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世界能夠獨立生產建造戰斗機的國家有幾個
只有俄羅斯,美國,英國,中國,法國。
製造飛機需要很強的工業基礎.,包括冶金,電子科技,高分子材料,軟體等多個領域。美國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科技實力無可厚非。航空發動機技術最為先進,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戰斗機F22 F35等多個型號。
英國是老牌軍事強國很早就能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出產了獵迷,狂風,鷂式。法國是歐洲軍工體系最完備的國家,比較著名的戰機有陣風,超軍旗,幻影。
冷戰時期的強大軍工造就了俄羅斯的航空體系,俄羅斯擁有僅次有美國的飛機製造技術,在飛機外型設計,流體學,設計概念以及與飛機製造有關的基礎理論方面更是世界第一。出產了很多著名戰機如 :蘇式,米格, 雅克,等。
中國是個軍工體系較完備的國家。中國目前的飛機製造瓶頸主要有以下幾點:
1、復合材料,2、特種金屬 ,3、發動機設計。目前中國最大的優勢在於電子產業發展較快,能跟上西方水平。
中國的仿製學習很厲害,在蘇聯時期中國仿製了大量蘇制飛機,其中也學到了不少技術,今天的航空體系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能自主生產多個型號的戰機。發動機製造上也有長足進展,但和西方發達國家比還有不小差距。需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
(1)英國有多少種軍用航空發動機擴展閱讀:
各個國家的戰斗機名稱:
1、中國:j5 j6 j7 j8 j10
2、美國:b-2f117f14 f15 f16 f18 f22 f35
3、俄羅斯:米格29米格31su27su30 su33su34su35su37
4、法國:超軍旗 陣風幻影20002000-5
5、英國:海鷂
6、瑞士:龍 雷 鷹獅
7、以色列:幼獅
8、印度:LCA
9、歐洲多國聯合開發(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歐洲戰士 台風
10、日本:F2三菱製造
行業現狀
我國飛機製造能力雖然與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飛機製造的關鍵技術有待突破,設計人才有斷層,風險較大,資金短缺等嚴重等制約了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品質的提高。但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通過不懈地進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品研發,已全面拉動飛機製造科技的發展。
因此,我國飛機製造及修理企業必須抓住新的發展形勢,加大科技創新,開展技術前瞻研究,與國外企業建立優良的合作體系,完善配套措施,提高整體效益和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新形勢下立於不敗之地。
我國十一五期間將適時啟動大型飛機研製項目。一方面是國家對民機發展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國家對軍機研發新型號的要求,我國航空工業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處於歷史轉折點。
2007年滬深兩市共有5家飛機製造與維修類上市公司。主要從事的是輕型、小型飛機和教練機、直升機的製造。航空零部件企業更是主要以承接轉包業務為主。自主發展大型、高附加值飛機以及諸如航空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的能力還極其薄弱,但隨著中國航天航空業的發展,飛機製造業未來走勢看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知道-飛機製造
『貳』 戰斗機的發動機都有哪幾種類型
戰機採用的發動機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活塞式航空發動機:早期在飛機或直升機上應用的航空發動機,用它帶動螺旋槳或旋翼。大型活塞式航空發動機的功率可達2500KW(3400馬力)。後來逐漸為功率大、高速性能好的燃氣渦輪發動機所取代。但是小功率的活塞式航空發動機還廣泛地被用在輕型飛機、直升機以及超輕型飛機上。
(2)燃氣渦輪發動機:是現代飛機和直升機上應用最廣的發動機。它包括渦輪噴氣發動機、渦輪風扇發動機、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和渦輪軸發動機。它們都具有壓氣機、燃燒室和燃氣渦輪;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主要用於速度小於800Km/h的飛機,渦輪軸發動機主要用作直升機的動力,速度更高的飛機則用渦輪風扇發動機。渦輪噴氣發動機主要用於超音速飛機。
(3)沖壓發動機:特點是無壓氣機和燃氣渦輪,進入燃燒室的空氣是利用高速飛行時的沖壓作用來增壓的。沖壓發動機構造簡單,推力大,特別適用於高速高空飛行。由於不能自行起動和低速性能不好,限制了它在航空器上的應用,僅用在導彈和在空中發射的靶彈上,當然,SR-71偵察機採用的發動機在一定條件下也有某些沖壓發動機的味道。其實沖壓發動機還有很多種,還衍生出了火箭式沖壓發動機,詳見配圖。
(4)航空器上應用的其他吸氣式發動機還有脈沖發動機, 脈沖發動機也是一種吸空氣發動機,結構極其簡單,主要用於低速靶機和航空模型飛機。因應用有限,這里就不再介紹,不過,V-1導彈上用的就是它,一些戰機的試驗模型和航模上也有採用。
『叄』 現在先進的航空發動機有幾種哪些國家可以自行研製
航空發動機技術是比飛機更加高深的技術,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四個國家真正具備研製的能力,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是仿造。
目前世界上最大、實力最強的發動機公司包括普惠(美國)、通用動力(美國)、羅爾斯羅伊斯(英國),俄羅斯的發動機也可以,特別是火箭發動機,總體實力在美國之上,但飛機發動機略遜一籌。
『肆』 英國的航天史介紹。
英國是最早建立航空航天工業的國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先研製成功實用的噴氣發動機。40年代末,第一架渦輪螺旋槳旅客機「子爵」號和第一架渦輪噴氣旅客機「彗星」號先後試飛成功。1968年 2月,「三叉戟」2E飛機最早裝備了全天候自動著陸系統,1969年,裝轉向噴口發動機的「鷂」式飛機(圖1「鷂」式飛機)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型垂直和短距起落飛機。1971年10月發射人造衛星成功,使英國成為第6個用自製火箭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在70年代,英國和法國聯合研製的「協和」號超音速民航機成功實現了超音速越洋載客飛行。
英國的航空航天工業在規模上居歐洲的首位,1984年約有從業人員20萬人,年銷售額超過100億美元。航空航天企業經過幾次大的合並和改組,共有 300多家公司,主要的公司有:英國航空航天公司,能生產軍用和民用飛機、導彈以及人造衛星、探測器等航空航天產品;維斯特蘭公司是英國主要的直升機製造公司;肖特兄弟公司生產運輸機、小型飛機和導彈。航空發動機公司只有羅耳斯·羅伊斯公司一家。此外,大約有10家主要的航空航天電子公司和300家航空航天設備公司。
英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也居於世界前列。羅耳斯·羅伊斯公司是歐洲最大的航空發動機企業,它研製的各種噴氣發動機為世界軍用和民用飛機廣泛採用。英國的航空雷達、飛機自動著陸裝置、彈射救生設備和氣墊船等都是在世界上較先設計和使用的,享有較大的國際聲譽。70年代以來,英國航空航天產品的出口進展緩慢,英國政府設立了專門機構,制定相應的政策以鼓勵航空航天產品的出口。
從60年代開始,英國為節省費用和加強國際競爭能力,努力發展航空航天產品的國際合作,收到一定效果。80年代的「狂風」多用途戰斗機就是英國、義大利與聯邦德國合作研製的,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作戰飛機的主力,計劃生產 800架以上。寬機身民航機A-300、A-310(圖2A-310寬機身民航機)和A-320是歐洲6國聯合製造的。英國還通過參加歐洲空間局的活動和其他國家聯合研製多種航天器。
英國政府對航空航天科學研究工作甚為重視。航空航天企業的科研費中,政府的資助和貸款達70%,高於其他行業。航空航天研究機構由國防部統一管理,軍品研製費由國防費開支,減少了研製方與使用方的矛盾。主要的研究機構有:皇家飛機研究院(RAE)、國家燃氣渦輪研究院(NGTE)、皇家信號和雷達研究院(RSRE)及飛機和軍械試驗研究中心 (AA%26EE)。各製造公司都擁有獨立的科研力量和設備,科研人員約占總人數的15%~20%,個別企業達25%以上。設有航空系和航空專業的高等院校有16所,較著名的有倫敦大學、劍橋大學、布里斯托爾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格拉斯哥大學、南安普頓大學等。克蘭費爾德技術學院是英國主要的航空工程高等院校,既設碩士、博士學位,也開辦在職人員的短訓班。
英國皇家航空學會和英國星際航行學會是英國航空航天界的學術團體,都是世界上建立較早的航空航天學術團體,在國際航空航天學術領域享有威望。學會出版技術文獻,組織學術討論,並提供學術獎勵和獎學金等。
英國民用空運公司主要有 6家,最大的有英國海外航空公司(國際航線)和英國航線公司(國內航線),1983年共擁有飛機288架,其中美國和本國製造的大約各佔一半。另外還有上百家小的航線公司,擁有各種飛機740架。英國的軍方 1983年約裝備飛機 2695架,其中空軍約裝備1810架,主要裝備歐洲合作研製的「狂風」、「美洲虎」戰斗機和本國製造的「鷂」式戰斗機。英國還獨自研製或與其他國家合作研製人造衛星、探空火箭、衛星地面設備及其他航天產品。(
『伍』 英國現在研究最新的軍用航空發動機沒有
英國目前只有一個航空發動機公司,就是羅爾斯·羅伊斯(Rolls-Royce),簡稱「羅·羅」
英國目前的主要研製項目是「先進核心軍用發動機(ACME)/軍用發動機技術(AMET)計劃」
計劃發起方為英國國防部、皇家飛機設計院和國家燃氣渦輪研究院,主要資助方為英國國防部和羅羅公司,其次還有德國的MTU公司和義大利的FIAT公司。迄今為止,ACME計劃是英國和歐洲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個軍用發動機技術發展計劃。
ACME計劃的總目標是提供未來先進戰斗機發動機所需技術,盡管該計劃的目標並不是研製一種發動機,但有如下技術目標:推力達到8896~11120daN,推重比達到10和12,總壓氣機級數減少到6~7級,總增壓比達到24左右。ACME計劃主要發展推力矢量系統、雙轉子和三轉子加力渦扇發動機技術。該計劃發展的內容包括新的陶瓷材料、合金材料和冷卻技術的研究,以及三維流分析和建模。
ACME計劃第二階段正在進行中,目標是發動機的重量降低50%,推重比達到20,耗油率降低30%,製造成本降低30%,壽命期成本降低25%。
AMET計劃是由英法雙邊合作計劃,該計劃全面吸收了ACME計劃所取得的成果。該計劃從1995年開始實施,目標是研製一種推重比15的發動機,最後達到推重比18的目標。目前,兩公司正在研究將金屬基復合材料用於高推重比發動機的高壓壓氣機上,另外,也在研究改進的鎳基單晶材料、發展更先進的葉片塗層和改進冷卻使高壓渦輪進口溫度可達到1827℃(2100K)。
『陸』 請教世界上哪幾種戰機用發動機最先進
世界十大軍用戰斗機航空發動機排名,中國三款型號上榜
第一名:F135渦扇發動機 國家:美國
F135渦扇發動機
殲31目前裝備的發動機就是RD93發動機
RD-33改良型,提升渦輪前的燃燒溫度,同時也提高推力輸出。使用在MiG-29K與MiG-29M上。
RD-93(俄文為PД-93)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是在RD-33(俄文為PД-33)的基礎上,為適應飛機設計的需要,將上置的附件機匣改為置於發動機下部的改進型,發動機中各部件的結構(除適應附件機匣位置改動而帶來的中傳動裝置中從動錐齒位置有變動外)兩型完全一樣。
『柒』 如何看英國研製的六代機「暴風雨」呢
談談個人看法:大英帝國曾經何等輝煌,然而,經歷了一、二次世界大戰後,大英帝國的輝煌不在,英國具備很強的戰斗機、轟炸機、航空發動機研發能力,可以獨立完成各型軍用飛機的研發。不過,現在的英國已經淪為美國的小盟弟,什麼都從美國手裡花錢買,英國從美國手裡購買了F-35戰斗機。而最近幾年英國頻頻拋出自己要研製隱身戰斗機,並且在2018年拋出要研製六代機,還披露出來一個模型。
乍一聽彷彿是說著玩的,不過,在2019年7月16日英國在范堡羅舉行的航展上,竟然再次亮相了六代隱身戰斗機的模型,並且取名「暴風」六代戰斗機,而且表示,預計在2035年正式服役,從英國的表態來看不是說著玩的。問題來了,英國即便是有能力,兜里有錢嗎?
一款新型戰斗機的研發需要持續注入大量資金,英國的武器裝備已經是最低數量配置了,英國周邊環境並不需要搞多少武器裝備,搞六代機更多的是一個種面子,這個面子可是需要花大把的鈔票的,英國有嗎?如果英國不差錢,它就不會養一支看著都寒酸的大英艦隊了,也不會從美國購買戰斗機了,自己搞就是了。不是瞧不起英國,拋出所謂六代機無法是刷刷存在感,如果搞一個五代機+沒必要,只要英國張口,美國能把F-22給它。
搞六代英國自己搞不出來,還是想給法德等國看看,歐洲的法德西班牙三國提出共同搞六代機,英國正退出歐盟,自然被冷落,英國自己搞不起,以此給法德等國傳遞一個信息「你們叫我一聲啊,說不定我會答應的」,無非就是如此,所以,英國搞六代機?你等著看吧。
『捌』 航空發動機當前一般分為幾類各代表型號分別是什麼
活塞式航空發動機
是早期在飛機或直升機上應用的航空發動機,用於帶動螺旋槳或旋翼。大型活塞式航空發動機的功率可達2500千瓦。後來為功率大、高速性能好的燃氣渦輪發動機所取代。但小功率的活塞式航空發動機仍廣泛地用於輕型飛機、直升機及超輕型飛機。
燃氣渦輪發動機
這種發動機應用最廣。包括渦輪噴氣發動機、渦輪風扇發動機、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和渦輪軸發動機,都具有壓氣機、燃燒室和燃氣渦輪。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主要用於時速小於800千米的飛機;渦輪軸發動機主要用作直升機的動力;渦輪風扇發動機主要用於速度更高的飛機;渦輪噴氣發動機主要用於超音速飛機。
沖壓發動機
其特點是無壓氣機和燃氣渦輪,進入燃燒室的空氣利用高速飛行時的沖壓作用增壓。它構造簡單、推力大,特別適用於高速高空飛行。由於不能自行起動和低速下性能欠佳,限制了應用范圍,僅用在導彈和空中發射的靶彈上。
其他
上述發動機均由大氣中吸取空氣作為燃料燃燒的氧化劑,故又稱吸空氣發動機。其他還有火箭發動機、脈沖發動機和航空電動機。火箭發動機的推進劑(氧化劑和燃燒劑)全部由自身攜帶,燃料消耗太大,不適於長時間工作,一般作為運載火箭的發動機,在飛機上僅用於短時間加速(如起動加速器)。脈沖發動機主要用於低速靶機和航空模型飛機。由太陽電池驅動的航空電動機僅用於輕型飛機,尚處在試驗階段。
活塞式發動機時期
早期液冷發動機居主導地位。19世紀末,在內燃機開始用於汽車的同時,人們即聯想到把內燃機用到飛機上去作為飛機飛行的動力源,並著手這方面的試驗。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把一台4缸、水平直列式水冷發動機改裝之後,成功地用到他們的"飛行者一號"飛機上進行飛行試驗。這台發動機只發出8.95 kW的功率,重量卻有81 kg,功重比為0.11kW/daN。發動機通過兩根自行車上那樣的鏈條,帶動兩個直徑為2.6m的木製螺旋槳。首次飛行的留空時間只有12s,飛行距離為36.6m。但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動力、載人、持續、穩定、可操作的重於空氣飛行器的成功飛行。
在飛機用於戰爭目的的推動下,航空特別是在歐洲開始蓬勃發展,法國在當時處於領先地位。美國雖然發明了動力飛機並且製造了第一架軍用飛機,但在參戰時連一架可用的新式飛機都沒有。在前線的美國航空中隊的6287架飛機中有4791架是法國飛機,如裝備伊斯潘諾-西扎V型液冷發動機的"斯佩德"戰斗機。這種發動機的功率已達130~220kW, 推重比為0.7kW/daN左右。飛機速度超過200km/h,升限6650m。
當時,飛機的飛行速度還比較小,氣冷發動機冷卻困難。為了冷卻,發動機裸露在外,阻力又較大。因此,大多數飛機特別是戰斗機採用的是液冷式發動機。期間,1908年由法國塞甘兄弟發明旋轉汽缸氣冷星型發動機曾風行一時。這種曲軸固定而汽缸旋轉的發動機終因功率的增大受到限制,在固定汽缸的氣冷星型發動機的冷卻問題解決之後退出了歷史舞台。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在活塞式發動機領域出現幾項重要的發明:發動機整流罩既減小了飛機阻力,又解決了氣冷發動機的冷卻困難問題,甚至可以的設計兩排或四排汽缸的發動機,為增加功率創造了條件;廢氣渦輪增壓器提高了高空條件下的進氣壓力,改善了發動機的高空性能;變距螺旋槳可增加螺旋槳的效率和發動機的功率輸出;內充金屬鈉的冷卻排氣門解決了排氣門的過熱問題;向汽缸內噴水和甲醇的混合液可在短時內增加功率三分之一;高辛烷值燃料提高了燃油的抗爆性,使汽缸內燃燒前壓力由2~3逐步增加到5~6,甚至8~9,既提高了升功率,又降低了耗油率。
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氣冷發動機發展迅速,但液冷發動機仍有一席之地在此期間,在整流罩解決了阻力和冷卻問題後,氣冷星型發動機由於有剛性大,重量輕,可靠性、維修性和生存性好,功率增長潛力大等優點而得到迅速發展,並開始在大型轟炸機、運輸機和對地攻擊機上取代液冷發動機。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萊特公司和普·惠公司先後發展出單排的"旋風"和"颶風"以及"黃蜂"和"大黃蜂"發動機,最大功率超過400kW,功重比超過1kW/daN。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由於雙排氣冷星型發動機的研製成功,發動機功率已提高到600~820kW。此時,螺旋槳戰斗機的飛行速度已超過500km/h,飛行高度達10000m。
在第二次世紀大戰期間,氣冷星型發動機繼續向大功率方向發展。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普·惠公司的雙排"雙黃蜂"((R-2800)和四排"巨黃蜂"(R-4360)。前者在1939年7月1日定型,開始時功率為1230kW, 共發展出5個系列幾十個改型,最後功率達到2088kW,用於大量的軍民用飛機和直升機。單單為P-47戰斗機就生產了24000台R-2800發動機,其中P-47 J的最大速度達805km/h。雖然有爭議,但據說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飛得最快的戰斗機。這種發動機在航空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在航空博物館或航空展覽會上,R-2800總是放置在中央位置。甚至有的航空史書上說,如果沒有R-2800發動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國的取勝要困難得多。後者有四排28個汽缸,排量為71.5L,功率為2200~3000kW, 是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活塞式發動機,用於一些大型轟炸機和運輸機。1941年,圍繞六台R-4360發動機設計的B-36轟炸機是少數推進式飛機之一,但未投入使用。
萊特公司的R-2600和R-3350發動機也是很有名的雙排氣冷星型發動機。前者在1939推出,功率為1120kW,用於第一架載買票旅客飛越大西洋的波音公司"快帆"314型四發水上飛機以及一些較小的魚雷機、轟炸機和攻擊機。後者在1941年投入使用,開始時功率為2088kW,主要用於著名的B-29"空中堡壘"戰略轟炸機。R-3350在戰後發展出一種重要改型--渦輪組合發動機。發動機的排氣驅動三個沿周向均布的廢氣渦輪,每個渦輪在最大狀態下可發出150kW的功率。這樣,R-3350的功率提高到2535kW,耗油率低達0.23kg/(kW·h)。1946年9月,裝兩台R-3350渦輪組合發動機的P2V1"海王星"飛機創造了18090km的空中不加油的飛行距離世界紀錄。液冷發動機與氣冷發動機之間的競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仍在繼續。液冷發動機雖然有許多缺點,但它的迎風面積小,對高速戰斗機特別有利。而且,戰斗機的飛行高度高,受地面火力的威脅小,液冷發動機易損的弱點不突出。所以,它在許多戰斗機上得到應用。例如,美國在這次大戰中生產量最大的5種戰斗機中有4種採用液冷發動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羅-羅公司的梅林發動機。它在1935年11月在"颶風"戰斗機上首次飛行時,功率達到708kW;1936年在"噴火"戰斗機上飛行時,功率提高到783kW。
航空發動機
這兩種飛機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名的戰斗機,速度分別達到624km/h和750km/h。梅林發動機的功率在戰爭末期達到1238kW,甚至創造過1491kW的紀錄。美國派克公司按專利生產了梅林發動機,用於改裝P-51"野馬"戰斗機,使一種平常的飛機變成戰時最優秀的戰斗機。"野馬"戰斗機採用一種不常見的五葉螺旋槳,安裝梅林發動機後,最大速度達到760km/h,飛行高度為15000m。除具有當時最快的速度外,"野馬"戰斗機的另一個突出的優點是有驚人的遠航能力,它可以把盟軍的轟炸機一直護送到柏林。到戰爭結束時,"野馬"戰斗機在空戰中共擊落敵機4950架,居歐洲戰場的首位。而在遠東和太平洋戰場上,則是由於裝備了氣冷發動機的F6F"地獄貓"戰斗機的參戰,才結束了日本"零"式戰斗機的霸主地位。航空史學界把"野馬"飛機看作螺旋槳戰斗機的頂峰之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後和戰後的最主要的技術進展有直接注油、渦輪組合發動機和低壓點火。
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推動下,發動機的性能提高很快,單機功率從不到10 kW增加到2500 kW左右,功率重量比從0.11 kW/daN 提高到1.5 kW/daN左右,升功率從每升排量幾千瓦增加到四五十千瓦,耗油率從約0.50 kg/(kW·h)降低到0.23~0.27 kg/(kW·h)。翻修壽命從幾十小時延長到2000~3000h。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活塞式發動機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以它為動力的螺旋槳飛機的飛行速度從16km/h提高到近800 km/h,飛行高度達到15000 m。可以說,活塞式發動機已經達到其發展的頂峰。
噴氣時代的活塞式發動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渦輪噴氣發動機的發明而開創了噴氣時代,活塞式發動機逐步退出主要航空領域,但功率小於370 kW的水平對缸活塞式發動機發動機仍廣泛應用在輕型低速飛機和直升機上,如行政機、農林機、勘探機、體育運動機、私人飛機和各種無人機,旋轉活塞發動機在無人機上嶄露頭角,而且美國NASA還正在發展用航空煤油的新型二沖程柴油機供下一代小型通用飛機使用。
美國NASA已經實施了一項通用航空推進計劃,為未來安全舒適、操作簡便和價格低廉的通用輕型飛機提供動力技術。這種輕型飛機大致是4~6座的,飛行速度在365 km/h左右。一個方案是用渦輪風扇發動機,用它的飛機稍大,有6個座位,速度偏高。另一個方案是用狄塞爾循環活塞式發動機,用它的飛機有4個座位,速度偏低。對發動機的要求為: 功率為150 kW; 耗油率0.22 kg/(kW·h); 滿足未來的排放要求; 製造和維修成本降低一半。到2000年,該計劃已經進行了500h以上的發動機地面試驗,功率達到130 kW,耗油率0.23 kg/(kW·h)。
燃氣渦輪發動機時期
第二個時期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60年來,航空燃氣渦輪發動機取代了活塞式發動機,開創了噴氣時代,居航空動力的主導地位。在技術發展的推動下(見表1),渦輪噴氣發動機、渦輪風扇發動機、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槳扇發動機和渦輪軸發動機在不同時期在不同的飛行領域內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使航空器性能跨上一個又一個新的台階。
渦噴/渦扇發動機
英國的惠特爾和德國的奧海因分別在1937年7月14日和1937年9月研製成功離心式渦輪噴氣發動機WU和HeS3B。前者推力為530daN,但1941年5月15日首次試飛的格羅斯特公司E28/39飛機裝的是其改進型W1B,推力為540daN,推重比2.20。後者推力為490daN,推重比1.38,於1939年8月27日率先裝在亨克爾公司的He-178飛機上試飛成功。這是世界上第一架試飛成功的噴氣式飛機,開創了噴氣推進新時代和航空事業的新紀元。
世界上第一台實用的渦輪噴氣發動機是德國的尤莫-004,1940年10月開始台架試車,1941年12月推力達到980daN,1942年7月18日裝在梅塞施米特Me-262飛機上試飛成功。自1944年9月至1945年5月,Me-262共擊落盟軍飛機613架,自己損失200架(包括非戰斗損失)。英國的第一種實用渦輪噴氣發動機是1943年4月羅·羅公司推出的威蘭德,推力為755daN,推重比2.0。該發動機當年投入生產後即裝備"流星"戰斗機,於1944年5月交給英國空軍使用。該機曾在英吉利海峽上空成功地攔截了德國的V-1導彈。
戰後,美、蘇、法通過買專利,或藉助從德國取得的資料和人員,陸續發展了本國第一代渦輪噴氣發動機。其中,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J47軸流式渦噴發動機和蘇聯克里莫夫設計局的RD-45離心式渦噴發動機的推力都在2650daN左右,推重比為2~3,它們分別在1949年和1948年裝在F-86和米格-15戰斗機上服役。這兩種飛機在朝鮮戰爭期間展開了你死我活的空戰。 20世紀50年代初,加力燃燒室的採用使發動機在短時間內能夠大幅度提高推力,為飛機突破聲障提供足夠的推力。典型的發動機有美國的J57和蘇聯的RD-9B,它們的加力推力分別為7000daN和3250daN,推重比各為3.5和4.5。它們分別裝在超聲速的單發F-100和雙發米格-19戰斗機上。
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各國研製了適合M2以上飛機的一批渦噴發動機,如J79、J75、埃汶、奧林帕斯、阿塔9C、R-11和R-13,推重比已達5~6。在60年代中期還發展出用於M3一級飛機的J58和R-31渦噴發動機。到70年代初,用於"協和"超聲速客機的奧林帕斯593渦噴發動機定型,最大推力達到17000daN。從此再沒有重要的渦噴發動機問世。
渦扇發動機的發展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上第一台運轉的渦輪風扇發動機是德國戴姆勒-賓士研製的DB670(或109-007),於1943年4月在實驗台上達到840千克推力,但因技術困難及戰爭原因沒能獲得進一步發展。世界上第一種批量生產的渦扇發動機是1959年定型的英國康維,推力為5730daN,用於VC-10、DC-8和波音707客機。涵道比有0.3和0.6兩種,耗油率比同時期的渦噴發動機低10%~20%。1960年,美國在JT3C渦噴發動機的基礎上改型研製成功JT3D渦扇發動機,推力超過7700daN,涵道比1.4,用於波音707和DC-8客機以及軍用運輸機。
以後,渦扇發動機向低涵道比的軍用加力發動機和高涵道比的民用發動機的兩個方向發展。在低涵道比軍用加力渦扇發動機方面,20世紀60年代,英、美在民用渦扇發動機的基礎上研製出斯貝-MK202和TF30,分別用於英國購買的"鬼怪"F-4M/K戰斗機和美國的F111(後又用於F-14戰斗機)。它們的推重比與同時期的渦噴發動機差不多,但中間耗油率低,使飛機航程大大增加。在70~80年代,各國研製出推重比8一級的渦扇發動機,如美國的F!00、F404、F110,西歐三國的RB199,前蘇聯的RD-33和AL-31F。它們裝備在一線的第三代戰斗機,如F-15、F-16、F-18、"狂風"、米格-29和蘇-27。推重比10一級的渦扇發動機已研製成功,即將投入服役。它們包括美國的F-22/F119、西歐的EFA2000/EJ200和法國的"陣風"/M88。其中,F-22/F119具有第四代戰斗機代表性特徵--超聲速巡航、短距起落、超機動性和隱身能力。超聲速垂直起飛短距著陸的JSF動力裝置F136正在研製之中,預計將於2010~2012年投入服役。
自20世紀70年代第一代推力在20000daN以上的高涵道比(4~6)渦扇發動機投入使用以來,開創了大型寬體客機的新時代。後來,又發展出推力小於20000daN的不同推力級的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廣泛用於各種干線和支線客機。10000~15000daN推力級的CFM56系列已生產13000多台,並創造了機上壽命超過30000h的記錄。民用渦扇發動機依然投入使用以來,已使巡航耗油率降低一半,雜訊下降20dB, CO、UHC、NOX分別減少70%、90%、45%。90年代中期裝備波音777投入使用的第二代高涵道比(6~9)渦扇發動機的推力超過35000daN。其中,通用電氣公司GE90-115B在2003年2月創造了56900daN的發動機推力世界紀錄。普·惠公司正在研製新一代渦扇發動機PW8000,這種齒輪傳動渦扇發動機,推力為11 000~16 000daN,涵道比11,耗油率下降9%。
渦槳/渦軸發動機
第一台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為匈牙利於1937年設計、1940年試運轉的 Jendrassik Cs-1。該機原計劃用於本國Varga RMI-1 X/H型雙引擎偵察/轟炸機但該機項目被取消。1942年,英國開始研製本國第一台渦槳發動機羅爾斯-羅伊斯 RB.50 Trent。該機於1944年6月首次運轉,經過633小時試車後於1945年9月20日安裝在一台格羅斯特「流星」戰斗機上,並做了298小時飛行實驗。以後,英國、美國和前蘇聯陸續研製出多種渦槳發動機,如達特、T56、AI-20和AI-24。這些渦槳發動機的耗油率低,起飛推力大,裝備了一些重要的運輸機和轟炸機。美國在1956年服役的渦槳發動機T56/501,裝於C-130運輸機、P3-C偵察機和E-2C預警機。它的功率范圍為2580~4414 kW ,有多個軍民用系列,已生產了17000多台,出口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的渦槳發動機之一,至今還在生產。前蘇聯的HK-12M的最達功率達11000kW,用於圖-95"熊"式轟炸機、安-22軍用運輸機和圖-114民用運輸機。終因螺旋槳在吸收功率、尺寸和飛行速度方面的限制,在大型飛機上渦輪螺旋槳發動機逐步被渦輪風扇發動機所取代,但在中小型運輸機和通用飛機上仍有一席之地。其中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T6A發動機是典型代表,40年來,這個功率范圍為350~1100kW的發動機系列已發展出30多個改型,用於144個國家的近百種飛機,共生產了30000多台。美國在90年代在T56和T406的基礎上研製出新一代高速支線飛機用的AE2100是當前最先進的渦槳發動機,功率范圍為2983~5966 kW,其起飛耗油率特低,為0.249 kg/(kW·h)。
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掀起了一陣性能上介於渦槳發動機和渦扇發動機之間的槳扇發動機熱。一些著名的發動機公司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預計和試驗,其中通用電氣公司的無涵道風扇(UDF)GE36曾進行了飛行試驗。
從1950年法國透博梅卡公司研製出206 kW的阿都斯特Ⅰ型渦軸發動機並裝備美國的S52-5直升機上首飛成功以後,渦輪軸發動機在直升機領域逐步取代活塞式發動機而成為最主要的動力形式。半個世紀以來,渦軸發動機已成功低發展出四代,功重比已從2kW/daN提高到6.8~7.1 kW/daN。第三代渦軸發動機是20世紀70年代設計,80年代投產的產品。主要代表機型有馬基拉、T700-GE-701A和TV3-117VM,裝備AS322"超美洲豹"、UH-60A、AH-64A、米-24和卡-52。第四代渦軸發動機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研製的新一代發動機,代表機型有英、法聯合研製的RTM322、美國的T800-LHT-800、德法英聯合研製的MTR390和俄羅斯的TVD1500,用於NH-90、EH-101、WAH-64、RAH-66"科曼奇"、PAH-2/HAP/HAC"虎"和卡-52。世界上最大的渦輪軸發動機是烏克蘭的D-136,起飛功率為7500 kW,裝兩台發動機的米-26直升機可運載20 t的貨物。以T406渦輪軸發動機為動力的傾轉旋翼機V-22突破常規旋翼機400 km/h的飛行速度上限,一下子提高到638 km/h。
航空燃氣渦輪發動機問世以後的60年來在技術上取得的重大進步可用下列數字表明:
服役的戰斗機發動機推重比從2提高到7~9,已經定型並即將投入使用的達9~10。民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最大推力已超過50000 daN,巡航耗油率從50年代渦噴發動機1.0 kg/(daN·h)下降到0.55 kg/(daN·h), 雜訊已下降20dB,CO、UHC和NOx分別下降70%、90%和45%。
服役的直升機用渦軸發動機的功重比從2kW/daN提高到4.6~6.1 kW/daN,已經定型並即將投入使用的達6.8~7.1 kW/daN。
發動機可靠性和耐久性倍增,軍用發動機空中停車率一般為0.2~0.4/1 000發動機飛行小時,民用發動機為0.002~0.02/1 000發動機飛行小時。戰斗機發動機整機定型要求通過4300~6000TAC循環試驗,相當於平時使用10多年,熱端零件壽命達到2 000h;民用發動機熱端部件壽命,為7000~10000 h,整機的機上壽命達到15000~20 000 h,也相當使用10年左右。
總之,航空渦輪發動機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為各種航空器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包M3一級的戰斗/偵察機,具有超聲速巡航、隱身、短距起落和超機動能力的戰斗機、亞聲速垂直起落戰斗機、滿足180min 雙發干線客機延長航程(ETOPS)要求的寬體客機、有效載重大20t的巨型直升機和速度超過600km/h的傾轉旋翼機。同時,還為各種航空改型輕型地面燃氣輪機打下基礎。
『玖』 按戰斗機的發動機分類有哪些例如噴氣式和什麼式英國的鷂式戰機屬於哪種類型
「噴氣式」是指的從發動機後部噴出燃氣獲得動力的方式,不是發動機類型。和他同級的分類是「螺旋槳式」「無動力式」。發動機類型是按照發動機結構來分的。
噴氣式包含的發動機類型有:渦輪槳葉、渦輪噴氣、渦輪風扇、沖壓、火箭。現代的戰斗機普遍使用渦扇發動機,渦噴式發動機燃料利用率很低,已經淘汰,比較老式的大型噴氣式飛機還在使用渦槳,SR-71、女武神之類的超高速偵察機或高超音速高空轟炸機使用沖壓式發動機,少部分追求極限速度的試驗機和絕大多數導彈使用火箭發動機。
英國的鷂式是標準的渦扇發動機。
『拾』 英國有哪些航空發動機生產公司
羅爾斯·羅伊斯(又稱勞斯萊斯)是英國著名的航空發動機公司,也是歐洲最大的航空發動機企業,它研製的各種噴氣式發動機廣為世界民用和軍用飛機所採用。羅爾斯·羅伊斯由英文Rolls-Royce翻譯而來,也被譯為「羅爾斯-羅伊斯」,簡稱「羅羅」。
鷂式戰斗機——飛馬發動機
A380用的——遄達900型發動機
歐洲EF2000戰斗機的EJ2000發動機生產商是歐洲噴氣渦輪公司,也有RR公司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