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一戰英國遠征軍多少人

一戰英國遠征軍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05-15 19:50:12

1.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的陸軍人數各有多少

各個時期不同,無法逐一描述出,下面給出開戰初各國兵力
德國(施利芬計劃):西線左翼8個軍團(crop)320000
中間11個軍團,400000
右翼16個軍團,700000
東線大約西線的1/8,150000左右
總計1600000,包括了預備部隊
法國(17號計劃):全部兵力集中於德法邊界,第一集團軍280000
第二集團軍180000
第三集團軍200000
第四集團軍160000
第五集團軍240000
總兵力約1000000人,沒有包含預備部隊,因為法國認為他們沒有實力參加第一線戰斗
俄國:和平時期就1423000,戰時擴充軍力為3115000,預備部隊為2000000,總計約為6500000,龐大的壓路機。
英國:由約翰弗倫奇爵士(sir John French)率領的遠征軍赴法作戰,約為150000

2.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軍備情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
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3. 鴉片戰爭英國有多少人

第一次定海之戰(1840年7月5日)

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初期,英國遠征軍為攻打定海與清軍發生的一場戰役。這場戰事最終以定海陷落英軍獲勝而告終,定海總兵張朝發,知縣姚懷祥等先後殉職。定海之戰為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攻佔的第一座城池,也是近代史上西方軍隊第一次佔領中國領土的戰斗。清軍投入戰船21艘,船炮170位,兵丁940名。岸上兵丁600名,炮20位。英軍投入白人兵2300人,印度兵650人。損失:清軍戰死14人,受傷13人。英軍無傷亡。

沙角大角之戰(1841 年1月 7日)

英軍乘清欽差大臣琦善裁撤海防和對外妥協的時機,向穿鼻洋的沙角、大角炮台進攻。守將陳連升率軍堅決抵抗,因援兵不至,英勇戰死,炮台陷落。清軍總兵力8000人,沙角大角兩炮台共計炮91位,英軍登陸兵力1461人。損失:清軍戰死277人,受重傷而死5人,受傷462。英軍無死亡,受傷38人。

虎門之戰(1841年2月26日)

英國艦隊向廣東虎門進逼。清軍提督關天培向總督琦善請求增兵,琦善不允。23 日英艦向虎門一帶進攻。關天培率領所屬部隊固守橫擋、永安、靖遠、鎮遠各炮台。25 日英軍從橫擋登陸,次日攻破各炮台,關天培在靖遠炮台率兵抵抗,負傷數十處,仍與英軍搏鬥,英勇戰死。虎門陷落後,英軍侵入珠江。清軍一線兵勇8500人,炮377位。全部兵力1萬余,炮450位以上。英軍登陸兵力約2000人。損失:清軍死傷500人,被俘1300人。英軍5名士兵輕傷。

黃埔烏涌之戰(1841年2月27日)

2月26日,英國侵略軍攻陷虎門,2月27日,英軍戰艦加略普號、先鋒號、阿里耶打號、硫磺號、摩底士底號及汽船復仇神號、馬達加斯號共七艘,溯珠江水道而上,於當日中午到達頭道灘,向烏涌炮台發動猛烈的攻勢,最後沈占鱉、洪達科及湖南鎮軍祥福所部的大部分官兵均壯烈犧牲。清軍投入廣東廣西兵700人,湖南兵900人。47門岸炮,10門船炮。英軍登陸兵力180人。損失:僅湖南兵就戰死31名軍官,415名士兵。英軍1人戰死,8人受傷。

廣州之戰(1841年3月21日至25日)

英軍佔領虎門要塞後,溯江而上,連陷烏涌等炮台,兵臨廣州城下。清軍投入陸師2。5萬人,算上水師和後勤人員為4萬。戰船100餘只,炮200餘位。英軍投入3200人,其中陸軍2223人。損失:清軍陣亡1000餘人,受傷3000餘人,損失火炮182位。英軍

4.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詳細過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
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5.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的陸軍人數

各個時期不同,無法逐一描述出,下面給出開戰初各國兵力
德國(施利芬計劃):西線左翼8個軍團(crop)320000
中間11個軍團,400000
右翼16個軍團,700000
東線大約西線的1/8,150000左右
總計1600000,包括了預備部隊
法國(17號計劃):全部兵力集中於德法邊界,第一集團軍280000
第二集團軍180000
第三集團軍200000
第四集團軍160000
第五集團軍240000
總兵力約1000000人,沒有包含預備部隊,因為法國認為他們沒有實力參加第一線戰斗
俄國:和平時期就1423000,戰時擴充軍力為3115000,預備部隊為2000000,總計約為6500000,龐大的壓路機。
英國:由約翰弗倫奇爵士(sir John French)率領的遠征軍赴法作戰,約為150000

6. 一戰軍力排名

我這里說明一下一戰時期的軍事實力是有變化的,首先前期的排名是~第一,英國,擁有廣闊的國際市場和殖民地豐富的資源,最強的海軍世界第三的陸軍和第二的空軍,第二名則是德國,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力量,有天下第一的陸軍第三的空軍和第四的海軍,第三名,美國,擁有世界最強的工業製造能力,世界第二的陸軍第一的空軍和第二的海軍,第四,法國,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擁有世界第四的陸軍第三的海軍和第四的空軍,第五則是俄國,俄國雖然領土遼闊但是人口稀少各項指數都是第五,第六,日本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空軍第七的陸軍和海軍,第七,中國,那時的中國有世界第二大戰艦,亞洲第一的海軍世界第六,陸軍雖然總量壓制全世界各國但是裝備落後所以第七名,空軍規模很小世界倒數。以上是一戰前期各主要參戰國的軍事實力,後期因為美國的重心轉移到軍事上來所以除陸軍不變其它都是世界第一,位居世界第一,英國第二,其它各國不變~

7. 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底有多少炮灰 談談一戰爆發時各國兵力

國內出版的一戰史著作雖然不算多,但實際上也不算很少。但書讀的越多,我反而越迷惑了,一個很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這些書的很多數據是對不上的。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戰爭爆發時的各國兵力。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起初,法國集合了大約62個師,165萬人,後來增加到350萬人。」漢森·鮑德溫 《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綱》
「男性最先於20歲時入伍,經過3年的常備役,即是11年的後備役;最後是兩階段7年的役期,分別在地方自衛隊或地方後備隊服勤。這種兵役制度使法國在開展之初,相較德國的五百萬人,擁有近四百萬經過訓練的戰鬥力。」——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
第一個294.4萬或許指初步動員後的法軍(包括海陸)人數,第二個後來增加到350萬,其前面提到62個師,對應進一步動員後的法國陸軍人數,第三個近四百萬經過訓練的戰鬥力,指根據上述兵役制度,可動員人數也不少。

本文出自北朝論壇,作者:折劍頭

想看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北朝論壇公眾號beichaoluntan。

獲取更多軍事歷史方面的知識,北朝論壇歡迎您。

8. 鴉片戰爭時,侵略中國的英國遠征軍的人數,艦船的數目。

1900年8月3日,從天津出發進攻北京的八國聯軍,人數最多的是日軍,8000人;第二俄軍,4800人;第三英軍3000人,40艘船;第四美軍,2100人;第五法軍,800人;第六奧地利軍,58人;第七義大利軍,53人。還有7000德軍在海上,來不及上陸。真正上陸作戰的加起來總共18811人,就這么點兵力!
其他資料暫時不知道

9.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 奧 意 法 俄 澳 中
中國根本不想參加,只派了300任命解放軍去耍耍!
斐迪南大公
斐迪南大公(1863—1914),奧匈帝國皇儲,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之侄。1889年皇太子魯道夫自殺,他被立為哈布斯堡王朝皇儲。1898年任奧軍副總司令。1908年,他極力主張吞並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加深了俄與奧匈之間的矛盾,導致波斯尼亞危機。他極力反對南斯拉夫獨立,主張把奧匈二元帝國,改組為奧地利、匈牙利和克羅埃西亞三元國家。1914年6月,在塞爾維亞邊境參觀軍事演習後,訪問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首府薩拉熱窩時,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刺死,此事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薩拉熱窩事件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列強對巴爾乾的擴張,激起塞爾維亞族的極力反抗,塞爾維亞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被奧匈佔領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企圖擺脫奧匈控制,同塞爾維亞合並,組成南斯拉夫,對此奧匈帝國力圖阻止。1908年,奧匈帝國乘土耳其發生革命之際,宣布正式吞並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兩地(該兩地長期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1878年該兩地被奧佔領,但名義上仍屬土耳其),激起塞爾維亞的極大憤怒。塞爾維亞在邊境部署力量,俄國支持塞爾維亞。奧匈帝國也在邊境集結軍隊,雙方劍拔弩張,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德國支持奧國,於1909年3月21日向俄國發出通牒,並威脅說,俄國干涉不僅意味著要對奧匈作戰,還要對德國作戰;德國還要求俄國承認奧匈對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兩地的吞並,否則就對塞爾維亞開戰。俄國由於日俄戰爭(1904~1905年)中戰敗,力量大大削弱,又得不到英、法的支持,無力同德、奧匈抗衡,不得不暫時讓步,承認奧匈對上述兩地的佔領。1912~1913年和1913年,曾發生過兩次巴爾干戰爭,推動了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運動,它們要求和塞爾維亞合並,建立大塞爾維亞國。奧匈帝國反對塞爾維亞擴大,圖謀吞並塞爾維亞。奧塞沖突成為兩大軍事集團斗爭的焦點,巴爾干成為歐洲火葯庫。

薩拉熱窩是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在其吞並不久的波斯尼亞鄰近塞爾維亞的邊境地區,進行軍事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人。6月28日是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聯軍在1389年被土耳其軍隊打敗的日子,演習選定在這一天是具有挑釁意義的。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親自檢閱了這次演習,演習結束後,斐迪南大公返回薩拉熱窩市區時,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擊中斃命。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德、奧匈帝國立即以此作為發動戰爭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事件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奧匈決定以此為借口挑起戰爭,吞並塞爾維亞。德國堅決支持奧匈的行動,俄國表示支持塞爾維亞。1914年7月23日,奧匈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答復。通牒內容極其苛刻,要求制止一切反奧活動,懲辦進行反奧宣傳的官民,由奧匈派員共同審判薩拉熱窩事件的「兇手」等。7月25日,塞爾維亞復文,除拒絕會審外,全部接受其餘條件,但奧匈仍不滿。當天奧匈即與塞爾維亞斷交。7月28日對塞宣戰。7月30日,俄國宣布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8月3日,又對法國宣戰。8月4日,英國借口德軍破壞了比利時中立,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向俄國宣戰。歐洲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都捲入了戰爭。義大利出於自身利益,戰爭初期宣布中立,後來又轉向協約國方面,對德奧宣戰。日本為了奪取德國在亞洲的殖民地,於8月15日向德國發出通牒,8月23日向德國宣戰。土耳其於11月參加到同盟國方面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帝國主義國家的擴軍備戰

英、德、法、俄等國為了在未來的大戰中取得優勢,從19世紀90年代起就開始了瘋狂的擴軍備戰。

在擴充陸軍方面,1893年德國國會通過一項軍事法案,使德國軍隊平時的編制增加到58.9萬人。1899年德國陸軍再增加3萬人。從1911年起,德國每年都要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增加軍事預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陸軍增加到87萬人。英、法、俄也不甘示弱。到1913年英國現役軍人(包括印度兵在內)已增加到41萬人,其中大部分隨時可以開赴法國協同作戰。法國也於1913年夏天通過了新的軍事法案,延長軍人的服役期,服役年齡從原來的21~45歲放寬到20~48歲,使法國陸軍的人數增加了23萬人。1913年底,法國的常備軍已達80萬人。1913年,俄國的現役軍人已經達到130萬,但它仍通過擴軍法案,准備將常備軍擴充到230萬人。

在擴充海軍方面,1898年和1900年,德國國會通過了兩個擴充海軍的法案,力圖從英國手裡奪取海上霸權。英國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加速擴建海軍,同德國展開了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1906年,英國第一艘「無畏艦」下水,艦上裝有12門12英寸口徑的大炮(1英寸等於2.54厘米),比舊式戰艦多8門,性能也較優越。德國也造出了「無畏艦」。1906年德國通過第三次海軍法案。1908年又通過了第四次海軍法案,規定1908~1911年,每年建造4艘「無畏艦」;1912~1917年,每年建造2艘,並把軍艦的服役期限由25年縮短到20年,規定替換的新艦必須是「無畏艦」型。英國決心保持雙強標准(即英國海軍的總噸位不少於兩個大國海軍總噸位之和),決定德國每造1艘大軍艦,英國就造2艘。在英德的造艦競賽中,德國大大縮短了同英國的差距。1908年,英國造好的「無畏艦」是12艘,德國是9艘。到1914年,德國擁有包括無畏艦在內的各種新戰艦共232艘,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海上強國。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1879年,德俄關系日趨緊張,德國擔心俄國和德國的宿敵法國結盟對付自己,加緊拉攏奧匈帝國。1879年8月27日,德國宰相俾斯麥與奧匈帝國的外交大臣安德拉西秘密會談,謀求締結反俄同盟。經過多方交涉,10月7日,《德奧同盟條約》在維也納簽訂。主要內容是如果兩國其中一國遭到俄國的進攻,兩國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實行互助;如果其中一國遭到另一國家進攻,締約國的另一方應對其盟國採取善意的中立,但是,如果進攻的國家得到俄國的支持,締約國雙方應共同作戰直到共同議和為止。德國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孤立法國,在同奧匈結盟以後,又開始拉攏義大利。德國先是慫恿義大利同法國北非競爭,1881年,法國從阿爾尼利亞入侵突尼西亞,義大利雖然對突尼西亞覬覦已久,但在與法國的爭斗中無力反擊,決定投靠德、奧。經過多方討價還價,1882年5月,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條約規定如果義大利遭到法國的進攻,德國和奧匈帝國應以全力援助,如果德國遭到法國的進攻,義大利也要擔負同樣的義務;如果締約國的一國或兩國遭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國(指法、俄)進攻,締約三國應協同作戰。但是,義大利對此有一個保留條件,即如果是英國進攻德國或奧匈,義大利則不予援助,同時,還規定,如果一個大國(指俄國)攻擊締約一國時,另外兩國應該保持善意的中立,也就是一旦發生俄、奧戰爭,義大利將保持中立。這個條約的有效期雖然只有5年,但後來三國4次續訂。這樣,三國同盟最終形成。但是,義大利始終是三心二意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義大利以中立和參戰為手段,向交戰雙方討價還價,後來由於協約國方面滿足了它的要求,它便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1815年5月向奧匈宣戰。三國同盟破裂。

19世紀80年代後期,德俄矛盾又趨加深,俄國同法國的關系開始密切起來。1892年8月,法俄兩軍的總參謀長簽訂了秘密軍事協定,規定:如果德國或義大利在德國支持下進攻法國,俄國應用它的所有軍隊進攻德國;如果德國或奧地利在德國的支持下進攻俄國,法國應用它的所有軍隊與德國作戰。1893年12月15日和1894年1月4日,法俄兩國政府以來往信函的方式正式通知對方軍事協定已經獲得批准,法俄正式結成同盟。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德國實力的急劇膨脹,英國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它決定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開始同法俄靠攏。1904年4月,英國和法國簽訂了瓜分殖民地的協約。這個協約的主要內容是:法國不幹涉英國在埃及的行動,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有維護安寧和協助改革的權力;劃定兩國在暹羅(即今天的泰國)的勢力范圍:以湄公河為界,西半部是英國的勢力范圍,東半部是法國的勢力范圍;法國放棄在紐芬蘭獨占的捕魚權,英國則讓給法國西非一些殖民地。同時,秘密條款還規定,雙方政府之一如為「情勢所迫」,也可變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現狀。但是自由貿易、自由通行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南岸禁止設防等原則仍繼續維持。一旦摩洛哥的蘇丹政權終止,摩洛哥的一部分領土即直布羅陀海峽南岸就要讓給西班牙。通過協約,英法兩國的矛盾解決,雙方利益趨向一致。此後,英俄為了對付共同的對手德國也開始調整相互之間的關系,1907年8月,英國和俄國在彼得堡簽訂了分割殖民地的協定。這個協定的主要內容是:劃定波斯(即今天的伊朗)東南部為英國的勢力范圍,北部為俄國的勢力范圍,兩者之間是一個中立地帶,對英俄兩國平等開放;俄國承認阿富汗在自己勢力范圍之外,並承允英國代替阿富汗的外交。英國則聲明不變更這個國家的政治地位;尊重西藏的領土完整,不得干涉它的內政,只可經過中國政府中介與它進行交涉。因為西藏是中國的領土,這項內容很明顯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這樣,所謂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但是,與三國同盟不同的是三國協約沒有簽訂一項共同條約,只有法國和俄國是負有軍事義務的同盟國,英國卻沒有承諾承擔軍事義務。兩大軍事集團形成以後,相互競爭,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1882年5月20日)

第一條締約國互相承允彼此和平友好,並不得參加目的在於反對它們之中任何一國的同盟或協定。它們約定,對可能發生的一般性的政治和經濟問題進行交換意見,它們並彼此承允,在它們各自利益的范圍內,給予互相支持。

第二條如果義大利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法國進攻,不論其理由為何,其他兩締約國必須以它們的全部軍隊給予被攻擊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國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法國侵略,義大利也擔負同樣的義務。

第三條如果締約國一方或兩方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進攻致與兩個或兩個以上非本條約簽訂國的大國發生戰爭,對所有締約國而言,應立即同時產生履行盟約的理由。

第四條如果一個非本條約簽字國的大國威脅締約國之一的國家安全,而受威脅的一方因此被迫與其作戰,締約國另外兩方必須對它們的盟國採取善意中立。在此情形下,它們都各自保留權利,在它們認為適當時參加戰爭並與它們的盟國共同作戰。

第五條如果在以上各款所預見的情況下締約國任何一方的安寧受到威脅,締約國應就為了實行最後合作而應採取的軍事措施及時進行會商。它們約定,今後如果共同參加戰爭,在任何情況下,非經它們之間共同商定,不得訂立停戰協定、和約及條約。

第六條締約國相約對本條約的內容及其存在保守秘密。

(以上摘自《1871~1898年的歐洲國際關系》第57~58頁。)

法、俄「軍事協定」(1894年1月最後批准)

1.如果德國或義大利在德國支持下進攻法國,俄國應使用它的所有的軍隊進攻德國。如果德國或奧地利在德國支持下進攻俄國,法國應用它的所有的軍隊和德國作戰。

2.如果三國同盟或組成三國同盟的國家之一動員了它的軍隊,法國和俄國一經接到這件事情的消息,不需要任何事先的協議,應同時動員它們的全部軍隊,並將這些軍隊調到盡可能靠近邊界的地方。

3.法國用於對付德國的軍隊應為130萬人,俄國用於對付德國的軍隊應為70萬或80萬人。這些軍隊應盡速全部參加戰斗,使德國不得不在東線和西線同時作戰。

4.兩國陸軍參謀本部應經常彼此合作,以准備和便利上述措施的執行。在和平的時候,它們應將它們所獲知的有關三國同盟的軍隊的情報互相知照。戰時的通訊的辦法應事先加以研究和准備。

5.法國和俄國都不得單獨媾和。

6.本協定的有效期應與三國同盟相同。

英、法協約

這個協約於1904年4月8日由兩國政府商訂,包括三個有關殖民地問題的協定。由於兩國在對待紐芬蘭、西非、東非、埃及、摩洛哥以及馬達加斯加等殖民地問題達成了妥協,英、法之間實際上成立了非正式的同盟關系。

英、俄協約

這個協約於1907年8月31日簽訂。英、俄以瓜分波斯來調和兩國之間的矛盾,並協調了兩國在阿富汗、中國西藏的關系。英、俄協約的簽訂,標志著三國協約的完成。

凡爾登戰役

第一次大戰開始後,法英軍隊同德軍在西線展開了激戰,西線戰場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主要戰場。1914~1915年,德軍在各個戰場上都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急於改變戰場局面。1916年,德軍集中大量兵力向法國的凡爾登要塞發動了進攻。開戰前,法軍並沒有意識到凡爾登要塞的重要性,駐守凡爾登要塞的法軍兵力只有4個師10萬人和270門大炮,而進攻凡爾登的德軍兵力卻達到10個師27萬人,而且都是精銳部隊,由德國皇太子親自率領。1916年2月21日上午10點15分到下午4點45分,德軍集中了所有炮火猛轟凡爾登,把凡爾登附近的戰壕幾乎全部摧毀、森林燒光,甚至連山頭也被削平。同時,德軍的飛艇還對法國的鐵路線進行轟炸。24日,法軍總參謀長到達凡爾登,傳達死守命令。法軍的死守,造成了德軍的進攻速度緩慢。但是,由於法軍的失誤,德軍在25日佔領了部分法軍陣地,法軍陣地被切成數段,與後方的交通線也被切斷。凡爾登危在旦夕。這時,法軍統帥部意識到凡爾登的命運同法國的命運已經連在一起,於是,法軍急調援軍,並任命法軍第二集團軍司令貝當為凡爾登地區法軍總司令。25日,貝當到達凡爾登要求士兵死守,不準後退,並在27日後的一周內調集了27萬援軍和大量軍事物資。這期間,每晝夜有6 000輛法軍汽車到達凡爾登。法軍信心大增,阻止了德軍的進攻。三四月間,德軍雖然發動了進攻,但都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5月,雙方進入了消耗戰。從3月開始,法軍向盟軍求援,俄軍在東線發動了進攻,英軍也接替了部分法軍防線,使法軍第十集團軍得以調往凡爾登。6月7日,德軍發動了第三次大規模進攻,佔領了部分法軍陣地。法軍由於得到了大量援軍,最終擋住了德軍的進攻。7月11日,德軍進攻停止,戰場主動權開始向法軍轉移。在此期間,4月,貝當調走,第二集團軍司令尼維爾成為凡爾登法軍總司令,他在1916年的10月和12月兩次發動反攻,奪回了被德軍佔領的失地。12月18日,凡爾登戰役結束。凡爾登戰役中,法軍總兵力的70個師中有66個師先後參加了凡爾登戰役,而德軍也有46個師投入戰斗。雙方傷亡的總兵力高達70萬人,其中,法軍損失略多。因此,凡爾登戰役也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就在凡爾登戰役激烈進行之時,為了減輕凡爾登法軍所受壓力,英法聯軍在7月1日在索姆河一帶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在這次進攻中,英國軍隊首次把坦克投入戰場。索姆河戰役的規模和激烈程度都超過了凡爾登戰役,這次戰役雙方軍隊的損失人數在120萬人以上。11月,索姆河戰役才結束。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之後,雙方重新進入陣地戰,由於德國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都遠不如英國和法國,長期的消耗戰明顯對德軍不利,從此德軍開始走下坡路,因此,許多人認為凡爾登戰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和影響

首先,大戰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破壞。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8月4日全面爆發到1918年11月11日結束,持續時間長達4年零3個月。在這次戰爭中,參加國家多達30多個,約1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67%。戰爭中雙方共動員了7 351萬人上前線,有些國家如法國超過半數的男性公民走上前線。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有900萬軍人在戰場上犧牲,受傷者更是達到2 000多萬,此外還有大約1 000萬平民在戰爭中餓死或病死;按當時的美元計算,參戰國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 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也達1 516億美元,在戰爭主要發生地的歐洲,有人估計,工業生產水平至少倒退了8年。

其次,大戰也造成了歐洲的衰落和美國、日本的興起,世界格局發生了變化。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這三個歐洲的老大帝國崩潰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戰爭的廢墟上建立起來,同時,在舊帝國的版圖上出現了德意志共和國、奧地利共和國、波蘭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和匈牙利共和國等資產階級共和國。英國和法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它們的地位受到了嚴重削弱。相反美國卻在戰爭中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力量,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當歐洲國家忙於戰爭之際,美國人在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的經濟,以製造業為例,1913~1920年間,歐洲製造業的生產量下降了23%,而美國卻增長了22%。1920年,美國的發電量相當於歐洲的總和,鋼產量佔全世界產量的一半以上,石油產量也佔世界產量的2/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有20多個國家欠下了美國巨額債務,其中,英國欠美國40億美元,法國欠美國30億美元。1930年,全世界有40%的黃金儲備在美國手裡,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日本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獲利者,它趁歐洲列強忙於戰爭之際,在中國等亞洲國家大力拓展勢力。1914~1919年,日本的工業總產量實際增長了1.8倍。盡管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英法等老版的帝國主義國家通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維持著對世界的統治,但是,實際上,它們已經無力控制世界。所以20世紀30年代,它們面對納粹德國咄咄逼人的攻勢,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表現為一味退讓,以求太平。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了條件,除了俄國十月革命之外,還爆發了德國十一月革命、匈牙利革命以及歐美國家的許多政治罷工。從此,社會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成為一種世界潮流,並日益發展壯大。

第四,第一次世界大戰還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在戰爭期間,帝國主義宗主國都在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從而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民族資產階級和民族無產階級得以壯大起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中國的「五四」運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土耳其的「凱末爾革命」相繼爆發。

插圖《壟斷資本家控制下的美國參議院(漫畫)》

這是美國畫家約瑟夫·克普勒於1890年前後作的一幅漫畫,原名《參議院的老闆們》,它在當時的一份通俗幽默雜志《頑童》上發表。19世紀末,美國的壟斷資本急劇發展,全國各地反托拉斯的呼聲高漲,為此,18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制訂該法的目的是為了緩和人民對壟斷的不滿,抑制當時有農場主、工人和中小企業家參加的反壟斷運動,以及調節壟斷資本內部的矛盾。事實上,美國的壟斷資本不但沒有得到遏制,反而以更快的速度發展著。這幅漫畫描繪了美國參議院在辯論反托拉斯法時的場面,說明因為壟斷資本已經控制了國家的政治生活,參議院不可能做出對壟斷資本家真正不利的決議。圖中的參議院大廳里,坐在議員席位上的是一些參議員,他們在開會時還不時向後張望。站在後排的是一群大腹便便的壟斷資本家,他們形如錢袋的肚皮上寫著「鋼材托拉斯」、「銅業托拉斯」、「食糖托拉斯」、「標准石油托拉斯」等。這些壟斷資本家從右側敞開的大門走進大廳,這個大門的門楣上寫著「壟斷者入口」幾個字。而在二樓左側,門楣標有「人民入口」字樣的小門卻被緊鎖著。大廳後面的木牌上寫著:「這是一個為壟斷者所有、為壟斷者服務的參議院」。

第七單元篇章頁插圖《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空戰》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10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多數飛機只用於通信和觀測,不帶武器,當時一般的飛機都是雙翼飛機,只能坐一人,雙方飛行員在空中相遇時,有時還招手致意。後來,飛行員們帶上了手槍、小炸彈甚至磚塊,用於攻擊對方的飛行員或砸毀對方飛機。1914年8月底,3架英國飛機擊落了1架德國飛機,這可能是歷史上的第一次空戰。1915年底,在法國飛機上安裝了機槍,一名法國飛行員擊毀了兩架德國飛機。不久, 德國人在荷蘭技術人員的幫助下,試製成功機載同步機槍,這種機槍可以精確地按照螺旋槳的轉速射出子彈,使子彈射擊時穿過飛機螺旋槳而又不毀壞螺旋槳的葉片。隨著戰爭的發展,飛機分成戰斗機、偵察機、驅逐機和轟炸機等不同機種,空戰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在索姆河戰役中,僅英國就損失了782架飛機,有近500名飛行員傷亡或失蹤;德國損失369架飛機。圖為英國在戰爭後期轟炸柏林的飛機,它有19米長,裝有4台350馬力的發動機,可攜帶2噸炸彈,最大航距1 700千米。

自由閱讀卡插圖《坦克》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首先研製並投入戰場的坦克,1916年在索姆河戰役中首次投入使用。當時,英國是在製造水箱(Water tank)的借口下製造這種裝甲戰車的,後來,人們就根據「tank」一詞的發音,稱它為「坦克」。

閱讀全文

與一戰英國遠征軍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的葯店不賣葯為什麼 瀏覽:221
印尼地震對人有什麼影響 瀏覽:618
印度女人來月經都怎麼辦 瀏覽:319
義大利語很棒怎麼發音 瀏覽:272
印度海關哪裡有 瀏覽:590
義大利cb是什麼牌子好 瀏覽:464
打兩針疫苗回中國還要隔離多久 瀏覽:771
英國功放音樂革命怎麼樣 瀏覽:232
中國人在韓國如何發展 瀏覽:817
伊朗藏紅花怎麼服用 瀏覽:216
印度薯角怎麼吃 瀏覽:336
中國新冠疫苗什麼時候有 瀏覽:986
義大利的錫紙焗鰻魚怎麼做 瀏覽:260
中國哪個地方口腔好做 瀏覽:860
伊朗克爾曼省巴姆市什麼氣候 瀏覽:624
手機怎麼沒有中國移動 瀏覽:893
青蛇和中國醫生哪個好看 瀏覽:461
羅馬時代中國什麼時候 瀏覽:812
印尼是世界最大的什麼出口國 瀏覽:158
伊朗現在做什麼好 瀏覽:329