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經濟的發展史
英國經濟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英國的農業高度集中,高度機械化,並且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英國擁有大量的煤、天然氣和石油儲備;英國的主要能源生產大約占總GDP的10%,在工業國家是算非常高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盡管英國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腦、電視和手機的製造地,工業的重要性仍不斷下降。
英國的教育、學術研究處於世界領導地位,國際知名學府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都位於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不僅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 英國的旅遊業也相當重要:每年有超過2700萬中國遊客,排名世界第七,低於加拿大(3300萬)而高於奧地利(1910萬)。 以匯率計算,英國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英國是世界第八大經濟體系。她的經濟在歐洲僅次於德國。 英國是全球化國家之一,根據最新調查,英國在全球化指標上排名第四。英國首都倫敦是全球兩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和紐約齊名。 英國經濟被廣泛形容為盎格魯——撒克遜經濟。她的組成部分依次由大至小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自1973年起,英國是歐盟會員國。 1980年代,在撒切爾夫人政府的管治下,大多數在1940年代被國有化的、在工業和服務業上的國有企業都被重新私有化。英國政府只擁有少數工商產業,英國皇家郵政是其中一例。 英國經濟正經歷150多年來最長的持續增長時期,自1992年以來每個季度都有增長。在通貨膨脹、利率、和失業率方面都保持了較低的水平,也使英國成為歐盟中最強的經濟體之一。因此,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英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在歐盟國家中位列第十二名。但是,與其他英語國家一樣,其收入不平衡水平高於許多歐洲國家。盡管石油收入不菲,英國仍具有世界第三大經常賬戶赤字。 盡管英國的「人均勞動生產率」近20年來顯著增長,並超過了德國的生產率,但仍落後法國工人每周35小時工作時間的水平約20%。英國的「平均每小時勞動生產率」位於「舊」歐洲(15國)的平均水平。 英國在人類發展指數中位列第16。
應答時間:2020-12-0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貳』 英國近十年GDP數據
英國是資本主義,民主主義和世界現代化社會的發源地,它促進了世界的工業化,經濟化,城市化和軍事化。 17世紀中期,英國的兩次內戰推翻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從此在世界首次出現,它也漸漸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它使世界更現代化,更文明化,蒸汽機和物理的出現,使得全世界人民擁有了現代化,快捷化,文明化的工具.還有我們中國人生活中最常用的自行單車也是英國人發明。 雖然英國是世界上最晚進入封建時代的國家之一,封建時代的初期在世界上是領先的,而在漫長的歲月里,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封建政治和制度已十分閉塞,人民生活水平得不提高,思想的落後,貧富兩極分化嚴重,土地兼並愈演愈烈,英國人民需要一種平等,開放,民主,自由的制度來解放他們,這就是資本主義.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英國兩次的工業革命,使得封建殘余完全滅亡,工業化和城市化使國家富強,使得英國殘剩的貧困人口過上了好日子,經濟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僅次於中國.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環球經濟實體。擴張是資本主義的實質之一。通過工業改革後的英國,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為了實現: 1)開辟歐洲以外的貿易點,可外銷商品,加大資本迴流; 2)尋找歐洲以外的新陸地,以方便采購生產商品的原始材料,和 能源,可降低成本,謀取資本利益最大化。 等原因,英國開始了海外殖民。 但是,兩次世界大戰極大的削弱了英國的實力,英國損失極其慘重,德國,日本,義大利的入侵使英國欠美國許多債務,並動搖了大英帝國這所殖民大廈,兩次世界大戰後,絕大多數殖民地紛紛獨立,1997年中國政府也通過談判(1984中英聯合聲明)收復了香港. 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由於各方面實力的下降,經濟地位日趨下滑:二戰結束後,美國,蘇聯實力越過英國;60年代後,日本經濟實力超過英國;90年代,韓國汽車生產量超過英國.英國的軍力也大幅度下降,兩次世界大戰使得英國海軍折損竟然過半,已喪失做海洋帝國,和控制世界廣大殖民領地的能力. 它的綜合國力,近兩年也有所回升,僅次於美國,為世界第二強國.英國在世界上影響力極強,英聯邦組織有54個成員國,它們大多看好英國,支持英國政見.英國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早已是美國最親密的同盟國,兩國文化同源,交往密切.而且兩國軍事合作也十分好,朝鮮戰爭,科索沃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是典範.目前,由於美國大量援助英國,英國也由於自己的努力,抵制住了法國,德國,日本的經濟入侵,也一直在工業七國中位居第二位,雖經濟地位緩慢下降,但因自身是資本主義的發源地,工業力量雖無法趕超美國,但和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等國比仍比較強大. 在政府強力主導的創新戰略推動之下,10餘年來,英國在能源、生命科學、ict產業等幾大領域取得迅速突破,確立了全球優勢。「生命科學產業是一個英國式的成功故事,自從50年前在劍橋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之後,英國就一直處在世界生命科學的前沿。」英國首相布萊爾在2003年宣稱。2005年,這一產業的市場規模已達到850億美元,比布萊爾發話時猛漲了37.1%。 英國生命科學產業主要分為兩大領域:在具有傳統優勢的制葯業,有6.5萬名直接從業人員,並創造了25萬個相關就業機會;在基因、幹細胞、生物信息工程等新興研發領域,有480多家私人公司,24000名雇員。兩大領域實際上構成了一個上下游齊全的產業鏈。目前,英國生命科學產業以公司總數、進入市場和開發的產品數量以及豐富的管理經驗,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 英國是世界第二大新葯研發中心,英國自身也擁有葛蘭素-史克和阿斯特拉-捷立康(astrazeneca)等制葯巨頭。12家世界最大制葯商均在此有主要工廠或研發中心,全球制葯公司每年在英國的研發投入超過60億美元,世界上最暢銷的75種葯品中有15種是在英國開發的,包括美國輝瑞的著名產品「偉哥」(viagra)。據統計,英國葯品研發的投入產出率世界最高,平均每100萬美元的投入能催生16份研究報告,而美國為9.2份,日本為3.6份。 目前英國已經形成幾個規模巨大的生命科學產業帶。以倫敦為中心,牛津、劍橋為兩翼的地區是最大的綜合性研發中心,大約1/3的人類基因研究項目在劍橋的桑格研究院(sanger institute)進行;以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為中心,鄧迪、格拉斯哥為兩翼的地區是最大的農業生物技術研發和製造中心,並在克隆技術、幹細胞和癌症研究方面獨樹一幟;此外,肯特郡、約克郡和曼徹斯特的技術水平也很發達。 政府的長期支持,寬松的法律和完善的市場環境,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英國生命科學產業持續高速增長的主要促進因素。 2003年3月,英國政府通過了克隆和幹細胞研究合法化的法律,為再生葯物的研究鋪平了道路。政府還不斷完善資金和市場管理政策,以保護知識產權和鼓勵企業研發。而倫敦也擁有歐洲最大的股票交易所,數量最多的生物技術財務分析師以及歐洲最具實力的風險投資組織,為從事生命科學的企業募集資金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各地的地區發展局(rads)也為當地頂尖大學引入了新的風險投資。此外,始建於1990年代中期的歐洲醫葯鑒定局總部就在倫敦,也為英國的新葯開發及臨床實驗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英國在創新領域的一個重要貢獻,在於它首倡並推行了風靡全球的「創意產業(creative instry)」概念。1997年5月,剛剛上任的英國首相布萊爾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首次提出將發展「創意產業」作為一種國家產業政策和戰略。歷時8年,英國創意產業平均年增長率達到6%,比英國整體經濟增長速度高出一倍多,相關從業人員超過200萬人,成為英國僱傭就業人口最多的產業。2003年,英國首相戰略小組指出,用就業和產出衡量,倫敦創意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已經超過金融業。目前創意產業對英國gdp的貢獻率已達8%。 雖然國家創新戰略實施10餘年來取得巨大成效,英國經濟已基本實現從製造型向知識服務型的轉變,但是「英國式創新」依然面臨不少問題。 其一是全民研發投入佔gdp比例偏低。10年來,盡管英國政府在研發方面的投資年增長率達到7%,但由於企業投入不足,其全民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在西方七國中居於倒數第二,僅比義大利好一點。據東南英格蘭發展局創新部負責人戴維德哈里斯介紹,英國的這一數字在2004年為1.9%。如果按照國際上「創新型國家」的標准,這一比例要達2%以上。為此,英國政府在《2004~2014科學與創新投入十年框架》中提出:政府對科學的總投入到2007~2008年財年增加到53.6億英鎊;全民研發總投入到2014年增加到225億英鎊(以2004年為基準);全民研發投資佔gdp的比重到2014年提高到2.5%。 其二是如何持續增強企業的創新競爭力。2005年初,英國設計協會主席喬治考克斯發布了其研究小組6個月考察的結果:在訪問的300家英國公司中,只有不到1/3在過去兩年中推出了新產品或服務。盡管英國的創新能力仍很強,但並不均衡。 其三雖創新行為和產品如何持續獲得公眾支持。要使創新對短期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的長期發展有益,國家的戰略與政策必須讓公眾充分參與創新的決策過程。這需要制度和組織上的更大創新作為保證。在此意義上,「創新型國家」的內涵也得到了更深入和廣泛的延展。 布萊爾改變了英國 他改變英國的還包括解決了持續數十年的北愛爾蘭和平,讓敵對雙方坐在一個屋子裡謀劃北愛爾蘭的未來;他改變了英國的政治版圖,分權運動政策的落實給蘇格蘭高度自治、給威爾士中度自治,不管是否埋下聯合王國分裂的「禍根」,英格蘭國家議會決定蘇格蘭、威爾士命運的歷史終結了。他同樣終結了英國的政治傳統,取消上院議員世襲制顛覆了歷史,推進了民主改革進程。 布萊爾在內政上頗多建樹,把市場化策略應用到教育和醫療改革中,提高了攸關民生的這兩大領域的效率,形成「政府投資增加與公共服務質量提高同步」的良性循環,以致以削減公共開支為傳統政綱的保守黨也不得不「蕭規曹隨」。 他領導的政府實現了保守黨的主張,把利率調整權從政府轉移給中央銀行,規定通貨膨脹率不能超過3%。對各類專業人士的高度信任,使得英國經濟在過去10年一直處於增長的良好態勢。 實行最低工資制,採取政府出資和企業聯合培訓失業人員技能的「新政」,靈活就業機制的強化,以及大力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使得英國的失業率保持在4%以下,是歐洲面對全球化挑戰中應變能力最強、政策最成功的國家。
『叄』 30年來世界各國的GDP增長
世界各國GDP排名
1970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除蘇聯外,按當時匯率)
01----美國--------1,0255億美元
02----日本----------2068億美元
03----西德----------2037億美元
04----法國----------1470億美元
05----英國----------1236億美元
06---義大利---------1077億美元
07---加拿大----------851億美元
08--澳大利亞---------429億美元
09---墨西哥----------396億美元
10---西班牙----------390億美元
11----瑞典-----------357億美元
12----荷蘭-----------351億美元
13----中國-----------272億美元 ★★★★★
1980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除蘇聯外,按當時匯率)
01----美國---------2,7956億美元
02----日本---------1,0279億美元
03----西德-----------8261億美元
04----法國-----------6824億美元
05----英國-----------5367億美元
06---義大利----------4546億美元
07----中國-----------3015億美元 ★★★★★
08---加拿大----------2689億美元
09---西班牙----------2218億美元
10---阿根廷----------2090億美元
1990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除蘇聯外,按當時匯率)
01----美國---------5,8033億美元
02----日本---------3,0522億美元
03----德國---------1,5470億美元
04----法國---------1,2198億美元
05---義大利--------1,1045億美元
06----英國-----------9946億美元
07---加拿大----------5827億美元
08---西班牙----------5115億美元
09----巴西-----------4650億美元
10----中國-----------3878億美元 ★★★★★
1995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按當時匯率)
01----美國---------7,4005億美元
02----日本---------5,2929億美元
03----德國---------2,4166億美元
04----法國---------1,5257億美元
05----英國---------1,1032億美元
06---義大利--------1,0661億美元
07----中國-----------7006億美元 ★★★★★
08----巴西-----------6756億美元
09---加拿大----------5760億美元
10---西班牙----------5709億美元
2000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按當時匯率)
01----美國---------9,8247億美元
02----日本---------4,7661億美元
03----德國---------1,8752億美元
04----英國---------1,4409億美元
05----法國---------1,3133億美元
06----中國---------1,0808億美元 ★★★★★
07---義大利--------1,0776億美元
09---加拿大----------7242億美元
08----巴西-----------5998億美元
10---墨西哥----------5814億美元
2001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 TOP 40(重新整理)
01----美國--------10,1714億美元
02----日本---------4,2451億美元
03----德國---------1,8738億美元
04----英國---------1,4063億美元
05----法國---------1,3027億美元
06----中國---------1,1590億美元 ★★★★★
07---義大利--------1,1409億美元
08---加拿大----------6771億美元
09---墨西哥----------6178億美元
10---西班牙----------5775億美元
11----巴西-----------5025億美元
12----印度-----------4775億美元
13----韓國-----------4221億美元
14----荷蘭-----------3749億美元
15--澳大利亞---------3685億美元
16---俄羅斯----------3099億美元
17---阿根廷----------2687億美元
18----台灣-----------2644億美元
19----瑞士-----------2473億美元
20---比利時----------2276億美元
21----瑞典-----------2101億美元
22---奧地利----------1887億美元
23----波蘭-----------1745億美元
24-沙烏地阿拉伯--------1732億美元
25----挪威-----------1654億美元
26----丹麥-----------1628億美元
27----香港-----------1626億美元
28---土耳其----------1476億美元
29-印度尼西亞--------1453億美元
30--委內瑞拉---------1249億美元
31----芬蘭-----------1219億美元
32----伊朗-----------1188億美元
33----希臘-----------1163億美元
34----泰國-----------1147億美元
35----南非-----------1132億美元
36---以色列----------1103億美元
37---葡萄牙----------1084億美元
38---愛爾蘭----------1011億美元
39----埃及------------975億美元
40---新加坡-----------922億美元
2002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按當時匯率)
01----美國--------10,3831億美元
02----日本---------3,9934億美元
03----德國---------1,9841億美元
04----英國---------1,5636億美元
05----法國---------1,4313億美元
06----中國---------1,2371億美元 ★★★★★
07---義大利--------1,1843億美元
08---加拿大----------7167億美元
09---西班牙----------6531億美元
10---墨西哥----------6304億美元
2003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按2004年1月1日匯率)
01----美國--------10,8572億美元
02----日本---------4,2907億美元
03----德國---------2,3862億美元
04----英國---------1,7750億美元
05----法國---------1,7316億美元
06---義大利--------1,4554億美元
07----中國---------1,3720億美元 ★★★★★
08---加拿大----------8505億美元
09---西班牙----------8271億美元
10---墨西哥----------6116億美元
2004年世界各國GDP總值排名前十位(按2004年?匯率計算)
01----美國--------11,6675億美元
02----日本---------4,6234億美元
03----德國---------2,7144億美元
04----英國---------2,1409億美元
05----法國---------2,0026億美元
06----中國---------1,9317億美元 ★★★★★
07---義大利--------1,6723億美元
08---西班牙----------9914億美元
09---加拿大----------9798億美元
10----印度-----------6919億美元
2005年世界各國GDP總值排名前十位(按2005年平均匯率計算)
01----美國--------12,0759億美元=11,6675億美元X預期3.5%
02----日本---------4,7528億美元=4,6234億美元X預計2.8%
03----德國---------2,7551億美元=2,7144億美元X預計1.5%
04----中國---------2,2257億美元 ★★★★★
05----英國---------2,1794億美元=2,1409億美元X預計1.8%
06----法國---------2,0527億美元=2,0026億美元 X預計2.5%
07---義大利--------1,6723億美元=1,6723億美元 X預計持平
08---西班牙--------1,0211億美元=9914億美元X預計3%
09---加拿大--------1,0092億美元=9798億美元 X預計3%
10----印度-----------7473億美元=6919億美元 X預計8%
『肆』 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的經濟發展特點
英國的經濟特點:
2006年英國整體經濟增長步伐逐步好轉,表現得更為強勁和均衡。其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依舊為服務業。06年全年英國GDP 的增長率逐步遞增,分別為2.3%、2.6%、2.8%;而第四季度更是超過預期達到3.0%的水平,投資者紛紛看好英國經濟前景,同時大家也看到了通脹率和失業率等風險問題的存在,總體分析英國06年經濟處於溫和上漲態勢。
18世紀的英國和法國
——兩國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初探
對於對增長的關鍵問題感興趣的經濟史家而言,比較方法應是非常有效的。若他的任務在於分析不同變數的運動,考察它們各自對經濟革命的影響,那麼,就此范圍而言,比較幾個國家的經驗必定會大大拓展其研究領域,增強其提出——或檢驗——假說的能力。然而這種方法只是以散漫的方式——除極少數例外——得到運用。筆者欲在這篇文章中從比較的視野出發探討工業革命的起源這一重大問題,但筆者充分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冒失輕率。大家都知道英國是第一個實現技術突破的國家,而且這一成就是通過它自己的努力、在沒有外來幫助的情況下自發達到的。但對於如何解釋英國人經濟和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各家眾說紛紜。如果將18世紀的英國經濟和另一個國家——法國(由於當時它是歐洲大陸的頭號強國,因而是最好的選擇)的經濟作系統的比較,人們就會更為清晰地發現那些只有英國才具有的因素——這些因素將決定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獨特現象。
第一個需要指出的關鍵問題是,法國大革命前夕英國的領先地位和法國的落後狀態已經十分明顯,這種狀況不是短期內突然出現的。兩國之間的差距在18世紀初,即路易十四時代結束時就已經十分明顯。為解釋兩國之間社會經濟結構之間的差異,我們應該以長時段(即遠溯至中世紀)來考慮到這一問題。這里不可能完成這一工作,但至少我們可以指出17世紀的客觀形勢對兩國經濟的影響是不同的,這至少是18世紀初兩國之間差距的部分原因。
30年前,約翰•U. 內夫提出,英國之所以成為第一個在18世紀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其原因在於,它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與法國不同的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它已經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因此它的領先地位比人們通常認為的要早兩個世紀。但他的論點在英國受到批判,今天已經沒有什麼影響了。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內夫想像出來的,他大大高估了某些技術發明的意義,以及少數新工業的增長的重要性(除了煤炭工業外,其他的都無足輕重,而且他忽略了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毛紡業增長是十分緩慢的),最後,他還大大高估了企業組織中少數非代表性的大企業的意義。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內夫指出了1540年後英國煤炭產量和消費的快速增長以及它在技術上的意義,這就導致了一些新技術的產生,而這是歐洲大陸完全陌生的,如煉焦爐。這種新的礦物燃料為創新提供了新的推動力,而法國卻缺乏這種推動力。另一方面,正如內夫提到的,1540-1640年間,英國工業產量的增長要比法國快。1640年起,英國在礦業和冶金業產量方面居於絕對優勢,玻璃、毛紡品等人均產量、甚至整個工業的人均產量高於法國。
不過,兩國真正的差異是在1640年後而不是在這之前發生的。在法國,正如諸多研究所表明的——「17世紀的悲劇」使這段經濟史上十分暗淡。在經歷17世紀頭25年的相對繁榮後,1630年代開始了漫長的蕭條衰退時代,世紀中葉的投石黨運動期間經濟幾近崩潰,這種糟糕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720年代。百年之內,價格低落,特別是農產品價格極不穩定——頻繁而深刻的經濟和人口危機,再加上可怕的「死亡率」,通貨緊缺,這些都使商業活動陷於癱瘓,影響了地租價格和利潤——失業和貧困化,這些眾所周知的現象造成了工業生產的停滯甚至是下降,P. 古貝爾和P. 德永在兩個大型毛紡業中心博韋和亞眠都清晰地看到了這種狀況。在博韋,1624-1720年下降額約為40%,亞眠的工業活動在投石黨運動期間陷於停頓,1680年之前都沒有回復到世紀初的水平。即使其他地區的命運稍好,我們仍得承認,,1630年後的蕭條是漫長和深刻的。由是觀之,科爾伯的工業化政策實在是同這種蕭條作斗爭的無奈之舉;但由於當時條件惡劣,通貨緊縮、價格不振,收入和消費呈下降趨勢,他的努力換來的只是個半失敗的結果。誠然,有些工業舉措保留了下來,以後還有所發展——如朗格多克的呢絨業——,但很多新辦企業都很快衰落並消失了,總體來說,如果科爾伯時代整個工業有所發展的話,那也是很不穩定很不明顯的。近來的研究表明,路易十四末年,法國工業有復甦的跡象——人們長期以為路易十四是個災難性時期——盡管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戰爭、頻繁的飢饉和新教徒的流亡。我們在商人中看到了新的企業家精神,通貨緊缺有所緩解,法國在西班牙美洲開辟了新的市場。無疑,這些復甦跡象是1715年後增長的先聲,但它仍然受戰爭和飢饉的災難限制。即使能在17世紀的法國經濟中找到某些積極方面,但總的說來,整體形勢仍是十分不利的,今天人們普遍認為,1715-20年間法國的人口低於1640年的水平。
在海峽的另一邊,17世紀的形勢大不相同。如果近來對法國經濟史的研究只是在悲觀主義方面有強弱程度的差異的話,那麼英國史家總的說來對其國家的經濟發展持溫和的樂觀主義看法.
當然英國也沒有能避免17世紀的不利局面。它也曾經歷過幾次停滯和困難時期,如1620年代,內戰時期,同路易十四作戰的某些時候;它的主要工業,毛紡業曾幾度經歷危機,其增長在整個17世紀來說相對微弱,貧困和失業造成了嚴重問題。但英國沒有1630年後法國所經歷的長期劇烈頻繁的蕭條。蔓延到整個歐洲的價格低糜只是在較晚的時候波及英國,比法國晚,約在1650年前後,其幅度也教小;其短期的價格波動也不如法國劇烈,對經濟的影響較小。F.J.非舍爾總結說,17世紀英國的工農業有了緩慢但明顯的增長,盡管同期人頭也增加了,但人均收入很可能也增加了。
1660年後,還有很多法國所沒有的其他發展跡象。如英國內部市場的擴大,這尤其得益於倫敦的發展,它比巴黎的發展更為迅速;「邊境」各郡有了發展,如蘭開夏郡的棉紡業的起飛也早於法國。最後17世紀英國外貿長期呈迅速的增加態勢,這尤其是因為其早期的殖民擴張;1660年代起,英國成為重要的外來商品再出口國家,而同期法國的殖民地和殖民貿易幾乎可以忽略。
正是由於這緩慢但穩定的增長,到18世紀初,英國在幾個重要的領域(盡管其現代性不容高估)已確立了對法國的明顯優勢地位。首先是農業。英國的很多地區已經展開了個中技術改良,產量比法國更高更穩定,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農業的歉收較少具有災難性。隨後是工業技術方面。如上面提到的因煤燃料使用帶來的革新。17-18世紀之交,由於薩瓦里、紐科門和達比等人的資金投入,革新活動更為活躍。在外貿方面,英國不僅在人均水平,而且在絕對值方面都更高,它的商船隊更為龐大,商業資本的積累也更快。
最後,英國的優勢也特別明顯地體現在財政領域,國債制度和英格蘭銀行的建立表明,它在政治和經濟結構方面遠遠領先於法國,路易十四也曾試圖創辦國家銀行,但受到財政家們的反對而告失敗,這些人認為這種銀行與「純粹君主制」不相容,後來約翰•勞試圖人為地將英國的財政制度移植到法國,結果是場災難。
1688年,格里高里•金曾認為英國已比除荷蘭外的任何其他國家都更為富裕,他估計法國的人均收入比英國低20%;一代人之後,在烏德勒支和約簽訂後不久,但尼爾•迪福就寫道,英國是「世界上最繁榮最富庶的國家」。這些評論論據十足,因為17世紀英國經歷了相對的繁榮和增長,但法國經濟則是停滯甚至是衰退。不管這種差異的原因如何——社會經濟結構上的差異(特別是在農村),政治形勢,如投石黨運動(遠比英國內戰的破環性大),路易十四戰爭帶來的負擔(在同同盟國家作戰中法國耗盡了精力)比英國大——但這一事實具有根本性:當18世紀經濟形勢好轉,法國經濟開始增長時,法國同英國已經不處在同一起跑線了,同後者相比,它存在諸多的障礙和明顯的滯後。工業革命只是漫長演變和發展階段的頂峰,因此,為理解18世紀最後1/3階段中英國經濟的起飛,重要的一點是,英國已然經歷了近兩個世紀的增長,雖然有過幾次中斷,但為期不長,而法國經濟在一個世紀的蕭條後才開始增長,到工業革命前為期不到半個世紀。用羅斯托的話來說,英國「起飛的准備」比法國更長,積累更多,更為成熟。因此,在1630年後「17世紀的悲劇」後,法國已經明顯落後於英國,盡管它在18世紀的增長相對較快,但已經無法追趕英國了。
如果說17世紀兩國的經濟命運呈對比關系的話,那麼從路易十四的戰爭結束到大革命的3/4個世紀中,情況則完全不同了:兩國經濟同時增長,我們所掌握的統計數據表明,英法兩國增長的節奏驚人的相似。
從我們熟知的領域,即外貿來看,法國的增長甚至比英國快。
英國和威爾士的官方年均外貿額(進口+出口+再出口)在1716-20年間為1300萬鎊,1784-88年為3100萬,即增長1.4倍。根據阿爾努的數字,1716-20年法國的年均外貿額為2.15億利弗爾,1784-88年為10.62億;幾乎增加了4倍。當然,英國官方計算所依據的費率表比較連貫,因而能提供一個反映貿易大致狀況的指數,而阿爾努的估算依據的是當時的現行價格,而這些價格在1730-80年間增長了約60%(至少農產品如此),因此阿爾努的數字應作一些扣除。即使如此,法國貿易的規模至少仍增加2倍,高於英國。而且魯傑羅•羅曼諾根據詳細統計資料提出的1716-20年的數字低於阿爾努的數字(年平均為1.55億),這樣一來,即使扣除價格上漲的因素,法國在這3/4世紀的貿易增加了4倍。1716-20年間,法國外貿總額勉強達到英國的一半,到革命前夕,其總量已與英國基本持平(當然人均數字明顯低於英國)。
當然還應該考慮到路易十四末年法國的外貿水平很低,但到革命前夕,其增長速度比英國快。另外,在幾個重要的國際貿易領域,法國在18世紀取得或維持了支配地位。法國通過加的斯港向西班牙美洲帝國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它仍是西班牙及其美洲帝國的首要工業品供應國;而英國只是壟斷了葡萄牙和巴西的貿易,范圍有限;但英國控制了義大利和利凡特的市場。聖多明戈島的甘蔗和咖啡種植發展迅猛,它們的價格低於英屬安第列斯群島的產品價格,因為英屬各島地力耗盡,價格提高,所以法國人從英國人手中奪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商棧貿易,同時向北歐的再出口發展也很快。此外,總體來說,英國人在歐洲大陸市場鮮有成功,因為他們到處都遇到保護主義壁壘和法國的競爭;英國向大陸的再出口發展緩慢:從18世紀初到1780年代才翻了一番,只是到1785年左右英國的「現代」工業品才開始入侵大陸,大陸貿易在英國外貿中所佔的分額也在下降,從4/5降到不足一半。英國貿易的發展幾乎完全得益於殖民地貿易,特別是同北美領地的貿易,到13個殖民地獨立之前,英國工業品在那裡幾乎享有完全的壟斷權。這種外貿的「美洲化」在較小程度上也適用於法國,盡管經歷了七年戰爭的失利,法國的殖民地貿易在1716-20到1784-88之間增長了9倍,但同歐洲以外的貿易額只佔總量的38%。所以法國外貿的導向比英國更傾向於歐洲,同歐洲的貿易發展速度稍慢於總體速度,但明顯高於英國同大陸貿易的發展速度。
但法國外貿的這種樂觀主義圖景應在幾個方面打折扣。在這段時期——即七年戰爭以前——的前半期,法國的相對地位更為有利。一直到40年代末,英國貿易的發展「非產緩慢」(R. Davis),毛紡品和再出口停滯;只是從1748年起才迅速增長——1745-60年年均增長速度為3.9%。法國貿易雖然受到「約翰•勞體制」的打擊,它的起始增速仍與英國相近,約從1735年起,開始加速,不足20年便翻了一番(1736-39到49-55年),這是法國外貿的黃金時代。但七年戰爭突然打斷了這一勢頭,戰爭期間法國的商業被「皇家海軍」從海上驅除出去,總額降低了50%,而同時英國的貿易仍在發展。1763-71年,法國外貿強勁反彈,但主要是收復失地,但隨後是70年代明顯的停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則明顯後退,直到大革命前夕法國外貿才再次開始增長,並再創新高,到1793年又陷入崩潰。在英國方面,雖然70年代貿易減緩,美國戰爭期間又經歷危機,但同七年戰爭後的法國相比,速度稍快,1783年和約簽訂後再次強勁增長,直到本世紀末。有跡象表明,70年代起,法國的競爭力減弱,喪失了在利凡特和西班牙和西屬美洲的地位(查理三世的保護主義政策對法國人損害特別大)。英國貿易的發展則更為穩定,因為它受戰爭的影響較小。
法國外貿的另一個弱點是它對聖多明戈的明顯依賴,這個殖民地在80年代佔法國殖民地貿易總額的3/4,占總出口額1/3的再出口產品,大部分是這個島嶼提供的。再出口對於英國也很重要,但不列顛帝國更為遼闊更為多樣,它的殖民地貿易更為豐富,到1776年時,作為外貿重要因素之一的北美13個殖民地人口增長迅速,生活水平較高,所需求的製成品量大類多。此外,英國出口中的工業品比例比法國高,1780年左右,兩國的這個數字分別為2/3和2/5;在法國的出口產品中,咖啡、糖和酒居於首位,其次是紡織品和絲綢。有的研究者認為,法國18世紀貿易的增長純粹是表面現象,對國民經濟並無多大實際意義,因為它大部分只是商棧貿易。但不要忘記英國貿易也是如此,同時一些大港口,如波爾多、南特和魯昂,它們的工業對殖民地貿易直接發生了影響,它們向那裡出口奴隸所需的紡織品、榨糖工具、帆布和繩索等,為遠洋船隻提供大炮,而且作為鄉村工業的中介者,這些港口還將農民帶入國際貿易中。可以肯定,相當一部分法國工業產品流入安第列斯和西班牙美洲市場,同英國一樣,貿易的擴張是工業發展的戰略性因素,這就是我們現在要研究的。
鑒於定量數據的不足和統計的不可靠,這一工作確實棘手。就英國來說,根據W. Hoffmann的指數,1700-90年增加了2倍;而最近迪恩和科爾的指數,英國貿易和工業實際產量的指數從1700年的100上升到1790年的285,年均增長1.17%;同期出口指數較為突出,從100上升到383。在法國方面,讓•馬爾舍夫斯基曾領導一個「法國經濟計量史」小組,該小組至今只發表了一個臨時性的數據,只涉及工業;根據這些數據,1701-10年10年間,法國的手工業和工業年均產量,若按當時價格計算,約為3.85億利弗爾,1781-90間,年均為15.74億,年增長率為1.91%。但經修正後的更為完善的增長率應降為1%,與迪恩和科爾的數字很為接近。這個數字與當時法國外貿增長的速度相符。從18世紀初到大革命之前,兩國工業的增長節奏驚人的接近,如果我們比較雙方主要工業的發展就會肯定這一看法。
2006年英國主要經濟成果主要表現:
2006年前三季度,英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國內生產總值(GDP)繼第一、二季度增長0.7%和0.8%之後,第三季度仍保持了0.7%的增幅。若按年增長率計算,前三個季度GDP的增長率分別為2.3%、2.6%和2.8%。服務業依舊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工業生產與建築業也實現了小幅增長。根據英國財政部預測,2006年英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6%,而2007年則預計增長2.4%。2006年英國經濟增長強勁,失業率保持在低水平,通貨膨脹得到控制。以下為英國經濟成果表現:
一、經濟顯著表現:通脹壓力迫使央行再次提高利率。為了抑制因各種生活基本費用增加引發的通貨膨脹,英國央行11月9日宣布將銀行基本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從4.75%提高到5%,為近5年來的最高水平,這是英國央行繼8月份後第二次提息。英國央行一方面要控制通貨膨脹,同時也要避免因利率上升導致消費放緩。
二、市場方面表現:消費支出零售業與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2006年第二季度,英國家庭消費支出開始擺脫長期低迷態勢。當前英國房地產市場交易活躍,抵押貸款和房屋價格都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外國購買者的大量湧入使得倫敦市中心價值超過150萬英鎊的高級住宅區房價飆升了20%以上。
三、總體經濟表現: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服務業。自2006年第二季度,佔英國經濟規模超過70%的服務業恢復了強勁增長。第三季度服務業繼前一季度增長0.9%之後,再度增長0.8%。其中,製造業和能源業產出增加是工業生產增長的主要原因,增幅分別為0.7%和0.8%,但包括石油、天然氣在內的采礦業出現較大萎縮,下降3%。建築業生產增長則與上一季度持平,為0.5%。
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國的經濟特點:
法國天然資源不豐富。所需鐵礦石大部靠進口。煤儲量約210億噸(其中褐煤100億噸),鋁土礦儲量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靠進口。水力資源約1000萬千瓦,水力資源和地熱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1500萬公頃 , 覆蓋率超過25%。
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工、電器、動力工業、日常消費工業、食品工業和建築業等。新興工業如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軍工、航空和宇航等部門均有較快發展。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居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在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和建築為三大支柱。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趨勢。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小麥、玉米、馬鈴薯、甜菜、葡萄和牛肉產量均居西歐第一位。農用地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58%。
服務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步上升。服務業包括商業、運輸、電信、旅館 、餐館 、供水 、環衛 、修理等部門。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法國是富有特色的旅遊國。旅遊勝地有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風景區及廣闊的阿爾卑斯山區。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
法國交通運輸業發達,水陸空都很便利。1990年鐵路總長3.40萬千米,其中電氣化的1.26萬千米;法國在發展高速火車方面走在世界前列。1981年9月,巴黎-里昂鐵路線上的高速火車正式投入使用。1989年12月,法國研製出最新高速火車,時速達482.4千米。1989年全國公路總長80.52萬千米,公路網遍及全國,其中高速公路6763千米。法國內河航運主要由國家經營,內河航道總長8568千米,其中運河4613千米。法國75%的進口物資和20%的出口物資得通過海運。主要海港有馬賽港和勒阿弗爾港。法國原有三大航空公司:法國航空公司、聯合航空公司和國內航空公司。其中法航的客運量居世界第三位。為增強競爭力,國內航空公司和聯合航空公司於1991年決定並入法航。主要機場為巴黎的戴高樂機場和奧利機場。
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率高於美、日等國,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6%。
法國的對外出口在世界貿易中占第四位,居於美 、 德、日之後。法國是世界第三大軍火出口國。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主要貿易對象為德國、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等。
法國對外投資增加較快,1991年成為世界第三大投資國。投資主要集中在歐共體成員國,占總額的47.7%。對美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非洲和拉美的投資也較高,並以工業、能源、服務部門為多。法國對第三世界的發展援助主要對象是法語非洲國家。1971 ~1980年外國通過對不動產投資方式購買法國土地4.5萬公頃,約佔法土地面積的1%。外國對法國工業部門投資加快,其中歐共體成員國對法投資占外國總投資的50%;其次是美國,約佔22%。1990年外國在法國投資總額為490億法郎。法國政府正採取措施鼓勵外國在法投資。
法國的社會福利較完備,從1983年起,社會福利金額占國民收入的30.6%。社會保險包括醫療、工傷、家庭津貼、退休金、殘疾者照顧等。
德國:
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德國的出口額現居世界第二位。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資本主義國家都是以資本輸出為重點`
『伍』 英國國內的生產總值是多少比其債務多還是少
目前英國的國內的生產總值是比起債務少的,英國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在06-01-2020達-21.7%,相較於03-01-2020的-1.7%有所下降。這也是59年來公共負債大於國內生產總值。
此外,疫情同樣給英國的家庭債務帶來沉重負擔。 某慈善機構最近的研究稱,英國每9個人中就有1人表示自己無力支付家庭賬單。此外,對於需要照顧家庭的人,有四分之一存在拖欠賬單的現象。分析認為,除非政府提供財政支持,否則在疫情期間積累的未付家庭賬單將導致許多人的債務螺旋上升。
『陸』 英國的GDP增長率為多少
根據《世華財訊》短訊:
預計英國2007年及2008年的GDP增長率將為2.75%
『柒』 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之後英國經濟的變化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憑借創新的經濟制度和先進技術,成為此次工業革命的先行者和絕對領導者,成就了「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的中心。
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英國經濟以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為支柱產業,在這些產業中的領先地位是保持英國經濟優勢的關鍵因素。英國在幾個重要工業部門的優勢保證了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的工業領導權。
『捌』 咨詢歷年英法德GDP增長率情況。
世界各國歷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統計(2000--2003)
http://tjsj..com/pages/jxyd/30/37/_0.html
1991-2003年均 2000 2001 2002 2003(年份)
法國 1.7 4.2 2.1 1.2 0.2
德國 1.5 2.9 0.8 0.2 -0.1
英國 2.3 3.8 2.1 1.7 2.3
2008年:
[4]德國 1.7%
[5]法國 0.9%
[6]英國 1.1%
2007年
法國 1.9%
德國 2.6%
英國 2.75%
2006年
法國 2%
德國 2.5%
英國 2.2%
2005年
英國 1.7%
法國 1.2%
德國 1.5%
2004年
英國 3.2%
法國 1.7%
德國 1.7%
法國德國英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經驗
http://www.zgdjyj.com/djyj2005/share/viewdjyjnc1.asp?id=696
德國、英國和法國各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德國、英國和法國各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時期
德國
英國
法國
1930-1940
1940-1950
1950-1960
7.73
2.70
5.10
1960-1970
4.45
2.93
5.71
1970-1980
2.72
1.94
3.31
1980-1990
2.25
2.67
2.37
1990-2000
2.65
2.28
1.79
1980-2000
2.45
2.48
2.08
1970-2000
2.54
2.30
2.49
1960-2000
3.01
2.45
3.28
1950-2000
3.94
2.50
3.64
◆ 德國、英國、法國:年平均經濟增長率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