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曾經被英國統治,那段黑暗歷史持續了多少年
英國人完全統治了印度190年,樓主說的400年指的是從入侵開始算了。
1849年3月29日,英國殖民者宣布把旁遮普省並入英屬印度領地,由印度總督直接統治。旁遮普的被吞並,標志著英國完成對印度的征服過程。
1947年6月3日,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同意把英屬印度按局民宗教信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國和孟加拉國)。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誕生。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國。
㈡ 印度在近代是如何逐漸被殖民的
最早從海上到印度的是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他在1498年進行探險,帶著船隊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馬拉巴爾海岸的港口卡利庫特。達·伽馬是一個探險家、航海家,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在於發現開通了從歐洲到亞洲的海上航線。他又是一個驕橫跋扈,狂暴兇殘的人,習慣用武力解決問題。他最早到達印度,但印度最後並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一方面與葡萄牙的國力有關,另一方面也與達·伽馬和在印度的葡萄牙人狂暴兇殘有關。最後,達·伽馬就死在了印度的卡利庫特。
第一次看到從海上來的外國人,著實把印度人嚇了一跳。印度小國林立,根本對海上經濟沒有概念。當時的馬拉巴爾這個地方的國王熱情友好地接待了達·伽馬,允許他以後來經商。達·伽馬從印度運回了大批絲綢、香料、象牙和寶石等,賺翻了。1502年,達·伽馬再次來到印度,這一次就不是文質彬彬地做生意了,而是發揮海盜的本能,在海上搶商船、在陸地搶地盤。他們要把別的力量趕出印度,尤其是阿拉伯人。
葡萄牙人在印度搶了許多地盤,到16世紀中葉還控制了錫蘭島,就是今天的斯里蘭卡。於是,他們在此任命了總督,更加瘋狂地排擠外來力量,還大肆迫害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他們到處拆毀印度教寺廟,他們把污物和豬肉堵上阿拉伯人的嘴,把印度婆羅門的耳朵割掉,縫上狗耳朵,對於反抗者,他們或者砍去四肢,或者直接剁碎。
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都來分一杯羹
荷蘭人其實也是很早就在印度做生意,他們真的就是在老老實實地做生意,因為國力不強嗎,沒法像葡萄牙這么高調。17世紀初,荷蘭的尼德蘭革命成功,荷蘭的工商業和航運業飛速發展,荷蘭也成了享譽世界的「海上馬車夫」,國力也超過了葡萄牙。1602年,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成立,雄心勃勃地要壟斷東方貿易。這個東印度公司實際就是國家的一個搶劫集團,他們被授權宣戰、簽約、佔領土地、修築要塞等。殘暴地葡萄牙人在印度名聲太臭了,荷蘭人很輕松就從他們手裡搶到許多地盤,葡萄牙逐漸被趕出了印度。
法國人、英國人也來了,他們的實力可比葡萄牙和荷蘭強。1664年,法國政府一下子在印度成立了「西印度公司」和「東印度公司」兩個公司,這架勢就是要一口吞下印度;英國人當然不會落後,1600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授予英國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特許狀,給予他們在東方的貿易壟斷權,還有「修築要塞、建立軍隊、對非基督教民族宣戰、媾和以及統治所征服的殖民地等政治和軍事特權」等等一堆權力。英國的東印度公司的范圍可不止在東方,他們在印度東海岸、西海岸和孟加拉、比哈爾建立許多的商館。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歐洲列強所謂的公司、所謂的生意,背後都是國家行為。他們嘴裡的貿易就是在搶劫。這些歐洲國家內部也矛盾不斷,為了獨霸生意,也爭斗不休。荷蘭就是被英國打出印度的。能統治印度貿易的到是把世紀中期,只有英法兩國了。為了利益最大化,英國人毫不客氣地驅逐法國。1758年,他們通過三次卡爾那提克戰爭打敗法國,徹底把法國排除出印度,留下的人只能老老實實做生意,想控制印度,哪怕一個小港口都辦不到。
一家獨大的英國公司開始征服印度
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在印度一家獨大,這時的印度是莫卧兒王朝後期,基本就是個空殼子,國內都是些地方王公貴族的小國,他們每一個小國都不是東印度公司的對手。就這樣,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南征北戰、東打西伐,控制了印度大部分地區。注意,這時是「東印度公司」管理印度,嚴格來講,不是英國的國家行為。
東印度公司牛得不得了,他給那些小國訂規矩,比如他們不準莫卧兒王朝最後的皇帝稱「皇帝」,不準小國的國王稱「國王」;他們改了小王國接班規定,比如有些印度小國王沒有子女,可以用親近家族的子女繼位,但「東印度公司」不準。東印度公司在小國內部拉一派達一派,扶植傀儡進行統治。這時的印度要多慘有多慘,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統治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英屬印度」,由東印度公司直接管理;另一部分為「印度土邦」,他們數量眾多,由公司間接統治。總之,一切都由英國人說了算,英國人在印度是沒有法律能管的。1774年10月,東印度公司給印度任命了一個「全印總督」瓦倫·哈斯丁斯,從此,「印度土邦」也由英國人直接統治。
1784年,英國首相庇特提出一個關於印度的法案,這個法案的內容是:
(一)、英國在印度的領土由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政府共同管理;
(二)英國政府成立管理局,批准、審閱一切關於印度的文件;
(三)管理局對印度的管理高於東印度公司董事會;
(四)國王有權召回董事會任命的總督。
這個法案有意思的說出了「英國在印度的領土」,司馬昭之心。從此,印度真的就是英國政府在管理了。
㈢ 同為大國,為何英國可以滅亡莫卧兒帝國,卻不能滅亡清王朝呢
印度這個國家,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國家,歷史上大多數時候處於分裂之中。近代莫卧兒王朝也不過佔領了印度大部分地區。周邊依舊邦國林立。西方殖民者趁機在印度沿海地區佔領了許多殖民地,作為進一步入侵的橋頭堡。
到17世紀,印度的莫卧兒王朝也已經四分五裂,各地軍閥割據,阿富汗的杜蘭尼王朝也大舉入侵。莫卧兒朝廷只剩下印度西北的一部分領土。
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全印度已經有600多個王公成為了東印度公司的「盟國」。只剩下信德和旁遮普兩塊地方保持獨立了。英國1843年輕易吞並了信德。又趁機錫克教的旁遮普公國內亂,在1845年2月攻佔旁遮普首輔拉合爾,將其變成了藩屬國。1849年,英國正式宣布吞並旁遮普。至此,經過近一個世紀的軟硬兼施,英國終於把整個印度都納入掌握之中。
由此可見,印度被英國吞並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強有力的中央政權,邦國林立,被英國各個擊破;二是大批將領被英國收買倒戈;三是自古就缺乏統一的國家觀念,被征服是家常便飯。就算這樣,英國也花了近一個世紀才把印度全部征服。
這樣反過來看大清朝。大清的實力比印度整體要強自不必說。相對印度的分裂,大清國一直是統一的帝國,而且是中央集權制度,朝廷能充分調動全國各地的力量共同對敵;其二大清的將領有愚昧的,也有怯懦的,但整體來說,沒幾個是叛國求榮的。很多人能夠為國家戰斗到底。這個和印度將領的動輒倒戈形成鮮明對比。其三是大清屬於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從古來有華夏為尊的文化傳統,也不會輕易屈從於英國人的征服。
因為這三點,英國人無力吞並整個中國,只能採用軍事+外交手段來撈取好處。
㈣ 英國為什麼敢侵略印度
因為當時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日不落帝國)需要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為本國帶來跟多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順利闖入印度。英國殖民者佔領印度後,便充分利用了印度國內的各種矛盾,讓「印度人列印度人」,從而坐收漁利。如18世紀末,東印度公司唆使印度教封建王公攻打伊斯蘭教的邁索爾,後又唆使海德拉巴王公進攻馬拉特,並挑撥馬拉特王公之間的關系,造成極度混亂局面後,東印度公司才出面收拾殘局,進而確立自己的殖民統治權。
㈤ 為什麼印度能被英國殖民統治那麼久,印度不
1919年4月13日,在印度北部城市阿姆利則,英國軍隊向遊行示威的印度人民開槍,造成1000名印度人死亡,1500人受傷,這就是印度歷史上著名的阿姆利則慘案。當然,類似這樣慘案還有不少,這也說明了當時的印度人是非常痛恨英國殖民統治的,但是為什麼印度獨立後,卻絲毫看不出印度人有多麼恨英國呢?
圖1/7
其實細看印度的歷史就會發現,印度的歷史就是一部被侵略的歷史,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從西北方向進入印度地區,並征服了當地土著,這可以說是古代印度人第一次被侵略,從這之後,侵略者便一個接一個的到來,先後有希臘人、塞人、安息人、大月氏人,波斯人、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曾率軍打進印度)、突厥人、蒙古人、最後是英國人,可以好不誇張的說,面對這么多民族的入侵,印度地區的人早就習慣了,所以印度人到現在都有一個毛病,就是記吃不記打(因為挨揍的次數太多了,真記不起來)。
圖2/7
相比歷史上的其他統治者,英國人對印度的貢獻是最大的,首先是領土貢獻,在歷史上印度半島就從來沒有統一過,當年強盛的莫卧兒帝國也僅僅統治著印度中部和北部(其實統治力很弱,很多城邦都是名義上臣服,實際都是自治),只有英國人利用軍事、政治方式算是統一了印度半島,不然,印度這個名到現在也僅僅是個地理概念。其次,英國人給印度留下了2.2萬公里的鐵路和基礎工業設施,現在印度人的鐵路依然是當年英國人留下的底子,最後,印度的獨立沒有經歷過戰爭,等於英國人和平移交給了印度政黨,所以何恨之有呢。
㈥ 英國為什麼要侵略印度
1600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頒布命令,特許剛剛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等亞洲國家進行殖民活動,圖為設在倫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總部大樓。不久,東印度公司便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據點。
最初,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了商業事務所和商館,只是從事貿易活動。後來,公司勢力逐漸擴張,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貿易公司,而是一個擁有武裝的政權機構。英國通過一系列的戰爭,把法國勢力趕出了印度;接著佔領了印度的大量土地,進行了瘋狂的掠奪當地財富,印度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除此之外,東印度公司還徵收苛捐雜稅,種植鴉片,向中國和東南亞一帶走私販賣鴉片,獲取不義之財。
㈦ 中印度作為東方的文明古國,為什麼會在英國
印度之所以被英國吞並是莫卧兒皇帝奧朗則布改變了莫卧兒帝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而開始的而且後來很多從屬莫卧兒帝國的國家紛紛起義和莫卧兒作戰而且英國制度比印度強軍事能力比印度好所以才能征服印度
㈧ 關於東印度公司,印度為什麼會被英國全面控制 簡單的告訴我吧!
東印度公司是英國在印度最高的行政機構,擁有很大的權力剝削印度人。
1,英國有強大的海軍足以讓印度滅亡。
2,印度當時處於分裂狀態。
3,印度當時也有內訌。
4,貴族勢力倒向英國。
㈨ 為什麼印度會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而中國則成為兩半社會
一、南亞次大陸的分裂狀態給殖民創造了機會。
十八、十九世紀的印度處於分裂狀態,莫卧爾王朝正在衰落,即便是在莫卧爾王朝最鼎盛的時期,也沒能統一印度,當然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王朝統一過現在印度的疆域,尤其是中南部,印度也一直沒有一個佔主體地位的民族。分裂狀態為西方殖民者提供了機會,葡萄牙、英國、法國相繼在印度南部建立殖民地,而毫無觸及強大的莫卧爾王朝的利益,可以毫無誇張的說,沒有英國殖民者就沒有統一的印度,印度的統一來自於殖民者。
相比之下,當時的中國處於清王朝的統治之下,經過清代幾位帝王的勵精圖治,進入十八世紀,清王朝的疆域空前遼闊,雖然從嘉慶帝開始清王朝實際上在走下坡路,但是清王朝在全國建立並維持了中央集權制的政治體制,保證了國土的統一,歐洲人曾經數度企圖在中國建立殖民地,早在十七世紀,西班牙人、荷蘭就曾相繼佔領台灣,俄國人侵入黑龍江,但都被中國政府驅逐,這使得歐洲殖民者始終不敢對中國有多少妄想,直到鴉片戰爭。可以說強大的中央政權的存在遲滯了歐洲殖民者侵略的步伐。
二、印度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其更容易受到新崛起的歐洲的影響。
歐洲人很早就知道了印度的位置,早在古希臘時代,亞歷山大就曾經入侵過印度,歷史上與歐洲相臨的波斯也曾多次侵入印度,在阿拉伯帝國時代,南亞次大陸與阿拉伯的疆土相臨,印度通過阿拉伯中間商與歐洲保持著廣泛的貿易和文化上的聯系。進入奧斯曼帝國時代,奧斯曼土耳其截斷了印度與歐洲的貿易。與此同時歐洲的航海家開始了大航海時代,通往印度的新航線被發現,印度與歐洲第一次實現了直接聯系,歐洲殖民者通過堅船利炮相繼在印度建立新的殖民地。經過一番較量,英國最終戰勝了其它歐洲殖民者獨佔了印度(少數地區除外)。
雖然中國歷史上通過多條絲綢之路與歐洲保持著經貿文化的交流,但雙方遠隔萬里,交流非常不便。歐洲對中國的了解非常有限,《馬可波羅游記》讓歐洲開拓了眼界,並引導不少歐洲傳教士與商人來到中國,但是雙方的交流仍然非常有限。直到十六七世紀,隨著新航線的開辟和亞洲殖民地的建立,歐洲人與中國的交流才變得順暢,歐洲也才對中國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建立有著復雜的成因。
自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變。雖然列強不斷侵擾,但同時中國的內部也在發生著變化。一方面歐洲列強初來乍到,地位不鞏固,而且多方競爭給中國留下的機會;另一方面,中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近代革命運動,從農民起義到革命起義,清王朝在內憂外患中耗盡了自己的陽壽,逐步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㈩ 印度被英國統治了200多年,為啥印度不恨卻對英國感恩
1、英國統一了印度印度在歷史上都沒能夠完成過統一,一直都是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而在被英國統治之後,當時除了法國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之外,其餘地方都被英國所統一了,也就是說英國占據了印度之後,為了擴大自己的統治疆域,還幫印度打下了很多地方,幫印度擴大了領土了,因此也正是因為英國的助攻,使得印度在獨立後才能完成統一,甚至領土還大大擴大了。
4、英國統治期間給了很多優厚的待遇英國對於印度的統治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殘暴,反而在當時還出了很多寬容的政策,甚至給予印度人很多優厚的待遇,比如給予印度上層的權利是比較大的,而且印度人還能隨意在英國定居或者是留學之類的,所以也正是這些優厚的福利使得印度人對於英國才會那麼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