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勤勞」是推動英國工業革命發展的主要動力嗎
一、英國工業革命的傳統概念
英國工業革命有時也稱作英國產業革命。英國的工業革命是從個別工業開始,而後又延續到不同的行業中去的。英國一國的工業革命發源地,最初是在英格蘭中部地區。此後經外傳進入法、德、荷、意等國,逐漸燒熱了整個歐洲。
人們將一次在社會和經濟意義上的“變革”稱之為“革命”,是否有些誇大其詞了?實際不然。工業革命的影響力並不單單在於經濟領域,而是囊括了我們今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起源雖然看起來十分簡單,但卻內涵著豐富的社會原理。
辛勤工作的女工們
要知道“工人自覺的提高工作量”這件事對資本家們而言,是一件求之不得的樂事。工人們的付出越多,商人的利潤也就越大。商人們獲得的利潤越大,他們就能夠涉足越廣的領域,以促使其他行業的增長。由是,農業社會就在這樣的模式下逐漸剝離了它的原始面貌。“勤勉革命”的結果是導致了工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刺激了工業革命的進一步發展。工業革命的一大動因就是:工人們不斷地提高人的能力,以至於最終找到了“人力的有效替代品”機器。這個觀點您同意嗎?
文史君說:
根據資料顯示,1760年英國工人的年純勞動時間最低值是1907小時,平均值是2069個小時。而在短短的40年之後,工人們的年純勞動時間就飆升到了最低2546個小時,平均2738個小時。這樣的“進步”是值得人驚訝的!辛苦勞力的農民們本以為自己“丟掉了銹跡斑斑的鋤頭、脫離了束縛自己的田地”便能夠得到自由。然而滿心歡喜進入了城市的他們,又將要重新擼起袖子更加努力的揮灑汗水。工人們愈發勤勞,卻沒有為他們帶來生活水平相應的提高。各位看官,您是否會同情這些勤勞的工人們呢?
Ⅱ 英國是靠勤勞致富的國家嗎
首先,英國人在殖民時代之後的第一桶金是貿易,也就是船運,那段時間他們確實比較努力,才逐漸得到了跟西班牙正面叫板的能力;
其次,擊敗西班牙後,英國工業革命時代也比較努力,那個時候可是沒有勞動時間限制的;
最後,殖民戰爭和殺戮也算是勤勞的一種的話,那就更沒的可說了,而且拋開道德因素來看,確實也得算。
Ⅲ 英國人民有什麼顯著的特徵
英國人民族性中最顯著的特徵是主實踐重行動,他們看重的是實際、講究的是效果。他們做事依賴直覺、本能和經驗,經驗主義是這個民族性的最好表述。提到英國,人們首先想到一些專屬於英國的詞語,比如,英國紳士,這是一個在精神氣質上有類於貴族但在行為規范上又與之有差別的群體,從而有研究者從中提煉出了「紳士道」這樣一個文化概念。再比如,「約翰牛」,這是一個飽經事故又頗有些牛勁的實幹家形象,經過渲染,john bullism從而成為了「英國習氣」或「英國的典型性格」的代稱。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之偉大,總是以其民族精神為支撐的。但,作為一個對世界政治歷史關注比較多的研究者,"我"始終以為,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之所以偉大,總是以多面向的民族精神為內涵的。正如中華民族並不只是勤勞勇敢一樣,英吉利民族也並非僅僅是「紳士道」和「約翰牛」,或者再加上「英國病人」。 如何展現作為「復雜綜合體」的英國精神呢?這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英諺雲:一個英國人,一個獃子;兩個英國人,一場足球:三個英國人,一個不列顛帝國。"我"以為,把一個個英國的人或事分開來講,難免得到一個呆板的形象。用劇情展示的方式,截取能夠體現英國精神的方方面面,以點睛之筆,穿插勾連,形成一幕幕英國精神活劇,讓事實自己說話,讓讀者自家體會,恐怕是展示英國精神的一個比較好的辦法,或許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從三個英國人身上看出一個不列顛帝國。 在英國精神裡面,有一種強烈的普世主義色彩。大文豪莎士比亞有句名言:僅僅一個人獨善其身,那實在是一種浪費。上天生了我們,是要把我們當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為我們的德行尚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於沒有一樣。這種普世主義色彩。體現在英國以及英國人的方方面面,政治、文化、社會、科學、教育、理性、冒險、事業等等。這種普世主義對於英國精神——英國文明和價值觀——在世界上的廣泛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英國人友好,熱情,也多少有一點傲慢。英國人誠實,厚道,不乏有一定的幽默感。 英國人比較准時守約,講究禮節,在正式社交場合特別注重服飾。
英國男人講究"紳士風度",英國女人嚴守"年齡秘密"。"女士優先"在英國已成為風氣。
英國人不願輕易吐露心扉,也無意打聽別人的隱私,以"不管閑事"著稱。
英國人不欣賞美味,不善於烹調,但卻講究席間禮儀。
英國人頗愛寵物,對馬、狗、貓、鳥等動物感情很深。有"愛我就愛我的狗"之說。
天氣是英國人經常的話題。
英國人有付小費的習慣。
Ⅳ 為什麼說英國的窮人過著大爺的生活
英國窮人的生活似乎並不十分悲慘,而且很有營養。這家廢品店能提供一切生活必需品。如果你很窮,你一輩子都買不到新衣服,但你仍然可以穿70%的新衣服和皮靴。便宜的商店比比皆是,具體來說:一盒10個雞蛋,0.59磅;一罐桃子,0.09磅,摺合人民幣1元;一袋800克麵包,0.15磅;一桶牛奶,0.84磅一個人一個月能吃80磅很好,但對於一個月領50英鎊生活費的人來說,這80頓飯並不貴。一些中國人來到這里只吃麵包、面條、雞蛋和胡蘿卜,這可以創造一個每月10多銹的生活費吉尼斯紀錄。他們仍然很強壯。你吃不起半公斤面條,但一磅半面條就能買一公斤。30公斤面條每月的價格不超過6英鎊。這在外國人眼裡是不可想像的,我們的教授也能做到,聲稱這樣的生活比老農民好。
而且,我們的環境正在惡化。不管你多麼富有,你的空氣不好,水質很差,食物也不是綠色食品。這些潛在的柔軟度差異本質上是皮革和夾克之間的差異所不能掩蓋的差異。我穿皮衣一年感冒很多次,但一年沒感冒。我想洗個熱水澡,偶爾喝點果汁。這樣的生活質量是皮衣與車、環境、知識、地位、無憂無慮的心態的結合,是財富的標志。我們對富裕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這一點需要進一步加深。
Ⅳ 英國真的是靠勤勞致富嗎
英國確實是靠勤勞致富的,因為英國人都比較的上進,比較努力他們是特別優秀的一個人,我們都比較喜歡英國人。
Ⅵ 英國人是不是很懶效率很低
個人感覺英國人做事比較教條一些吧,就是會嚴格按照規矩來。所以很多時候會覺得有些效率低。辦一些事情需要跑很多次,或者嚴格按照規定的時間關門等等。其實就是一種生活的習慣,和我們亂插隊什麼的相對。需要時間來習慣。
Ⅶ 英國人的性格
英國人給世界的印象似乎總是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紳士形象,然而在和英國人加深接觸後,你會發現他們其實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群。例如:英國人以保守著稱於世,但英國未成年少女懷孕率竟然是世界最高的;英國人白天沉默內斂,可每當入夜,各地的英式酒吧間間爆滿,充斥著歡聲笑語……不和英國人交往一段時間,是很難發現他們掩藏在紳士外表下的真正性格特點的。另一方面,"英國人的民族性格"這一提法,本身也有以偏概全的問題。眾所周知,英國並不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北愛爾蘭人各有自己的傳統和民族文化認同。從這個層面上講,似乎根本就不存在同一的"英國性格";或者說,所謂的"英國性格",其實主要指的就是"英格蘭性格"。不過,在整個英國范圍內,不同民族的人群也表現出相當多的相似性,因此筆者採取簡單化的做法,以英格蘭的情況為主,結合蘇格蘭和威爾士,將英國人的性格總結為五點。這五點比較充分地概括了英國人性格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希望對廣大計劃赴英國深造的留學生有所幫助。
特點一:友善
許多外國人抱怨英國人冷漠無情,難以接近。顯然,英國人不如美國人隨和率真、不如法國人溫情浪漫、不如義大利人熱情奔放、也不如中國人體貼入微。英國人性格中的保守內斂,是和英國的島國地理特點密不可分的。
但是,絕不能因此就認為英國人不友善。一方面,英國人注重隱私和個人空間。有一句英國諺語這樣說:"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英國人從不去打探別人的私事,不侵犯其他人的空間,不將自己的觀念和價值強加在別人身上。整個英國社會的構成基礎,就是對個人的體諒和尊重。英國人並不隨隨便便亂交朋友,但一旦和他們成為朋友,就會得到他們的真心相待和忠誠友誼。另一方面,英國人對他們不認識的人也都表現得彬彬有禮,親切友好。在生活節奏不太快的中小城鎮里,走在外面,迎面過來的路人總會和你打招呼;在公車上和店鋪里,不認識的人也會和你聊上幾句。當然,談話照例是從談論天氣開始的。筆者在英國留學期間,經常乘坐長途汽車到各地觀光。每當長途客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只要對面有長途客車開過,不論年齡大小,每位司機都無一例外地伸出手來做手勢和對方打招呼。雖然僅僅是幾秒鍾時間,卻讓人倍感溫馨。在英國,向公車上的人問路而得到全車人的指點,這樣的經歷是很多的。
英國人的友善還表現在他們熱衷慈善事業的愛心上。英國各地大大小小的慈善商店通過售賣捐贈物品來為各種慈善工作籌款。每間商店都會源源不斷受到各種物品。僅以牛津英國救濟委員會(Oxfam)為例,這一英國最大的慈善機構2002年總共從金錢和實物捐贈中獲得2200萬英鎊善款,並有 23760名志願者無私奉獻時間,參與工作。
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初到英國時因為對環境不熟悉、語言表達不自如,很難和英國人交上朋友。實際上,英國人對中國人普遍懷有善意,但覺得東方人很神秘、不願和西方人交往。因此,中國留學生首先要打破自身顧慮,主動大膽地去贏得英國人的友好,消除雙方的隔閡。按筆者的經驗,中國學生憑他們的誠摯,是一定可以交到英國朋友的。
特點二:文明
英國是歐洲公認的"君子國",社會文明有序,井井有條。英國有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現代公共管理體系,在幾個世紀優良風尚的積淀下,英國人不論男女老幼,都表現出溫文爾雅的紳士風度。
英國人的秩序舉世公認。在公車站、商店、銀行,只要有排隊,一定是整整齊齊的一條線,前後兩個人拉開一點距離,緩緩向前移動,絕不擁擠和混亂。更可貴的是,無論隊列多麼長,時間多麼久,所有人仍然安安靜靜,毫無怨言,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在英國,人們自我解嘲地打趣說,只要在街上看到兩個人一前一後站在一起,就肯定有人會跟著排上去。
在英國,路上行人互相讓路司空見慣,"Thank you"和"Sorry"更是掛在嘴邊的用語;一旦有身體或行李的接觸,被撞的人往往還搶在對方之前道歉;進出建築時,走在前面的人永遠會扶住門,等待後面的人經過;有交通燈的路口,無論有沒有車,人們都等綠燈才過馬路;在沒有交通燈的路口,永遠是小車司機微笑著揮手讓行人先過;上公共汽車時,在門口買完票後,你盡可以向司機問路,時間再長,全車人也會靜靜地等待;再擁擠的汽車、商店,也聽不到嘈雜,每個人都壓低聲音和別人說話……這樣的社會,你也許可以說它沉悶,說它效率低下,然而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人的尊嚴和生活水準會得到最大的體現。
英國還是個講求誠信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極少有坑蒙拐騙的事。商店售出的商品,只要顧客不喜歡,隨時可以不問任何理由地退回。一些家庭經營的有兩層樓的書店或雜貨店,往往只有一個人在店堂里,而地下一層沒有任何看護措施,就算是顧客拿些東西,店主也根本不會知道。英國的火車車廂兩頭和雙層巴士的門口都設有擺放大件行李的架子,筆者留意到每次人們把東西一放,就到自己的位置上或是到雙層巴士的上層去坐,根本不擔心停站時行李會被別人拿走。久而久之,筆者自己出門坐車,也放心地扔下行李不管了。
特點三:幽默
英國人給世人的感覺經常是不苟言笑,表情僵硬的。其實,英國人個個都是頂尖的幽默大師。英國人的幽默和美國人不同,他們從來不以誇張的表情和粗俗的語言來賺取別人的笑,他們的幽默,是一種語言的藝術,乍聽上去似乎平淡無奇,但在有點英國文化背景的人聽起來卻忍俊不禁,回味無窮。
英國人是語言高手,反應之迅速、言辭之俏皮令大部分民族自愧不如。一個經典的例子是關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生的。這兩所大學一向有點互相比拼,學生也就經常借機"攻擊"一下對方,長自己志氣。有一次兩個學校的一些學生一起參加一個活動,在洗手間,劍橋學生發現牛津學生小便後沒有洗手,於是按捺興奮,不動聲色地說:"難道牛津大學的教授沒有教您方便後要洗手嗎?"牛津學生本已處於絕對劣勢,但是他毫不慌亂,平靜地反擊道:"難道劍橋大學的教授沒有教您方便的時候不要弄臟自己的手嗎?"一來一往,還是打成平手。
英國人的幽默感最常用在自我解嘲上,他們習慣將一件本來很壞的事情用反語說成好事,充分顯示他們的樂觀主義精神。英國人經常用的兩句話是"It could be worse"和"I've seen worse",輕描淡寫,何必和生活計較太多?今年夏天,筆者重訪英國,適逢英國有天氣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氣溫達到39℃。當我向英國朋友抱怨天氣太熱時,他卻說:"恭喜你,以後你可以和你孫子說,爺爺見證了英國有史以來最熱的那一天。"說完後又補充一句,"這無論如何總比下雨好"。(英國人最喜歡拿下雨來開玩笑)
當然,真理往前一小步就是謬誤。英國人的幽默,有時也顯得刻薄。例如,有一次筆者和英國朋友在火車上,正好車廂里有一群美國遊客在大聲說話。車廂里的英國人不免微微皺起眉頭。朋友聳聳肩說:"也不能怪他們,他們是美國人。"
特點四:自大
不可否認,英國人禮貌的表面下,有著一顆自大的心。雖然他們自己不一定承認自己的自大,但據筆者的觀察,英國人普遍有一種深層次的優越感。不過,用英國人自己的話來說,也不能怪他們,他們是英國人。
英國曾經有過稱霸世界的輝煌歷史,這種君臨天下的感覺已經成為他們性格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50年代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經這樣評價英國的尷尬局面:"英國失掉了一個帝國,卻沒有找到一個角色"。而這種政治和國際地位上的今不如昔,卻在英國人的言談舉止中找到平衡。比如,很多英國人喜歡和筆者談論香港,他們先問筆者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他們似乎總是把香港和中國單列開來)。當筆者告訴他們自己來自中國大陸時,他們就會問香港現在的情形。言語間的那種關切口吻,總是會透露出一些淡淡的遺憾和不甘。就好像"自己家"的一間屋子現在別人住進去,問別人"那屋子還好吧?"的感覺。
英國人大多數對中國缺乏基本的了解,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總是把中國內地留學生當成日本人、韓國人、新加坡人、香港人。令筆者不滿的是,英國普通民眾對於發生在世界另一半的事情完全是漠然的。電視新聞和報紙甚至連報道本地一個老人的狗走失了,也不報道世界各國的大事;即使有報道,也都是和英國利益相關的美國、歐洲各國或是英國前殖民地。這也體現出英國人不屑去理會其它"低等"國家的自大心態。
更可氣的是,英語是國際語言,全世界的學生都在學習英語,這無疑更加增添英國人的優越感和惰性(其實英語的通行大部分是美國的功勞)。不少英國人甚至在心裡還是覺得世界都是大英帝國的領地。就這方面有一個經典的例子。一位英國貴婦在一艘地中海上的西班牙豪華游輪上抱怨為什麼身邊的人不講英語。有人向她指出,這是一艘西班牙船,她是個外國人。貴婦頓時勃然大怒,厲聲說道:"告訴他們,我可不是什麼外國人,我是英國人!"
特點五:刻板
英國人尊重法制、遵守秩序、有條不紊,這本是一件好事,不過如果走極端的話就難免顯得不夠靈活。英國人的象徵動物是"約翰牛(John Bull)",因為約翰是最常見的英國人名,而牛的特徵就是固執笨拙。英國人食古不化,保守刻板體現在許多方面。比如不久前英國的全民公決否決了政府加入歐元區的提議,就說明英國人的戀舊和不願變革。在歷史上,從國家體制到王室地位,英國的革新都是慢於其它歐洲國家的。而維系整個英國社會的,恰恰是深厚的傳統和刻板的風格。
今年夏天,筆者在牛津大學工作和研修時,和一些代表一起參觀牛津大學出版社。當時,大家從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出發,其實走路去只要15分鍾。但是由於上午下雨,組織者怕下午還有雨,為穩妥起見,就找計程車公司訂了兩輛計程車接大家去。為了使兩輛計程車有時間來回接人,組織者特意將代表們分成兩批,前後共半個小時出發。然而,第一批人出發後,因為路上交通問題,車遲遲回不到基督堂學院。第二批人就和組織者一起在大門口左等右等。這事情如果給中國人辦,是很容易解決的:要麼打電話馬上再叫兩部計程車來;要麼大家就走過去,本來雨也停了。結果刻板的英國組織者完全不會轉圜,一邊不斷道歉,一邊安排大家一直等下去,最後遲到了近半個小時。 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一樣,英國人的性格有優點也有缺點。不過,筆者認為英國人仍然不失為一個優秀而可愛的民族。
參考資料:http://tieba..com/f?kz=134591083
Ⅷ 英國日常文化特點!
初到異國他鄉,面對陌生的環境、迥異的文化習俗、初識的朋友,有時難免會遇到種種問題。特別是由於中英文化上的差異,中國學生所習慣的風俗禮儀、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有可能會引起學校老師、同學或房東的不理解。以下是幾點有用的建議,希望能對你盡快融入英國社會有點幫助,更多文化上的不同之處還要你自己慢慢體會,入鄉隨俗。
1. 語言與交流
隱私對英國人來說十分重要。個人問題,例如婚姻、有無孩子、戀愛關系、個人經濟狀況、健康等涉及私人的話題在相互不熟識的情況下應當盡量避免。
英國人很有幽默感,有時他們在調侃的時候,可能看起來很嚴肅。他們善於自嘲,但絕不會對別人的遭遇幸災樂禍。
談正事時,喜歡直接切入主題,表達意見也不願拐彎抹角。英國人「No」的時候,他們要說的正是這個意思,並非要討價還價。
說話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語言,不要用手來指著他人,因為在英國這樣的行為被認為是不友好的動作,在說話的時候不要靠對方太近。
2. 風俗禮儀與生活習慣
英國人普遍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公共事業、慈善事業等都很關注。
英國人很注重禮貌修養,談話總習慣輕聲細語,很少大聲喧嘩。在他們眼裡,高聲喊叫(特別是在樓外喊人)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球賽中除外)。
英國人彬彬有禮,提出請求時說「Please」,接受了幫助或者服務後說「Thank you」,無論事情是多麼微不足道。
先人後己的禮讓行為在英國很普遍。有「女士優先」的良好社會風氣,對婦女老人都是很尊重的。
英國人很自覺地遵守公共秩序,需要等待時會自覺排隊。在自動提款機旁,人們會有意識地與正在使用機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離。在擁擠的地方,人們習慣盡量保持距離,避免碰撞。在自動扶梯上會自覺靠右站好,以便急於通行的人從左側通過。
英國人平時在穿著方面比較隨便,以休閑為主。但是在正式場合(商務會面或晚宴)會著相應正裝。一般男士為正式西裝,女士為職業裝或禮服。
拜訪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對方,不速之客會讓人討厭。應避免在晚上10點後打電話到別人家。
到英國人家中做客,應准時赴約,並應准備一些小禮物送給主任,早到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餐後應留下來進行社交談話,如果一吃完就告辭是非常不禮貌的。
英國從2007年7月頒布法令,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你確實想吸煙,要到戶外請請勿亂扔煙頭。如果想在自己住宿的室內吸煙應該先整的房東和其他方可的許可。發現擅自在室內吸煙會得到警告,嚴重者會重罰。
英國人喜歡互贈賀卡,逢年過節,親友生日,結婚或生病等都喜歡送賀卡恭喜或者慰問,以表心意。
酒吧是英國人喜歡與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中國學生可能會被邀請出去喝一杯「go out to have a pint」,作為與英國學生社交的開始。除非有24小時營業執照,大部分英國酒吧安法律規定晚間11點即關門。
3、在餐館和商店中
安靜地吃東西並且吃完自己餐盤里所有食物是禮貌的行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盤上表明已經吃完了。如果沒吃完,就把刀和叉分開成八字形放在餐盤上。
英國人喜歡在吃飯的時候聊天。但要注意,吃東西的時候張大嘴,哪怕是說話,是不禮貌的行為。訣竅是:吃東西和說話交替進行;指望嘴裡放少量食物。如果必須張大嘴,請用一隻手遮擋它。
英國人不吃動物的頭、足和內臟器官,所以他們形象地稱,他們只吃動物的肉,而不吃動物。
在英國人的食物中馬鈴薯替代米飯作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習慣用餐時吃馬鈴薯,不要不好意思要米飯。
在資助快餐店中,顧客在餐後應當收拾廢棄物。
英國人喜歡明碼標價,不喜歡討價還價。
英國人有付小費的習慣,但不是很嚴格。通常在餐廳要按帳單的10%左右付,給行李員消費按每件行李50p付,給計程車四季可以按票價的10%-15%付,理發一般付2鎊,飯店旅館等帳單中不含服務費,應將10%的費用分別付給對自己有幫助的工作人員。影劇院、加油站等場所無需付小費。
補足的地方需要大家補充。
Ⅸ 英國人做事有日本人和德國人那樣的認真嚴謹嗎
最嚴謹是日本人,但是日本重復性太強,因為早年武士道的精神,帶有亞洲謙卑和階級的觀念,勤勞,認真,注重禮節,很多場合強制要求日語,所以民族感很強,當然也有缺點。德國人很認真,嚴格來說是鑽牛角尖和自律的名族,有西方的自由主義思想。英國,應該說是保守,他的西方觀念很強,特別是年青一代,所以,沒有前兩者嚴謹。至於某國,自私貪婪比較嚴重,文化中的亞洲成分被無比放大,我就不多說了。
Ⅹ 勤勞的中國人,正在把老外逼瘋,為什麼說諾貝爾獎得主令人恐懼
諾貝爾獎獲勝者科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人的勤奮使世界感到驚訝和尷尬,甚至有些害怕,甚至以嚴謹的工作而聞名的德國人也欽佩中國人的勤奮,用他們的話說中國人一直在工作,好像他們不需要休息,艱苦的工作幾乎成了中國人的代名詞,兒童和無法工作的學生,作為世界上最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提供如此驚人的成績單的能力也充分證明了中國人民的辛勤工作,為什麼中國的勞動力參與率如此之高,首先,就業率很高,穩定民生和就業一直是我國高度重視的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盡管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放緩,就業率穩步上升,失業率也逐漸下降,新就業導致勞動參與率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