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從殖民地掠奪了多少財富
當時的英國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壓榨了印度,(按克萊武個人在1757年就收入相當於6000萬英鎊的財物)英國在印度的勢力范圍廣大。法國來到印度的時間晚於英國,又因為馬拉地聯盟、孟加拉國於英國的「良性互動」,法國人在於兵力資源、匱乏,還有來自法軍高層對南亞大陸的缺乏興趣,在於1746年達成停戰,英國在印度的勢力開始增加。克萊武在1755年重返印度,隨著歐洲局勢日益緊張(七年戰爭),英國在印度的壓榨開始增加,在所有的殖民地中印度的收益是最高的,在後期戰爭中起到極大的經濟幫助,所以說印度對英國是皇冠上的最明亮的。
2. 曾經世界最強的大英帝國,如今還有多少家底
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 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權的地位被美國取代。不過,現在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英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極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英聯邦元首國、七國集團成員國、北約創始會員國、英國同時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當地時間2020年1月31日23點(北京時間2月1日早上7點),英國正式脫離歐盟。
3. 英國在殖民地掠奪了多少財富
十億英鎊
4. 英國以前從殖民地掠奪了多少財富
當時的英國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壓榨了印度,(按克萊武個人在1757年就收入相當於6000萬英鎊的財物)英國在印度的勢力范圍廣大。法國來到印度的時間晚於英國,又因為馬拉地聯盟、孟加拉國於英國的「良性互動」,法國人在於兵力資源、匱乏,還有來自法軍高層對南亞大陸的缺乏興趣,在於1746年達成停戰,英國在印度的勢力開始增加。克萊武在1755年重返印度,隨著歐洲局勢日益緊張(七年戰爭),英國在印度的壓榨開始增加,在所有的殖民地中印度的收益是最高的,在後期戰爭中起到極大的經濟幫助,所以說印度對英國是皇冠上的最明亮的。
5. 殖民掠奪、奴隸貿易為英國帶來了多少財富
財富這個詞用得好,這已經不是金錢上的事了。而是國運。英國之所以到今天還沒有淪落到阿根廷那個地步,全靠當年當強盜時積累的雄厚的家底。
6. 英國最強盛時期在殖民地、經濟、人口方面的情況分別是怎樣的
英國海外殖民地面積佔全球總面積的1/4,比英國本土幾乎大100倍,殖民地人口達4億多。英國國內經濟空前強盛,倫敦成為當時世界國際貿易和金融信貸的中心。此外,英國的人口也隨之大幅度增長,這奠定了以後戰爭勝利的基礎。僅就倫敦而言,1500年時倫敦才5萬人口,到1600年的時候,倫敦人口已經超過25萬了。
7. 州權主義的英屬北美殖民地時代
英國對北美主權所有是根據當時歐洲各國奉行的神學契約原則所獲得的,即任何基督教王室,只要發現了為所謂異教徒和野蠻人佔領的土地,即有權宣布對其擁有主權。1496年英國探險家約翰·卡伯特(John Cabot)在北美登陸後,隨即宣布北美領地為英王的財產。自1607年第一塊北美永久殖民地弗吉尼亞(Virginia)的詹姆斯頓(Jamestown)建立到1735喬治亞(Georgia)的建立,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基本定型。其中在早期殖民地制度形成演變的重要時期,因為地理位置遙遠、交通和通訊不便,英國無力也無興趣對殖民地進行嚴格控制,除紐約是英國動用國家力量從荷蘭人手中奪過之外,其餘殖民地都是由私人或民間團體籌劃和出資建立。再加上英國一直忙於與西班牙、荷蘭進行海上爭霸,在17世紀又限於內戰的泥潭之中,始終沒有多少精力加強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一直到北美獨立革命爆發英國都沒找到有效控制北美殖民地的方法。各殖民地政治體制基本上是在一個很寬松的環境中形成的。
盡管各個殖民地的形成淵源、建立時間有所不同,但都是通過英王的特許狀(Chater)來獲得合法性的,(可能契約殖民地是個例外比如普利茅斯、紐黑文、羅得島,但他們的領土卻是來自公司殖民地,而且最終也被王室劃歸王室殖民地),英王通過向業主(Proprietary) 、公司(Corporation)頒發特許狀,來規定殖民地的權利與義務。特許狀在其生效的殖民地具有基本法的地位,這種置其於至高無上的地位的觀念表明人們相信可以依靠一種至高的法律文件成功地進行統治,可以在一種最高權威下保證個人的權利與自由不受侵犯,這種信念與態度正是憲政主義的核心內容。王室特許狀對殖民地政治自治的發展有著極為關鍵的意義。從1606年起英王詹姆斯一世向弗吉尼亞公司頒發了三個特許狀規定殖民地的管理機構有一個13人的董事會組成,定期換屆;允許其保持一個議會機構,制定和實施不違背英國法律和習俗的法令規章;規定凡定居於將來在北美建立的各殖民地的英國臣民及其後代,享有英國人的全部自由、公民權和豁免權(其實這不僅僅是授予弗吉尼亞殖民地的,而是針對當時所有意在在北美進行殖民的所有集團的。)最初的幾個殖民地政府脫胎於建立殖民地的商業公司的體制(商業公司設有總督、理事會和股東大會),這種體制被移植到殖民地,並被賦予政治統治的功能,這種體制與英國的政體、慣例相結合,形成了以總督為核心,輔以參事會和民選議會的政府體制,三者組合而稱「大議會」(大議會擁有對殖民地所有事務的最終決定權)這種體制在後來逐漸用於其它的後建的殖民地,其中殖民地民選議會是處理殖民地具體事物的不可或缺者,它參與任何關於殖民地事宜的決策。在殖民地初期,總督居於權力結構的中心,但由於任殖民地總督遠離母國、前途艱險莫測,而且薪俸微薄,英國上層社會並不看重殖民地總督這個職位,被授予總督也不被看成是多大的榮耀,這樣殖民地總督在殖民地總督心目中就很難得到敬重,隨著後來政治體制的沿革,殖民地民選議會逐漸居於政治結構的中心地位,連總督的薪水也是有殖民地民選議會支付。在與總督、參事會的斗爭中,殖民地民選議會一直是人民的代表,總督及參事會欲推行新政策、征稅都必須與殖民地民選議會協商,而且在大多數時候殖民地議會占據上風。殖民地議會桀驁不馴的性格、自治的信仰正是後來聯邦各州議會所繼承的。再加上英國很少干預北美殖民地內部事務,對於人口流動、政府援助及維護等方面的事情也很少關心,這樣就使殖民地的「自我依靠、自我治理和自我維護」的傳統得以建立。
隨著殖民地經濟地位的不斷增強,在英法「七年戰爭」之後,英國開始對北美殖民地實行「新殖民地政策」,發表了《1763年公告》,實行《駐軍條例》,並由英國議會通過了一系列征稅法案(《糖稅法》、《印花稅法》、《湯普森法》、《茶葉法》等),激起了北美殖民地的反抗,各殖民地議會依據英國憲政框架內的「無代表不征稅原則」,否認新稅法的合法性。但英國議會對此不加理睬,又通過四項「不可容忍法令」,加大對北美殖民地自治的侵犯力度。在這種情況下,北美殖民地就超越英國憲政理論,尋求更高、更具普遍意義、更抽象的天賦權利、人民主權說來否定英國殖民統治的合法性。
由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獨立革命爆發前,北美13個殖民地,各自都有很悠久的自治歷史,每個殖民地都有相當獨立完備的殖民地機構;每個殖民地都有相當數量的享有與英國公民一樣權利的有著深刻自治習慣的自由人;每個殖民地都有兩個基本對立的機構——總督及參事會與殖民地民選議會,其中民選議會管理著各個殖民地的實際事務,並握有實權。每個殖民地人民都深深地把殖民地民選議會當作自己權力的維護者、代言人,民選議會就是其所在殖民地人民自由、權力的化身,因為它是殖民地人民維護自己權利,抵抗英王以及總督壓迫的有力工具;同時,它是由殖民地夠資格的自由人選舉產生,任何決議都要經過它進行廣泛、自由的討論,這實際上說明了殖民地民選議會在實際上最大程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在獨立革命前期及革命的過程中,殖民地民選議會處於宣傳自由、獨立自治思想,否定英國殖民統治合法性,組織民兵的中心地位。這些殖民地民選議會隨著獨立革命的勝利、聯邦的建立也演變成了各州的議會,但它們的思想習慣、傳統經驗是一脈相承的,它們對上級政府具有天然的憂懼、天然的對抗同時,也時刻保留著否定上級政府合法性的權利。這些都是州權主義合法性的源泉,州權主義正是依靠這些慣例才大行其道。
8. 英國為什麼要到處殖民有了殖民就能發財嗎
兄弟,你問這個問題那是因為你不明白殖民的這個原理。
你的意思是說殖民地也算是英國領土,英國是在賺自己的錢。
其實不是這樣的,殖民者是不把殖民地的人民當作自己的國民的,就像小鬼子佔領中國不把中國人當自己人對待一樣,實行三光政策。
殖民地的任務就是:為殖民者提供廉價的原材料,因為殖民地的政權在殖民者手裡,你必須虧本、甚至白送殖民者工業原料和各種資源,你不送人家拿槍突突你。這樣英國的工業品幾乎是在0成本的情況下生產出來的。
這就是刺刀下、亡國奴的生活,人家侵略這讓你幹啥你就要幹啥。英國開發殖民地就是為了榨取財富、控制海上要道、榨取廉價的工業原料還有掠奪廉價勞動力。因為英國不可能拿自己本國公民做奴隸,所以就用殖民地的人做奴隸。
傾銷商品只是為了將殖民地土著民眾,也即是被征服的民族手裡最後一點錢、最後一點隱藏的財富榨取出來。
呵呵,全是手寫的
9. 英國在殖民地搶了多少錢
我記得有一個地理大發現前後世界白銀流量存量的統計。明末時期世界白銀產量的百分之六十都流向中國,中國更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白銀儲量。但是殖民掠奪大大改變了這一點,總之後來英國成為了世界白銀最主要的集散地。近代白銀是作為世界主要支付手段的,也是財富的主要體現之一,具體數據你可以留意一下。
10. 16到18世紀這三百年中英國是不是從殖民地掠奪了很多的財富
英國率先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最早進行了工業革命,科技、軍事、經濟實力在全球遙遙領先,憑借堅船利炮征服了亞非拉大批國家,建立了殖民地,他們建立殖民地的目的就是掠奪資源、爭取廉價勞動力、獲得廣闊的海外市場,其目的就是盡可能多的獲得財富,取得剩餘價值。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靠海外掠奪,一度是世界第一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