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人的祖先是哪裡人
是盎格魯·撒克遜人。
盎格魯、撒克遜原居北歐日德蘭半島、丹麥諸島和德國西北沿海一帶。公元五世紀—六世紀,盎格魯、撒克遜兩部都有人群南渡北海移民大不列顛島,在此後的三四百年間,兩部落才融合為盎格魯·撒克遜人。
通過征服、同化,盎格魯·撒克遜人與大不列顛島的「土著人」(凱爾特人),再加上後來移民的「丹人」、「諾曼人」經長時期融合,盎格魯-撒克遜的數個王國陸續建立。在艾塞斯坦(924年-937年在位)統治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形成英格蘭。
盎格魯-撒克遜語,又稱古英語,在阿佛列大帝統治之下通行的語言並延續形成英格蘭(非丹麥區)的通用語言,直到1066年諾曼征服後,受到諾曼統治階級的盎格魯-諾曼語影響,在1150年到1500年之間大致轉變為中古英語。
盎格魯-撒克遜語比起中古英語跟早期西歐語言較為相近。它較不古典化,並且保有許多十二到十四世紀之間消失的時態特點(動詞和名詞變化)。
今日最接近古英語的語言是在荷蘭和德國北部幾百萬人使用的弗里西語。
Ⅱ 現在百分之多少亞洲人在英國
英國的:85.67%為英國白人,6.47%為其他地區白人,4.00%為南亞人,2.00%為黑人,1.20%為混血人,0.80%為東亞人及其他種族(2001年)。所以,如果是亞洲的話是 百分之4.8。 澳大利亞: 70%是 英國 及 愛爾蘭 後裔 ,18%為歐洲其他國家後裔,亞裔佔6%,其中華裔約67萬人,佔3.4%;土著居民約45.5萬人,佔2.3%。亞洲的百分之6。 北美洲有有23個獨立國家和十幾個地區,樓主,無能為力,南美洲也有13個國家和地區。 謝謝了。
Ⅲ 外國有哪些民族比如美國,英國等
一、關於西方的民族
由於西方國家眾多,各國家的民族要額不同樣,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如英國主要民族: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愛爾蘭人
美國主要民族中美國人的血統以德國裔最多,佔15.2%。其次是愛爾蘭裔,佔10.8%。非洲裔名列第三,佔8.8%。名列美國人十大血統的還有英國裔,8.7%;墨西哥裔,6.5%;義大利裔,5.8%;波蘭裔,3.2%;法國裔,3%;美國印地安裔,2.8%;蘇格蘭裔,1.7%。
有中國血統的美國人佔0.9%(其中含台灣0.1%),菲律賓血統也佔0.8%,韓國血統佔0.4%。
二、關於西方
西方,指西邊或西邊的地方;亦指位於西半、北半球的國家。指歐洲美國加拿大各國。
也即指位於西半、北半球的國家、歐美各國。
三、當代西方主要國家人口及民族構成
1.英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在族裔方面是同質性社會,除主體民族的白人(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及其他地區的白人)之外的人口只佔全國人口的1%。
二次大戰結束後,隨著大英帝國的瓦解,大量非英裔人口湧入英國,並主要聚居在大城市中。英國2010年人口為6226萬人,其中英格蘭地區為5223.4萬人、蘇格蘭地區為522.2萬人、威爾士地區為300.6萬人、北愛爾蘭地區為179.9萬人。
英國的民族構成比較復雜,在官方統計中,政府將全國居民以族群(ethnicgroup)劃分為十一大類別。根據英國2001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的人口民族構成為:主體民族是白人,占總人口數的92.1%;少數民族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9%,其中印度人為1.8%,巴基斯坦人為1.3%,孟加拉國人為0.5%,華人為0.4%,其他亞洲人為0.4%,加勒比裔黑人為1%,非洲裔黑人為0.8%,其他黑人為0.2%,其他民族或種族人口為0.4%,混血民族或種族人口為1.1%。
2.義大利
義大利政府基於本國復雜而豐富的社會、地理歷史情況的實際,沒有以共同的民族或種族起源作為民族識別的關鍵,而是以涉及文化、宗教、語言等方面的「標准」來劃分民族的。2008年義大利人口為5985萬人, 其中主體民族義大利人約佔93%。
少數民族主要由土著居民(世居少數民族)以及非土著居民(外國移民)兩部分構成。土著居民指的是基於民族歷史和語言特徵而識別的少數民族,包括以下12個:佛朗哥-普羅旺斯人、加泰羅尼亞人、弗留利人、奧錫坦人、撒丁島人、拉迪恩人、阿爾巴尼亞人、德國人、法國人、希臘人、斯洛維尼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在1948年義大利憲法中就有關於保護上述12個民族語言文字的條例,並且1999年和2001年,義大利政府又通過一系列法律強調這些民族在社會和文化上的權利。非土著居民指的是基於移民來源地與移入時間等特徵來識別的少數民族,因此,也通常稱之為新興少數民族,其主要包括來自亞洲、非洲、美洲和澳洲以及歐洲大陸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移民。根據義大利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月1日,義大利移民人口為4570317人,佔全國人口總數60813326人的7.5%。
3.法國
2008年法國人口為6205萬, 其民族結構主要由世居民族和移民兩部分構成。其中,世居民族主要包括法蘭西人、阿爾薩斯人、布列塔尼亞人、科西嘉人以及加泰隆人和巴斯克人等,移民主要包括阿拉伯人、非洲裔黑人、歐洲裔、亞裔等。由於法國現行憲法(2008年7月23日由現代的第五共和國最後修改憲法第〔2008-724號〕)第二條宣稱:「法蘭西是不可分的、世俗的、民主的和社會的共和國。它保證所有公民,不分出身、種族或者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尊重一切信仰。」因此,確切地說,法國沒有民族政策以及專門協調和處理民族問題的政府機構,政府也沒有將民族成分以及宗教信仰列為人口登記和普查的內容,更沒有關於少數民族人口情況的官方數據。但據全法阿拉伯法國人協會、黑人法國人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的保守統計,2008年全法大約有400萬到700萬阿拉伯人、300萬到500萬黑人以及15萬亞裔。鑒於此數據是保守估計,那麼若以最高數字統計,少數民族人口已經佔到法國總人口的22%。
關於法國的民族構成的基本狀況,另一項更早之前非官方研究數據則更能說明情況:1995年法國人口為5810萬,其主體民族法蘭西人約有4893萬人,主要少數民族為阿爾薩斯人約有150萬人、布列塔尼亞人約有370萬人、科西嘉人約有30萬人、加泰隆人約有16萬人、巴斯克人約有17萬人、其他民族或各國移民(阿拉伯人及非洲人、歐洲裔、亞裔)約有334萬人。 由此可見,法國實際上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4.西班牙
西班牙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構成主要由主體民族、世居少數民族以及移民三個部分組成。據統計,2010年1月1日西班牙戶籍登記的人口為4702萬,其中移民人口為574.77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2.12%。
主體民族為卡斯蒂利亞人即西班牙人,約占除外國移民以外人口總數的73%。其他少數民族共有20個,其中最主要的有:加泰羅尼亞人、加利西亞人和巴斯克人,分別約為除移民以外人口總數的15%、7%、5%。
5.美國
美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國家,其民族構成主要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及其後裔和當地土著居民構成。可以說美國是世界上民族構成最復雜的國家之一。美國聯邦政府按照「種族」(Race)來分類國內不同民族群體。1790年美國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就已有關於「種族」的調查問題。盡管按照種族分類方法來統計民族群體的作法一直以來飽受民眾爭議,但美國政府堅稱:種族分類方法反映美國社會的具體情況,而不是生物學、人類學或遺傳學定義,並承認這種分類包括種族、祖籍國或社會文化群體。由於美國的人口普查中關於族屬的登記採取的辦法是「自報家門」,每次普查登記表的族屬項目又並不一致,所以時常造成統計數字和比例的混亂。
根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美國總人口數為3.08億,其中在單一種族中,各種族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分別為:白人為72.4%、黑人或非洲裔美國人為12.6%、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土著人為0.9%、亞裔為4.8%、夏威夷和其他太平洋島嶼土著人為0.2%、其他種族為6.2%;兩種或兩種以上種族(混血)人口占總人口數的2.9%。同時,與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相比,十年間,美國少數種族、民族的人口增長速度明顯高於白人,其中亞裔人口增長最快,達到43.3%。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從1970年人口普查開始注意白人中的拉美裔(西班牙語和拉丁裔)人口數,並在1980年普查中將拉美裔人口從之前「白人」統計項中劃為「其他」項中。這顯然是有意注重在美國人口中快速增長的拉美裔人口,以及在白人社會中非拉美裔白人與拉美裔白人之間所存在的顯而易見的文化差異。按照「自報家門」原則統計,1980年美國拉美裔人口為206.2萬人,僅占總人口數(1.88億人)的0.9%;2000年拉美裔人口為3530.5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2.5%;2010年拉美裔人口增加到5047.7萬人(包括混血但仍自認為拉美裔人口),占總人口數的16.3%。2000至2010年,拉美裔人口增加1517.2萬人,增幅高達43%。目前拉美裔人口總數已經超越黑人成為最大的少數民族(盡管它並沒有被列為政府人口普查種族標准中的一類,而是單獨列出一項進行調查)。與此同時,非拉美裔白人十年間人口僅增加226.5萬人,增幅僅1.2%。
據2008年美國普查局預測:到2050年美國少數種族、民族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將達到54%,其中拉美裔人口將達到總人口數比例的30%。
毋庸置疑,隨著美國人口中種族、民族結構的逐漸變化,勢必會對美國未來的族際關系乃至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如同美國建國230多年以來歷史所呈現出來的一樣。
四、西方主要國家民族問題
1.英國
英國目前主要的民族問題有二:其一是北愛爾蘭和蘇格蘭民族主義問題;其二是少數民族、種族歧視問題。前者主要是由於傳統文化和宗教因素差異,造成了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對受到英格蘭人在歷史上長期統治以及對其文化、宗教控制的不滿,主要表現為這兩個地區要求更大程度的自主權甚至是謀求獨立建國。後者則主要是由於英國長期以來奉行的種族主義政策所造成的,主要表現為民族種族的隔閡、歧視和暴力的族際沖突。
2.美國
由於美國歷史上長期奉行臭名昭著的種族主義政策,使其國內民族種族暴力和民族種族歧視在全球聲名遠揚。不可否認的是,自從20世紀60年代,隨美國民權運動的開展,以及《民權法》的實施,美國的種族主義受到重創,制度性歧視已經不復存在。同時,在包括「反歧視行動」優惠政策在內的一系列針對少數民族種族的政策實施作用下,黑人、印第安人、亞裔等少數民族種族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明顯提高。因而近些年來,許多美國人認為「反歧視行動」已經取得成功,不再需要繼續下去,甚至有些州政府,譬如加利福尼亞州早在1996年就通過「209議案」,取消了該州對少數民族提供的優惠政策。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由於種族主義思想根深蒂固,目前全美仍有許多「白人至上」組織。例如舊金山至今活躍著至少三個「白人至上」團體,這些團體以攻擊少數族裔和外來移民為主業。針對包括黑人、「二等白人」拉美裔、亞裔以及印第安人等民族種族歧視問題仍舊是美國社會中最突出的民族問題,美國民族種族間隔閡、矛盾、沖突仍然存在。尤其在「9.11」事件之後,針對穆斯林群體的偏見、歧視有增無減。美聯社2010年5月20日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美國,有61%的受訪者認為拉美裔受到明顯歧視,52%的受訪者認為黑人受到明顯歧視。《紐約時報》2010年10月28日的調查顯示,60%以上的拉美裔居民表示,歧視已成為了他們每天面臨的主要問題,近3年來這一問題已更加嚴重。
據調查,在紐約市,15-29歲的黑人男子最容易成為兇殺案的受害者。這一群體還不到紐約市人口的3%,但卻佔到了2010年所有兇殺案受害者人數的33%。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報告顯示,2010年美國共發生6628起仇恨犯罪案,其中2201起針對非洲裔,534起針對拉丁人,575起針對白人。基於種族偏見、宗教偏見和族裔偏見的分別佔47.3%、20%和12.8%。美國進步中心2011年8月發布的報告顯示,過去10年,美國七個基金會動用逾4260萬美元在美國煽動反穆斯林仇恨。
同時,由於美國長期的種族主義政策所造成的民族種族間結構性差異依舊,少數民族種族在教育、就業、收入等諸多方面「事實上的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例如在教育方面,2005年美國白人大學及以上學歷人口比例為28%,而黑人為17.6%、拉美裔僅為12%。與白人相比,黑人和拉美裔人口大學及其以上學歷人口比例分別相差10.4和16個百分點。而這個差距在2000年分別是9.6和15.5個百分點;在1990年分別是10.4和12.8個百分點;而在1980年分別是8.7和9.5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在過去25年裡,黑人和拉美裔的高學歷人口比例與白人相比,差距不是縮小而是在逐漸擴大。在收入方面,20世紀60年代以來,黑人和白人間收入的不平等雖然有了縮小,而財產不平等卻實際上擴大了。例如1972年美國黑人-白人收入比為57.5%,1990年為58.4%,2000年增長到66.3%,2005年又回落到61%;而黑人-白人家庭凈資產比1991年為10.4%,到2004年降為9.9%。此外,隨著2000年以來美國經濟又一輪衰退,特別是受2007年「次貸危機」以及之後全球經濟危機影響,美國社會中民族種族間的結構性差異再次凸顯。例如在失業率方面,1999年美國白人失業率為3.7%,黑人為8.0%,拉美裔為6.4%;2004年白人失業率為5.0%,黑人為10.1%,拉美裔為7.0%;2009年白人失業率為9.5%,黑人為15.7%,拉美裔為13.1%。十年間,美國白人失業率上升了5.8個百分點,黑人為7.7個百分點,拉美裔為6.7個百分點。由此至少可以看出,在這一輪經濟衰退的過程中,黑人和拉美裔比白人更容易失業。再如2000年美國白人貧困率為7.5%,黑人為22.1%,拉美裔為21.2%;2006年白人貧困率為8.2%,黑人為24.9%,拉美裔為24.3%;
2010年白人的貧困率為9.9%,黑人為27.4%,拉美裔為26.6%。十年間,美國黑人和拉美裔貧困人口不斷增加,且人口貧困率上浮皆高於同期白人水平。總之,近幾年來美國社會中民族種族的結構性差異的再次擴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民族種族個體間的隔閡、偏見甚至歧視,從而影響美國社會中的族際關系的和諧發展。而隨著美國人口中少數民族種族人口比例的不斷升高,美國的民族種族歧視問題將會再次受到世界關注。
Ⅳ 英國的主要人種是什麼
英國人種中,最主要的還是白種人。
至於民族,有日耳曼人、薩克遜人、盎格魯人
Ⅳ 英國人是什麼人種
英國人(British )大多是高加索人種,俗稱白種人。因緯度較高,膚色蒼白,身高較高,眼睛大,眼睛顏色淺,面部有立體感,嘴唇薄,毛發旺盛。
根據最新數據統計,英國人口達6513萬,其中三分之一居住在英格蘭東南部。其中英格蘭人佔83.9%;蘇格蘭人佔8.4%;其他還有威爾士人佔4.8%、北愛爾蘭人佔2.9%。
英國名義上沒有官方語,實際上以英語為主要語言。英格蘭以外地區有其他官方語言,例如威爾士語(威爾士人口的26%使用)、蘇格蘭蓋爾語(6萬人使用)等。
蘇格蘭人和北愛爾蘭人的祖先是凱爾特人,說的是來自凱爾特文明的古老語言,這種語言至今在蘇格蘭都是官方語言。公元843年,蘇格蘭地區的一個國王完成了各個蘇格蘭部落的統一大業,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蘇格蘭王國。那時候,盎格魯·撒克遜人還在不列顛島的南部地區。[1]
大部分英格蘭人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英格蘭」(England)一詞即「盎格蘭」的諧音,意思是盎格魯人(Angels)的土地(Land),英語(English)就是盎格魯人的語言的意思。[2]
盎格魯、撒克遜是古代日耳曼人的部落分支,原居北歐日德蘭半島、丹麥諸島和德國西北沿海一帶。
公元五世紀——六世紀,盎格魯、撒克遜兩部都有人群南渡北海移民大不列顛島,在此後的三四百年間,兩部落才融合為盎格魯·撒克遜人。
通過征服、同化,盎格魯·撒克遜人與大不列顛島的「土著人」(凱爾特人),再加上後來移民的「丹人」、「諾曼人」經長時期融合,才形成近代意義上的英吉利人(包括蘇格蘭人)。
Ⅵ 英國殖民地總面積是多少KM2
大英帝國
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是一個以英國為中心的全球性帝國,在20世紀初的鼎盛時期,全世界大約4~5億人——也就是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該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到20世紀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大英帝國逐漸瓦解。今天,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英聯邦,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英聯邦的其他成員了。
大英帝國的形成是3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外交活動和帝國的萎縮。帝國的領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被形容為「日不落帝國」,它在1890至1900年間達到最高峰。
帝國在全世界范圍內協助傳播了英國的技術、商業、語言和管理模式。帝國霸權幫助英國實現了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雖然海外的殖民地(除了一些自治領外)的人民大多無權決定其政府的政策與未來,英國本土的民主卻繼續深化。
從殖民地的角度來看大英帝國,可以說是毀譽參半。殖民地從英國那裡獲得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投資,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獲得了英國的法律框架與國際性的語言英語。在殖民地脫離帝國獨立之前英國都會試圖將它的議會民主制留給殖民地人民,雖然並不是所有的時候都獲得成功。獨立後的英殖民地大部分都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
但同時,英國的殖民政策並非利他主義的。事實上,英國的殖民化是完全以其自身利益為優先考量。英國為殖民地留下了更好的基礎設施,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夠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東南亞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單一農業產品)的供應者,這對這些國家獨立後的經濟發展並無幫助。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穩定,英國採用了「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鼓動殖民地內不同民族、語言或宗教的人們相互內斗,使得像愛爾蘭、印度、辛巴威、肯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蓋亞那和斐濟這些國家在獨立後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種族沖突。
「大英帝國」一詞的最早使用者相信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占星師兼數學家約翰·迪伊(John Dee)。
背景:英格蘭殖民主義
對不列顛島嶼與法國的擴張
自1066年威廉一世從諾曼底登陸並征服了英格蘭之後,英格蘭在幾百年的時間里就一直積極地介入歐洲大陸的事務。到14世紀末,從對歐洲的羊毛貿易發展出來的對外貿易已經成為英格蘭最重要的國家政策。
這段時間是英格蘭對外征服的開始,包括了1282年對威爾士的擴張,以及1169年對愛爾蘭的征服。1296年英格蘭對蘇格蘭的短暫控制在1314年中斷,兩個地區的真正統一要等到1603年通過王位繼承的方法來和平實現。雖然1204年英格蘭君主喪失了諾曼底的領土,通過聯姻與繼承英格蘭的統治者還是擁有法國大片的土地,直到1453年最終喪失。從此之後一直到1563年英格蘭君主只擁有法國北部的戰略要港加來,但是自那之後就連加來港也丟失了。
海外帝國的成長
海外的大英帝國——這里指的是英國人的海洋探險以及在不列顛島以及歐洲大陸以外地區的移民或殖民——之根源可追溯到1485至1509年在位的亨利七世所採取的具有開拓性的海洋政策。在理查三世所建立起來的羊毛貿易的基礎上,亨利七世創建了現代英國海洋商貿體系,並極大地發展了英國的造船工業與導航技術。這套體系也為日後的貿易機構的建立創造了條件,而像馬薩諸塞灣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類的貿易企業為英帝國海外的擴張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亨利七世也下令在朴茨茅斯建造英國的第一個干碼頭,加強建設當時還規模很小的英國海軍,他於同年8月5日在聖約翰港宣布紐芬蘭為英格蘭的殖民地;1587年沃爾特·羅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在羅阿諾克(Roanoke)宣布維吉尼亞為英格蘭殖民地。但這兩塊殖民地都十分短命,由於食物匱乏、惡劣的天氣、海難以及美洲大陸上不友好的土著人的侵犯,英格蘭很快就不得不放棄這兩片殖民地。
斯圖亞特王朝時期
1588年(在都鐸王朝的伊麗莎白一世期間)對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大勝正式確立了英格蘭作為海上強權的地位,雖然之後1590年代幾次與西班牙戰事的失敗暫時挫敗了英格蘭野心勃勃的海外殖民計劃。1604年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終於與西班牙簽訂了《倫敦條約》,正式結束兩國的敵對狀態;1607年英格蘭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Jamestown)建立了第一塊永久的海外殖民地。在之後的三個世紀中英格蘭不斷地在海外擴張勢力范圍並鞏固了國內的政治發展。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的議會在倫敦合並,組成大不列顛議會。
對美洲的殖民
大英帝國的雛形成於17世紀初,此時英格蘭已經在北美建立了多片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包括了今後的美利堅合眾國、加拿大的大西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島嶼例如牙買加和巴貝多。
盛產甘蔗的加勒比地區高度倚賴奴隸的工作,它是英格蘭早期最重要、最有利可圖的殖民地。美洲大陸南部的殖民地則為英格蘭提供煙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則出產毛皮;它們從經濟角度上講沒有像加勒比島嶼一樣對英格蘭有益,但是大片的可耕種土地吸引了眾多英格蘭移民者。
英格蘭的美洲帝國正通過戰爭與殖民逐步擴大,例如通過英荷戰爭的勝利英格蘭獲得了新阿姆斯特丹(即今天的紐約)。不斷發展的美洲殖民地不斷向西探索,尋求更多的可耕種土地。七年戰爭中英格蘭擊潰了法國,並在1760年佔領了新法蘭西的全部地區,使得英國獲得了北美更大地區的控制權。
隨後,澳大利亞(1788年被發現,最早是犯人的流放地)和紐西蘭(1840年成為英國領土)成為英國移民們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土著人口也因戰爭與疾病使人口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內銳減了60%至70%。這些殖民地之後都實現自治,並是羊毛和黃金的出口地。
參見美洲殖民地史。
自由貿易與「非正式帝國」
原本的英國殖民體系在18世紀開始衰落。在輝格黨人長期控制國內政治權力的時期(1714年至1762年),帝國對英國而言變得不那麼重要,直到一連串試圖扭轉這種對殖民地忽視的措施(主要包括了從殖民地徵收更多的稅收)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至1783年),使得英國喪失了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
這段時期有時候被稱為「第一英帝國」,即17至18世紀英國在美洲的擴張。18世紀開始英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擴張則被稱為「第二英帝國」。英國對美國控制權的喪失表明,殖民地並不一定對英國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英國在放棄了對美洲殖民地的防務與行政管理之後,依然主宰了美國與英國的主要貿易。
重商主義是經濟學的理論,指的是國與國之間對財富的爭奪,它是英國第一次海外殖民擴張的特色。但是現在在英國,重商主義很快就要讓位於亞當·斯密等人的自由放任的經濟自由主義了。
英國從北美殖民地獨立這一事件中學到的經驗是,即時是在不擁有殖民統治權的情況下貿易依然能夠帶來經濟繁榮。這就是為什麼在1840至1850年代英國願意授予像諸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領地位的原因,因為這些國家的白人們被視為是居住在殖民地的「祖國」人民而已。而愛爾蘭則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它於1801年被並入全稱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英國。
在這一時期,英國也宣布廢除奴隸貿易(1807年),並很快將這一禁令強加到別國身上。到19世紀中英國已經基本在全球范圍內消滅了奴隸貿易。奴隸制本身於1834年在英國的殖民地被廢止,情況直到1920年左右才有形成穩定狀態。
舊有的殖民與奴隸制度的終結是與自由貿易一同實施的,自由貿易原則在1840年左右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標志是英國撤銷了《玉米法》(Corn Laws)和《航海條例》(Navigation Acts)。自由貿易完全地開放了英國市場,也促使其他國家在19世紀中葉開放他們的市場。
一些人會認為,自由貿易的興起僅反應了英國的經濟地位,而與任何的哲學觀點無關。確實,英國對迫使他國執行某一政策一直比對自己施行同樣政策更為熱衷。雖然英國喪失了13個美洲殖民地,1815年歐洲大陸上拿破崙的最終戰敗確立了英國最成功的國際強權的地位。在工業革命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的地位之時,皇家海軍則主宰著海洋。始終與歐洲大陸事務保持距離的英國也得意施行旨在擴大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擴張計劃,這種海外擴張是通過自由貿易和戰略優勢所建立起來的一個「非正式帝國」。
從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到1870年的普法戰爭,英國是全球唯一的工業化強權,是全球30%工業產品的生產地(1870年)。作為「世界工廠」的英國能夠如此有效、低廉地生產工業品,以至其在國內生產的產品在運輸到外國後其價格依然比外國當地所生產的產品更具競爭力。只要其海外市場的政局穩定,即使沒有實施正式的殖民統治,英國依然能夠從自由貿易中獲益。
英帝國在亞洲
1757年普拉西戰役(Battle of Plassey)的勝利讓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統治權,雖然1770年因對該邦過度征稅而惡化的飢荒引起了英國國內的爭議。到了19世紀,東印度公司已經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之後該公司管轄的領土被移交給女王政府管理。維多利亞女王於1876年被宣布為印度女皇。
錫蘭(今天的斯里蘭卡)、緬甸和馬來亞也被納入英國在亞洲的勢力范圍。1841年在獲得了一場旨在保衛鴉片貿易的戰爭的大勝後,英國從中國人手裡奪得了香港。
英國對中國的興趣源自18世紀末,當時英國成為中國茶葉的進口國。茶葉進口導致了英國方面巨大的貿易逆差,因此英國希望通過從印度向中國出口鴉片來平衡開支,雖然這么做違背了中國的禁令。因鴉片貿易所引起的兩次鴉片戰爭都以英國的勝利告終。
鴉片戰爭之後,英國與中國保持了一種復雜的關系。雖然英國獲得了香港,英中貿易主要還是通過幾個開放了的中國港口進行。因此英國希望看到的是一個獨立的中國,因為中國的崩潰意味著其他西方強權就可能與英國一起瓜分中國,而使得英國所擁有的特權地位受到挑戰。
同時,英國也不希望看到一個過於強大的中國,因為這就意味著中國將取消或要求重新協商一些原本簽訂的條約。這種態度解釋了看似矛盾的英國對華政策:一方面協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另一方面卻和法國聯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Ⅶ 大部分英國人屬於哪個種族
大部分英國人屬於盎格魯-撒克遜種族。英格蘭人又稱英吉利人,是英國的主體民族,從種族角度來看,英格蘭人被認為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後裔。
盎格魯-撒克遜人指的不是一個民族,通常是指公元五世紀初到1066年諾曼征服之間生活在大不列顛島東部和南部地區的文化習俗上相近的一些民族。他們使用非常相近的西歐方言,被歷史學家比德認為是三個強大的西歐民族-源自日德蘭半島的盎格魯人和朱特人以及來自之後稱作下薩克森地區的撒克遜人的後裔。
英格蘭人是英國英格蘭地區的原住民族,母語是英語。他們在超過千年前被英語稱作「Englishmen」時已有高度的身分認同。英格蘭人主要居住於英國的構成國家——英格蘭上。
以民族的角度看,英格蘭人被認為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由遷移過來的英國人部落群的英國人、英國人融合當地英國人部落群的英國人等結合而成,被認為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後裔。
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出自阿佛列大帝時代的古典語文件。在文件中,他似乎頻繁使用rex Anglorum Saxonum或rex Angul-Saxonum這一稱呼。
古英語詞彙aenglisc和Angelcynn("Angle-kin", gens Anglorum)的意義已被證實與其專指盎格魯人而排除撒克遜人的原意不同,早期的紀錄顯示其指五世紀後遷徙至英格蘭的西歐民族。
八世紀初,畢德在他的《英格蘭教會及人民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中提出多數英格蘭北部王國(東盎格利亞、麥西亞、諾森布里亞)的人是盎格魯人,他們來自(西歐的)什列斯威-好斯敦(Schleswig-Holstein) 的 Angeln半島,因而得名。
艾塞克斯,薩西克斯和韋塞克斯的人是撒克遜人,他們來自(西歐的)古撒克森尼地區。肯特和南哈姆郡的人屬於朱特人部落。
Ⅷ 當今美國人口是多少英國呢加拿大日本
(1)美國: 303,824,640 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大約佔75%;分布均勻;東部稠密,西部稀疏;50%的人口分布在沿海的五大湖區;人口向南部、西部遷移。
303,824,640 (2008年7月,世界第3)。人口成長率:0.883%
0-14 歲: 20.1% (男 31,257,108/女 29,889,645)
15-64 歲: 67.1% (男 101,825,901/女 102,161,823)
65 歲以上: 12.7% (男 16,263,255/女 22,426,914) (2008 估計)
平均年齡: 36.7 歲,男:35.4 years;女: 38.1 year
平均壽命78.14歲,其中男性為75.29歲,女性為81.13歲。人口密度31人/平方公里(世界第144名)。
白人佔79.96%,拉美裔佔15.1%,黑人佔12.85%,亞裔佔4.43%,印第安人及阿拉斯加人佔0.97%,夏威夷人及其他太平洋島人佔0.18%(2008年估計,美國中央情報局)。華人約243萬,佔0.9%,多已入美國籍(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美國黑人、拉美裔和亞裔等少數族裔總人口已達到1.007億人
(2)英國: 60,943,912(2008年統計),人口密度246人/平方公里(國家和地區第48名)。男女比例為0.98:1。英國人口中有85.67%為英國白人,6.47%為其他地區白人,4.00%為南亞人,2.00%為黑人,1.20%為混血人,0.80%為東亞人及其他種族
(3)加拿大: 3262.3萬(2008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6名)。人口密度3.2人/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第219名)。英裔居民佔42%,法裔居民約佔26.7%,其他歐洲人後裔佔13%,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米提人和因紐特人)約佔3%,其餘為亞洲、拉美、非洲裔等。其中華裔人口已佔加拿大總人口的3.5%,成為加拿大最大的少數族裔,即白種人和原住民以外的最大族裔。華裔人口中25%的人是在加拿大本土出生的,其餘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居民中信奉天主教的佔47.3%,信基督教新教的佔41.2%。
日本:
人口 1.2777億人
截至日本總務省2008年1月1日估計,其中男性為6233萬人;女性為6542萬人。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日本總人口21%。日本人口增長率近年來不斷下降,現已降至0.15%。人口老齡化問題進一步加劇。日本的家庭規模正日趨縮小。每戶家庭的平均人口數為2.6人,為歷年最低紀錄。
人口密度 337/km²(第30名)
民族 主要民族為和族
Ⅸ 英國人是什麼人種
英國人是安格魯人,撒克遜人以及朱特人三大日耳曼人種。
英國的人種主體形成於歐洲日耳曼人入侵時期,主要包括安格魯人,撒克遜人以及朱特人三大日耳曼人種。而美國是哥倫布1492年發現新大陸以後作為英國殖民地,而獨立宣言的時間則是1776年,中間間隔僅有不到三百年,所以大體上是英國人。
英國白種人比較多,而美國有色人種比較多,還有英國人和美國的歐洲移民人種是相同的但是本地原住民是印第安土著人,而我們都知道美國社會是一個大熔爐,這一觀點也適用於人種學角度,現在的美國人中,非英國血統的比例越來越多大了。
英國人的映像
英國人的性格可以用保守、含蓄、幽默、好賭這幾個詞來形容。比如,在英國,汽車的方向盤在左邊,行車時也靠左,這種與其他國家大相徑庭的做法一直保留至今也沒有改掉。英國人的保守可見一斑。英國人同其他歐美國家的人相比,顯得格外沉默寡言。他們只有在熟人面前才會表現得無拘無束。但是,英國人的語言卻含蓄中不乏幽默。
Ⅹ 全球國土面積大而人口少的國家有那些
俄羅斯聯邦(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英語:The Russian Federation),簡稱俄聯邦或俄羅斯,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國旗為白、藍、紅三色旗。國徽主體為雙頭鷹圖案。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7.54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總人口1.431億(截止2012年4月1日),共有民族193個,其中俄羅斯族佔79.82%。俄是世界上人口減少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最新人口普查初步結果顯示,2002年至2010年俄人口下降至1.429億,與2002年的1.452億相比減少230萬人,降幅近1.6%。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俄人口形勢持續惡化,從1993年的1.486億減少到1996年等1.425億人,每年在以減少70萬人的速度在減少,到2030年俄人口將降至1.39億。
澳大利亞聯邦(英語: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簡稱澳大利亞。其領土面積7686850平方公里,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
2009年11月1日,澳大利亞人口為2203萬9500人。2013年6月,人口約達2305萬。其中英國及愛爾蘭後裔佔74%,亞裔佔5%,土著居民佔2.7%,其他民族佔18.8%,英語為官方語言。約63.9%的居民信仰基督教,5.9%的居民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其他宗教。無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不明人口佔30.2%。
2013年2月13日,澳大利亞正式承認澳大利亞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是澳大利亞的第一代居民。這是澳大利亞為修改憲法承認土著澳大利亞居民准備的過渡性法案。從20世紀初到70年代初,澳大利亞政府實行白澳政策,認為土著居民是低賤無知的,將他們的孩子強行帶走交給白人撫養或送到白人學校寄宿,希望同化土著人。那些被帶走的土著孩子後來被稱為「被偷走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