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幫助中國經濟發展的經濟學家機構,中國有哪些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❷ 楊潔篪在美國耶魯大學留過學嗎
並沒有,楊潔篪只在英國留學過,1973年-1975年的時候,在英國伊林學院、巴斯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系專業學習。
又在2001年到2006年期間,於南京大學歷史學繫世界史專業在職研究生學習,並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❸ 大學最後一學期因為疫情開不了學,現在九月份我畢業了,大學就開學了,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
因為疫情的影響,全國大學都有適當的延遲開學。隨即很多大學食堂承包商受到一定程度的經濟損失。一般可以和學校相關部門協商,減少或減免租金。
❹ 英國伯克希爾大學
英國伯克希爾大學成立於1860年,是一所歷史悠久的現代化大學,從事職業技術教育已經有130多年的歷史,1992年升為大學。其前身為泰晤士河谷大學。1990到1991年間,該大學與伊林高等教育學院、泰晤士河谷學院、夏洛特皇後保健醫療學院以及倫敦音樂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提供多樣化的課程,主要是為學生就業提供教育培訓。
❺ 米·伊林作者介紹是什麼
米·伊林作者介紹是:
1、一位我國讀者十分熟悉的著名蘇聯作家。他誕生於烏克蘭。他從小酷愛讀書,喜歡大自然,喜愛科學實驗。童年時期曾仔細觀察和研究螞蟻的生活情況,觀察天空和星象。這一切,為他日後用文藝的手法,詩一般的意境、創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礎。
2、1914年中學畢業,因成績優異獲得金質獎章。從1924年起,他還在大學念書時就開始創作科學文藝性短文。1925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工藝學院。1927年創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讀者的喜愛。
米·伊林著名代表作:
著名的科普作品有《十萬個為什麼》、《幾點了》、《白紙黑字》、《桌上的太陽》、《原子世界旅行記》和《在你周圍的事物》等。
「十萬個為什麼」這是一個全面而極富生命力的名稱即取自伊林的著作,而米·伊林則取自獲190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作家盧·吉卜林的一句話:「五千個哪裡,七千個怎樣,十萬個為什麼。」 米·伊林的作品是優秀科普作品的典範,對我國科普創作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中國老一輩的科普作家和20世紀50年代成長起來的許多科普作家,都從米·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 米·伊林善於把文學和科學結合起來,用文藝的筆調、生動的比喻、典型的事例、詩一樣的語言,娓娓動聽地講述科學知識,作品活潑而又邏輯嚴謹。
我國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報》上用「內容豐富,文字生動,思想活潑,段落簡短」這樣16個字來概括米·伊林作品的寫作特點。 米·伊林作品譯介到中國來已有七八十年,版次不斷增加,印數始終不衰,一直是廣大青少年的良師益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米·伊林
❻ 倫敦大學和西倫敦大學有什麼關系
一、倫敦大學和西倫敦大學沒有關系。
二、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是位於英國首都倫敦的一個由十幾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組成的大學聯邦(與美國加州大學一樣,亦被稱為「公立聯邦制大學」),在1836年由倫敦大學學院和倫敦國王學院合並而成,並獲頒皇家特許狀,創立之初是各成員院校的考試機構,經過177年的擴張,已發展成為包含18個獨立自治的學院和10個研究所的巨型聯盟,旗下學院都有獨立的大學地位和高度的自治權,它們獨立招生,獨立排名,有四個學院獨立頒發文憑。
除倫敦大學學院和倫敦國王學院等四所多科系綜合學院外,其他14個學院規模較小,術業專一,有明確的學術分工和研究領域。其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負責社會科學;倫敦大學高等研究院負責人文科學; 倫敦商學院負責商科教育;皇家音樂學院負責音樂;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和考陶爾德藝術學院負責美術;聖喬治醫學院、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皇家獸醫學院是三所各有所長的醫學院;海斯羅珀學院則是一所有400年歷史的神學院。
倫敦大學的主要行政辦公室位於倫敦布盧姆茨伯里區的羅素廣場的議事大樓(Senate House)之內,該處還建有圖書館和校長的住所。大學的現任校監是安妮公主,現任校長是著名統計學家、帝國理工學院數學系前系主任、瑪麗女王學院前校長Adrian Frederick Melhuish Smith爵士。
三、西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West London)成立於1860年,是一所歷史悠久的現代化大學,從事職業技術教育已經有130多年的歷史,1992年升為大學。其前身為泰晤士河谷大學(Thames Valley University)。1990到1991年間,該大學與伊林高等教育學院、泰晤士河谷學院、夏洛特皇後保健醫療學院以及倫敦音樂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提供多樣化的課程,主要是為學生就業提供教育培訓。2004年與 Reading藝術和設計學院合並,2011年5月12日泰晤士河谷大學正式更名為西倫敦大學。成為英國最大的大學之一。
❼ 十萬個為什麼作者簡介
1、作者簡介
米·伊林,他誕生於烏克蘭。他從小酷愛讀書,喜歡大自然,喜愛科學實驗。童年時期曾仔細觀察和研究螞蟻的生活情況,觀察天空和星象。這一切,為他日後用文藝的手法,詩一般的意境、創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礎。1914年中學畢業,因成績優異獲得金質獎章。從1924年起,他還在大學念書時就開始創作科學文藝性短文。1925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工藝學院。1927年創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讀者的喜愛。
2、作品
伊林的具有代表性作品有:《十萬個為什麼》、《不夜天》、《黑白》、《幾點鍾》、《在你周圍的事物》、《自動工廠》、《原子世界旅行記》、《人怎樣變成巨人》(第一、二、三部)、《書的故事》。
3、《十萬個為什麼》
《十萬個為什麼》,是已故蘇聯著名科普作家米·伊林於1929年出版的一本小書,非常簡短,約5萬字,並非真的有十萬個問題,在俄語中,「十萬」用以形容數量之多。這個奇怪的書名不太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並不是譯者所加,但也非伊林原創,它最初出現在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的一句詩中:「五千個在哪裡?七千個怎麼辦?十萬個為什麼?」伊林便從這首朗朗上口的小詩中截取「十萬個為什麼」作為這本書的名字,其本意是虛指有許許多多的問題等待讀者發掘。
❽ 伊林的簡介
米·伊林
米·伊林(Илья Яковлевич Маршак,筆名М.Ильин,1896~1953)
是我國讀者十分熟悉的著名蘇聯作家。他誕生於烏克蘭。他從小酷愛讀書,喜歡大自然,喜愛科學實驗。童年時期曾仔細觀察和研究螞蟻的生活情況,觀察天空和星象。這一切,為他日後用文藝的手法,詩一般的意境、創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礎。1914年中學畢業,因成績優異獲得金質獎章。從1924年起,他還在大學念書時就開始創作科學文藝性短文。1925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工藝學院。1927年創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讀者的喜愛,在之後的30多年中,他為青少年創作了《幾點鍾》、《黑白》、《十萬個為什麼》等幾十部膾炙人口的科學文藝著作,在普及科學知識、鼓舞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953年11月15日,在莫斯科逝世,終年58歲。
米·伊林的作品作為優秀科普作品的典範,對我國科普創作界產生了很大影響。老一輩的科普作家和50年代成長起來的許多科普作家,都從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
伊林善於把文學和科學結合起來,用文藝的筆調,用生動的比喻,用典型的事例,用詩一樣的語言,娓娓動聽地講述科學知識。他的作品活潑而又邏輯嚴謹,趣味是從知識本身中挖掘出來的而不是外加的噱頭,材料豐富而不枝蔓。這些都是伊林作品從寫作技巧上來看的優點和特點。我國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報》上用「內容豐富,文字生動,思想活潑,段落簡短」這樣16個字來概括伊林作品的寫作特點。
伊林的具有代表性作品有:《十萬個為什麼》、《不夜天》、《黑白》、《幾點鍾》、《在你周圍的事物》、《自動工廠》、《原子世界旅行記》、《人怎樣變成巨人》(第一、二、三部)、《書的故事》。
《十萬個為什麼》已使無數中國青少年邁進知識大門,伊林的《十萬個為什麼》用屋內旅行記的方式,對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物提出饒有興味的問題,進行有啟發性的解釋。「十萬個為什麼」這個現在已經被國內廣為採用的書名,最初是由伊林取自英國作家盧.吉卜林的一句話:「五千個哪裡,七千個怎樣,十萬個為什麼」。當時的《十萬個為什麼》僅5萬字,那是一本「在屋子裡邊走邊寫的書」。他會把簡單的問題想得津津有味,講得津津有味。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伊林作品的具體內容:
它採用「屋內旅行記」的方式,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提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是誰發明細瓷器的?有沒有硬的液體?穿三件襯衣暖,還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襯衣暖?為什麼水不會燃燒?伊林用淺顯易懂卻又富有啟發性的道理,娓娓動聽地向讀者進行解釋。
這么多互不相乾的內容,初看上去好像萬花筒,但實際上,這些問題及其解釋都是多種多樣的材料,全部服從一個經過嚴密思考的計劃。讓我們來看看《碗櫃》那一章的結構吧。這里排列著廚房裡面的瓦罐的親屬們——茶杯、茶碟、茶壺和細瓷的有柄大杯子,那裡還有別的東西——玻璃器。關於瓷器和玻璃器的故事裡包含許多內容:製造瓷器的秘密,製造「堅硬」的液體——玻璃和玻璃器的方法,以及玻璃的特性。這是一篇首尾相連的故事,它的主人公是瓷器和玻璃;說得確切一些,是每隻碗、碟子、玻璃杯和花瓶里所包含的人類勞動的故事。其中講到瓷器和玻璃兩大生產部門的歷史,講到復雜的工藝學,也講到材料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內容和形式是和諧統一的。它有的是短篇小說,有的是生產部門參觀記,有的是科學成就的通俗講解。讀者就這樣興趣盎然地跟著作者的筆觸,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
站在他家的水龍頭前,他開始想水。為什麼水能滅火?伊林的一位熟人說,因為水又濕又冷。伊林說,煤油也又濕又冷,你試試用煤油來滅火吧。同樣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用水來洗滌?難道僅僅因為水是液體嗎,你把衣服放在水裡,看它能不能自己變干凈?
我們為什麼要喝水?成人的身體里有四分之三是水,這水是從哪裡來的?人就像一塊雨中的海綿,所有的孔洞都滲透了水,只要擠一擠就能出得來。但是,如果擠掉了所有的水分,人肯定就是動物里最難看的一個,因為他死了,而且成了木乃伊。
然後跟著伊林走到他家的爐子旁,開始想火。爐子燒著以後,劈柴到哪裡去了?如果說燒掉了,那應該算你看出來的,而不是你想出來的。爐子里火旺的時候,為什麼呼呼直響?「火旺唄。」這是一個思想懶漢的聲音,伊林告訴我們那是「跑動的空氣」。其實人就是一個「爐子」。伊林給我們出了個謎語:「爐子燒著了,卻沒有火焰;空氣從哪裡進去,煙就從哪裡出來。」這是什麼?謎底就是「人」。在我們這個爐子里燃燒的劈柴就是食物,因為不停地吃東西,所以我們的身體才一直是熱的。如果一個人手涼了,腳涼了,後背涼了,心也涼了,什麼東西都涼了,那他肯定是個死人。
伊林家的東西真不簡單。他家的餐桌,讓他想了許多。他家的廚房,又讓他想了許多。他家的碗櫃和衣櫃,也讓他想了許多。把簡單的事情想得如此有趣。 伊林在他們家裡走了20多步,就寫了一本小書,然後告訴我們,這是一本導游書,是寫給那些願意在家裡作一次旅行的人的。
伊林搞科普,不給你講生活常識,而是以散文的筆調講很哲學的道理,講很哲學的人。
《人怎樣變成巨人》一本書,以社會發展史作為背景,來敘述科學發展的歷史 。第一部,從人類的起源、古猿變成人說起,講人類在原始社會里怎樣逐漸認識世界,改造 世界,同時也改造了自己,最後講到科學在初期奴隸社會里的萌芽。第二部,是伊林和謝加爾合寫的。它敘述科學在奴隸社會里發展的故事,以整個奴隸社會的歷史作為背景,闡述新的科學思想跟舊的傳統觀念的斗爭,唯物主義跟唯心主義的斗爭,最後說到奴隸社會的崩潰。�
伊林的科普名著《人與自然》,作者對科學與大自然的熱情和生動的文筆,給讀者強烈的感染和沖擊,使我們覺得伊林不僅給了讀者豐富、新鮮的知識,也給讀者一次生動、具體、親切的思想教育。可以看出伊林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熱愛人民和祖國的胸懷。
《在你周圍的事物》是一本科學讀物,也是一本文藝作品,裡面有故事,有童話。它講的是在你周圍的一些平常的事物,可是有好多你以前卻沒有聽到過,比如說,練習薄是長在樹林里的,襯衣是生長在田地里的,或者說冰雹會說明高空正在刮什麼風,不倒翁會解釋船舶為什麼不會傾覆。它告訴你一些就近的事物,也告訴你一些遠的事物。它幫助你睜開眼睛去認識大自然,也知道你開動腦筋去改造大自然。這雖然是一本十幾萬字的大書,讀起來卻十分輕松,因為它寫得生動活潑,淺顯明白,有趣而且容易接受。
伊林作品譯介到中國來已有半個多世紀。在長達70多年的時間里,版次不斷增加,印數始終不衰,一直是廣大青少年和成年讀者的良師益友。
由於伊林的作品是在20年代寫的,難免受歷史的局限。但是伊林創作所遵循的指導思想、原則和方法,他那高超的寫作技巧、闡述的科學基本原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由於科學和歷史的發展,我們今天來看伊林的具體作品,也可以找到一些受歷史局限的不足之處或問題。這一點我們不能苛求於已經逝世近40多年的伊林,而是需要我們從他的作品中吸取寶貴的經驗,領會其深刻的科學內涵,看到更多像伊林作品那樣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新作品。
❾ 伊林是什麼國的著名科普作家
蘇聯。
伊林,前蘇聯科普作家、工程師、兒童文學作家。生於1895年,逝於1953年。外文名:Илья Яковлевич Маршак (伊利亞·雅科甫列維奇·馬爾夏克),伊林從小酷愛讀書、喜歡大自然、喜歡做科學實驗。
童年時他仔細觀察過各種生物和天象地質,這些都為他以後從文學文藝的角度創造詩一般的科普作品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十萬個為什麼》這一極富有生命力的名稱,即取自伊林的著作,堪稱最善解人意的科普作家,任何復雜硬的科學原理在他筆下都變得津津有味。
《十萬個為什麼》惠澤幾代人,他還編著了《大自然的文字》等文,其中《大自然的文字》被選入蘇教版小學教材。1914年中學畢業,伊林因成績優異獲得金質獎章。
從1924年起,他還在大學念書時就開始創作科學文藝性短文。1925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工藝學院。1927年創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讀者的喜愛。
在這之後的30多年中,他為青少年創作了《幾點鍾》《黑白》《十萬個為什麼》等幾十部膾炙人口的科學文藝作品,在普及科學知識,鼓舞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他的作品知識性強,文筆流暢優美。 1953年11月15日,他在莫斯科逝世,終年58歲。
(9)英國伊林學院是什麼機構擴展閱讀:
作品:
1、《幾點鍾》
講述了人類怎樣測量時間和發明鍾表的故事。時間和人類生活有怎樣重要的關系,一根杖、一本書、一盞燈為什麼能夠計量時間。
鍾表有多少式樣,很大的鍾是怎樣改進而成為裝飾在指環上的表……蘇聯著名科普作家伊林憑了他那不可多得的才能,用散文的筆調、簡練質朴的語言,向小讀者們娓娓道來。
2、《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的文字》一書是以《大自然的文字》一文作標題的兒童讀物,除第一篇的《大自然的文字》外還有另外幾篇文章,層層深入介紹自然,清晰簡明。
這是一篇文字淺易生動、富有趣味的科普性說明文,其寫作意圖在於引導孩子們認識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從大自然中汲取知識和生活的智慧。
本文作者巧妙地將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比作「文字」,並舉出實例引領小讀者去探索隱藏在這些獨特「文字」後面的學問和奧秘,以此來激發孩子們親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熱情。文章說明事理循循善誘,讀起來趣味盎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伊林
❿ 蘇聯伊林的作品有什麼
伊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十萬個為什麼》、《不夜天》、《黑白》、《幾點鍾》、《在你周圍的事物》、《自動工廠》、《原子世界旅行記》、《人怎樣變成巨人》(第一、二、三部)、《書的故事》。
米·伊林是我國讀者十分熟悉的著名蘇聯作家。他出生於烏克蘭,從小酷愛讀書,喜歡大自然,喜愛科學實驗。童年時期曾仔細觀察和研究螞蟻的生活情況,觀察天空和星象。這一切,為他日後用文藝的手法,詩一般的意境、創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礎。1914年米·伊林中學畢業,因成績優異獲得金質獎章。從1924年起,他還在大學念書時就開始創作科學文藝性短文。1925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工藝學院。1927年創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讀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