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有iPhone、中國有華為,英國啥都沒有,為什麼還是世界強國
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但是一旦享有「世界工廠」的美譽,英國製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就不再佔主導地位。英國的主要產業是金融,保險,旅遊,商業和服務。
英格蘭銀行成立於1694年
第一:金錢的力量
古代社會的貨幣主要是金屬硬幣,例如金,銀和銅硬幣。但是地球上的金,銀和銅礦的數量是有限的。之所以存在「資金短缺」,是因為銀幣和銅幣不再能代表人們實際創造的財富總量。為了解決金屬貨幣短缺的問題,人們發明了鈔票。
第二:倫敦為什麼是世界金融中心?
倫敦是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匯豐銀行,勞埃德銀行和英格蘭英格蘭是世界著名的銀行,英國的金融,銀行和保險業是英國的主要產業。大英帝國非常貧窮,不僅有銀行存在,而且英國的崛起並沒有伴隨著英國金融業的興起。
B. 假設世界沒有美國,或者沒有中國,或者美國和中國都不存在,世界會是怎麼樣子,向何處發展
會有其他國家頂替美國和中國的角色。
發展還會是這個局面。
就好比一戰時世界上最牛的是英國,也沒美國什麼事。
美國頂替的其實就是英國的角色,倆國家乾的事其實沒什麼區別。
英國是到處建立殖民地,美國是收了一堆名叫盟友實為小弟的小弟。
但目的都是為了「吸血」。
只不過今天的美國空前強大,比當初的英國強千倍萬倍。
搞的它吸血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一樣,不被它吸反而不正常了。
就好比你問別人石油為什麼要用美元定價?美國又不產油。
但沒有人覺得這有問題。
如果你問他/她們咱們換一種貨幣結算行不行?
他/她們反而會覺得有問題……
C. 我國的電資源已用盡
我國電資源的現狀
Jqiqi LV7
2016-01-03
補充 : 謝謝你!
滿意答案
kooikoi.cn
LV8
2016-01-04
從世界人均用電量,世界上一些國家排序為:挪威最高,人均電量23850kWh,依次為瑞典15015kWh,美國11623kWh,比利時7300kWh,瑞士6635kWh,法國6495kWh,丹麥5865kWh,奧地利6165kWh,德國5835kWh,荷蘭5835kWh,英國5320kWh,義大利4450kWh,西班牙3690kWh,世界人均2216kWh,中國880kWh。雖然我國發電裝機量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但是我國人均用電量很低,還有1億多人用不上電,各省市均有拉閘限電的情況,
但這種拉閘限電的情況仍在延續。迅猛增長的用電需求使中國約半數省市面臨電荒,並威脅到中國高達9.1%的經濟增速。
今年中國將有2,000萬千瓦以上的電力缺口。而根據美國能源部門的預計,這部分電力缺口足夠美國2,000萬家庭一年用電所需。電力緊張將拖累中國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0.5-1%。
發改委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發電量34,04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5%,增幅同比回落9.4個百分點。2009年1-2月,我國電力總產量達到4,882.96億千瓦時,同比降低了5.54%;其中2月份電力產量為2,449.3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了4.77%,佔1-2月總產量的50.16%,相對上年同期仍然出現下滑。
D. 說下中國,美國,英國,韓國,日本這幾個國家,各個優點和缺點。
美國:
優點:多民族的移民國家,政策靈活,可以很方便的吸收各國人才,經濟極為強大,隨之其他的軍事科技教育方面也很罰單
缺點:移民同時帶來很多問題,社會治安狀況不好,而且存在其他發達國家不存在的貧富差距問題
英國:
有點:傳統穩定的老牌發達國家,社會穩定,民眾普遍素質水平較高
缺點:缺少生氣與活力,政治上越來越依賴美國
韓國:
優點:非常城市化,90%人口在城市,有美國的大力支援,新型行業實力雄厚,民眾極端的支持民族產業
缺點:地理位置敏感,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處於可能戰爭的最前線。政治經濟都依靠美國,無法有獨立自主的政治。民眾看似囂張實際極度自卑。
日本:
優點:經濟極為強勢,各種工業十分發達,並且在全世界有良好口碑,民眾普遍工作積極,注重禮儀,很受西方國家歡迎
缺點:與鄰國關系一直不好,政治上極弱,甚至無法有正式的軍隊,軍事及政治上完全依賴於美國。國土面積過小,使得發展局限於技術密集型產業
中國:
優點:有很深厚的歷史底蘊,民族自豪感強,物產豐富,處於發展的上升期,容易獲得全世界的關注,發展潛力大,政權高度集中且穩定,使得政治處於發展中國家的領頭地位。軍事實力很強,民眾普遍聰明而且能吃苦,有很頑強的奮斗精神。
缺點:經濟底子太薄,為了快速完成原始積累,犧牲了很多長期發展的利益,人口壓力太大,9億農民帶來很多農業過剩人口,使得貧富差距短期內難以解決。意識形態還沒有得到全世界的認同,屬於外有人盯著隨時往裡面鑽,內部又有短期難以解決的問題
E. 紅色警戒高手進
兄弟 看你 玩的那種版本的
各個版本補一樣
國家的裝備都個由區別
F. 為什麼中國科技沒有外國先進特指美國
為什麼中國科技沒有外國(特指美國)先進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基本原因:
——1、中國沒有跟上發生於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浪潮
——1760年代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隨後向英國全境和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大陸。工業革命促成了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
——2、近代中國戰亂頻仍,缺乏和平發展的社會環境
——1760年代的中國還處於封建社會形態(乾隆時期),經濟上處於小農經濟狀態,但仍是清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時代。由於當時的社會在經濟層面仍處於原生與自發的狀態,缺乏創新意識;而在文化層面則實行禁錮,製造了大批文字獄冤案,用以維護封建統治;在對外關系層面實行閉關鎖國的國策。由此導致國力的逐漸衰微,特別是此後經歷的兩次鴉片戰爭和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略更使中國從此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義的社會。此後的半個世紀中國一直交錯於軍閥混戰、日本侵略和內戰的狀態。由此可見中國從1760年代到1950年代的190年裡中國社會沒有取得根本性的進步與發展,同時代的西方卻取得了驚人的技術進步,從蒸汽機的發明到內燃機的誕生,從容地將社會生產從手工業時代迅速地推進到社會化大生產的「機器時代」;
——3、美國擁有和平發展的社會環境
——而工業革命則於19世紀傳至北美(美國)。1776年美國建國後除1861年發生因廢除奴隸制而爆發的南北戰爭之外其本土再也沒有發生過戰亂。此後的近百年裡其通過人才與技術的大量引進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產生了萊特兄弟(飛機)、愛迪生(電燈、留聲機)、貝爾 (電話)、富爾頓(蒸汽船)、莫爾斯(電報)等發明家。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通過銷售軍火及其它戰略物資大發戰爭橫財,累積了大量財富與製造技術。
——4、底子薄、基礎差使中國工業化發展先天不足
——新中國建立時工業幾乎是空白,此時的美國已接近完全工業化水平,兩國工業化差距近百年。建國以來我國不斷推進工業化的進程,特別是近30年的發展使我國到達中等工業化程度(2010年工業產值佔DGP的47%,超過美國成為當前世界上的第一製造業大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們與美國的工業化差距已經從百年差距縮短到20年以內。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科技沒有美國先進的基本原因。
G. 美國有愛迪生,德國有愛因斯坦,英國有牛頓,中國有什麼
國外很多發明都是我國古代發明的基礎上改建的。紙張、火葯、指南針。
H. 二戰前期,西歐、中國數次告急,美國卻不參戰,它在忙什麼
1941年12月7日清晨,黑壓壓的日機抵達了珍珠港的上空,開始了蓄謀已久的偷襲計劃,將美國太平洋艦隊「癱瘓」,史稱「珍珠港事件」。
二戰中的美軍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天平逐漸向反法西斯同盟傾斜,孤立無援的中國和遭到圍毆的英國看到了希望。
I. 中國電壓220V,美國電壓110V,到底有什麼不同
目前,全世界有幾種不同的電壓,110V和220V是常見的,還有少數國家使用127V和240V。為什麼美國的電壓是110V?因為愛迪生發明了白熾燈,經過他的多次實驗,發現這種燈泡在110V的電壓下運行穩定,所以他得出一個結論:110V電壓是最安全、最經濟的電壓,是配電中安全、經濟的電壓。後來開發的鎢絲燈泡,110V額定電壓下燈泡的發光效率也高於220V額定電壓下的燈泡。作為電力系統建設初期唯一使用的電器,上述情況對發電系統額定電壓的選擇有很大影響。
因此,每個發電廠提供的民用電壓往往取決於進口國的電壓。例如,上海在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開始使用電壓為100V的白熾燈。1901年,上海公共租界開始晝夜供電,電壓改為200V。1913年,上海法尚電動車電氣公司將供電方式改為交流單相110V和三相190V。據《中華民國時期的機電技術》記載,用戶的電燈與三相低壓的電源有220V、380V和110V、190V的區別,歐洲習慣用前者,而美國習慣用後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制定的《額定電壓和頻率標准》和《供用電規則》多次沿用220V作為標准。從危險的角度看,110V不一定比220V安全,它們都能對人體造成致命的傷害,但時間上的差別是100毫秒。110V交流電壓在美國使用後,歐洲認為110V電壓太低,輸電損耗大(當時變壓器和高壓輸電還不是很普遍),帶動一些電器不夠力,推崇220V,後來被大多數國家繼承。老中國生產力低下,經濟效益不好,能減少一點損耗,減少一點銅等金屬消耗,當然很好,220V很容易被供電運營商接受。
J. 中國比美國缺少什麼
在三個世紀的時間里,一小撮卑微的殖民者依靠清教徒的宗教精神,把美國建成為世界最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實體,美國的管理文化也由此成為通行全世界的商業准則。肯尼斯•霍博和威廉•霍博兄弟有意為此做史,探究管理文化的本質。在這本《清教徒的禮物》漫長的寫作過程中,兄弟倆曾得到德魯克、戴明等管理大師的鼓勵與期待。無論哪個國家或層級的領導者,都能通過本書得到提醒——建設一個強大的經濟組織都需要什麼,以及失去這些東西是多麼地容易。
清教主義的價值觀
清教徒源於英國的加爾文教信徒,屬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派別。17世紀70~80年代,清教徒人數激增,並脫離英國教會,建立獨立的宗教組織。清教徒不僅僅是一種派別,更是一種態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清教徒是創業精神的代言人、崇尚商業和工業活動、對一切充滿了信心,他們善於創造和創新,不斷地開拓和征服。這些文化核心的活力、社會流動性、競爭力和創新力,其源頭就是來自於清教徒的紀律及精神特質,這些特質構成了美國的管理文化。
傳統美國社會,特別新英格蘭,具有四個緊密相連的特點。其淵源可以追溯到馬薩諸塞灣殖民地時代,直到今天仍影響著大部分美國公民的價值觀。主要包括:一、人生目標不管多麼模糊,歸根到底都是建造「人間天國」的堅定信念;二、擁有機械天賦、喜歡親力親為的技師精神;三、把集體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觀念;四、能夠根據大大小小的目的協調各種財力、物力和人力的組織能力。所有這些特點都與傳播到「新大陸」的清教主義密切相關。
清教主義價值觀之一:人間天國
籠統地說,美國的建國行為表現為一種對社會未來堅定不移的樂觀精神——這在當時世界各國中獨一無二——並堅信難題之所以出現是為了得到解決。最具代表性的代言人之一是本傑明•富蘭克林,他從未懷疑美國永遠是朝陽。富蘭克林還精闢地用一句話定義了美國:「新大陸不看你是誰,只看你有什麼本事。」
又一個世紀後,1923~1929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柯立芝告訴我們,「美國不承認任何貴族,除了工作的人。」他還相信「工作證是進入貴族階層的唯一通行證」,但是「人只有開始敬神之後才開始成長」。對於柯立芝來說,「建工廠就是建教堂」、「在工廠工作就是在教堂祈禱」。
20世紀,這個價值觀還有了一個很受歡迎的代言人——卡通人物「超人」,他相信「真理、正義、美國方式」。超人盡管出生於氪星球,但在美國小鎮長大,有著雙重身份,既是一個普通的美國人,又是一個英雄乃至神一般的人物。
清教主義價值觀之二:機械天賦,親力親為
自己動手、親力親為,美國社會一開始就不同於那些建國更久、等級制度更森嚴的歐洲國家。這個特點並非僅僅涉及契約傭工清教徒造就美國式管理和工匠階層。
隨著19世紀初機床的出現,對手工藝的熱情轉變成了對批量生產及其帶來的問題和機遇的迷戀。然而美國人在骨子裡還保留著些許工匠氣質。他們喜歡修修補補,就像18世紀托馬斯•傑弗遜那樣。這位美國第三任總統寫信給朋友說:「我一門心思做農活、造釘子,政治完全從我腦海中消失了。」
20世紀初,美國人之所以迷戀上了汽車,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可以在星期六早上給汽車修修補補。直到20世紀60年代,哪家公司的總裁如果親手疏通了水管,就一定會把這件事寫進公司記事中,表明自己是個「真正的美國人」。
21世紀的兩位年輕人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創立的谷歌的座右銘是「不作惡」。兩人個性和價值觀與超人有很多相似之處,受「清教徒式理想主義」的鼓舞,希望讓世界變得更好。有些媒體報道說,谷歌實際上就是一家「滿是傳教士的公司」。
清教主義價值觀之三: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相得益彰
美國工商界在不斷演變,可是其核心一直沒變,這個核心就是既尊重個體的權利又尊重集體的權利,而且把兩者兼顧得很好。
「共治」這個概念最早見於1887年,指同僚之間相互尊重彼此的能力和義務,為了達成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的關系。在社會學中,共治指的是權利被身份平等的人所共有的一種組織形式。共治與官僚制是一組對照概念。共治帶來了一個新的、生機勃勃的、總體上是良性的文明社會,即市場經濟。美國清教徒式的集體主義精神很少被人論及。很多學者(如韋伯)認為自殖民地時代流傳於美國社會的只有張揚而自私的個人主義,但是真相要更復雜、更令人欣慰。清教運動在釋放個人活力的同時,還天生擅長把個人團結在一起為共同目標奮斗。
清教主義價值觀之四:超強的組織能力
優秀組織一定分層級,盡管分層級的組織不一定是優秀組織。美國兩個俗語「親力親為(hands on)」和「盡力而為(can do)」,就源自這種生活方式。它們還有另外兩層意思:一、各種各樣的機會等著你去利用;二、值得一做。
「集成決策」的含義是:計劃者和執行者包含同一群人,這樣計劃和執行才能連貫起來;認真借鑒前人經驗(不管是失敗的還是成功的經驗),把犯錯的可能性降至最小;只要條件許可,就做試點;任何重要提議,都要構思好實施細節,才決定是否通過;做好兩手准備,以應對決策的某些原始假定不正確的情況。採用這種模式,決策往往慢得令人痛苦,不過執行反而很快。集成決策模式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清教社會從上至下都「親力親為」,強調責任到人。
對比之下,傳統歐洲的決策模式可以稱做「分層決策」。分層決策意味著:計劃職能和執行職能分屬不同人群,不同人群往往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沒有構想好實施細節,就「原則上」決定是否通過提議;幾乎不防備意外。採用這個模式,決策往往可以很快,但執行很有可能出奇地慢、頻繁出錯。「原則上」是最危險的詞語之一。
如果有個高於一切的核心「秘訣」,解釋美國企業乃至整個美國社會從1630年直到20世紀60年代的成功,那就是決策的制定和實施模式。
美國管理的黃金時代
美國管理黃金時代大約從1920年持續到了1970年。前文列出的四個清教特點,每一個都反映在了一些重要企業的組織文化里。相信在美國只要努力奮斗就能過上好日子,美國夢在無數公司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社會學家威廉•懷特在1956年發表了一本《組織人》——書中的主角具有清教特點的價值觀之三:「恪守先集體後個人的道德觀念」。懷特甚至用准宗教的術語描述了這個現象,「組織人在身體和心理上離開了家,鄭重地過上了組織生活,他們構成了那些有自我延續能力的偉大機構的思想和靈魂,他們的價值觀將塑造美國人的性格。」
另一個美國人引以自豪的管理文化就是:隨著業務越做越大,公司創造出了分權的分部式組織結構。「自下而上」的意義遠不止是系統地分權而提高效率和效能,而且培養出了更為積極、創新和平等的企業文化。萊維特在《自下而上:永恆的層級管理》中表示:「自下而上所帶來的是自由——大膽創新的自由、反駁上司的自由、理性冒險的自由、試錯失敗的自由。」這種文化發展了清教主義體現超強組織能力的第四個特徵。(作者系價值中國網總裁)
本文原載於《商學院》雜志2013年12期
關於《清教徒的禮物:那個讓我們在金融廢墟重拾夢想的饋贈》:這本書堪稱一部管理文化的經典之作。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對這本書表現出極大興趣,可惜未等到其出版就去世了。這本書是兩位年逾八十的作者一生傾力之作,《金融時報》2007年十佳商業圖書之一,2009年再版,獲得廣泛贊譽。同時,本書也是一部獨創之作。本書從宗教精神的角度分析美國管理文化。作者認為,目前商業社會的一切問題,皆源於商業本身背離了清教徒精神。二戰之後美國佔領日本期間,對後者的社會及製造業產生的影響也是作者在本書中最為原創的研究之一。
彼得•F•德魯克:對您的作品,我有極大的興趣並印象深刻。期待您寫更多相關題材的書籍。別忘了讓您的出版商寄一張訂購單給我。
《哈佛商業評論》:這本關於美國管理文化的書籍令人驚嘆。
著名的英國管理學家、管理哲學之父」查爾斯•漢迪:在華爾街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無疑是一個亟需領導力的時刻,而霍博兄弟的書是幫助人們重新認清商業世界真正方向的最好提醒。
曼徹斯特商業學院彼得•卡瓦萊克教授:未來我的學生們都將被要求閱讀此書。這是對我們西方管理和技術文化的一部真誠且無所畏懼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