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能介紹下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戲劇嗎
1、《羅密歐與朱麗葉》
《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誤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實為《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及《哈姆雷特》)。
該劇講述義大利貴族凱普萊特女兒朱麗葉與蒙太古的兒子羅密歐誠摯相愛,誓言相依,但因兩家世代為仇而受到阻撓。
《羅密歐與朱麗葉》雖是一出悲劇,但兩個青年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本身卻不可悲。他們不僅彼此相愛,而且大膽追求他們的愛情.不惜以命拼爭。
他們的愛情力量使他們敢於面對家族的仇恨,敢於向生活中的障阻挑戰。他們為了追求新的生活模式。不怕做贖罪的羔羊,因而他們的死亡雖是生命的終結,卻在道德上取得了勝利。
終於使兩個敵對的家族言歸於好。許多學者和評論家從這個意義上稱這出戲是樂觀主義的悲劇,也就是人們慣說的悲喜劇。
2、《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於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戲劇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復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復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
3、《浮士德博士的悲劇》
英國馬洛作於1588年的劇本。浮士德博士為追求無限的知識以征服自然,毅然叛離上帝,以自己的靈魂換取役使魔鬼二十四年的權利,期滿後被魔鬼劫往地獄。
《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是馬洛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它是根據新譯成英國的德國民間故事書而寫成的,敘述浮士德把靈魂賣給魔鬼,魔鬼供他驅使二十四年,到期他的靈魂被魔鬼劫往地獄的故事。
4、《馬爾他島的猶太人》
《馬爾他島的猶太人》是英國詩人、劇作家馬洛的一部著名劇作。主人公是個家財萬貫、貪婪殘忍、詭計多端的巴拉巴斯。
作者通過刻畫一個對金錢財富永無休止追求的拜金主義者巴拉巴斯,鞭撻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種種丑惡。
巴拉巴斯為報復財富的喪失而使女兒死與非命,他陰謀叛逆,先將馬爾他島出賣給土耳其人,然後又策劃將土耳其征服者投入沸鍋蒸煮,結果卻使自己葬身火海。
5、《馴悍記》
《馴悍記》是英國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創作於1590年至1600年。
《馴悍記》講述了富家女凱瑟琳娜接受彼特魯喬的改造,凱瑟琳娜的服從是為了躲避彼特魯喬的折磨,彼特魯喬成功地讓凱瑟琳娜成為一位「失去自我」的溫柔妻子的故事。
在該劇本中,以凱瑟琳娜為代表的女性們,籠罩在以男性統治和權威的絕對控制下,對自我個性的追求和社會現實的理想化,使得女性在夾縫中難以生存,不得不上演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劇。
《馴悍記》探討了女主人公凱瑟琳娜從「悍女」到「賢妻」,從「語」到「失語」這一轉型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及其「失語」成因。
B. 在英國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Globe Theatre)看戲劇是怎樣的體驗
在裡面的感覺是最復古的,第一次進去的時候覺得,不會吧,就是這里,事實證明以前看戲真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座位很難受,音效在劇院里也算一般的,好在地方不大,所以也還湊合。如果只是旅遊的話,除非是強烈的莎翁迷或者喜歡歷史的,否則不推薦這個行程。而且很多台詞,在不熟悉原文的情況下,是很難聽懂的。但氛圍的確很好。實際上這取決於你以什麼心態去,如果是喜愛莎士比亞、為了一睹環球劇場的真容而去,想必「百聞不如一見」的感覺不會讓你失望;如果是為了欣賞劇作的話,那麼劇場怎麼樣影響都不會很大。莎翁環球劇場之所以讓很多人趨之若鶩主要還是因為莎翁的作品+名氣。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
這里演出的莎士比亞劇都是伊莉莎白一世時期的風格,採取自然光線代替舞台燈,舞檯布景相當簡單無額外裝飾,與觀眾席之間沒有屏障,充分讓觀眾與戲劇融合為一。
C. 伊麗莎白時期的至少九家公眾劇院為什麼全部設在倫敦城外 與清教徒有關
當時的戲劇內容經常有「不道德的」「恐怖的」「猥·褻 淫·穢」的內容以取悅觀眾
這就為清教徒反對戲劇提供了口實。
1642 年,清教徒通過議會關閉了倫敦劇院,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戲劇結束,英國文藝復興運動也隨之告終。
殘留的劇院被迫在倫敦以外的地方設立
D. 去英國要注意什麼
1)冬天的衣服(和北京天津冬天溫度差不多)
2)零用錢(15天不用太懂,如果在買點小禮物的話,1000磅足夠了)
3)一張卡(可以是借記卡,也可以是信用卡,以便不需之需)
4)轉換插頭
5)小禮物(送給英國老師,或者寄宿人家的)
其他的就沒什麼了,可以根據自身要求再看。例如在淘寶或者英國簽證處買張英國LYCA手機卡,沒月租,直播中國1毛錢1分鍾。 然後手機下載個谷歌地圖,把你要去英國幾個城市的地圖離線下載了。
去前在看一些地圖,城市介紹等就足夠了!
E. 美國戲劇的殖民地時代的戲劇
美國殖民地時代,戲劇等文藝活動由於受清教主義的束縛和教會的敵視而被視為一種「罪惡」,盡管如此,17和18世紀仍然出現個別歐洲移民創作的劇本,例如,W.達爾貝1665年寫的《裸者和幼獸》是迄今已知的第一出北美戲劇,但已失傳。 18世紀初,英國皇家駐紐約州的殖民總督R.亨特於1714年寫的諷刺笑劇《安德羅博羅斯》是第一部在北美印行出版的劇本。獨立戰爭前,有些地區的學院偶爾也演戲,但純屬業余性質。直到18世紀中葉,英人L.哈勒姆率劇團來新大陸演出,才推動了戲劇活動。後來又有一位英國劇團經理D.道格拉斯來訪,並於1766年在費城建立了索斯瓦克劇院,從而使戲劇活動具有了職業性質。1767年該院上演了第一部美國詩體悲劇《安息王子》。
「清教徒」一詞源於十六世紀的英國,脫離了羅馬天主教會的英國國教會中有一批強烈要求清除國教中殘留的羅馬天主教教義及儀式中一切繁文縟節的信徒們,他們認為英國國教改革並不徹底,需要進一步的「凈化」,以達到絕對的「聖化」,這些人被稱為「清教徒」。他們把戲劇表演中所必需的劇場裝飾視為帶有強烈的貴族色彩的「邪惡」,違背了上帝對他所選子民的儉約、樸素的訓斥。歷史上,清教徒曾嚴厲禁止一切戲劇演出,並封閉了所有的劇場。沒有了劇場,戲劇就像一台失去了能源的發動機。
與英國中上層階級所倡導的享樂性、奢靡性藝術價值觀不同的是,美國的清教徒宣揚的則是小資產階級的反享樂、重堅忍、趨於單一化的價值觀。正是這種小資產階級思想孕育下的哲學觀在新大陸的紮根,才為日後美國概念的產生提供了一個醞釀的思想環境。貴族階級之所以倡導享樂主義為中心的藝術觀,並不是由貴族們的高貴身份本身所決定的,而是貴族階層對生活要求的本質導致的。在他們看來,戲劇是一種可提供愉悅的「大樂子」,正因為戲劇填補了他們對娛樂渴求的空缺,是較高等的一種享樂方式,他們才會在金錢上資助戲劇的發展,滿足劇場的「苛求」。換句話說,他們在為一種歷史傳統的延續提供存活的方式。盡管他們本身創造力不足,他們卻使得受資助人的創造天分得以充分的發揮,一些國王如詹姆士一世本身就是劇院大贊助商,更是戲劇痴迷者。正是對生活樂趣的追求以及要從世俗煩惱中解脫的渴望使得戲劇蓬勃發展,迎接莎翁時代到來。這也正是為什麼眾多戲劇作品更傾向表現貴族階級生活原貌——宗教儀典、王位更替、愛情婚緣的原因之一。早期美國劇場萎靡不振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小資產階級思想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清教徒領袖們,不願也不能為劇場提供生存的空間,更糟的是,他們還不失時機地對其進行「屠殺」。
清教中許多人都是農民、士兵,在英國沒有什麼社會政治地位和經濟來源,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首先,他們的文學素養就比較低。有人也許會問:莎士比亞受的正規教育也不多,為何卻能成為一代戲劇宗師呢?莎士比亞真正的戲劇創作始於他在倫敦劇院「實習」期間,而離開了英國的民間傳說、民謠故事所激發的無限靈感、典範與創作動機,莎士比亞也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世紀和古典主義的劇作者們廣泛地從古希臘羅馬以及《聖經》的神化故事中汲取了精華,將古希臘和其他一些古代的神話主題融入本國的歷史文化長河之中,藉以展示他們本國的哲學思想。可以這么說,早期戲劇的創作靈感就源於一個國家、地區的風俗文化和民族價值觀。然而北美大陸文學發展與任何一個國家、地區的民族文學發展都截然不同。除了一些土著印第安人之外,在歐洲移民到來之前,它沒有歷史、沒有祖先,從一開始就不存在所謂「民間」文學;即使在歐洲人陸續占據了這塊大陸之後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以紀實的雜記、日記及宗教神權的說教、訓導為主的文學形式也一直居於絕對的控制地位。文學與宗教在這一時期幾乎成了相互的代名詞,人們所被允許的知識以文學的方式去表現宗教的主題,同時以宗教的力量來拘囿文學的發展(在這里,我們把劇本的創作也看成文學創作的特殊分支)。如果說在整體文學素質較為低下的情況下要促進劇本的創作,那麼生活的經歷以及戲劇大環境的熏陶將起到很大的決定性作用。在這塊新大陸上,戲劇創作靈感的重要渠道沒有開通;在戲劇本質已由宗教性轉為娛樂性之後,所有的文學作品又被無一例外地套上了說教的枷鎖;在社會政治大環境的重壓之下,劇本創作原本已艱難的路又在隘口被死死堵住,前途渺然。
F. 倫敦是英國首都嗎,為什麼倫敦是首都
倫敦是英國首都。
倫敦是首都的原因:倫敦作為一個交通樞紐和重要城市已經有差不多兩千年的歷史,倫敦最早的起源在歷史上並沒有確切記載。在羅馬人到來之前,倫敦就已經有人類耕作、生活、埋葬死者等活動的痕跡。
公元50年(羅馬帝國)。當時倫敦被稱為倫底紐姆(Londinium,另被譯為倫丁尼)。2世紀後葉,在倫敦修建了6米高的環倫敦石城牆,此時的倫敦人口已經增長到英國當時最大的城鎮。1801年倫敦成為世界最大都市。
教會在中古時代的倫敦留下了足跡,在該時代興建的著名教堂計有前身為修道院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聖保羅大教堂、聖巴塞洛繆等。此外,不少修道院也在該時期建築起來,其中著名的例子是加圖先修會(Carthusian Order)的切特豪斯修院(Charterhouse)。
16世紀後,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興起,倫敦的規模迅速擴大。公元1500年,倫敦的人口不過5萬,1600年人口增至20萬,1700年增至70萬,18—19世紀,倫敦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1900年,倫敦的人口增加到了200萬。到了20世紀60年代,倫敦的人口已達到800多萬。
G. 英國倫敦騷亂的原因是什麼
英國的騷亂根本原因是社會邊緣人群對主流社會不滿
英國騷亂的導火索是警方射殺了一名叫做馬克·達根的年輕人,當然不是警察隨便開槍處決老百姓,而是馬克先開槍射擊警察,萬幸子彈打中了警察的步話機,警察回擊打死他的。這個馬克是混幫派的,他家裡人就通過網路等等散布謠言,鼓動親友起來造反,接著整個南倫敦都開始純粹的打砸搶。這些街上的年輕人砸開店鋪,搶走電視機、現金、糖果,還在記者面前大言不慚的說「我們這是在對財產再分配!憑什麼別人有的我們就不能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是英國社會的分化嚴重。我們都知道英國的社會福利是很好的,很多拉丁裔、黑人來到英國之後好吃懶做,生一大堆小孩,小孩也不讀書(反正有國家養著嘛),小孩到了十幾歲都去混黑社會,偶爾有幾個有志氣的孩子要麼出人頭地脫離這個圈子去當中產階級,要麼就在街頭斗毆中喪命了。他們不讀書,混社會,卻眼紅英國的普通百姓中產階級開汽車炒股票,拜託,那是好好讀書好好工作,遵紀守法才能換來的生活。但在這些混混眼中,別人有的我沒有就搶過來,不要法律不要道德。
倫敦騷亂被稱為一場「沒有口號的騷亂」,這些不法之徒只是一味的打砸搶。
換到國內的形式,英國騷亂:你也知道我過對少數民族有很多優惠政策,但是城市裡還是有很多XJ自治區的小偷。他們就是不願意讀書不願意工作,有一天他們偷東西的時候被警察抓住了,反而去殺JC,結果被J C幹掉了,XJ小偷就鼓動同鄉開始在城市裡打砸搶。
H. 英國為什麼要脫歐呢現在都講開放交流,封閉起來豈不是倒退了
現在英國有一方都要急於脫歐,那麼在這樣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他們為什麼還要脫歐呢?其實現在都在力求開放交流,如果是封閉起來的話那麼就要倒退,就像以前我們中國在閉關鎖國的時候,那個時候經濟是非常落後的。
作為一個國家的人來說,首先要攜手共進,把自己的國家打造的更加完美,更加富有,那麼才可能走向共贏。另外一個說法就是即使英國脫歐,那麼他們也不是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了,畢竟現在經濟網路這么發達。還是處於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也在開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