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在日語中為何也寫為「英國」
由於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但是這個昵稱因為一些歷史原因還有一些翻譯的原因。翻譯到日文的話,它其實就是兩個字,跟中國漢字一樣,英國。
因為中國在古代一直是東亞乃至亞洲的最強大的國家。日本直到唐朝時,還沒有確立自己的文字。直到大化改新,日本從各方面進行改革,全盤學習唐朝的文化,制度,思想。
中國漢字對於日本文字的影響遠超大多數人的想像。唐宋時期中日雙方交流十分密切。日本派遣大量的留學生,留學生。學習先進的文化思想,制度,並把他們慢慢的帶回日本。這也就導致了日本現在的文字受中國的影響很大。甚至連發音也有一些中國古代的音色。
在上世紀70年代
日本一度咱改變這樣的情況改革文字。然而在日本的近現代化改革和文字改革中,為了保全自己的歷史文化。在1981年的時候,日本內閣公布了新的文字章程。
章程規定日語常用語中仍保留1945個漢字。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想要讀懂日本的專業書籍。至少需要掌握2200個左右的漢字才可以。
2. 在日語裡面,中國國名,和,中國的語言方面為什麼不算外來詞語,而,英國,法國,荷蘭,國名為什麼算外來
日本文化可以看作是拿來主義文化,它喜歡保持原樣,雖然它的發音不標準的原因,這個原樣多半走樣走得很遠。而中文應該是最早影響日語的一種文明,包括它的語言形成。大家都知道日語中有大量漢字,這些漢字都至少有2種讀音,叫音讀和訓讀,前者就是他們認為的中國本來的讀法,後者是利用這個漢字採用他們傳統發音的讀法。所以當看到H中文字時他會理所當然的使用音讀,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最原始的外來語。這樣解釋能理解嗎?
3. 為什麼日語里英語是用漢字寫的英國的國名イギリス卻是用假名寫的
舉個例子:
漢字(かんじ)
「漢字」和「かんじ」的意思是一樣的,『』かんじ『』是發音。日文是日語漢字和假名混合書寫的,一般來說,能用日語漢字來表達的話優先書寫日語漢字,但用其相應的假名來書寫也可以的
4. 東京奧運會開幕式英國代表團,出場的時候使用了「英國」兩個漢字,請問是為什麼呀
英國的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語表示為British,翻譯成日文之後,其實和中國的漢字一樣,就是「英國」字樣。其實和中國的漢字一樣,就是英國這兩個字。
日文一直是使用漢字,270-310年期間,有人從百濟前往日本,在當地傳播了漢字。按照古代日本史籍,隨後,日文進行了修改用,直到1946年才進行改革出現了新字體,但是仍然保留了很多中文的「繁體字」。所以就出現,中文英國。
據統計,日文中借用的中國漢字有2136個,雖然它們的讀音已被日本人改變,但表達的意思中國人往往能看懂。
大家看到的中國英國,其實也是日語翻譯的英國。其實很多日語的寫法和漢字的寫法是一樣的,並且意思也相同。比如:日語中的青年、地球,和漢字的寫法就是一樣的,同時意思也是一樣的。因此,奧運會開幕式出現英國漢字,就是日語的英國和漢字的英國是一樣的。
東京奧運會吉祥物的含義:
2020年東京奧運會吉祥物與會徽一致,融合了日本傳統「組市松紋」,被命名為「miraitowa」,意為「未來(mirai)」和「永遠(towa)」。而粉色的殘奧會吉祥物則被命名為「someity」,將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櫻花「染井吉野」與英文「so mighty(強有力)」結合在了一起。
「miraitowa」和「someity」均被設定為生活在數字世界裡的人物,可使用互聯網在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自由往來。其中「miraitowa」的特技為瞬間移動, 「someity」則可以使用超能力。
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吉祥物是由日本小學生投票決定,包括海外的日本人學校約1萬6000所參與投票。據奧組委介紹,由小學生決定奧運吉祥物在奧運史上尚屬首次,目的在於讓孩子們能親身感受奧運的到來。
2017年8月東京奧組委組織了吉祥物的公開召集工作,一共收到2042件提案,最終選出3種投票候選。被選用的吉祥物的設計者將會獲得100萬日元的獎金,並獲得受邀參加2020東京奧運、殘奧會開幕式的機會。
奧運會首次出現有吉祥物,是1968年法國的格勒諾布爾冬季大會,殘奧會首次出現吉祥物是1980年荷蘭阿納姆夏季殘奧會。
5. 西方國家的漢語譯名,像英格蘭、法蘭西、義大利、德意志、美利堅等,是怎麼來的
學過英語你就知道,把這些國家的名字讀出來,就是你說的這些
什麼England,France,Italy等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這是人家的國名,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德意志民族的誕生歷時幾個世紀,是一個艱難的歷程。這也體現在「德意志」一詞的含義及其來歷中。與其他的民族及語言名稱截然不同的是,「德意志」這個詞並非從某一個部族或某一個國家的名稱派生過來,而是逆向發展的:德意志->德意志人->德意志國家。
「德意志」一詞的來歷補遺:「德意志」一詞來源於古德語「diot」一詞,意為「人民」,最早史見於公元8世紀,是指生活在法蘭克王國東部的日爾曼部落所講的方言。關於德意志的來源是一個學術上比較難以解釋的課題,例如F.席勒曾說過:德意志蘭?它在哪裡?我找不到那塊地方。學術上的德意志蘭從何處開始,政治上的德意志蘭就從何處結束。世界上只有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按德意志人的稱法予以稱謂,其他大多數國家則稱之為「日耳曼」(GERMANY)。
「德意志」(DEUTSCH)一詞大概同「日耳曼」一樣是由外人所給予的。據說「德意志」一詞源自於古日耳曼詞語diutisc(由theoda即部族民而來),最早史見於公元8世紀,是指生活在法蘭克王國東部的古老部落和部族所講的方言。diutis也出現在拉丁語中,公元860 年第一位姓名可考的日耳曼詩人Otfried在其拉丁文寫的一部方言著作中,提到了theodiscus,說這是法蘭克方言。到了12世紀,theodiscus的含義才擴大到包括部族民的意思。另外,從9世紀以來,還出現了另一個稱呼這些部族民的詞「Teutonicus」,這是從條頓人一詞派生出來的,並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 theodiscus」,這也許是由於這些部族民中不少是條頓人的後代的關系,或者是他們仰慕條頓人的英勇,中指後來這些擁有共同語言的部族民,就把自己的和人民稱為teutsch-deutsch即德意志了。需要注意的是,在這里的部族是Volk(單一族民),而不是nation(單一民族)。至於德意志國家的來歷就相當復雜了。其實,「德國在哪裡?」是個長期困擾德意志人的歷史大課題。我們中國人把德國簡稱德國,也無不可,但容易把Land和Reich兩個不同的歷史層面混淆。「德意志蘭」主要是指土地和祖國,屬於民族融合范疇,而「德國」卻可指政治上的國家形態,屬於國家政治范疇。在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中,「國土」和「國家」基本是相一致的,甚至可以相互互換。在我們的觀念中,中國理所當然代表中華民族的國土和國家,「德國」也理所當然的代表德意志民族的國土和國家,但事實並非完全如此。
對一個長期處於民族融合過程和長期政治分裂過程的德意志蘭來說,「國土」和「國家」是不一致的,而且是相互分離的。1830年大文豪歌德痛苦地說:「我們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可以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就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這樣問,答案是:這里是普魯士!」同時代的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也說有一個德意志民族的說法,「純系一個神話」,「德意志蘭」不過是一個地理概念。
只有到了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後,德意志蘭才能真正包含了國土和國家想一致的含義,把德意志蘭翻譯成「德國」才名實相符。當然,由於德國的統一是自上而下的一種統一,它其中也一定有它的缺陷,這也是歷史所無法彌補的。
6. 為什麼日韓兩國的文字有時要寫成中文呢
日本和韓國都借鑒了中文。
小日本是把中國字拆了,怎麼方便怎麼用。
當然,他們也拆英文,弄得只有他們看得懂。
至於,韓國么,他們以前沒有文字的。
因為長期是中國的屬國,他們的書面文字就用中文,繁體的那種啦。
到後來,他們的世宗大王發明了韓國語。
韓國語只能是讀的,不像中文可以顧名思義,而且這些字母有限,詞彙量匱乏。很多人的名字用韓國語看就重復了,但是看中文就有區別,他們一般登記的時候都是寫一遍韓文加一遍中文的,打個比方,我的名字叫金三順裡面,你注意看的話,可以看見她在填改名登記的時候,寫完了kim san sung之後,還有『金三珣』。還有,神話成員M,lee minwoo(李玟雨),沒有漢字,韓國人就別活了!
現在的韓國語,有70%是漢化詞(比如感謝,kang sa ha mi da),百分之二十幾是他們的固有詞(比如感謝,kong ma si mi da,這就是區別了。還有後來的英文進入韓國,很多新興的詞彙比如咖啡,他們叫ko pi,韓式的英文讀法,也是韓國人懂,英國人不懂。
7. 為什麼亞洲很多國家的語言中含有漢字
文字最初起源時都是象形文字。中國的文化傳承是持續的,所以文字基本保留原有特徵。而西方文化不是持續發展的,它是多種文化不斷遭受其它文化的沖擊而多次中斷、融合後的產物。英文字母在最早期的發明之初也是象形文字,但當一種本地文化被外來文明破壞後,其文字的內在涵義難以保存下來。外來文明吸收本地優秀文化時,只會注意到文字最實用的記錄功能,而對復雜的內涵和演變則通通忽略,從而使某種本地文字成為記錄其它語言發音的沒有「靈魂」的「空殼」文字。而當這種沒有「靈魂」的「空殼」文字演變成為只表示發音不表示本意的注音文字時,拼音文字就產生了。如英文字母「A」最初表示「牛」,但當「A」被外來文化用來記錄外來語言時,「牛」的本意便消失了,而僅僅表示「A」這個發音。這樣,原本的象形文字就逐漸演變成了只表音而不表意的字母,從而逐漸產生了英語這樣的拼音文字。
一般來說,凡是在其它文字基礎上創造的「二手」文字,就很可能會傾向於拼音化。比如日本在八世紀時用漢字的讀音來記錄日語。日語的「山」根據發音用漢字「也麻」兩個漢字來書寫。但是用漢字來記錄日語發音十分繁雜,後來就簡化為只寫漢字的偏旁,如「阿」寫作「ア」,「宇」寫作「ウ」,這樣慢慢地演化成了「片假名」;而日本女人則盛行用草書書寫日語,如「安」寫作「あ」,「宇」寫作「う」等,這種方法後來演化成「平假名」。西方字母的產生也大體是這樣一個類似的過程。
英語字母最早的起源過程大體也與日本借用漢字發明日本文字一樣,是用其它文字的發音來記錄本族語言。字母最初的發明人——腓尼基人當初的居住地靠近文明發祥地兩河流域和埃及等地,他們利用古埃及文字,並簡化楔形文字,進而在公元前十三世紀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系統可以說是西方各拼音文字的祖先。雖然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後來都「死」了,但它們的文字卻演化出了腓尼基字母;雖然腓尼基文明也已經長眠於地下3000年了,但腓尼基字母這種「二手」文字卻又持續不斷地演化出了「三手」「四手」「五手」文字:腓尼基字母演化出了古希臘字母和阿拉米亞字母。阿拉米亞字母後來發展為印度、阿拉伯、亞美尼亞和維吾爾字母;古希臘字母發展出了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和阿拉米亞字母等。拉丁字母則演變為當今西方國家的各種拼音文字。
8. 為什麼2021年東京奧運會入場儀式上英國代表團的引導牌是中文...
在日語中用漢字至今還有一種正式、鄭重的感覺,因此在報紙文章內有時會看到很多已經有外來語的詞會用漢字表達。除了英國以外,美國會被寫作」米國「;類似的還有俄羅斯,簡稱」露「;法國,簡稱「仏」;義大利,簡稱」伊「;德國,簡稱」獨「等等。
事實上但是英國人認為「イギリス」源自「English」,他們說這個名字遺漏了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不宜用於國際正式場合,所以日本只能撿回「英國」這個詞,也就是這次開幕式見到的那樣。
日本曾經一直使用漢字,270-310年期間,有人從百濟前往日本,在當地傳播了漢字。按照日本古代史籍,直到1946年才進行改革出現了新字體,但是由於許多漢字名詞在表達時必不可少,日本仍然保留了很多中文的「繁體字」。
據統計,日文中借用的中國漢字有2136個,雖然它們的讀音已被日本人改變,但表達的意思中國人往往能看懂。
漢字的影響: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在古代的歷史上,像中、日、韓這三國都有使用漢字,所以在日文的一個表述中,這三個國家的國名都是在用漢字表示著,只不過有得是用繁體的漢字。
其中,像日文所用的漢字「國」,其實並不是用的繁體漢字「國」,而他們用的是在漢字的歷史上,已經被廣泛簡化運用的「國」字,所以,像中韓兩國的在牌子上。
9. 這次東京奧運會英國代表隊的牌子為什麼寫的中文
日本,中國,英國的日式寫法就是這樣的類漢字,日本文字是從中國傳過去的,至今還保留了很多漢字的寫法。只不過有些字已經和我們中國本土的意思大相徑庭。比如「麻雀」指的麻將,「饅頭」指的是一種夾心糕點等等。
10. 為何日語中大多數非漢字國家名稱都是片假名,而美國和英國卻是直接寫成漢字呢
片假名寫出的國名就是所謂的外來語,由發音直接翻譯,就像我們漢語翻譯的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之類,漢語發音和英語或者當地語言的發音類似。
但是如你所問,為什麼有些是漢字呢?
因為片假名作為外來語使用主要在二戰之後,美國等英語國家對日本產生很大影響,日語中吸收了許多英語詞,這些詞根據發音直接用片假名寫出來就成為了外來語。
但是在二戰之前,日本主要受中國文化影響,語言也主要使用漢字。比如美國被寫成米國,荷蘭叫蘭國,不只國名,許多外來語都是用漢字來表示。比如電話,電報等。日本把西方的東西翻譯成日語的漢字,中國又從日語中吸收漢字詞彙成為了漢語。
不知道有沒有解釋明白,歡迎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