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學的發展歷程以及關於美學的教學課件。
一、美學是一門年輕有古老的學科
1、 美學產生和發展的漫長歷程
美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先有審美意識,後產生美學思想,到了近代美學才作為一門學科得以建立起來。
審美意識指的是人通過實踐活動體現出來的尚不成熟、不自覺或不清晰的對自身審美需要和外在對象的審美意義,以及二者之間所構成的審美價值關系的心理反映形式,主要包括審美趣味、審美觀念、審美理想等。可分為初級審美意識和高級審美意識。
美學思想比審美意識更進一步,是思想主體較自覺地對藝術、美或相關問題進行的自覺的、有一定普遍性、理論性的思考,並通過語言加以表述而產生的理論性成果。人對於美的事物之所以美在觀念上進行概括和辨析,標志著人類對美進行理論研究的開始,標志著人類美學思想的形成。
美學則是有意識地對審美現象作整體性、系統性思考所獲得的系統理論
原始人類生產活動中的審美實踐
原始人類生產活動中的審美實踐:從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們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人類的審美創造從無到有,從不自覺地自覺的演變過程。
我國舊石器時代的石器還相當粗糙,器型很不規整,多為一器多用;
舊石器中期的石器在形體上明顯趨向光潔、規則,並富有秩序和韻律感,功能上開始分化;
舊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時代,人類所製作的石器不僅在功能上高度分化,在選材和製作工藝上也表現出相當高的技巧和水平,而且根據用途定型化。
這種從拙到精,從粗到細的不斷追求過程,不僅是技術進步的結果,而且隱藏了人們追求非功利的視覺形式快感的審美意識和動機,已包含著原始的審美內涵。
原始人的裝飾
在漫長的勞動實踐過程中,人類創造了最初的精神產品—裝飾品。利用獸的牙、骨,以及貝殼等進行雕磨、鑽孔,以期創造並美化生活。
原始藝術—— 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人類遠古時代就已經產生了諸如繪畫、雕刻、歌謠、音樂、舞蹈等藝術活動。
阿爾塔米拉山洞壁畫
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尚書·益稷》)
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周禮·春官》)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呂氏春秋·古樂》)
伏羲作琴,伏羲作瑟,神農作琴,神農作瑟,女媧作笙簧。(《呂氏春秋·世本》)
古代人對美的思考
無論中外,神話傳說中都有關於美學思考的記載。古希臘有「金蘋果的傳說」、中國有「女媧補天」記載。
從文獻的記載來看,西方最早關於美的思考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論述:「美是數的和諧。」中國古代最早關於美學思考的是《國語》中的「伍舉論美」的記載。
2、美學作為獨立學科的確立是近代發生的
「美學」這個名稱以及「美學」的第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是18世紀德國的哲學家鮑姆嘉通提出的,因此他被稱為美學之父,也被公認為美學學科的創立者。他第一次提出這個詞是1735年的博士論文《關於詩的哲學沉思錄》中,後來他在1750年出版了講義《Aesthetic》(我們譯為《美學》),這標志著美學的正式確立。
二、西方美學思想發展概述
從美學思考所依託的知識形態來看,西方美學大體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並且在各個階段分別出現過佔主導地位的美學形態,即:本質論美學、神學美學、認識論美學、語言論美學、文化論美學
1、本質論美學是古希臘形成的以美的本質為中心的美學思考傳統。本質(essence)是古希臘思想家提出的一種主體設定,認為事物總存在著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這就是本質。它有兩個特徵:一是認定美的本質問題在美學中具有優先地位;二是主張本質問題存在於一切美學問題中,是美學的基礎問題。如:柏拉圖認為在美的現象背後存在著一個終極的美的本質——「美本身」,即「美的理念」。「美的理念」是各種存在的美的現象得以發生存在的終極根源。
2、神學美學是盛行於歐洲中世紀的、以基督教神學為主宰美學。它把本質論美學與基督教神學「嫁接」起來,認為世界的美來源於萬能的上帝的創造。神學美學是西方美學被神學主宰的產物。代表人物有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
3、認識論美學是歐洲17世紀發生「認識論轉向」以來到19世紀的以理性問題為中心的美學。「認識論轉向」是指17世紀歐洲哲學中出現的以人的理性覺醒取代神學統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識是來源於上帝,而是來源於人憑借理性對世界的觀察和分析。它又分為幾個流派:
經驗主義美學:這是17-18世紀英國的美學學派,認為審美來自人的感性經驗,由此對審美感官、審美感情和審美趣味等作了探討。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洛克、休謨、博克和法國的夏夫茲博里。
理性主義美學:這是17-18世紀在歐洲大陸德、法等國盛行的美學流派,認為審美來自人憑借理性而對於直接的感性經驗的整理過程,主張為審美和藝術制定必要的理性秩序和規范。代表人物有笛卡爾、來布尼茨、鮑姆加登等。
德國古典美學:這是活躍於18-19世紀德國的美學流派以康德、席勒、黑格爾為代表。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系統分析了審美與無功利、形式、目的、想像、天才、自由等的聯系,為美和藝術確立了獨立的領域,並對崇高范疇做了開創性的論述。
席勒的《美育書簡》從人的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的融匯出發,提出了「游戲沖動」的新構想,注重通過審美「游戲」去建構一個特殊的「審美王國」,並第一次從人性的完善角度論述了「美育」,將其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黑格爾的《美學》把「美」視為「理念」的辯證運動的產物,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並對古希臘至19世紀的西方藝術類型及其演變做了辯證研究,標志著西方美學的系統化和體系化達到一個極致。
科學美學:這是指19世紀後期出現的運用心理學手段研究美學問題的美學新潮,認為科學的實驗方法是研究美學問題的可靠手段,主張「自下而上」地研究審美問題,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費希納。
生命美學:主要指19世紀後期興起的從生命角度解釋美和藝術的德國美學流派,代表人物有叔本華和尼采。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認為,不是理性而是感性的「生命意志」才是世界的本源,同時也是悲劇藝術的來源。而尼采澤強調「權力意志」構成審美和藝術的源頭,強調悲劇藝術能夠使人沉醉於對生命的佔有和享受之中。生命美學可以視為從感性生命角度挑戰認識論美學原有的理性至上偏向的產物,在伸張被理性壓抑的感性生命方面有一定積極意義。但也導致了拒絕理性而片面崇尚生命,導致了美學的非理性放縱。
美學課件有很多,得根據你自己所需要的來查找!
『貳』 簡述英國經驗主義美學,並談談你對他們觀點的理解(高手請進,非誠勿擾)
我只知甚少,還是說兩句吧,給大家提個醒還是不錯的。(別給我分哦,我不專業,但是大家玩玩接力游戲還是很好的!!!!!!!!!
)
1,康德美學思想的現代意義在於精神經驗的啟發性,比如精神體驗,康德是精神體驗「二元論」的開創者,他認為人是有靈魂和肉體的,並且康德的唯心在於他對於靈魂的發現和理解,如果說二元性不足以證明他的論述(其實本來就是相對來講的)。康德認為一切實有實際上就是靈魂的作用,他的論述中有支持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這是一個典型的「雙逆」<雙次逆向思維>),但只是借用,並沒有再後來的著作中深入研究探討,因為他認為這不屬於他的研究范疇————在近代來講,他對於唯心論的「我思... ...」一句的研究更加深入,著作不少,但是統計歸納的著作還是甚少,這一方面說明康德研究者的的小心謹慎,另一方面說明康德在他的那個時代,以至於後來的現代哲學研究上都是一個高峰!很難超越。現在的一個現象是,康德迷不少,可是能啃透康的著作的人很少(包括很多學者,大家),所以現在的我們對於康德的書籍,仍然具有前瞻性,具有歷史性的普遍意義,這就是康德哲學。(至於內在的尤為深刻的含義,我本人作為一個新手,只知甚少,請諒!但我作為一個「康德迷"在每次提到康德先生之時,心中的無限快慰,讓人心安。足矣~)、
2.審美心理學"移情說":心靈審美的基礎機制是經驗和觀念,這就是為什麼看到糖狀的東西我們會覺得它是甜的,看到老虎會覺得可怖,看到貓咪會覺得可愛的原因,兒時的經驗讓我們知道什麼是美的,什麼是丑的。當然,觀念不同,依據弗洛依德的理論,弗氏的論述是說,當我們在兒時之時,父母的教導起到關鍵性作用,無論是上意識的,還是下意識的,這是觀念的形成,他和經驗互相獨立而又補充————結合美國精神流派的說法還有弗洛伊德的觀點,我們老年時的」熵「(死亡的原動力)就是基於精神上的下意識經驗和觀念的沖突所導致(所以思想健康的認容易長生不老)。
」移情「據我所知就是只心裡映射,它也是精神經驗與美的感受的心裡映射,但還有另外一種形式,就是人際關系中的心裡映射,比如,在和目的性關系中(家庭):長輩對於幼輩的關系就是心裡映射,它是把自己的內心感受映射到自己的幼輩的精神活動之上,很多父母喪失子女的痛不欲生,他們已經」移情「了。還有兄弟,姐弟(不論是否有血緣關系),主人和寵物的關系都屬於這種」移情「。
而愛情關系,應當屬於」互情「(在婚姻當中,配偶雙方沒有和目的性,屬於特殊的」心靈結合「關系,它們再親再愛,也是非常之獨立的精神個體!)。
這就是我的認識。
第三個題目」3.闡述黑格爾的藝術發展史,以及你自己對藝術發展的理解。「
我對黑格爾的了解不多,這里不說了,給大家立個小桿!】
、
歡迎大家繼續討論,我們將長期關注此帖子!
『叄』 真正從美學理論上闡明美是愉快的是什麼派的美學家
真正從美學理論上闡明美是愉快的是英國經驗主義派的美學家。
17—18世紀產生於英國。主要代表人物為培根、霍布斯、洛克、莎夫茨伯利、休謨、博克等。強調感性經驗的重要性,把感覺經驗事實作為研究美學問題的出發點。經驗主義美學的哲學基礎是培根的經驗主義和霍布斯的經驗心理學。
其主要特點是堅持感覺論、經驗論,把感性經驗當作知識的基礎,把美學由玄學思辨轉向實踐經驗領域。
在美學史上,首次重視審美意識的主觀生理、特別是心理活動的特徵與結構的研究,把想像、情感和美感的研究提到首位,試圖用「觀念聯想律」、「快感說」、「內在感官說」、「同情說」等來解釋審美活動和創作活動,從審美的感覺經驗方面來確定和把握美的本質與規律。
(3)為什麼說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美學擴展閱讀:
三大英國經驗主義者
大衛·休謨、約翰·洛克(John Locke)及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並稱三大英國經驗主義者。
1、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1776)蘇格蘭哲學家,出生在蘇格蘭的一個貴族家庭,曾經學過法律,並從事過商業活動。1734年,休謨第一次到法國,在法國他開始研究哲學,並從事著述活動。
1763年,休謨又去法國,擔任英國駐法國使館的秘書,代理過公使。1752年至1761年,休謨曾進行過英國史的編撰工作。休謨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論》(1739—1740)、《人類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則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等。
2、約翰·洛克,著名的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是全面系統地闡述憲政民主基本思想的第一位作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的開國元勛及法國啟蒙運動中的許多主要哲學家。
3、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年—1753年)是英國(愛爾蘭)近代經驗主義哲學家三代表之一(另兩位是洛克(John Locke)和休謨(David Hume)),著有《視覺新論》(1709)和《人類知識原理》(1710)等。
『肆』 英國經驗主義美學 理解
英國經驗主義美學的最大缺點在於缺乏歷史發展的辯證觀點,由於過分重視生理和心理的基礎,把人只看作動物性的人而不看作社會性的人;由於過分重視審美的感性和直接性以及情慾和本能的作用,就忽視了審美活動的理性方面。霍布士和博克都把美感溯源到滿足人類情慾和本能的快感。這種片面的機械的觀點往下發展,第一步就成為達爾文的美起於「性的選擇」(美是為著吸引異性的)說,再進一步就成為佛洛伊特派的藝術起於「慾望升華」說。英國經驗派美學家對近代西方美學反理性一方面的發展也是「始作俑者」。
『伍』 美學的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美學的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是一個美學問題,或者說是一個人文學科的問題。它並沒有確定的標準的答案,有著是關於這個問題的探討和反思。所以,一般我們說研究人文學科的方法,並不是像自然科學那樣的實驗和推理,而是要通過體驗和討論,反思。
美學的歷史之始,這個問題本身就充滿著很多問題,是說美學思想的開始,還是說美學學科的開始,西方美學學科是始於英國的經驗主義哲學還是大陸理性主義哲學,美學的創始人是鮑姆加登還是康德,鮑姆加登的1750的《美學》還是1735年的《關於詩的哲學默想錄》是美學學科的誕生的標志。西方美學思想的歷史是從柏拉圖開始的還是從畢達哥拉斯開始的,西方美學是直接由西方傳入中國還是經由日本傳入中國,中國美學的起點是孔子還是老子,等等。都是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沒有什麼確定的答案。我們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據的傳統、習慣,而不一定就是什麼確定了的事實本身。
比如,一般認為,美學學科誕生的標志是1750年鮑姆加登的《美學》第一版的出版,因為它提出來一門新的研究感性認識、研究美的藝術,研究類理性的學說的構想,即我們今天說的美學的構想。但其實這鮑姆加登在1735的著作《默想錄》中就做到了。認為1750隻是慣用的說法而已,又如認為鮑姆加登的是美學之父,這也是慣用的說法,其實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很多人都認為是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才是真正的美學學科的奠基之作。其實認為德國的18世紀的美學是美學學科的開始,這其實就是打上了大陸哲學學術傳統的烙印。我們中國和日本的美學深受德國美學的影響,至今如此,這可能是我們習慣於大陸哲學的傳統之一。其實在西方關於美學學科的誕生,英美的美學是特別強調1711以來的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和美學,認為美學其實是在休謨、哈奇生和博客等手中誕生的,美學的核心概念也不是什麼感性認識,審美判斷力,而應是趣味和想像。又比如盡管我們都不否認是畢達哥拉斯早於柏拉圖有了美學思想。但柏拉圖還是憑借著他的哲學的偉大的影響和從哲學角度對美的探索被認為是西方美學思想的創始人。又比如,老子其實沒有多少美學思想,他談真的關於美學的東西很少,但他對中國美學的影響,卻是很大很大,他提出的很多概念和范疇,比如,道、象、有、無、味、妙等有的在後來轉化為了美學范疇,有的則是影響了美學,所以他的思想被我們認為是中國美學的開端。
望採納。
『陸』 為什麼說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美學是走向主觀美學的開始的論文
我可以無論中文還是英語的
『柒』 西方美學思想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
從美學思考所依託的知識形態來看,西方美學大體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即:本質論美學、神學美學、認識論美學、語言論美學、文化論美學1、本質論美學是古希臘形成的以美的本質為中心的美學思考傳統。本質(essence)是古希臘思想家提出的一種主體設定,認為事物總存在著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這就是本質。它有兩個特徵:一是認定美的本質問題在美學中具有優先地位;二是主張本質問題存在於一切美學問題中,是美學的基礎問題。2、神學美學是盛行於歐洲中世紀的、以基督教神學為主宰美學。它把本質論美學與基督教神學「嫁接」起來,認為世界的美來源於萬能的上帝的創造。神學美學是西方美學被神學主宰的產物。3、認識論美學是歐洲17世紀發生「認識論轉向」以來到19世紀的以理性問題為中心的美學。「認識論轉向」是指17世紀歐洲哲學中出現的以人的理性覺醒取代神學統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識是來源於上帝,而是來源於人憑借理性對世界的觀察和分析。它又分為幾個流派:經驗主義美學:這是17-18世紀英國的美學學派,認為審美來自人的感性經驗,由此對審美感官、審美感情和審美趣味等作了探討。理性主義美學:這是17-18世紀在歐洲大陸德、法等國盛行的美學流派,認為審美來自人憑借理性而對於直接的感性經驗的整理過程,主張為審美和藝術制定必要的理性秩序和規范。德國古典美學:這是活躍於18-19世紀德國的美學流派科學美學:這是指19世紀後期出現的運用心理學手段研究美學問題的美學新潮,認為科學的實驗方法是研究美學問題的可靠手段,主張「自下而上」地研究審美問題生命美學:主要指19世紀後期興起的從生命角度解釋美和藝術的德國美學流派,生命美學可以視為從感性生命角度挑戰認識論美學原有的理性至上偏向的產物,在伸張被理性壓抑的感性生命方面有一定積極意義。
『捌』 為什麼只有西方才產生美學
古希臘羅馬美學思想
公元前6~前5世紀之間,希臘進入奴隸社會的全盛時期。工商業奴隸主掀起的民主運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悲劇、喜劇、音樂、雕刻等,都達到了高度的繁榮,同時又推動了自由辯論和對於知識的重視,與自然科學結合在一起的哲學取得了空前的發展。對美和藝術進行哲學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產生和形成了希臘最早的美學思想。它支配了以後西方美學思想的發展。
最早提出較有系統的美學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構成的哲學家。他們認為宇宙是由某種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構成的;人的心靈也是由同樣的元素構成的,因之人能夠認識世界。公元前 6世紀的畢達哥拉學派認為,數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僅構成了宇宙萬物,而且構成了宇宙的和諧。美,就是從和諧中產生的。例如音樂的美,就是由不同長短高低的聲音,按照數的比例關系所形成的和諧。整個宇宙是一曲和諧的音樂。他們有「天體音樂」的講法,其他如「黃金分割」、「多樣統一」等美學上的形式觀念,也是根據數的秩序提出來的。節奏、對稱、和諧等形式觀念,是希臘美學思想的理論基礎。
赫拉克利特繼承了畢達哥拉關於和諧的觀點,不過他認為和諧不是由"聯合同類的東西"造成,而是由「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從而「造成最美的和諧」,和諧是從斗爭中產生的。德謨克利特則提出文藝創作中靈感與模仿兩個重要的美學觀念。到了蘇格拉底,希臘哲學的重點從宇宙論轉到政治倫理方面,美學思想也強調對於人類社會的效用。蘇格拉底認為同樣的東西,當它適合目的,對人有用的時候,是美的;反之,當它不適合目的,對人無用的時候,就是丑的。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美和藝術進行了真正的系統的哲學思考,建立起完整的體系,從而成為以後西方美學思想的奠基者。
柏拉圖在《國家篇》、《會飲篇》、《伊安篇》、《大希庇阿斯篇》、《法篇》等對話中,把美學思想融貫在哲學思想中,廣泛地探討了美與藝術的問題。他認為,世界的根本是「理念」,現實世界是從理念世界派生出來的,事物的美也是從美的理念派生出來的,美的理念是「美本身」。現實事物之所以美,是由於分享了「美本身」。他離開美的事物,認為另外還有一個高高在上的美的理念存在,這是唯心主義的。但是,他把美學研究從現象引向美的本質,從個別事物的美引向美的普遍規律,則是一個歷史的貢獻。西方美學史關於美的本質問題的爭論,是從柏拉圖開始的。柏拉圖比較系統地提出了「藝術是模仿」的理論。他認為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藝術又是現實世界的模仿,因此,藝術是「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從而否定了藝術能夠認識真理的價值和意義。他認為詩往往挑動感情,敗壞人性,褻瀆神聖,因而要把詩人從他的「理想國」中趕出去。不過,他並不完全否定藝術。在《國家篇》中,他曾把音樂等當成是培養兒童心靈美的重要手段。在《法篇》中,他認為經過「立法者」審定後的藝術,仍然應當歡迎。他極力贊揚美的理念,用靈魂回憶說的觀點,說明見到了現世的形體美,因而回憶起生前見過的理念美,產生了狂熱的愛情和追求。對於文藝創作,他提出了有名的神靈憑附的迷狂說。對於比例、尺度等形式方面的美學問題,他也發表了一些重要的見解。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傳說他寫過許多有關美學和藝術的論著,但只有《詩學》和《修辭學》兩部流傳下來。另一些見解,則散見於《政治學》、《尼各馬可學倫理學》、《形而上學》等論著中。他在哲學上批判了柏拉圖的「理念論」,提出「四因論」。例如就建築而言,建築材料是質料因,建築設計是形式因,建築師是動力因,建築物本身則是目的因。四因統一起來,方才構成宇宙萬物。他認為,不存在脫離現實世界的理念世界,藝術也不是「影子的影子」,而是通過現象反映本質,通過個別反映一般。由於藝術通過現象所反映的是本質,所以藝術比歷史更真實,更帶普遍性。藝術的模仿本身就是「求知」。丑的事物經過惟妙惟肖的模仿,也能引起人們的愉快。亞里士多德也不同意柏拉圖關於藝術挑動情慾、敗壞品德的觀點。他認為悲劇的作用,能夠把人們最根本的兩種感情「憐憫」和「恐懼」加以凈化,從而達到心境的平靜,恢復心理的健康。亞里士多德不僅探討了藝術中的哲學問題,而且探討了藝術中的心理學問題。他經常聯系政治和道德來探討藝術對心理的影響。在《詩學》中,他從形式的安排上,談體積不能太大、太小,在結構上要顯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等等。在《修辭學》中,他從事物本身的價值以及它們所產生的快感來談美。在《倫理學》中,他對美感經驗作了更為具體的描述。
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代替希臘城邦,成了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美學思想基本上從古希臘繼承下來,以希臘為典範,被稱為古典主義。羅馬時期的美學家,主要代表人物有賀拉斯、郎迦納斯和普羅提諾等。
賀拉斯(公元前65~前 8)的主要著作是《詩藝》。他繼承了希臘「藝術是模仿」的觀點,認為模仿希臘就是模仿自然。他提倡「寓教於樂」,「既勸喻讀者,又使他喜愛」,並把類型化當成文藝創作的普遍規律。
普羅提諾的地位很特別,他把柏拉圖的某些美學思想深化了,同時又把柏拉圖的理念說向著神秘主義的方向發展,建立了新柏拉圖主義,影響到中世紀。他的《九章集》中有兩章是專門談美的。他繼承了柏拉圖理念的說法,但認為最高的理念是「太一」,是「神」。「太一」是至善的、完滿的,從它流溢出「理性」,從「理性」流溢出「靈魂」,再從「靈魂」流溢出物質世界。當理念流入到混亂的事物中,使之取得了整一的形式,就產生了美。他和柏拉圖一樣,都把美看成是超現實的精神性的東西。但他不同於柏拉圖,他承認物質世界呈現於感官的美,雖然感官的美的源泉仍然是理念。普羅提諾不同意把美看成是比例和對稱的希臘傳說觀點。他認為,有些對稱的東西固然是美的,但有些單一東西,如陽光,也是美的。而且同樣一張對稱的臉,有時美,有時丑,美的原因不在於對稱,而在於能夠賦予事物形式的心靈,在於來自神那裡的理性。普羅提諾把美學導向了神學唯心主義,從而為中世紀的美學思想開啟了先聲。
中世紀美學思想
歐洲中世紀起於 5世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止於15世紀資產階級文化的興起。在1000多年的歷史中,宗教和神學統治了意識形態領域,藝術和美被認為是屬於感性世界的享樂,因而當成異教的東西,受到排斥和打擊。方濟各(1181~1226)說,上帝派他來踏平塵世的美,目的是要使人懂得美都來自上帝。A.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差不多對人世間所有的藝術,都加以譴責,並說那些把荷馬所寫的神和羅馬劇本所寫的神當成榜樣來歌頌的人,都應當下地獄。托馬斯•阿奎那以及其他一些中世紀的神學家,都毫無例外地敵視人世間的美和藝術。中世紀的美學思想有以下特點:①以上帝的名義來講美。按照基督教的教義,上帝是唯一真實的存在,只有上帝的美才是真實的。上帝自己是美的,而他所創造的各種對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是美的;現實世界的美,是上帝作為萬物的創造者,把自己的形象反映到他的作品中的結果。傳說為狄奧尼修斯 -阿里奧帕吉特所寫的《論神的名字》,把美看成是神的一個名字,認為美是神的一種屬性。②反對藝術,實際上卻又承認了藝術的存在。中世紀繼承了柏拉圖對於藝術的譴責,認為藝術是一種欺騙,挑動感情。但是奧古斯丁說,藝術欺騙的目的在於求真。鏡子中的人像唯其是不真實的,所以才能成為一個真實的映象;感情也不能一概否定,為了使基督教的教義具有說服力,需要激發感情,象誇張、隱喻之類的東西,是可以允許的。③重視形式。形式來自上帝。奧古斯丁說:美是「各部分的勻稱加上色彩的悅目」。托馬斯•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也說,美有三個要素:第一是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東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適當的比例或和諧;第三是鮮明,鮮明的顏色是公認的美。④美是有等級的。柏拉圖給美劃分過等級,新柏拉圖學派更加重視美的等級。他們從物質感性的美,一層層引向道德性的內在的美,以至達到最高的上帝的美。越是物質的就越低級;越是精神的就越高級。這不僅反映了中世紀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也反映了中世紀美學思想重精神輕物質的神學唯心主義的根本性質。
中世紀美學思想復雜而又矛盾。它既是神學的附庸,又有反神學的東西。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思想,就是在中世紀美學思想的胚胎中孕育出來的。
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思想 14世紀開始於義大利,後來擴大到德、法、英、荷等國的文藝復興運動,到16世紀達到高潮。這是歐洲文化和思想發展的時期,史稱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美學思想最根本的特點,是從神學的迷霧中走出來,面對現實的人,歌頌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頌人的世俗的美和歡樂。義大利學者斯卡里傑認為:美不再是來自上帝的賦予,而是來自人為了創造「第二自然」對自然所作的選擇,標志出人的力量。人的機智和手藝、人的創造力和發明,使人自己能夠從雜多的自然中,經過選擇和安排,創造出有機的和諧來。當時的繪畫雖然大多仍採用宗教題材,但其表現的卻是世俗生活的思想感情,哲學家和藝術家為了提高藝術的地位,大力聲稱藝術是為上帝服務的工具,它能夠參與到上帝的智慧中去。以這種特殊的方式進行反對神學的斗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主張,藝術要從人的技藝上升到哲學智慧的高度。這時期的藝術家,既有從事藝術和科學的實際經驗,又有廣博的知識,他們大多具有科學家和哲學家的修養。他們懂得自然科學和數學,學習解剖學和透視學,刻苦進行藝術技巧的鍛煉。卡斯特爾維屈羅在《亞里士多德〈詩學〉的注釋》一書中說:「欣賞藝術就是欣賞對於困難的克服,一幅繪畫是以其顯而易見的技巧征服了觀眾」。但是,他們並不滿足於技巧,要追求的是智慧,是事物的形式和原因的解說。達•芬奇在《手記》中,直接稱繪畫為哲學,說畫家不僅是用眼睛執著地觀看自然,而且更多地要「思考他所觀看到的一切」。
在自然與藝術的關系問題上,這個時期雖仍襲用柏拉圖和中世紀的鏡子比喻,但在意義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自然不再是神的外衣,藝術應當象鏡子一樣,真實地再現客觀的自然。這樣,觀察自然和模仿自然,逼真地再現自然,就成為當時的美學思想對於文藝創作的基本要求。達•芬奇說:「畫家應當研究包羅萬象的自然,在內心裡研究他所看到的一切,利用他面前每一種物種的最優秀的成分。就用這樣的辦法,象鏡子一樣,真實地反映萬物,使之變成第二自然。」
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在人與神的對立中發現了人,並將藝術引向了人,但對人的了解還是抽象的,還不了解人本身也是矛盾的對立物,不了解理性與存在、認識與情感、思維與感覺、個人與群體的同一是通過矛盾運動才實現的。
法國新古典主義的美學思想 新古典主義是歐洲繼文藝復興運動後產生的一種資產階級復古主義文藝思潮。17世紀的法國,在中央集權的君主專政下,建立起法蘭西學院,制定了許多清規戒律,形成了新古典主義。它的基本特點,一是對於希臘羅馬古典的崇拜,二是對於理性和秩序的尊重。它在哲學上的奠基人是R.笛卡爾,在美學上的「立法者」是N.布瓦羅-德斯普爾里(1636~1711)。
笛卡爾是心體二元交感論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有六種原始情緒:驚奇、愛悅、憎惡、慾望、歡樂、悲哀,其他情緒都是由這六種原始情緒派生出來的。人在鑒賞藝術作品時,內心感到一種理智的喜悅,它不同於其他事物的愛憎,完全屬於一種心靈的情緒。笛卡爾以數學家的清晰和熟練,對音樂和諧所涉及的幾種簡單整數比,作了詳細的闡述。
布瓦羅的代表作《論詩藝》,是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和賀拉斯《詩藝》在新時代條件下的翻版。它規定了詩和悲劇所必須遵循的一些煩瑣的規則,主張自然、理性、真理三位一體,認為理性是主宰,美的事物必須是符合理性的,也就必然具有普遍性,並在這種普遍性上建立起文藝的審美標准。一切藝術作品必須從理性中獲得它的價值。布瓦羅強調藝術要模仿自然,但他所謂的「自然」並不是指自然界或社會生活,而是指理想化了的人物類型。由此建立了新古典主義模仿美的自然的美的原則。他制定了戲劇的「三一律」,即動作、時間(一晝夜)、地點的完整一致,把它說成是一種不變的創作規則。這對當時法國戲劇產生了重要影響。
編輯本段法國啟蒙運動美學
啟蒙運動是思想和文藝領域里反新古典主義的運動。繼文藝復興之後它進一步從思想上打擊了封建統治和教會神權。
法國啟蒙運動最著名的代表是伏爾泰、D.狄德羅和J.-J.盧梭。
伏爾泰反對古典主義的泥古傾向,但又持相當保守的傳統態度,他想把新的啟蒙思想的內容裝進舊的古典形式裡面去。理性主義仍然是他的藝術准則。他認為「真正的悲劇是美德的學說。悲劇和勸善書之間的差別只在於悲劇用情節來教訓人」。
伏爾泰在他的文藝創作中一方面對封建黑暗進行了勇猛的揭露,同時也暴露了他的思想的妥協性。他總是用古典形式來寫史詩和悲劇,蔑視反映市民生活的新型喜劇。他沒有能擺脫舊的審美標准。
狄德羅的美學觀點除散見於許多論文之外,最重要的是為《網路全書》撰寫的專論《美之根源及性質的哲學研究》(1750)、《繪畫論》(1765)、《沙龍》 (1761、1763、1765、1767)、《關於〈私生子〉的談話》(1757)、《論戲劇藝術》(1758)、《演員是非談》等。
狄德羅的美學思想建立在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之上。他提出「美是關系」的論點,認為只有「關系」的性質才能使事物成為美的事物。他還區分出「實在的美」和「相對的美」,前者是獨立於人之外的客觀存在的美,後者是關繫到審美者個人的美。在審美標准上他提出了真、善、美的統一論,而他所謂的真、善的具體內容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他認為藝術來源於生活,主張藝術模仿自然。他還提出藝術創作中的形象思維問題。他在《多瓦爾和我》一文中說:如果一個人能從事物中接受抽象的思想,這是哲學家。另一個人給思想以身體和行動,這是詩人。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詩人善於想像,哲學家長於推理。」
狄德羅在文藝領域進行了反對古典主義文藝思想的斗爭,特別在戲劇方面,他力圖打破古典主義的教條,主張建立一種新型的嚴肅喜劇或市民劇。他創作的《私生子》和《一家之主》就是示範。
在造型藝術上,他力圖扭轉繪畫的浮華纖巧的風氣,反對迎合貴族社會口味的新古典主義繪畫,頌揚熱心描寫第三等級的生活題材的新畫風。
盧梭對資本主義文明的矛盾作了深刻的揭露,他厭惡當時整個社會制度,幻想返回原始的自然狀態。他從文明社會的與原始社會的對比中證明,科學和藝術越發達,道德風尚越敗壞,從而得出科學和藝術不能移風易俗而只能傷風敗俗的結論。盧梭這種否定藝術的思想是針對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新古典主義的,他認為藝術應當描寫公民的英雄行為和道德範例,應當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和利益。盧梭不贊成建立近代的劇院,他很欣賞古代希臘人敬神的舞蹈和競技表演,他主張以民間的節慶式的群眾娛樂活動來代替演劇。他認為只有這些娛樂活動才是對人民有益無害的。
美和美德問題是盧梭全部著作關注的中心。盧梭認為對奴役的仇恨和為自由而獻身才是真正美德的內容。美和美德是分不開的。藝術的美必須反映美德的內容。
盧梭的著名小說《新哀洛伊斯》對近代歐洲文藝起了很大作用,特別是對浪漫主義思想的影響。他的美學思想對後代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英國經驗主義美學 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在西方美學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是傳統美學過渡到近現代美學的開始。它最顯著的特點是強調感性經驗的重要性,把經驗的事實作為研究美學問題的出發點。除了象A.A.C.沙夫茨伯里(1671~1713)這樣的柏拉圖主義者以外,當時絕大多數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家都深受J.洛克哲學的影響,強調感性經驗是一切知識的來源,人類的一切知識都可以用感覺經驗來加以說明。它的主要代表有J.愛迪森(1672~1719)、F.哈奇生(1694~1747)、阿里生(1757~1859)、W.荷迦茲(1697~1764)、D.休謨、E.博克 (1729~ 1797)諸人。
沙夫茨伯里基本上站在與經驗主義相反的理性主義的立場上。他認為只有為了善本身去愛善,那才是真正的善。真正的善行,是和利益相對立的「無利害」的活動。有美德的人,即是愛好藝術的人,只從形狀、色彩、動態、比例等方面去看待事物。美德是對秩序和美的喜愛。沙夫茨伯里認為審美活動和道德活動一樣,都不能以「利益」為目的,但他認為審美鑒賞中的非關功利的態度和藝術作品所具有的某種功利價值並不矛盾。與洛克等人反對「天賦觀念」相反,沙夫茨伯里認為人生來就有審辨善惡美醜能力的「內在感官」。雖然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但直到現在還有相當影響。
愛迪森認為美的事物引起想像的樂趣,新奇的東西也能引起想像的樂趣,但最打動心靈的還是美。他還認為美具有一種直觀的性質,無須經過思考就能判斷美醜。他認為在審美欣賞中不應摻雜佔有的慾望:一個具有想像力的人,在眺望田野和牧場時,往往比佔有者能感到更大的滿足。
哈奇森是沙夫茨伯里的學生,他在《美和德行兩種觀念的根源》中把美分成絕對美和相對美兩種。絕對美是指一件事物單憑其自身存在就美,主要包括大自然的作品、人物形體、科學定律和藝術中的音樂。相對美,是指從對象中認識到的美,主要是指模仿藝術中的美,它以藍本和摹本之間的符合或統一為基礎。他還繼承了沙夫茨伯里的看法,認為不能把美感和利害感混淆起來,否則就會破壞美感和道德的一致性,審美判斷的重要特徵就在於它和效用觀念無關。
阿里生認為美和崇高最後都要歸結為事物對心靈的表現,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心靈性質的符號。他尤其強調聯想的作用。在阿里生以前,審美無利害關系的命題往往指的是一種審美注意力的組織方法,在他之後,就發展為特殊的審美的心靈狀態。他主張把對象中的有用性、合意性、適合性、方便性這些含有慾望滿足的因素都從審美中排除出去。但他又認為,要使某種事物成為審美對象,僅僅沒有慾望的動機是不夠的,還必須使主體的心靈氣質與審美對象相適應。
英國畫家荷迦茲曾提出蛇形線是最美的線條,因為它能表現動作。他認為適宜、變化、一致、單純、錯雜和量這六種因素恰當地混合在一起,就能產生美。
休謨認為美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主體的心中,美和價值只具有相對性,它們包含在愉快的情感之中。但他又認為,事物確有某種屬性,是由於自然安排得恰當而適合於產生那些特殊感覺的。休謨在這兩者之間徘徊不定。他又把快感與美感等同起來,把快感與不快感看作是美醜的本質。休謨認為美大部分起源於效用觀念,例如一片田野之所以能使人產生快感,就因為它和豐產的觀念相聯,豐產就是一種效用。美的價值必然和效用有關,正因為美涉及效用觀念,人們的效用觀念又相互不同,才會產生出審美上的不一致。休謨懷疑審美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同一事物所引起的各種感受都是正確的,因為感受並不體現事物的內在性質,它只標志物與心之間的契合狀態。但另一方面,休謨又主張,盡管審美趣味變幻莫測,終究還有某些普遍的褒貶原則可資遵循。趣味的普遍原則是人性皆同的。如果不同的人對同一作品作出不同的判斷,一般總可在鑒賞力的缺陷中找到根源。
博克認為審美判斷的客觀基礎在於人的生理結構,其中感覺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他看來,美的原因就在於使人的機體組織鬆弛舒暢。他認為小的、光滑的、各部分方位有變化的、沒有稜角的、嬌柔纖細的、色彩潔凈明快的、富於變化的事物,就是美所依賴的特質。博克對美學最大的貢獻,在於對崇高與美的界線所作的劃分。他認為,對心靈能造成強烈印象的各種觀念,可分為「自我保存」和「社會交往」兩大類型。崇高感涉及前一點,美感涉及後一點。崇高感是由痛感轉化而來,美感則由快感轉化而來,兩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心理根源。自然界中崇高的對象引起的是一種驚異和恐怖的情緒,但並不是任何能引起驚異和恐怖的對象都能產生崇高感,如果危險和痛感離得太近,也就不能產生崇高感,因此,鑒賞者必須和這種危險和痛感相隔一定的距離。一個對象唯有能引起危險和痛感而又並不使人陷於實際的危險和痛感的境地時,它才能成之為崇高的對象。博克在解釋崇高感的起源時,著重強調的是對象在主體身上激起的心理反應。他甚至純粹從生理學角度去解釋崇高感的根源,認為痛苦和恐懼包含在神經的不自然的緊張狀態中。博克對崇高的探討,擴展了人們在審美領域內的視野。
德國理性主義美學 18世紀在德國以G.W.萊布尼茨、C.沃爾夫和A.G.鮑姆嘉通(1714~1762)為代表的美學思想,是與英國經驗主義美學相對立的思潮。英國經驗主義強調經驗,認為美醜來自人的主觀心理感受的經驗。萊布尼茨則認為感覺經驗靠不住,不可能給人們帶來永恆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永恆真理,應當來自「理性的永恆法則」。而「理性的永恆法則」則來自人內心的「天賦觀念」。它們起初是「潛在的」,就好象大理石的紋路,以某種方式天賦在這塊石頭里。經過雕刻家的「加工」和「琢磨」,然後才從「潛在」變成「現實」,清晰地顯現出來。人的認識,就是要使本來就有的「天賦觀念」,經過感覺經驗的「機緣」,加以觸發,從朦朧的認識達到清晰的認識。"清晰的認識"又分「混亂的」(感性的)和「明確的」(理性的)兩種。「明確的認識」要經過邏輯思維,把事物各個部分的關系,分辨得清清楚楚;「混亂的認識」雖然很生動,卻只有籠統的形狀,並不能把各個部分的關系辨認清楚。審美鑒賞力,就屬於這種「混亂的認識」。人們只知那對象當中有一點或者缺一點「我們說不出來的什麼」。
沃爾夫把萊布尼茨的哲學通俗化了,在美學思想方面,他特別提出了「完滿性」的概念,認為美在於一件事物的完滿,它能引起人們的快感。一件事物要完滿,必須符合該事物的概念,而它之所以能產生快感,則在於它符合人的主觀目的。
鮑姆嘉通接受了萊布尼茨關於人的認識是從「混亂的認識」到「明確的認識」的說法,認為這就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他根據傳統的說法,把人的心理活動分成知、意、情三個部分。知,是理性認識,已有邏輯學來研究;意,是道德活動,已有倫理學來研究;情,就是感性認識,也應當有一門專門的學科來研究。他稱這門學科為「感性學」,這也就是「美學」,並且把它研究的對象和范圍確定為人的感性認識。他在1735年寫的博士論文《關於詩的哲學沉思錄》中,對此有所闡述。1750年出版的《美學》一書,更進一步發揮了這一思想,強調成立「美學」學科的必要性,並從10個方面,駁斥了反對意見。盡管他這本用拉丁文寫的美學著作影響並不很大,但人們卻據此稱他為美學學科的創始人。
鮑姆嘉通把萊布尼茨的感性認識和沃爾夫的「完滿性」的概念統一起來,認為「美是感性認識的完滿」。對於美的認識是一種感性認識,雖然是「混亂的」,卻達到了「完滿」的程度。所謂「完滿」,是說一件和諧而又有秩序的整體。當感性認識達到「完滿」的時候,它反映了客觀事物的和諧與秩序,使人一目瞭然,得到快感,因而是美的。他把藝術的認識,當成是一種混亂的認識,是走向邏輯思維的明確認識的一個階梯。同時,感性認識離不開具體事物的形象。而具體事物的形象總是有個性的,充滿著感情色彩,因此,他認為「個別事物的觀念最能見出詩的性質」。這里預示了浪漫主義者重視個性特徵的美學思想。
『玖』 為什麼說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美學是走向主觀美學的開始
科技發展+政治革命,那是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老一輩腐朽的思想完全不能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整個歐洲都在經歷一場頭腦風暴,藝術也受科技進步和政治更替的影響,許多有想法有才華的年輕一代依靠這一趨勢迅速登上歷史舞台,開始了一場新的藝術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