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諸葛亮有什麼作品是傳世作品

英國諸葛亮有什麼作品是傳世作品

發布時間:2022-05-10 11:37:15

1. 諸葛亮不僅做的了軍師,也是個文學家,他有哪些出色的文學作品

在中國存在發展的時候是非久遠的,以前古代的時候也是最強大的國家,這是公認的,就連日本都要像我們國家學習制度之類的,而在三國的時候也是一個爆發期,最著名的三國演義就讓我們看到了當年的情況,人們會感到一會諸葛亮不僅做的了軍師,也是個文學家,他有哪些出色的文學作品?其實還是有的,比如說“出師表”等,我們來具體看看。

還有“誡子書”,就是諸葛亮先生對於自己一生的一個看法,這是寫給他的兒子的,其中可以看到對於自己兒子的希望,還有完全的鞠躬盡瘁的心,這就是一個最大的忠臣,即便自己快要死亡,但是依舊擔心國家的發展等。

2. 諸葛亮主要作品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主要作品有:
《前出師表》(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後出師表》(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
《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前面三篇都挺長,也都很出名,網路一下就有全文,所以只寫了首句,最後一篇就這幾句就都摘進去了。

3. 諸葛亮一世英才,可曾留下傳世兵書

有些人動不動就讓別人不要光看《三國演義》,可他自己看過其他有關三國方面的書嗎?我相信他沒有。這些人充其量只聽過「易中天」,易中天講過,他們就略知一二;易中天沒講過,他們就一無所知。
比如那位「xiangyi521」(秀才*三級),說什麼「諸葛亮是政治家並非軍事家,哪來的兵書」。而《三國志*諸葛亮傳》明文記載:「諸葛氏集目錄:開府作牧第一;權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計算第五;訓厲第六;綜核上第七;綜核下第八;雜言上第九;雜言下第十;貴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傳運第十三;與孫權書第十四;與諸葛瑾書第十五;與孟達書第十六;廢李平第十七;法檢上第十八;法檢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軍令上第二十二;軍令中第二十三;軍令下第二十四。」這其中的「南征、北出、兵要、軍令(上、中、下)」不是兵書難道還會是別的什麼書?
還有那位「4448188」(助理*二級)說什麼「火燒博望、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擒七縱等都是虛構或是別人乾的」,《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載:「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這都不知道,還跑來濫竽充數。

言歸正傳。雖然陳壽羅列了諸葛亮著作,但兵書方面流傳至今的確實不多。但有一篇《將苑》,歷來被認為是諸葛亮之作,其中「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飢;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這幾句話,已為歷代軍事指揮人員(包括其他行業有識領導)奉為座右銘。
《將苑》全文如下:

卷一
○兵權
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若將失權,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於江湖,欲求游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
○逐惡
夫軍國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結黨相連,毀譖賢良;二曰侈其衣服,異其冠帶;三曰虛誇妖術,詭言神道;四曰專察是非,私以動眾;五曰伺候得失,陰結敵人。此所謂奸偽悖德之人,可遠而不可親也。
○知人性
夫知人之性,莫難察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將材
夫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飢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苟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埸,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將;氣凌三軍,志輕強虜,怯於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將器
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夙興夜寐,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直而有慮,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將;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飢寒,此萬夫之將;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閑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仁愛洽於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家室,此天下之將。
○將弊
夫為將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禮。
○將志
兵者凶器,將者危任,是以器剛則缺,任重則危。故善將者,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壹意而已。
○將善
將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謂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四欲者,所謂戰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
○將剛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純柔純弱,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勢必亡;不柔不剛,合道之常。
○將驕吝
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判。將不可吝,吝則賞不行,賞不行則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則軍無功,無功則國虛,國虛則寇實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將強
將有五強八惡。高節可以厲俗,孝弟可以揚名,信義可以交友,沈慮可以容眾,力行可以建功,此將之五強也。謀不能料是非,禮不能任賢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濟窮厄,智不能備未形,慮不能防微密,達不能舉所知,敗不能無怨謗,此謂之八惡也。
○出師
古者國有危難,君簡賢能而任之,齊三日,入太廟,南面而立,將北面,太師進鉞於君。君持鉞柄以授將,曰:「從此至軍,將軍其裁之。」復命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退。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署,等勞逸,齊甘苦,均危患,如此則士必盡死,敵必可亡。」將受詞,鑿凶門,引軍而出,君送之,跪而推轂,曰:「進退惟時,軍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將出。」若此,則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主於後。是以智者為之慮,勇者為之斗,故能戰勝於外,功成於內,揚名於後世,福流於子孫矣。
○擇材
夫師之行也,有好鬥樂戰,獨取強敵者,聚為一徒,名曰報國之士;有氣蓋三軍,材力勇捷者,聚為一徒,名曰突陳之士;有輕足善步,走如奔馬者,聚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騎射如飛,發無不中者,聚為一徒,名曰爭鋒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為一徒,名曰飛馳之士;有善發強弩,遠而和中者,聚為一徒,名曰摧鋒之士。此六軍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智用
夫為將之道,必順天、因時、依人以立勝也。故天作時不作而人作,是謂逆時;時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謂逆天;天作時作而人不作,是謂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時,亦不逆人也。
○不陳
古之善理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昔者,聖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至老不相攻伐,可謂善理者不師也。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師,人不幹令,刑無可施,可謂善師者不陳。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謂善陳者不戰。若齊桓南服強楚,北服山戎,可謂善戰者不敗。若楚昭遭禍,奔秦求救,卒能返國,可謂善敗者不亡矣。
○將誡
書曰:「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人力。」固行兵之要,務攬英雄之心,嚴賞罰之科,總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說禮樂而敦詩書,先仁義而後智勇;靜如潛魚,動若奔獺,喪其所連,折其所強,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進如風雨,擊崩若摧,合戰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卑而驕之,親而離之,強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懼者悅之,有叛者懷之,有冤者申之,有強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謀者親之,有讒者覆之,獲財者與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眾以輕敵,不傲才以驕之,不以寵而作威;先計而後動,知勝而始戰;得其財帛不自寶,得其子女不自使。將能如此,嚴號申令而人願斗,則兵合刃接而人樂死矣。
○戒備
夫國之大務,莫先於戒備。若夫失之毫釐,則差若千里,覆軍殺將,勢不逾息,可不懼哉!故有患難,君臣旰食而謀之,擇賢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游於鼎,亡不俟夕矣。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又曰:「預備無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蠆尚有毒,而況國乎?」無備,雖眾不可恃也。故曰:有備無患。故三軍之行,不可無備也。
○習練
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戰,是謂棄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則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故人知勸,然後習之,或陳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卻之,別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萬人,可教三軍,然後教練而敵可勝矣。
○軍蠹
夫三軍之行,有探候不審,烽火失度;後期犯令,不應時機,阻亂師徒;乍前乍後,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斂無度;營私徇己,不恤飢寒;非言妖辭,妄陳禍福;無事喧雜,驚惑將吏;勇不受制,專而陵上;侵竭府庫,擅給其財。此九者,三軍之蠹,有之必敗也。
○腹心
夫為將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無腹心者,如人夜行,無所措手足;無耳目者,如冥然而居,不知運動;無爪牙者,如飢人食毒物,無不死矣。故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沉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謹候
夫敗軍喪師,未有不因輕敵而致禍者,故師出以律,失律則凶。律有十五焉:一曰慮,間諜明也;二曰詰,誶候謹也;三曰勇,敵眾不撓也;四曰廉,見利思義也;五曰平,賞罰均也;六曰忍,善含恥也;七曰寬,能容眾也;八曰信,重然諾也;九曰敬,禮賢能也;十曰明,不納讒也;十一曰謹,不違禮也;十二曰仁,善養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徇國也;十四曰分,知止足也;十五曰謀,自料知他也。
○機形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順也;以智克智,機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勢,三曰情。事機作而不能應,非智也;勢機動而不能制,非賢也;情機發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將者,必因機而立勝。
○重刑
吳起曰:鼓鼙金鐸,所以威耳;旌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以聲,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嚴。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將之所麾,莫不心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善將
古之善將者有四:示之以進退,故人知禁;誘之以仁義,故人知禮;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勸;決之以賞罰,故人知信。禁、禮、勸、信,師之大經也。未有綱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戰必勝,攻必取。庸將不然,退則不能止,進則不能禁,故與軍同亡。無勸戒則賞罰失度,人不知信,而賢良退伏,諂頑登用,是以戰必敗散也。
○審因
夫因人之勢以伐惡,則黃帝不能與爭威矣;因人之力以決勝,則湯、武不能與爭功矣。若能審因而加之威勝,則萬夫之雄將可圖,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卷二
○兵勢
夫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勢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風氣調和;地勢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門幽洞,羊腸曲沃;人勢者,主聖將賢,三軍由禮,士卒用命,糧甲堅備。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勝敗
賢才居上,不肖居下,三軍悅樂,士卒畏服,相議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勸以刑賞,此必勝之徵也。士卒惰慢,三軍數驚,下無禮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敵,相語以利,相囑以禍福,相惑以妖言,此必敗之徵也。
○假權
夫將者,人命之所縣也,成敗之所系也,禍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賞罰,是猶束猿猱之手,而責之以騰捷;膠離婁之目,而使之辨青黃,不可得也。若賞移在權臣,罰不由主將,人苟自利,誰懷斗心?雖伊、呂之謀,韓白之功,而不能自衛也。故孫武曰:「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亞夫曰:「軍中聞將軍之命,不聞有天子之詔。」
○哀死
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飢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三賓
夫三軍之行也,必有賓客群議得失,以資將用。有詞若縣流,奇謀不測,博聞廣見,多藝多才,此萬夫之望,可引為上賓;有猛若熊虎,捷若騰猿,剛如鐵石,利若龍泉,此一時之雄,可以為中賓;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為下賓。
○後應
若乃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先動後用,刑於無刑,此用兵之智也。師徒已列,戎馬交馳,強弩才臨,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敵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沖矢石,爭勝一時,成敗未分,我傷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便利
夫草木叢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無隱,利以潛伏;以少擊眾,利以日莫;以眾擊寡,利以清晨;強弩長兵,利以捷次;逾淵隔水,風大暗昧,利以搏前擊後。
○應機
夫必勝之術,合變之形,在於機也。非智者孰能見機而作乎?見機之道,莫先於不意。故猛獸失險,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蠆發毒,壯士彷徨而失色。以其禍出不圖,變速非慮也。
○揣能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勝負。主孰聖也?將孰賢也?吏孰能也?糧餉孰豐也?士卒孰練也?軍容孰整也?戎馬孰逸也?形勢孰險也?賓客孰智也?鄰國孰懼也?財貨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觀之,強弱之形,可以決矣。
○輕戰
螫蟲之觸,負其毒也;戰士能勇,恃其備也。所以鋒銳甲堅,則人輕戰。故甲不堅密,與肉袒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探候不謹,與無目同;將帥不勇,與無將同。
○地勢
夫地勢者,兵之助也。不知戰地而求勝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狹,蔓衍相屬,此車騎之地;依山附澗,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淺土平,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蘆葦相參,竹樹交映,此槍矛之地也。
○情勢
夫將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謀而情緩者。是故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喜利者,可遺也;仁而不忍者,可勞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謀而情緩者,可襲也。
○擊勢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敵情而後圖之。凡師老糧絕,百姓愁怨,軍令不習,器械不修,計不先設,外救不至,將吏刻剝,賞罰輕懈,營伍失次,戰勝而驕,可以攻之。若用賢授能,糧食羨余,甲兵堅利,四鄰和睦,大國應援,敵有此者,引而計之。
○整師
夫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於用。所謂整師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逼,前後應接,左右應旄而不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矣。
○厲士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贍之以財,則士無不至矣;接之以禮,厲之以信,則士無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畫一,則士無不服矣;先之以身,後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小善必錄,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勸矣。
○自勉
聖人則天,賢者法地,智者則古。驕者招毀,妄者稔禍,多語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賞於無功者離,罰加無罪者怨,喜怒不當者滅。
○戰道
夫林戰之道:晝廣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設伏,或攻於前,或發於後。叢戰之道:利用劍楯,將欲圖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場,五里一應,偃戢旌旗,特嚴金鼓,令賊無措手足。谷戰之道:巧於設伏,利以勇斗,輕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後,列強弩而沖之,持短兵而繼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戰之道:利在舟楫,練習士卒以乘之,多張旗幟以惑之,嚴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設堅柵以衛之,順其流而擊之。夜戰之道:利在機密,或潛師以沖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亂其耳目,馳而攻之,可以勝矣。
○和人
夫用兵之道,在於人和,人和則不勸而自戰矣。若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下謗議,讒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取勝於匹夫,況眾人乎?
○察情
夫兵起而靜者,恃其險也;迫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眾樹動者,車來也;塵土卑而廣者,徒來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半進而半退者,誘也;杖而行者,飢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幣重而言甘者,誘也。
○將情
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飢;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
○威令
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紂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穰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東夷
東夷之性,薄禮少義,捍急能斗,儀山塹海,憑險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樂,未可圖也。若上亂下離,則可以行間,間起則隙生,隙生則修德以來之,固甲兵而擊之,其勢必克也。
○南蠻
南蠻多種,性不能教,連合朋黨,失意則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侖,東至洋海,海產奇貨,故人貪而勇戰。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戰,不可久師也。
○西戎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處,米糧少,金貝多,故人勇戰斗,難敗。自磧石以西,諸戎種繁,地廣形險,俗負強很,故人多不臣。當候之以外釁,伺之以內亂,則可破矣。
○北狄
北狄居無城郭,隨逐水草,勢利則南侵,勢失則北遁,長山廣磧,足以自衛,飢則捕獸飲乳,寒則寢皮服裘,奔走射獵,以殺為務,未可以道德懷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漢不與戰,其略有三。漢卒且耕且戰,故疲而怯;虜但牧獵,故逸而勇。以疲敵逸,以怯敵勇,不相當也,此不可戰一也。漢長於步,日馳百里;虜長於騎,日乃倍之。漢逐虜則齎糧負甲而隨之,虜逐漢則驅疾騎而運之,運負之勢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戰二也。漢戰多步,虜戰多騎,爭地形之勢,則騎疾於步,遲疾勢縣,此不可戰三也。不得已,則莫若守邊。守邊之道,揀良將而任之,訓銳士而御之,廣營田而實之,設烽堠而待之,候其虛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謂資不費而寇自除矣,人不疲而虜自寬矣。

4. 諸葛亮最出名的著作是什麼

我認為諸葛亮最出名的著作應該就是《出師表》了,不是說《出師表》寫的有多麼的好,而是《出師表》比較具有教育意義。其實《出師表》在諸葛亮作品當中並不是寫的最好的,但是它的知名度是最廣的,因為《出師表》是中學生必背課文,而且創作背景也是非常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所以才是諸葛亮作品當中最出名的一個。相信大家在上學的時候都應該學過《出師表》這篇課文,因為這篇課文是必須要求背誦的。

其實諸葛亮在出師之前就已經知道這場戰役自己凶多吉少了,所以他在《出師表》當中為劉禪安排了很多後路,他告訴劉禪,郭攸之,費禕,董允都是賢良可用的人,這些都是劉備留下來輔佐劉禪的。也告訴劉禪千萬不能包容作姦犯科的人,也不要偏私。雖然只有葛亮寫《出師表》寫的自己臨表涕零,但是最終只感動了自己和後世拜讀《出師表》的人,而該從這篇文章中受到啟發的劉禪卻並不當回事。

5. 諸葛亮都寫過什麼有名的文學著作 除出師表

寫的書嘛並不多,如《諸葛氏集》《出師表》,但他的文章有名氣啊,如:
【文學著作】
[編輯本段]
諸葛亮著作:
《隆中對》 、《出師表》 《誡子書》 《誡外甥書》
《將苑》(又名《心書》)
《便宜十六策》 兩部兵書----《兵要》《心戰》《兵法二十四篇》
相關作品:
西晉陳壽撰《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萬四千多字。
明王士騏撰《武侯全書》
清張澍撰《諸葛忠武侯文集》
《後出師表》(《後出師表》疑為後人偽作,陶元珍所著魏晉史叢考的第一篇《世傳諸葛亮後出師表辨證》(全文)加以考證。)
《馬前課》(預言書)
《文心雕龍.章表》:「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表之英也。」
《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病起書懷》:「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6. 諸葛亮的著作有哪些

1、《出師表》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藉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2、《後出師表》

載於三國時期吳國張儼的《默記》,一般認為是諸葛亮的作品,《出師表》(《前出師表》)的姊妹篇。

這篇文章立論於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現實,向蜀漢後主劉禪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願,也是關繫到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全文以議論見長,傳達出一股忠貞壯烈之氣。

3、《誡子書》

這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

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此文曾入選中學語文教材。

4、《兵法二十四篇》

這是重要的蜀漢軍事著作之一。據說為三國時期蜀漢名相諸葛亮晚年時所著,上面記載了諸葛亮幾十年來行軍打仗,治國安邦的經驗。

在五丈原之戰中,諸葛亮在死前曾將此書和造用「連弩」之法等畢生所學傳授給了姜維,使姜維成為了諸葛亮最有力的繼承人。

5、《便宜十六策》

這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蜀漢軍事著作。由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所著的重要兵法。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治國治軍原則,為後代的人們所推崇,可謂是千古治國治軍者的經典。

7. 諸葛亮 寫過什麼著名的 作品

諸葛亮的著名的作品有《便宜十六策》、《出師表》、《誡子書》、《誡外甥書》、《將苑》(又名《心書》)等。

1、《便宜十六策》

《便宜十六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蜀漢軍事著作。由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所著的重要兵法。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治國治軍原則,為後代的人們所推崇,可謂是千古治國治軍者的經典。

2、《出師表》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藉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3、《誡子書》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

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4、《誡外甥書》

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諸葛亮13歲時,他們姐弟四人跟隨叔父諸葛玄離開山東老家趕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

不久,漢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職的諸葛玄只好帶著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荊州投靠舊友荊州牧(治所襄陽)劉表。到襄陽後,諸葛亮因年紀幼小,就到劉表辦的「學業堂」里讀書。

他的兩個姐姐則先後出嫁,一個嫁給襄陽大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諸葛亮非常敬重龐德公,多次上門求教,甚至「獨拜床下」,「跪率益恭」,後來,龐德公也十分器重諸葛亮,稱之為「卧龍」,稱其侄龐統為「鳳雛」。

另外一個嫁給中廬縣(今湖北南漳縣)蒯家大族蒯祺。可惜造化弄人,他的這位姐夫在爭戰期間被蜀將孟達的部隊所殺。諸葛亮的二姐所生子叫龐渙。

諸葛亮的《戒外甥書》就是寫給他的。諸葛亮在這封信中,教導他該如何立志、修身、成材。龐渙,字世文,曾官至郡太守。

5、《心書》

《心書》又稱《孔明心書》,《新書》,《將苑》,是一部重要的中國軍事著作,為諸葛亮所著。

原文共50篇。諸葛亮在書中博採《孫子》、《吳子》、《六韜》、《左傳》之言,從各個角度論述為將之道,是反映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代表作,也是諸葛亮本人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治軍帶兵方略的集中體現,對於今天的現實生活仍然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原著言簡意賅,妙語連珠,警句迭出,在文學上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7)英國諸葛亮有什麼作品是傳世作品擴展閱讀:

諸葛亮的軼事典故:蜀主八劍

據《古今刀劍錄》記載,章武元年,劉備在金牛山採得鐵礦,鑄造八柄寶劍,一把劉備自己佩戴,其餘七把分別賜予劉禪、劉永、劉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每把劍都取了好聽的名字,並讓諸葛亮在劍上銘字。

蜀漢滅亡後,蜀主八劍一直下落不明。後來諸葛亮佩劍章武劍被李師古所得,李師古將此劍據為己有,並改名師古劍。

8. 急!!!跪求----諸葛亮的所有傳世之作

諸葛亮有《兵要》、《八陣圖》 <<諸葛忠武侯文集>>里全有

9. 諸葛亮有 傳世的書 嗎

有,請問是書還是文章……
先列舉幾個:
前後出師表、誡子書、馬前課、隆中對、誡外甥書、《將苑》(又名《心書》)、《便宜十六策》 兩部兵書----《兵要》《心戰》《兵法二十四篇》、《諸葛氏集》
相關作品:
西晉陳壽撰《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萬四千多字。
明王士騏撰《武侯全書》
清張澍撰《諸葛忠武侯文集》
《後出師表》(《後出師表》疑為後人偽作,陶元珍所著魏晉史叢考的第一篇《世傳諸葛亮後出師表辨證》(全文)加以考證。)
《馬前課》(預言書)
《文心雕龍.章表》:「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表之英也。」
《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病起書懷》:「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10. 諸葛亮有哪些代表作

《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草廬對》《誡外甥書》《將苑》(又名《心書》)《便宜十六策》等著作。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


(10)英國諸葛亮有什麼作品是傳世作品擴展閱讀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藉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閱讀全文

與英國諸葛亮有什麼作品是傳世作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5億印尼盾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86
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在哪裡查看 瀏覽:388
中國科學怎麼樣 瀏覽:87
中國的老年人為什麼愛跳廣場舞 瀏覽:491
英國中國海運什麼線路 瀏覽:490
為什麼美國斬首伊朗將軍 瀏覽:65
去義大利勞工怎麼申請 瀏覽:589
印度血檀木哪裡產的 瀏覽:817
中國中部38師在哪裡 瀏覽:983
中國男足對伊朗哪個台 瀏覽:49
中國古代印尼叫什麼 瀏覽:741
伊朗新年是什麼時間 瀏覽:470
丹頂鶴在中國哪裡越冬 瀏覽:220
伊朗石油怎麼運輸到中國 瀏覽:435
二戰義大利美國哪個更強 瀏覽:21
建行在越南取錢手續費多少 瀏覽:448
抄底伊朗什麼意思 瀏覽:54
中國移動語音如何設置 瀏覽:17
英國什麼時候實行炮艦政策 瀏覽:945
ems寄到印尼多少錢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