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鴉片戰爭清朝是怎麼輸給英國的
可以參考10年後的太平天國初期,連農民都打不過,可見清軍不堪用。而且海岸線漫長,海軍落後。但這些都不是主要因素,關鍵是道光皇帝意志不夠堅決,傾國一戰未必會輸。看傷亡比率就知道,幾十比一看似很大,但要知道英軍是萬里補給,幾十人換1人未必就吃虧。
② 清朝為什麼打不過英國大神們幫幫忙
不外乎兩個原因,第一就是別看英國當時小,實際上已經進入工業社會。當時中國這邊還是搞農耕的。中國當時落後他們一個時代。人家已經用火槍火炮了,你還用大刀長矛。
第二個原因就是清朝自己的問題,事實上,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我們確實在武器上落後打不過他們,但是這還不是最可怕的。當時英國的兵不多,再加上他們遠離本土後勤跟不上。只要堅壁清野,再加上持久戰,絕對可以滅了這幫鱉孫。可是清朝統治者存了一份很坑爹的私心,那就是堅壁清野外加持久戰,絕對會讓人心浮動,搞不好列印個英國人。但漢人就會馬上大規模利用這個機會起兵了。在當時滿清統治者認為割地割的是漢人的地,賠的是漢人的錢。如果朝廷硬是頭鐵要和英國人杠,到那時候兩敗俱傷,只會讓漢人佔便宜。他們防漢人勝過防英國人的思想,讓他們往往是稍微像樣子掙扎,以後就會馬上選擇投降。因為硬剛下去不一定會輸,但是漢人肯定會有機會造反。
③ 大清王朝為什麼會敗給西方國家
讓我們來看看鴉片戰爭中作戰雙方力量對比的形勢。
英國軍隊在武器方面,顯然居於優勢地位,但是同樣明顯的是英國侵略軍在另一方面又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鴉片戰爭開始時,英國的「遠征軍」一共是配有大炮的十六艘兵船(帆船),四艘輪船,以及若干艘運輸船』,其全部海陸軍人數為五千多。戰爭後期,增加了兵力。共有兵船二十五艘,輪船十四艘,共載炮七百多.門,除炮兵外,有步兵一萬餘人;由於抽出部分兵力分駐香港、廈門、定海和鎮海,向南京進軍的兵力不過七千多人。在當時交通條件下,從英國本土航行到中國,至少要四個月。從印度到中國至少要一整月。用少數的兵力,侵入一個遙遠的大國,這本來是一種海盜劫掠式的冒險行動。他們雖然可以在漫長的中國的海岸線上任意選擇一點進攻,卻不敢較久地佔領,不敢分散兵力,不敢過於深入,實際上只能靠突襲取勝,進行訛詐。所以侵略軍到了大沽口,並不登陸深入,重新回到廣東;.侵略軍佔領了廈門、寧波、乍浦等地後,不久又放棄;最後它進入長江,並不佔領什麼地方,在南京城下訛詐目的達到後,即退出長江,這些都是因為他一們兵力有限,不敢把戰線拉得過長,不敢讓戰爭拖延過久的原故。
中國方面戰爭領導權掌握在腐朽的封建統治者手裡,他們和本國的廣大人民處於尖銳對立的地位。他們不但不能充分利用在本土上作戰能夠取得的有利條件,反而由於他們的所作所為而喪失了這些有利條件;不但不能利用遠來的敵人所處的不利條件,使之陷入愈來愈大的困難,反而使對敵方本來是不利的條件變成了有利的條件。
中國的將軍督撫們是怎樣解釋他們的戰敗的原因的呢?試舉幾個有代表性的說法。道光二十一年九月,浙江巡撫劉韻珂在定海、鎮海繼福建廈門之後失陷時,向皇帝報告說,這三個地方都已盡力做了防禦的准備「而該夷乃直如破竹」,其原因他認為是:「蓋其炮火器械,無不猛烈精巧,為中國所必不能及。又該送漂泊於數萬里之外,其眾皆以必死為期,萬夫一心,有進無退,而財力充裕,無一處不勾結漢奸,無一漢奸不得其重賄,為之致死,此其所以逞凶肆逆,各省不能取勝之實情也」。認定自己無力作戰的琦善在道光二十年十二月用「船炮不堅,兵心不固」八個字來說明廣東的情形,他又說:「此時若竟與交鋒,無論部炮既不相敵,兵心亦多畏葸,……並有內地奸徒,串囑打仗。故該夷之虛實,我則無由而知,而此間之動靜,無時不窺探通報」關於琦善所說的最後一點,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在浙江的奕經也向皇帝報告說:『「所有寧波一帶,山勢陸路,漢奸處處為之導引,反較我兵熟悉。。……官兵虛實,逆夷無不盡知。以故兩次接仗,轉致失利」。
可見這些將軍們並不認為「船堅炮利」是敵人取勝的唯一原因。他們雖然竭力誇張武器的作用,但還學出了些使他們失敗的其他因素:自己方面「兵心不固」,而實行冒險侵略行動的敵人倒是兵心很固;外來的侵入者能盡知我方的虛實,而在本國國土上作戰的軍隊反而象個瞎子似地連「山勢陸路」都不如敵人那麼熟悉……。這些奇怪現象並不是被敵人嚇破了膽的將軍們的亂說,不過他們沒有把事情說完全,更不能說明這些怪現象產生的原因。
「兵心不固」的現象的確是嚴重的。道光二十二年四月,皇帝詔書總結戰爭的情形說,「將井兵了,動謂船堅炮利,凶焰難當。因而見賊倉皇,望風先清」。但這還是把兵心不固歸因於武器。其實封建統治者所豢養的軍隊本來是為了鎮壓人民的,只能在手無寸鐵的人民面前逞凶暴。到了鴉片戰爭時,清朝軍隊更是腐敗到了極點。徐繼畲(在戰爭時,曾任廈門附近的地方官)這樣描寫官兵的情況說:「人不知戰,名之為兵,實則市人,無紀律,無賞罰,見賊即走」。黃鈞宰(《金壺七墨》一書的作者)描寫由各省調到廣東的軍隊情形說:「奉調之初,沿途劫奪,……抵粵以後,喧呶紛擾,兵將不相見,遇避難百姓,指為漢奸,攘取財物。校場中互相格鬥,日有積屍。」琦善向皇帝的報告中提到廣東水師中發生的事情。「眾兵曾向提臣(指水師提督)訛索銀錢,否則即欲紛紛四散。……該提臣勢出無可如何,……每名散給洋銀二元,甫得留防」。很多地方海防早已形同虛設,例如在定海第一次失陷時,當地縣衙門里當幕僚的王慶庄說:「定鎮額兵逾萬;後減至二千餘,承平日久,隸尺籍者,半系櫛工修腳賤佣,以番銀三四十元,買充行伍,操防巡輯,視為具文」。封建統治者用這樣的軍隊來同擁有優勢武器的侵略軍作戰,當然談不到旺盛的士氣。而掌握戰爭領導權的封建統治者在整個戰爭中一貫地沒有堅定的方針。從皇帝到將軍、督、撫,和戰方針不定,說戰沒有切合實際的作戰方法,稍受挫折,立刻求和;和談不成,又空喊作戰。在這種情形下,當然更談不到鼓起堅強的軍心和民心。
封建統治者既然沒有決心反對侵略者,既然在抵抗侵略的戰爭中仍然繼續縱兵擾民,當然它不可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沒有群眾幫助的軍隊,反而不如得到一些漢奸導引的外國侵略者那樣熟悉「山勢陸路」,這也是不奇怪的。為侵略者所收買的漢奸在居民中終究占極少數。封建統治者無法解決在官兵之間、軍民之間的矛盾,卻極度誇張漢奸的數量和作用。奕經在浙江向皇帝報告說:「曹江以東,到處漢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孰奸孰良,竟莫能辨。」奕山在廣東也說:「密查粵省情形,患不在外而在內。各商因夷以致富,細民籍夷以滋生。近海商民,多能熟悉夷語,其中狡者布為奸細。」於是他得出結論說:「防民於防寇,此所謂患不在外而在內者此也。」把幾乎所有的民眾都說成是漢奸,顯然是瞎說,但這種說法恰好說明,封建統治者心目中最大的敵人是民而不是「夷」,即使在同「外寇」——外國侵略者作戰的時候,仍然認為「防民勝於防寇」!
外國侵略者多年在沿海活動,的確經過各種途徑收買了一些漢奸,到了戰時,這些漢奸成了他們的有用的助手。但封建統治者其實並不真是仇視漢奸,特別是一到了所謂「議撫」時,漢奸成了他們所利用的寶貝。例如有一個鮑鵬,本是在廣州為英國著名的鴉片販子顛地跑腿的走狗。兩廣總督琦善到廣州接替林則徐時,把鮑鵬收羅了來,使他成了一個八品銜的官員。琦善在廣州與英國人的交涉,開鮑鵬都參與在內。英國人關於鮑鵬的記載說:「這人原在顛地先生在廣州所開的公司里當買辦」,又說:「我方和琦善之間的前前後後的一切接洽中,聯絡媒介就是前面提到過的買辦鮑鵬,他是一個機敏聰明的人,約有四十五歲,混合話說得很流利。」林則徐說:「廣東夷務大不可問,靜老(琦善字靜庵——引者)以為秘計,不令外人知情,密任直隸守隸白含章及漢奸鮑鵬往來寄信,雖甚秘密,其實人人皆知。」
何止這個八品銜的鮑鵬是個漢奸!琦善本人以及耆英、伊裡布等一心一意宣傳敵人的力量強大,曲意求和的大員們,何嘗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漢奸?這種戴花翎的漢奸,使中國喪失抵抗外來侵略的能力。在戰爭中實行失敗主義,投降主義;他們的危害是那一些為敵軍指引路徑、刺探消息的小漢奸所無法比擬的。
封建統治階級同農民起義軍作戰時總是決心很大的,例如最近的一次鎮壓白蓮教起義,即使戰爭中失利,即使戰爭拖延不決,它也要打下去。你死我活的階級矛盾決定了它這樣做。但在鴉片戰爭這樣的對付外來侵略者的戰爭中,它卻那樣地易於動搖,那樣地經受不起挫折,這當然也是為它的階級地位所決定的。浙江巡撫劉韻珂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向皇帝指出,如果戰爭繼續下去,就有十大「可慮」。其中第一到第七項說的是敵方武器精良,又有漢奸幫助,自己方面軍心民心都不可用,所以無法戰爭等等。到了第八項,他說到了封建統治者的命根子,徵收漕糧的問題,他說,因為有戰爭,漕糧收不齊,「今大兵復又失利,催征更屬為難」。然後第九項,他說到內地「匪徒聚眾搶掠」的問題,他說,雖然已經多方「彈壓」,但是「現在米麥蔬菜,價日增昂,小民度日艱難,即使前此各奸民未能復集,安保此外不另有不退之徒乘機而起」。最後第十項,是說,「沿海七省,警備已將兩載……計七省一月之防費,為數甚巨,防無已時,即費難數計,糜調勞師,伊於胡底?」劉韻珂的「十可慮」論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在封建統治者看來,對外的戰爭能一下取得勝利,當然很好,可以更加強在內部的統治。但是失敗,那怕是一點小小的挫折,都會使已經存在著的內部危機大大加強起來。長時期的戰爭是他們所不敢設想的。
④ 「天朝上國」的清王朝慘敗於英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在歷史上 根本原因都應該歸於經濟上
所以清王朝慘敗英國的原因是——清朝自給自足的小女經濟 而英國正處於資產階級上升階段
⑤ 清朝與英國打仗怎麼會輸的一敗糊塗
1、敵人兵器佔有優勢,熱兵器已經是英國使用很多年的主力裝備。
2、英國戰略戰術運用得當,能集中大部兵力打擊沿海城市,佔領經濟命脈之地,尤其是風帆戰列艦在當時非常先進,而中國只能被動防守。
3、英國在戰斗中常以正面攻擊與側翼包抄相結合。
4,清政府的無能,大多數城市根本未做好戰爭的准備。
5、英國的龍蝦兵,是當時世界上的一等一的強兵。
⑥ 清朝與英國打仗怎麼會輸的一敗糊塗呢
1,制度的落後:中國從明朝開始施行"禁海令",幾百年來,一直閉關鎖國,並以天朝上國自居.在西方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並蓬勃發展的時候,中國的資本主義被極端頑固的封建主義遏制了.
再加上幾千年儒家思想的影響,重農抑商,重文輕理,在清朝末年,中國在科學、教育等領域已經遠遠落後與西方的資產階級列強.
2,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清朝統治者腐敗軟弱,大都害怕列強會危及自己的統治,少數仁人志士又不能真正掌權,如林則徐,光緒帝,在洋人的堅船利炮和鴉片面前,軟弱的清政府只有一次次的妥協投降!
但是個人認為,清政府在當時的環境下,還是存在理論上的勝利可能的,橫向看,我們的鄰居日本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日本在國門被列強打開後,實行了「明治維新」,從此走上了富強的道路。縱向看,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抗日戰爭,就是在裝備武器及軍隊素質極端落後的情況下勝利的。對於這一點,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就是最好的論據,如果當時清政府成功遏制了列強的瓜分,也許中國現在也是君主立憲制。
然而歷史不能假設,當時中國統治者如果想抵抗,能否得到封建地主官僚的支持,仍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
⑦ 1840年為什麼大清帝國的軍隊會敗給區區4000人的英國軍隊
本質上說,中國敗在制度上,一個已進暮年的封建帝國在制度上是大大落後於資本主義的新興國家的。
國力方面說,英國在這一時期已經完成工業革命,其工業實力已經非中國可比。
從軍事上說,從清朝開始中國的兵器技術發展近乎停止。英國則是船堅炮利。
智慧和勇氣可以抵消裝備的劣勢,但前提是在科學許可的范圍內。中國國防傳統上是以西北為其防禦重點的,英國從海上來,直接打擊中國的軟肋。
由此,中國敗的自然。如果沒有革命性變革,即使中國1840不敗,以後也必敗!
回答一下郁悶的華的話,明朝開始中國軍事技術已經開始落後,以至後期需要從荷蘭進口「紅夷大炮」。像《武備志》之類的軍事巨著,在明朝也不得重視。如果明朝想你說得那樣萬能,澳門怎麼解釋? 至於台灣的收復,我已經說過智慧和勇氣可以抵消裝備的劣勢,但前提是在科學許可的范圍內。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物是人非了!
如果簡單的把中國在1840的失敗,歸結到國內民族矛盾上,那你又如何解釋從林則徐到三元里群眾的抵抗?
⑧ 從軍事上看,清朝鴉片戰爭是怎麼輸給英國的輸在哪些方面
總體來說分為4個方面,第一方面人,道光年間,當時大清的軍隊,軍官,一些官員和普通人,很多人都有吸鴉片的習慣,造成基本條件不滿足。第二,沒有錢,雖然道光皇帝比較節儉,但是他爺爺乾隆皇帝傷了國家的根本,嘉慶皇帝時就沒補上這個窟窿,然後到了他手裡沒有錢,還要平定內亂,更沒錢了。第三,武器方面,武器這個方面,因為,根據當時,是弓射馬背上的名族,對於其他武器發展不強。第四就是對手已經發展70年左右了,武器差距太大,實力太強。
⑨ 為什麼鴉片戰爭里,清軍下血本調兵遣將,卻還是一敗再敗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屈辱性的戰爭,入侵國是英國。在歷史學的研究上,它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在這次戰爭中,英國獲得勝利,中國被迫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當時中國的執政朝代是清朝,面對英國的大力入侵。清朝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大量的調兵遣將,但最終仍然節節敗退。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是清朝比較落後的管理制度。 第二, 清朝統治者迎敵態度不端。第三,清朝的各方面裝備相對較為落後。
第三個原因。當時在清朝與英國作戰,但是各個方面的裝備比英國差的很多。而當時的英國,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科技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使得英國的軍隊裝備比清朝優越很多。當時英國軍隊拿著火槍火炮參戰,而中國的清軍依然在使用弓箭和一些簡單的鳥槍,最終結果可想而知。再加上當時清朝都城設在北京,而鴉片戰爭發生在廣州地區,一些信息傳輸也受到很大的影響。最重清朝節節敗退。
⑩ 清帝國為什麼會在第一次鴉片戰爭被英國打敗
鴉片戰爭是中國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第1次戰爭。英軍以較少的兵力、較小的代價戰勝了中國。究其原 道光皇帝
因,除了在客觀上敵人兵器佔有優勢,戰略戰術運用得當,能集中大部兵力轉沿海城市,佔領經濟命脈之地,戰斗中常以正面攻擊與側翼包抄相結合之外,在主觀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到了19世紀30年代,更加沒落腐朽,不僅經濟停滯,十分落後,削弱了戰爭賴以取勝的經濟基礎,而且整個統治集團內部,彌漫著享樂苟安,貪污腐化氣息。
隨著鴉片的輸入,統治集團中的大部分人越來越依賴這種毒品來消磨荒淫無度的寄生生活。他們既接受內外煙販的收買,又依賴這種毒品的走私,從中取得利益。有些走私船,公然插著兩廣總督或粵海關監督的旗號,威風十足地從伶仃洋駛進廣州。清廷的貴族大臣,則從廣東和沿海官吏那裡,獲得豐厚的賄賂。甚至皇帝也收取大量的西洋奇珍,成為這種「通商」關系裡最大的受益者。
因此,在禁煙與反禁煙、戰與和的問題上,他們始終搖擺不定,在整個戰爭中,始終沒有堅定的方針。從皇帝到將軍、督、撫,戰守無策,沒有切合實際的作戰方法。當戰爭受挫時,他們立刻求和;和議不成,又空喊作戰。當議和投降比打仗有利於維系搖搖欲墜的反動統治時,他們就屈辱投降。
政治上的反動和腐朽,帶來了軍事上的無能和腐敗遼闊綿長的中國海岸線,長期疏於戰備,有邊無防。以八旗、綠營為主力的清軍,長時期養尊處優,懶於訓練,軍心渙散,紀律鬆弛;將帥素質低下,軍事思想保守落後,不會組織、指揮打仗。鴉片戰爭爆發後,許多將領不諳敵情,株守建築落後的營壘要塞,一線防禦,不顧縱深側後;許多地區的守軍,遠遠看見敵軍即開炮轟擊,未等敵軍靠近,便一鬨而散,逃之夭夭,甚至舉起白旗投降。寧波、餘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竟不戰自棄。而以林則徐、鄧廷楨為首的抵抗派在反抗英國侵略者的斗爭中雖有決心,有成果,但他們最終受到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徒有救國之志,而無尺寸之權」(詩人陸嵩語)。任用投降主義分子耆英、伊裡布等去抵抗侵略者,無疑是緣木求魚。
脫離人民、反對人民甚至鎮壓人民起來反抗侵略者 在民族自衛戰爭中,清朝反動政府不廣泛動員、組織民眾,單靠有限的軍力在漫長的海岸線上到處分兵把口,本來是敵寡我眾的形勢,但在實際戰場上卻成了敵眾我寡的形勢。甚至當中國人民自發地起來抗擊侵略者時,他們卻怕得要死,荒唐地指責他們「潛相煽惑」、「為害甚大」,橫加反對、破壞、鎮壓,直至墮落到去勾結外國侵略者,鎮壓愛國人民的抗侵斗爭。這樣的反動、腐朽的政府,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戰爭勝利的。這成了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