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屬於南極圈還是北極圈
英國是不穿過北極圈的最北端的國家——北極最近的鄰居;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川甚至永久凍土開始融化,世界各國相繼看到了北極地區的巨大潛力,希望參與到北極事務中來,實現本國的利益訴求。既是世界大國又是近北極國家的英國在北極地區擁有環境、能源、科技及經濟等諸多方面的戰略利益。 1. 環境安全利益 首先,北極冰川融化,大量的淡水流入北大西洋,聚集在海水表層的淡水會造成北大西洋暖流的迴流減弱,亞歐大陸周邊的洋流循環體系減慢,歐洲東部和北美的氣候變冷,最終使得英國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優勢喪失,這種「多米諾骨牌」式的效應必將影響英國的居民生活,工業生產等各個方面;其次,北極冰川的融化產生的淡水還會影響局部海域的鹽鹼度和海水密度,改變著英國海域附近各種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進而影響生物多樣性,更會對英國的海洋捕撈業和漁業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再者,全球變暖會造成海平面上升,從而危及沿海低地國家或是海拔較低地區的居民生存。英國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不列顛島東南部以平原為主,並且英國的重要城市都位於近海的平原地帶,這些地區不僅人口和產業密集,其更是英國的經濟重心與國家命脈;最後,全球溫室效應的加劇,會使得北極地區的冰川加速融解暴露出永久凍土層,凍土層的融解又會釋放出大量溫室氣體甲烷來加劇溫室效應,形成惡性循環,英國作為近北極國家無疑將遭受最直接的影響。 來源:中國集體經濟
『貳』 赤道是否穿過英國首都倫敦
您好:
英國首都倫敦的經緯度是北緯51.30度,東經0.5度 。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割線,緯度為0度!
所以赤道是沒有穿過倫敦的!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叄』 歷史上英國本土被外國入侵過嗎有幾次未遂也算
古代不列顛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3500年,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凱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凱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人以位於泰晤士河口的倫敦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連接各地的城市,使倫敦成為羅馬不列顛統治和對外聯系的中心。為阻止北方凱爾特人南下,公元1世紀20年代羅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時期,羅馬人在大不列顛島北部修建了一條橫貫東西、全長118公里的長城,史稱哈德良長城。在羅馬人統治的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凱爾特人上層搶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隸制大田莊,變凱爾特人或戰俘為奴隸。羅馬人強迫奴隸從事耕種、采礦,奴隸販子還把奴隸遠銷到歐洲大陸。3~4世紀,隨著奴隸反抗斗爭的加劇,羅馬帝國逐漸衰落。4世紀中葉前後,不列顛反抗羅馬統治的斗爭也漸趨激化。到407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中古時期的英國
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大部分人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後來的英格蘭人,或稱英吉利人。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東部和東北部盎格魯人的麥西亞、諾森伯利亞和東盎格利亞,南部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蘇塞克斯,東南部朱特人的肯特。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按地域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歸村社自由農民使用。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597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派修士奧古斯丁到英格蘭傳教。到7世紀下半葉,英格蘭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羅馬基督教。
丹麥人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年在位)於 827年統一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到9世紀末,丹麥人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王克努特大帝成為全英之王(1016~1035年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後,英國王位復歸於英人愛德華(1042~1066年在位)。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由於戰爭頻仍,稅課繁苛,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成為封建領地。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農民為躲避戰禍和捐稅、求得安全,便將土地交給大地主,再領回耕種,表示自己受地主保護。國王還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特恩權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年)由此建立。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威廉征服英國後,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餘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並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國進行調查,編成土地調查書(亦稱土地清丈冊),詳細記載每郡多少土地屬於國王,多少屬於領主,各領主又有多少附庸,每個庄園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農民、依附農民、奴隸,多少森林、草地、牧場、磨坊、魚塘等,領地上有多少貨幣收入。編制清冊的目的,是為了讓國王詳細掌握封臣的財產狀況,從而要求他們嚴格履行封建義務。人們害怕這種調查,感到象是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調查清冊被稱為《末日審判書》。據這次調查,英國當時的人口約150~200萬,貴族約佔4%,自由農民佔12%,農奴及其他依附農民佔70%以上。這表明諾曼征服後,農奴制迅速發展了。在地方上,國王的權力主要通過各郡郡長貫徹。郡長由國王任命並直接管轄。為商討國家大事,國王組織樞密院,該院當時又稱元老院或國王法庭。諾曼王朝通過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這是英國封建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強大的王權得到中、小封建主、教會和富裕市民階層的廣泛支持,他們要求得到王權的保護。大封建領主反對王權過於集中,但他們封土分散,難以割據一方、同王權對抗。
諾曼征服後,在分封的領地上到處都出現封建庄園。封建庄園是英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領主是庄園里握有全權的最高統治者。庄園土地通常包括領主直接領有地、農奴份地和森林、牧場、池沼等公用地 3部分。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大部分農民淪為真正的農奴。農奴在英國叫做維蘭,擁有15~30英畝份地,為領主服勞役;此外還有邊農、茅舍農和奴隸。英國社會封建化的過程是漫長、緩慢、不徹底的,保留了較多的前封建殘余。庄園里還有不少自由農民。大封建領主的勢力不如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制度的解體也比其他國家早。這是英國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徵。
『肆』 本初子午線貫穿什麼國被帶進線穿過的大洲有什麼什麼和什麼
本初子午線穿過歐洲、非洲和南極洲。 從北極開始,本初子午線經過英國、法國、西班牙、阿爾及利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多哥和迦納共8個國家,然後直至南極後,穿過南極通向北極(繞地球一圈)。
『伍』 連通英國與歐洲的海峽遂道
隧道名稱: 英吉利海峽隧道 國 家: 英國、法國 長度(公里) : 49.4 開通時間: 1993年 隧道總長49.4km,90%在海峽水下,地面為厚度20--25公尺的細泥灰岩層,不透水性好,這樣防水保護層可以做得不厚,線路斷面,由上向下,依次為白堊沉積層、粘土、粗砂、白堊泥灰岩橫斷面。根據穿過白堊岩層採取措施,縱向坡度不大於9‰,平面最小半徑為4200公尺,垂直半徑為20km。 隧道內設兩個主隧道,每個直徑為7.6公尺,和一個輔助工作隧道,其直徑為4.8公尺。工作隧道位於兩個主隧道之間,每隔375公尺與主隧道連接一次。隧道大部用水泥弓形板砌面,用楔子和補充水泥固定。主隧道在中間區段及出洞口處由過道連通,在過道連接處,也用鑄鐵短管砌面。在工作洞拱頂上設直徑為250mm的高壓水管向主洞防火栓供水。 由岸上豎井風道向工作洞壓送新鮮空氣,所以工作洞壓力比主洞高。工作洞與主洞連接通道介面處設通風百葉窗。百葉窗可以防止煙霧進入工作洞。列車通過主洞時不斷地將氣流通過洞口帶出。為防止洞內空氣動力學阻力,在洞內每隔250公尺設一個空氣分配管。風速在管中為60m/s,在洞內為30m/s,用以防止空氣分配管處氣流對旅客產生不舒服感覺。 洞內及通道設三種照明系統,保持最低照明度。當進行日常洞內工作和列車停車時,可接通強光照明。設有電池自動照明系統。 洞內及兩端洞口車站的牽引電壓為25Kv,交流頻率為50Hz。兩個洞口車站設牽引變電所。法國一側供電電壓為225Kv,英國一側為132Kv。在兩個主洞口與工作洞連接通道口處設3個相互獨立的電話和廣播系統。與列車通訊由設在洞壁上的高頻無線聯系。使用光纖電纜通訊,可以防止電氣干擾。 洞內供電為750V直流電。為在必要情況下撤出旅客,在主洞內設兩個貫通過道。其中一個為旅客設置,在車廂地板高度處,為在非常情況下撤出旅客。另一個為檢查停留列車而用。洞的側門非常容易打開,使旅客通往工作洞。在側面通道中有滅火器及緊急電話。在每一個主洞內設有消防栓、事故照明、安全欄桿和熱軸發現裝置。
『陸』 英國與法國之間的海峽叫什麼名字
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
英吉利海峽(英文:English Channel,布列塔尼語:Mor Breizh,威爾士語:Môr Udd,法文:La Manche)是隔離英國與歐洲大陸的海峽。其最狹窄的地域為多佛爾海峽,多佛爾隔海與法國加萊相望。歷史上曾在此發生多次軍事沖突和海戰。
地理概述
在英國和法國之間,「拉芒什海峽」屬於「英吉利海峽」的一部分。長560km,平均寬為180km。西通大西洋,東北經多佛爾海峽連北海,是國際航運要道。潮差較大,有豐富的潮汐動力資源,也是重要的漁場,歷史上曾在此發生多次軍事沖突和海戰。
亦稱拉芒什海峽(法語La Manche,意為海峽),和其東北的多佛爾海峽(法語稱加來海峽)都位於大不列顛島和歐洲大陸之間。東北與北海相通,西南與大西洋相連。面積8.99萬平方公里,呈東北(狹窄)——西南(寬闊)走向,形如喇叭。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總長約600公里,大體上以法國的塞納河口到英國南岸的朴次茅斯為界。前者東窄西寬,平均寬約180公里,最寬處達220公里;後者最窄處為英國多佛爾到法國加來以西的灰鼻岬,僅33公里,英吉利海峽平均深度為60米,最深處172米,多佛爾海峽的平均深度為30米,最淺處僅24米。
英吉利海峽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位於英格蘭與法國之間,西南最寬達240公里﹔東北最窄處直線距離33.8公里,即從英國的多佛爾到達法國的加來,多佛爾到加來這部分海峽是英國海峽協會認可的橫渡區域。多佛爾到加來的距離雖然不到渤海海峽的1/3,然而,其難度並不是單純以距離衡量的。英吉利海峽的平均水溫13.6攝氏度。
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戰略地位重要。國際航運量很大,目前每年通過該海峽的船舶達12萬艘之多,居世界各海峽之冠。歷史上由於它對西、北歐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曾起過巨大的作用,人們把這兩個海峽的水道稱為「銀色的航道」。
形成
英吉利海峽(包括多佛爾海峽)實際上是分割大不列顛島和歐洲大陸的狹窄淺海,也是歐洲最小的一個陸架淺海。大不列顛島原與歐洲大陸相連,後受阿爾卑斯造山運動影響,多佛爾海峽兩側開始褶皺和斷裂,海峽地區下沉,海水逐漸上升,造成現在的海陸分布輪廓。至今這兩個海峽所在的地區仍在緩慢地下沉。
地質特徵
沉積物,主要是砂礫和陡崖崩落的石塊,有些地段是裸露的白堊紀和更晚年代的緻密岩層。多佛爾海峽兩側海岸都由白堊系岩層組成,岸壁陡峭,極其險峻。兩岸岩石受海水沖刷,使岸壁崩落,海岸後退。據統計,海峽寬度每100年約增加1米。
氣候
海峽區氣候冬暖夏涼,氣溫年較差小,常年溫濕多雨霧,日照甚少。1月氣溫最低,平均約為4~6°C;7月最高,約17°C。在多佛爾海峽的法國海岸一側,全年有200多個雨日,年降水量約800毫米;在英國海岸一側年降水量要少些,每周雨日也有3天。海峽地區多霧,經常灰霧茫茫,又加白浪滔滔,嚴重影響艦船的航行。
該海峽地處西風帶,又是大西洋與北海進行水交換的主要通道。主要的海流為北大西洋暖流的支流。該支流使大西洋海水,自西南通過海峽區流入北海;而東北風,會引起西南向流,使部分北海水流入海峽內。溫、鹽特性具有明顯的時空變化。冬末(2月)表層鹽度最高而水溫低,海峽西側為35.3,9~10°C;東側為35.0,6~6.5°C。夏季(8月),表層鹽度約降低0.1~0.3,而水溫卻升至15~17°C。在西經2┦以東海區,由於強潮混合作用,溫、鹽垂直分布終年均勻;而在西經3┦以西區域,有明顯的強躍層存在,使這里夏季底層水溫不超過10~11°C。某些年份夏季的大風作用,可導致躍層消失。
資源
資源豐富,蘊藏有石油、天然氣,盛產青魚、鯡魚、鱈魚和比目魚等。海洋潮能約有8000萬千瓦,約佔世界海洋潮能(10~30億千瓦)的3~8%,是世界海洋潮汐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1966年,法國在朗斯河口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潮汐電站,總容量為24萬千瓦,年發電量為5.44億度。
潮差較大,有豐富的潮汐動力資源,潮汐以半日潮為主,但淺水分潮(主要是四分之一日潮)亦較顯著。潮波具有前進波特性;以開爾文波的形式從大西洋向海峽推進。由於地球自轉效應和地形的影響,海峽南側(法國西北岸)的潮差大於北側(英國南岸),前者一般為5~6米,後者僅2~3米,其中法國沿岸的聖馬洛灣和索姆河口,以潮差大而著稱。大潮時潮差約為9~12米,最大潮差可達13.5米。在奧爾德尼水道,大潮時的漲潮流速達5.0米/秒。
其它內容
橫渡規則:
橫渡英吉利海峽面對的障礙有:距離長、水溫低、天氣變化不定,以及每隔6小時左右在大西洋與北海之間翻滾來回一次的海潮。其中最大的障礙來自海水冰冷。失敗者當中,約有80%是因為體溫降得過低而不得不中途退出。
橫渡英吉利海峽有個規則,即橫渡時,必須有正式裁判、領航員、引水員等監督,不允許藉助任何輔助設備,雖可身著透水泳衣,也可中途進食,但不得接觸任何漂浮物體。
『柒』 被本初子午線穿過的國家是哪個
本初子午線即零度經線,它經過的國家從北向南依次是:
英國、法國、西班牙、阿爾及利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多哥、迦納。
『捌』 英國歷史上一共被侵略幾次是什麼時候什麼國家
現在的英國(聯合王國)是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統稱。
1.英格蘭(England)是北歐-日耳曼語對盎格魯人遷移後生活的地區的稱呼Aenglelanth或Aenglelanden。這一名字在法語西班牙語等語言中(法 Angleterre,西 Inglaterra,Anglo's territory)也有所反映。
在此之前,英格蘭被羅馬人稱為不列顛尼亞Britannia,brita是白堊岩石的意思,英格蘭很多海岸都是白堊懸崖。而英格蘭北部和威爾士則稱為坎布里亞(Cambria),寒武岩之地。。
最初不列顛原住民為橫亘整個歐洲的凱爾特文明的支系。其後羅馬人入侵了這里,並取名為不列顛。
前55年,尤里烏斯 凱撒入侵不列顛,因遭遇暴風雨而失敗;
前54年,凱撒再次入侵不列顛,獲得成功。隨後不列顛簽訂合約,順從羅馬;
此後羅馬在西方的重心為征服高盧,不列顛被忽視。
然後,前49–前30年,羅馬兩次內戰,不列顛重獲自由。奧古斯都屋大維在條頓森林的慘敗後宣布羅馬不再對外擴張。
公元40年,奧古斯都和提比略去世後羅馬一系列混亂,克勞迪烏斯成為皇帝,這年遠征了不列顛,獲得一定成功。
44年,葦斯巴薌擴張了羅馬不列顛的領地。
60年,波迪卡女王帶領不列顛人大起義,被撲滅,而羅馬不列顛重創。
78-84年,總督阿古利可拉徹底控制不列顛,邊界擴展到卡勒多尼亞(今蘇格蘭)和坎布里亞。
隨後建立了安敦尼長城(一世紀末)和哈德良長城(二世紀初),抵禦卡勒多尼亞的沃德人(未開化的不列顛人的統稱)和一些開始從愛爾蘭移民的皮克特人(Pictii-Picts,畫紋身的人。。)。羅馬不列顛基本平定。
四世紀左右,世界氣候普遍降溫。寒帶或荒蕪地區的民族開始向文明地區遷移,對於羅馬,即是蠻族入侵時代。而不列顛也不例外。
愛爾蘭自稱的蓋爾人(Gael),皮克特,和斯科特人(Scots,蘇格蘭人的前身),早已開始遷移入侵卡勒多尼亞,不列顛北部和不列顛南部現康沃爾地區。6世紀左右到達了高潮。。
四世紀中早期,居住在現荷蘭(弗里斯蘭)的弗里西亞人(Frisii-Frisian),現德國北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等地(舊稱盎格蘭(Angln)和薩克森(Saxony)。。)的盎格魯人(Anglii-Anglo)和撒克遜人(Saxoni-Saxon),現丹麥(舊稱朱特蘭(日德蘭)Jutlanden)的朱特人(Jutii-Jutes)都是比較著名的航海民族。他們駕船開出故鄉來到不列顛,一開始多半以打劫為目的。以至於羅馬不列顛不得不專門成立『不列顛撒克遜海岸駐防地(Litoris Saxonici per Britanniam)』來抵禦入侵。然則羅馬覆滅,不列顛人不敵盎格魯撒克遜人被逐漸驅趕至威爾士和康沃爾。到約六世紀左右,由於遷移定居人數日益增加,開始形成了王國。人口以盎格魯撒克遜人居多,所以此時(550年到1066年)稱為盎格魯撒克遜時代。英格蘭也由此得名。由於此時英格蘭共有七個諸侯國,於是也成為七國時代(Heptarchy)。這時以南方韋塞克斯王國比較強大。
蠻族入侵後伴隨而來的是維京大入侵。。
公元739年,6月8日。安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的大日子。維京人第一次登陸入侵,搶劫並燒毀了北方宗教聖地林迪斯法恩修道院(the abbey on Lindisfarne)。被人稱為的黑暗時代降臨。
維京人是移民結束後留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和丹麥的人們。掠奪與毀滅,一直持續到了1066年,另一個大事件時。此期間韋塞克斯王國和莫西亞王國的聯合是抵抗維京人的主力。阿爾弗雷德大帝(849年-899年),首次正式創建了英格蘭海軍(雖然作戰上不得力。。)從海上防禦維京人,並且努力把丹麥人限制到了今林肯約克一帶。其後時代丹麥國王,北歐大王克努特(985-1035年)控制了北歐和英格蘭全境,卻被基督教同化。
1066年,懺悔者愛德華三世(1003-1066年)去世,他把王位所屬權含糊不清的交給了哈羅德葛德文,和諾曼底公爵威廉。然而丹麥國王哈拉德由於克努特繼承權,也要求王位。斯坦福橋一戰徹底宣告了維京人在英國侵略的結束。然而黑斯廷斯撒克遜人卻敗於技術先進的諾曼人。威廉一世成為英格蘭國王。
此後英格蘭幾乎再未受到入侵。只有幾次值得一提:
1.14世紀蘇格蘭王國對英格蘭入侵的戰略性反撲;
2.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率帕爾馬公爵的陸軍入侵英格蘭,因暴風雨失敗,無敵艦隊主力覆滅;
3.1745年蘇格蘭詹姆斯保皇黨人(Jacobite)大起義,戰事一度推進到德比郡,引發倫敦政治金融界大恐慌。
2.蘇格蘭,蘇格蘭被羅馬稱為卡勒多尼亞。本地居民是被羅馬人趕到北部的未開化不列顛人,和一部分愛爾蘭移民的斯科特人蓋爾人和皮克特人(見上方英格蘭描述)。
阿古利可拉攻略不列顛時認為卡勒多尼亞土地貧瘠氣候寒冷與日耳曼無異。無需占據,因此對北方的攻擊只是威懾性的。
羅馬覆滅後,現代民族成分的蘇格蘭誕生。值得一提的是這對現在蘇格蘭的意義。蘇格蘭大眾和ZF皆否認卡勒多尼亞的稱呼,認為這是外族T治的表現。極端程度上,他們甚至否認Albany或Alba這個稱呼,認為這是伊特魯里亞不列顛人給他們建立的名號。他們只稱自己為蘇格蘭的蘇格蘭人(Scots,Scotch,etc)這一根據古代女神Scota的名字命名的稱號。
日耳曼等蠻族入侵對於蘇格蘭的影響甚微(因為沒有人想去比他們自己還要寒冷荒蕪的土地。。)。隨之而來的維京入侵對於蘇格蘭也是沒那麼重大的。。維京人只在北方群島,西方群島,低地或斯特拉斯克萊德等少量地區地建築過臨時或永久的戰略居留地。。一方面在復雜的地形下,維京人很難向內滲透。。一方面這樣入侵落後貧瘠的地區沒有戰略意義。
威廉一世成為英格蘭國王後,有向蘇格蘭蠶食土地的意圖。。但很快他就寒磣地死了。。
這時蘇格蘭也初步封建化。威廉一世後英格蘭的王位混亂蘇格蘭也揩了點油。。但隨之而來的就是蘇格蘭的劫難。1286年,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去世,其孫女女瑪格麗特短暫統治後死亡。蘇格蘭古王室血脈斷絕,蘇格蘭派系分裂造成了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的乘虛而入。1296-1328年,蘇格蘭各界一直在對抗英格蘭的侵略,被稱為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此戰以1314年班諾克本為轉折,並以北安普頓合約為結局結束。1332年第一次戰爭的領袖羅布特布魯斯國王去世,蘇格蘭再度混亂。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乘機再開戰局,稱為第二次蘇格蘭獨立戰爭或蘇格蘭王位爭奪戰。戰事斷斷續續衍生到了1357年蘇格蘭決定賠款10w默克(6w英鎊)才終結,而愛德華三世死後蘇格蘭也沒有把賠款支付完。此後蘇格蘭幾乎未收到外界勢力威脅。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成為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1645年,蘇格蘭軍隊敗於克倫威爾的英格蘭共和國軍。1701年,由於瑪麗二世的過世和威廉三世的衰老,為了防止天主教保皇黨藉助蘇格蘭復辟,聯合王國議會強行通過了聯合協約宣布兩個王國統一為聯合王國。一度在法律上保證了蘇格蘭不被詹姆斯黨利用,但從根源上引發了蘇格蘭人的不滿情緒。
3.關於愛爾蘭,具體不是很了解(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語言太糾結。。)。但是知道的是羅馬沒有太在意海伯尼亞(Hibernia,愛爾蘭的拉丁名稱),僅僅與其通商和進行基督教活動(最著名的,聖帕特里克)。愛爾蘭的愛爾蘭語稱為Eire,一般認為是古蓋爾人女神的名字Eiru,或者又有西方之島的意思。愛爾蘭在維京入侵時歷經艱苦磨難,好不容易O'Brien家族統一全境(五個王國至今還被大眾稱呼愛爾蘭的五個地區:康瑙脫,敏斯特,阿斯特爾,萊斯特,密斯)。。又遭到英格蘭入侵和兼並。。。但一直在反抗。。
英格蘭共和國軍隊對愛爾蘭人進行瘋狂的t殺。。愛爾蘭被並入英格蘭共和國。復辟時期及其後,愛爾蘭支持天主教保皇黨。1690年博因河戰役,威廉三世大勝詹姆斯二世,愛爾蘭成為英格蘭屬國。愛爾蘭人大量逃往法國(the wild geese)和新大陸,拿破崙戰爭時還爆發了起義。。。1801年通過了聯合法案,愛爾蘭並入聯合王國。此後愛爾蘭人仍繼續努力爭取獨立。20世紀初,獨立抗爭極端化,分化出武裝派別和terrorism組織。1922年,愛爾蘭分裂,愛爾蘭共和國成立。(=。=所以愛爾蘭的入侵問題,基本就是他們的獨立問題。。)
作為聯合王國的英國只受過兩次重大入侵威脅:
1 1807年拿破崙計劃入侵不列顛,因特拉法爾加海戰大敗而破產。
2 1941年德國海獅計劃,因空戰失利無限推遲。
樓上的貌似把克努特大王和哈迪克努特之後混亂的英格蘭。。諾曼底的威廉。。1214年大憲章戰爭。。亨利八世革除教籍(他巴不得呢。。)。。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奧倫治的威廉什麼的統統混在一起了。。。難道是遙遠的時空。。= =!
『玖』 英國歷史上被入侵過幾次,分別是誰入侵
英國在歷史上一共被入侵過4次,分別是羅馬軍團入侵,日耳曼人入侵,丹麥人入侵和諾曼底入侵。
1、羅馬軍團的入侵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然而很不幸的是均被不列顛人擊退。看來此時的不列顛人還是很頑強的,兩次入侵不列顛都沒有成功,羅馬皇帝還是不死心。於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親率大軍成功入侵不列顛,將不列顛劃入羅馬帝國的版圖來管轄。
在羅馬人統治的英國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凱爾特人上層貴族搶占部落的土地,建立起奴隸制田莊,把凱爾特人和戰俘變成奴隸,並強迫他們從事勞作。更為悲慘的是奴隸販子還把奴隸販賣到歐洲大陸。
此時的不列顛人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被當做牲口販賣,這也激起了不列顛人的反抗意識,經過300多年的反抗斗爭才把羅馬人趕跑。
2、日耳曼人入侵
羅馬人被趕跑後,盎格魯撒克遜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他們洗劫了城鎮和鄉村,有的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偏遠山區,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後來的英吉利人。強盜是走了一波,又來了一波,而且虐待不列顛人一次比一次更狠。
3、丹麥人入侵(維京海盜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維京海盜屢屢入侵英國。到9世紀末,維京海盜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為抗擊維京海盜,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於827年統一不列顛島上的七國,建立統一的英吉利王國。
然而,英吉利王國的實力還不能完全趕走丹麥的維京海盜,在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屈辱的割地條約,將英吉利東北部割讓給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雖然後來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但是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國王克努特大帝率軍佔領英國並自任為英國國王。
丹麥是維京海盜的庇護國,維京海盜向丹麥國王納貢,並替國王到處搶佔地盤。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維京海盜,到處燒殺搶掠,所到之處包括北歐國家、波羅東海沿岸、地中海沿岸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時歐洲國家的噩夢,近在咫尺的不列顛當然也不會放過。
丹麥人佔領期間,由於戰爭頻繁,課稅繁重,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並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這些措施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4、諾曼底入侵
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丹麥維京人後裔)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由此建立。從此英國變得強大,逐漸從偏居一隅的歐洲小國成為歐洲的中心,避免了被歐洲其他民族的繼續入侵。
英國被入侵都能成功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是地理原因,因為英國沿海地區多為平坦無險可守的地形,可以為入侵者入侵提供極大的幫助;
第二點是國家凝聚力原因,當時英格蘭島內沒有統一的政權,多為小國並立,沒有辦法組織起團結統一強大的隊伍去對抗侵略者,並且當時英國沒有統一的國家,沒有辦法集中財力物力構建一個統一團結的海軍進行抵抗;
第三點原因是階級原因,這點和第二點很像,當時的英國屬於荒野之地,而島外的世界已經發展的非常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