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歐洲各國抵抗德國多長時間
波蘭抵抗了28天,法國抵抗了39天,挪威,荷蘭,比利時等小國,差不多就用了一周的時間佔領。唯獨英國久攻不下,最後敗在了蘇聯手下!
㈡ 二戰中英國的貢獻有哪些
英國首先打破了德軍戰無不勝的神話,使德國的「海獅」計劃——不列顛空襲戰破產。這樣,英國成為西歐唯一沒有被德國佔領的地方,就堅定了以後盟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的信心。
另外,敦刻爾克大撤退,法國的抵抗力量流亡英國,保存了實力,為以後的諾曼底登陸奠定了基礎。
美國參戰後實行「先歐後亞」的政策,主要以英國為基地打擊德國,為整個盟軍提供了後勤保障。
還有,阿拉曼戰役中,英國統帥蒙哥馬利擊敗隆美爾指揮的德意軍隊,從次,便掌握了整個北非戰場的主動權,有效的遏制了德國向中東擴張,避免了德日的會師。
盤尼西林(青黴素)的發明,二戰開始後,大批英美傷兵出現。當時是手臂受傷鋸手臂,腿受傷則鋸腿,而軀體受傷則只有等死了。英國政府在經過與美國人的秘密商談後,將青黴素的技術轉讓給了美國,就這樣,青黴素很快在盟軍中傳開,並供送少量給中國和蘇聯使用。英國人的這項生物科技救了千千萬萬個盟軍將士的生命,而發現青黴素的英國科學家佛萊明本人則因此獲得1945年諾貝爾醫學獎。
二戰結束後,英國作為同盟國的一員,自然是在勝利者的行列。而最後在接受德日投降的主導者分別是美國與蘇聯,雖然英國曾經不可一世的輝煌已經一去不復返,但英國為二戰所作出的貢獻還是值得銘記與稱贊的。
㈢ 英國是二戰戰勝國之一,為何說英國是二戰最大輸家
因為之後的日不落帝國開始土崩瓦解,飛躍的時候沒躍好,從世界一流國家,成為了二流國家。國土面積也大大縮減。
所以,二戰雖然英國勝利了,但是損失也是相當巨大的。現在英國的影響力已經從全世界到只能影響歐洲了。由此可見,不是所有的勝利都可以帶來最大的利益的,英國的國力衰落,就是一個很明顯的教訓。不要妄圖去殖民別人。
㈣ 二戰中,英軍是如何抵抗德軍第二次大規模晝間轟炸的
9月9日下午,德軍第2航空隊又對倫敦發動了第二次大規模的晝間轟炸。這一次,英國空軍第11航空隊早有準備,有9個中隊進入預定空域;第10航空隊和第12航空隊也緊密配合。英軍第11航空隊司令帕克把他的中隊部署在前沿以迎擊兩個德軍突擊編隊。第一支突擊編隊被攔截,並被迫把炸彈投在坎特伯雷。第二支突擊編隊在英軍戰斗機的猛烈攻擊下被迫逃往倫敦郊外,並在郊外上空展開交戰。德軍轟炸機將炸彈胡亂丟在郊區。英軍的戰斗機對德軍突擊編隊的攔截非常成功,致使多數德機在到達倫敦之前就被擊落,只有不到半數的轟炸機沖過防線。這些沖過防線的德機在英軍戰斗機的不斷追擊下,也難於實施准確的瞄準轟炸,沒有給倫敦造成什麼損失。這一天德國空軍損失28架飛機,英國損失19架飛機和14名飛行員。德軍的戰果令人失望,使希特勒不得不把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推遲到9月24日。
㈤ 二戰中英國對德國抵抗的影響
一定程度上堅定了其他抗德國家以及抗德人物的意志而且也使得德國軍隊的士氣下降保住了英國使得英國沒有被納粹消滅
㈥ 二戰中的英國情況
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是海上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後來加上在兩次工業革命之後屬於全世界科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海軍實力一流,在全球屬於最有說話權的國家之一。幾乎任何方面都是領先於其他國家的。陸軍實力一般,二戰時沒有與德國正面對抗的實力。
政治方面,前期英國首先張伯倫屬於綏靖政策。能不打就不打。丘吉爾上台後態度非常強硬,他對全國演講要戰斗到底,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
德國攻克波蘭、挪威、比利時、芬蘭、捷克斯洛伐克、法國、荷蘭等國後,西歐命懸一線,只有英國孤軍奮戰,拼著英吉利海峽和美國的物質資源一直撐著。德國調轉槍頭對付蘇聯,英國並沒有趁著難得的機會休息,而是馬上藉此空隙拉美國參戰。可以說沒有英國的抵抗,歐洲戰場早就結束了。
蘇聯付出非常慘重的代價後開始反擊。英、美聯軍在諾曼底登陸開辟第二戰場,英美空軍對德國的工廠、幾場大規模轟炸也對蘇聯的反攻起到了一定幫助。
所以後來德國也就屢戰屢敗知道投降。
整個二戰對英國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打擊。農業和輕工業幾乎荒廢,城市破壞,很多名勝古跡被摧毀。
我個人觀點直接一句話概括英國在二戰中誓死抵抗,勇氣可嘉,為了抗擊納粹徹底從日不落帝國變成了二流國家。
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究竟是贏了還是輸了呢
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在戰爭層面上英國的確是打贏了,也是毋庸置疑的戰勝國之一。但是,英國卻幾乎沒有享受到勝利者的果實。
二戰歐洲局勢
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迅速由世界第一大國淪為二流國家,英國海外的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英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迅速下降,英國世界老大的地位已經被美國人占據。同時,國內也幾乎被二戰中德國炸成廢墟。
英國首相丘吉爾
那為什麼二戰之後英國還迅速淪為了二流國家,成為美國的小弟呢?這個其實與二戰並沒有因果關系。隨著美國的崛起,尤其是美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廣闊的國土、豐富的資源和發達的工業已經決定了,美國的崛起勢不可擋。
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只是由於習慣和偏見,使得大家依然認為英國是世界第一罷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迸發出的無與倫比的工業生產能力,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
㈧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滅其他國家所用的時間
波蘭:1939年9月1日凌晨,波蘭戰役爆發,9月27日,德軍佔領華沙。
丹麥和挪威:1940年4月9日德國展開「威塞爾演習」(Weserübung)計劃,進攻丹麥和挪威。丹麥當天投降,挪威抵抗了兩個月。
荷蘭:5月13日德軍B集團軍在空降兵配合下入侵荷蘭,荷蘭15日投降。
比利時:5月15日到28日。
盧森堡:當天投降
法國:1940年6月10日,德軍開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國本土,6月17日,首都巴黎被攻佔,6月25日,為了羞辱法國人,希特勒選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停戰簽字的貢比涅地區的福煦車廂內簽署與停戰條約。
希臘:1941年4月6日德軍開始與希臘人作戰,英國人雖然支援希臘,最後還是無法取勝,德國的軍隊在4月27日進入雅典。
英國:德國在8月5日發動了「鷹計劃」, 即對英國的大規模空中打擊,從而為陸軍登陸掃除障礙,但是一直沒有成功。希特勒在9月17日下令「無限期推延」海獅計劃,德國登陸英國的企圖宣告失敗。
蘇聯: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從國在內的190個師,3712輛坦克,7184門火炮,60萬輛運輸車和4950架飛機,共計五百五十萬人,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蘇聯在1944年末完全收復失地,到1945年5月2日佔領柏林。
㈨ 二戰時英國和德國打過嗎
打過,二戰時英國和德國交手的戰役有不列顛之戰、阿拉曼戰役、西西里登陸、諾曼底登陸、敦刻爾克大撤退等。
1、不列顛之戰
不列顛之戰(Battle of Britai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至1941年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
而這次戰爭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除了英、德兩國之外,包括同屬英聯邦的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愛爾蘭、牙買加、斯里蘭卡、南羅德西亞等國的空勤人員也投入英軍;
許多被納粹德國佔領的國家的流亡政府,包括波蘭、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等撤至英國的空軍,也加入了保衛英國的行列;
當時屬於中立的美國也有志願者組成了「飛鷹中隊」(Eagle Squadrons)與英國並肩作戰。同屬軸心國的義大利,則派出「空軍軍團」(Corpo Aereo Italiano)與德國空軍一起戰斗。
戰爭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國的失敗告終,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藉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開始制定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2、阿拉曼戰役
阿拉曼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場上,軸心國德國司令埃爾溫·隆美爾所指揮的非洲裝甲軍團與英國伯納德·蒙哥馬利將軍統領之英聯邦軍隊在埃及阿拉曼進行之戰役。這場戰爭以英國為首的盟軍的勝利而告終。
這場戰役的勝利徹底扭轉了北非戰場的形勢。盟軍在阿拉曼的勝利致使納粹德國和義大利王國欲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佔有戰略資源豐富的中東的希望破滅。
這場戰役結束了非洲裝甲軍團的攻勢,此場戰役後軸心國於北非戰場轉入戰略撤退運作。阿拉曼戰役與同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會戰與瓜島戰役成為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3、西西里登陸
西西里登陸開始於1943年7月9日晚上,而以盟軍獲勝於8月17日結束。登陸西西里島的行動代號為哈士奇,被視為進攻義大利的行動之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登陸行動之一。
從軍事策略上,進攻西西里的行動達到盟軍策劃者之目的,從島上消滅軸心國的空中及海上力量,控制地中海及令義大利首相貝尼托·墨索里尼下台。此行動為後來進攻義大利揭開序幕。
1943年7月9日深夜,盟軍以空降登陸開始了西西里戰役。由於希特勒在判斷盟軍登陸地點時嚴重錯誤,德軍裝甲師的反擊被盟軍粉碎,意軍幾乎未加抵抗便倉皇撤退,海岸防線很快被摧毀。
美軍部隊和英軍部隊先後進入墨西拿,佔領全島。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宣告結束。西西里島戰役是盟軍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在敵領土上實施的一次重要戰役。
盟軍不僅在軍事上獲取了直接進攻義大利的跳板,而且在政治上強烈震撼了已經動搖的義大利政府,導致墨索里尼垮台和義大利投降,為盟軍打開從南部登陸歐洲的大門。
軸心國共傷亡29000人及有140000人被俘(主要是義大利士兵,據盟軍的記錄來看其實有不少人是主動逃離戰線,而不是被迫投降的)。
美軍共有2237人陣亡及6544人受傷及被俘;英軍共有2721人陣亡及10122人受傷及被俘;加拿大軍共有562人死亡及748人受傷及被俘。
很多美軍及全部加拿大軍第一次參戰。軸心國成功從西西里撤出超過100000人及100000輛車輛,而面對盟軍巨大之海空優勢,這是十分驚人的成功。
4、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代號「霸王行動」(英語Operation Overlor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
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登陸過程: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以英美兩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攻下了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
此後,288萬盟國大軍如潮水般湧入法國,勢如破竹,成功開辟了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
5、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英語:Dunkirk Evacuation,法語:Bataille de Dunkerqu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英法聯軍的軍事撤退行動。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在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雖然這項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大規模撤退行動使英國及法國得以利用各種船隻撤出了大量的部隊、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實力。
但是英國派駐法國的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導致英國本土的地面防衛出現嚴重問題。
此次撤離,標志著英國勢力撤出歐洲大陸,西歐除英國、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區被德國佔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不列顛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諾曼底登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拉曼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敦刻爾克大撤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西里登陸
㈩ 二戰中英國如何的反抗
1.首先在本土反擊德國的空襲
2.與美國組成英美聯軍,直接在非洲與義大利、德國作戰
3.和美軍一起諾曼底登陸,參與歐洲大陸的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