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首相的承諾下,你認為英國完全脫歐還要多長時間
我覺得就算在新首相的承諾下也要再過一年,也就是2020年底以後一點,按照之前的《脫歐法案》的預計時間,而且這還是保守估計。這是根據英國脫歐這兩年以來的狀況估計的。雖然新首相承諾在2019年也就是今年的十月份完成徹底脫歐的目標,但我覺得這肯定是不可能的呀!
第二,這樣一來,從事金融和相關行業的幾百上千個員工就會失去工作崗位,一旦英國沒有新的足夠的工作崗位提供的話,就容易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引發和激化矛盾。畢竟還是有很多的人不支持脫歐,
所以如果不把問題都解決好,像新首相所說的那樣今年十月份就成功脫歐,如果出現了巨大的問題,這個後果由誰來承擔呢?所以我覺得還得再多一點時間。
⑵ 英國為什麼暴亂
倫敦持續的騷亂既有突發的導火索,又有深層次的社會根源。在騷亂的醞釀、爆發和蔓延過程中,也暴露了另一種警示:以「臉譜」「推特」為代表的社交網路和黑莓為代表的手機通信技術,考驗著社會管理。
騷亂的導火索是警方4日射殺29歲男子馬克·達根。事發後,社交網站上出現了大量討論,其中不乏情緒性發泄、謠言和煽動言論。英國媒體稱,正是由於社交網站上大量煽動言論助長憤怒情緒。
隨著騷亂的發展,新興的「黑莓通信」手機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達根正是通過「黑莓通信」向女友發出了最後一條信息。騷亂中,一些黑莓手機擁有者互通聲氣,商討攻擊目標和通報警方動向,還有人利用群發功能大量散布鼓動騷亂的言論。「黑莓通信」通常只有群組內部人員才知道消息是誰發的,官方很難查出消息來源,這成為騷亂者躲開警方監控彼此呼應的重要原因。
鑒於有人在網上煽風點火,英國警方宣布,正在監控「推特」等社交媒體,鼓動騷亂者將被逮捕。黑莓英國運營商也聲明說,將「以所有可能的方式協助」配合當局調查。
倫敦發生的事並非孤例,在今年年初的西亞北非社會動盪中,社交網站、手機等通信工具也起到了微妙的作用。
社交網站、微博、智能手機等現代信息通信工具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是近年來全球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之一。但人們也不能不注意到,通過這些工具傳播信息匿名性、免責性強,海量信息的流動往往真偽難辨,甚至摻雜謠言和不負責任的煽動。一旦虛擬空間的煽動演變成現實社會的行動,就可能給更多人帶來不幸。
如何規范這些信息通信工具,讓它們既有利於人們信息交流、又確保信息的真實性,無疑是值得社會管理者長期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摘自人民網
⑶ 倫敦暴亂起因是什麼
倫敦持續的騷亂既有突發的導火索,又有深層次的社會根源。在騷亂的醞釀、爆發和蔓延過程中,也暴露了另一種警示:以「臉譜」「推特」為代表的社交網路和黑莓為代表的手機通信技術,考驗著社會管理。
騷亂的導火索是警方4日射殺29歲男子馬克·達根。事發後,社交網站上出現了大量討論,其中不乏情緒性發泄、謠言和煽動言論。英國媒體稱,正是由於社交網站上大量煽動言論助長憤怒情緒。
隨著騷亂的發展,新興的「黑莓通信」手機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達根正是通過「黑莓通信」向女友發出了最後一條信息。騷亂中,一些黑莓手機擁有者互通聲氣,商討攻擊目標和通報警方動向,還有人利用群發功能大量散布鼓動騷亂的言論。「黑莓通信」通常只有群組內部人員才知道消息是誰發的,官方很難查出消息來源,這成為騷亂者躲開警方監控彼此呼應的重要原因。
鑒於有人在網上煽風點火,英國警方宣布,正在監控「推特」等社交媒體,鼓動騷亂者將被逮捕。黑莓英國運營商也聲明說,將「以所有可能的方式協助」配合當局調查。
倫敦發生的事並非孤例,在今年年初的西亞北非社會動盪中,社交網站、手機等通信工具也起到了微妙的作用。
社交網站、微博、智能手機等現代信息通信工具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是近年來全球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之一。但人們也不能不注意到,通過這些工具傳播信息匿名性、免責性強,海量信息的流動往往真偽難辨,甚至摻雜謠言和不負責任的煽動。一旦虛擬空間的煽動演變成現實社會的行動,就可能給更多人帶來不幸。
⑷ 英國騷亂
時間發展:警員入院
8月7日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倫敦北部托特納姆區6日晚發生騷亂持續到7日凌晨,騷亂造成至少8名警員受傷。 據報道,大約300民眾聚集在當地警局附近。一場要求「伸張正義」的示威,最後演化為打砸縱火的暴力犯罪。 倫敦急救機構稱,大約有10人在騷亂中受傷,其中9人需要住院治療。[2]
騷亂擴散
發生在6日晚至7日凌晨的倫敦北部托特納姆地區的騷亂逐漸平息後,7日晚間倫敦多個地區發生襲警、搶劫、縱火等案件,警方已逮捕100多名肇事者,並譴責那些犯罪行為的「盲目模仿者」。 在倫敦北部恩菲爾德、沃爾瑟姆斯托等地區,7日晚上一些商店的窗戶被砸碎,一輛警車被損毀;在東倫敦,警方在進行抓捕行動時,警車遭一輛汽車沖撞,3名警察受傷;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在南倫敦的布里克頓地區,有200多名年輕人搶劫商店、攻擊警察;甚至在倫敦市中心的牛津街,也發生50多名年輕人肆意毀壞公物事件。 倫敦警方一位負責人表示,對於7日夜間倫敦多個地區發生的小規模暴力事件,警方已經做出了迅速反應。 截至8日晚間,警方已經逮捕了100多名肇事者,而連續兩晚的騷亂也導致35名警員受傷。[3] 9日英國警方稱,倫敦至少5個地點爆發新一輪暴力事件。很多社區都能看到暴徒肆意破壞商業街設施或闖進大樓。 [4]
首相卡梅倫緊急回國
從6日晚開始的倫敦騷亂進入第三天,8日下午和晚間不僅在倫敦諸多地區相繼發生暴力事件,而且騷亂已經蔓延至英格蘭中部城市伯明翰。倫敦市在8日晚間已進入全面警報狀態,警方在騷亂地區部署了大量防暴警察。首相大衛·卡梅倫和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提前結束休假返回倫敦處理暴力事件。[5] 正在義大利休假的英國首相卡梅倫,此前聲稱不會提前結束假期,但鑒於事態嚴重,他於8日晚間提前返回倫敦,並將於9日主持召開針對暴亂的高級安全會議。政府一位發言人稱,卡梅倫度假期間時刻關注著事態的發展。 另外,此前聲稱對警方「信心十足」且不準備縮短假期的倫敦市長約翰遜,已確定提前結束假期,於9日返回倫敦處理騷亂事件。 8日上午也提前結束休假返回倫敦的內政大臣特麗莎·梅,當天會見了倫敦警察局代理專員蒂姆·戈德溫。她譴責近日發生的騷亂行為是「絕對的犯罪行為」,並要求這些人接受制裁。副首相尼克·克萊格8日下午前往托特納姆地區檢視受損狀況,他稱暴亂會給當地社區留下「巨大的傷疤」,他強調政府應該全方位參與社區的重建。 8月10日,英國首相卡梅倫表示,倫敦的局勢已經基本得到控制,政府正在採取更強有力的行動打擊暴力騷亂。內政大臣特雷莎·梅要求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所有警察取消休假,採取更加嚴厲、積極的方式應對騷亂。目前,警方已逮捕750多人,其中160人被起訴。
趨於平息
英國騷亂趨於平息,首相卡梅倫11日在議會宣布,政府將進一步採取措施恢復社會秩序,包括增加警力,加強治安巡邏,並考慮對利用網路散播謠言、組織犯罪的行為加強監控。 夏季休會的議會11日復會一天,對騷亂事件進行討論。卡梅倫說,英國舉國上下對近日的打砸搶燒等暴力活動感到震驚。他說:「我們將竭盡全力維護法紀,恢復社會秩序,調查騷亂背後深層次的原因。」[6]
編輯本段失控緣由
始於8月6日晚的一場大規模騷亂從英國首都倫敦迅速向全國蔓延,令英國政府和警方措手不及。直到10日,英國首相卡梅倫才表示,倫敦的局勢基本得到控制。然而在曼徹斯特、索爾福德、利物浦、諾丁漢、伯明翰等其他城市,小規模的騷亂仍在繼續。 一場主要是年輕人參與的騷亂何以幾近失控並蔓延至多個城市?其中原因值得反思。 一、政府反應遲緩 起始於倫敦北部托特納姆地區的這場騷亂一開始並沒有引起英國政府的足夠重視。最明顯的例證是,騷亂爆發之初,首相卡梅倫、負責國內治安的內政大臣特雷莎·梅和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仍在外地繼續休假,直到局勢難以控制後才返回倫敦。而在此之前,已蔓延到倫敦以外地區的騷亂只能由警力不足的警察像救火隊員一樣「四處滅火」。 針對政府的表現,英國主流媒體和民眾給出了自己的評判。《金融時報》刊文指出,卡梅倫對局勢嚴峻性的認識過於遲緩。尤戈夫調查公司的最新民調顯示,多數英國民眾認為,政府對騷亂的反應「非常差」。 二、警方處置不力 有分析人士認為,過去幾天的騷亂表明,參與平息騷亂的英國警員人數明顯不足,而且警方似乎不願對騷亂者採取強硬手段。 倫敦警察局一些警官透露,在8日晚騷亂幾近失控之前,他們接到的命令是「站著並觀察」,而不是強力應對。在形勢急轉直下之後,警方才改變了策略,同意派武裝車輛驅散一些地區的暴徒。 英國政府削減公共開支的計劃對警方的執法能力已造成了不利影響。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倫敦警察抱怨,由於經費緊張,警方的行動一切從節儉出發,而星期六晚上值班的警察又非常少,這讓不法之徒看到了可乘之機,率先於上周六(6日)晚在托特納姆地區發難。 卡梅倫承認,騷亂之初警力不足,未來不排除動用軍隊參與彈壓類似騷亂的可能性。他還表示,鑒於社交網路在此次騷亂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政府將與警方和情報機構加強協作,考慮對利用網路散播謠言、組織犯罪的行為加強監控。 卡梅倫宣布,政府將向在騷亂中受害的個人和商家提供幫助,他們即使未投保,也可根據騷亂損失法案申領保險金。據英國保險公司協會估計,此次賠償的保險金總額將超過兩億英鎊。 此外,英國政府將提供2000萬英鎊幫助受影響的商家盡快恢復營業,並出台1000萬英鎊的恢復計劃向社區提供援助,以確保社區清潔、安全。 6日晚,倫敦北部托特納姆區一些民眾在當地警察局附近示威,抗議警方4日射殺當地一名年輕男子,示威隨後演變為騷亂,並迅速蔓延到倫敦多個區域及利物浦、伯明翰、布里斯托爾和曼徹斯特等多個城市。隨著英國政府全力以赴加以應對,到10日晚,英國各大城市已沒有明顯騷亂跡象。 到目前為止,已有約1200人被捕,民眾也紛紛開始清理家園。
1英國社會不公平,種族歧視,貧富差距加大,失業率增加,對外窮兵黷武,年輕人壓力大
2.由於一名男子被殺 隨後居民抗議 再有其他喜歡鬧事的人推波助瀾 導致倫敦騷亂
結合他人講的哦,如果樓主覺得對的話不介意給點分呃,不給就看吧,反正有的都是別人總結的,呵呵
⑸ 怎樣解決英國倫敦暴亂
這個問題問的沒有方向:不見得是說要去英國當政吧?呵呵。英國倫敦的騷亂(不是暴亂)已經在解決之中了,但是沒有人可以拿出一個終極解決方案來。英國是一個民主政體,是老百姓當家作主的國家,所以他們的老百姓會在實踐中不斷嘗試新的方式來解決不斷發展的社會問題的。我們就不必操心了。也許你問的是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辦,哪比較可能的答案是:盡量找安全可靠的地方棲身,不要隨意外出走動,有問題立即報警或者向鄰居求助。
⑹ 8·6英國倫敦騷亂的各方反應
正在義大利休假的英國首相卡梅倫,此前聲稱不會提前結束假期,但鑒於事態嚴重,他於8日晚間提前返回倫敦,並將於9日主持召開針對暴亂的高級安全會議。政府一位發言人稱,卡梅倫度假期間時刻關注著事態的發展。此前聲稱對警方「信心十足」且不準備縮短假期的倫敦市長約翰遜,已確定提前結束假期,於9日返回倫敦處理騷亂事件。8日上午也提前結束休假返回倫敦的內政大臣特麗莎·梅,當天會見了倫敦警察局代理專員蒂姆·戈德溫。她譴責近日發生的騷亂行為是「絕對的犯罪行為」,並要求這些人接受制裁。副首相尼克·克萊格8日下午前往托特納姆地區檢視受損狀況,他稱暴亂會給當地社區留下「巨大的傷疤」,他強調政府應該全方位參與社區的重建。
代表托特納姆地區來自工黨的英國國會議員大衛·拉米在該地發生騷亂後,他呼籲平靜下來,說「隨著調查的進行真相和公正肯定會出來」,騷亂者並不代表整個托特納姆地區的居民,他堅持要求IPCC必須徹查出馬克的死因。代表斯特里漢姆地區的國會議員丘卡·烏馬納譴責發生在布里克斯頓和托特納姆的暴力事件。
代表北哈克尼和斯托克紐因頓的國會議員戴安·阿博特(Diane Abbott)呼籲實施宵禁,而代表紐瓦克的國會議員帕特里克·默瑟),呼籲警察使用水槍。8月9日,內政大臣Theresa May拒絕使用水槍並說「我們英國警察不靠水槍,我們靠與民眾溝通來解決問題」,「完全譴責托特納姆發生的暴力事件...如此無秩序的行為對公眾安全和財產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我全力支持警察廳恢復社會正常秩序」。前倫敦市長肯·利文斯通說「使用水槍對於那些縱火行為將會非常管用」。
英國首相辦公室發言人表示: 「昨晚托特納姆發生的騷亂絕對令人難以接受,那些攻擊警察和民眾、破壞財產的行為沒有正當理由」。
副首相尼克·克萊格表態稱騷亂「完全不能接受」,他稱騷亂者為「機會主義分子」。
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9日說:「我被托特納姆地區發生的暴亂和破壞情景震驚了」,副市長Kit Malthouse對天空新聞台說「犯罪者要為此受到譴責。
警察廳的副廳長Steve Kavanagh表示,6日和7日值班的警員數量已經增到了三倍。 《太陽報》稱一些場面是「羞恥的」,並悲傷地寫到「在倫敦奧運會即將在一年內開幕的時間里,我們的名譽在這個最糟糕的時刻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這是絕對的混亂狀態,它對生命和財產來說是嚴重的威脅」。
《每日電訊報》的主編說道「我們在倫敦和各地自周六夜晚以來所經歷過的事件呈現出一個全新的現象:暴力無秩序行為僅僅只為犯罪 ... 在如此的環境下,如果法律救濟為的是保護大多數人的利益的話,那麼我們也僅僅只有一個反應——暴徒必須被告戒他們必須尊重國家的法律」。
《衛報》呼籲公眾支持警察: 「...2011英格蘭騷亂成為了無秩序與有秩序之間的一種競賽。在這個競賽中有一個重要的附加說明——兩邊只有一個是對的。暴力襲擊、破壞必須停止,法治不是唯一保護自己對抗非法破壞的工具,但是法律必須得到執行」。 許多民眾呼籲政府讓警察使用英國以外的制止騷亂的方法,比如使用水槍和塑膠子彈等,而這些方法以前都被英國高官拒絕。
由於許多掠奪者在掠奪商店、體育用品店等商戶的商品時並沒有蒙面,甚至有的還擺出姿勢被相機照了下來,所以一些民眾已經將不少犯罪者的照片貼在了社交網站上。8月10日,大清潔團隊在暴亂後的晚上進入克拉彭鎮,以展示民眾的團結與自尊。
8月8日,一名來自哈克尼區的婦女痛罵騷亂者的畫面被《每日電訊報》的記者用手機錄了下來,該視頻名為「Heroine of Hackney」已經在網路上非常流行。
8日和9日,在倫敦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許多目擊者看到不少穆斯林居民(孟加拉國人、庫爾德人、巴基斯坦人、索馬里人和土耳其人)在追捕一些蒙面的青年暴力者 倫敦警察廳聲明是他們打擊犯罪的行動誘發了騷亂,他們也會調查騷亂中發生的各種犯罪事件。調查工作由警察廳的John Sweeney負責領導,還有來自兇殺與各種犯罪指揮部的偵探們,來自公共秩序分支的調查專家,以及大量警員的支持。
大曼徹斯特警察部門首長助理Garry Shewan,稱這是「前所未有的」犯罪。10日他警告說「許許多多的人(指犯罪分子),我們已經掌握了你的照片,我們知道你的長相,我們有你們肆意妄為的視頻」。
⑺ 8·6英國倫敦騷亂的事件詳情
在當地時間6日晚間的時候,英國倫敦市中心發生了一起由抗議引發的騷亂事件。截止到目前為止,有一棟樓房、兩輛警車以及一輛公交車被損毀。這個事件的起因是在6日當天下午的時候,大約有300餘人聚集在市中心的警察局,對警察在兩天前(上周四)射殺了一位名叫馬克·達根的男子的行為進行抗議。這些抗議者要求警局為這個事件給一個合理的說法和解釋。到下午的時候,這起抗議變成了一起騷亂事件,至少有5枚汽油彈引燃了汽車、商店和公交車,倫敦警方隨後出動了直升機等來監控事態的發展。
目前的局勢暫時被控制住了,但是在晚間時候當地的地方議員發表了一個聲明,在那個聲明中他表示說,這起事件並不代表托特納姆地區的治安情況,也希望大家應該保持冷靜來面對這一起事件。
⑻ 英國倫敦騷亂的原因是什麼
英國的騷亂根本原因是社會邊緣人群對主流社會不滿
英國騷亂的導火索是警方射殺了一名叫做馬克·達根的年輕人,當然不是警察隨便開槍處決老百姓,而是馬克先開槍射擊警察,萬幸子彈打中了警察的步話機,警察回擊打死他的。這個馬克是混幫派的,他家裡人就通過網路等等散布謠言,鼓動親友起來造反,接著整個南倫敦都開始純粹的打砸搶。這些街上的年輕人砸開店鋪,搶走電視機、現金、糖果,還在記者面前大言不慚的說「我們這是在對財產再分配!憑什麼別人有的我們就不能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是英國社會的分化嚴重。我們都知道英國的社會福利是很好的,很多拉丁裔、黑人來到英國之後好吃懶做,生一大堆小孩,小孩也不讀書(反正有國家養著嘛),小孩到了十幾歲都去混黑社會,偶爾有幾個有志氣的孩子要麼出人頭地脫離這個圈子去當中產階級,要麼就在街頭斗毆中喪命了。他們不讀書,混社會,卻眼紅英國的普通百姓中產階級開汽車炒股票,拜託,那是好好讀書好好工作,遵紀守法才能換來的生活。但在這些混混眼中,別人有的我沒有就搶過來,不要法律不要道德。
倫敦騷亂被稱為一場「沒有口號的騷亂」,這些不法之徒只是一味的打砸搶。
換到國內的形式,英國騷亂:你也知道我過對少數民族有很多優惠政策,但是城市裡還是有很多XJ自治區的小偷。他們就是不願意讀書不願意工作,有一天他們偷東西的時候被警察抓住了,反而去殺JC,結果被J C幹掉了,XJ小偷就鼓動同鄉開始在城市裡打砸搶。
⑼ 倫敦騷亂起因
這是網上看到的:
將在明年舉辦奧運會的倫敦,接連三晚出現騷亂與搶劫,甚至燃起熊熊烈火。這種北非式的街頭暴力居然蔓延至倫敦,不由得震驚世界。要問的是,為何處理社會矛盾一向較為成功的英國,會爆發這場大規模騷亂?
有人說這是因為種族歧視——因為電視畫面里警察都是白人,騷亂者多是有色人種。這種迫不及待地給倫敦警察蓋上「種族歧視」帽子的言論,其實相當脫離當今英國的社會現實。現在的英國與三十年前利物浦第八區爆發類似騷亂時期已經相當不同。三十年前的英國,經常有報道指責警察濫用「合理懷疑」(reasonable suspicion)對少數族裔進行「截停搜查」(stop and search),這種情況現已大幅減少。反倒是很多時候,白人警察為了避嫌「種族歧視」故意減少「截停搜查」,造成治安隱患。英國政府也很小心處理招募政策,規定每支警隊中都必須有一定比例的少數族裔警員,因此在少數族裔聚居地的地區,一定會見到不同膚色的警員。並且從1980年代開始,英國警方制定了一系列「進入社區」的政策,要求地方警隊必須與少數族裔的社區領袖建立聯系,以便共同維持社區秩序。總之,即使英國白人內心怎樣看待種族歧視問題人言人殊,但起碼從整個制度的設計與執行上看,公然施行種族歧視的政策措施,在當代英國委實不可想像。即使是英國國內的評論者,也最多把種族歧視看成一種歷史積怨,與此事本身沒有直接關聯。
事實上,根本原因是英國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以少數族裔為主的一大批年輕人對前景喪失憧憬,把怨氣到處發泄。
早在黑人青年達根(Mark Duggan)被警察擊斃前,就有很多這一區少數族裔的年輕人參與到騷亂中去。他們的處境很值得留意。托特納姆區的人口中,有8%(約6000人)依靠政府派發的失業救濟維生,這個比例是全英的兩倍。在申請失業救濟的人中,有20%在24歲以下。青年人大量失業,這種情況與幾年前法國巴黎北非裔社區騷亂的背景極為相似。公平地說,少數族裔移民群體未能積極主動地融入主流社會,這種情況在歐洲諸國屢見不鮮,當然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但是政策不給力,甚至完全沒有回應他們的特殊需要,是更加值得關注的問題。
年輕人無法就業,怨氣就會沖著社會而來,政府要做的應該是一方面提供輔助服務(包括教育、就業、家庭等相關政策),另一方面也要保證警力維持治安。然而,英國政府一年來的所作所為,卻恰恰相反。在英國的教育政策給予平庸學生較多關注,但對於「差生」基本持放棄態度,把他們交給青年政策來處理。在英國,青年服務是青年政策的重要一環,通過各類活動項目為問題青少年解決在家庭、教育、就業、人際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們健康發展。但由於政府推行財政緊縮政策,去年托特納姆所在的哈林格行政區(Haringey)的地方議會,把用於青年服務的預算砍掉了75%。一下子,從圖書館服務到青年中心等都大受影響。高失業率加上這些社區組織的「凝聚工具」的缺失,使這些少數族裔的被排斥感加深,不滿情緒進一步激化。
屋漏兼逢連夜雨,青年犯罪率正欲上升之際,英國政府為了緊縮財政開支,允許大學大加學費,從3000鎊升到9000鎊,同時又大減警力,到今年3月,全英警察人數降至13.9萬人,合共減少了4625名,輔警(community support officer)也減了逾千人,降到1.58萬人。就業無從、求學無門,黑幫橫行連警察管不了,最後的結果就是現在看到的一幕幕。
現在英國公眾輿論主要針對倫敦警廳鎮暴不力,可以預期提前結束休假返回倫敦處理此事的首相卡梅倫與市長約翰遜將會藉此機會重組警隊。然而,強力鎮暴容易,讓這些少數族裔的窮孩子覺得人生有盼頭,不值得為一時泄怨而誤了自己的前程,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了。這需要很長的時間與大量的投入,考驗的是政府維護社會平等與推行多元主義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