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外國人掌管中國海關46年,為什麼死後被追封太子太保
1908年4月13日上午,十幾個西方國家的駐華使節,清廷各部臣僚及名流士紳、工商買辦、各界人士上千人聚集北京車站,為他們共同的朋友—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送行。樂隊反復演奏各國國歌,氣氛沉重、傷感。赫德在《友誼地久天長》的樂聲中與送行的人們一一道別,灰色的目光中滿是失意。
1874年,李鴻章提出每年從海關稅收中撥出400萬兩作為海防經費,籌建北洋海軍。赫德作為中間人,協助清廷購買了八艘軍艦,成為北洋海軍的起源。赫德還為李鴻章招來了英國海軍軍官琅威理來擔任北洋水師總查,負責訓練艦上人員。新疆局勢吃緊以後,清政府又用這筆款項支付左宗棠在西北用兵的軍費。
“咱們的赫德”
清王朝專門管理外交和通商事務的機構—總理衙門於1861年才成立,缺乏經驗,從商議一個條約到解決一個領土糾紛,都常聽取赫德的意見,並要求他的幫助。中國近代第一個外交使團是在赫德的“發動”和“倡議”下成行的,設立駐外使節也是赫德促成的結果。通過他公開或幕後策劃的中外不平等條約有10多個。赫德盡管是一個英國人,卻常常盡可能地維護中國的利益,幫助清政府抵拒外國無理的要求。恭親王因此親切地稱他為“咱們的赫德”。
1868年中英雙方就《天津條約》修約問題進行交涉。赫德作清政府的代表參加會談,幫助清政府解釋中方的困難,勸說英方在某些問題上讓步。英國駐華公使阿禮國私下對赫德說,他不喜歡新修訂的條約,因為它“過於袒護中國”。英國商人們對新修訂的條約也強烈反對,一致認為還不如原來的條約有利。結果英國政府在英國商人輿論的壓力下不得不拒絕批准修訂之後的條約。當時的英國媒體說,赫德在對華政策上“束縛英國政府的手腳整整一代”。
1885年中法戰爭中,法國海軍襲擊了基隆、福州等地。赫德予以強烈譴貴。中方取得局部勝利之後宣布停戰。赫德積極從中斡旋,阻止了法國挑起新的更大的戰爭,促成中法之間的談判。在談判中,法國提出了很瘋狂的商務和賠款要求,但在赫德的調停下,法國最終放棄了賠款。
義和團運動爆發以後,盡管赫德也在使館中受了義和團長達8個星期的圍攻,住宅與所有東西都被付之一炬,個人損失極大,仍然公開對中國抱同情態度。他評價義和團運動“是一個純粹愛國主義的自發自願的運動”。對八國聯軍的瘋狂屠殺和野蠻洗劫,赫德頗為憤慨。他的言論在西方引起了很大轟動,遭到《泰晤士報》的嚴厲批評。
1900年8月中旬,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慈禧光緒倉皇出逃。失魂喪魄的清政府寄希望於赫德出馬從中斡旋。當時,各國侵略分子在如何處置中國的問題上爭議很大,一些侵略分子主張“瓜分”中國,另一些則主張“改朝換代”。不管哪一種方式,中國都面臨著徹底淪為殖民地,甚至亡國滅種的危險。赫德極力勸阻各國,把清王朝保全了下來。在議和談判中,赫德勸說列強在賠款問題上“接受中國所願承擔的賠償”、“維護中國的行政管理完整和維護其領土完整”,盡一切努力設法使中國少賠款,少受損害。他還在中英談判中建議英國在中國整頓和完善了法律體系後,放棄治外法權。他關於賠款及其擔保辦法的意見,絕大部分被採納,寫入《辛丑條約》。
赫德究竟是什麼人?
赫德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十分奇特的人物。從來沒有哪一位外國人像赫德那樣,對中國海關和外交、政治、經濟與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施加了如此全方位的、深刻的影響。清政府對赫德寵信有加,先後授予他“按察使”、“布政司”、“太子少保”銜;並賞“花翎雙龍二等第一寶星”、“三代一品封典”,死後還追封為“太子太保”。這種對外國人的恩遇可謂是絕無僅有。
不可否認,在很多時候他對自己的祖國英國還是有一定偏袒的,但是我們不該因為他的英國人身份,就簡單地將他劃為殖民強盜。他並非英國委派,而是由中國聘請;其言行也並非為謀求英國的殖民利益。有人說,應該比照春秋戰國時代在自己的母國之外成就事業的蘇秦、張儀,稱他為清王朝的“客卿”。他為近代中國所做的好事不該被忘記。
1908年,73歲的赫德告假回國。他在中國前後生活了54年,似乎已經很難分辨自己到底是中國人還是英國人了。1911年9月20日,赫德在英國白金漢郡去世。再過20天,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77歲的赫德終於沒有著到他服務了半個世紀的帝國的滅亡,這也許是上天對他的最後一點賞賜。
㈡ 羅伯特·赫德的人物評價
特定的歷史條件,特定的人物,給後人留下難以定論的遺產。毫無疑問,赫德是一個外國人,而且又處於中外不對等的博弈關系中。到底是該從赫德的個人目標和行動中確立判斷的標准, 還是從中外關系的大勢中推演赫德的行為價值,的確是一個需要審慎思考的難題。
一百年來,圍繞赫德的評價呈針鋒相對的兩極——中國人認為他是「最險惡最陰險的敵人」,教科書上給他下了「英國侵華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的定義;西方的漢學家們則不乏溢美之詞,說他是「中國堅定不渝的朋友」,「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倡導者」,「溝通中國和西方觀點的橋梁」……不管用這些概念化的詞彙給他打上多少標簽,作為一個幾乎參與了晚清歷史所有重大事件的英國人,赫德絕對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
一個比較穩妥的看法是:赫德控制中國海關,有損中國主權。他本人是不平等條約關系的實踐者,這一點毫無疑義。而另一方面,赫德卻以客卿的身份,盡量在其可能的范圍內對內主張改革,對外多次表達對中國立場的支持, 又是值得肯定的。但後一點顯然屬於大是大非之下的次要層面。因為這些意見的表達多半是在無損英國重大利益的情況下做出的。
判斷赫德的言行, 還可以從中國在19世紀後期需要以何種姿態對待內政和外交的角度看待。中國需要改革, 赫德先後向清政府提出10個改革方案,並在自己的衙門許可權內進行了近代化的改革。
中國需要抗敵,赫德也曾鼓舞中國抗敵。中法戰爭期間,他對於法國的侵略表示強烈憤慨。他寫信給金登干, 批評法國人的行為是「 一連串惡毒的、不必要的、不公正的、毒辣的屠殺」! 他希望「 老天將給他們報應」 , 並義正嚴詞地說,「 如果我是一個中國佬,我也是要打的」 。因此,中法戰爭期間,赫德是一個主戰派,他曾對總理衙門的大臣們說:「如果你們有把握能一致決心戰斗到底,我勸你們打,因為正義是在你們這邊,而法國勞師遠征是必會疲憊的。」
中國需要保持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赫德也曾支持中國的領土完整主張。經過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的侵華事件, 赫德感到重新建立合適的中外關系的重要性。他勸說列強在賠款問題上「接受中國所願承擔的賠償」、「維護中國的行政管理完整和維護其領土完整」,並在中英談判中主張等中國整頓和完善了法律體系後「 英國即允棄其治外法權」。
若拋棄目的論看待赫德,其人之言行本身即已說明了一個特殊的人在一個特殊時代的地位和價值。
另一方面,與赫德同時代的英國軍政人物對中國的悍然侵略,也可以反證赫德的歷史地位;換言之,英國是使用了文武的兩手,對付一個衰落的東方帝國。
㈢ 為什麼一個英國人,控制了清末海關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在晚清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和借款合同上,經常會出現“以海關擔保”的字樣。為什麼會有海關擔保?海關在清廷中的地位是什麼?又是由什麼人掌握呢?
當年猶記得上歷史課時,當老師告訴我們:清末的海關在長達半個世紀范圍內,始終掌握在英國人羅伯特·赫德的手中時大家的震驚。海關作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和主權象徵之一,居然交由一個外國人掌握,清政府的愚昧無知也可見一斑了。
赫德
而一貫以清廉高效著稱的海關,他的高官和管理階層,絕大部分都是出身西方的白種人,猶如沒有回歸之前的香港一樣,西方人憑借關系,可以輕而易舉的攫取高位,而再如何優秀的中國人,也始終存在著“天花板”,華人在赫德的獨立王國——海關中,只是附庸地位罷了。一個從骨子裡歧視中國人的外國人,你能指望他能對中國有多大的貢獻和好感?
㈣ 清朝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呢
在晚清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和借款合同上,經常會出現“以海關擔保”的字樣。為什麼會有海關擔保?海關在清廷中的地位是什麼?又是由什麼人掌握呢?
當年猶記得上歷史課時,當老師告訴我們:清末的海關在長達半個世紀范圍內,始終掌握在英國人羅伯特·赫德的手中時大家的震驚。海關作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和主權象徵之一,居然交由一個外國人掌握,清政府的愚昧無知也可見一斑了。
站著工作的赫德
那麼,赫德會如白求恩一樣,是一個為中國無私奉獻的國際主義戰士嗎?顯然不是。在1879年,赫德為清廷購置了12艘艦艇,並試圖成為中國總海防司。但是為了不使這些艦艇成為英國侵略中國的阻礙,赫德所購買的艦艇不但鐵皮很薄,毫無自我防護能力,同時航速緩慢,在實戰中毫無用處,與廢品無異。
㈤ 羅伯特-赫德
羅伯特·赫德
1835年出生 | 1911年逝世 | 英國政治家
羅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年2月20日—1911年),英國人,字鷺賓。曾擔任晚清海關總稅務司整整半個世紀(1861年-1911年)。著有《中國論集》等。
1 生平
2 掌管中國海關五十年的英國人
3 北京政壇的風雲人物
4 赫德路
生平
1835年 2月20日,赫德出生於英國北愛爾蘭亞爾馬郡之波塔當,1853年畢業於貝爾法斯特之王後學院。
1854年5月(19歲)來華,先在香港接受見習翻譯的培訓,隨即被派往英國駐寧波領事館擔任翻譯。1858年被調到英法聯軍佔領下的廣州。
1859年辭去領事館的職務,參加中國海關工作,任廣州粵海關副稅務司。
1861年起代理李泰國(N. Lay,1832-1898)在上海擔任海關總稅務司職務。1863年11月30日正式接替擔任海關總稅務司。1864年赫德加按察使銜,成為清朝的正三品大員。
1865年,總稅務署從上海遷到北京,(1929年遷回上海)。從此,赫德居住在北京40多年。1869年晉升布政使,官階從二品。1889年,升為正一品。
1908年4月13日上午7時,赫德在辦公室留下一張意味深長的便條後休假離職回國,但仍然掛著總稅務司的頭銜,直到三年後去世。由妻弟、副總稅務司裴式楷代理總稅務司一職。
1911年9月20日,赫德病死於英國白金漢郡的馬洛。清朝追授他為太子太保。
掌管中國海關五十年的英國人
赫德作為一個英國人服務於中國海關,任總稅務司長達50年之久。他恪盡職守,在任內創建了稅收、統計、浚港、檢疫等一整套嚴格的海關管理制度,新建了沿海港口的燈塔、氣象站,為北京政府開辟了一個穩定的、有保障的、並逐漸增長的新的稅收來源,清除了舊式衙門中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赫德主持的海關還創建了中國的現代郵政系統。赫德清楚的認識到自己中國雇員的身份,「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中國人民的「同胞」,是中國政府用來對付外國商人的外籍雇員。因此當1885年6月被英國政府任命為駐華公使時,他辭謝不就。但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外國人把持海關無疑是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特別是中國港口的引水權)
北京政壇的風雲人物
赫德長期居留北京,擅長幕後的「業餘外交」,是總理衙門「可以信賴的顧問」,「不但在稅務和商務問題方面,而且在外交和內政方面」,都有其不可忽視的影響力。甚至封疆大吏的人事任命,有時也要咨詢他的意見。恭親王奕䜣說:「赫德雖系外國人,察其性情,尚屬馴順,語言亦多近禮…」。
1862年,中國第一個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成立,經費來自海關稅收,負責人也由總稅務司推薦。
1865年-1868年,他和英國公使威妥瑪向清廷提出許多改制強國的建議,不過這些建議要到30年以後才引起中國改良派的共鳴。他寫道:「如果政策改變了,中國可以成為各國的領袖;如果政策不改變,它將變成各國的奴僕。」
1866年,赫德回國完婚時,勸說清政府第一次派員出國考察。
1879年,赫德協助清帝國購買8艘軍艦。這成為中國北洋海軍的起源。
1887年,為解決走私問題,勸說中葡兩國簽訂里斯本會議草約,由葡萄牙「永據」澳門,換取澳葡當局協助海關徵收鴉片稅。
赫德還曾參與《煙台條約》、1885年《中法新約》、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和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
他還利用關稅的抵押擔保,直接參與中國舉借外債的活動。
赫德路
北京赫德路(Rue Hart),今台基廠頭條。赫德路海關舊址已成為外貿部宿舍。
上海赫德路(Hart Road),今靜安區常德路。
㈥ 在大清,出國後被女王接見,成為了報紙焦點的官員是誰
在1866年,大清朝海關稅務司任職的英國人羅伯特·赫德向清政府申請回國,同時他還上了一道奏摺,可以帶清廷的官員一同去歐洲諸國去看看。這可是大清第一次派使者出國做非正式考察,事關大清顏面,選誰去?是一個問題,慈禧把這個活交給了恭親王奕䜣。
由於眼界和思路的局限性,斌椿此行雖然不能帶給大清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透過他的眼睛,至少讓當局者不再「自迷」,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已經變成了什麼樣。當然,這次出使也給清朝的一行人帶來了思想和觀念上的改變,當見到西方各國先進的機器和設備後,這些清朝的書生雖然出了「風頭」,心中必然是很難過的:自己的國家發展與西方國家的發展相差實在太遠了。
當然,斌椿此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就是將標點符號引入中國,從此這些類似蝌蚪的符號才使我們的閱讀更為方便。斌椿一行人的這次出行無疑給大清打來了一些新鮮的見聞和思想,只可惜,在慈禧這位「頑固」的掌權者眼裡,永遠都是自家的東西要好。
㈦ 北洋水師蚊子船的蚊子船
「龍驤」等4艘新式軍艦的成功回國,立刻在中國國內引起轟動,對於這種據說能夠打敗鐵甲艦的海防利器,沿海各省紛紛表示羨慕。實際在作為國家行為的北洋購買蚊子船之前,中國沿海很多地方早已經有了購造蚊子船的活動。1875年,福建善後局曾通過上海瑞生洋行向英國萊爾德公司訂購了2艘蚊子船,分別命名「福勝」、「建勝」,這兩艘福建的蚊子船,排水量256噸,長26.52米,寬7.92米,吃水2.51米,小於「阿爾法」級,軍艦主機功率180匹馬力,航速為8節,裝備1門10寸口徑瓦瓦蘇爾前膛火炮。而看到北洋新購的「龍驤」、「虎威」等新式蚊子船,福建巡撫丁日昌則認為性能上要遠遠超過 「福勝」、「建勝」,主張立刻按照北洋購買的樣式,為福建海防增購一批。
與福建幾乎同時,南洋治下的江南製造局於1875年9月17日下水了一艘自造的蚊子船。這艘名為「金甌」的軍艦,誕生得極為突兀,可以看作是當時中國的軍工技術人員緊密關注世界艦船發展潮流的結果。軍艦排水量較小,僅有200噸,艦長31.7米,寬6.2米,吃水2.06米,主機功率304匹馬力,航速10節,裝備170mm克虜伯後膛大炮1門,粗眼一看,這艘軍艦除了採用後膛火炮,在當時各種蚊子船中略顯時髦外,其他各項指標並不突出,似乎是泛泛之作。然而,「金甌」實際是世界上第一艘裝甲蚊子船(或稱近海防禦鐵甲艦),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們在這艘蚊子船上,率先引用了水線帶裝甲的設計,軍艦沿水線裝有2 3/4英寸的裝甲,這一創舉,比歐洲第一艘裝甲蚊子船德國的wespe要早。軍艦主甲板上設置了一個帶有2 3/8英寸厚裝甲的炮塔,炮塔內還參照了西方地井炮的設計思路,通過一套液壓裝置,裝填時將火炮降到艙內,裝填完畢後則舉升到炮台內,極為靈便。此外,「金甌」艦在船首還安裝有撞角,「船頭有鐵桿一支,直伸出船外,如犀之獨角」,這又是蚊子船發展史上的一項創舉。這艘外形不起眼,但實際運用了大大領先世界設計思想的軍艦,簡直可以視作是新技術的試驗平台,誕生伊始就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震驚,認為「燦爛可觀」,而且很有可能的是,德國wespe軍艦設計之初的靈感,就來自於中國的「金甌」,如果這一點能得到確認,那麼「金甌」將是包括「經遠」在內的德系裝甲巡洋艦的共同始祖。但是,這艘造價僅為6.3萬兩白銀的軍艦可能因為體量太小,並未引起中國國內過多的關注。在北洋的蚊子船回國後,南洋大臣沈葆楨即寫信給李鴻章,請求能分撥1、2艘西方生產的蚊子船。
最後,甚至連英國人都來湊熱鬧了。1878年5月24日中午,天津英國領事館內空氣異常凝重,應英國人之邀前來赴宴的李鴻章,卻發現領事館餐廳內僅有領事和3名英國海軍軍官而已,受克里米亞戰爭影響,英國擔心俄羅斯借地利之便,到中國海域來攻擊英國船隻,為了加強在遠東的海軍力量,而與李鴻章商談,希望能將「龍驤」、「飛霆」級軍艦全部購回,加入皇家海軍防守香港、新加坡,考慮到中國海防建設剛剛起步,而且這4艘蚊子船自用尚且不夠,李鴻章予以一口回絕。由此也可以看出,蚊子船這種船型,在當時各國海軍中,仍屬於利器一類。英國領事曾坦率地說「此式炮船……專防本國海口以作水炮台抵禦鐵甲,最為得力」。
由4艘新型蚊子船回國,一時間,從南到北,中國沿海興起了一股沸沸揚揚的蚊子船熱。
鑒於各省紛紛要求購買蚊子船的情況,總理衙門致信李鴻章,稱「此項船隻,無論各海口,難資分布,即咽喉要區,根本重地尚不足數,必應即時添置」,要求李鴻章負責具體經辦,盡快再增加購買一批蚊子船。當時,赫德已經返回闊別12年的家鄉英國休假,順道負責幫助具體操辦中國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一事,李鴻章於是通過赫德在中國的內弟,海關總理文案稅務司裴式楷致電金登干,打聽蚊子船的報價是否有變化。1878年7月8日上午,金登干收到了裴式楷由上海發來的電報:「目前情況下,『阿爾法』或『伽馬』級炮艇實價幾何,25163(暗號,可能代指李鴻章)詢問,或許將訂購四艘」。
經過和阿姆斯特朗公司的談判殺價,7月28日,赫德、金登干提交了蚊子船的報價:年內購買2艘「阿爾法」級,單價26150英鎊,如果購買4艘,則便宜至25500英鎊。「伽馬」級購買2艘,單價33300英鎊,購買4艘,單價為32500英鎊。考慮到噸位和火炮口徑,李鴻章未再考慮小型的「阿爾法」級,最終決策再購買4艘「伽馬」級蚊子船,總價45萬兩銀。1878年8月29日下午,金登干與阿姆斯特朗公司簽訂合同,費盡口舌後,阿姆斯特朗堅持報價不能減少一分,但是最後答應為每艘船免費加裝1門格林炮。 中國新訂造的這批蚊子船,按照他們的4艘姐姐的傳統,被金登干用希臘文字母暫時命名為「埃普西隆」、「基塔」、「愛塔」、「西塔」。由於這幾艘船的設計較之最初的「伽馬」級,做出了大量調整、改進,因而自成一級,「埃普西隆」級。
與母型「伽馬」相比,「埃普西隆」的外觀尺寸等數據均發生了一定變化。這級軍艦排水量增加到430噸,長38.1米,寬8.84米,吃水2.9米,動力系統採用2台燃煤鍋爐、2台蒸汽機,功率450匹馬力,航速10節,同樣採用首尾舵。煤艙容量和「伽馬」相近,為60噸。桅桿的設計則和「阿爾法」、「伽馬」完全相同。
軍艦的武備上變動較大,「埃普西隆」上放棄了「伽馬」級裝備的12.5寸火炮,而改成一門口徑略小的11寸阿姆斯特朗火炮,擔心中國人可能一時無法理解和接受這種改變,赫德、金登乾和阿姆斯特朗公司提交了詳盡的備忘錄進行解釋,稱火炮的口徑雖然變小了,但是由於結構的改進和發射葯量的加大,火力遠較老式的大口徑炮猛烈有力,「中國人可能認為,炮彈越大,造成的損害也會越大。然而,炮彈所造成的損害的大小,取決於推進炮彈的火葯量的多少」,而且,阿姆斯特朗提出,新式火炮的重量較老式火炮輕,省出來的重量,可以用於改進設計,進一步增加軍艦的航速。對此半信半疑,李鴻章最終接受了這個改變。
新安裝的11寸阿姆斯特朗前裝線膛火炮,實際口徑279.4mm,膛長6480mm,彈重240.4公斤,炮重35噸,火炮初速554米/秒,射程7681米,火炮的操作以及彈葯裝填方式與「伽馬」級相同。此外,和「阿爾法」、「伽馬」一樣,主甲板上還安裝有2門3英寸後膛炮,同樣由阿姆斯特朗公司製造,實際口徑76.2mm,炮身長1920mm,初速357米/秒,射程5800米。根據「阿爾法」、「伽馬」的原先設計,軍艦上還配有1門格林機關炮,因為阿姆斯特朗公司又附贈了1門,格林炮總數增加為2門。
擁有大量造艦經驗的米切爾船廠,對建造這幾艘小型軍艦可謂駕輕就熟,建造過程一切順利,1879年3月25日,顧不上患病不起的妻子,金登乾和曾經駕駛護送「伽馬」艦前往中國的海軍軍官琅威理一起來到紐卡斯爾,視察了接近完工的首艦「埃普西隆」。結合在以往駕駛「伽馬」遠航中的切身感受,琅威理認真地對新蚊子船提出了很多修改建議,經過很長時間的辯論,倫道爾、阿姆斯特朗被說服,同意對新軍艦進行某些修改。「埃普西隆」級蚊子船原本外形上和母型「伽馬」非常相像,而經過這次修改後,外形上就產生了極為明顯的區別。琅威理對「埃普西隆」的主要修改建議有:在主炮防護圍壁上方水平敷設一塊薄鋼板和防波板,以便使得任何時候火炮都能處於遮蔽中,不用再依靠張掛麻煩的天幕來遮風避雨;將軍艦的舷牆全部增高2英尺,既可以在航行時防浪,也能在戰時對水手起到保護作用;將原本露天的軍艦艦艉甲板,用硬質的頂棚遮護,可以免除在倒車航行時甲板上浪,外形上頗有幾分中國南方水鄉烏篷船的神韻。經過這一系列的改裝,「埃普西隆」的設計更加完善,成為蚊子船發展過程中的一型成熟之作。
1879年7月30日,由琅威理率領,4艘「埃普西隆」級蚊子船啟航回國。《泰晤士報》當天做出長文報道,認為這些軍艦裝備的火炮威力驚人,超過當時英國所有艦上火炮,「中國人作此突然的冒險一跳,已經跳到我們前面去了」,表示出了對這型新式蚊子船的艷羨。清政府最初做出這次增購蚊子船的決策,主要是考慮到南洋大臣提出的加強南洋海防的請求,而原先購買的「龍驤」、「飛霆」等4艘軍艦數量太少,不夠分撥。因而,「埃普西隆」級蚊子船的訂購,雖然經李鴻章之手操辦,南洋大臣沈葆楨仍認為這些軍艦將來非南洋莫屬,當新式蚊子船到達中國領海後,沈葆楨親自為四艘軍艦命名為「鎮北」、「鎮南」、「鎮西」、「鎮東」(因而這批軍艦又可以稱為「鎮北」級),且預備派出船政學堂的畢業生劉步蟾等接管,就任新軍艦的管帶。出乎沈葆楨預料的是,早在訂立購艦合同時,李鴻章就意味深長地強調4艘新軍艦必須抵達天津大沽,由他自己驗收交貨。為此,李鴻章還專門通過赫德,派江海關稅務司赫政前往廣東搶在南洋之前迎護、接收,一路監督蚊子船到達天津。當年11月19日,李鴻章親自前往大沽檢閱4艘新艦,頗為滿意。這種種跡象都表明,新蚊子船未來的歸屬問題可能不是那麼簡單。不出所料,隨後不久,李鴻章就以當年沈葆楨曾請求分撥「龍驤」、「飛霆」為由,將這4艘較早購買的蚊子船調歸南洋,而新購的4艘「鎮」字艦則留在北洋使用,大玩汰舊換新的手段,大為失望的沈葆楨無奈之下被迫接受了這個既成事實,但南北洋之間的矛盾也由此越積越深。
4艘「鎮」字型大小蚊子船還在回國途中時,中日之間就琉球、台灣問題發生嚴重沖突,日本悍然吞並了中國屬國琉球,於是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當時的中國海防,除了自造的一批兵商兩用的炮艦外,只有新購的蚊子船,但這些艦只都只適應近海防禦,無法出遠海決勝負,清政府內部有關海防的思想開始發生悄然變化,購買新式碰撞巡洋艦、大型鐵甲艦的計劃被提到議事日程。但於此同時,與赫德私交甚密的恭親王奕欣仍在申請購買一批用於防守近海的水炮台——蚊子船,援引李鴻章的奏摺,奕欣提議廣東、台灣的港口防禦需要各購買2艘;浙江寧波和山東煙台的港口防禦需要各購買1艘,並認為「……令該督撫自行定購,似不如徑由該大臣一手經理」,「將來各船購到時,並由該大臣驗收」,淺眼看來,和南洋的4艘蚊子船一樣,大有以為各省買艦為名,行增加北洋海防之實。恭親王和李鴻章的這出雙簧,無外乎盡收各省海防之權於中央,削弱地方實力的目的。
清政府隨即同意了恭親王增購蚊子船的奏請,指令相關各省自籌資金,認真辦理,山東巡撫周恆祺很快便認購了2艘蚊子船。而兩廣總督劉坤一的回復則頗為勉強,環顧左右而言他,最後提出了「造艦」的主張。這年冬天,廣東先斬後奏,批准完全由廣東機器局總辦溫子紹個人捐款和設計,在廣東黃埔船塢開工仿造一艘蚊子船,這艘後來命名為「海東雄」的軍艦,設計上參考了北洋購買的「鎮北」級蚊子船,排水量與其相同,為430噸,艦長也一致,同為38.1米,船寬略微增加,為9.14米,吃水2.41米,動力系統採用復合式蒸汽機,航速僅有7.5節。船頭裝備1門11英寸口徑後膛炮,另外配備2門2.75英寸後膛副炮,全艦造價僅為3.39萬兩銀。按照溫子紹的設計,「海東雄」不採用英制蚊子船木殼船體外全部包裹鐵皮的做法,而直接採用純木殼,只在部分重要部位敷設鐵皮裝甲,這樣可以避免銹蝕,又可以節省工料節約經費,而且減輕船的噸重,使航行更為便捷;另外,「海東雄」艦艏的火炮改為後膛炮,不光裝填方便,而且重量比前膛炮大大減輕,增加了船的穩性,也降低了發射時的後坐力。劉坤一以此為例,申請國家撥款再自造一艘同樣的蚊子船,以替代購艦的方案。孰料這個建議被駁回,兩廣最後被迫也認購1艘蚊子船。
停泊在紐卡斯爾港邊的「鎮邊」艦,可以注意這級艦區別於「埃普西隆」的重要特徵——前桅桿上只有1根橫桁
仍然由赫德經手,中國向阿姆斯特朗公司又訂購了3艘蚊子船。由山東付款的前2艘後來被分別命名為「鎮中」、「鎮邊」;兩廣心不甘情不願認購的那艘,後來被命名為「海鏡清」。三艘船為同級,各項參數和此前北洋購買的「鎮北」級基本相同。這型蚊子船排水量440噸,長38.1米,寬8.84米,吃水3米,動力系統採用2台蒸汽機、2台燃煤鍋爐,雙軸推進,功率455匹馬力,航速10節,武備則和「鎮北」級完全一樣。與之前中國購買的所有蚊子船區別較大的是,這級軍艦的桅桿設計摒棄了自「阿爾法」開始的那種復雜繁瑣的主桅加副桿的方法,而直接將前桅安裝在炮房頂部擋板上,採用了獨特的結構加強設計,不再在前後桅桿加裝用於支撐的副桿,外形上看起來顯得簡潔洗練。1881年夏,3艦建造完畢由英國水手駕駛回中國,7月到達廣州時,「海鏡清」被兩廣留用,而剩下原本由山東訂購的「鎮邊」、「鎮中」則在8月抵達大沽後,不出所料,被劃歸北洋水師節制。由此,中國的海防隊伍中,共出現了15艘蚊子船。 4艘「鎮北」級蚊子船,以及後來並入北洋的「鎮中」、「鎮邊」,在北洋水師里統稱六鎮炮船。他們回國之初,適逢北洋水師創辦,百事待舉,在幾乎沒有任何先進軍艦的北洋海防里,用於近海防禦的蚊子船成了骨幹力量,而劉步蟾、林泰曾、鄧世昌等後來北洋海軍的高級將領,在被李鴻章從福建抽調到北洋的早期,大都出任了各艘蚊子船的管帶職務,小小的蚊子船,為中國近代海將走向海洋,提供了歷練、磨礪的平台。
隨著1879年琉球事件、1885年中法戰爭的刺激,清政府對於海軍、海防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逐漸認識到早期購買的蚊子船對於艦種齊全的海軍大國,尚有守護海口,獨當一面的意義。而像中國這樣幾乎沒有任何海軍基礎的國家,花重金購買這批軍艦,並不能對增加國家的海上力量尤其是遠海機動力量有多少幫助,潛移默化中,清政府的海防觀由近海守口防禦,悄然向邁向遠海改變。先是向英國訂購了2艘能出大洋作戰的新型的撞擊巡洋艦「超勇」、「揚威」,之後更是購辦了威震東亞的大型鐵甲艦「定遠」、「鎮遠」,這些大型軍艦回國後,中國海軍開始頻繁活躍在北起海參崴,南至新加坡的遼闊海域,一度成為這片海洋上的霸主,伴隨著龍旗飛舞,中國的海軍躍居亞洲第一位。此時,只能用於戰時近海守口的蚊子船,在和平年代逐漸顯得不再重要,為了節省經費起見,北洋海防的6艘蚊子船每年只維持2艘在海上值勤,剩餘4艘則收入旅順、大沽等地的船塢保養封存,相關的人員則並入鐵甲艦服役,昔日世界名艦的光彩逐漸黯淡。
1894年夏,中日兩國爆發甲午戰爭。戰爭開始後不久,北洋海軍所有的蚊子船全部予以啟用,重新活躍於近海,主要負責防護威海、旅順等要港。9月16日,護送陸軍前往鴨綠江口登陸的北洋海軍主力隊伍中,也有2艘蚊子船的身影,當時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守護大東溝海口,為在口內登陸的船隊提供警戒,防止日本艦隊偷襲入口,因而並未參加著名的黃海大戰,只是在海戰後期曾響應「靖遠」艦掛出的旗號,配合北洋倖存各艦一起收隊。
進入1895年,戰火逐漸蔓延到北洋海軍的司令部所在地威海劉公島,作為守港利器的6艘「鎮」字型大小蚊子船全部參加了慘烈的威海衛保衛戰,北洋海軍數度打退日本艦隊海上進攻的戰斗中,蚊子船的作用功不可沒。然而,隨著威海灣陸地炮台的接連失守,北洋海軍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大艦紛紛受創沉沒。2月11日夜間,在外援無望,大勢已去的局面下,提督丁汝昌為保全全島軍民性命,親筆簽署投降書,「……今因欲保全生靈,願停戰將在島現有之船及劉公島並炮台軍械獻於貴國,只求勿傷害水陸中西官員兵勇民人等命,並許其歸鄉,是所切望……」 ,隨後即吞食從軍醫院拿來的鴉片自殺,因為劑量不夠,延至次日凌晨才去世。這位連死都不懼的將領,在臨死前仍毅然以一己之肩承擔千古罵名,來換取數千人的名譽和生命,保存中國海軍唯有的一點希望之火,令人唏噓。然而百年之後,很多時候,後世對於這位將領的評價仍無法做到足夠客觀。
2月12日上午8時,中國發展近代海軍最早努力的成果、曾經的「埃普西隆」號「鎮北」艦屈辱地懸掛白旗,緩緩駛向威海灣外的日本艦隊錨地,接洽簽訂降約事宜。2天後,北洋海軍投降,全軍覆沒,全島海陸軍官兵5124人被日軍遣返,身後留下的是包括6艘「鎮」字型大小蚊子船在內的殘存北洋艦只,和中國海軍的聖地劉公島。
「鎮」字型大小蚊子船被日軍俘虜後,很快列入日本海軍編制之內,但只是充當一些無關緊要的角色,1898年3月21日一同被定為二等炮艦,1903年8月21日一起被定為雜役船,鎮東1906年6月8日報廢,1907年轉售,鎮南1908年5月15日報廢,1913年轉售,鎮西1908年5月23日轉歸文部省所有,鎮北1906年6月8日報廢,1909年轉售。北洋海軍的蚊子船,這些未能執行任何與他們職能相稱的使命的軍艦,就這樣來去匆匆地消逝在歷史長河中。
……
東南歸路莽蕭條,皖口千峰若為招。
半局殘棋存戰艦,八年恨事付寒潮。
靈風下水征帆疾,落日中原漢馬驕。
孤客不堪回首望,斷雲一片劫灰燒。
——李鴻章《登小姑山感懷》
㈧ 如何評價羅伯特·赫德
是一個影響晚清命運的人。
赫德19歲來到中國,以擔任領事館的一名見習翻譯為起點,踏入神秘、詭異的清廷仕途,一步步登上了海關總稅務司的高位。從創設京師同文館、派遣第一個赴歐洲觀光使團,到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義和團運動,近代中國的一個個波譎雲詭的關隘都親身經歷並深深捲入。
他懷揣大英帝國的野心,卻又以「中國政府外籍雇員」自居;他是地地道道的英國紳士,卻在行將覆滅的清廷官場游刃有餘施展幕後外交;他被授予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最高級勛位爵士,卻被清政府委以重任並被追封為「太子太保」。他像一個走鋼絲藝人施展騎牆術,在兩大帝國間維持著微妙的平衡。
一百年來,圍繞赫德的評價呈針鋒相對的兩極:中國人認為他是「最險惡最陰險的敵人」,教科書上給他下了「英國侵華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的定義;西方的漢學家們則不乏溢美之詞,說他是「中國堅定不渝的朋友」,「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倡導者」,「溝通中國和西方觀點的橋梁」。不管用這些概念化的詞彙給他打上多少標簽,作為一個幾乎參與了晚清歷史所有重大事件的英國人,赫德絕對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
(8)郝德回英國後怎麼樣了擴展閱讀:
中法戰爭期間,他對於法國的侵略表示強烈憤慨。他寫信給金登干, 批評法國人的行為是「 一連串惡毒的、不必要的、不公正的、毒辣的屠殺」! 他希望「 老天將給他們報應」 , 並義正言辭地說,「 如果我是一個中國佬,我也是要打的」 。因此,中法戰爭期間,赫德是一個主戰派,他曾對總理衙門的大臣們說:「如果你們有把握能一致決心戰斗到底,我勸你們打,因為正義是在你們這邊,而法國勞師遠征是必會疲憊的。」
中國需要保持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赫德也曾支持中國的領土完整主張。經過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的侵華事件, 赫德感到重新建立合適的中外關系的重要性。他勸說列強在賠款問題上「接受中國所願承擔的賠償」、「維護中國的行政管理完整和維護其領土完整」,並在中英談判中主張等中國整頓和完善了法律體系後「 英國即允棄其治外法權」。
㈨ 羅伯特·赫德的人物簡介
1835年2月20日,羅伯特·赫德出生於英國北愛爾蘭亞爾馬郡之波塔當,1853年畢業於貝爾法斯特之王後學院。
1854年5月(19歲)來華,先在香港接受見習翻譯的培訓,隨即被派往英國駐寧波領事館擔任翻譯;1858年被調到英法聯軍佔領下的廣州。
1859年辭去領事館的職務,參加中國海關工作,任廣州粵海關副稅務司。
1861年起代理李泰國(N. Lay,1832-1898)在上海擔任海關總稅務司職務。1863年11月30日正式接替擔任海關總稅務司。1864年赫德加按察使銜,成為清朝的正三品大員。
1865年,總稅務署從上海遷到北京,(1929年遷回上海),從此,赫德居住在北京40多年。1869年晉升布政使,官階從二品。1889年,升為正一品。
1908年4月13日上午7時,赫德在辦公室留下一張意味深長的便條後休假離職回國,但仍然掛著總稅務司的頭銜,直到三年後去世,由妻弟、副總稅務司裴式楷代理總稅務司一職。
1911年9月20日,赫德在英國白金漢郡的馬洛病逝,清朝追授他為太子太保。
㈩ 如何評價海關稅務司赫德
中國首任駐英大使郭嵩燾曾經問過赫德:“你到底是幫中國還是幫英國?”赫德答:“我誰都不偏袒,就像騎馬一樣,只有坐中間才能坐得住。”郭嵩燾繼續追問:“如果有事不能保持中立呢?”赫德答:“我固是英國人也。”
1911年9月20日,赫德在英國白金漢郡的馬洛病逝,清朝追授他為太子太保,盡其殊榮
但是在北京為他開的追悼會上,並沒有多少人來祭奠他。
20天後,武昌起義爆發,緊接著,赫德為之效力近半個世紀的大清王朝滅亡。
人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