紀後期,隨著英國一些新興報紙的產生,《泰晤士報》就顯得有些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由於它長期墨守陳規,固步自封,導致發行量不斷下降,直到 1908年被當時英國最早的報業集團———北岩報團買下,才使它起死回生。北岩報團的掌門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哈姆斯沃思,這個人很有本事,現在英國很有名氣的兩種小報《每日郵報》和《每日鏡報》就是由哈姆斯沃思創辦的,後來被封為北岩勛爵。他任命道森為主編,全力革新,使《泰晤士報》重有起色,發行量由3萬份上升到31萬份,這是《泰晤士報》的第二次巔峰時期。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廣播電視的問世,英國報業受到嚴重的沖擊,《泰晤士報》也逃脫不了衰落的命運。到北岩勛爵去世以後,它的後代把《泰晤士報》賣給了阿斯特家族,阿斯特家族又因財政困難轉賣給了國際報業大王湯姆森。湯姆森本是加拿大人,50年代到英國闖盪,創建了湯姆森集團公司,該公司是二戰以後英國最大的報業公司,目前尚擁有五十多家地方日報、五十多家雜志。盡管由這么大的報團來經營《泰晤士報》但也沒能挽救《泰晤士報》。老湯姆森曾為彌補報紙赤字花掉了80萬英鎊的家產,老湯姆森去世以後,他的兒子小湯姆森不堪重負,最終將《泰晤士報》以1200萬英鎊的價格賣給了傳媒大王默多克。默多克堪稱傳媒界奇人,他從澳大利亞辦一份小報起家,逐步成為澳大利亞著名報業主,它控制著澳大利亞三分之二的報紙。1969年進入英國創業,先後買下了《太陽報》、《世界新聞》、《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及其附屬的三種周報和《利物浦郵報》等三十多家地方報紙,還有廣播電視台,組成了新聞集團,成為目前世界上由個人控制的最大的媒介集團,個人財產已超過110億美元。他主張加強與中國的關系,努力在中國拓展業務,他的第三任妻子就是中國的青島姑娘鄧文迪。
在默多克接手《泰晤士報》之後,《泰晤士報》開始注重施展商業手段,在編輯方針、經營策略、人員管理等方面都做了較大調整,既要抑制報紙下滑勢頭,又要向競爭對手發起挑戰,向市場爭奪讀者。
《泰晤士報》的調整是多方面的, 在編輯方面力求新穎,《泰晤士報》注意尋找嚴肅性和可讀性之間的平衡,更多地採用彩色報紙和大幅彩色照片,總體風格進一步軟化,對重要文章都要求「以跳動的文字抓住讀者」。另外,該報擴大了報道範圍,在保持言論、頭版頭條獨家新聞報道這些傳統優勢的基礎上,社會新聞、體育、音樂和文學等內容也明顯增加,目的在於適應青少年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吸引更多的年輕讀者。
在市場營銷方面花樣繁多,採用報紙降價、強化報紙品牌、贊助公益活動等商業手段。例如,1996年,該報贊助了在倫敦大英博物館舉辦的名為「中國的奧秘」 的展覽。1999年,該報還贊助舉辦了中國陝西文物珍品展覽。1998年默多克還通過新聞集團向中國洪災重災區捐款100萬美元。
在人員管理方面求新求變,人員管理上出現了年輕化和國際化的趨勢,開始招聘非英國籍的編輯與記者,比如目前常駐中國的記者郭橄農就畢業於牛津大學,但出生於德國。
自《泰晤士報》被傳媒大王默多克控股後,《泰晤士報》的變化就一直是個敏感話題。當時很多英國人擔心,《泰晤士報》將會像默多克先期收購的《太陽報》一樣,大肆刊登「丑聞、半裸女郎照片」,該報總編輯斯托薩德先生等認為,報紙既要保持傳統優勢,又要符合當代讀者的口味,變化是不可避免的。
在報紙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如今的《泰晤士報》雖然不無默多克傳媒經營手法的痕跡,但是近年來《泰晤士報》的調整,更多地體現在競爭手段上,而傳統風格變化不大,政治性報道的數量並未減少。
事實證明,正是該報編輯方針和報道內容等方面的調整,成為其發行量上升、報紙影響力擴大的有效措施。據介紹,在英國近年來的報刊大戰中,其它報紙發行量一般至多增加了15%左右,但該報發行量則翻了一番,從3年前的37萬份上升到今天的80多萬份,現在泰晤士報正處在其發展歷史的第三次巔峰時期。未來的泰晤士報將如何發展,會不會再次被轉賣,會不會被網路媒體所取代,讓我們大家來拭目以待。
F. 留英選校看QS還是衛報比較好
衛報比較好。
兩者標准不同:
QS世界大學排名主要用6個標准:學術聲譽、僱主聲譽、教師/學生比、每名教師的引用率、國際學生比例、國際員工比例。
The Guardian University Guide是由《衛報》出品的榜單,是三大權威榜單之一。
它的評分非常細致,包括課程滿意度、教學滿意度、反饋滿意度等多個方面的測評,想要來英國讀大學的同學可以好好參考下。
由此可見衛報的標准對學生的參考作用比較大。一般來說,學生最關心的是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就業水平。
選擇適合自己的排名
1、如果是在英國讀的中學,或者在國內學習A-level,那麼在申請英國本科的時候,可以重點參考英國本土的大學排名。
2、如果打算從中國國內申請英國大學的研究生甚至博士,那麼最好綜合考慮英國本土排名和世界大學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這里只總結了大學的綜合排名,大家還要綜合考慮這些大學的專業排名表現,。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上海留學必看英國四大學校排名榜(QS、Times、衛報、CUG)
G. 九歲男孩年收入是如何做到近3000萬美元的
英國《衛報》網站12月18日發表了題為《9歲的瑞安·卡吉賺了2950萬美元,成為今年收入最高的YouTube主播》的報道稱,一名9歲的男孩因在YouTube上「拆箱」以及測評玩具和游戲一年賺了近3000萬美元,連續三年成為YouTube收入最高的主播。
來自美國得克薩斯州的瑞安·卡吉從YouTube「瑞安的世界」頻道賺了2950萬美元,另外還從「瑞安的世界」品牌玩具和服裝銷售中賺了2億美元,其中包括瑪莎百貨公司的睡衣。他還與美國尼克洛迪恩電視台簽了一份薪酬可能為數百萬美元的未公開劇集拍攝協議。
(7)英國衛報收入怎麼樣擴展閱讀
卡吉開播的原因
卡吉被稱為「有影響力的兒童」,他是2015年3月開始錄制YouTube視頻的,因為他在看了一些玩具測評節目之後問媽媽:「為什麼別的孩子都可以出現在YouTube上,而我不行?」
他的家人現在經營著9個YouTube頻道。「瑞安的世界」是最受歡迎的,有4170萬訂閱用戶,觀看次數為122億次。卡吉最受歡迎的一條視頻是「巨型彩蛋驚喜玩具挑戰」,觀看次數達20億次以上,使之成為YouTube上觀看次數最多的60個視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