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馬爾維納斯群島地理位置,歷史情況
主權爭端
起因
阿歷史學家認為馬島是1520年由葡萄牙人發現的。英國學者則認為英國航海家戴維斯1592年最先發現馬島。 1690年,英國船長約翰·斯特朗最先在西島登陸。 十八世紀中葉,法、英先後在兩個主島上建立居民點並有少量駐軍。 1770年西班牙開始管轄群島,但英國聲稱仍對群島擁有主權。 1820年,即阿根廷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下獲得獨立四年後,阿宣布馬島為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英國以最早發現為由聲稱馬島屬英國,並於1833年1月武裝佔領馬島,阿駐島總督被迫撤出。此後兩國一直對馬島主權存有爭議。 1966年,阿、英就馬島歸屬問題開始談判。1981年兩國談判破裂。 1982年4月2日,阿政府派兵佔領馬島,英國宣布與阿斷交並派出特遣艦隊,馬島戰爭爆發。6月14日,英軍攻佔馬島首府,駐島阿軍宣布投降。 戰後,馬島開始使用自己的憲法、貨幣、旗幟和國徽,以體現島民自治。英國拒絕討論馬島主權問題。阿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決馬島問題和向馬島派遣聯合國和平部隊等建議,均遭英拒絕。 1986年,英宣布馬島周圍150海里為漁業保護區,並於1993年將保護區擴大為200海里,阿方就此提出強烈抗議。 1990年,經多次談判,阿英達成復交協議。 1992年,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一致通過由智利和委內瑞拉提出的決議案,再次要求阿英加緊對話,和平解決馬島爭端。阿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決馬島問題和向馬島派遣聯合國和平部隊等建議,均遭英拒絕。 1994年,阿將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寫入新修改的憲法中。 1995年9月,阿英達成在馬島水域勘探、開採石油的協議。 1999年,雙方在關於阿恢復與馬島直航、阿公民持本國護照赴馬島、石油開采、打擊非法捕魚、通訊、巡邏等領域達成協議。同年,阿英兩國海軍在南大西洋舉行了馬島交戰以來首次聯合軍事演習。
阿政府立場
2001年,阿政府重申對馬島享有主權,呼籲國際社會敦促英與阿重開馬島主權談判,表示願通過和平途徑解決爭端,並將依據國際法尊重島民的利益和生活方式。英政府則重申馬島主權不容談判,島上居民享有自決權的原則立場。2月,阿政府拒絕馬島當局提出的組建聯合巡邏隊,防範非法捕魚的建議,稱馬島當局不構成馬島爭端的一方。2月21日,阿英兩國達成允許兩國民用船隻在阿大陸和馬島之間直航的協議。3月,英國宣布將南喬治島的駐軍撤至馬島,阿方表示歡迎。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支持。自1983年起,在英國不參加的情況下,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會議每年均以協商一致的方式通過關於馬島主權的決議,敦促英國政府同阿政府進行談判。1997年,第七屆伊比利亞美洲首腦會議發表最後聲明,呼籲阿英依照尊重領土完整原則盡早就馬島主權重開談判。1999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表示,將盡一切努力促成阿英談判,以盡快結束馬島「殖民地狀態」。2001年6月,美洲國家組織再次敦促英阿兩國就馬島主權問題盡早重開談判。 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2007年上台後多次表示阿擁有馬島主權,要求與英國就馬島問題重新談判。 阿根廷外交部2009年9月22日發表聲明,抗議英國向馬島增派「台風」戰斗機,認為這違反了聯合國有關決議。自從1982年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戰爭之後,英國和阿根廷之間已平靜了28年。 阿根廷政府2010年2月16日派軍艦封鎖馬島海路;而在政壇奄奄一息的英國工黨政府亦不甘示弱,立即派出驅逐艦「約克號」為主的艦隊「捍衛主權」,兩國軍事沖突一觸即發。雙方這回劍拔弩張,為的竟是馬島海底600億桶的石油。
油價高漲 馬島受關注
地質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馬島附近海域蘊藏約600億桶的石油,不遠的將來,這里將成為南大西洋地區的資源寶庫。 不過,阿英兩國一直未能就聯合開采這一海域石油資源達成協議。英國政府最近單方面允許石油公司在馬島周圍海域勘探和開採石油,引起阿政府的強烈抗議。豐富的油資源引來必和必拓礦業公司等4家英資企業,其中渴望石油公司鑽油台「海洋守衛者」2010年2月19日抵達當地,准備下周展開鑽探。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英荷殼牌公司1998年曾在該海域搞開發,後來由於油價過低(每桶12美元)、開發成本過高而放棄。現在,石油價格猛漲,開發變得有利可圖。 其實,英國和阿根廷的新一輪沖突始於2009年12月。阿根廷議會當月通過一項法律,宣稱馬島屬於該國領土。2010年1月,英國政府「口頭知會」阿根廷表示抗議,但阿根廷對此不予理睬。
阿根廷宣布封鎖航道
面對英國的探油計劃,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16日簽署的法令規定,所有經過阿根廷本土港口前往馬島、南喬治王島以及桑威奇島的貨輪和客輪都需要向阿政府事先申請,獲得許可後才能前往這些位於南太平洋的島嶼。 當天,阿根廷軍艦封鎖了馬島海路。而在前一天,准備將輸油管道運往馬島的丹麥貨船「霍爾領袖號」已遭扣押。 英國輿論認為,有「南美希拉里」之稱的克里斯蒂娜不如當年軍人政府強硬,何況阿根廷政府全國兵力薄弱,國民也多不想開戰。此外,克里斯蒂娜面對政府債台高築、經濟不景氣的局面,再加上明年大選在即,可能想藉此事件爭取民意。 兩國真正的角力場是聯合國。阿副外長維多利奧·塔切蒂18日說,英國政府在馬島問題上採取單邊行動,嚴重侵犯了阿根廷主權,阿政府將訴諸聯合國解決這一問題。
英國在島上集結軍隊
針對阿根廷的舉動,英國皇家海軍「約克號」驅逐艦已於17日抵達馬島海域,與另外3艘艦只會合。 「約克號」1985年開始服役,是英國建造的最後一艘42型謝菲爾德級驅逐艦,根據馬島戰爭的經驗改進。 英國《太陽報》透露,除派遣艦隊外,英國已在馬島集結了一千名軍人和4架戰機。 但英國媒體認為,英國雖向阿根廷擺出強硬姿態,派驅逐艦「約克號」壓境,但相信其象徵意義多於實際。 英國軍方近期剛准備由伊拉克戰場退身,又要撲向阿富汗戰場。現在,阿根廷對馬島虎視眈眈,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分析人士認為,英國勢難再添戰線。 《太陽報》稱,英國這次行事低調,是不想擦槍走火,只想讓阿根廷知難而退。
馬島之戰
馬爾維納斯群島(英稱福克蘭群島)位於大西洋南端。 1833年,英國從阿根廷手中奪得該群島。1981年,兩國關於馬島歸屬的談判破裂。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出兵馬島奪取控制權,戰爭隨即爆發,約650名阿根廷人和260名英國人死亡,最終阿根廷戰敗。 戰後,阿根廷一直沒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並希望與英國對話,謀求以和平方式解決馬島主權歸屬問題
❷ 英阿馬島戰爭創造了什麼比例
英阿馬島爭端的由來
英阿對馬島的主權之爭由來已久。據歷史記載,馬島被發現於16世紀,但何人何時發現,說法不一。阿認為,1520年,麥哲倫探險隊的一名葡萄牙人戈梅斯最早發現了馬島。英國則認為是由英國航海家戴維斯於1592年8月14日駕駛「希望」號船首先發現的。1690年英國人約翰·斯特朗來到該島時,發現了東西兩個大島之間的海峽,將其取名為「福克蘭海峽」。此後,英國稱該島為「福克蘭群島」。1764年,法國人在東島上建立了居民點,將其命名為「馬洛於內群島」。
1770年,西班牙佔領了該島,將其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1816年阿根廷擺脫西班牙的統治宣告獨立,並宣布繼承對馬島的主權,將馬島定為阿的第24個省。4年後,阿海軍又將國旗插上了索萊達島要塞頂峰,宣布對該島擁有全部主權。
英國則以該島為英國人最早發現為由,於1832年和1833年先後出兵佔領西島和東島。為顯示主權,英國人在島上設置了總督府及其他行政機構,向該島移民,並擠走了島上土著居民。此後,馬島便淪為英國殖民地。但阿從未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
1958年,英阿兩國關於馬島的爭端被訴諸於合國,聯合國先後4次通過決議,要求英阿兩國以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由於雙方均不願從本國的立場上後退,這種談判只能是談談停停,吵吵爭爭,成為馬拉松式的談判,英國也因此控制著該島100多年。
1982年2月26日,英阿關於馬島的談判又重新開始,但是這一次,阿根廷人顯然已對談判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他們已不指望能從談判桌上得到什麼,他們之所以願意談判只不過是故意放出來的煙幕。此時阿軍方正在悄悄准備一項代號為「羅薩里奧」的行動計劃,他們決心要以牙還牙,用武力來收回對馬的主權,於是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英阿馬島之戰。
二、英阿馬島大戰
1982年3月18日,一些阿根廷人到南喬治亞島的利恩港,准備拆除一家鯨魚加工廠的陳舊機器,遭到英駐軍的刁難,絕大部分人被阻止上岸,部分阿人則沖破阻攔,登島並在島上豎起阿國旗。英國得知後,向阿提出了強烈抗議,並派出40名海軍陸戰隊員前去「恢復秩序」。阿也不肯讓步,決心一勞永逸地解決馬島主權之爭。阿海軍迅速派出兩艘導彈護衛艦趕赴南喬治亞島,將該島的22名英軍和13名英考察隊員抓了起來,並再次升起阿軍旗。英聞訊後,急調2艘軍艦和1艘潛艇前往馬島。正當雙方箭拔弩張的時候,卻傳來阿海軍艦艇北駛烏拉圭海域要與烏海軍舉行聯合演習的消息。 但到3月31日晚,阿海軍卻突然退出演習,掉頭南下,全速駛往馬島,具體實施「羅薩里奧」計劃。原來這是阿海軍臨戰前的一次佯動。直到此時,英國人才驚呼「上當」?英首相撒切爾夫人火速通知國防、外交官員到首相官邸商討對策。同時派遣在直布羅陀海峽值勤的一個艦隊赴馬島增援。此外,撒切爾夫人還給美國總統里根寫信,要求美製止阿佔領馬島。但是此時,阿軍方已箭在弦上,不能不發。
4月2日拂曉,阿軍5000餘人突然在馬島登陸。駐島英軍只抵抗幾小時便宣布無條件投降。馬島總督垂頭喪氣地帶著英國文武官員登上阿軍早已為他們准備好的軍用飛機,先到烏拉圭,再改乘飛機回國。第二天,阿軍又在南喬治亞島登陸,島上英軍又宣布投降。阿政府向全國發表公報,宣布已收復馬島。阿舉國群情激奮,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
與此相對照,英國朝野嘩然。4月3日,英下院舉行會議,討論面臨的嚴重局面,許多議員指責政府「出賣」馬島。有人甚至稱「寧可失去5個北愛爾蘭,也不願失去一個福克蘭?」英國成立「戰時內閣」並決定抽調海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組成一支特混艦隊赴馬島。至此,雙方擺出一付進行海上決戰的架式。阿方:海軍擁有各型艦船34艘,主要作戰艦艇18艘;空軍作戰飛機223架,能用於作戰的154架;海軍作戰飛機49架;阿軍守島部隊有1個海軍陸戰旅,3個步兵旅,共約15000人。英方:特遣艦隊共有艦船111艘,其中作戰艦艇44艘,輔助船隻22艘,商船45艘,兩棲運輸船20艘,艦載「鷂」式飛機28架,空軍「鷂」式飛機14架,海軍陸戰隊及步兵旅等9000人,另外還有一些特種部隊。值得指出的是,特混艦隊還包括航空母艦「無敵」號和「競技神」號及2艘核動力潛艇。英國防部稱是「除兩個超級大國以外最大的一支特混艦隊」。而以購買西方廉價舊式軍艦為主的阿海軍與英艦相比,簡直就不在一個檔次上。 有鑒於此,阿海軍不得不收縮於本國的近岸海區。更糟糕的是,當「鐵娘子」把全部賭注壓在馬島上,宣稱「福克蘭已經成了我的生命、我的血液」時,阿總統加爾鐵卻承認「做夢也沒有想到撒切爾夫人會為了一個荒蕪的島嶼派遣如此龐大的特遣艦隊,萬里迢迢到南大西洋來」。最高統帥心態如此,部隊的戰斗准備程度可想而知,戰爭已一觸即發,阿卻還在認為英「不可能真打?」顯然,戰爭一開始,就事實上決定了雙方的結局。正在雙方即將開戰時,「公正的」美國人出來調停了。美國是北約的盟主國,美國人的「公正」程度有幾何,只要不是弱智就能猜得出來。
從4月7日開始,美國國務卿黑格頻繁穿梭於英、阿和美國首都進行調停,但雙方都不願從原來的立場上後退。美國人偏向英國,阿自然心知肚明,對黑格提出的包括考慮馬島居民的「願望」在內的所謂「七點」新建議,自然不能接受。因為馬島居民是英國人後裔,考慮居民的「願望」,顯然只能是對英國有利。阿不能不拒絕這種「新建議」,美國調解未果。4月29日,美以阿拒絕美建議為由,宣布放棄「中立」,轉而支持英國,不僅對阿進行制裁,還讓英軍使用美阿森松島上的空軍基地和其他軍事裝備,向英國人提供情報,並讓通信衛星成為英國通信中繼站。獲知這一切,阿總統痛心疾首,稱對美國「感到很痛心,我要說,欺人太甚了」。至此,戰爭已不可避免。
4月26日,英國特混艦隊首先攻下了南喬治亞島,30日完成了對馬島周圍200海里范圍的海上和空中的封鎖部署。隨即,英國國防部宣布從格林尼治時間4月30日11時起,所有進入馬島周圍200海里禁區的飛機和艦只都將遭到攻擊。阿軍也進入最高戒備狀態。5月1日,英國特混艦隊在茫茫濃霧中到達馬島以東海域。一架名叫「火神」的戰略轟炸機,經過空中加油,長途跋涉5000公里,於凌晨4時30分飛臨馬島,並投下21枚重達1000磅的炸彈。同時從英航母上起飛的飛機也對阿陣地進行猛烈攻擊。5月2日下午,英國的「征服者」號核潛艇在馬島200海里禁區外36海里處,向阿海軍旗艦「貝爾格諾將軍」號巡洋艦發射了3枚魚雷,其中兩枚命中目標。巡洋艦在45分鍾後沉沒,阿軍官兵陣亡和失蹤321人。次日,英國又在馬島北側用「海鷗」式導彈擊沉了阿軍的「索布拉爾」號巡邏艇。面對接連的勝利,英國官兵開始沾沾自喜,殊不知,一場噩夢正悄悄地向他們襲來。
面對英軍咄咄逼人的攻勢,阿軍發誓要報仇雪恨。加爾鐵里把目光投向了從法國購得的5枚「飛魚」導彈。5月4日上午11時左右,英國「謝菲爾德」號巡洋艦悠閑地游弋在馬島附近海域,這艘當時號稱英國皇家海軍「最現代化的大型軍艦」服役剛剛7年,具有非常先進的雷達系統,阿根廷的飛機只要從其大陸起飛就逃不過它的眼睛。因此,艦上的英國官兵悠然自得,有的在洗衣服,有的聊天。此時,阿根廷「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搭載的「超軍旗」戰斗機利用地球曲線超低空飛行,在300公里以外,已經鎖定「謝菲爾德」號巡洋艦的阿軍「超級軍旗」戰斗轟炸機攜帶兩枚「飛魚」導彈悄悄起飛了。飛機在接近「謝菲爾德」號雷達警戒區時陡然下降到四五十米的高度,然後關閉機載雷達繼續飛行。12時20分左右,「超級軍旗」順利進入到導彈的有效發射區,在距離「謝菲爾德」號32公里處,兩枚「飛魚」導彈帶著阿根廷人復仇的怒火發射了出去。其中1枚「飛魚」成功避過英軍的防空系統後准確命中目標。爆炸引起大火,英艦官兵拚命搶救5個小時後,不得不棄艦逃生。就這樣,造價高達1.5億美元的「謝菲爾德」號被造價才不過30萬美元的「飛魚」導彈擊沉,這給了驕傲自大的英軍以沉重打擊。5月12日,阿空軍12架「天鷹」戰斗機分三批重創英護衛艦「大刀」號和「華美」號。
5月21日晨,英軍開始登陸馬島,並建立登陸場。阿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呼嘯而來,對英艦進行攻擊,擊落英機5架,擊中英艦8艘,其中1艘護衛艦被擊沉。
5月25日是阿根廷的國慶節,阿軍向英軍發起了大規模空襲行動。這天,兩架攜帶「飛魚」導彈的「超級軍旗」戰機從阿根廷大陸起飛,向游弋在馬島東北海面100多海里的英國航空母艦飛去,他們的目標就是要炸毀英軍的航母。接近預定目標區域後,阿軍飛行員發現飛機雷達的熒屏上出現了一個大的脈沖亮點,他判定這就是英軍的航空母艦。於是,阿軍飛行員毫不猶豫地按下了導彈發射按鈕。兩枚「飛魚」導彈同時向敵艦飛去,其中一枚准確地擊中了目標。在一陣巨大的爆炸聲後,英艦出現了濃烈的火焰,不長時間之後,就慢慢地沉入了海底。事後阿軍才知道,他們炸沉的這艘英艦並不是英國的航空母艦,而是一艘名為「大西洋運送者」號的運輸艦,其體積同航空母艦大小相仿。盡管如此,英軍也遭受了重創,僅有的4架「支奴干」大載重量直升機中的3架、1個中隊的「威賽克斯」支援直升機、大量的補給物資和設備也被炸沉,英6架「鷂」式戰斗機也葬身海底。阿機又擊沉英驅逐艦「考文垂」號。
受到接連打擊之後,英國人逐漸意識到了「飛魚」導彈的厲害。伍德沃德下令將所有艦船撤到離馬島和阿根廷海岸較遠的地方,以避免遭受新的攻擊。馬島戰爭開始的時候,阿根廷除了已經擁有的5枚「飛魚」導彈外,還向法國訂購了另外9枚。但是,隨著戰爭的進程,法國總統密特朗應英國政府的要求,下令不再向阿根廷出售「飛魚」導彈。此舉使阿根廷政府感到十分緊張,被迫尋求從其他國家間接獲得「飛魚」導彈。通過情報部門,阿根廷獲悉秘魯向法國訂購的8枚「飛魚」導彈即將到貨。於是,阿根廷政府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希望從秘魯高價購得這些導彈。法國政府聞訊後,故意尋找各種借口拖延交貨時間,直到戰爭結束才把導彈送交秘魯政府手中,使得阿根廷從第三國購買「飛魚」導彈的計劃流產。沒有「飛魚」導彈,阿根廷就沒有了同英國對抗的資本,形勢發生逆轉。
為徹底擊垮阿軍,英軍從5月27日起開始實施登島作戰。5月29日,英軍攻佔了非常重要的達爾文港,斃傷阿軍250人,俘獲1400人,並繳獲大批彈葯和其他軍需物資。此後的幾天中,阿軍節節敗退。6月8日,為了挽救守島的部隊,加爾鐵里孤注一擲,下令集中尚存的空中力量對英軍展開大規模空襲,結果打死英軍180多人,阿機再呈神勇擊沉了包括英國的「加拉哈德爵士」號登陸艦在內的3艘大型登陸艦,並重創「普利茅斯」護衛艦。雖然阿空軍表現出色,但陸軍表現卻有負阿國人,未能很好地實施配合作戰。
英軍雖然遭到沉重打擊,但仍決心奪取馬島。馬島由西島和東島組成,中間有一條2?6~8海里寬的海峽,西島防禦較弱,東島防禦較強。就在當晚,3000名英軍乘坐「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號客輪登上馬島,使島上的英軍增加到了8000人,而且擁有重炮30門,坦克20輛。6月11日,英軍開始發起總攻,並於12日拂曉前攻佔了距馬島首府阿根廷港15公里的哈里特山和朗頓山。13日晚,英軍再次發起進攻,。英軍從東西島間的結合部突破,避開正面,爾後再向東推進,分進合擊,奪佔全島。激烈的戰斗一直持續到6月14日。阿陸軍孤軍奮戰,損失慘重。阿統帥部見大勢已去,電告馬島守軍「在不損害武裝部隊榮譽和國內政策的情況下」可以自由行動。至14日中午,英軍已經推進到距市區約4公里的地方。阿根廷港上空掛起了白旗。午後,雙方戰地司令官會晤,達成非正式停火協議。阿陸軍司令在英方提出的「無條件」投降的停火協議上簽字時,盡管勾掉了「無條件」三個字,然而這一天對阿軍來說,不能不是一個恥辱的日子。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爭終於結束。
馬島戰爭的硝煙已經散盡,但它留給後人的警示卻不斷延續。在這場血與火的較量中,盡管英國傷亡1000餘人的代價,耗資27億美元巨額花費換來了名義上的勝利,但除了挽回了一點面子外,似乎再也沒有獲得什麼好處。名義上的失敗也沒有使阿根廷人放棄爭奪馬島主權的斗爭,他們在戰後把每年的6月10日定為「馬島主權日」。有西方媒體評論說:「這是一場沒有贏家只有輸家的戰爭。」就連英國著名記者漢拉恩也感慨地說:「經過一段漫長的,有時甚至是危險的征途,我們才到達那兒。在付出沉重代價後,姑且不說這些代價是否真的有價值,我們打贏這場戰爭絲毫也沒有能夠解決問題。戰爭並沒有平息兩個國家對馬島主權的爭執,相反,戰爭使兩個國家的距離更遠,仇恨更深了。」
❸ 關於馬島爭端的問題
馬島扼太平洋和大西洋航道要沖,和南極大陸遙遙相對,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史上是世界海上強國爭奪之地。阿根廷歷史學家認為馬島是1520年由葡萄牙人發現的,英國學者則認為英國航海家戴維斯1592年最先發現馬島。18世紀中葉,法、英先後在兩大島上建立居民點並少量駐軍。1770年西班牙開始管轄群島,但英國以最先發現為由,聲稱仍對群島擁有主權。1816年阿根廷脫離西班牙的統治取得獨立後,宣布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1833年英國武裝佔領馬島,驅逐了阿駐島總督和島上居民。此後兩國對馬島主權之爭從未間斷。二戰結束後,阿英兩國斷續進行了多次談判,但是沒有結果。1972年,在馬島附近海域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馬島問題的談判變得更加復雜。1982年2月談判再次破裂。同年4月2日阿政府派兵佔領馬島,英宣布與阿斷交並派出特遣艦隊,「馬島戰爭」爆發。6月14日英軍攻佔馬島首府,駐島阿軍宣布投降。戰後馬島開始使用自己的憲法、貨幣、旗幟和國徽,以體現島民「自治」。幾經談判,阿英於1990年達成復交協議,但英國一直拒絕討論馬島主權問題。 根據馬島1985年自定的憲法,馬島屬英海外領地,除外交與軍事事務外,島民實行「自治」。總督代表英女王行使權力。英在馬島駐有軍隊。 1993年7月,阿根廷外長迪特利亞與馬爾維納斯群島政府在紐約的一些代表舉行會談後宣布,阿根廷政府建議馬爾維納斯群島和阿根廷之間保持一種與波多黎各和美國之間相似的特殊關系。迪特利亞建議重開談判,但遭到英國的拒絕。 1995年9月27日,阿根廷和英國在紐約簽署一項聯合聲明,宣布在各不放棄對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立場的前提下,決定在該島水域進行石油和天然氣勘探與開采合作。同年12月15日,阿根廷總統梅內姆在西班牙馬德里會見英國首相梅傑之後宣布,兩國政府同意1996年2月在倫敦舉行外長級會議,討論馬爾維納斯群島問題。1996年3月12日,阿根廷反對英國關於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周圍200海裏海域禁止別國漁船捕魚的行為,並再次重申了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 1998年6月2日,第28屆美洲國家組織大會通過一項聲明,闡述了支持阿根廷政府對馬爾維納斯群島擁有主權的立場。同年10月29日,阿根廷總統梅內姆在訪英期間與英國首相布萊爾在英首相府簽署了一項旨在推動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的夥伴關系行動日程協議。在行動日程協議中,英阿雙方再次重申了各自對馬爾維納斯群島享有主權的一貫立場,但雙方同時表示將繼續遵循積極合作和互利的原則,共同努力解決涉及馬島爭端的所有問題。 1999年7月14日,英國和阿根廷兩國外長在倫敦簽署一項協議,宣布兩國同意恢復馬島與阿根廷中斷了長達17年的聯系。從此,英國將解除不準阿根廷人上馬島的禁令。 2007年12月10日,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在議會發表就職後的首次演講時強調,阿新政府將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阿根廷擁有馬島不容置疑的主權,阿政府在馬島主權問題上不會讓步。12日,阿根廷外交部發布公告說,阿根廷外交部副部長莫里坦日前約見了英國政府特使,要求英國同阿根廷重啟馬爾維納斯群島的談判。2008年4月2日,阿總統克里斯蒂娜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出席「馬島戰爭老兵日」活動時重申,阿根廷擁有馬爾維納斯群島不容置疑的主權,阿政府在馬島主權問題上不會退縮,並將通過談判解決這一問題。2008年11月6日,阿根廷政府發表聲明,強烈抗議英國當局單方面修改馬爾維納斯群島的相關法律。2010年2月,英國政府允許石油公司在馬爾維納斯群島附近海域勘探和開採石油,引起阿根廷政府的強烈抗議。馬爾維納斯群島議會證實,英國迪塞爾石油公司當天在馬島附近海域開始石油勘探工作。2月22日,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表示,希望與英國通過談判解決馬島爭端。
❹ 馬爾維納斯群島的現狀和以前的歷史
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歷時74天的英阿馬島之戰,這一場未經正式宣戰的戰爭,外交家稱為"武裝沖突",軍事家則稱為"馬島戰爭",這是二十世紀第一場可算得上現代化的戰爭。
馬爾維納斯群島(本文簡稱馬島),位於南大西洋,東到西經57°40',西到西經62°,南到南緯53°,北到南緯52°15'之間的海面上。該群島由346個島礁組成,總面積15800平方公里,其中長年有人居住的有十五個島嶼,主要有索萊達島(即東福克蘭島,本文簡稱東島),大馬爾維納斯島(即西福克蘭島,本文簡稱西島),總人口約兩千,絕大多數是英國移民後裔。首府為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南喬治亞島是馬島的附屬島嶼,(本文簡稱南島),位於馬島東南716海里,西經39°南緯53°的海面上,面積3700平方公里,居民隨季節變化時多時少,最多達500人,首府為格里特維肯港。
馬島距南大西洋與南太平洋之間的要沖航道麥哲倫海峽25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76海里,距英國本土7000海里。屬寒帶氣候,島上多沼澤,生物資源貧乏,但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不僅位於溝通南半球兩大洋交通的必經之路,而且漫長曲折的海岸線組成的眾多港灣,構成英國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海軍都利用這一基地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權。而近年來,馬島又成為開發南極的前進基地,其地位更顯重要。加上八十年代發現的海底石油,更加劇英阿對馬島主權之爭。
說起英阿對馬島的主權之爭,由來以久,漫長而復雜。1592年,英國人約翰·戴維斯發現該島,但阿根廷則認為是葡萄牙人戈梅斯於1520年發現的。1690年,英國人約翰·斯特朗發現東西兩島之間的海峽,命名為福克蘭海峽,並由此命名該群島為福克蘭群島。十八世紀初,大批法國人先後來到該島,稱為馬洛伊內群島,後轉化為西班牙語的馬爾維納斯群島。1764年法國人在東島建立定居點,1765年英國人在西島建立定居點。1766年,西班牙以25萬英鎊的價格從法國手裡買下東島,1770年,西班牙又出兵佔領西島。1816年,阿根廷宣布獨立,宣稱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1832年英國佔領西島,次年佔領東島。從此英阿對馬島的主權進行過多次談判。
1982年2月雙方在紐約的談判又宣告破裂。阿根廷開始准備以武力收復馬島,並制訂出代號為"羅薩里奧"的行動計劃。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一家公司的39名工人來到南島拆除一家舊鯨魚加工廠,工人們在島上升起了阿根廷國旗。英國立即提出強烈抗議。3月24日,英國原駐馬島的海軍"忍耐"號破冰船,搭載兩架直升機和140名士兵,前往南島實施威懾。
3月26日,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下令提前實施"羅薩里奧"計劃,由2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坦克登陸艦,1艘潛艇,1艘破冰船,1艘補給船搭載2個營的海軍陸戰隊組成第40兩棲特混編隊,從貝爾格拉諾啟程前往收復馬島,以1艘護衛艦,1艘供應艦搭載2個排的海軍陸戰隊組成第60兩棲特混編隊,從德塞阿多港啟程前往收復南島,還以1艘航母,4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1艘油船組成第20特混編隊,提供戰役掩護。作戰總指揮為陸軍第5軍軍長兼馬爾維納斯戰區司令奧斯瓦爾多·加西亞中將。
4月10日,第40兩棲編隊駛抵馬島。午夜時分,阿軍陸戰隊的偵察小隊在彭布羅克角登陸。次日凌晨,蛙人分隊在約克海灘登陸。六時三十分,阿軍主力在龍克灣登陸,隨即攻佔了機場和港口。八十三十分,阿軍七架C—130運輸機運來3000多後援部隊,使島上阿軍總兵力達4000人。九時,馬島的英國總督率所部181名官兵投降,阿軍佔領馬島,建立了行政機構,任命梅嫩德斯准將為馬島軍事長官。
阿軍收復馬島的消息傳到國內,群情振奮,數十萬人聚集在總統府前的"五月廣場",高唱國歌,高呼口號,歡慶勝利。全國十多個政黨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動。總統加爾鐵里的威望達到頂峰。
英國在獲悉馬島被阿根廷佔領後,立即宣布與阿斷交,成立以首相撒切爾夫人為主席的戰時內閣,作為最高決策機構,並制定了以武力為後盾,政治、外交、經濟多管齊下,迫使阿方撤軍,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奪馬島的戰略方針。
❺ 馬島戰爭後,英國守島軍人是怎樣服役的
馬島上的英國軍人過著一種非常愜意的生活,他們不必為糧草軍火擔憂,他們只需要照顧好島上的一草一木,不讓他們受到其他國家的侵略就可以了,因此在馬島上的這些英國軍人他們可以說是非常幸福的了,在戰場上沒有任何的敵人可以來攻打他們。閑暇的時候,他們還可以進行一番野炊來犒勞自己。
於是英國的首相撒切爾夫人就抓住了這一點機會,順應了民意,他果斷做出了決定,馬上派遣部隊同阿根廷人交戰,英國以前作為日不落帝國,他有擁有著強大的實力,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以往那麼強大了,但是好歹他還是有一定的軍事基礎力量的。因此最後大敗阿根廷人全國上下一片歡呼,撒切爾夫人的民意支持又重新高漲,阿根廷的此番舉動真可謂是丟了夫人又折兵呀。不僅沒有得到馬島的歸屬權,還讓馬島上的英國軍人過著這么幸福的生活。
❻ 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雙方各傷亡多少啊
英軍傷亡255名,阿根廷傷亡649名,另外還有三名福克蘭居民傷亡。
戰爭經過:
1820年,組建中的阿根廷政府舉步維艱,Marina David Jewett官員在索來島,通過官方文件,宣布把馬爾維納斯群島劃歸里奧·德·普拉達省。該消息在美國和英國被公布後,沒有得到這些國家的任何官方評論。
1820年期間,阿根廷政府發表了各種文件表明對該地的主權。
1833年,英國皇家海軍軍艦以武力威脅,要求移交馬爾維納斯群島。之後阿根廷政府和居民被驅逐出該島。
在和平年代,在沒有向友好的阿根廷共和國政府發布任何預先的通知和聲明,就發動了武裝行動。
該行動立刻被遭到了拒絕和抗議。
1982年,爆發了阿根廷和英國之間的南大西洋爭端,導致兩國斷絕外交關系。直到1990年兩國恢復外交關系。
(6)馬島有多少英國軍隊駐扎擴展閱讀:
啟示
一、兩棲艦船在地區性沖突及局部戰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並將成為解決地區危機的重要兵力。
隨著各種現代化武器的出現,抗登陸的有利條件大為增加,登陸與抗登陸之間的抗衡更為激烈。對於登陸作戰,特別是大跨度越洋登陸作戰,必然會有由艦到岸的兵力及裝備輸送過程。
只有使用主船體內擁有較大塢艙,載有氣墊登陸艇、高速登陸艇、兩棲作戰和運輸車輛,甲板上可裝載一定數量直升機或垂直起降戰斗機的大型登陸艦船,才能完成快速、機動、有效地輸送登陸部隊和裝備上岸,對登陸部隊實施必要的火力支援,同時承擔一定的自身防禦任務。
二、兩棲戰艦船宜向多用途化和艦型綜合化、裝載均衡化的方向發展。
二戰後,兩棲戰艦船陸續發展派生出近10種艦型,各種艦型的艦船在應用中,使用任務相對比較單一。在需要達成某一作戰目的時,往往要多種艦型的登陸艦配套使用,一艘專用艦船出現戰損,有可能影響到整個登陸作戰行動。
馬島海戰,英國海軍動用了包括直升機兩棲攻擊艦、通用兩棲攻擊艦、船塢登陸艦、登陸支援艦、改裝的運輸登陸艦、坦克登陸艦等多種艦型,給登陸作戰的組織和指揮帶來很大困難。同是為掩護這些艦船實施登陸作戰,英國海軍還不得不調整對阿根廷大陸方向的封鎖力量而組成了龐大的護航編隊。
由此看來,簡化艦型,一艦多用,均衡裝載將是大型兩棲戰艦船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馬島距離英國十萬八千里,在阿根廷家門口,卻是英國國土。英國不曾拿起國際法律請求司法裁決,也從不提出200海里的說法。歷史就是歷史,英方與阿方未曾互利共贏共同開發。南海問題的解決要從中獲得啟示。
四、隨著兩棲作戰方式的發展,現代化兩棲戰艦船必須具有立體兩棲突擊作戰能力,加強自身攻防能力,提高戰技性能。
英國海軍在馬島登陸作戰時,雖已意識到了採用「平面登陸」和空中「垂直登陸」相結合的「立體登陸」方式所可能取得的效果,但苦於沒有滿足需要的立體兩棲突擊作戰能力,仍然只能採用較為傳統的突擊搶灘登陸方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爾維納斯日
❼ 馬島面積與人口是多少
馬島面積11800平方公里,人口約2000人。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由346個島礁組成,面積11800平方公里,馬島人口約3398,大部分是英國軍人及家屬。人均GDP約為9.7萬美元(2013年),排世界前幾位,主要靠捕魚業。
馬島的發現:
馬島原本是企鵝、海豹、信天翁的棲身之地。1690年,一位名叫約翰·斯特朗的英國船長在太平洋遇到一場颶風,僥幸沒有葬身魚腹,船偏離航線到達一處由兩個島形成的一條海峽。隨後船長以英國海軍大臣福克蘭的名字命名了這個海峽,這就為以後的爭端埋下了伏筆。
1764年,法國人捷足先登,在島上建起了居民點,命名為馬爾維納斯。第二年英國也不甘落後,向這里移民和駐軍。法國人狡猾地賣了一個人情,將這塊不屬於自己的土地送給了西班牙人。1774年,西班牙的海軍趕走了英國軍艦,成了馬島的主人。
1816年,阿根廷擺脫西班牙的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從西班牙手中繼承了馬島,並向馬島派出了管理者總督。英國對此拒不承認。1833年1月,英國以最早發現該島為由派兵強占馬島,趕走阿根廷總督,確立對馬島的主權。
❽ 阿英的馬島戰役過程
戰爭第一階段:阿根廷方面
阿根廷方面:利用地理上的有利條件,乘英不備,以武力收復馬島,迫使英國在事實面前承認其有馬島的主權。
英國方面:決心不借付出巨大代價重占馬島。先以強大軍事壓力迫使阿軍撤出馬島,如阿軍不撤,則強行登陸奪取,戰術上採取速戰速決,並恪守不對阿本土及12海里領海採取軍事行動的規定。
阿方行動:
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下令提前實施收復馬島的「羅薩里奧」計劃,作戰總指揮為陸軍第5軍軍長兼馬爾維納斯戰區司令奧斯瓦爾多·加西亞中將。特混艦隊由航母1艘、驅逐艦4艘和其它艦船共約20艘及登陸兵4,000人成的第40特混艦隊。
第40兩棲特混艦隊於4月2日零時15分派出的阿軍陸戰隊的偵察小隊在彭布羅克角登陸。4月2日六時三十分,阿軍主力在龍克灣登陸,隨即攻佔了機場和港
口。八時三十分,阿軍七架C—130運輸機運來3000多後援。使島上阿軍總兵力達4000人。島上英國守軍近200人,只進行了一般抵抗,即在總督雷克
斯·亨特率領下全部投降。英軍無傷亡,阿軍亡4人(其中上校一名)。阿方任命馬里奧·本哈明·梅嫩德斯准將為馬島軍事長官。
4月3日,阿海軍輸送登陸兵約200人在南喬治亞島格里恃維肯港登陸,英守軍22人進行了抵抗,最後全部被阿生俘。4月7日,阿宣布成立「南大西洋戰區」
(包括阿大陸沿岸200海里及馬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德韋奇群島周圍200海里水域),任命海軍作戰司令胡安·阿塞·隆巴多將軍為該戰區司令。與此同時阿
軍第60兩棲編隊在南島登陸,經短促交火,佔領南島,英國守軍23人投降。就這樣,阿軍以傷亡7人,損失2架直升機的代價,佔領了整個馬島。
阿軍收復馬島的消息傳到國內,群情振奮,數十萬人聚集在總統府的「五月二十五日廣場」,高唱國歌,高呼口號,歡慶勝利。全國十多個政黨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動。總統加爾鐵里的威望達到頂峰。再也沒有人去考慮政府在處理經濟問題上的失敗了。
阿軍自收復馬島至4月30日期間,為了防禦英國方面的報復而不斷加強馬島防禦,島上駐軍到4月底由原來的4,000人增至13,000人。其部署為:阿根
廷港和肯特山地區4個營及支援分隊共約9,000人,達爾文港、古斯格林一個營及支援分隊共約1,700人,范寧角約50人,福克斯灣、佩布爾島等地一個
營及支援分隊共約2,000人;另外還擴建阿根廷港機場及在古斯格林、佩布爾島修建簡易機場;部署雷達站及防空部隊,構築工事;向島上運送武器、彈葯及其
它補給品等。司令部設在阿根廷港。
戰爭第一階段:英國方面
英國在獲悉馬島被阿根廷佔領後,立即宣布與阿斷交,成立以首相撒切爾夫人為主席的戰時內閣,作為最高決策機構,並制定了以武力為後盾,政治、外交、經濟多
管齊下,迫使阿方撤軍,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奪馬島的戰略方針。美國人也非常積極的介入,美國人一開始想從政治上去解決這次危機。因此派當時的國
務卿黑哥將軍從中斡旋,無耐雙方的態度都非常的堅決。4月3日,英內閣作出派遣特混艦隊重占馬島的決策,任命桑迪·伍德沃德海軍少將為特混艦隊司令。英特
混艦隊艦船40餘艘,載地面部隊約4,000人,「鷂「式飛機20架和各種直升機45架,於4月5日分別由英國朴茨茅斯和英屬直布羅陀啟航駛往南大西洋。
4月7日,英國宣布對馬島周圍200海里實施全面海空封鎖。4月12日,英軍的核潛艇到達馬島後立即開始對馬島進行封鎖。
英國根據戰時動員法緊急動員大型商船參戰
在前往馬島一萬三千公里的航程途中,英軍參戰部隊完成了制定作戰方案、戰斗序列編組、戰術演練等一系列准備工作,並根據4月4日戰時議會簽發的法令,徵招
58艘民船,作為艦隊的後勤支援力量,同時對徵用的民船按需要進行快速改裝。如「伊利莎白女王二世」號和「堪培拉」號客輪都改裝為運兵船,「大西洋運輸
者」號和「大西洋堤道」號滾裝船改裝為飛機運輸船,此時「烏干達」號客船正載著940名英國學生在地中海旅行,接到徵招命令立即在就近港口停靠,讓學生上
岸,隨即駛向直布羅陀,僅用三天就改裝為醫療船。由此可以看出英方對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4月17日英國戰時內閣提出把戰爭控制在馬島地區,不進攻阿根廷本土的原則。並積極展開了外交和政治攻勢,美國、北約等國都表示支持英國,中斷了與阿根廷
的軍火貿易,特別是法國和德國,原來與阿根廷有軍火銷售協議,但都支持對阿的軍火禁運。同時各國還向英國提供後勤保障、通訊、衛星情報等便利。
4月26日,由23艘軍艦、20架飛機、2000名陸軍組成第二梯隊從波特蘭啟航。5月12日,由18艘軍艦和3000名陸軍組成的第三梯隊從安普頓啟航。
首批特混艦隊於4月17日抵達中大西洋的阿森松島,經休息、補給後,於19日啟航繼續向南大西洋開進。先遣隊於4月24日抵達南喬治亞島附近水域。4月
22日,十四名英軍特種空勤團(簡稱SAS)隊員先從C—130運輸機傘降在南島北部海域,再換乘潛艇到達距南島約三海里處,最後游上岸,進行偵察,查明
了南島上阿軍的兵力、裝備、火力配置,並為後續部隊的登陸選擇了機降地點,還清除了島上的雷區。4月25日南島上的SBS隊員引導第42陸戰突擊營機降在
島上,阿守軍156人只進行了有限的抵抗,即在指揮官阿斯蒂齊上校率領下投降。晚六時,英軍佔領南島首府格里特維肯港。這樣英軍就在陸上首先搶佔到了重要
的前進基地,這樣英軍就可以從容的將人員和各種裝備輸送上島同時將部隊展開。
25日3架英軍的「山貓」式直升機在南喬治亞島附近發現阿方潛艇「聖菲」號隨即發射導彈和投擲深水炸彈,擊沉「聖菲」號潛艇,英國陸戰隊第42突擊營和
「特別舟艇中隊」在南喬治亞島登陸,英國特混艦隊主力於4月29日抵馬島水域,30日完成了對馬島周圍200海裏海上、空中封鎖的部署。英國國防部宣布從
格林威治時間4月30日十一時起,所有進入馬島周圍200海里禁區的飛機和艦只都將遭到攻擊。阿軍也進入最高戒備狀態,在馬島地區開始實行燈火管制和宵
禁。
第二階段:
1982年5月1日英軍開始對馬島守軍進行攻擊。英軍從阿森松島起的「火神」轟炸機和從航母起飛的「鷂」式戰斗機首次空襲馬島。
同時英軍使用水面艦艇艦炮對馬島的軍事目標進行多次轟炸和炮擊,阿方出動飛機進行還擊。以後,英不斷對馬島進行轟炸和炮擊,主要目標是機場、雷達站、倉庫等。為了能更好的取得戰場主動權,英內閣批准特混艦隊可以攻擊封鎖圈外的阿軍。
隨後英「征服者」號核潛艇在馬島200海里禁區外36海里處,向阿海軍旗艦「貝爾格諾將軍」號巡洋艦發射了三枚MK—8魚雷,命中兩枚,巡洋艦在四十五分鍾後沉沒,阿軍有321人陣亡或失蹤。
由於該艦被擊沉,大大打擊了阿軍的士氣,並使得阿根廷海軍主力撤離馬島海域,雖然阿海軍有一支由一艘航空母艦,4艘潛艇和兩艘導彈驅逐艦組成的艦隊,可是在整個戰爭期間都龜縮於本土,不敢出戰。
為了報復英軍擊沉「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阿根廷空軍在5月4日派出一架法制「超級軍旗」式戰斗轟炸機在馬島以北40海里處發射了兩枚法制AM-39「飛魚」式空對艦導彈,擊沉英國當時號稱最先進的42級導彈驅逐艦「謝菲爾德」號,艦員亡20人,傷27人。
這艘排水量3200噸,造價達2億美元的號稱英國最先進的軍艦被一枚造價才30萬美元的導彈擊沉,對英軍的打擊極大。此後英軍吸取教訓,採取各種措施防範阿軍的導彈攻擊。最典型的辦法就是派出加裝了預警雷達的「海王」式直升機在艦隊上空進行早期警戒。
英軍為了免受阿方航空兵的威脅於5月6日派遣十六名SAS隊員先搭乘潛艇再換乘橡皮舟潛入阿根廷本土的里奧·加列戈斯空軍基地,一舉炸毀阿軍僅有的14架「超級軍旗」式戰斗轟炸機中的8架,使阿軍的遠程打擊能力受到重創。
阿根廷空軍讓英國人的惡夢久久不能結束,5月12日阿軍航空兵又在根廷港附近水域重創英護衛艦兩艘。這些飛機都是由佩布爾島阿軍機場起飛的。為了拔掉這顆
肉中刺,五十名海軍突擊隊員在5月14日晚乘三架直升機機降於島上,炸毀阿軍6架「普卡拉」攻擊機,4架「T-34」教練攻擊機,1架運輸機。
隊員中的炮兵觀察組指引「格拉摩根」號驅逐艦的114mm主炮猛轟島上的目標,島上的1座軍火庫,6座雷達站均被炸毀。英軍在烈火中乘直升機安然返回,以輕傷2人的代價取得全勝,掃清了登陸的障礙。
英國方面考慮到阿軍在馬島的兵力達14000人,而英軍能進行登陸作戰的登陸部隊至多才1000人,如何以少勝多,只有出奇制勝。為此艦隊司令伍德沃德煞費苦心,大擺迷魂陣。
由於馬島上的英籍居民很多,所以英軍特工人員可以在他們的掩護下,一面摸清阿軍的布防,一面積極活動,四處襲擾,唯獨對阿軍的指揮部沒有襲擊,主要原因就在於英軍破譯了密碼,阿軍的指揮部成了英軍情報來源的重要途徑。
與此同時英軍一面封鎖、轟炸、炮擊馬島的一面向南大西洋繼續增派兵力。到5月20日英軍基本上達到了封鎖馬島、削弱馬島守軍力量的目的,並已作好了在馬島登陸的准備工作。
第三階段:
英軍確定於5月21日在聖卡洛斯港登陸。聖卡洛斯港距阿根廷港約80公里,其間大部分為沼澤地,機動困難,距達爾文港約40公里。阿只在聖卡洛斯港入口處
的范寧角有40—50人防守。該地區水文、灘頭狀況利於登陸,岸上地形便於建立和鞏固登陸場,利於防潛艇和「飛魚」導彈的攻擊。
英軍登陸兵共編為兩個梯隊。兩棲突擊梯隊由海軍陸戰第3旅(轄第40、42、45營及支援分隊),傘兵團第2、3營,炮兵第29團及「蠍」式輕
型坦克分隊,防空導彈、工兵、後勤等分隊組成,共約5,000人。其任務是在聖卡洛斯港及其附近突擊上陸,爾後分別向阿根廷港和達爾文港方向進攻。
後續梯隊由步兵第5旅(轄3個營)及支援分隊組成,共約4,000人,其任務是在突擊梯隊上陸並向縱深發展進攻後,伺機在原登陸地域或在新的登陸地域上陸,與突擊梯隊共同奪取馬島。
5月21日凌晨三時,SAS突擊隊作為第一梯隊在范寧角登陸,在先期登陸的偵察分隊協助下,消滅了阿軍約50人的守衛部隊。三時三十分,英軍開始艦炮火力
准備。三時四十分,英軍2艘兩棲攻擊艦,4艘登陸艦,在聖卡洛斯實施多點立體登陸,未遇抵抗便順利上岸。英軍抓住阿軍夜戰能力差的弱點,爭分奪秒搶運人
員、物資,在四小時里上岸2500人,運送物資32000噸。並構築工事,組織防禦,准備迎擊阿軍的反撲。上午10時開始,阿方先後出動數批飛機共70餘
架次,主要對英艦船進行空襲,炸沉英護衛艦「熱心」號,重創、擊傷英艦4艘。但阿方也損失了14架飛機。
阿軍飛行員受過美、法、以等國教官的嚴格訓練,技術高,作風猛,戰鬥力很強。面對英軍高炮、導彈和「鷂」式戰斗機組成的防空體系,毫不畏懼,不
怕犧牲,進行攻擊時往往都採用低空突防來提高命中率。但英軍最終還是頂住了阿軍的反擊,控制了20平方公里的灘頭陣地,還鋪設了供「鷂」式和直升機起降的
鋼板簡易機場,進一步鞏固了登陸灘頭。
5月22日,阿軍令人費解地按兵不動,給了英軍喘息之機,英軍乘機補充物資,調整部署,並部署了一個「吹管」式攜帶型防空導彈連,專用於對抗阿軍的
低空功擊,完善了防空火力配系。戰後很多老兵提起這天都稱為奇跡的一天,他們說,「如果阿軍繼續發起攻擊的話,英軍登陸很有可能會崩潰,但感謝上帝,有了
一天的時間來重新調整」。
第2天阿軍又出動近百架次飛機,繼續發動猛烈空襲,擊沉了英軍「小羚羊」號護衛艦。
5月25日這天是阿根廷國慶日,阿空軍傾全力出擊,全天出動約200架次,取得擊沉「考文垂」號驅逐艦,「大西洋運送者」號滾裝船,擊傷1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的輝煌戰績。
英軍不幸中的大幸是「大西洋運送者」號上運送的16架「鷂」式戰斗機和1架美製「支努干」重型直升機在被擊沉前就飛到了岸上機場。
三天來,阿空軍英勇戰斗,給予英軍沉重打擊,但一來飛機性能不及英軍,二來又得不到海陸軍的有力支援,三來由於阿根廷一百多年來沒有戰爭,戰備較差,低空攻擊投下的炸彈因為炸彈的起爆條件都設在由高空投擲,因此有40%的炸彈沒有爆炸,所以無法阻止英軍的登陸。
阿根廷空軍在5月25日損失飛機高達31架。阿根廷駐達爾文港部隊於24日、25日也派出小股兵力對聖卡洛斯港地區英軍進行偵察襲擾活動,但被英軍炮火擊退。
由於阿軍地面部隊未進行反登陸作戰,而航空兵反擊的又主要打擊英艦船,這樣使使英軍順利地登陸和鞏固了登陸場,並完成了陸上進攻准備。三天里,
英軍上岸部隊已達5000人,灘頭陣地擴大到150平方公里,建立起了補給基地,通信樞紐,並在鋼板簡易機場加鋪了鋁合金跑道。
站穩腳根的英軍登陸部隊在5月27日向阿軍發起攻擊,兵分兩路向斯坦利港推進。南路以第2傘兵營為先導,第45陸戰營為後援,沿東南公路,經達
爾文港、古斯格林、費茲羅伊灣、布拉夫灣從南面攻擊;北路以60名SAS隊員為先導,第3傘兵營,第4陸戰營跟進,沿道格拉斯、蒂爾灣,直取斯坦利。由於
阿軍作戰思想保守,不思進取,使英軍的進展非常順利。英軍傘兵團第2營及支援分隊,大部從陸上徒步、乘直升機、吉普車和「蠍」式坦克向達爾文港開進,一部
分乘汽艇由水上向達爾文港開進。
5月28日英軍開始對達爾港發起進攻。阿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擊斃英傘兵團第2營營長赫伯特·瓊斯中校。英軍於29日攻佔達爾文港,古斯格林守
軍投降。英軍在攻佔達爾文港和古斯格林戰斗中,亡17人,斃傷阿軍250人,俘阿軍1,400人,繳獲大批彈葯和其他軍需物資。爾後,向阿根廷港方向發展
進攻。
自英軍開始陸上進攻以來,阿多次出動航空兵襲擊英艦船和聖卡洛斯港、達爾文港、肯特山等地的英軍。5月30日阿使用「飛魚」導彈攻擊「無敵」號航母,遭英激光眩目器干擾,未中。(另有說法以2架"天鷹"被擊落的代價擊傷"無敵"號,但英軍矢口否認)。
6月8日空襲菲茨羅伊上陸的步兵第5旅,打死打傷英軍180餘人,擊沉英登陸艦「加拉哈德爵士」號,重創英護衛艦和登陸艦各一艘。但當晚由「伊莉莎白女王二世」號客輪運送的3000英軍登島。進一步加強了英軍的進攻力量。
5月31日,北路英軍進抵肯特山,就地布防,等待南路英軍。6月1日,南路英軍也到達肯特山,與北路英軍匯合。阿軍此時採取放棄外圍,集中主力
固守斯坦利港方針。英軍在攻佔肯特山和查傑林山完成對斯坦利港的包圍後,並不急於攻擊,而是調整部署,補充給養,派出SAS和SBA隊員四處活動,進行戰
場偵察,很快查清阿軍以肯特山、查傑林山為第一道防線,以哈里頓山、浪頓山為第二道防線,以無線嶺、欲墜山、威廉山、工兵山一線為主防禦陣地,即加爾鐵里
防線,在三道防線之間都布設大量地雷和障礙,只留一條由炮火保護的秘密通道供聯絡之用。
6月8日,阿軍出動大批飛機空襲在希拉夫灣灘頭的英軍,擊沉登陸艦1艘,擊傷護衛艦1艘,登陸艦1艘。阿軍損失飛機11架。但此時的阿空軍已如強弩之末再也無力阻止英軍的登陸。
此時英軍在島上的力量已大大增強,共有地面部隊8000人,重炮30門,坦克20輛。6月11日,經三天的准備,英軍以「火神」轟炸機和「鷂」
式戰斗機以及火炮進行密集轟炸,同時驅逐艦、護衛艦以艦炮火力掩護,支援地面部隊向阿軍的第二道防線猛攻,第45陸戰營攻佔哈里特山和浪頓山,突破第二道
防線,並控制了斯坦利外圍所有制高點。阿軍唯一的反擊就是用岸基AM—39「飛魚」導彈擊傷「格拉摩根」號驅逐艦。
英軍經過調整部署,補充彈葯及其它軍需物資後,於6月11日開始對阿根廷港發起總攻。11月23日英飛機、艦炮和炮兵對阿軍陣地進行了猛烈的轟炸和炮擊,隨後地面部隊發起進攻,於12日拂曉前攻佔了距阿根廷港15公里的兩姐妹山、哈里特山和朗頓山。
13日晚英軍再次發起進攻,至14日中午先後攻佔了無線嶺、欲墜山及威廉山等地,進抵距市區約4公里的地方,阿軍放棄陣地,丟掉大量重武器退向市區。
英軍追至阿根廷港市區邊緣時,阿根廷港上空掛起了白旗。午後,雙方戰地司令官會晤,達成非正式停火協議,阿軍(包括西島2,000餘人)於21時停止抵抗。
英國向全世界宣布,馬島阿軍於14日21時投降。致此馬島戰爭以英軍獲勝而結束,馬島的失敗導致了阿根廷國內矛盾激化,總統加爾鐵里和海、空軍司令等高級將領被迫辭職,次年文官政府經大選上台後,又把發動戰爭的主要軍事領導人送上軍事法庭受審。
這次戰爭中阿軍亡1,000餘人,傷1,300人左右,失蹤數百人,被俘11,800餘人;損失艦船11艘(沉5、傷6),飛機117架,耗資10億美元以上,間接損失20多億美元。
英軍亡255人(內文職28人),傷777人,被俘210餘人,損失艦船16艘(沉6、傷10),飛機34架,耗資約12億美元以上。
❾ 馬島戰爭誰贏了
1982年,阿根廷為了守護馬島主權和英國開戰,最後參戰的英國取得了勝利。
1982年4月3日,阿根廷占據了馬島,而後英國的收復之戰也隨之展開,從4月5日至5月9日,英軍迅速集結四艘核潛艇、四十餘艘戰艦、三十餘架三代戰斗機、直升機等作戰裝備,在海陸軍的協同配合下,先是重新佔領南島。
5月10日至5月30日,在英軍成功破譯阿軍無線電密碼以及在馬島上英藉居民的掩護下,佯裝重兵炮擊馬島西南海域的岸上登陸港口,隨之靈活調用僅有阿軍十分之一的陸軍在東北方向成功登陸,隨後沿公路線逐個攻佔馬島東南城市,於肯特山等待南路英軍。
6月1日至6月15日,阿軍不斷對英軍採取空襲,但英軍在馬島上的地面力量已經大大加強,隨後英軍對阿軍展開了幾乎用盡彈葯的猛烈回擊。15日阿軍投降,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爭宣告結束。
(9)馬島有多少英國軍隊駐扎擴展閱讀:
1981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在面對嚴重的國內的經濟問題和人權問題上,選擇經由通過自認為一場干凈利落的馬島戰役,以其勝利的結果來轉移公眾的焦點,緩解國內危機。
1982年4月1日,阿根廷方面率先展開軍事行動,攻佔群島的首府等地,英國駐馬島政府於4月4日宣布投降。在英國方面,這意味著分歧已經升級為軍事沖突,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對阿根廷宣戰,宣誓奪回群島。
1982年4月中旬,英國皇家空軍開始進駐位於大西洋中部的空軍基地。4月下旬,馬島戰爭開始,經過74天激烈的馬島戰爭,15日阿軍投降,至此馬島戰爭宣告結束。
❿ 馬島以前是阿根廷的還是英格蘭的
1592年「渴望號」上的英國航海家戴維斯(John Davis)可能是第一個看到福克蘭群島的人。但是荷蘭人威爾德(Sebald de Weerdt)卻無可爭議地於1600年左右看到它們。法國航海家布干維爾(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於1764年首先在東福克蘭島建立居民點。英國人是第一批於1765年在西福克蘭島定居者,但1770年被西班牙人逐出,西班牙人並於1767年左右買下法國居民點的全部產權。英國在以戰爭為威脅之後,於1771年恢復其西福克蘭島的前哨基地,1774年時又以經濟原因撤出該島,但並未放棄對其主權的要求。西班牙在東福克蘭島(它叫該島為索萊達島〔Soledad Island〕)的居民點保持到1811年。
1816年宣布脫離西班牙而獨立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政府於1820年宣稱對福克蘭群島擁有主權。1831年,美國軍艦「勒星頓號」(Lexington)摧毀阿根廷在東福克蘭島的居民點,以報復它們非法扣留3艘在該區域獵海豹的美國船隻。1833年初英國未開一槍就把剩餘的阿根廷官員驅逐出島。1841年英國指派一位文職副總督至該島,至1885年,島上一個約有1,800人的英國社區已能自給。1892年福克蘭島成為英國正式殖民地。阿根廷一貫反對英國佔領該群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福克蘭的主權歸屬問題轉移到聯合國。1964年,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就群島的歸屬問題進行了辯論。阿根廷以1493年的教宗(教皇)敕令(後經1494年的《托德西利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修訂)為依據(西班牙與葡萄牙曾據此自行瓜分新大陸),又以繼承西班牙,以群島鄰近南美洲,以結束殖民地位的需要等等為理由,宣稱對福克蘭群島擁有主權。英國則以自1833年以來對群島的「公開、持續、實際的擁有、佔領和管理」,以及決心以聯合國憲章承認的自決原則運用於福克蘭島民,宣稱對它擁有主權。英國聲稱,違背福克蘭島民的意願,將身家性命交與阿根廷統治管理,絕不是結束殖民地位,而是建立一個新的殖民地。
196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邀請英阿舉行會談以尋求一個和平解決紛爭的辦法。這種曠日持久的討論到1982年2月還在進行,此後不久阿根廷軍政府於1982年4月2日入侵福克蘭群島,從而爆發了福克蘭群島戰爭(Falkland Islands War)。10星期後,戰爭結束,阿根廷部隊在史坦利向英軍投降,英軍強行重新佔領群島。英國繼續將軍隊駐扎在島上,並且強行實施軍事專區和捕魚保護區,後者離岸邊延伸相當一段距離。人口約2,379(2001,駐扎該島的英國駐軍除外)。
現在依舊爭論不休
以前荷蘭與英國爭執,一端時間內歸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