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被英國殖民了兩百年,但印度人對英國並不反感,這是為什麼呢
世界上大多數血腥戰爭,背後都有宗教的影子。——題記
印度和中國同為亞洲的兩大文明古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先從地理上來看。
所以說幾千年來印度就不斷重復著佔領與重建,侵略與同化的過程。如果單單是統治上的更迭還好一些,因為中國也經歷了多個王朝的不斷更迭。但印度在經歷王朝更迭同時,文化上也經歷了多次變更,從傳統的佛陀門教到後來興起的印度教以及佛教,再到後來湧入的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文明。長時間的文明斷檔,導致沒有一個很好的本土文明去同化這些極具沖突性的外來文明,沖突在所難免。
而在強大的宗教沖突面前,像英國這樣的外來殖民者對印度所造成的破壞,在印度人的心中的所造成的仇恨,遠遠不及宗教沖突所帶來的仇恨,兩者相較之下,便極大地降低了印度人對英國殖民者的反感。
而英國人在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的同時,也帶來的近代工業文明,這對近代印度的發展無疑起到了促進作用。以至於如今英語仍然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而且是印度精英階級的標配。所以我們會發現,印度人對英國的觀感,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抵觸,甚至於對英國有些好感。反倒是對曾經是同胞的巴基斯坦視若仇敵。【可悲可嘆,真是造化弄人】
注釋1:大月氏人,也有稱為月支的。他們原本生活在中國的西北草原上,但隨著匈奴冒頓單於帶領部落的崛起,大月氏最被打敗並不得不遷徙他方。
注釋2:德里蘇丹國(1206~1526),國祚共計320年,因其建都德里得名。王朝的建立者是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宗教為伊斯蘭教。1526年,德里蘇丹國被莫卧兒王朝取代。
2. 高一歷史,荷蘭,英國是怎樣進行殖民擴張
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
一.英、法、荷的殖民擴張
1.英國
16世紀英國海外活動的特點:海盜式的搶劫、販賣黑人奴隸同一般的商業結合。
1588年打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並由此開始在海外積極進行殖民擴張。
英國的擴張在北美:
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還在西印度群島奪取了許多島嶼如牙買加等、馬薩諸塞、倫敦公司在17世紀初向北美移民,1607年建立第一塊殖民地、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
在印度:
1600年英國商人組成東印度公司
2.法國
A.法國地北美進行殖民活動,也同英國一樣開始於17世紀初,主要建立了新法蘭西和路易斯安那
B.在印度,法國在印度東海岸建立了本地治理等殖民據點
3.荷蘭
荷蘭的殖民擴張,幾乎和英國同時
在亞洲(印尼的爪哇島,馬六甲,錫蘭,台灣,日本)
在非洲(好望角)
在北美(哈德遜河流域,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二.英、法、荷的殖民爭奪
1.英荷之間
英國發布《航海條例》的目的是什麼?結果又如何?
英國1561年的《航海條例》:
……航海乃是謀求本共和國福利與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從此以後,……無論為英國人或別國人的殖民地所生長、出產或製造的任何貨物或商品,如非由屬於本共和國人民所有的任何種類船舶載運,皆不得輸入或帶進英吉利共和國,或……殖民地或領土;……如違反本條例,其全部進口貨物,應予沒收,運載該項貨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應一律沒收。
結果:引發了三次英荷戰爭,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改名紐約,荷蘭喪失歐洲強國
地位。
2.英法之間
18世紀英法之間既在歐洲爭霸,又在印度和北美爭奪殖民地.
英法發生七年戰爭(1756-1763)
交戰的結果:
法國戰敗,在印度,法國僅在沿海保有幾個據點,在北美喪失了加拿大以及新法蘭西.
英國由此樹立了世界殖民霸權.(18世紀中期)
3.爭奪的結果
結果英國侵佔印度大片領土,法國殖民勢力僅在沿海保有幾個據點。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取了加拿大和新法蘭西英國由此樹立了世界殖民霸權.(18世紀中期)
三.殖民主義和罪惡
1.殖民主義政策
殖民擴張的目的是為了殖民掠奪.歐洲殖民者早期的殖民掠奪是通過野蠻血腥的用段實現的.
新航路開辟之後的約一個世紀多一點,以墨西哥為例印第安人口就減少了90%。關於基督教殖民制度,有一位把基督教當作專業來研究的,威.豪伊特曾這樣說過:「所謂的基督教人種在世界各地對他們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採取的野蠻和殘暴的暴行,是世界上任何時期,任何野蠻愚昧和殘暴的人種都無法比擬的。」 引自《資本論》
直接搶奪金銀,掠奪財富、資源和勞動力
2.殖民主義的後果
殖民主義的歷史,是一部充滿著卑鄙貪欲、野蠻暴行的歷史,其罪惡是馨竹難書的。
3. 歷史上,歐洲小國的荷蘭為何能保住東印度群島殖民地呢
英國作為近代史上的超級帝國,其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殖民地在大英帝國體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揮著不同作用。印度是英國最主要的殖民地之一,英國殖民印度原因在於能夠獲得大量的海上利益。
英國殖民印度的主要利益
17世紀至18世紀中期,英國在印度主要依靠不等價的商業貿易獲得高額利潤,到18世紀中後期,英國開始加快對印度的商品傾銷。1813 年,英國政府取消了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貿易壟斷權,向印度派駐監察委員,並頒布了《印度法案》,全面開放了英國企業向印度銷售商品的權利,允許工業資產階級、商業資產階級自由進入印度市場。實際是片面推行“自由貿易”,導致印度淪為英國的商品傾銷市場,沖擊了印度民族工業的發展。
4. 為什麼說是大英帝國給了印度一個統一的強國身呢
事實上,最早來到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並不是大英帝國,而是開辟新航路的葡萄牙人。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在印度馬拉巴海岸的果阿、達曼和第烏等地建立據點,獨佔了印度與西方的海上貿易,稱霸於印度洋。到17世紀,荷蘭、英國和法國相繼東來,18世紀中期前後,英、法在印度的爭奪加劇,最終英國勝出,法國萎縮為幾個小小殖民點。
經過二戰,英國國力大減,同時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涌,英國不得不承認印度獨立。1947年印度正式獨立,繼承了英屬印度的絕大部分領土,同時得益於英國留下的國家治理模式和工業化基礎,又因為本身體量巨大,這樣就使剛剛獨立的印度成為亞洲響當當的強國。
5. 英國殖民印度兩百年,為何印度對英國更多的是感激,而不是痛恨
對於侵略者,幾乎每個國家都是深惡痛絕,但有個國家卻對曾經的侵略者英國不那麼痛恨,甚至有的還有那麼一絲感激,這個國家就是我國的鄰居之一印度。
翻閱歷史我們可以知道,印度最早被殖民統治,還要追溯到17世紀,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殖民者並非是英國,而是早期的海上霸主葡萄牙與荷蘭。
直到18世紀之時,英國藉助工業革命之勢崛起,此後萌生了吞並世界的野心,而對於印度這個西方人眼中一直的寶地,它自然是不會放過。當時的葡萄牙與荷蘭都已經衰弱,主要的競爭對手是法國,但法國顯然不是當時如日中天的英國的對手,在經歷了一番權力角逐後,英國取得了在印度的掌控權,此後一統治就是二百年光景。
其實在此之間,印度人也從未放棄過對英國人的反抗,比如1857年曾在章西女王領導下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不過這場起義雖聲勢浩大,但結果卻事與願違,這場長達兩年的反抗斗爭最終以失利收尾。而英國在吃了這次虧之後,廢除了印度公司,再次加強了對印度地區的直接管轄。此後,印度雖小爭端不斷,但顯然都是無濟於事,直到二戰後,英國在實力下降嚴重,無力東顧印度之時,印度這才乘機得以實現國家獨立。
而從上文這段印度屈辱歷史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信息——印度被英國佔領時間很久,還有就是曾經多次起義反抗過。這兩個信息相當明確地告訴我們,印度對英國統治是有不滿的,所以按道理來說,他們對英國人應該會是恨之入骨,那到底是出於何種原因讓印度人後來對英國會更多是令人咋舌的感激之情呢?
其實總的來說,這是因為在英國人離開了印度之後,印度人才發現,英國在這將近200年的時間里雖然使用殘酷的殖民統治壓迫過印度人,但凡事都有個利弊,英國的統治對印度還是有不小的好處的——慢慢的,印度也在一直蛻變發展,英國在帶來災難的同時,帶來了統一,更帶來了先進的文明與認知,我們用一個常見名詞概括,那就是近代化。
接著是工業,當時經歷工業革命不久後的英國,帶來自己印度殖民地的都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工業流程與儀器,雖然當時英國人將其帶來印度的目的除了方便發展經濟,還有出於先進工業國家向落後農耕國家的炫耀,但即便是這樣,印度的工業能夠成為一套完整體系依舊是離不開英國,雖然當初的英國並不是出於所謂的好心。而得益於這個英國幫助所建立的工業體系,印度如今的紡織業與精密儀器才能夠如此之出色。
二、說完了最為直觀的表現,我們再來講講深層面的,深層面的文明自然是體現在政治體系之上。如今的印度在政體之上是一個聯邦制共和國,政治制度是為議會民主制,而不管是聯邦,還是議會都是原本英國那套。雖然說這是曾經英國人為了方便自己殖民統治而做的,但是,這些確實在當時極大地推動了印度的文明近代化進程。
總結
總的來說,雖然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了200年時間,但是在英國的無意幫助之下,印度這個多民族國家居然相對簡單的實現了統一,而印度帶來的近代文明化(包括近代基礎設施、近代制度)更是讓印度受益匪淺。
而由於印度的近代化是英式的近代化,這種大環境下所選拔出來的印度領導階層自然也是更加看好英國,或者說對英國有認同感,畢竟沒有英國的體系,或許就沒有他們的今天。英國為印度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框架,作為印度的主體領導階層又是認同英國,所以印度對英國更多是感激也就不難理解了。
6. 英國人殖民印度那麼久,為什麼不怨恨英國,看印度人怎麼說呢
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最早來到印度的殖民者是當年開辟新航路的葡萄牙人,十六世紀時,葡萄牙人獨佔了印度與西方的海上貿易稱霸印度洋,到了十七世紀印度成為一塊人人爭奪的寶地,在殖民霸權的世界潮流下,英國,荷蘭,法國都跑到這里展開了爭奪殖民優勢的斗爭。
首先英國在印度幫助他們完成了統一,歷史上的印度從未實現過真正的統一,就算莫卧兒帝國全盛時期也只是統治著印度的中部和北部,但統治力也是相當弱,英國人通過政治和軍事實力統一了印度半島,否則印度現在也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而已。其次是英國人幫印度完成了語言的統一,印度原本四分五裂,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和語言,英國人來了之後用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幫助他們統一了語言文字。再次是英國人給印度留下了2.2萬公里的鐵路和基礎工業建設,現在印度人的鐵路依然是當年英國人留下的底子,最後是印度人的獨立沒有經過戰爭,等於是英國人和平移交給了印度政黨,所以印度人對英國人又有什麼可恨的呢!
7. 17世紀的東印度公司是什麼性質的公司為什麼又由荷蘭成立,又由英國成立
摘要 親 您好 東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或「英 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簡稱BEIC,EHIC,有時也被稱為約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個股份公司。1600年12月31日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該公司皇家特許狀,給予它在印度貿易的特權而組成。實際上這個特許狀給予「可敬的東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於東印度貿易的壟斷權21年。隨時間的變遷東印度公司從一個商業貿易企業變成印度的實際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權力為止,它還獲得了協助統治和軍事職能。
8. 印度人對曾經殖民統治自己的英國人是什麼樣的態度
我們中國人對待侵略者有同仇敵愾決戰到底的勇氣,但不是所有民族都是如此。印度人,尤其是政客和知識精英,對前宗主國感恩戴德以至五體投地,怎麼能反感英國人呢?沒有英國人的歪打正著,印度仍只是一個跟波西米亞、馬格裡布和印度支那一樣的地理概念,而非國家——別忘了,是英國人賦予了印度以現代民族國家的雛形。我們不妨在比較中探討一下,參照對象就是中國——長話短說,三條為佳。
首先,印度接收了英國人規劃指導的聯邦制、議會民主制和司法體系,這些無形資產也是比較符合印度國情的,讓印度少走了彎路。印度共和國運行至今已70餘年,國家發展平穩,局勢總體安定,民族和宗教爭端也越來越少。
其二,印度接收了一支龐大的人才隊伍,有國家治理方面的,有經濟管理方面的,有文化教育方面的,有軍事指揮方面的,不僅使權力交接平穩過渡,而且對國家長治久安和發展進步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其三,印度接收了英國人留下的大量的有形資產,單單一個鐵路網,就很能說明問題。直到上世紀90年代,面對印度地圖,我們仍然對其密如蛛網的鐵路線羨慕不已。其實,在此一百多年前,印度鐵路通車里程達就已達3000多公里,雄居亞洲第一。
1947年,英國人退出時留給印度近6萬公里鐵路。可惜的是,這些鐵路印度人沒有管理好,也沒有多少完善改進和發展,以致於出現我們在電視上常看到的掛滿乘客的景象。英國人還留下了大量的工廠,留下了大城市的建築,如孟買、加爾各答和新德里等的。
9. 印尼人民為何武裝反抗荷蘭殖民者
印度尼西亞自16世紀開始淪為葡、荷、西、英等國的殖民地。在西方列強的激烈角逐中,荷蘭殖民主義者的勢力日益擴大。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逐漸控制了印度尼西亞的統治權。1610年,東印度公司在印尼委派總督進行統治。1619年,荷蘭人打敗英國人,佔領了雅加達,並以此為據點向整個印尼和亞洲地區擴張。
荷蘭殖民者勢力的擴張及對印度尼西亞的掠奪,引起印尼人民的強烈仇恨。1674年,馬都拉王子杜魯諾·佐約舉起了反抗荷蘭殖民主義者的旗幟,領導了一場抗荷的武裝起義。起義軍佔領了馬都拉城。
然後,進軍爪哇,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支持。杜魯諾·佐約提出趕走歐洲強盜,恢復麻諾八歇國家的口號,吸引了攻克爪哇和馬打蘭。萬丹國和勃良安地區先後響應起義。
馬打蘭封建王公驚恐不安,投靠荷蘭殖民者請求支援。1677年,馬打蘭王同東印度公司簽訂賣國協定,給予東印度公司在馬打蘭進行免稅貿易的特權。割讓加拉橫、勃良安和三寶壟等地給東印度公司,償付公司援助所需費用,將馬打蘭海港交公司暫時使用。荷蘭東印度公司遂派兵鎮壓杜魯諾·往約的起義軍。
1678年,東印度公司軍隊大舉入侵馬打蘭,起義者頑強抵抗,1679年底,起義軍被徹底鎮壓下去,杜魯諾·佐約被殺害。這次起義揭開了印度尼西亞人民反抗殖民統治斗爭的序幕。
10. 當年英國能殖民印度,為什麼不能殖民中國
印度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國家應該是莫卧兒帝國,基本上它的疆域范圍包括了現在整個印度。但是莫卧兒帝國也是通過開疆拓土、通過征服才慢慢形成那樣一個大的版圖的。
後來莫卧兒帝國衰落了,英國、法國、荷蘭、葡萄牙等等這些殖民者都進來了,把印度這片大陸更是瓜分的亂七八糟。印度有個地方叫果阿,被葡萄牙統治了四百多年。現在你到果阿去完全不像身處印度,感覺像是到了南美洲。
所以,其實所謂印度一直以來就是一個比較鬆散的組成。
然而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從古至今就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雖然是多民族,但是民族之間都融合的很好,有著一脈相承的文化體系。基本上可以歸為大中華民族。我們基本上有著共同的理念,有一個文化的向心力。
這樣的國家最難被征服,最難被統治,因為她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的。
我們自己可以你推翻我,我推翻你,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但是如果你是外來的,你是夷人,對不起,你要進來那就很難了!而且中國有一個優越感,那就是天朝上國。我們天朝上國怎能讓西方的夷人進來統治我們呢?我們天生的優越感不允許我們被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