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八世紀的英國,他們穿衣服是像中國古代一樣有衣服鋪做還是想現在一樣有商店賣成衣啊
當時的英國手工工商業已經很發達了。中國古代的衣服店鋪,實際上適合小農經營掛鉤的。而十八世紀的英國則不同,手工業高度發達,並且已經開始向工業化轉變,手工紡織品已經能夠量產了。
所以說肯定是在商店銷售成品,而不是在衣服店鋪裡面訂做之類的了。
⑵ 英國十七世紀的服飾
http://www.dianping.com/group/jinling/topic/93056
18世紀洛可可風格優雅靈魂
經歷17世紀巴洛克風格的洗禮,18世紀的服飾風格從粗狂、強硬轉為纖細、優美。這種革命性變化被稱為「Rococofashion」。繁復的裝飾,奢華的面料,精細的剪裁,是洛可可風格的明顯特徵,若要用更簡潔的話來概括,即是「優雅」。
女人流行「Robe」,寬大的撐裙上有華美的刺綉,那時鑽石還沒有流行,時髦女人們的頸部戴一根蕾絲做成的裝飾圈,以襯托胸部的豐滿。而男人的衣服則越來越合身,白襯衫、背心、絲綢馬褲、胸部裝飾、圍巾,這一套裝扮是典型的男士裝扮。
18世紀男士衣服色調優雅,強調胸部裝飾,袖子的設計比較誇張。
刺綉是一大看點,金、銀和其他五彩繽紛的絲線刺綉,使服裝色彩看起來極其燦爛。
男鞋在今天,它會被認為是時髦小姐的鞋。但在18世紀的歐洲,它屬於男人。織錦緞面料,小金屬片裝飾,刺綉,方頭,奢華而時髦。
胸衣即使是穿在女人內里的胸衣,也有精美的刺綉。
19世紀 浪漫主義男人有了女人味
無論時尚多麼囂張,其實不過是時代的附屬品。在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後,人們突然沒有了18世紀典雅、輕松的心態,空想主義色彩濃郁,而服飾將這種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你很難用一句話來總結19世紀的服裝風格,它既有革命時期的簡練和樸素,也有浪漫主義的詩意和婉麗。
無論如何,浪漫主義時期的服飾是法國大革命新古典主義後的回歸,它在服裝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那個時期,「女人味」的審美觀念彌漫了整個歐洲大陸,女性似乎成了第一性,她們故作嬌柔,服裝款式充滿幻想色彩,而男人也被女人的嬌柔所吸引,他們收細腰身,甚至不惜使用緊身胸衣。
19世紀的時裝業有兩個值得關注的變化:工業的進步和更高級裁剪技術的出現,使服裝的面料和款式更為多樣化;由於彩色印刷術的出現,時裝樣本開始出版,它是現代時裝雜志的「鼻祖」。它的出現使原本由宮廷貴婦引導流行的時代一去不返,時裝樣本和舞台劇中的女演員成為新的時尚代言人。
19世紀,男裝變得更加女性化,背心、外套和長褲是最常見的組合。為了凸現身材,男士們開始使用緊身胸衣。
男士主要配飾有領結、桶形禮帽、文明杖。
女裝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織紋較密的白麻布,薄紗,條紋毛織物和蟬翼紗,給人輕盈、飄逸的感覺。強調細腰和誇張的裙擺,馬鬃編成的裙撐首次出現。為了顯示細腰,肩部設計不斷擴張,袖口也極度誇張,甚至在袖根部用金屬絲做撐墊。
18世紀-20世紀服飾
19世紀末服飾,開始使用特殊面料,設計也比較新潮、大膽,從中可以窺見現代服飾的剪影。
▲手套1830年。手套是女士們不可缺少的服飾品。黑色蕾絲和金屬做的珠子相配,充滿香艷風情。
與此同時,女人發髻越來越高,她們用長長的飾針固定,上面裝飾羽毛、緞帶等。帽子與發型相呼應,寬檐高帽上裝飾蕾絲和人造花。
▲為了強調所謂的教養,那時的女士們總是隨身帶著葯丸,用手帕掩面,作嬌羞狀。但她們也熱衷運動,早上騎馬,下午打網球或高爾夫球,這便是當時的網球裝和高爾夫球裝。
▲19世紀30年代,女士風行像男士那樣騎馬兜風,騎馬服飾開始出現。女士在寬敞的長裙里穿用細棉布做的緊身馬褲和長統靴,戴高統禮帽和鹿皮手套。
20世紀 時裝化多樣化
戰爭改變了原有的社會價值體系,也將19世紀浪漫主義風潮打破。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他們全新的生活理念,使服裝設計師開始試著用一種藝術的眼光看待設計。20世紀初,設計師進行「剪裁革命」,Vionnet夫人著名的斜線剪裁,Gres夫人完美地運用了打褶和絲綢處理工藝,這些至今仍是時裝大師們創造力的源泉,我們熟悉的三宅一生、范思哲等,都曾借鑒過這些工藝。
20世紀的女性追求獨立,徹底拋棄了緊身胸衣,喜歡式樣簡潔,有綜合功能的服飾。到了20世紀中後期,女人們強調個性,除了要求品味不凡的款式,還要求它是惟一的款式。在這個「信息爆炸的世紀」,功能主義、極簡主義、古典主義,時尚隨著歲月之河,一一輪回。
法國人值得驕傲,在這個世紀,巴黎憑借精湛的工藝和設計,成為世界時尚製造地,一年兩次的高級女裝展更是引無數愛美人士競折腰。與此同時,時尚媒體發展迅猛,時尚雜志成為真正的潮流引導者。
1950年的藍色絲緞晚裝。極其輕柔的面料,被稱為「女人的肌膚」。20世紀,人們越來越關注面料,有句名言:僅次於情人愛撫的,是好的布料。
由蕾絲、花邊、絲綢面料組成的內衣問世時,曾引起轟動。有人稱它為「內衣革命」。
20世紀末,女裝更加男性化
http://www.haibao.cn/forum/board/26/32993/
http://www.haokanbu.com/story/63877/?page=10
http://blog.163.com/cecily_808/blog/static/81209402007825952450/
⑶ 1900年的英國是怎麼樣的人們穿衣打扮,習慣經濟,婦女地位怎樣
很好的當時世界老大習慣裙子和格子衣服還有獵裝
⑷ 英國傳統服飾是什麼
看過傲慢與偏見的電影么?裡面普通家庭的衣服。
另外就是蘇格蘭男人穿的格仔裙。
還有有個叫作E*land的牌子,裡面的衣服都是英格蘭風格的,只要是格子布的
⑸ 請問十七世紀英格蘭的服飾
17世紀的歐陸,藝術史上標明當屬於巴洛克時代,巴洛克——這個耳熟能詳的詞彙,源自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意指有瑕疵的珍珠(barroco)。當時歐洲文藝,尋求著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在服裝上,亦有「巴洛克風格」一說,專指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巴洛克在富麗堂皇中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的氣勢雄偉、生氣勃勃、色彩艷麗、線條優美、富麗豪華的風格,使其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的宮廷貴族中得到大力提倡。唯獨英國,受到巴洛克影響很小,那邊,是另一種情況。
17世紀的英國的服飾,虛心向法國和義大利乃至西班牙學習,盡管「巴洛克風格」也波及到英國,但這個時代總的來說,英國處於將歐陸各國優點集大成的時代。這一時期,女服也像男服那樣盛行緞帶和花邊。但是,與男子不同的是她們並沒有以緞帶取替珠寶。相反,當時最時髦的佩飾品和衣服上的裝飾,仍以珍珠為最。而且,初期女子不尚戴帽時,高高的頭飾上仍然戴著寶石。女裙的最大變化是,以往撐箍裙都需要撐箍和套環等固定物,而這時有些婦女已經免除過多的硬質物的支撐,這是一百年來第一次形成布料從腰部自然下垂到邊緣。在從肥大形向正常形過渡的過程中,婦女們常把外裙拽起,偶爾系牢於臀部周圍,這樣其實比以前顯得更肥大。可是由於故意把襯裙露在了外面,因此又給下裳的藝術效果增添了情趣與色彩。這些襯裙都是用錦緞或其他絲織品做成的,上面襯有各種不同的顏色,有的還鑲著金邊,自然值得炫耀一番。這種風尚的流行,使得女性們將精力投入到襯裙上,以襯裙的各種質料或顏色(有時穿兩套精美襯裙)來顯示自己不落俗套。當然,盡管這樣,裙子的外形還是相當大的,有很多裙形開始向兩側延伸,事實上這是受到西班牙宮廷服飾的影響。
除此以外英國婦女對佩飾品和服裝隨件的興趣,可以說和男子相比不相上下。首先是頭飾;其次是領口顯露出來的項鏈,凡沒有穿輪狀大皺領的婦女,頸間沒有不戴項鏈的;再者手套也格外講究,而且無論男女都把手套戴在手上或拿在手裡。現今可以在幾個大博物館里看到的手套,一般都會在深色的手腕部位綉上花紋,還有的在邊緣處鑲帶,或是綴上裝飾品。不戴手套的時候,大多是用一個舒適溫暖的皮筒。這種皮筒和皮毛圍巾一起戴,不分男女。另外,上層社會曾流行無論冬夏,時髦的人都帶著扇子。
此外,眾所周知的「紳士」(a gentleman;the gentry)一詞,便是此時在英國形成的,倡導傳統文化與自我存在的價值觀,追求品味與人性化的生活方式。他代表著英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社會思潮,是中上層階層男士所追求的一種社會風尚。考究的著裝,文雅的舉止,尊重女性,尊重人格,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對生活質量的追求與建造。彰顯男人的剛毅、堅韌、含蓄、深沉、與寬宏大量的人格之美。
可以說,經過了17世紀,英國的服裝水平可以和歐洲任何一個國家相媲美,這為後面引領時風打下了伏筆。
資料摘取來源:http://tieba..com/p/1603612188
⑹ 英格蘭傳統服裝什麼樣
英格蘭鄉村服裝
還帶有撒克遜時代服裝的遺俗,其中最突出的是長罩衫。這種長罩衫多是以方形、長方形亞麻布料縫制而成的,沒有彎曲復雜的線條,有時前後面都一樣,所以兩面都可以穿。長罩衫的色彩因地區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在劍橋是橄欖綠色,而在其他地區則是深藍色、白色、黑色等。英國人十分注重傳統禮儀,衛兵們至今仍穿著英格蘭的傳統服飾,鮮紅色上衣,黑色長褲,高頂的熊皮帽子。倫敦塔的衛兵仍穿著五百多年前猩紅色的都鐸式制服——一種紅色士兵上衣,緊領,銅扣,有綬帶,胸前有女王的王冠,戴高高的黑色熊皮帽。在節慶或王室成員駕臨時,穿金黃色制服。
⑺ 英國歷史服裝帶圖片
等級森嚴的漫漫中世紀
在歐洲那個漫長的中世紀里,基督教對整個歐洲的絕對統治,深深影響著文藝乃至服飾。由於基督教鄙視奢侈,整個中世紀的下層百姓的穿著,既簡單又樸素。就連女性也不事打扮,更甚者將金銀珠寶捐給教會。常服以肥大長衣和連袖外套為主,色彩素淡。我們可以從中世紀的繪畫以及雕塑中看到,人物的形象冷漠而又呆板,穿著長袍色彩極其單一,顏色尚黑、灰、白三色。在1066年丹麥開展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之後,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島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以及法國的為代表的歐陸文化,以及法律結構等等,給不列顛以深遠的影響。中世紀初期,服裝簡朴,平民貴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紀男式服裝有內衣外衣,衣式頗似中國古代的袍,但較緊身。褲長可將腳套進,襠短,褲帶系於臍下。腳穿長筒或短筒襪,有時腳到腿都裹上布條。這一時期的男裝,現在看來頗有些媚氣,顯得男子腿部修長,肌肉明顯。
貴族及上層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長方形或圓形斗篷,斗篷固定於一肩,或系於胸前。貴族腰間有寬大飾帶,用以束緊衣服和佩戴寶劍,平民不準佩劍;衣料以麻布,毛織物為主。東方絲綢價格昂貴,以等量黃金計價,只有少數貴族能穿。在英國有位傳奇式的人物,他在羅馬帝國瓦解之後,率領圓桌騎士團統一了不列顛群島,被後人尊稱為亞瑟王,有一本描寫他的書叫做《亞瑟王之死》,書里描寫他的穿著打扮應屬於中世紀貴族的樣式。當然,我們也可以從電影《亞瑟王》中一窺中世紀英國貴族以及武士的服裝樣式。他們穿細麻布,穿義大利產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貴重毛皮;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織物。
10世紀英國男子的緊身衣,上半貼身合體,下半是長至膝部的衣裙,寬松而舒展。緊身衣為套頭式。外披一件斗篷,並用一個大飾針別在胸前。這時女式服裝寬大,衣袖肥而長,頭發蒙在披巾里邊,身體被斗篷蒙起來。她們的內衣很長,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蓋。圓口衣袖,衣服裝飾華麗,很受拜占庭的影響。她們的頭發用一塊面紗蒙起,其端點重於背後直拖至地面。至12世紀寬松的衣服變得瘦窄,使身體曲線得以突出。
12世紀中期,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後來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雙方還爭奪富庶的佛蘭德地區,佛蘭德毛紡業主要依賴英國的原料,英國則從羊毛貿易中獲取巨利,在這一段時間內,英國紡織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13世紀男女服裝趨於一致,男服還有緊身衣及各式各樣的外衣,圓餅頭飾,帽式裝飾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長筒襪、靴鞋。男子戴一頂中亞式小帽。這時護身外衣流行,適合旅行穿用,這種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邊有縫,手臂可以伸出來活動。另外這時期流行封閉式馬甲式外衣,上身如馬甲,下面可長至膝下,這種無袖長衫,肩部向兩側延伸加長,就成帽式裝飾衣袖了。13世紀勞動者的長衫長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腳下有無跟鞋,褲子於腳跟處有一圓洞,以便穿脫。夏天穿寬敞麻褲,上身裸露,冬天穿短外衣和無袖套頭衣。婦女穿長袍,中間有縫,可便於勞動,收獲時裙子口袋可裝農作物。當時禁止農民穿好料子及顏色華麗的衣服,在帕索里尼拍攝的電影《坎特伯雷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13、14世紀英國普通百姓的著裝樣式。
從13世紀到15世紀中,是歷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後經歷多次內戰,到15世紀末,形成統一的君主國家。布雷多克著的《婚床》中寫道:「不允許勛爵等級以下的任何騎士或任何普通人,使用並穿戴任何大禮服、夾克衫、大氅。但衣著必足以下長度:當他直立時,衣著能遮蓋住其陰部和臀部。勛爵或任何更高一級的貴族,則不受此限制。」可見中世紀英國等級制度的森嚴在服裝上的影響。
衫,肩部向兩側延伸加長,就成帽式裝飾衣袖了。13世紀勞動者的長衫長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腳下有無跟鞋,褲子於腳跟處有一圓洞,以便穿脫。夏天穿寬敞麻褲,上身裸露,冬天穿短外衣和無袖套頭衣。婦女穿長袍,中間有縫,可便於勞動,收獲時裙子口袋可裝農作物。當時禁止農民穿好料子及顏色華麗的衣服,在帕索里尼拍攝的電影《坎特伯雷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13、14世紀英國普通百姓的著裝樣式。
從13世紀到15世紀中,是歷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後經歷多次內戰,到15世紀末,形成統一的君主國家。布雷多克著的《婚床》中寫道:「不允許勛爵等級以下的任何騎士或任何普通人,使用並穿戴任何大禮服、夾克衫、大氅。但衣著必足以下長度:當他直立時,衣著能遮蓋住其陰部和臀部。勛爵或任何更高一級的貴族,則不受此限制。」可見中世紀英國等級制度的森嚴在服裝上的影響。
⑻ 各個國家的服飾特點都是什麼
1、中國
漢服,即中國國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唐服。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⑼ 中世紀的英國服飾有哪些
服裝簡朴,平民貴族衣式相同 中世紀歐洲是基督教統治時期,基督教對歐洲服飾影響巨大。由於基督教教義鄙視錢財,反對豪華,「中世紀下層民眾的服裝以簡潔樸素為尚,婦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寶捐給教會,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長衣和連袖外套為主,色彩素淡 服裝的顏色、式樣都很單調,顏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樣以拖地長袍為主。古羅馬豪華的拖加袍被廢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