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現如今首相是誰啊多大
你好 戴維·卡梅倫(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1966年10月9日-)出生於英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具有純正的英國王室血統,是英國保守黨的政治明星,2001年成為英國上議院議員,2005年在年僅39歲時成為英國保守黨領袖,2010年5月11日起成為英國第53任首相,也是英國自1812年以來最年輕的首相
B. 英國現在的首相是誰
英國新首相卡梅倫
5月11日,在英國倫敦,保守黨領袖卡梅倫在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前發表講話〃梅倫當晚接任首相職務,他應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要求著手組建新一屆政府。新華社記者曾毅攝
新華網倫敦5月11日電(記者 郭瑞 康逸)英國保守黨領袖卡梅倫11日晚接任首相職務,他應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要求著手組建新一屆政府。
卡梅倫在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前發表講話說,他和自由民主黨領導人克萊格將拋開政黨分歧,為了公眾和國家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為此,他將與自民黨結成聯盟,組建一個「強大而穩定的政府」。
卡梅倫表示,他將著手解決英國面臨的財政赤字、社會問題以及重建對英國政治體制的信任等難題,盡管為此要作出一些艱難的決定,但他希望帶領人民克服困難,開辟更美好的未來。
英國大選結束以來,保守黨與自民黨就組建新政府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磋商和談判,雙方11日的談判進行互錠皋瓜薤蓋鴿睡龔精了近4個小時。自民黨與工黨此前也就組建新政府問題進行了正式談判。
自民黨的一位發言人在分析與工黨的談判失敗的原因時說,工黨一直沒有嚴肅對待與自民黨組建「積極的、改革的政府」這一問題。而工黨前商務大臣曼德爾森則指責自民黨為談判設置了過多的障礙。
在本月6日舉行的英國大選中,沒有一個政黨在議會贏得半數以上的議席,從而形成了自1974年以來第一個「無多數議會」。雖然保守黨獲得306個議席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但也沒有達到在議會擁有多數黨地位所需的326個席位。工黨和自民黨分獲258個和57個議席。
C. 英國首相有哪些
1、愛德華·希思
愛德華·希思(Sir Edward Heath, 1916年7月9日 - 2005年7月17日),1965年至1975年英國保守黨黨魁,1970年至1974年英國首相。他經歷了保守黨內的重要轉變,是前首相麥美倫和撒切爾夫人之間的過渡人物。他在任內的最大貢獻,是成功推動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2、羅伯特·皮爾
英國首相(1834~1835、1841~1846),他被看作是英國保守黨的創建人。羅伯特·皮爾是英國19世紀的一位知名人物,他的政治策略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倫敦議會廣場上的皮爾像變遷。他務實、經驗豐富,是一位出色的和理智的演講家。他的政治策略的變化反映出他同時是一位愛國者和務實的政治家。
3、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
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 1809年12月29日—1898年5月19日)英國政治家,曾作為自由黨人四次出任英國首相(1868-1874、 1880-1885、1886以及1892-1894)。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他和保守黨領袖本傑明·迪斯雷利針鋒相對,上演了一場又一場波瀾壯闊的政治大戲。格萊斯頓是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偶像,始終被學者排名為最偉大的英國首相之一。
4、威廉·亨利·卡文迪許-本廷克
威廉·亨利·卡文迪許-本廷克第三代波特蘭公爵,(1738年4月14日-1809年10月30日),1738年至1762年曾稱為蒂奇菲爾德侯爵(Marquess of Titchfield)英國政治家,曾分別自1783年4月至12月及自1807年3月至1809年10月兩度出任首相,但兩次都沒有掌握任何實權,僅屬有名無實。
5、威廉·拉姆
威廉·拉姆,第二代梅爾本子爵,PC,FRS(William Lamb, 2nd Viscount Melbourne,1779年3月15日-1848年11月24日),英國輝格黨政治家,曾自1830年至1834年任內務大臣,後來又在1834年以及自1835年至1841年出任英國首相。此外,墨爾本子爵早年曾任維多利亞女王的老師。
(3)英國首相到哪裡了擴展閱讀:
英國首相從沃波爾到2016年一共54位,今天的首相權力 越來越大,他可以選擇他的大臣,他可以解散議會,如果他是保守黨人,他還可以任命黨的主席,他們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包括一位業余科學家、一位哲學家、一些賽馬迷和放盪之徒、一位小說家、一位歷史學家和一員名將(分別指索爾茲伯里、巴爾福、羅斯伯里、帕麥斯頓、迪斯雷利、丘吉爾和威靈頓)一些平庸之輩和少數天才。
D. 英國歷任首相是
1、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香港譯作貝理雅,台灣譯作東尼·布萊爾,英國政治家,1994年至2007年任工黨黨魁,1997年至2007年任英國首相。在2007年卸任黨魁、首相及下議院的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另外又獲中東問題有關四方委任為中東問題特使。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英國首相
E. 怎麼不見英國首相布萊爾,他去哪裡了
布萊爾是前任 ,而且,根據需要,國際新聞是有選擇的播放的。
媒體只有領會精神了,才能播放節目。
F. 英國首相卡梅倫2013年12月訪華是到哪個城市
A 英國首相卡梅倫下周訪華
英國首相卡梅倫將於下周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28日,卡梅倫來到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參觀在這里舉行的「700-1900:中國古代繪畫名品特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期待在訪華時乘坐高鐵,並在成都吃一次火鍋。
卡梅倫此次訪華代表團成員包括外交、衛生、文化、環境、科技、商業等多位部長級官員和約150位企業家,是迄今兩國交流史上規模最大的代表團,除北京外,他還將訪問上海、杭州、成都。
當被記者問及最想吃中國的什麼食物時,卡梅倫說:「我這周見了一些在英國小學學習中文的英國孩子,我向老師詢問了課程情況,還問了在中國有什麼必須品嘗的食品,她向我推薦了成都火鍋。我去成都的時候一定要吃一次火鍋。」
在接受現場媒體采訪時,卡梅倫表示,期待在訪華期間,與中國領導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進行交流。「我認為我們所尋求的中英合作領域應該不受限制。」卡梅倫說,現在已經有很多中國公司在英國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倫敦希斯羅機場、曼徹斯特機場、欣克利角C核電站等,英國歡迎中國企業前來投資。
英國正在評估修建從倫敦到伯明翰的高速鐵路,中英兩國在這一領域也具有合作潛力。卡梅倫表示,他對中國的高鐵建設表示贊賞,也期待在訪華期間乘坐高鐵。
G. 誰能說一下英國現任首相是誰
一、英國新首相 今年53歲的戈登·布朗出生在蘇格蘭一個普通的牧師家庭。據布朗的傳記作者保羅·勞特利奇記述,布朗很小的時候就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12歲時,布朗就和哥哥約翰說服工黨,允許他們在自己創辦的報紙上刊登當時工黨領袖哈羅德·威爾遜的一篇文章;16歲時,布朗獲得了蘇格蘭著名學府愛丁堡大學的獎學金,成為當時年齡最小的大學生;24歲時,布朗發表了自己所謂的「蘇格蘭紅皮書」,儼然以英國首相的口氣對蘇格蘭的狀況進行分析。 但布朗的家庭生活卻曲折很多,他50歲時才有了第一個兒子,還有一個女兒早夭,然後又有了第二個兒子,不過患有先天性遺傳疾病。 「撒切爾夫人第二」 布朗生性率直,一位政府官員說,布萊爾很難和人吵起來,但如果布朗和誰「頂」上了,他就會像一頭頭部受傷的熊一樣無禮,不過人們通常不會以此為忤,反而會覺得布朗胸無城府,因而更加樂意接近他。英國經濟歷史學家裡查德·霍爾特在他的一本書中說,布朗是「新的撒切爾夫人」,他和撒切爾夫人一樣勤奮、聰明、孤傲、令人敬畏、缺點突出,但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布朗手下眼裡,布朗的工作方法幾乎帶有傳奇色彩。他總是在最後一刻才亮出自己的觀點,而且不會馬上付諸文字,即使非常重大的決策也只在公布前幾天才會正式付印,從而使一些喜歡向外泄露消息的工作人員無從下手。 百年來在位最久 有人說布朗冷漠、機智,有人說他熱情、詼諧,表面強硬而內心怯懦;有人說他是操縱政黨活動的政客,也有人說他是反對國家機器的知識分子,還有人說他是帶有蘇格蘭民族主義思想的天才政治家等等。 前財政大臣羅伊·哈特斯利認為,布朗可能是英國歷史上最成功的財政大臣,因此他比絕大多數歷任財政大臣都更有望繼任首相。而布朗已經成為近100年來在位時間最長的英國財政大臣。
H. 英國歷史上有哪幾位出名的首相 附人物事跡
1、丘吉爾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畫家、演說家、作家、記者,出身於貴族家庭,父親倫道夫勛爵曾任英國財政大臣。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1874年生於英格蘭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兩度出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
領導英國人民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雅爾塔會議三巨頭」之一,戰後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揭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
他寫的《不需要的戰爭》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16卷、《英語民族史》24卷等。
丘吉爾是歷史上掌握英語單詞數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萬多),被美國雜志《人物》列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說服力的八大演說家之一,曾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從1929年到1965年,連續36年擔任英國布里斯託大學校長。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2、羅伯特·沃波爾
羅伯特·沃波爾,第一代奧福德伯爵,KG,KB,PC(Robert Walpole, 1st Earl of Orford,1676年8月26日-1745年3月18日,又譯羅伯特·華爾波爾),英國輝格黨政治家,羅伯特·沃波爾爵士(Sir Robert Walpole)是他在1742年以前更為人所知的名稱。
後人普遍認為他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首相,盡管「首相」一銜在當時並沒有得到法律的官方認可,也沒有在官方場合被使用,但有見於他在內閣所施加的影響力,他事實上也是內閣的掌權者。
沃波爾任相期間曾歷仕喬治一世及喬治二世兩朝,他起先於1721年因南海泡沫事件而取得實權,此後主導政局約20年之久,惟後來因為對西班牙開戰而失勢。
沃波爾首相任期始於他在1721年出任第一財政大臣之職;但也有人認為內閣重臣湯森子爵在1730年退仕,沃波爾繼而完全領導內閣後,其首相任期才正式開始。
不過,人們多數取前者為其首相生涯的起點。沃波爾一直到1742年才辭職退仕,成為歷史上最長任的英國首相。
在任首相期間,沃波爾曾努力避免對外開戰,並維持低稅率政策,讓英國免於歐陸戰爭影響,使經濟繁榮穩定。至於在他的個人影響下,喬治二世對沃波爾十分信賴,而其所屬輝格黨的勢力更繼續鞏固,成為英國一大政黨。
沃波爾的強勢管治出於其個人影響力,多於其官位的本身影響,因此繼他以後的幾任首相,相較之下,影響力實相形見絀。
3、小威廉·皮特
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759年5月28日-1806年1月23日),活躍在18世紀晚期、19世紀早期的英國政治家。
1783年,他獲任首相,時年24歲,時至今日,仍然是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1801年,他辭去首相一職,但在1804年,他再次出任首相,卻在1806年任內去世。
擔任首相期間,他同時兼任財政大臣。民間為了把他和他的父親,老威廉·皮特區分開來,通常會在他的名字後面加上「小」(the Younger)。1766年,因父親獲封伯爵,他獲得了「The Hon」的前序。
小皮特首相任內,歐洲風起雲涌,先後爆發了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一般認為,皮特是一個托利黨人(或稱新托利黨人)。然而,皮特自稱「獨立的輝格黨人」,反對英國發展出過於嚴密的政黨政治系統。
因領導英國對抗法國,皮特聲名大噪。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效率極高,推行改革,培養出一代優秀的政治家。為籌備對法戰爭軍費,皮特提高稅率,又打壓國內的激進派。
為應對法國支持的愛爾蘭叛亂,他提出1800年聯合法令,又試圖解放天主教(Catholic Emancipation,未獲成功)。
皮特創出了「新托利主義」(new Toryism),奠定了托利黨在他去世後繼續執政二十多年的基礎。
4、亨利·約翰·坦普爾
亨利·約翰·坦普爾,第三世帕爾姆斯頓子爵(又稱帕麥爾斯頓、巴麥尊)(Henry John Temple, 3rd Viscount Palmerston) (1784年10月20日 - 1865年10月18日)。
英國外交大臣(1830年~1834年,1835年~1841年和1846年~1851年)和英國首相(1855年~1858年)。
他出身於愛爾蘭貴族,畢業於劍橋大學,1809年-1828年任英國軍務大臣,其後擔任內政大臣。兩次組閣,連續擔任英國首相近十年。他是兩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對華侵略政策的主要制訂者。
5、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
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 1809年12月29日—1898年5月19日)英國政治家,曾作為自由黨人四次出任英國首相(1868-1874、 1880-1885、1886以及1892-1894)。
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他和保守黨領袖本傑明·迪斯雷利針鋒相對,上演了一場又一場波瀾壯闊的政治大戲。格萊斯頓是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偶像,始終被學者排名為最偉大的英國首相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小威廉·皮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溫斯頓·丘吉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亨利·約翰·坦普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伯特·沃波爾
I. 英國首相
英國保守黨領袖戴維·卡梅倫5月11日晚接受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任命成為英國新一屆首相,卡梅倫的履新同時宣告了英國工黨連續13年執政的結束。此前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就結成議會中的多數聯盟達成了協議。
在工黨領袖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在充滿感情的告別儀式上離職之際,卡梅倫准備與尼克•克萊格(Nick Clegg)領導的自由民主黨組建聯盟政府。
43歲的卡梅倫是自1812年利物浦勛爵(Lord Liverpool)以來最年輕的英國首相。
卡梅倫入主唐寧街,意味著保守黨自1997年以來首次重掌政權,當時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的工黨以歷史性的壓倒多數擊敗了約翰•梅傑(John Major)領導的保守黨政府。然而,卡梅倫的首相任期將面臨巨大挑戰。
他將不得不管理30多年來英國首次出現的兩黨合作關系。他還將面對通過削減支出和加稅來控制英國巨大的公共財政的艱巨任務。
戴維·卡梅倫 介紹
戴維·卡梅倫戴維·卡梅倫(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1966年10月9日-,英國政治人物(政治家),英國保守黨領袖,現任英國首相。他是英國近二百年來最年輕的首相。
中文名: 戴維·威廉·唐納德·卡梅倫
外文名: 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
國籍: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the United Kingdom)
出生地: 英國倫敦
出生日期: 1966年10月9日
職業: 英國首相
畢業院校: 伊頓公學、牛津大學
信仰: 英國國教 (Anglicanism)( The Church of England understands itself to be both Catholic and Reformed).
個人履歷
戴維·卡梅倫出生在一個英國貴族家庭,是國王威廉四世的直系後裔。父親曾是一位股票經紀人,戴維·卡梅倫母親則是一位從男爵的女兒;家中兄弟姐妹一共四人。卡梅倫出生於倫敦,在英格蘭東南部的伯克郡長大。
卡梅倫家族源自蘇格蘭高地的印威內斯,在英國金融界有很長的歷史。他的祖父曾到芝加哥做生意,於1880年回到蘇格蘭;父親伊恩·卡梅倫就出生在蘇格蘭阿伯丁郡。
戴維·卡梅倫畢業於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在上學期間,曾因吸食大麻,受到被關禁閉一星期的懲罰。在最終通過牛津大學入學考試,並獲得牛津大學布雷齊諾斯學院的錄取通知後,卡梅倫辦理了9個月休學。前三個月,他在教父、保守黨議員提姆·拉斯波恩的辦公室,從事研究工作,並列席了很多下議院的辯論會。而後,又通過父親的關系,在香港怡和洋行工作了三個月。
1985年9月,戴維·卡梅倫正式進入布雷齊諾斯學院,修讀哲學、政治與經濟。在大學期間,他很少參加政治活動,但卻是以狂飲和行為放盪不羈而著稱的「布靈登俱樂部」的成員,也曾是學院網球隊的隊長。1988年,卡梅倫以一等榮譽學士學位的成績大學畢業。現任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是他的大學同學
從政之路
大學畢業後,卡梅倫進入保守黨政策研究部工作。1991年,借調到唐寧街10號,為時任保守黨領戴維·卡梅倫袖、英國首相約翰·梅傑工作,並受到贊賞;很快被任命為研究部政治組組長。1992年英國大選期間,卡梅倫一直扮演保守黨競選策略專家的角色,並具體負責經濟事務。保守黨再次贏得大選勝利後,他被擢升為財政大臣諾曼·拉蒙特的特別顧問。一年後,拉蒙特被解職;卡梅倫被邁克爾·霍華德看中,調到內政部任職。
1994年,卡梅倫離開政府部門,進入卡爾頓傳播公司,成為公司董事長邁克爾·格林手下的公共關系部門的主管。1997年,他參加Stafford區的國會選區議員選舉落敗。2001年,他競逐Witney的席位成功,並成為下議院內政事物特別委員會的成員。僅僅兩年後,即2003年6月,卡梅倫就被任為影子內閣的樞密院辦事處部長;同年11月,在邁克爾·霍華德成為保守黨領袖後,卡梅倫出任副領袖。此後,他還曾兼任反對黨地方政府事務發言人、影子內閣政策事務主管、影子內閣教育大臣等職。當保守黨在2005年英國大選再次失利後,邁克爾·霍華德宣布辭去領袖職務;卡梅倫決心競選保守黨領袖,並最終當選,時年41歲。
保守黨領袖
為了體現保守黨新形象,卡梅倫在黨領袖的第一天,便出訪了「伊斯特塞得青年領袖學院」——一戴維·卡梅倫登上時代周刊個旨在培養來自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區青年們的領導潛質的學校。他還登上《時代周刊》2008年9月刊的封面;並被英國《每日郵報》稱為,「未來的首相」。
接任首相
2009年6月,戈登·布朗領導的工黨政府的支持率持續下跌,卡梅隆曾呼籲舉行臨時大選。2010年4月6日,英國宣布解散議會,大選於5月6日舉行。在經濟危機和政治丑聞的雙重背景下,這次大選被認為是自1992年以來,英國最激烈的一場選舉。結果雖然保守黨獲勝,但未能取得過半數議席。由於執政工黨未能成功與自由民主黨合組聯合政府,2010年5月11日倫敦時間晚上7時,戈登·布朗向英女王辭職,並舉薦作為反對黨領袖的戴維·卡梅倫籌組新政府。在覲見女王後,戴維·卡梅倫接任英國首相,並於7時45分於唐寧街10號門外召開記者會。
家庭
1996年,卡梅倫迎娶貴族之女珊曼莎(Samantha Sheffield),珊曼莎從小在佔地300英畝的庄園長大,不僅外型卡梅倫與夫人薩曼莎出眾,氣質高雅,同時在英國高級文具公司Smythson"s擔任創意總監,面對媒體,她總是輕聲細語,笑臉迎人。
2002年長子伊凡(Ivan)出生,但他不幸罹患腦癱和癲癇,需要24小時照護,之後卡梅倫與珊曼莎分別於2005年育有長女南茜(Nancy),2007年育有次子亞瑟(Arthur),。
2009年2月,患有腦癱和癲癇的長子伊萬·卡梅倫不幸夭折,年僅6歲。
2010年9月,卡梅倫夫婦即將迎接他們的第4個孩子,他們也將是自布萊爾夫婦後,第1對任內生育的首相。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