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為什麼西班牙和葡萄牙比英國早

為什麼西班牙和葡萄牙比英國早

發布時間:2022-05-15 19:24:01

① 楊小凱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 經濟科學出版社

為什麼工業革命在英國而不在西班牙發生?
楊小凱

以諾斯 (Douglass C. North) 為代表的制度經濟史學家發現,公元 1500 年開始的大西洋、地中海、黑海等海洋貿易,特別是跨大西洋長距離貿易,是工業革命的關鍵條件之一。這其中,制度差異對經濟增長特別是工業革命的發展有著關鍵作用。

貿易帶來的好處以及相關的經濟增長可以用亞當﹒史密斯 (Adam Smith) 的分工理論很精確地刻劃其中的精髓。

亞當﹒史密斯認為,分工的發生將使得生產活動的專業化水平得以上升;專業化水平的上升,則創造了供給與需求;於是,貿易隨之出現。供給與需求的增加,則意味著市場容量的變大;而市場的變大,將進一步將促進專業化與分工水平的發展。這種分工與市場貿易互為因果的良性循環,正是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中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亞當﹒史密斯所認為經濟發展的起源。經濟社會也就不斷地從這種分工與市場擴大的良性循環中獲得成長。西歐的大西洋貿易正觸發了上述經濟成長的良性循環過程,同時造就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楊小凱的新著「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中文版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用很多模型分析了這個過程。

雖然自 1500 年以來,大西洋貿易對西歐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在 16 至 19 世紀從事大西洋貿易獲利的國家,以亞當﹒史密斯的思想足以刻劃經濟增長的精髓。不過,同樣進行大西洋貿易,工業革命卻只發生在英國與荷蘭,但是卻不在西班牙與葡萄牙發生。這又是什麼道理?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強森 (Simon Johnson)、阿西墨格魯 (Daron Acemoglu) 以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羅賓森 (James Robinson) 等人,在他們的新文章〈歐洲的興起:大西洋貿易、制度轉變與經濟增長〉中對上述問題做了深入研究,並提供大量經驗證據。他們認為 16 至 19 世紀西歐的經濟增長,雖然只是長期經濟增長理論的一個片段現象,但如能研究 16 至 19 世紀大西洋貿易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並藉此管窺經濟增長理論的樣貌,或能讓人們進一步理解完整經濟發展理論所應具備的原理原則。

強森等人比較英國與西班牙在大西洋貿易上具備的條件。他們發現,與英國相比,西班牙在大西洋貿易上不但比英國起步早,而且許多條件優於英國。也就是說,從客觀條件看,如果工業革命能發生在英國,工業革命也應該能在西班牙發生。他們發現,西班牙大致在以下三個方面優於英國。

第一、西班牙、葡萄牙早於英國從事大西洋長距離航海探險,較早掌握並擁有相對優良的航海技術和經驗。可以說,這兩國是整個大西洋貿易的先行者,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導甚至壟斷了整個大西洋貿易。

第二、由於西,葡早於英國從事航海貿易,他們率先佔領了自然條件優於北美的南美洲,所以西葡比英國有更好的自然資源進行國際貿易。

第三、強森等人引用馬克思主義以及新馬克思主義的邊緣理論,認為帝國主義的發達應以剝削 (殖民地) 為手段,越對殖民地進行剝削的國家,該帝國的國力應該越強。不過,英國與西班牙對待殖民地的方式有顯著的不同。英國對各殖民地的治理以自治為主。基本上,英國讓各殖民地成立議會自治,各殖民地擁有各自的憲法並有自主的稅收權利。只有當英國本身遭遇戰事,英國才會透過各殖民地均有代表的英國國會,以決議的方式要求各殖民地繳交特別稅捐來支應戰費。英國對前殖民地香港連這種戰費要求都沒有,所以中國政府1997收回香港後也不敢向香港收稅。而西班牙的殖民地均無議會,西班牙在各殖民地擁有稅收權,各殖民地所收繳的稅收大部分被送回祖國。也就是說,相對於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對各殖民地的治理並非以剝削殖民地而滿足祖國為目的。但西班牙、葡萄牙的確對殖民地進行剝削。所以,依照馬克思以及邊緣理論的說法,西班牙與葡萄牙的帝國主義發展,應該使工業革命發生在西葡兩國。

但歷史卻讓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而不在西班牙發生。至今,原來分別為英國與西班牙殖民地的北美與南美,北美的美國甚至已成為世界的超級強權,而南美洲絕大多數國家仍為開發中國家,政局不安,經濟動盪。

面對這種歷史矛盾,強森等人提出了一套大西洋貿易影響制度轉變,制度轉變再與長期經濟發展交互影響的良性循環理論,並以這個理論說明工業革命為何會發生在英國而不是在西班牙。

強森等人對上述的發展提出三個重要的假說。第一個假說是,大西洋貿易對歐洲的經濟發展有關鍵的影響。第二個假說是,大西洋貿易的利益能催化制度轉變。第三個假說是,制度轉變的前提條件與國王和皇室專制權力的強弱有關。

強森等人根據以上三個假說所建立的完整論述如下:大西洋的貿易機會,若能與各國國內內在的制度轉變發生良性循環,則從大西洋的貿易得到的好處會引發經濟成長與工業革命。 而各國在大西洋貿易發展初期所擁有的政治制度,與各國在大西洋貿易後所進行的制度轉變有密切的關系。

他們搜集歷史資料證明他們的觀點。他們以城市化程度以及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兩項指針作為貿易發展下分工高低的代理變數 (proxy),他們收集了15至20世紀的東歐、西歐與南歐的城市化數據。他們的經驗研究發現:進行大西洋貿易的城市均有長足的發展,而不進行大西洋貿易的城市,例如東歐、中歐或地中海的城邦,如義大利的城市等,則發展遲緩。

另外,他們發展出制度指數(institution index),用以刻劃三種制度特徵。其一,為刻劃各國或各城邦、皇室或其它特權階級侵犯商業活動權利限制的程度、其二,為對私有財產保護的程度,其三則為允許人們在有利可圖的產業中自由經商的程度。這些指數可以作為交易效率的代理變數 (proxy)。他們發現,隨著大西洋貿易的不斷進展,進行大西洋貿易的各個城邦對財產權的保護,對特權階級權利的限制以及自由經商的權利等均明顯地增加,而那些不進行大西洋貿易的城邦則變化有限。他們對經驗數據的回歸分析證明, 除大西洋貿易對分工水平和城市化有正面影響外,一國的政治制度的專製程度對分工水平和城市化有負面影響。
第三,他們也發現,英荷兩國在大西洋貿易之初,對專制王權的限制明顯多於西葡。
英國的議會對皇權有相當的制衡能力,而西葡則為專制王權的國家,這個初始條件對改進上述交易效率的制度變化有明顯的影響。也就是說,在英國,限制皇權、保護私有財產 (特別是對土地私有產權的保護) 以及人們可以自由經商的權利等等,在隨著大西洋貿易的不斷擴展下,改進的程度遠優於西班牙。

也就是說,在理解大西洋貿易對西歐經濟成長的影響後,人們對工業革命的發生有了很不一樣的圖像。這個圖像是以英國為背景而非以西班牙為背景。

英國在進行大西洋貿易之後,社會中出現新的富有商人。這些富商為了保護既有的財富, 或為了創造更多的利益,便和原有的王室以及特權階級發生沖突。由於英國自始就有比較自由的代議政治制度,這種議會政治對制度改革產生了正面的作用,因而出現了許多新的政治與經濟制度。例如王室的財政與國家財政分離,政黨不能從事營利事業,企業成立不需政府批准而自動注冊,從事國際貿易不需要經過國家特許,也就是一般民眾可以自由從事大西洋貿易而獲取利益等等有利於經濟成長的制度因此出現。

這些制度的出現以英國大革命打破都鐸王朝貿易特許壟斷權為先導,其中詹莫士二世復辟時期又打破革命後共和國執政克倫威爾的政治壟斷,恢復議會制。但詹莫士二世企圖恢復王室各種壟斷特權,又被議會從荷蘭請來客籍國王(威廉三世,其妻為英國公主,有英國王位繼承權), 發動光榮革命,既避免了第二次大革命可能導致的新政治獨裁,以虛君共和制限制了王權,又以威廉的武力革了詹莫士二世的命,避免了王室的各種壟斷特權的復辟。

強森等人發現的大量歷史證據說明,這一時期與英國王室有關系的大型貿易公司不斷減少,規模大多也相對變小,而大量與王室無關,沒有特權的人民從大西洋貿易中發財。在這個過程中,這些新的貿易機會造就了與王室特權無關的新商人階級,他們當中有人甚至富可敵國。這些新富正常交稅,在國會中有代表為他們發言,因此能在政治上發揮相當影響力,這使得整個新富階級在人數與影響力上比舊有的等級特權更強。另外,社會中的新富不再是固定的等級,社會階級有了很大的流動性,也就是說,大西洋貿易沖垮了英國社會等級制度的藩籬,一般人均能分享大西洋貿易的利益,好處不被國家壟斷獨占,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成功的企業家而進入上層階級。這種高流動性進一步深化了分工的演進與貿易的發展,引發了亞當史密斯所描述的經濟成長的良性循環,整個社會因而富裕起來,而工業革命也因此在英國發生。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從大西洋貿易創造出來的新富中,有許多人是擁有地產的企業家。這些地主在產權能獲得保護之後,利用土地取得資金,而這些資金也就成為進一步促進投資與賺錢的資本來源。亦即,有效地保護包括土地在內的私有財產權,讓這些擁有土地的地主,不僅不會成為妨礙經濟成長的障礙,反而成為經濟發展的助力。

而西班牙從事大西洋貿易卻得到與英國相反的結果。由於西班牙王室壟斷大西洋貿易的好處,在當時除了皇室以及皇室本身特許的公司或等級擁有貿易的權利外,他人均被禁止從事國際貿易。加上西班牙王室對殖民地有稅收權,這使得王室從大西洋貿易獲得的好處益加助長王室權力與專制地位,造成社會中不可跨越的等級越加堅強。與此同時,王室卻將貿易所得到的好處花費在奢侈品或炫耀性的財富之上,社會不能善用大西洋貿易獲得的好處,因此,社會中出現一種不能被逾越的等級,社會的流動性反而更僵固,貧富差距亦越懸殊,大西洋貿易的好處不能被一般老百姓所共享,沒有新的商人階級出現,最終社會也就沒有新的制度創新,促進經濟成長的良性循環就不可能發生,工業革命也就不會在西班牙出現。

總結的說,強森等人的發現有以下幾個含意。第一,讓人們重新認識西歐經濟發展的歷程,理解大西洋貿易在其中所具有的關鍵地位,及其如何引發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及相應而來的經濟成長。第二、顛覆了馬克思認為帝國主義的發展必須以剝削為手段。事實上,工業革命或資本主義的出現反而發生在限制專制王權的議會國家,這些國家內沒有皇室的特權,沒有固定的特權階級,社會的流動性高,並且保護私人從事商業的各項權利等等。也就是說,英國與西班牙在制度上的差異正反映在商業活動是否開放,而商業活動的開放與否則影響了社會是否存在不可跨越的階級。第三,他們的發現與諾斯、托馬斯等制度經濟學家的觀點一致。他們發現制度的確在經濟成長中扮演關鍵角色。楊小凱和廖最近用一個超邊際經濟模型嚴格證明了這一猜想。

上述的故事對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特別有啟發性。中國 1978 年的改革開放就如同開放大西洋貿易一般地開放了太平洋貿易。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成長絕大多數也來自太平洋貿易。中國至今享有與美國極大的貿易順差,正足以證明中國正是從太平洋貿易中獲得經濟成長的好處。

很不幸的是,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還是建立在政府對商業活動的壟斷與管制之上。這種對商業活動的限制讓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從太平洋貿易獲得的好處,不但無法為社會大眾所共享,反而被壟斷性的官商企業以及與官商勾結的私人企業所獨占。雖然中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至今,中國政府仍然維持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商業活動的壟斷與限制。中國政府不允許私人任意成立企業,亦即成立企業需要政府批准,政府仍然壟斷著銀行業、保險業、電信業、新聞媒體業、汽車製造業以及大部分的外貿經濟活動。

事實上,只要成立企業須經政府批准,政府也就控制著所有產業的商業活動。也因為成立企業無法自動注冊,所以從事商業、貿易活動就須和政府建立關系,行賄甚至收買政府官員,也正是政府對經商自由,貿易自由的限制,因此就造就了今日在中國成功經商要靠關系,講門路;造就了表面上是私人企業的股份公司,本質上仍為官商企業的特許利益等級;以及最嚴重的,造成社會流動性遭受阻礙,貧富差距日益懸殊,社會動盪的可能性逐漸嚴重的情形。

去年中共 16 大會議中通過開放資本家入黨,16大中出現了很多官商及與官方勾結的股份公司老總。這種作法其實更是將壟斷利益制度化。其結果是讓中國更像 16 世紀的西班牙而非英國。這讓中國政府與有商業活動的特許階級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中國的太平洋貿易有讓中國「西班牙化」的傾向。

因此,如欲中國經濟發展長久延續,關鍵中的關鍵就是打破政府對商業以及貿易活動的壟斷,限制政府對貿易的干預,限制政黨不得從事營利事業,黨庫不能通國庫,允許政黨自由競爭,建立公平合理的選舉制度,允許政黨輪替,以及建立分權制衡、權責相符的的政府體制等等,好讓中國能像 500 年前的英國,讓太平洋貿易帶動制度與經濟成長的良性循環,造就中國的長治久安,而不是走向 500 年前的西班牙,興盛一時,但終究衰弱。

② 為什麼西班牙和葡萄牙掠奪了大量的財富卻落後於英國呢

因為西班牙和葡萄牙把從殖民地掠奪的財富用在消費上,而從來沒有用在生產上,以及發明創新上。而英國把從殖民地掠奪來的財富大量用在生產上,以及科學技術創新上,這樣英國保持了長時期持續發展,而且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像暴發戶一樣,財富都消費完了,就窮了。
所以西班牙和葡萄牙落後於英國。

③ 最早開辟新航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但為什麼他們的世界大國地位被荷蘭和英國

因為後來荷蘭和英國的經濟發展很快,世界大國地位是看經濟實力的。

④ 新航路開辟後為什麼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黃金落入了英國和荷蘭

這里的黃金,其實更多的是指新航路開辟後,西方進行殖民貿易活動帶來的巨大財富。西葡作為最早的海上霸主,其發展軌跡其實更多是側重於美洲和西非一帶的殖民活動,而且由於來自歐洲大陸的一系列爭端,相對更早的沒落,葡萄牙在1580年因皇室姻親繼承關系,曾被西班牙侵佔,直到1640年才擺脫西班牙統治。而其殖民地同時又被荷蘭人和英國人攻擊。所以早早退出霸主行列。西班牙的沒落軌跡更明顯,尼德蘭獨立,英西戰爭的失敗均是意義重大的轉折點。而這一段時間荷蘭與英國相繼崛起。荷蘭由於貿易商業上的優勢,先於英國確立了優勢地位,並最早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完成了對遠東的貿易壟斷。但三次英荷戰爭拖垮了荷蘭。霸權以及來自遠東的貿易壟斷成功轉移到了英國人手裡。因此,可以說西葡發現的金鑰匙線轉移給了荷蘭,再由荷蘭轉交給了英國。

⑤ 最早開辟新航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為什麼世界大國的地位被荷蘭和英國所取代

首先它們都是集權制的統一國家,政府能夠集中力量發展海運; 此次地理原因 靠近海洋,並且國內很早就積累了豐富的遠洋能力;然後通過開辟新航路發現了新大陸,並通過搶掠的方式獲得了大量黃金和財富,它們在海上建立了霸權就掌握了貿易的通道,所以它們最先崛起。
建議看看 《大國崛起》

⑥ 西班牙與英國的殖民政策有何不同

1463年正式成為國家,16世紀前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16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1568年爆發延續80年的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1581年北部七省成立荷蘭共和國(正式名稱為尼德蘭聯合共和國)。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17世紀曾為海上殖民強國,繼西班牙之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18世紀後,荷蘭殖民體系逐漸瓦解。1795年法軍入侵。1806年拿破崙之弟任國王,荷蘭被封為王國。181 荷蘭0年並入法國。1814年脫離法國,翌年成立荷蘭王國(1830年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1848年成為君主立憲國。一戰期間保持中立。二戰初期宣布中立。1940年5月被德國軍隊侵佔,王室和政府遷至英國,成立流亡政府。1945年恢復獨立,戰後放棄中立政策,加入北約和歐共體及後來的歐盟。 在古羅馬時代,萊茵河南的地區先是屬於「比利時高盧」省,後歸於「日耳曼行省」。這里的北部地區居住著許多日耳曼部落,南部則是高盧人,而這些高盧人在移民時期也融合了許多日耳曼部落,其中撒利恩法蘭克人從這里遷移到高盧,並在公元五世紀建立起了強大的墨洛溫王朝。 中世紀,低地國家(大約包括現在的荷蘭、德國西部部分地區、盧森堡、比利時、法國北部部分地區)存在著很多諸侯封建領地,分別屬於勃艮地公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到了十六世紀初,因為復雜的皇室聯姻,他們在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之下統一起來。 1556年帝國皇帝卡爾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退位,將西班牙和低地(被稱為北方省)分給他的兒子腓力二世,將奧地利等其他地區以及哈布斯堡王朝正統分給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就這樣,北方省屬於西班牙王國。 1568年,因反抗西班牙國王的中央集權和對新教加爾文派的迫害,爆發了北方省反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戰爭。1579年北方省中的七省(現在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區域)成立了烏得勒支聯盟,共同反對西班牙統治。這被認為現代荷蘭的開始。1581連盟正式宣布獨立。戰爭在繼續,直到1648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才簽訂《明斯特條約》,承認七低地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Provincieuml;n),從西班牙獲得獨立之後,荷蘭發展成為17世紀航海和貿易強國。荷蘭的商船數目超過歐洲所有國家商船數目總和,被譽為「海上馬車夫」。荷蘭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這段時期在荷蘭被稱為「黃金年代」。 17世紀後期,荷蘭先後與英國、法國交戰,在海上荷蘭敗於英國(英荷戰爭),在陸地荷蘭敗於法國(法荷戰爭),從而衰落下來。1795年荷蘭被法國佔領。 在1815年被拿破崙統治的法國佔領結束後,荷蘭和現在的比利時、盧森堡組成荷蘭王國(Het Verenigd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比利時很快在1830年獨立,盧森堡也緊隨其後。19世紀中,荷蘭相對於其鄰國比較落後。 荷蘭在一戰中保持中立。荷蘭在二戰中自1940年5月被德國佔領直至1945年才被解放。戰後,荷蘭經濟再度繁榮富強。 [編輯本段]崛起歷史 在古羅馬時代,萊茵河南的地區先是屬於「比利時高盧」省,後歸於「日耳曼行省」。這里的北部地區居住著許多日耳曼部落,南部則是高盧人,而這些高盧人在移民時期也融合了許多日耳曼部落,其中撒利恩法蘭克人從這里遷移到高盧,並在公元五世紀建立起了強大的墨洛溫王朝。 中世紀,低地國家(大約包括現在的荷蘭、德國西部部分地區、盧森堡、比利時、法國北部部分地區)存在著很多諸侯封建領地,分別屬於勃艮地公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到了十六世紀初,因為復雜的皇室聯姻,他們在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之下統一起來。 1556年帝國皇帝卡爾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退位,將西班牙和低地(被稱為北方省)分給他的兒子腓力二世,將奧地利等其他地區以及哈布斯堡王朝正統分給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就這樣,北方省屬於西班牙王國。 1568年,因反抗西班牙國王的中央集權和對新教加爾文派的迫害,爆發了北方省反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戰爭。1579年北方省中的七省(現在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區域)成立了烏得勒支聯盟,共同反對西班牙統治。這被認為現代荷蘭的開始。1581連盟正式宣布獨立。戰爭在繼續,直到1648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才簽訂《明斯特條約》,承認七低地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Provincieuml;n)此後從西班牙獲得獨立。17世紀後期,荷蘭先後與英國、法國交戰,在海上荷蘭敗於英國(英荷戰爭),在陸地荷蘭敗於法國(法荷戰爭),從而衰落下來。1795年荷蘭被法國佔領。 在1815年被拿破崙統治的法國佔領結束後,荷蘭和現在的比利時、盧森堡組成荷蘭王國(Het Verenigd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比利時很快在1830年獨立,盧森堡也緊隨其後。19世紀中,荷蘭相對於其鄰國比較落後。 荷蘭在一戰中保持中立。荷蘭在二戰中自1940年5月被德國佔領直至1945年才被解放。戰後,荷蘭經濟再度繁榮發展。荷蘭是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經濟聯盟(Benelux)、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北約的成員。 於1954年12月15日,荷蘭通過《荷蘭王國章程》(Het Statuut),使荷蘭的原殖民地和屬地在王國內與荷蘭本土享有同等地位。自此荷蘭王國專指由荷蘭本土及其前殖民地組成部份的王國,而「荷蘭」則專指歐洲大陸荷蘭。現時荷蘭王國包括三個部份,分別是歐洲大陸荷蘭、荷屬安的列斯和阿魯巴。 2006年11月22日,荷蘭舉行議會第二院選舉。在150個議席中,荷蘭基督教民主聯盟贏得41席,荷蘭工黨獲32席,社會黨26席,自由民主人民黨獲得22席。2007年2月22日,新一屆大臣會議宣誓就職,由基督教民主聯盟、工黨和基督教聯盟3黨組成,揚·彼得·巴爾克嫩德擔任。 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給歐洲帶來前所未有的商業繁榮,也為荷蘭提供了成就商業帝國的歷史性機遇。 1581年7月26日,來自荷蘭各起義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鄭重宣布:廢除西班牙國王對荷蘭各省的統治權。 1588年,七個省份聯合起來,宣布成立荷蘭聯省共和國。這是一個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國家。很多歷史學家說,它是世界上第一個「賦予商人階層充分的政治權利的國家」。 1602年,在共和國大議長奧登巴恩維爾特的主導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就像他們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國家一樣,如今,他們又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組織。 到17世紀中葉,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全球商業霸權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此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當時,全世界共有2萬艘船,荷蘭有1.5萬艘。比英,法,德,諸國船隻的總數還多! 在東亞,他們占據了中國的台灣,壟斷著日本的對外貿易; 在東南亞,他們把印度尼西亞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他們建立的第一個殖民據點——巴達維亞城,構成了今天雅加達的雛形; 在非洲,他們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新航線的要塞好望角; 在大洋洲,他們用荷蘭一個省的名字命名了一個國家——紐西蘭; 在南美洲,他們佔領了巴西; 在北美大陸的哈得遜河河口,東印度公司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城,今天,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紐約。 1648年的荷蘭:已達到了商業繁榮的頂點。 1656年,荷蘭使團到達北京。入主中原剛剛八年的大清朝廷,以一種興奮的態度接待了他們。但荷蘭人遇到了那個時候所有到中國的外交使團都會遇到的一個麻煩,就是在覲見皇帝時必須行三拜九叩的大禮。事實上,一直到18世紀末,幾乎沒有一位歐洲國家的外交官願意接受這種苛刻的天朝規矩。但是,荷蘭人卻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我們只是不想為了所謂的尊嚴,而喪失重大的利益。」 荷蘭人的重大利益是什麼,就是通商和賺錢。 1688年9月,一支龐大的艦隊從阿姆斯特丹港拔錨起航,這些船上載著荷蘭的最高執政官威廉三世和兩萬名荷蘭士兵。威廉三世此行是受英國議會的邀請,前去保護英國國民的「宗教自由和財產」。 歷史的安排竟是這樣的巧合。17世紀末期,荷蘭發展的速度慢了下來,逐漸失去了左右世界的霸權。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威廉三世離開荷蘭到英國,都成為了世界中心舞台的一次極有象徵意義的轉移。

⑦ 歷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和美國先後稱霸世界,這其中共同的原因是什麼

大國崛起 中說的也不一定全對,另外你所舉的幾個國家強大的原因也不是一樣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一類,荷蘭自成一體,英國和美國屬於另外一類。

但首先肯定一點:全民重商主義(拜金)和冒險精神引發自主探究世界的浪潮,從而獲得廣大的殖民地和資源(主要是金銀),從而得到足夠的金錢以提升國家經濟實力,然後就是強大的海軍實力,和寬松的政治環境和金融政策。商人與貴族共治,海軍比國力先行。

上面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崛起之路。但可惜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當時太有錢了,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買來,因此自己就不生產了,也就是傳說中的(產業空心化),大家全玩資本擴張,結果到最後資本沒有擴張,1588年無敵艦隊的覆滅導致了西班牙資本外流,結果就是西班牙國力的衰落。因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強大是建立在其美洲殖民地強大的金銀資源流入的結果,其艦隊技術水平並不怎麼樣,本國生產能力也不行,當海軍艦隊覆滅的時候就是國家衰落之時,因為國家再也拿不出那麼多錢建立強大的海軍了。

荷蘭和英國崛起的時間差不多,但走的道路是完全不一樣的。荷蘭主要是做生意,商業利益比較重,商船之多當時無可匹敵,荷蘭也是獲得資源,但不是象西班牙那樣把金銀作為資源,而是香料。通過掠奪荷屬印尼的香料販賣到歐洲致富。但其海軍實力極弱,只不過是由於法國和英國一直在頂牛才讓它獲得發展的機會而已,准確來說,荷蘭遠遠算不上什麼大國,從古到今都算不上。

英國的崛起是要和法國聯系在一起說的,因為如果沒有法國這一千年對手英國也發展不起來。兩國地理位置相近,發展水平相近,雙方戰爭連綿不斷,雙方關系也是無法斷絕。法國的國王是英國人,英國的國王是法國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英國由於需要面臨法國的競爭,所以必須保證自己有一個強大的海軍,生存的壓力和戰爭的壓力迫使英國成為了海洋民族,因為它自己本土資源缺少,又和大陸不連無法從路上輸入資源,海洋就是唯一選擇。而法國則是陸上有足夠的資源,對海洋需求並不是很大,因此海軍需求量並不是很大,陸上威脅才是最重要的。英國和法國殖民地當時並沒有什麼值得輸入的資源,很多資源都是後來才開發的,因此他們主要是依靠生產來面對對方的競爭,爭的就是誰的生產能力強,誰生產的產品多,結果他們壟斷了全世界的產品,並率先發動了工業革命,雙雙成為世界最頂級強國。

美國則是另外的道路,可以說美國的崛起有如天助。它的前英國殖民地身份和英美的血緣關系保證了美國在獨立後世界第一強國對其的壓制減到了最小,你見過什麼時候英國對美國進行過技術封鎖?同樣的,美法的友誼保證了法國不阻撓她的崛起,法國也不對美國進行技術封鎖。他的移民國家身份保證了全歐洲所有國家都有人成為其國民,也就形成了多樣的文化,但其特殊的國家形成方式保證了美利堅民族的開放和自由,抗爭精神保證了美國的公正公平,三權分立保證了美國政權的穩定交接和不斷發展。由於技術發展迅速,生產能力迅速成為世界第一。結果就是:美利堅的霸權地位和強大海軍。

總之,英美崛起主要靠的是生產力和技術先進性,寬松的政治環境保證了繁榮的經濟,繁榮的經濟反過來又保證了寬松的政治環境的穩定性。另外,當一個國家成為世界最強的時候,那就是使用他的技術的產品覆蓋全球。(注意:不是生產的產品,而是使用他的技術的產品。)

⑧ 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擴張時間較早,為什麼沒弄過荷蘭和英國(2分)

因為西班牙葡萄牙的統治者把殖民掠奪來的財物都揮霍了,用來買各地的貨物,為荷蘭與英國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⑨ 西班牙的殖民霸主地位為什麼會被英國取代

西班牙和葡萄牙確實是最先進行新航路開辟的國家,也是最早進行海外殖民的國家,但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從海外掠奪回來的財富並沒有投入到社會再生產當中,反而大量的黃金白銀是被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貴族去買一些奢侈品了,比如說香料等之類的。

而英國則不一樣,它進行海外殖民掠奪和擴張的時候,它把掠奪回來的財富投入到了社會生產當中,這就使得英國的工業化是要比西班牙早的

後期隨著英國的優勢不斷顯現,在資本利用上比不上應該的西班牙漸漸的越來越

趕不上英國的發展速度。

英國同時自己沒有絲毫放鬆自己的發展,不斷的乘勝追擊,不斷的對外進行海外殖民擴張,擴大海外市場 所以英國最好能夠贏過西班牙,成為日不落帝國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西班牙和葡萄牙比英國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西西里島有什麼工廠 瀏覽:296
英國的網購什麼時候開始的 瀏覽:203
義大利的葯店不賣葯為什麼 瀏覽:221
印尼地震對人有什麼影響 瀏覽:618
印度女人來月經都怎麼辦 瀏覽:319
義大利語很棒怎麼發音 瀏覽:274
印度海關哪裡有 瀏覽:592
義大利cb是什麼牌子好 瀏覽:464
打兩針疫苗回中國還要隔離多久 瀏覽:773
英國功放音樂革命怎麼樣 瀏覽:232
中國人在韓國如何發展 瀏覽:817
伊朗藏紅花怎麼服用 瀏覽:216
印度薯角怎麼吃 瀏覽:337
中國新冠疫苗什麼時候有 瀏覽:989
義大利的錫紙焗鰻魚怎麼做 瀏覽:260
中國哪個地方口腔好做 瀏覽:860
伊朗克爾曼省巴姆市什麼氣候 瀏覽:625
手機怎麼沒有中國移動 瀏覽:893
青蛇和中國醫生哪個好看 瀏覽:461
羅馬時代中國什麼時候 瀏覽: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