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鴉片戰爭時,侵略中國的英國遠征軍的人數,艦船的數目。
1900年8月3日,從天津出發進攻北京的八國聯軍,人數最多的是日軍,8000人;第二俄軍,4800人;第三英軍3000人,40艘船;第四美軍,2100人;第五法軍,800人;第六奧地利軍,58人;第七義大利軍,53人。還有7000德軍在海上,來不及上陸。真正上陸作戰的加起來總共18811人,就這么點兵力!
其他資料暫時不知道
② 請問二戰期間英國有多少軍隊,德國二戰期間一共損失800萬軍隊,而敦刻爾克30萬遠征軍就是英國的主力
英國是個島國,其軍隊組成,主要是海軍為主,其次是空軍,再往下才輪得到陸軍。而英國的陸軍主要分布在其廣大的殖民地,以駐軍的形式存在。而當時英國本土陸軍人數真不多,在歐洲家門口,那30萬說是主力一點不為過。
③ 二戰英國共動員了多少兵力參戰呢不包括其他英聯邦國家。。
二戰時
1;英國,5千萬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300萬左右
2;德國,7千萬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550萬左右
3;蘇聯,1.9億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1200萬左右
4;美國,1.4億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1050萬左右
5;日本,9千萬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600萬左右
英國兵力來自於自身的兵役法體系與二戰時的戰爭動員體制:
英國兵役法體系分為;兵役制度、預備役制度及民防制度(此制度是由二戰中所產生,二戰後建立)!
英國兵役制度:
英國的兵役制度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 一、「全民兵役制」時期。從公元8世紀到17世紀中葉,英國統治者先後建立了「國民軍」(即「民軍」)和
「義勇騎兵」,並逐步完善了這些「業余軍隊」的管理與訓練體制,為創建常備軍奠定了基礎。 「全民兵役制」的特點是:軍人的服役年齡不定;士兵的
服役期不定;官兵的關系是主僕關系。1645年,克倫威爾領導的英國資產階級政囗府創立了常備軍。這支「新型正規軍隊」的兵員既從各郡受過訓練的「民
兵」中徵集,又在外國軍隊中當過兵的英國人中招募。當時,法國、荷蘭、瑞典等國已經建立了職業軍隊。英國很多青年在這些國家的軍隊服役,並掌握一
定的軍事技能,回國後志願加入了英國新建立的常備軍,成了部隊的骨幹或中堅。1868年,卡德韋爾就任陸軍部長後,在兵役制度方面進行了改革,縮短士
兵服役期,最高服役期限由21年減至10年,但士兵退出現役後必須再服6年(步兵)或14年(騎兵)預備役; 廢除「買囗官制」,無論是新軍官任命,或是以
後的晉升,都不得用金錢買;改善士兵的生活條件和福利待遇。1916年,英國國會通過法令,實行徵兵制,共徵召了800萬兵員在二次大戰後的1947年7月,
英國國會又通過了新的國民服役法。該法規定, 所有18歲的健康男子必須服現役1年,服預備役6年。在二戰後英國的兵役法也幾經更改!
英國預備役制度:
英國的預備役在致同樣也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早在1000多年前的撒克遜時代,英國就有了被稱之為「國民軍」的民兵。「國民軍」由全國人口中有勞動能
力的男子組成,平時種田、做工,戰時奉國之命奔赴前線,保衛家園。進入16世紀以後,都鐸王朝在英倫三島的每個郡都設置一名軍事長官,負責每3個月
召集一次本郡16~60歲的男子,以檢查他們的武器和馬匹。18世紀下半葉,英國面臨的外來威脅日趨嚴重,技術革命的蓬勃發展則導致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
級的出現。因此,英倫三島掀起了一場「志願兵運動」。議會於1804年通過了「義勇騎兵與志願兵合並法」。志願兵部隊由各郡的軍事長官控制,由當地地
主豪紳提供經費。進入19世紀以後,為了加強海軍力量,英國政囗府除了大量徵兵外,還先後組建了多種海軍預備役部隊,以支援和保障現役海軍部隊作戰。
19世紀末,南非爆發了布爾戰爭,英國必須快速組建一支龐大的遠征軍,因此急需大量預備役人員。1905年,理查德?霍爾丹出任陸軍大臣,在他的努力
下,1907年國會通過了「地方與預備役部隊法」。奠定了英國陸軍現代預備役制度的基礎。地方軍的編成內,除了有大量的支援部隊外,共有10個步兵師、
2 個裝甲旅和1個傘兵旅。二戰以後英國的預備役制度也有多次改革!
從英國歷史上的兵役制度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二戰中人口為五千萬的英國可以動員出三百萬士兵了!!!
④ 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一共派了多少人
八國聯軍一共派了有49360個人侵略中國。
八國聯軍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八國聯軍派兵人數:
日本:戰艦20艘 海軍陸戰隊540人 陸軍20,300人。
英國:戰艦8艘 海軍陸戰隊2020人 陸軍10,000人 。
法國:戰艦5艘 海軍陸戰隊390人 陸軍3,130人。
美國:戰艦2艘 海軍陸戰隊295人 陸軍3,125人 。
德國:戰艦5艘 海軍陸戰隊600人 陸軍300人 。
俄羅斯:戰艦10艘 海軍陸戰隊750人 陸軍12,400人。
義大利:戰艦2艘 海軍陸戰隊80人 陸軍5人。
奧匈帝國:戰艦4艘 海軍陸戰隊294 陸軍100人 。
八國聯軍把北京分成不同的佔領區,東四以北由日軍佔領,熟門熟路的日軍率先掠走內務府300萬兩白銀,東四南大街以東由俄軍佔領,以西由義大利軍隊佔領。
皇城東北由德軍佔領,皇城東部由日軍佔領,皇城東南由英軍佔領,崇內大街以西東長安街以南由德軍佔領。
西城由美軍、法軍、英軍、意軍佔領,外城由英軍、美軍、德軍佔領,實行軍事統治。
(4)最初英國遠征軍多少人擴展閱讀:
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便開始對中國這塊肥肉垂涎三尺。
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斗爭日益高漲。
與此同時隨著戰爭賠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負,終於引起了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內憂外患,無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強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圖吞霸中國。
⑤ 英國遠征軍的介紹
英國遠征軍是指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派往歐洲大陸作戰的部隊。一戰時,英國派遠征軍協助法國,與德軍作戰,該遠征軍參加了馬恩河戰役、伊普爾戰役、康布雷戰役等戰役。二戰時,英國派遠征軍協助法國對抗德國,後兩次主動撤回軍隊。
⑥ 鴉片戰爭英國有多少人
第一次定海之戰(1840年7月5日)
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初期,英國遠征軍為攻打定海與清軍發生的一場戰役。這場戰事最終以定海陷落英軍獲勝而告終,定海總兵張朝發,知縣姚懷祥等先後殉職。定海之戰為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攻佔的第一座城池,也是近代史上西方軍隊第一次佔領中國領土的戰斗。清軍投入戰船21艘,船炮170位,兵丁940名。岸上兵丁600名,炮20位。英軍投入白人兵2300人,印度兵650人。損失:清軍戰死14人,受傷13人。英軍無傷亡。
沙角大角之戰(1841 年1月 7日)
英軍乘清欽差大臣琦善裁撤海防和對外妥協的時機,向穿鼻洋的沙角、大角炮台進攻。守將陳連升率軍堅決抵抗,因援兵不至,英勇戰死,炮台陷落。清軍總兵力8000人,沙角大角兩炮台共計炮91位,英軍登陸兵力1461人。損失:清軍戰死277人,受重傷而死5人,受傷462。英軍無死亡,受傷38人。
虎門之戰(1841年2月26日)
英國艦隊向廣東虎門進逼。清軍提督關天培向總督琦善請求增兵,琦善不允。23 日英艦向虎門一帶進攻。關天培率領所屬部隊固守橫擋、永安、靖遠、鎮遠各炮台。25 日英軍從橫擋登陸,次日攻破各炮台,關天培在靖遠炮台率兵抵抗,負傷數十處,仍與英軍搏鬥,英勇戰死。虎門陷落後,英軍侵入珠江。清軍一線兵勇8500人,炮377位。全部兵力1萬余,炮450位以上。英軍登陸兵力約2000人。損失:清軍死傷500人,被俘1300人。英軍5名士兵輕傷。
黃埔烏涌之戰(1841年2月27日)
2月26日,英國侵略軍攻陷虎門,2月27日,英軍戰艦加略普號、先鋒號、阿里耶打號、硫磺號、摩底士底號及汽船復仇神號、馬達加斯號共七艘,溯珠江水道而上,於當日中午到達頭道灘,向烏涌炮台發動猛烈的攻勢,最後沈占鱉、洪達科及湖南鎮軍祥福所部的大部分官兵均壯烈犧牲。清軍投入廣東廣西兵700人,湖南兵900人。47門岸炮,10門船炮。英軍登陸兵力180人。損失:僅湖南兵就戰死31名軍官,415名士兵。英軍1人戰死,8人受傷。
廣州之戰(1841年3月21日至25日)
英軍佔領虎門要塞後,溯江而上,連陷烏涌等炮台,兵臨廣州城下。清軍投入陸師2。5萬人,算上水師和後勤人員為4萬。戰船100餘只,炮200餘位。英軍投入3200人,其中陸軍2223人。損失:清軍陣亡1000餘人,受傷3000餘人,損失火炮182位。英軍
⑦ 鴉片戰爭中清朝軍隊死傷多少人,英國軍隊的傷亡又如何呢
鴉片戰爭中中英軍隊數量的差距有多大呢?英國軍隊是19000人 ,清朝軍隊200000人。人數比例幾乎是1:20.那為什麼最後英國只傷亡523人(陣亡69人),而 中國傷亡達到22790人呢?我認為有下面幾點,
1. 雙方的軍隊裝備差距很大,就單兵武器而言,英國在鴉片戰爭期間,「伯克式」燧發槍,及其改進槍已經一直作為英國步兵的主要裝備。燧發槍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槍,肯定是清軍的弓箭無法比擬的。滑膛的燧發槍射程能達到140-200米,而線膛的為280-800米,射速分別為1-1.5分鍾1發和5分鍾1發。弓箭的射程最多才150米。雙方還沒接觸,清軍就先死了一大半了。
2. 英軍的陸軍火炮配置很完整,種類多樣。清軍還是以紅衣大炮為主,種類單一。而且英軍是採取近代的戰術,清軍依然使用古老的對陣。全部人密集站在那裡等大炮來炸。然後再全部一股的沖上去,結果還沒到敵軍陣前,已經減員了80%。《大清炮隊》裡面就是一個整整滿編的騎兵,過去後就剩下那個一個而已。
3. 清軍的軍隊調動效率低下,很多時候前邊都打響很久了,後邊的援軍還沒集結起來。還有清軍也有火槍,但很多人都不會用。造成很多時候清軍把火槍用棍子用。
4. 清政府腐敗,軍餉和各種物質沒有補足,有些清軍將領畏戰,一接觸就跑。
5. 英國的炮艦火力很猛,對抗炮艦的最好方法就是用炮艦對炮艦。當時清軍的水師實力太弱了,無法對抗,英軍可以在海軍那裡得到補給和火力支援。
⑧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的陸軍人數
各個時期不同,無法逐一描述出,下面給出開戰初各國兵力
德國(施利芬計劃):西線左翼8個軍團(crop)320000
中間11個軍團,400000
右翼16個軍團,700000
東線大約西線的1/8,150000左右
總計1600000,包括了預備部隊
法國(17號計劃):全部兵力集中於德法邊界,第一集團軍280000
第二集團軍180000
第三集團軍200000
第四集團軍160000
第五集團軍240000
總兵力約1000000人,沒有包含預備部隊,因為法國認為他們沒有實力參加第一線戰斗
俄國:和平時期就1423000,戰時擴充軍力為3115000,預備部隊為2000000,總計約為6500000,龐大的壓路機。
英國:由約翰弗倫奇爵士(sir John French)率領的遠征軍赴法作戰,約為150000
⑨ 30萬人的遠征軍回到祖國的有多少人
第一次10萬回來4.3萬,第二次12萬回來10萬。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
中國軍隊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遠征軍傷亡總數達6.1萬人。以杜聿明指揮的第五軍為例,戰斗動員人數為4.2萬人,傷亡總數達2.2萬人,超過總兵力半數以上 。
緬北反攻戰中,中國遠征軍及駐印軍參戰兵力共計307281人,馬匹15037匹 ,駐印軍傷亡人數高達12729人,滇西遠征軍達40000餘人 。
在緬北戰役中以駐印軍為例,從1943年10月駐印軍由利多反攻起,至1945年3月喬梅中英會師,攻擊線路約70000餘公里,克復緬北50個城鎮,擊斃敵官兵27699人,傷敵官兵42760人,俘敵395人。
據日本厚生省救援局1950年的調查,日本在緬甸所投入的兵力達303501人,而損失兵員達185149人(不含空軍)。
日本每日新聞社出版的《一億人的昭和史》之《日本陸軍史》別冊中記,日軍在緬甸戰場總共投入兵力230800人,戰死160400人,戰死率69.5%,接近其所投入總兵力的七成 ,中印緬戰場確實牽制和消滅了日軍的重要武裝力量,對亞太地區反法西斯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9)最初英國遠征軍多少人擴展閱讀:
1940年9月,日軍在越南登陸,滇越鐵路被日軍切斷,滇緬公路成為中國唯一的國際通道。1941年1月間,通過滇緬公路運入中國的軍用物資和其他重要物資達13.2萬多噸。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此後,日本南方軍先後佔領了菲律賓、泰國、新加坡等地,進逼緬甸和中國西南地區。
根據日本政府1940年通過的《國策綱要》:「帝國將向繼續解決中日事變的方向前進,攻取緬甸的目的就是要截斷中國與外界的最後一條交通線。」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政府應同盟國英國的請求,於1942年派出10萬遠征軍入緬,協助英軍保衛緬甸,其目標是保衛仰光港,保護滇緬公路暢通。
942年3月,在彪關河西岸,中國遠征軍在掩護英軍撤退時與日軍發生10多次遭遇戰,擊斃日軍上尉兩人,打死日軍500多人。《滇西抗日戰爭史》一書記載說:「彪關河前哨戰初戰告捷,改變了英國對中國軍隊的歧視。」
仁安羌戰役則是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約1000人的兵力,擊敗10倍於遠征軍的日軍,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由於援英有功,他後來被授英國「帝國司令」勛章。
盡管遠征軍浴血奮戰,但英軍在緬甸西線的自動撤退,加上遠征軍對東線疏於防範,導致1942年四五月間緬甸臘戍、密支那相繼被日軍攻佔,中國遠征軍回國的後路被截斷,同時造成中英聯軍在緬甸的第一次作戰失敗。入緬作戰的這五個月里,中國遠征軍參戰兵力約10萬人,損失3萬多人。
作戰失敗後,率軍撤退的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杜聿明從緬甸北部繞道回國。撤退中,遠征軍在緬北原始森林中穿行,士兵因飢餓、病毒、蟲咬大量死亡。只有孫立人率新38師沿印緬邊境的山林地帶進入印度,較為完整地保持了7000人的建制。
⑩ 1940年,英國政府組織的侵略中國的東方遠征軍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於廣州虎門銷煙,這給英國侵略勢力以沉重的打擊。對此,英國政府惱羞成怒,決心借機挑起戰爭,使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
1839年,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正式致函海軍部和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宣布英國政府決定派遣部隊遠征中國。次年2月20日,英國海軍少將爵律被任命為全權代表,與義律著手組建遠征軍。
這支所謂的「東方遠征軍」由16艘軍艦、4艘武裝船和28艘輔助船組成(後陸續增派至108艘艦船),以駐印度海軍司令伯麥任司令。另由英軍第18、26、49團等部隊(包括有三千多名船員和四千名陸軍士兵)組成。
1840年6月下旬,英國東方遠征軍駛到廣東海面。它們以堅船利炮克定海,攻虎門而直抵廣州,後又占上海、鎮江而直逼南京。清王朝從十幾省調兵遣將,集中到戰場的軍隊擺著古老密集隊形,每遇一頓炮火便潰不成軍。如同林則徐所形容的:「縱調百萬貔貅,不抵臨陣一哄」。結果自然是不得不在1842年8月簽訂了《南京條約》,清廷以割地賠款和開放通商口岸等條件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