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戰是怎麼爆發的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具體原因: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及帝國主義國家三對矛盾的進一步發展。
直接原因:薩拉熱窩刺殺事件,於1914年6月28日巴爾干半島的波斯尼亞發生,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黑手社」的波斯尼亞青年學生)槍殺。這次事件導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戰爭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三十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捲入了戰爭,它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損害。
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的重大成果是它嚴重消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摧毀了地處歐洲東部的基督教東正教國家俄羅斯帝國、地處歐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國家德意志帝國、地處歐洲中部和巴爾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國奧匈帝國等歐洲古老的封建帝國。
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的奧斯曼帝國也宣告解體。
戰爭後期,地處歐洲東部邊陲的俄羅斯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俄羅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戰後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B. 英法兩國在資產階級革命時為何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公元1688年,英國率先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即光榮革命。英國內部各個階級在經過長時間的斗爭後,終於確認了以君主立憲制為主體的新的政治體制。從此,英國國王就成為了國家的象徵,只"統"卻不"治"。即便到了現代,這一制度也並沒有發生改變。
法蘭西王國國王路易十五
種種因素都在向法國人表明,法國的衰落已經不可逆了,而罪魁禍首就是無法給國民帶來福祉,反而要把全體法國人帶向亡國深淵的波旁王室。
不難發現,英國和法國雖然同樣走上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道路,但是引發革命的原因卻是完全不同的。英國是因宗教糾紛而引發的政治革命;而法國則是因為國王的無能和國家的衰弱,引發了法國國民對封建制度的不滿和失望,最終才掀起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C. 英國是怎麼被美國趕下世界霸主席位的
英國失去霸主地位,基本上是自己“作”。
在1890年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但此時美國,奉行“孤立主義”國策,無意爭霸歐洲。英國人日子卻不好過了,自1871年德國統一後,這個新生德意志帝國,把超越英國當作“國策”,明目張膽挑戰英國霸權,不把英國人霸權踹翻,德國人就不會罷休
D. 為什麼最後法國沒有成為英國一樣的「日不落帝國」
最主要的是取決於法國的國家性質,在拿破崙時期是封建帝國,最具侵略性,不止侵略歐洲諸國,還在海外有眾多殖民地。然而這也註定了他不會長久,終在滑鐵盧戰役中飲恨慘敗。與法帝國注重擴張侵略不同,大英帝國更像是經營。在自己羸弱時,起中間調節劑的作用,永遠從利益出發站隊;在自己強盛時,聰明的選擇了以殖民掠奪為主,這期間一直沒有放棄打壓法國這個曾經的霸主。一句用來評價法國很有意思的話是「在帝國時期是頭獅子,總是充滿侵略性;在民主共和時期是只綿羊,溫馴乖巧。」其實法國很大一部分殖民地都是帝國時期擁有的,後期都是放在怎麼維護殖民地上。
E. 據說英國和法國是世仇,這句話有哪些依據呢
說起英法,我們大多數都認為這兩個國家關系非常好。之所以這樣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一戰和二戰的時候這兩個國家兩次結盟。所以大家都認為這個國家很好,要不然也不會在一起兩次結盟。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這兩個國家不但關系不好,而且可以說是世仇。
不過雖然這樣,法國也一直在和英國暗中較勁,不過要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威廉二世政策出現了問題,當時德國是極有可能和法國結盟一起打英國的。即使到二戰之後英法還是一直互相看不起的。當年成立歐共體的時候就是因為法國的阻止,英國才一直沒有加入進去的。可以說到目前還是互相看不起。
F. 「大國博弈」英國是如何擊敗法國成為歐洲霸主的呢
前言:法國在歐洲陸地上擊敗了強大的哈布斯堡帝國,成為了歐洲大陸上的新霸主;而英國則在海洋上擊敗了早期的海洋霸主西班牙,從而占據了海上的霸權地位。在各自擊敗對手之後,英法兩國將被歷史帶到同一個時空里進行最後的霸權角逐。
從十七世紀中期開始,英法兩國已經成為了重要的對手。
當然了,我們都知道,在這場歐洲霸主地位爭奪戰中,最後以英國徹底擊敗法國,成為最終霸主宣告結束。但問題是,英國是如何擊敗法國的呢?下面,作者就從"內政視角"來簡述一下這場「英法爭霸戰」。
在「七年戰爭」中,英國徹底擊敗了法國成為真正的霸主
英法兩國在長期的爭霸拉鋸戰中,法國漸漸地就退出了爭霸戰的舞台。經過近百年的爭斗,英國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徹底擊敗了法國,不僅讓法國丟掉了絕大部分在海外多年辛苦經營佔領的殖民地,從而也將英國推到了真正歐洲霸主的寶座之上。
G. 拿破崙戰爭後,法國為何丟掉了歐洲老大的地位
在拿破崙戰爭之前,法國一直是歐洲實力最強盛的國家,法國位於歐洲的西部,是一個文化氛圍特別濃厚的國家,同樣是歐洲大陸的霸主,但是自從拿破崙戰爭之後,法國的地位就開始下降,英國和德國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趕超了法國,法國的軍事實力也開始落後,曾經的霸主淪落到如今的地位值得法國人反思。
世界第二次戰爭之後,法國領導人接管了法國的本土,之後也恢復了大國的身份,還組織起了歐洲共同體,想要奪回歐洲霸主的位置,但是不管是美國人還是蘇聯,都不允許法國這樣做,現在法國也是內憂外患,國家實力落後,還做著奪回霸主的夢想。
H. 在殖民擴張中英國為什麼能戰勝荷蘭和法國我們應當怎樣客觀評價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
1對於荷蘭,荷蘭是個小國家,貿易發達,但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作為後盾,佔領的又僅僅是一些據點,沒有腹地作為支撐,英國在7世紀中葉打敗荷蘭
2相對於法國,海軍不及英國強大,政府禁止移民新大陸,對外開發不積極,七年戰爭被英國打敗
英國是個島國,面向大西洋,地理位置優越
較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掃除資本主義發展障礙
較早進行工業革命,經濟基礎強大
政府鼓勵支持
清教徒的大量移民
是資本主義時代到來無法避免的,是資本原始積累的一部分,給世界人們帶來災難和痛苦,(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物種的滅絕,但促進了全球經濟文化交流,和物種交流(玉米,番薯土豆傳入東方)和有利於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聯結
最大的受益者是殖民國本身
這種殖民和古代希臘,腓尼基的殖民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後者母邦和子邦在經濟政治上是平等的)
I. 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為何從歐洲霸主地位掉下神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大英帝國仍然占據著世界霸權的寶座。盡管二戰前英國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但經過多年的殖民戰爭積累,英國仍然統治著超過4億人,並佔領了超過3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 在人口和土地方面都無法與英國相提並論。
工業生產能力的下降是英國失去世界霸權的根本原因,而英國失去世界霸權的直接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出現的殖民獨立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削弱了舊殖民國家的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的殖民地都在尋求獨立。盡管英國和法國竭盡全力保護殖民地,但在世界殖民地獨立浪潮的沖擊下,舊的殖民大國仍然被擊敗。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與英國分離的所有殖民地中,印度的獨立無疑給英國帶來了最致命的打擊。獨立前,印度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擁有數億人口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當時,印度殖民地的收入佔英國經濟總量的40%。
關於。印度與英國分離後,英國的國家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它再也無法恢復從未設置過的帝國的榮耀。實際上,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的能力本身就是殖民時代的產物。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舊殖民帝國衰落,英國再也無法保留龐大的殖民地時,英國不可能僅依靠不列顛諸島的力量來保持世界霸權。位置。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它只是加速了英國的衰落,而不是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J. 法國和英國明爭暗鬥了上千年,為什麼吃虧的總是法國
在許多國人的印象中,歷史上的英法似乎是穿同一條褲子。無論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狼狽為奸的兩個強盜,還是兩次世界大戰中鐵打不動的軍事聯盟,英國和法國總是喜歡成雙成對。
可以說,英國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使其在戰略上已經立於不敗之地。這是法國所不具備的,被動挨打,幾乎已成定局。如果想改變這一局面,要麼法國稱霸歐洲,無人敢惹,要麼再出一個諾曼底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