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倫敦在二戰時期被炸得千創百孔,為何始終沒有投降
倫敦是英國首都,倫敦投降就代表綜合整個英國的投降,乍一看這對於英國是有利的,倫敦也可以免受炮火的轟炸,但是一旦倫敦投降,德軍便可長驅直入直接進攻歐洲各國,但是英國畢竟是一段時間內的海上霸主,就算不處於世界責任,出於自尊也不會投降。
英國雖然多次遭到轟炸,但是他對德軍的牽制和風做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e,英國可以說給了韓德君很大的麻煩和打擊,對於蘇聯也是很大的幫助。在英國的大量消耗下,德軍也敗下陣來。
『貳』 二戰中的英國情況
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是海上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後來加上在兩次工業革命之後屬於全世界科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海軍實力一流,在全球屬於最有說話權的國家之一。幾乎任何方面都是領先於其他國家的。陸軍實力一般,二戰時沒有與德國正面對抗的實力。
政治方面,前期英國首先張伯倫屬於綏靖政策。能不打就不打。丘吉爾上台後態度非常強硬,他對全國演講要戰斗到底,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
德國攻克波蘭、挪威、比利時、芬蘭、捷克斯洛伐克、法國、荷蘭等國後,西歐命懸一線,只有英國孤軍奮戰,拼著英吉利海峽和美國的物質資源一直撐著。德國調轉槍頭對付蘇聯,英國並沒有趁著難得的機會休息,而是馬上藉此空隙拉美國參戰。可以說沒有英國的抵抗,歐洲戰場早就結束了。
蘇聯付出非常慘重的代價後開始反擊。英、美聯軍在諾曼底登陸開辟第二戰場,英美空軍對德國的工廠、幾場大規模轟炸也對蘇聯的反攻起到了一定幫助。
所以後來德國也就屢戰屢敗知道投降。
整個二戰對英國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打擊。農業和輕工業幾乎荒廢,城市破壞,很多名勝古跡被摧毀。
我個人觀點直接一句話概括英國在二戰中誓死抵抗,勇氣可嘉,為了抗擊納粹徹底從日不落帝國變成了二流國家。
『叄』 二戰時期英國的倫敦被炸平了嗎 皇家空軍又是怎麼扭轉戰局的
沒有炸平。
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的開始,德國空軍主力轉往蘇聯戰場,對英國的戰略空襲也終於停止。不列顛空戰以英國人民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肆』 二戰其間英國倫敦淪陷了嗎
並沒有,英國應該說只有一場比較大的戰役,就是不列顛空戰,英國抵禦住了德國的空襲,倫敦一直沒淪陷
『伍』 二戰期間,英國倫敦是如何成為「法國首都」的
巴黎作為法國首都已有千年歷史,這座歷史名城早已成為了法國的象徵。但法蘭西民族也是多災多難的,在血雨腥風的二戰時期,法國不但淪亡,巴黎也喪於敵手。
而英吉利海峽彼端的倫敦,則變成了「法國首都」。
雖然「自由法國」和後來的臨時政府一直將巴黎定為首都,但倫敦作為二戰期間的臨時首都,對法國的重振旗鼓也功不可沒。倫敦既為戴高樂和他的政府提供了庇護,也象徵著反法西斯盟友英國的堅強支持與合作,更是法國抵抗運動的起點。沒有倫敦,就沒有後來法國的復興。
法國在二戰中的歷史,既是一部令人扼腕的淪陷史,又是一部百折不撓的解放史。而「法國首都」在倫敦的那段歷史,雖然只有短短四年,但譜寫了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聯合起來反法西斯的贊歌。
『陸』 二戰後的英國.想要詳細的回答,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
經濟力量的衰退
一戰後,英國在總體實力上已經讓位於美國。二戰後,英國已經淪為二流國家。從表面看,似乎是戰爭讓英國從頂峰跌落下來,其實英國在它最強盛的時期就已經隱含著嚴重的問題,1870年以後英國就在經濟發展上顯露出疲態。盡管絕對實力要到1913年才被美國和德國超過,但對於英國這樣的國家,如果不能保持領先的發展速度,絕對的落後是遲早的事情。因此,分析這一時期英國相對衰落的原因,對我們理解為何英國從強國地位上滑落至為重要。
第一,英國喪失了工業科技的優勢。英國雖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行者和絕對領導者,但據1851年的英國人口調查,農業依然是英國最大的行業,手工業者也依然具有很大的份額。所以第一次工業革命也被許多學者稱為古典工業革命。有的西方學者甚至認為英國在1870年前或許一直在快速地工業化,但它仍然是一種農業經濟。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無論從廣度還是在深度上都不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所能比擬的,對於一個國家更為關鍵。然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在幾個先進國家同時發生,但技術發明和創造的主要國家已不是英國,而是後起的德國和美國。即便是英國發明的先進技術,也因工業界的保守思想而沒有發生積極作用。可以說,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經濟制度的創新機制,它們並沒有跟在英國後面亦步亦趨,而是接受了現代化的思想精髓,採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大力發展電力、化工、石油、電器、汽車等新興產業。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領導權,不僅依靠著煤和鐵,也與英國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研究發明息息相關。同樣,德國和美國的發展也與國家對教育和科技的重視緊密相連。
第二,沒有及時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英國經濟以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為支柱產業,英國在這些產業中的領先地位是保持英國經濟優勢的關鍵因素。但到1870年以後這些產業的設備都已陳舊落後,英國沒有及時對技術設備進行更新換代。雖然由於世界市場的擴展,英國仍能保持經濟的低速發展,但其所佔市場份額相對減少了。當然對於像英國這樣已經形成工業化規模的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更加困難。但當時的情況是,哪個國家在新興工業部門占據優勢,它就可以開拓新興市場並獲得高額利潤。由於慣性力量,造成英國在新興產業的研發方面落後於美國和德國,因此英國新興產業占整個工業的比重低,其產值到1903年只佔工業總產值的6.5%。
第三,英國經濟對外依賴程度高。1865年~1914年的英國投資中,英國本土投資只佔30%,其他70%的資金投在國外,其中美洲佔37%,已經超過在本土的投資。到一戰前,英國幾乎佔全世界總投資額的一半,位居第二的美國只佔19%。資本的輸出使倫敦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在國際貿易中也獲利甚豐。但是,資金不斷地從國內轉向國外,長此以往,便制約了國內的生產投資和技術革新,造成英國經濟的對外依附性,並且形成了國內一個龐大的食利階層。依賴性的經濟是十分脆弱的,英國經濟必須圍繞著國際經濟運轉,必須確保無形貿易的收入,必須確保金本位制、自由貿易政策和平衡財政等經濟手段的有效運行。一旦這些條件改變,經濟的依賴性必然成為一種制約經濟發展的力量。這在後來發生的兩次大戰中得到了印證。正如保羅·肯尼迪指出的,英國依賴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是一種戰略弱點。
第四,教育落後給英國經濟帶來致命打擊。同時期的德國在這一方面遠遠走在了英國的前面。例如在政府對教育的財政投入方面,從1809年開始,財政拮據的普魯士政府就每年撥款15萬塔勒作為興辦柏林大學的經費。1838年,普魯士政府用於教育的支出達300萬塔勒,相當於同年英國教育支出的20多倍,1900年德國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 9% ,同年英、法只佔0 9%、1 3%。1913年德國教育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16 8% ,占國民收入的2 4% ,僅次於居首位的國防支出。1763年弗里德里希頒布《普魯士鄉村學校法》,明文規定5~12 歲兒童必須入校學習;1765年頒布《西里西亞羅馬正教學校法》對培訓教師作了具體規定;1794年普王威廉二世頒布《公民法》,使學校教育世俗化;1872年通過了國家對學校監督法等等,這一系列法律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在19世紀初,德意志的許多邦就已實行了強迫義務教育制度,到19世紀末,統一的德國已經實現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國民整體科學素質。從1851年到1900年50年中,德國在基礎科學與技術科學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共計202項,遠遠超出英、法兩國之和,20世紀初的20年中,德國就有20人獲諾貝爾獎,無疑,德國已取代英國成為當時世界科學技術的中心。大量新技術、新設備的迅速採用,促使德國在最新技術基礎上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其工業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英、法。尤其是1890年~1900年間,工業生產平均增長率為61%,達到一戰前的最高水平。1895年德國的工人及家屬已達35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7%。1895年~1913年,重工業部門工人的比重由35 1 %提高到54 5 %。德國科學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在其工業化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五,企業家精神喪失了。這是因為在英國社會,對貴族及其生活方式的崇拜幾乎根深蒂固,第一代企業家創業後,往往想把子孫培養成貴族,結果幾代人之後,創業的激情就盪然無存了。實際上,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往往在處於優勢地位後,多少都會產生一種惰性,只是這點在英國反映得更加明顯。英國存在著輕視工商業,追求寧靜、安逸,貪圖享受,反對變革的貴族文化傳統。這種追求田園生活的紳士文化和保守性的民族特性,使得英國人發達之後,就會以貴族形象來重新塑造自己。法國人把英國工業家工作時間之短以及周末休假之長當做笑柄;美國人指望英國人的守舊而從中漁利;德國人說:「假如我們再有一百年的和平,我們將會置英國於死地。」
英國作為一個小國卻能成為世界最強國,關鍵在於它在上升過程中不斷抓住創新的機會,創造出新型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新的生產方式。所以,如果將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逐漸落後下去的原因總結一下:歸根結底,是英國文化中固有的保守因素阻礙了英國工業的不斷創新,在處於領先地位之後,英國所做的只是對舊體制和舊技術修修補補,從而使英國在面對世界性競爭時處於被動局面。換句話說,當一個國家喪失創新能力的時候,它就要衰落下去了。
『柒』 二戰時期的倫敦,二戰對英國產生的影響,以及當時平民的生活狀況
你可以看看二戰紀錄片《天啟》,或者是《丘吉爾回憶錄》,其實真正純粹反映當時倫敦生活的資料並不多。但我可以告訴你:由於德國在戰爭期間實施的潛艇戰,使得當時英國各種物資奇缺,因為英國是個島國,絕大多數資源要靠進口,而潛艇戰直接切斷了這一來源。資源實行配給,主要供應於戰事,自然老百姓分的就少了。還有德國空軍的轟炸,人民無家可歸。
『捌』 二次世界大戰被德國轟炸的英國城市
被轟炸的是英國首都倫敦,歷史上叫倫敦大轟炸。
倫敦大轟炸(The Blitz)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英國首都倫敦實施的戰略轟炸。德國對英國的轟炸發生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間,轟炸范圍遍及英國的各大城市和工業中心,但以倫敦受創最為嚴重。一直到不列顛戰役結束,倫敦已被轟炸超過76個晝夜,超過4.3萬名市民死亡,並有約10萬幢房屋被摧毀。倫敦因此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受轟炸最為嚴重的三座城市之一(其他分別是柏林和重慶)。
被轟炸後的倫敦市。 滿意請採納,謝謝。
『玖』 請問二戰期間倫敦是不是有很多建築物被炸毀,到現在還沒有修好
德國對英國的轟炸發生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間,轟炸范圍遍及英國的各大城市和工業中心,但以倫敦受創最為嚴重。一直到不列顛戰役結束,倫敦已被轟炸超過76個晝夜,超過4.3萬名市民死亡,並有約10萬幢房屋被摧毀。倫敦因此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受轟炸最為嚴重的三座城市之一(其他分別是柏林和重慶)。
德國空軍的夜襲使英國防空陷入了很大的被動,至1941年2月,德軍共出動飛機24000餘架次,被擊落156架;而倫敦則遭受了慘重損失,市民死亡近萬人,市區1/5的房屋被炸毀,交通和公共設施遭到嚴重破壞,每天從倫敦開出的火車由轟炸前的60次減至4次。附近其他城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最為嚴重的是航空工業中心考文垂,德軍向那裡投了16000餘噸炸彈,整個城市幾乎被毀,12家飛機零件工廠也遭到嚴重毀壞。
『拾』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不是把英國倫敦炸成一片廢墟呢
倫敦只是遭到一定破壞,但是相比德國和日本的城市好太多了,在盟軍的毀滅性空襲下,很多德國日本城市被夷為平地,科隆千機大轟炸,把科隆城除了科隆大教堂炸成了一片白地,光是科隆和德累斯頓其中一個被炸死的德國人就比整個英國被炸死的人還多,柏林90%的建築被毀,德國空軍參謀長耶順內克因為防空不力在辦公室吞槍自殺。東京大轟炸一晚上燒死10萬人,四分之一個東京被燒成白地。德國轟炸機的載彈量比英美的轟炸機小很多,一半都不到,每次投擲量也差很多,毀滅性遠不及盟國空軍,所以對倫敦的破壞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